素质教育的核心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点

素质教育的核心点范文1

关键词:核心职业素质 培养 调研 路径

一、理论依据

1.职业素质教育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对学生素质的涵义、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和内容建构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四是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2.现代教育有关理论

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课程改革创新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其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以及人本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都对世界范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的思想,高度概括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教育的内涵。

二、研究意义

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共生共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现代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

当今,现代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尤其是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而技术技能反而要放在次重要的位置。

3.体制原因导致职业类学校及技工学校学生成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调研

1.调研目的

以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学生兼备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调研指标

(1)调研方法。由于本课题具有研究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其中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和专题研讨等)、比较法、实验法等,尤其注意运用了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

(2)调研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实习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

用人单位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建议、意见。

学校调研:旨在了解学生核心素质状况及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看法及改革需求。

毕业生调研:旨在了解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更好路径。

3.调研结果

(1)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把员工的团队协作、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创新能力等放在了前面,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放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认为学生核心职业素质重要性要高于学生的专项职业技能。

(2)职业类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也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校在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

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如图4所示。

认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情况一般,还有很大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校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力量,如图5所示。

教师认为,学校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情况一般、有欠缺,课外德育活动一般、有欠缺、没有实效。

在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现状,如图6所示。

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认为问题学生渐多。

(3)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能否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如图7所示。

图7

毕业学生对学校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还要进一步提高。

(4)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如图8所示。

图8

学生认为加强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同时,核心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

四、培养路径

1.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交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着力形成“课堂(实训车间)教育制度”“核心素质教育制度”“学生核心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2.开发核心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具体如图9。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立“传统文化专职讲师、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师”为主的团体辅导讲师、培训师团队,及以“心理咨询师、人才发展顾问师”为主的个体辅导专家团队;聘请由冠名办班为主的企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团队,为实施核心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必要保证。

4.构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以特色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环境的陶冶功能;以制度建设为平台,形成校园文明之风;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通用职业素质训练为平台,重塑学生健全人格;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平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平台。

素质教育的核心点范文2

【关键词】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需要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如将此视为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的深化,可归结为职业素质教育。而目前教育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不同看法,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本文将各观点与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

一、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辨析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从19世纪初被提出以来,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述达50多种。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界定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对教育质量非常不满,发出了“国家处于危险中”的呼声,因而“回归基础”的呼声高涨。wWw.133229.cOM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等的训练,许多学校将英文写作、数理统计、自然科学、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批判能力等视为学校教育基本要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哈佛学校发表的《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开启了核心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标志和特征的新时代。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通识教育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涉及文理学院六个领域。包括文艺领域、史学领域、社会领域与哲学分析、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道德思考领域。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毕竟不同。通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是关注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它是包括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等各个方面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在培养一个公民;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特定专业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从人的素质结构的具体操作目标入手解决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素质教育包括了通识教育中的内容,同时专业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人文教育(humanism education)辨析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并促使其内化的教育活动。其中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之本”。可见,人文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内化、积淀,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落脚点都在人身上,但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还蕴含着其它诸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文化素质教育(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辨析

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化知识是指经过各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得到的种种具体知识;而文化素质则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识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见,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文化素质教育涵盖了人文和科学素质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比单纯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广。

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把文化素质单独提出,旨在培养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涵盖了人文素质培养,还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

四、职业素质教育(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辨析

素质教育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的讲话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基础教育不能单纯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叶澜(2006)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宗旨,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并鼓励不同特色的培养。严格上讲,素质教育对教育效果的衡量重基础、重长远,不重眼前。

素质教育在每个教育阶段应有所不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提出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零散于各期刊中,多数从探讨的角度进行分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较缺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的探讨。对于职业素质的构成,有一定分歧。孙晓霞(2008)提出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宫玉杰(2007)认为除上述四项外,应将业务素质也涵盖其中;吉飞(2009)则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学者将职业素质进一步细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周光宇,2009)。职业素质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自然不同,故对其构成有不同认识。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职业素质教育虽然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有所不同,但仍是具有共性的。本文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5个方面。

第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陈和(2007)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从职业理念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和创业素质教育5个方面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要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含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杨东进,2008)。黄三平(2008)从校园文化角度提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目前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多数仍停留在形式上,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职业素质养成是以知识为基础,课程教学仍应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设计是重点,但不能忽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否则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落实到位。

五、结论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提倡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才能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american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report.1998.

[3]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1999(3-4).

[4]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1).

[6]孙晓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7]宫玉杰.论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8]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9]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10]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素质教育的核心点范文3

【关键词】绿色教育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89-01

一 对绿色教育概念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现代教育:绿色 人文 科学》一文中这样写道:“以‘绿’育人,而非其他。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与个性的,或者说是有‘灵魂’的。育人主要是开发大脑,代育‘灵魂’,而绝不能加以污染和破坏……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因材施教,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功能、课程体系与内容、办学平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

杨院士的这番话可谓振聋发聩,揭示了绿色教育的核心和途径——素质教育。就精神实质而言,绿色教育与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改是一致的,都承认也都强调受教育的学生首先是人,有着自己的个性。承认这个前提,就意味着教育的过程应是一个承认人的个性、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并且强化人的个性的过程。

长久以来,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人们争得不可开交,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前者被后者压制。但问题随之而来,既然素质教育是以优胜者的姿态出现,那么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在评判教育机制时是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放在两个互不交融的对立面上来看待的。不过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是应试教育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起过重要作用,它推动了而不是阻碍了社会的前进。现在为了突出素质教育而把应试教育就此一棍子打死,这不是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不符合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法。更何况素质教育的精髓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注重个体自我的塑造与发展。

在此,笔者无心高唱应试教育的好,只是想让素质教育更完善些。应该说应试教育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如选拔人才的手段、对人才刻苦求学态度的倡导等)能够成为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

这种肯定了应试教育的先进成分又弥补了素质教育的不足的教育理念称之为绿色教育。概括地说,它具有以下特点: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主张合理地看待应试教育,吸取其精华,借鉴其先进成分;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侧重于对现有的素质教育进行补充和完善,是更高一级和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

二 绿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

1.整合之由

绿色教育与新课改都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都强调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实现整合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

2.整合之困

第一,绿色教育的孤单。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有关绿色教育的理论冷清了许多。打开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搜集到的关于绿色教育的纯正理论可谓凤毛麟角。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绿色教育还远没有达到系统化、理论化和大众化的程度。

第二,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师群体性教育理念的陈旧与新课改所需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的矛盾;二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与实际学生负担加重的矛盾;三是新课改下的课程的新颖性与配套练习的陈旧性的矛盾;四是新课改的素质性要求与高考选拔人才的应试性特点的矛盾;五是新课改培养出的人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进步要求,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第三 经验上的不足。新课改的正式实施在整个教育史上仍过于短暂,许多东西还停留在理论上,缺乏事实上的直观数据,而绿色教育这一概念也未曾引入到新课改体系中。虽然绿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兼容性,但二者毕竟和而不同。

很显然,绿色教育与新课改在整合上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实施起来只能是投石过河,无疑增加了困难。

3.整合之路

第一,新课程改革要贯穿绿色教育理念。客观地说,新课改通过实施教材的变换、教师教育理念的培训、学生学分的认定等配套措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疑为沉闷的教育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现实的尴尬是任何学生都无法回避高考。学生和家长可以不理会新课程改革,但不会漠视高考,而要在考试中融入平时教育落实的素质教育,其难度可想而知。可见,在新课改里仅有素质教育还不行,毕竟新课改不是某个教育工作者或单一教育界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可以变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即应试能力也是学生素质某一方面的体现,将学生素质纳入应试体系。这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坚持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也正是绿色教育希望看到的,更是绿色教育的终极目标。

第二,绿色教育要通过新课程改革来实践。无疑绿色教育目前还只是一种理念,它本身不是实践者,而新课程改革为其实践提供了极好的契机。新课程改革是绿色教育下的课改,绿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实践着的教育理念。绿色教育的优势要通过新课程改革来体现,绿色教育的不足要通过新课程改革来修正。

第三,广大教育者的支持与实践。新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事情,但需要由教育者来实施,而且这种实施不应是消极被动的,而应是积极主动的;不是等待,而是迎接。只有拥有了群众的力量,绿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才有了整合的现实土壤。

素质教育的核心点范文4

    和试行学校,关心和指导工作,并叮嘱区教育局要全力以赴抓好这项工作。区教育局早在试

    验前就专题研究课改方案的实施,并将它列为区教育局重点工程之一。

    一、确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课改方案的宗旨是加强素质教育。方案中提出素质教育包含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身体心

    理和劳动技能等四方面的内容。但目前,对这四个素质的内容阐释各有不同,这就给课改方

    案实施带来困难。为此,我们依据国内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学校教育、学生的实际,初步确

    定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政治思相素质包括政治、思想与道德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道德是核心。中小学加强

    道德教育,就是加强品德教育。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

    国主义教育中逐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

    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获得知识,要借助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主要

    表现于一个人的智力。所以说,智力偏于认识,它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能力一般说偏

    于活动,它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认知和活动是统一的,所以智力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

    系。但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均是思维力。因此,要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核心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身体心理素质一般认为包括运动技能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主要是指力量、耐

    力、速度、协调平衡和对自然、环境、社会的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素质是指有比较完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能积极调节自己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能自

    觉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管是身体素质教育还是心理素质教育,中

    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将个体发展要求与社

    会发展要求统一起来。而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是核心问题。

    要教育学生从小会劳动、会动手操作,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劳动。故而

    该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学生参与劳动的态度,即立足于“愿不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强

    调“会不会”。

    二、落实三个板块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其合力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必修课。必修课是提高学生基础学力的主要阵地,是个性发展的基矗在实施课改方案时,必

    须予以充分重视,我们采用: 1.钻研新教材,要求教研员、基层教师学习新教材,钻研新

    教材。为此,我们狠抓备课,狠抓教材,教研员不仅自己要了解新教材知识点编排的意图、

    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重点、难点,还要指导帮助教师把握新教材,提高驾驭新教

    材的能力。早在1994年我们就提倡教研员下基层上实践课,至1994年下半年全室教研员无

    一例外地均自觉到浦西、复三孝西凌家宅幼儿园上课研究,取得对新教材的第一手材料。目

    前上课实践已形成了制度。

    2.研究教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

    分教师还没有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没有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高度去认识课堂教学,这

    就给素质教育设置了障碍。为此,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筛选决定把改革课堂教法的

    立足点放在“思维训练”上,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研室于

    1992年起就开展“如何加强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课题研究,各学科根据这个总课题,结合

    学科的特点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3.研究考法,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年级分目标的要求,反复学习教学评价的方法。我

    们大胆尝试了口试(如语文、英语学科)和操作(如理、化、劳技等学科)考试。有些学科

    以平时考核为主取消阶段考试。这样做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让他们可以学得生动活泼些,

    教师也可放手教学,有利于向素质教育转轨。

    选修课。开设选修课是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的主要特点。按课改方案规定,选修课是

    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修习的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主要阵地之一。

    为了实施课改方案,我们采用: 1.组织选修课教师的培训。1995年暑假我区对选修课教师

    培训了2次,一次由大同中学教师负责,性备涸穑瑺共培训27门学科,参加的教师多达 220

    人次。

    2.提出分类教学要求。我们根据选修课开设教学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本区10所完

    中分成三类。一类是完全按方案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设置的科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二类是基本上按方案的要求开设,学科门类虽然比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也不多,但是还

    是从拓宽、加深等方面让学生有发展的余地;第三类是由于搬迁拆房等原因尚未按要求开设

    选修课。选修课都是必修课的延伸,但是延伸不是增加一节必修课,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

    或补缺,或提高。

    区教研室对这三类选修课在调研、听课的基础上报出分类教学要求,并加强分类指导,保证

    选修课的因材施教。

    3.加强选修课教学管理。年级组负责选修课的学籍管理,教研组负责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有

    的学校,如大同中学、敬业中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选修课学习成绩的评价作了探索性研究,

    取得很好的成果。比如大同采用“特长认定”的办法,得到市课程办的认可,并认为这是创

    举,也是今后的方向。敬业中学长期坚持开设选修课,每学期将学生成绩记入成绩册,并通

    过多种形式展示成果,学生、家长反响很好。

    活动课。课改方案把活动课作为一类课程,与必修课、选修课并提,显然不同于过去的第二

    课堂。尤其是小学与初中阶段设置该类课程是方案的一大特色。

    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采用: 1.提供活动课教材。现在作为正式

    课,教材就成为首要问题。而基层教师大多数没时间编写教材。于是我们千方百计多渠道地

    提供教材。

    2.培训活动课教师。在方案试行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培训活动课教师,培训形式多样:第

    一种是由少年宫组织培训;第二种是能者为师,由基层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第三种是邀请名

    人或有一技之长的艺人参与培训。

    三、抓好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区承担中学劳技、小学《自然常识》和《生活与劳动》三门学科的试验任务,这三门学科

    的市级培训也就由我区承担。四年来,我们为全市试验学校培训了数千人次,每次寒暑假培

素质教育的核心点范文5

关键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面向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医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医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新时期医学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卓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卓越医生的必备条件。“卓医计划”视阈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是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是适应新形势和完成新任务的需要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医疗卫生行业日益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人类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健康的概念从身体上的完好状态,转变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医学模式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这就要求现代医学需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来综合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这些都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具备过硬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关注疾病本身的同时,还要关心疾病背后的人。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变化之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一个急需救助的特殊群体。这就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但是,近年来受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等影响,少数人医务工作者缺乏责任心,救死扶伤的思想淡漠,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强他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将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是“卓医计划”目标的应有之义

“卓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基层需要的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兼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科学思维、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具备行业引领潜质及创新意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基本技能,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并能适应新的医学标准要求的临床医生。[1]这一目标决定了卓越医生的培养,更加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的医学教育却存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轻人文素质的培养等现象。这是与卓越医生的培养目标相悖的。

四、观念创新是“卓医计划”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先导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卓医计划”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创新不是凭空臆想,它必须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长期以来取得的基本经验为基础,以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卓医计划”新目标以及大学生的新特点为依托,树立新思想、新观念。第一,行为化观念。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侧重于说教。其实,思想诱导可以改变人,行为感化同样可以改变人文素质教育如果只注重理论,只说不做,或者说得多做得少,忽视行为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就难免事倍功半。同时,过多的说教还会引起人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对立情绪。所以,倡导行为化,可以使人文素质教育由以说为主改为说做并重,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精神与医学实践结合,在知识传授与自身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第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等多种方式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心理、修养,并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人文知识的获得、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精神与医学这一特殊科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将医学生培养成人格和谐、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高于现实,从现有的条件出发,贴近现实,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要高于现实,根据未来卓越医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断提高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融合发展,当今应对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关键是科学与人文知识、医学与人文精神融合发展,这也是卓越医生必备的条件。第三,时代化观念。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医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更要突出时代性。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如果否认了这一点就割断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脉络,使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人们也必须看到时代性的重要价值,时代感鲜明的内容是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永葆青春的良方妙药。今天,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大路上,青年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波澜壮阔而又意气风发的时代,属于这个时代的一切闪光思想都会影响他们,同样,属于这个时代的负面问题也会“纠缠”他们。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创新上要体现时代性,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时代中采撷亮点,为我所用。

五、内容创新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核心

“卓医计划”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创新,包括教育观念创新、工作环境创新、方法手段创新等一系列创新环节。在这些创新环节中内容创新是核心,其他环节的创新都要围绕内容创新而展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创新是方法创新的前提基础,新的内容通常需要新的传播方法、新的讲解方式、新的媒介手段。总之,方法要为内容服务,方法围绕内容产生,新的内容是方法创新的源头活水。第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完整地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高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抓稳了对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自觉,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继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生活样式等内容,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一方面,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拥有的丰富的医学文化,汲取医学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文化,涵养着医学人文精神。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奠定了医者仁术的人文基础;儒家“礼”的观念,确立了医德追求、良好医患关系的目标和规范;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奠定了医学“整体思维、辩证施治”的基础;另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与自觉。第三,努力抓实生命价值观教育。当今社会,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等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在现实生活和医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通过生命意义教育,引导医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引导医学生善待自己和他人,尤其要善待患者,以“仁”为本,关怀患者,维护患者的权利和尊严;通过生命理想教育,引导医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医学生在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在今后的医学实践中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命价值,守护人类的生命健康;通过生命体验教育,加深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医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医疗实践中体验和谐医患关系的美好,培养人文关怀精神,为今后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奠定基础。第四,大力培养诚信职业精神。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道德保障。而诚信道德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也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在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融入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建设中,加强医学生的社会公德、医德教育,自觉培养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专业精神,将专业义务上的诚信上升为自觉的责任。[2]在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医学生参加医学社会实践,亲身体验、感受,最终形成价值评价,认识医患双方的充分沟通以及以诚信为基础建构的医患关系,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机制创新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保证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而形成的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结构及配套的实施策略,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形式。“卓医计划”视阈下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就是要揭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第一,“一枝动,百花摇”——加强领导机制。一所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领导机制的完善与否有着直接联系。领导机制健全、富有实效,则全校上下就会形成“一枝动,百花摇”的良好局面。其一,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从思想上、行动上克服那种重学校改革和事业发展,轻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医学教育,轻人文教育;重医学主干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轻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重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轻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片面认识;其二,建立领导干部自身学习制度。领导干部既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又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者。领导干部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卓医计划”这一新的培养目标下加强领导机制特别要加强领导的自身学习。同时,加强学习还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更有效地领导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二,“网络的启示”——完善运行机制。韦伯的组织理论认为,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关键,是具有能提高组织活动效率的机制。虽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并不完全符合韦伯的模式,但是许多观点还是值得借鉴的;其一,根据制定的工作程序,建立规范的运行制度。建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程序就是要综合运用各种要素,协调各种关系,建立起上下一致、前后连贯、左右协调、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制度。每级管理组织、每个任务都要服从有关规章和控制,这些制度可以保证组织内的协调一致,连续稳定;其二,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机构。建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专门机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领导有力、机构健全、管理完善的良好局面;其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把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起来,[3]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在专业教学中融会人文精神教育,从而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第三,“整分结合”——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过程,又是一个管理的过程,目的是把原来由少数人负责、学生受教育的传统体制转变为专门机构负责、全员参与的新体制。目标制定得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通过努力能够实现;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是培养既有智慧又有德行,既有医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既掌握精湛医术又懂得人文关怀的医学创新型人才;近期目标就是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医学技能,又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医疗纠纷的处理能力等医学人文技能的医学专业人才。

七、方法创新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关键

素质教育的核心点范文6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目标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它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它的针对性在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尤其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文化素养和艺术品性,为在专业学习中成为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处事、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夯实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底蕴。其具体目标如下:

一、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养成,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所谓科学精神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精神价值的体现。要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不仅要在教育观念上,而且还要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在教育管理制度和组织上不断加强二者的融合。

(二)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与智力的相互结合,这种结合既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目前,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一条成功经验,是我党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和文化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

二、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优良大学文化氛围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优良大学文化氛围。而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因而,要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建构现代化的校园文化模式,就必须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

(一)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以塑造校园精神为活力点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所处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只有弘扬反映时代特征、适合人类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校园精神,才能使学校永葆生机与活力,这是学校发展的主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三)以校风、校训建设为核心点

校风、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学校对历史实践经验的扬弃与升华,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又有相对稳定的本质与内涵。校风作为一种精神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的无形资产。

(四)以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精神为落脚点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技能上,更体现在人的其他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于主要地位。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人才的质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性精神为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真正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境界、高品位、高素养、高本领”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培育复合型人才,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依托之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不仅是时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校园文化品味,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间的相互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充分开发以学生个体为载体的文化资源,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将多元化的共存、共振变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夏宝慧:《高校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期。

[2]蒋德意:《论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拓展》,《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期。

[3]李恒川:《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