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目前国内经济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目前国内经济状况范文1
摘要:近年来,我国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推行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国家政策,简称营改增政策。本文主要就是根据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内容进行详尽的阐述,并且就这一举措给社会和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 :营改增;增值税;经济发展;企业发展
现如今,随着国家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控,越来越多的营改增试点在各地迅速展开攻势,对于电网企业来说,这项举措从很大程度上是非常有利的。只有企业把握好这个分寸,适时的改变自己的运营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提升自身企业利润的稳步增长,同时也直接的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怎样,只有积极地应对,才能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蓬勃健康的发展。
一、关于营改增政策的分析
营改增,其本来的意思就是营业税改增值税,将税收流程中的环节进行很好地改善,把其中重复征收的税务免掉,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花费,同样,最最收益的当属企业了,这样的话,就可以节省企业对外的财务开支,节省了一定的成本,从而提升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营改增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新旧政策更替之后,将延续新的营改增政策,将营业税改成增值税上交;部分行业实行11%、6%和17%的低税率来缴纳税收;在政策实行的试点区内如果购买增值税应税服务,那么可享受抵扣进项税额的优惠,同样,这样的优惠在政策未实行的非试点区内也适用;根据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运营状况可以适当的调整纳税期限,以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喘息时间;废除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并且,也取消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在政策推行的试点区内,纳税人由原来的技术转让税减免税政策改为增值税免税或是即征即退政策;在政策推行的试点区,凡是纳税人提供符合条件的国际运输服务或是向境外提供符合条件的各种服务,均可享受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切实的保障了纳税人的经济效益,减轻了他们身上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增长。
二、“营改增”对电网企业的影响分析
(一)营改增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从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对国内的政策进行调增,就是为了能够适应整个世界的经济运行走势,不断地减小国内的经济压力,以便更好地与国外进行更好地贸易往来。很多时候,我国的企业经济力量还不是很雄厚,与国外的企业相比,相差甚远。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排行100 强的企业,我国的企业仅仅就占了几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就针对目前国内经济状况及国内企业经济状况来分析,综合考量后,我国实行了营改增政策,这一举措施行后,虽然相比从前,国家的税收收入会有所减少,但是企业的经济压力会比从前减少很多,这样的话,一些小型的企业也不会因为资金周转不开而倒闭,相反,经济利润或许也会有所增长。这样的税收政策在我国是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只有整个范围的企业良好的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就目前实行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不错的,企业大部分的营业额都有所增长,这样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能持续稳步的增长。
(二)营改增对企业经济效应的影响
营改增政策将企业原本所要上缴的税收减省到只缴纳增值税,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对外开支,以便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来进行新的企业项目或是用来进行投资理财,总之对外的开支小了,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资金在自己手里的支配权大了,可以利用这笔钱来进行钱生钱,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巩固住自己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一般来说,对于大型企业,税收收入要占他们对外开支的一大部分,这样实行营改增政策之后,将免掉大部分的资金,由此,这些大型企业可以有更多广阔的空间去发展对外贸易或是大型企业项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福音;对于小型的企业来说,本身自身的状况就不是很好,经济基础也不够牢固,很难在社会上获得很好地发展空间,生存压力可想而知,但是,经过营改增政策之后,他们同样减免掉很多的不必要的税收,从而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可以有更多的喘息机会,这样,他们也会有更多的机会由弱小变为强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所以这样看来,大部分的企业还是比较收益与这项举措的,尤其是小型企业,更是获得了不少的优惠,经过这一举措后,很多企业的经济都有了明显的上升,自身经济实力也是雄厚了不少。
(三)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经济成本影响
电网企业是国营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资金算是固定资产,实行营改增政策,可以稳固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减少了税收方面的开支,所以就使得整个企业的资金还处于不错的流转状况中,并不会出现资金断流的问题,所以说,营改增政策对于企业的运营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比较不错的作用。这样看起来,营改增政策对于企业内部的资金起到了很好地稳固作用,使得很大程度上对外的开支缩减了不少,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
如果没有营改增政策的话,很多的企业资金流转方面会出现很大的漏洞,资金链也会时常断裂,本身的固定资产如果全被征缴了税收,则剩余的可支配的资金几乎是很少一部分,如果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自己企业的经济的话,光靠着一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营改增政策节约了企业的成本,会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节约了企业的成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企业的资金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从而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变得大了起来,一边是成本的节省,一般是效益的提升,这使得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综上所述,营改增政策在我国实行有很大的好处,企业的经济负担变小,很自然的,发展能力就会变大,以至于经济会不断地高速提升,只有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都能享受到营改增政策带来的优惠,整个社会的经济都会不断持续增长。这样才会使得整个国民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有利于我们国家在世界之林中的地位不断地巩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整个社会才能够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匡少攀.“营改增”对电网企业的影响研究[J]. 财政监督,2014,11:60-63.
[2]阴承军. 浅议“营改增”政策变化对电网企业的影响和分析[J]. 企业研究,2014,14:164-165.
目前国内经济状况范文2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开始了浮动的历程。在汇率改革进行的3年多的时间里,要说亮点,2008年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在这一年,持续了两年多的单边看涨年底终结;在这一年,贬值和升值的不同预期开始同时出现。这一切都让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充满了不可预期性。或许,这种双向预期的出现,才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浮动”之义吧。
一、2008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简单回顾
2008年1月2号,2008年的首个交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还只有7.2996。经过前3个月的快速走高之后,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跌破7.00关口,其后的5月和6月,人民币继续高速升值。
转折出现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现了单月走势略有贬值的情况。12月初,人民币汇率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连续四日“跌停” 。
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9项措施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汇率列为继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之后,当前货币调控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的累计升值幅度为6.37%,但是在年中最高的时候,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7.41%,期间震荡幅度之大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1)从利的方面看
①一国货币能够升值,一般说明该国经济状况良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货币才有可能升值。这种由经济状况良好带来的币值的稳中有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②中国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贸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有看点的风景,因此货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2)如果人民币升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就相当于全面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后果当然是抑制了出口,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②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削减外国直接投资。如果人民币升值,那就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就得多支付相应额度的美元,其后果就是外资减少。
③将导致失业增加。在中国,出口约占GDP的30%。如果本币升值,出口企业必然亏损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进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2.人民币贬值的利弊分析
现阶段最新的物价、进出口等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尚在恶化,且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大幅走高并不合适,应该通过适当贬值来刺激出口。
(1)从有利的方面上看
如果本币贬值,那么外币的购买力就强, 这样一定量的外币就可以购买更多本国产品,意味着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本币贬值,外国商品价格就昂贵,这样本国进口必然减少。所以,人民币贬值的结果是扩大了出口,抑制了进口,增加了贸易顺差,促进了经济发展。
(2)如果人民币贬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本币贬值对外会引起贸易摩擦,对内会引发通货膨胀,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②贬值不会解决外部需求放缓问题,贬值虽然会帮助出口企业因降低成本而存活下来,但却很难以持久。特别是中国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贬值只会延迟产业退出时间。
3.保持有升有贬,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
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目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最可取的改革思路。
2008年12月8号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这种观点其实在本质上和汇改以来一直所强调的并无二致。
但无论站在升值或贬值哪一方,还是高举维稳旗帜,各方都有着各自的理由和逻辑。而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究竟将如何演绎,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一些经济学的理论,目前国内的货币政策及现阶段的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进行重点的分析。
三、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综合分析
1.理论分析
由于汇率决定机制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由一个笼统的结论概括,所以我们将按照长期、中短期分别加以讨论。
(1)长期汇率决定的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会调整到能反映这两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其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兑换率(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
世界银行按1000多种商品价格计算的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为3.4(1美元兑换3.4元人民币),它与世界银行2004 年计算的1.9相比实际汇率更向购买力平价靠拢。2008年4月15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各国概况》(CIA The World Factbook)估算的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3.51。但这个数值并不代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内要向3.51的汇率水平不断靠拢,而是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一种升值趋向,即今后几年内人民币有会温和持续升值的趋向。
(2)影响汇率中短期走势的因素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当资本具有流动性且银行存款是完全的替代品时,如果人们愿意继续持有手中已拥有的本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的供给量,则二者的预期回报率必然相等。
从本外币存款利率的变动趋势上分析,虽然2008年12月23号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了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这已经是2008年9月以来央行第5次宣布降息。但考虑到GDP今年的增速的下滑和目前CPI下降速度,人民币存款利率仍然存在继续下调的可能性。而美联储2008年12月17日一举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0—0.25%区间,正式宣告了继上世纪90年代日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之后,又一个西方主要经济大国被迫采取了同样的货币政策。美元利率再度下降的可能性被封死,但从中长周期的角度看,美国“零利率”政策只能是美联储的权宜之计,它注定不会长久。
所以,中短期从利率变动角度看,人民币汇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会趋于升值。
2.国内货币政策分析
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一条规定,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个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考量目标,《若干意见》很明确的表达了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M2增速目标均为16%。如按《若干意见》里增速计算,2009年M2供应量17%的增速即意味着2009年贷款速度会很快增加,货币增速过快,货款增加过快,将会造成人民币供给大幅上升。并且随着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在今年的全面执行,银行贷款数额的强劲增长,2009年人民币将会面对一定的贬值压力。转贴于
3.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1)目前中国仍是双顺差,外汇市场的根本压力是升值,而非贬值.目前的出口收缩主要是来自外需减少,中国出口对于外需敏感,对于汇率并非那么敏感,因此通过贬值促出口的做法只会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对出口增长本身并没有多大好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促进内需,靠贬值促发展,总体而言弊大于利。
(2)央行从2008年12月23日开始降低利率27个基点,低于市场预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与美元之间保持利差,防止外资过度外流。
4.国外舆论环境分析
(1)长期内人民币贬值还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随着美国和欧盟经济陷入衰退,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开始会加强。2008年12月2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在针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的讲话中,两次提及人民币问题,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人民币贬值。他说:“中国必须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以此作为解决中美贸易紧张关系的部分改革办法。”他希望人民币升值,以缩小美中贸易不平衡。新选总统奥巴马则被认为会比布什更具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他在竞选时也多次表示将督促人民币升值。因此,美、欧、日企业家都对此极为敏感,认为人民币贬值成为一种趋势,对他们的影响是致命的。
(2)东亚国家正面临着外资撤出,对他们本国的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产生冲击的时候,人民币贬值必然会引起东亚国家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对此,2008年11月中旬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中国承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四、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测
目前国内经济状况范文3
从“吴英案”来看,我国民间金融实质上并未有明确的监管机构。有关民间金融的相关制度设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1.对民间融资的立法协调性差且缺乏统一标准如上所述,我国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与否至今未有统一的定论。各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或是“承认”或是“禁止”这使得民间金融的地位异常尴尬。就“吴英”案而言,从本质而言,吴英的行为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民事行为,但最终却上升到刑法来衡量的高度。由此可见,在国内法律缺乏统一的标准且相互间缺乏协调性的情况下,势必会造成民间金融的监管缺乏统一的度量标准,最终导致监管混乱,不利于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2.我国民间金融监管主体还不够明确受民间金融法律规制体系滞后影响,目前国内尚未颁布关于民间金融统一的、系统的法律法规,自然对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在中央,目前由央行辅助银监会共同承担民间金融的监管责任,但其监管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监管,地方民间金融的监管机构始终却处与缺位状态,且尚有很多民间金融组织和行为处于无政府状态。“吴英案”可谓只是地方民间借贷的冰山一角,类似吴英的大规模借贷、融资行为在国内民间金融发达地区还比比皆是。但却没有有效的地方监管部门对其进行规制,这不失为民间金融的一大隐患。
3.法律法规条款严重滞后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向来具有严重的“政策导向性”,目前国内有效的很多金融法规都是在特定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发展时期出台的,具备很强的实效性。但21世纪已然过去十多个年头,国内金融环境早已发生重大改变,现行有关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早已不能适应现实环境的要求,压迫了民间融资的自治空间,已暴露出很大的滞后性,难免阻碍经济的发展。
美、日民间金融监管制度
(一)美国的民间金融监管制度
美国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储蓄贷款协会、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储蓄信用合作社等。据统计,美国民间金融机构大概有9000多家,大约占美国银行数量的60%,其中以信用社居多。①由此可见,美国的民间金融是十分发达的。针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模式设置,美国根据联邦制国家结构设立了分层次监管的“双轨制”监管模式,即实行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种监管主体选择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信用社全国管理局(NCUA)对非正规金融的主要形式—信用合作社进行监管。美国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并推行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和谐发展的策略。美国虽然拥有最完善的金融体制,也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资金需求者的需求。长期以来,美国银行倾向于忽视那些低收入阶层、小企业、移民和有色人种的贷款需求,这样需求与供给便存在一定的空白区。目前,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仍然以业主的储蓄和向亲朋借款为主,二者共占其投资的58%左右。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对民间金融是予以承认的,且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已然成为正规金融的良好补充。此外,美国政府为促进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已经设置了较为完备的立法体系。与“双轨制”监管模式相对应地设有州立信用社法案和联邦信用社法案。190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通过了第一部信用合作社法案,其他州也纷纷效仿。1934年,通过的《联邦信用社法》(FCUA)(TheFederalCreditUnionAct),并于1998年进行了最近的一次修订。此外,美国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也设置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农村民间金融的运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美国,信用社可选择在联邦机构注册,也可选择在一州政府注册。这样既给予民间金融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能促进各州之间、各州与联邦之间有关民间金融法律的交流与完善。
(二)日本的民间金融监管制度
日本的民间金融拥有合法地位且非常发达,其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也归因于其因时制宜的法律政策。二战后,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其广泛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在国内推广合作金融服务业务,陆续建立了信用金库、信用协同组合、劳动金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农协等非正规金融组织。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自主合作为基础,以职能监管为主的分类监管机制,对国内民间金融进行了全面的监管。
日本的民间监管区别于其他国家之处在于其典型的职能监管制度,各职能部门按照其对应的监管业务的性质进行设置和分工,对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金融主体进行分类监管。在监管内容上不断缩小行政监管范围,不干涉被监管机构的具体业务,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对公众加强风险教育以防止投机行为泛滥。日本有关民间金融的立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法律、法规随着国内金融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改变而改变。1915年,日本出台了《无尽业法》对国内大量存在的无尽组织进行监管。但随着民间金融的发展,1915年出台的《无尽业法》的相关条款逐渐出现了较大的不适性。1951年5月,日本政府又通过了《互助银行法案》,对民间金融新兴的并广泛存在的互助无尽组织进行监管。80年代,日本国内爆发了几起重大的民间金融事件,如丰田公司事件。日本政府便针对各项事件制定了管理处置规定。如针对投资欺诈事件制定了《投资顾问法》。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金融顾问研究委员会于开始倡导把互助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并制定了系列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引导。最终,互助无尽组织都转变为通常意义的商业银行。可见,日本农村民间金融的规制路径离不开政府因时制宜的法律规制和政策引导策略。
美、日民间金融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民间金融起步较晚,不论监管制度还是法律法规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美国和日本是民间金融较为发达的国家,其制度设计对我国民间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及法律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结合目前国内民间金融的大环境,从美国和日本的相关制度设计可得出如下启示。
(一)构建民间金融法律规范体系
从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来看,任何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美国根据其联邦制的国家结构设立了州信用社法案和联邦信用社法案。既赋予民间金融一定自由选择的空间,又使得国内有关民间金融立法结构严谨。也保障了监管机构在进行监管时能有理有据,有法可依。如前所述,我国至今未有关于民间金融的统一立法,且各相关法之间始终有矛盾存在,因而完善统一立法势在必行。只有立法完善了,才能指引民间金融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给监管机构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执政标准,避免的行为发生,才能减少金融风险。
(二)明确设立由中央到地方的金融监管机构
美国设有专门的监管机构—信用社全国管理局(NCUA)对非正规金融的主要形式—信用合作社进行监管,并实行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种监管主体选择制度。既有统筹者,也将监管主体落实到了基层。日本设有日本金融顾问研究委员,并以职能监管为主要模式,这样根据民间金融机构不同的性质来划分监管部门有利于建立专业高精的监管体制,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目前,有关民间金融的监管国内主要是银监会担任,央行负责信贷政策的制定,但其监管并未有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且银监会本身金融监管任务就十分繁重,再将庞大的民间金融列规其中很难保障有效监管。笔者认为,可在中央建立专门的民间金融监管机构,并在地方设立相应的负责机构,配备专业的人才。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又能根据地方不同的经济状况制定专业的、具备可行性的发展政策。
(三)保障民间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与市场的可适性
日本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归因于其因时制宜的法律政策。日本的民间金融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而我国政府对金融的发展也影响力甚远。就这点而论,两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日本政府根据国内金融市场的需求,适时地颁布了与市场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这对其国内金融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如:从无尽组织到互助无尽,日本政府先后出台的《无尽业法》和《互助银行法案》,以及重大金融事件后的《投资顾问法》,无不体现了日本立法当局对市场的高敏感度。而且我国与日本同属亚洲经济圈,近年来亚洲金融现发展势头迅猛,金融环境可谓瞬息万变。
目前国内经济状况范文4
关键词:扩大内需  ; 金融危机  ; 财政扩张  ; 需求失衡
引言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为了对工业投入更多的资金,选择在消费方面紧缩,这在最初的时期对经济的发展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长期的处于这种重投资轻消费的状态下,对经济发展的潜力和质量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投资与消费的供需保持平衡才是一个健康经济体发展的基础。而现如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却是投资方面过量而消费方面因种种原因始终保持低下的水平,政府多年来为了刺激消费也制定了诸多的刺激政策,但收到的效果却不甚理想。要想平衡经济的供需发展,只有在经济的宏观调控上下功夫,找到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然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使供需达到平衡,经济稳定发展。
供需失衡和财政扩张概述
(一)供需失衡概述及形成原因
所谓供需失衡是指社会供给和需求在量及结构上的不平衡,当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后对经济正常的发展和运行都会产生影响。并不是供需不相等、结构不平衡为供需失衡,它要达到一个极限后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才可称为供需失衡。供需失衡还分两种状况:一是供给太足需求太弱,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就处于这种状况之中,2013年我国的存款储蓄率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与其相比消费方面明显的动力不足;二是需求过旺供给不足,即通货膨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储蓄率为百分之二左右。过低的储蓄率难以抵御风险。我国现阶段就处于第一类经济失衡,产出过旺,储蓄率高但消费力又很低。
图1为供求失衡和扩张性财政政策间制约关系。
形成供需失衡的原因有两个因素,一是需求的不足,而形成需求不足的原因又有许多,收入分配不公平使居民的收入过低,而大宗高额的支出增加(如房地产),过重的税收政策导致企业的破产、工人失业、人民没有消费能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居民加大储蓄,人民不敢消费。在国人的眼中国产产品性能低于外国产品,人民不愿意消费。二是投资过度,这个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企业特别是国企的盲目扩张、存款没有正确的导向而流入股市、地方政府发展的冲动造成重复的投资、城镇化的建设也加大了投资的需求。
(二)财政扩张的意义及实施措施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的投资力度的行为,适度的扩张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社会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同时加强对金融体制的优化,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降低存款率,增加消费率,对经济的增长也有有效的提高。它一般通过减少税收和加大服务财政支出两种方案来实施。和它相对立的政策是财政紧缩政策。
降税。通过对个人和企业税收的减免来提高个人收入、减少对企业经济的束缚。减税会增加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的利润,提高对社会的总需求,相应地也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减税可以分为多种方式和类型,不同税收的减免带来的效果也会不同,有的体现在供给上有的体现在内需上。减免企业所得税就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可以降低商品价格,提高经济的增长率,这在供需两个方面都产生了效应。减免个人所得税会改善个人的经济状况,促进消费需求,这个效应主要体现在需求上面。
增加财政投资预算。加大对服务型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关系民生医疗教育、生活环境和设施等方面投入,增加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资,如养老和医疗,这些有了保障,就能有效地降低存款率,促进消费。这些投资的增加如果大于收入的话,就会出现赤字,因此这个政策也叫赤字财政政策。
国内外市场供需现状及我国供需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市场的需求现状
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虽然各国政府为了复苏经济做出众多的应对措施,但都是收效甚微,目前看来短期内经济复苏的可能性不大。欧洲方面,因为欧元区欧债危机原因前景并不乐观,美国大银行的信用评级被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标普下调,这给了国际金融市场双重性的打压。现如今世界经济动力不足,在短时间内难以复苏,国际方面的市场需求减少,对我国的出口方面影响很大,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各贸易伙伴纷纷实行贸易保护措施保护本国的经济,而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中的绝大部分是针对中国设立的。中国的出口业受阻严重,中国经济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
(二)国内的市场需求现状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7%,见表1。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是逐年提高。多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都跃居世界的前列或领先国际水平。据有关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的汽车销量连续五年的销量世界第一,产销量均超过2000万,见表2。在能源的消费方面,我国2013年能源消费总量为三十七亿多吨,在世界上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国内的房地产方面,全国用于房地产开发的资金达8万亿。由以上的数据可知,我国目前的内需并非不足,而是在结构上发展不平衡。内需总体的不足和投资过热造成的产能过剩这两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内需的扩大都带来不小的阻力。所以目前我国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内需不足的根源所在,并制定措施加以改善。
(三)我国内需结构存在的问题
投资和消费需求发展失衡。随着改革的深化,近二十年来是国民经济高增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不足10万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万亿元多,见表3。但是在这其中因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逐年上升的,而由消费而影响的经济增长率却呈下降趋势,投资一直高于消费。而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例子来看,与中国的现状恰恰相反,经济增长靠的是效率而非投资。投资过足而需求乏力这种需求发展结构与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严重偏差。而大量事实和数据分析证实,国家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应该由消费需求作为主要发展动力。
投资结构失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会因为投资力度和方向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经济若要健康发展就要对产业结构投资进行合理的配置。近十年来,我国对第一产业的农业产业投入变化不大,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投入。对工业方面的投入却是逐年加大,且还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与之相反的是对非贸易性的服务和基础设施产业的投资却一直处在末位,很明显的投资结构失衡。一方面工业的投资过大容易造成产能过剩,而低水平的工业生产又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极大的浪费和破坏。另一方面第三产业投入的不足,高昂的医疗与教育支出让人民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业发展的水平不相符,对未来的消费没有信心,加重了人民对储蓄的依赖。加大服务业的投资需求才能使经济健康稳定增长。
(四)财政扩张与供需失衡的因果关系
在经济总体出现供给过剩的失衡时,政府通常都会采用财政扩张措施来改变当前经济状况,就会得出财政扩张政策是因供给过剩失衡的发生才出现的这一结论,因果关系也就明确了。财政扩张的政策的运作方式主要是增加财政预算和减税来改善当前不良的经济状况。增加财政支出可以通过直接的公共建设拉动社会需求,带动社会其它资金的投入。减税可以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增强人民的消费力量,对企业来说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了商品的成本 ,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间接地增加了人民的消费能力。减税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内需要求的拉动是间接的动力。
与上述观点不同,换个角度来评价财政扩张政策,扩张政策的过度实施也会造成经济失衡。理由如下:税收的税率可减度极小,减少税收能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扩张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靠增加投入来实现,这就势必给财政带来压力,我国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税收和国债发行。如果靠提高税率来增加财政收入,又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收入的压力,不利于消费需求的促进,继续恶化经济环境。如果靠国债发行来增加财政收入,会在短时间内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长期坚持国债发行,就会增加债务负担率,对后期国债的发行提供了风险,这种风险也使企业和个人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更难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如果政府另加大了财政投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为了地方的GDP就会无度的投资、重复的投资。对住宅、汽车等高额的消费品进行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严重,浪费资源和损坏环境,市场形成恶性的竞争,加重了供需的失衡。由上述分析可知,财政扩张会造成经济的失衡。
理论分析
(一)基本假设
本文将构建一个增长模型,以研究财政扩张与供需失衡的关系。为了进行定量研究,模型中的税收为商品税。同时,为了使模型具有相应的基础,做出三个假设:
假设1:消费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不一致,市场持续处于供需失衡状态。
假设2:商品税具有累退性,商品税率提高致人均消费下降,形成消费约束。
假设3:消费约束的存在导致内部市场商品未出清,未出清的商品通过出口销售他国,即通过外需来弥补内需的不足。
(二)模型结构
假定每个家庭只有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可以无限连续的生存,自身消费即是家庭的效用,一个代表者的效用函数为:
max∫∞0u[c(τc)]e-ρtdt  ;  ;  ;  ;  ;  ;  ;(1)
其中,,根据假设2,人均消费c是商品税税率τc的减函数,有c`(τc)<;0,并且c`(τc)值越大,说明间接税的累退性越强。θ为相对风险回避系数,ρ是贴现率。
政府生产性支出具有正的外部性,从而影响厂商的生产函数,令y、k和gp表示为厂商享受的人均产出、资本和政府生产性支出,根据Barro的假设,我们设定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y=f(k,gp)=Akαgp1-α  ;  ;  ;  ;  ;  ;  ;  ;  ;(2)
上述生产函数是研究内生增长常设的AK形式,如果gp的指数小于1-α,则k和gp的递减报酬将适用,经济将排除内生增长的可能性:如果gp的指数大于1-α,那么经济增长率将持续上升,平衡增长路径不可能出现。该生产函数能够保证经济内生地实现增长,是研究政府支出影响的常用函数。
在竞争性均衡中,厂商的利润为零,资本的边际报酬等于市场利率r(外生变量),有:
rk=αy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政府收入来自间接税和直接税,并且实行平衡预算。为简化分析,税率分别为τk和τc。财政支出g中用于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比率为,即有:
g=τcc(τc)+τkrk  ;  ;  ;  ;  ;  ;  ;  ;  ;  ;  ;  ;(4)
k=y-c(τc)-g-d  ;  ;  ;  ;  ;  ;  ;  ;  ;  ;  ;  ;  ;  ;(5)
市场均衡条件为:k=y-c(τc)-g-d,式中,d>;0体现假设3,表示由于消费约束的存在,内部市场未能出清。该值越大,未出清的消费品越多,说明内部市场消费约束越强。
(三)增长路径
文章通过构造汉密尔顿函数来求解最优化问题:
(6)
其中λ 表示资本的影子价格。
TVC条件为:
如果经济处于稳定增长路径,那么k和c的增长率保持一致,这是传统增长分析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现在假定经济处于供需失衡状态,消费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不一致,那么消费与资本的比就是不稳定的,用v=c/k表示供需失衡程度。该值越小,说明市场供需失衡程度越严重。可以看出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分别是τc、v、d的函数,有:
(7)
(8)
上式中,τc、φ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作为体现外部需求的d也是外生变量。通常在增长模型分析中,一般假定消费增长率等于资本增长率,因此v为常数,但是在非均衡增长路径下v是不稳定的。v不但反映经济中供需关系,实际上也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我国过去常强调的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最优的v值,那么该值过大或过小都表示供需失衡。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可以认为当v值由大变小,即资本积累速度超过消费增长速度时,经济就会出现供过于求趋势。
结论及建议
(一)增加居民收入分配比例
居民的消费需求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收入标准上,因此要找到收入和消费的平衡点,就要保证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只有保证收入的长期稳定时居民才会进行消费决策,并且是长期而非短期内收入稳定。居民收入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来完成,作为国有企业要加大对财政的贡献。通过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来完成,也对社会保障性资金和政府补助基金的来源有所转移,可以有效的抵制国营企业的盲目扩大投资,增加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
(二)扶持三农以加大农村市场消费
我国城乡结构的格局造就了城乡化差别。我国农产品价格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不利,因此在政策上要对农村经济加以扶持,加大三农投入,加快农村的经济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公益性项目的投入,提高农民土地出让收益比例。提高对粮食的直接补助、良种推广补助、农资价格补助和农机供应的补助的标准和范围。加强农民生活环境和农业人口医疗教育和保障体系的建设。切实落实农村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和农村的医疗体制改革。
(三)引导中小企业良性发展
制定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我国的服务业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大多是由中小企业生产提供,而就业人员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原材料的来源也基本来自国内。这对经济市场的繁荣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低,生产水平力低下,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低。政府应在资金和税收方面加强扶持,做好金融资金融通和财政担保以及贴息工作,对民营经济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开发其潜在消费能力。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想使人民没有顾虑的消费,就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后盾。国企下岗的失业职工、农民进城后务工人员的医疗和养老都得不到保障,而与收入相比相差千里的房价以及缺失的医疗教育保障都让这类人群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为了应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人们只能选择不消费和储蓄来规避风险。所以要消除人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要加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加强在抑制房地产价格、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基础体制的建设。要想鼓励消费,就要建立人民敢消费的基础,以制度促消费,保障消费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政府投资和出口在我国GDP占了较大的比例,这反映出了我国的消费不足,内部供求失衡。但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会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同样它的解决过程也会是漫长的,也不会是实施某一个有利政策就可以改变。想要解决长期存在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要从战略上进行改变,由量化发展转移成结构性发展。社会消费需求受居民收入、社保体系以及政策等若干因素的影响。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使居民尽快富起来,带动消费,以消费带动生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洋.财政扩张与供需失衡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2010
2.张树明.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2002
3.马德明.财政政策积极性评价[J].管理世界,2008
4.张朝阳.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特点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目前国内经济状况范文5
[关键词] 油 品牌 品牌营销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油消费国,年消耗量600多万吨。国外著名油占据了国内高端油市场,并保持着近80%的市场份额;而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则主要占据中档油市场;地方调和厂则主要占据低挡油市场。因此,国有品牌油与跨国石油公司展开深入合作的同时,又进行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国外油占据高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我们研究国有品牌市场开拓具有积极意义。
一、国内油市场现状
1.市场总体供需
我国的油产量与消费量呈现同步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均在15%左右,我国油年进口量在100万吨左右,年出口量却10多万吨,其中进口多为高档油。国内油市场需求量相当可观并且需求增长速度较快。
需求量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的是华东、华北和中南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地区需求量大约占总需求量的38%,中南地区大约为17%左右,中、高档油的消费也主要集中在这两大地区。在高端市场方面,国有品牌利润只占高端市场的22%,其余的78%高端市场份额利润被壳牌、美孚、嘉士多、BP这4大国外品牌占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所属油公司主要占据着国内的中、低档市场,供应了中国油市场80%左右的基础油,其年产量为350多万吨。
2.市场品牌构成
(1)国有品牌市场占有率。目前, 国内品牌有6000多个,生产产品13000多种,国产品牌在整个国内油市场上占有85%以上的份额,占据国内油主导市场的是中石油与中石化,达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7%。
中石化旗下拥有“长城”、“SINOPEC”等品牌,“长城”在华北、华东市场的销量最大,产量大约为110万吨,其中,中高档油则从31.3万吨增长到58.5万吨,增长了87%;占据了中国油市场三分之一的中高档市场份额,其中高端产品市场约20%的份额;目前,中石化国际化品牌形象以“SINOPEC”作为海外产品和服务品牌的发展战略,为中石化海外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2006年海外销售量同比增长了80%以上。
中石油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巨型企业,旗下“昆仑”、“大庆”等品牌占有近40%的份额,“昆仑”产量约为150万吨,但利润却只占22%。中石油的基础油资源占全国70%,占全球10%。全球基础油的生产能力约4735.8万吨。2002年,中石油的基础油生产能力285万吨,实际生产了180多万吨,其中的70多万吨直接外销,提供给其他厂家调和生产油。
以“统一”、“莱克”为代表的民营油企业,目前已经占有国内油大约32%的市场份额。
(2)国际品牌市场。国外石油公司以壳牌、美孚、BP等为代表的跨国油公司,依靠其规模化生产经营带来的成本优势、高质量的产品品质,在我国先后独资、合资建成32个油调和厂,总生产能力100多万吨/年。
2006年BP再度投资2200万美元兴建专用调配厂;壳牌中国油公司购买北京统一75%的股份,成立“壳牌统一石化有限公司”。其后,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公司称,仅2006年在中国新开设网点100家,其油零售业务将扩展至中国二线城市。
在2008年,中国的油市场,国内外品牌之间的竞争势必十分激烈。外国石油公司已开展了“下攻中档油”的策略;而国内主要品牌也采取“上攻高档油”的策略。因此,国内外品牌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高档油上,也表现在中档油上。
二、国际品牌营销经验及中国市场战略
1.国际品牌中国市场战略
我国油市场自1992年开放以后,国外油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并且利用前瞻性的营销策略逐步打开中国市场。
首先,国际品牌石油公司在国内营销较薄弱地区和未深入开发的地区开拓市场;其次,分级降价,针对消费者用油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用油标准,采用高、中、低、档用油的品牌需要;最后,网罗有能力的经销商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多让利于经销它们产品的经销商,建立互利关系,最终达到其扩大规模的长远战略。
国外品牌石油公司采取了整合营销的手段,组建营销组织,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服务,以获得长期的潜在市场利润,提升与经销商的合作层次,收集和评估产品改进和服务的信息。
另外,它们还非常注重加强与著名汽车厂商和设备制造商的战略联盟,追随主机厂OEM (原始设备制造商) ,提供优质环保的服务并进入特约品牌的维修站、汽车修理厂、换油中心,成为其“指定用油”。
2.国际大品牌竞争战略
根据国际大品牌的竞争战略模式,结合自身资本、生产规模,科技创新能力,管理手段和销售网络,对国际品牌石油公司的竞争战略分析:埃克森美孚公司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主要竞争行为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不同需要,提供高质量、系列化产品,加大在新产品开发和研究的投资加强品牌形象管理;壳牌实施成本领先竞争战略,主要竞争行为是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采取提升炼油水平,包括运用先进的勘探技术,采油油水处理工艺配套技术,提高采收率,规模经济降低加工成本,资源利用高效化;道达尔公司实施集中化战略,主要竞争行为是提供专业化的特殊油品,集中在一些专门行业;加德士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主要竞争行为是发展电子商务,包括经销商网上订货,全国油品中心仓库配给制度,以及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创新,建立快速换油中心。
三、国内油品牌存在的问题分析
1.品牌的战略、策略及管理缺乏创新
品牌战略:中国加入WTO,国有品牌油面临的是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在品牌竞争中,高端的油市场发展策略、战略方面有待完善;在中低档油市场,价格和多元化竞争策略方面市场不稳固,需要严格实施内部行业政策,尽快实施全方位的品牌战略。
品牌策略:在品牌的传播策略方面,把阶段性营销广告的形象等同于企业的品牌形象,广告的结构不合理。而在促销品、企业文化的品牌策略,表现国有品牌的公益赞助活动等投入的比例还不够,比如:赞助国际汽车、国际体育赛事,以及产品外销的方式等,没有将国有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贯彻执行到销售的环节。
品牌管理:国有品牌油企业发展缺少系统、全面的规划与管理,缺乏塑造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和胆略;缺乏相应的统筹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设计。销售渠道的扁平化不健全,对OEM及大型企业的技术交流没有形成制度化,进入OEM的油品前期许可工作不合理。
四、国有品牌油取胜市场的建议对策
国有品牌油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尤为深远。
1.塑造国际化民族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随着中石化长城油进军高端市场、中石油昆仑油进行品牌战略整合, 将会大大提升中国油产品的形象和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的三家主要油企业产品:“长城”、“昆仑”、“统一”在国内市场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而“SINOPEC”在国外市场的品牌形象也已经初步建立。以“SINOPEC”商标作为中国石化油开拓海外市场的品牌,以消费品属性较强的油作为载体,进行海外市场突破,并先期开展品牌形象建设,将为今后国际石化的开展及加油站的海外运营进行铺垫,是中国石化油的重要市场策略。而昆仑油已把目标锁定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高端市场,实施全球化战略,以促进海外上中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以下将分析国有品牌跨国经营的建议及对策:
(1)开拓市场。国有品牌需要在稳健发展国内油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石油公司展开竞争与合作。在国际油市场,亚太地区和一些新兴经济的国家对油的需求不断增长,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注重品牌包装,广告进行开拓,打造国际高端品牌形象;服务差异化营销,符合目标市场地域的文化,使服务更加人性化;积极定位高端市场发展目标,从而提高各细分市场的销售份额。
(2)发展技术。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的突出重点是高度重视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为了从技术上取得突破,国有品牌应考虑在发达国家建立研究开发中心,一方面增加与跨国石油公司的技术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与世界上拥有领先科技水平的OEM的合作,共同研制新技术,力争取得跨越发展。另外,还要配合逐渐建立的国际营销网络在当地设立技术服务网点,并开发适用于当地的产品。
(3)与OEM合作。与OEM的密切合作对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国有品牌要注重加强与世界上先进的OEM合作。同时,由于中国的汽车及机电出口产品逐年增多,目前,我国共向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各类汽车及零部件,累计中国汽车出口约123万辆,我们要加强与中国汽车、机电设备等出口OEM的合作,取得他们的认证,成为他们的指定用油。
(4)跨国经营模式的选择。企业国际化主要以两方面进行: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二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根据产品出口国的不同经济状况和发展状况,以及考虑到行业因素,来确定适合国有品牌向国外推广的模式。
2.宣传企业文化,建立成熟的销售服务网络
国有品牌应将企业“关爱”的核心价值理念贯彻执行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公益赞助和广告宣传,展现“国有油”的卓越品质,把企业爱国、锐意创新、关爱的品牌形象展示给消费者,提高消费者对国有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在做强中国油市场的同时,通过赞助国际汽车、国际体育大赛,以及产品外销的方式,展示科技含量,扩大品牌影响力。
建立成熟的销售服务网络,售前要及时准确地向客户提供新产品和其他各类产品的相关信息,了解顾客需求。在接到订单后,依照合同所规定的交货日期在第一时间办理发货事项。售后要经常走访客户,凡因产品质量问题,客户要求退回的,公司将无条件办理换货、退货。
消费者对油的使用主要在终端进行,因此加强对终端的规范和管理成为销售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内容;同时终端用户也希望加强与油企业的直接接触,获得更优质的服务和支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专业化物流的兴起,为销售渠道的扁平化提供技术保证,因此今后的销售渠道将进一步扁平化。
中国油行业“外资”、“国企”、“民企”三足鼎立的局面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国的油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塑造国际化民族品牌,以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品牌战略、品牌策略、品牌管理、占领高端油市场,以实力营造规模,提高企业的全面素质,努力塑造国际品牌形象,发展技术、开拓市场,宣传企业文化,来迎接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油网 省略
[2]张爱华:国内外油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2007.5
[3]潘元青李清华:世界油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石油商技出版社,2003.6
目前国内经济状况范文6
1、长期以来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了供求结构上的不平衡。
短缺经济条件下粗放的重复建设、盲目生产,导致不少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不符合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加之供给与需求结构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脱节,直接阻碍消费需求的增加、结构层次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内总供给水平大大提高;同时,由于国民经济的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粗放经营,低水平竞争,只求规模不计成本,政府和企业投资缺乏远见,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造成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据统计,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商品都处于过剩状态。在社会商品供给总量过剩的同时,一些高技术含量、适销对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商品又供不应求,供给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在社会产品供给总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一些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应该集中的行业集中程度不高,可以分散经营、适合竞争的行业又由国家垄断,造成部分行业产品价格偏低,不足以补偿其生产成本,而另一部分行业产品价格偏高,消费者负担能力不足。
2、居民收入下降,收入预期过低,消费预期增高。
由于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处于调整的时期,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企业职工收入下降,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国家机关人员分流,造成这些人员的收入大幅度下降,加之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处于低谷,农民收入也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增长已从1993年的9.5%下降为1997年的3.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997年仅为4.6%,而1996年则为9%。伴随着收入水平下降的是收入级差的扩大。公款消费、公款私存、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住房、医疗、教育制度改革的不完善造成了城镇居民名义和实际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中明显出现了收入阶层,高收入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城乡差别也在不断扩大,农民近几年收入增幅明显放慢,而这种情况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利益,下大力气减轻农民负担,投入大量财力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出现的。
在城乡居民即期收入下降的同时,人们的收入预期也呈下降态势,由于预期未来的收入下降,人们通常采取预防性措施。首先是紧缩预算,减少即期消费,减少奢侈性消费,只维持基本的生活必需消费;其次是减少或推迟非必要的消费支出,具体表现为居民储蓄倾向持续居高不下,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且难以改变。
近年来,我国直接关系到城镇居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较多,如就业制度、退休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消费者对未来支出的确定性、依赖性心理演变为不确定性心理,居民为了防范未来的支付风险也减少了即期的消费。
3、目前市场上无消费热点,居民多有持币待购心理。
一年多来,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居民普遍认为物价有可能进一步回落,因此目前居民的消费预期心理表现为持币待购心理。居民的消费预期心理是指消费主体在对市场和经济状况作出判断下的消费倾向的变化。其主要动向是:在即期市场活跃、收入变动不大或下降、价格下滑的情况下,消费就倾向于等待和观望。并且,消费心理具有强烈的从众倾向,当社会上一部分消费表现出某种消费行为时,就会强烈地带动其他消费者的模仿行为。
通过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部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需求由低档向高档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由单纯的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方面转变。而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差距,居民希望购买的消费品要么供给不足,难以买到,要么价格过高,难以承受。城镇居民对生活基本品的需求趋于饱和,下一步的消费目标是住房和汽车,但由于收入水平及传统分配体制的问题,居民的购买力还难以满足其需要。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普遍偏低,支付能力明显不足。
二、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扩大内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扩大国内需求,理论上讲可以从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入手。然而去年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虽然有效的扩张投资需求,但是并没有引起消费需求的扩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需求的传导机制受到阻碍。笔者认为消费需求能否随投资需求的扩张而相应扩张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最终还是要由消费需求来实现,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持久的拉动力量。去年一些改革措施出台,改变了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消费倾向明显减弱,使政府扩大投资的政策效果打了折扣。因此,目前应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状况,我认为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是支持需求扩张的有效手段。
从现实状况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和近10年积累准备,我国居民的消费已经开始进入“住”和“行”为主要内容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但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已严重落后于生产信贷的发展水平,居民消费几乎是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居民在实现购买前的积蓄时间太长,就会出现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由此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据统计,仅1992年各家银行发放房地产生产贷款达8000亿元,至1998年加上利息,各家银行未收回的贷款本息共达1万亿元之多。因此,只有加速发展消费信贷,逐步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型适度超前消费,才能在发达的生产信用与发达的消费信用之间达到均衡,才能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我国居民收入层次的判别,不同地区及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市场潜力及市场容量的特点来看,应通过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汽车、大件耐用消费品和教育(子女教育、个人职业终身教育)的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城镇居民开始具有消费信用基础。到1998年底我国城市居民储蓄达到5万亿元,手持现金6000亿元,外币存款300亿美元,居民共有金融资产达到6万亿之多。1997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已达4377元,人均储蓄8581元,户均金融资产在4万元左右,不少城镇居民已经存在住房、汽车、大件耐用消费品和教育(子女教育、个人职业终身教育)千元、万元、十万元级潜在消费结构。
其次,从住宅、汽车业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看,不仅其自身的产业关联度较大,而且两者从生产到消费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住宅产业的发展将使城区扩大并向郊区扩展,而住宅与工作地点的远离又会使居民对汽车的需求的增加。同样,居民拥有汽车之后,对远离城区住宅的需求将大量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城郊住宅业的发展。另外,去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其中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计划达1800亿元,而公路建设的回报靠的是汽车量的增加,因此,公路建设与汽车的应是同步的。显然,我们把住宅和汽车作为消费信贷的重点,既是保证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协调的需要,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及保持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需要。
再次,把教育作为消费信贷的重点是因为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经费不足是主要问题。我国民间具有不惜财力办教育的传统,发展民间投资用于教育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吸引民间投资的主要途径,政府应提供便于民间投资教育的政策环境,总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的讲话为启动民间投资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十万元级的投资项目对于国内居民来说通过储蓄来支付是困难的,需要消费信贷予以必要的支撑,从而为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三、发展消费信贷的具体途径由于体制和认识等原因,我国消费信贷长期严重滞后于生产信贷,消费信贷基本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因此,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环境。笔者认为,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1、切实提高中下收入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居民的消费主要是由居民的即期收入水平决定的,即期收入水平有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中下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切实提高中下收入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可以直接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未来两年内,实际消费可能继续受居民收入增势减缓和职工下岗待业的影响持续走低。因此,国家在收入政策上要采取有利措施提高公务员工资、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金,同时在分配政策上要进一步缩小收差距,加快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有钱敢花,从而改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以刺激消费的合理增长。
2、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降低贴现率,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居民的消费信贷受利率水平的直接影响,消费信贷必须是在低利率的环境下形成,目前经过七次降息,具有标志性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995年的10.98%降为2.25%,一年期贷款利率由12.06%降为5.85%.为了刺激消费和消费信贷应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从而支持居民适度超前消费;降低贴现率便于形成灵活的市场化的信贷结构。
3、形成居民信用评估体系。
目前,居民信用评估体系尤其是消费信用评估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而居民信用评估体系是消费信贷的基础,因此建立消费信用评估体系就显得必要而迫切……笔者认为消费信用评估体系的培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国家信用的转移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个人信用产生。建议具体由所属单位人事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利用个人档案和组织考察对个人进行信用评级,提供相应信用担保;同时银行部门提供手续费给提供担保的同级财政部门建立信用担保损失准备,所属单位也要负信用担保损失责任,从义务和利益的关系上建立银行、财政、单位、个人之间的信用框架,由此作为居民信用评估体系的突破点。
2)发展民间信用评估体系。成立民间信用评估机构以及银行系统联合成立银行信用评估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进行政策指导。
3)发展民间信用保障体系。居民在使用个人信用时,应由实物保障升华为法律法规保障、个人信誉保障和国家信誉保障。由国家立法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发展民间信用保障体系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处罚和偿还程序4)简化居民使用个人信用进行消费信贷时的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手续有利于居民经常使用消费信贷。目前各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推出的住房和汽车信贷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并且要提供本银行大额定期存单或抵押品,即使条件符合,也要多次往返办理,尤其大件耐用消费品信贷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