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核心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核心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核心问题

供应链管理核心问题范文1

摘要:今天,困扰着大部分自动化企业的问题是国内外竞争的日益加剧。自动化企业的采购部门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同时采购部门也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中的枢纽环节。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从客观上要求企业一定要做好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工作,才可能让企业在成本控制、内部流程等方面在市场经济中更具有竞争力。本文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动化元件采购的工作实际,着重分析采购的库存精确化管理、质量控制、新产品开发等自动化采购工作的核心问题,并且着重说明了了如何做好采购管理工作,从而高效的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使企业在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上综合起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优化采购供应链管理体系,从而能高效的利用供应链系统以便可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符合客户要求的主要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自动化元件采购;精确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

1.自动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前情况

1.1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自动化元件的采购工作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当今世界早已进入了全球化的年代,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进行全球化扩张,从而全球采购就成为大部分企业能够在行业内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自动化加工企业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从而大大增加了原材料的采购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增强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1.2国内外自动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自动化企业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基本是以高能耗、低附加值、低人力成本、低劳动生产率的经营模式,与国际相比,竞争力较弱。

2.与自动化相关的供应链管理理论

2.1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这就突出了采购在供应链系统中德关键作用。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2.2供应链的特征

整个供应链是由大量的节点组成,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合作、协调一致的系统,它有多个合作者,像链条似的环环连接在一起,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目标,协调动作,紧密配合。

2.3供应链管理

2.3.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用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进行设计、决策、控制与优化,建立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企业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降低资源的浪费,从而做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尽可能满足组织需求的一个科学的管理的过程。供应量在本质上包含供需两个方面,并不是通常可以见到的传统的链状线性结构,是一种供需网络结构,它时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为基础,从而能够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竟争力的动态过程。

2.4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点

2.4.1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从下游供应商开始,途经一级制造企业、加工企业、分销企业、零售商、终端客户的全过程、一体化经营的集成管理模式。以供应链的整体链条为基础,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的,并通过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层面上的扩大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的激励体系,来实现企业整体的最优化,是一种全要素的战略管理科学。

2.4.2供应链管理是以终端客户为中心

供应链是以客户为驱动力的,以客户满意度是否提高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主要标准。

2.4.3供应链管理对库存提出的新的要求

供应链对于链条内部的企业来说是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总体库存大幅度下降,大大降低了库存成本,重要的是库存成本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3.自动化采购流程的分析

在组织内外部环境瞬息变幻的时代中,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时不同客户的要求不尽相同而且同一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偏向复杂化,从而使采购工作面临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销售部门为了抓住客户使产品的交期越来越短,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型号由于社会文化需求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多,这样的外部环境大大增加了自动化采购工作难度。我们首先就要从内部做好自动化相关的采购流程的优化工作,从而在内部改革创新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4.供应链与采购工作有机的结合

企业成立供应链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利用组织内外部资源并对可以运用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同采购管理发展的要素不谋而合,同时也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全球化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国内自动化企业应抓住机遇,做到供应链同采购工作的有机结合,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最大限度的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自动化采购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从而大大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熊伟刘南著,供应链竞争力与经济发展,航天工业出版社,2005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著,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孙明贵,采购物流实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供应链管理核心问题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供应链合作机制的形成和优势。然后指出在供应链合作机制的基础上,供应商选择问题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选择供应商应该考虑的一般原则和环境因素,最后阐明了供应商选择的方法和流程。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与企业的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建立协同的战略伙伴联盟、实施电子商务,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指同一供应链中上下游实体之间达成的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合作机制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反应时间的缩短以及新市场价值的创造等,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

一、供应链合作机制

1.供应链合作机制的产生

供应链合作机制形成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集成化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强调供应链上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这种环境下,有两种种因素驱动供应链合作机制的形成。

(1)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任何一个企业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上。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把非核心业务由合作伙伴来完成,那么企业就能集中精力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样既可以保持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可以让企业在其他领域利用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其他业务。

(2)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都要求企业需要具有快速反应、满足顾客需求并提供高质量产品的能力。如果供应链上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那么企业就能更快速更准确的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实现运作的高效率,从而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2.供应链合作机制的优势

供应链合作机制是将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以及企业之间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使得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减少整个供应链上产品的库存总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绩效。

(2)企业对供应商管理的监控和交易成本变小。

(3)企业可以实现集中采购,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二、供应商的选择

1.供应商选择的一般性原则

(1)核心竞争力原则。要求供应链合作伙伴都必须拥有各自的可利用的核心竞争力,并并使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相结合,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快速高效的物流,高质量的服务,成本的降低,快速的新产品研制等。

(2)同理念原则。形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应该拥有相同的企业价值观及战略思想。若价值观及战略思想差距过大,合作必定以失败而告终。这两方面都会极大地影响双方合作的兼容性。

(3)精简原则。整条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不应太多,在选择合作伙伴是应保证少而精。供应链过长,可能会产生信息失真,增加成本和风险。

2.供应商选择应考虑的环境因素

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是处于合作各方的关系的大环境中的,合作关系的大环境对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起着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应该考虑以下4个环境因素:

(1)信任度。这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供应商伙伴关系能否建立成功,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增强企业间的信任度。相互之间的信任能够使双方实现信息共享,利用他们互补的优势和技能减少交易成本,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2)合作愿景。这是选择供应商的最基础的环境因素。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需要有合作意愿,并对未来合作的方向和目标有相同的理解。拥有共同的合作愿景才能建立供应链合作机制。

(3)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下,员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处事风格,在合作时可能会引起文化冲突。因此,需要事先了解合作双方的企业文化的异同点,尽量选择接近自身文化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同时要进行文化融合。

3.供应商选择的方法

供应商选择的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

(1)定性选择。定性选择一般根据以往的经验,或专业人员的判断来选择供应商,主要包括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和协商选择法。这种方法直观、简单易行,但有些草率,主观性特别大。

(2)定量选择。定量选择是根据某个或某类指标和因素做具体数值分析,根据所得的结果来选择供应商,常用的主要是采购成本法和ABC成本法。这种方法客观性强,但是计算量大。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选择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选择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神经法(ANN)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供应商选择是一个包含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的多目标评价问题,要结合制造企业的评价选择的标准、供应商的状况等因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商选择结果尽可能客观和公正。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勇:供应链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士华 林勇: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l.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张顾海:供应链管理下的供应商选择研究.同济大学,2006.

供应链管理核心问题范文3

[关键词] 供应链;信息共享;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经济发展趋势十分明显,竞争己从企业层面转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作为市场个体出现的企业,必须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思考自己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主动与其他优势互补企业密切合作,一同参与市场竞争。

一、供应链管理的一般内涵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思想近年来受到全球理论界的关注,被认为是21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链式系统。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因为各种物料在供应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或附加价值的增值过程。在这个系统上,供应链企业通过紧密合作来增加产品价值,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目的。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管理策略之一,是集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其他物流服务商为一体的管理。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用最优的商品供应体系,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同时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供应链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它更强调供应链整体的集成与协调,要求各节点企业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业务流进行信息共享与经营协调,实现柔性与稳定的供需关系。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而结成战略联盟。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各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以使每个企业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整合优势,这种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是指在供应链环境下,合作企业间关于供应链运行的各种信息,例如客户订单、销售数据、库存报告、产品需求信息、生产安排信息、订单传递信息、交货及库存状态信息和产品在途信息等,能够从一个企业,开放地、有效地、自动地流向另一个企业,即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分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不是物质财富,它并不因为产权的转移而丧失对信息的使用权,它不遵循收益递减法则,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使得信息使用得越多,产生的收益越大。因此,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加强信息的共享,可以降低企业中成员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信息运用的效率,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与质量。

二、企业一般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今天的市场竞争已不只是简单的成本竞争,企业只有以更高的服务水平,更快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将产品以更低的成本、更优的质量及时地送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而企业要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一般竞争力是通常意义所指的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研究开发竞争力、理财竞争力、人员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等。这些竞争力通常是企业活动的某一方面、某个领域的竞争力,是一种浅层次的竞争力,其波动性较大,如一个产品寿命周期进入晚期,该产品的竞争力就消失了。

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决定企业不可能在所有业务领域都获得同样的竞争力,必须把有限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应该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设计及制造能力、分销运输能力,可以是品牌或商誉。企业核心竞争力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它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供应链管理注重的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已经步入了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供应链的协调运作就是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快速高效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信息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能否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并立即做出反应,是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一)实施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

供应链实施信息共享后,使供应链企业在提高柔性、响应能力等方面会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在柔性方面,信息共享型供应链中各企业能够实时接收到市场信息,减少了信息传递时间,降低了信息发生错误的概率,能够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使得供应链上的成员更好地安排生产作业及库存配送计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使供应链的柔性得以提高。其次,在响应能力方面,响应能力指供应链对定制订单完成的快慢程度。实时信息由信息平台传给相关企业,缩短了供应链响应时间,有利于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来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敏捷的反应,提高供应链对订单的响应能力。

(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共享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因为投资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需要大量直接的投入,随之而来的管理上的变更,如人员的培训,组织机构及业务流程的调整等也意味着相当高的转换成本。(2)信息共享有可能使企业泄露商业机密,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意味着部分内部信息的公开,如生产技术和财务状况等,这些都将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3)观念问题。传统上人们通常认为信息就是权力,掌握更多信息的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合作时能够拥有更多的控制力,企业通常故意曲解信息来掩盖他们的意图,因此不论是核心企业还是其他企业都不愿意将自己的信息披露给别的企业,最终结果是双方收益都受影响。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就是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应该认识到只有各方将自己的信息共享,才能够实现更大的收益。

(三)提升供应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1.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时空压缩”效应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另一方面,“时空放大”效应将使企业之间的联合和竞争可通过数字信息来实施,这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方式,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企业信

息化并不只是自动化系统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引进。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改革,必须对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调整。只有在优化经营过程、强化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的经济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

2.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充分合作

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基础。合作伙伴必须拥有各自可利用的核心竞争力,拥有相同的企业价值。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核心优势,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在合作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供应链企业相互封锁的弊端,使信息资源在供应链各方得到充分共享,共同对付市场上的竞争者,谋求最大的合作利益。

3.对供应链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系统建立起来以后,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企业间信息共享的顺利开展,才是关键的部分。企业首先可以通过对供应商实行价格激励来实现信息共享。在信息共享的初期,制造商为了获得稳定的材料供应源,可以采取价格激励,促使供应商加入到信息共享系统中。同时,信息共享使制造商的材料搜索成本、库存费用、交易费用降低,使制造商维持甚至超出原有的利润。当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信息共享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供应链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就得到了消除,实现供应链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通过减少零售商前置时间来实现信息共享。对于与零售商的信息共享,除了采用价格折扣等优惠策略外,还可采用减少零售商前置时间的措施。虽然零售商前置时间的减少会导致零售商库存水平的下降,会影响制造商的库存费用和缺货损失费用,但就整个供应链来讲,零售商前置时间的减少使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平均库存水平都得到了减少,同时使零售商订货模型更加稳定,也会给制造商的生产决策带来更大的好处,能够保证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双赢。

最后,通过风险防范措施来实现信息共享。对于参与信息共享的各企业,可以采用博弈论来防止企业间的不合作行为。对参与信息共享的企业,首先选择“信息共享”,如果对方也选择了共享,自己就继续合作,如果对方一旦选择不共享,自己就永远选择不共享,除非对方重新开始合作,自己才开始重新合作。这种策略成功的前提是双方要通过多次交易来熟悉和了解对方。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充分合作,以及实施供应链管理,共享信息资源,可以使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得以发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核心问题范文4

据介绍,戴尔供应链研究院将致力于探寻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理论和行业新概念,关注在全球化市场变化下包括制造、服务、能源等企业以及政府、医疗保健和教育等各类组织所涉及的与供应链相关的挑战,研究探讨高效可行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并与客户分享戴尔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助力客户打造全方位透明价值链,进而促进国内供应链的整体发展。戴尔(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全球供应链运营总监张耀华,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相关领导也出席当天的仪式。

戴尔“三流合一”成经典

据容永康介绍,戴尔一共有44个呼叫中心,每季度处理35亿页面服务,自有8000个不同的产品,每年发运68万吨货物,管理着31万个第三方产品,在全球支持超过5000套工厂设备和600个制造生产线,并拥有1300万用户,17家工厂。到2011年1月底,戴尔供应链的年采购额达到380亿美元,业务覆盖全球180个国家。戴尔已经成功地将销售库存天数从55天降到9天,现金流转周期从 60天降低到33天,产品销售预测准确率提高24%。最近,戴尔在由权威机构Gartner评选出的2011年全球顶级供应链管理公司名单中位列第二。

“戴尔在过去这20多年,戴尔从一家小的公司到今天,一直致力于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整合在一起,戴尔整体效率不断提高。”容永康认为戴尔一直在做IT供应链的整合工作,“我们这次也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戴尔供应链研究院)与客户分享。”

容永康表示,戴尔成立供应链研究院主要有三方面的资源,首先是戴尔服务的企业用户达80%,而企业客户的要求和需求远远超过个人消费产品的要求,有强大的客户群体,研究院可以和客户做更多的交流和了解。二是戴尔在27年里,从一个小小的公司到今天在美国的500强里排41位,累积大量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三是收购了毕博管理咨询等一些知名咨询公司,具备较强的IT管理咨询团队,戴尔有能力也有信心能够给政府机关、服务、能源、金融、教育等各行各业提供从业务流程、应用到基础建设,从采购、物流、制造到公司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的经验。“基于这样的背景,戴尔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两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把经验上升成理论层面,形成一种知识,传递给其他企业,以使大家共同提高,创造更好的生态供应链环境。”

据张耀华介绍,戴尔以直接销售、按单定制,成了很多MBA教学的热门话题。“这个模式也使戴尔公司得以成功,戴尔是不断创新的企业,除了原有的供应链优势,戴尔在过去几年又进行了整个供应链的变革,实现了端对端供应链的整合。”在沟通方面,戴尔希望把这些东西上升成理论,然后和学校学术机构交流,把他作为一种知识,能够传递给其他的企业,大家共同提高,创造更好的生态供应链。这就是戴尔成立供应链研究院的初衷,同时也希望帮助整个国家,整个运营环境,使企业不仅在中国具有竞争力,在世界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六成供应链管理在中国

张耀华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过程是一个物流的过程,即一个物品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流动;严格意义上讲,在信息技术发展以后,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供应链得到大量的优化,甚至模拟,能取得较好的发展成果。在不同的行业里面,信息化这个模型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研究院本身要结合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企业战略,不希望企业战略和供应链战略分割。”

据了解,戴尔供应链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包括:供应链管理策略以及企业战略研究,信息系统模型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整体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变革管理及风险控制。“戴尔二十几年有很多国际国内经验,戴尔在中国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占全球65%以上的业务量。”张耀华表示,伴随着大量的合作关系出现,大量的供应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客户、不同的制造企业、代工企业、ODM、OEM,出现第三方物流,甚至第四方物流,在不同的合作关系之间,一个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转换成为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戴尔研究的内容之一。另外,企业不断的在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风险是如何在变化中获得优势,而不是为企业带来伤害,企业在壮大过程中除了变革以外,甚至也有一些兼并,收购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这是研究院重点研究的初期方向。

IT商业和服务价值

戴尔供应链研究院将采取定期举办高端供应链管理研修班,由戴尔供应链管理资深专家与大学供应链管理著名教授讲授经戴尔验证的先进供应链管理方法,分享可行的端对端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课程包含案例分析、实地参观、试验模拟以及座谈讨论。

该研究院课程计划在2012年为中国企业推出六七个课程,3、4月份主要是对政府推荐的重点企业进行定点研修,5月份以后会开放给国内大部分的企业,招生对象面向与供应链相关的各类组织的战略决策人员。“研修班打破了以往很多供应链的课程,注重实际操作,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会开放戴尔整个运营环境给研修班的学生们,不仅仅是工厂部分,希望做一个端对端,从最早客户信息的获取,到计划、采购、生成、交付,整个端对端的过程。第一部分主要供应链核心模块的课程,第二是戴尔运营环境的实地考察。戴尔提供一个仿真模拟的状态,在面对外界变化情况下,对供应链进行布局。”张耀华分析戴尔供应链研究院与其他的校企合办研究院的不同。

供应链管理核心问题范文5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成为各大世界级通讯企业的重要市场。其中,在世界手机市场占有35%份额的Nokia(诺基亚)公司,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份额约为27%,领先优势十分明显。

低成本、差异化这两种最基本的竞争战略在手机市场同样适用。近年来,Nokia丰富的产品线以及差异化的产品战略,为其在制订价格策略方面奠定了较大的优势;在注重渠道渗透力的基础上,开始重视三、四级市场(低端市场)的开发;在快速推出产品的同时,能保证产品定位的准确。

无论采用哪种竞争战略,都需要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作为后盾,它既是手机总体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也是按计划上市、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保证。手机产品的供应链管理面临缩短供应链长度、降低物流和采购成本的巨大压力。

手机供应链

1、供应链结构

手机是技术含量高、价值高的商品,具有市场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短、利润高等特点。手机供应链是典型的敏捷型供应链,其简化模型如图1所示。

在供应链中,以品牌厂商为核心,分为上游的生产制造和下游的分销体系。品牌厂商并不一定是整机制造商,不少品牌厂商采用OEM方式。

2、研发

研发对手机供应链影响重大。手机设计方案一旦确定,也就确定了零部件型号、供应商及生产方式;普通元器件会指定两到三个供应方案,而核心器件的供应商则一般为一家,不能随意更换;在缺货的紧急情况下,改变设计方案与变更供应商,都会增加时间成本。所以研发是整个供应链设计和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品牌厂商的产品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

手机研发需要供应链多个成员企业的协作。手机的产品功能性特性和时尚性特性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手机的研发不仅局限在有关通信的核心技术研发上,而且还包括产品的工业设计研发、关键零配件研发以及与手机创新功能密切相关的其他技术研发;在激烈的价格竞争的同时,以时间为竞争要素的新产品战略愈演愈烈,而产品创新则需要包括芯片、LCD(液晶显示屏)等上游供应商、方案设计公司和生产厂商的大力协作。只有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供应链,为手机产业链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核心企业才能彻底解除市场竞争的后顾之忧。

3、供应与制造

一部手机包括大约300~400个零部件,按重要性可分为关键部件与配件。零部件的采购通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超长的供应链要求在供应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并与供应商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这就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生产决定了新产品推出的速度和品质。目前,手机关键元器件的生产集中在少数厂商手中,如飞利浦、爱普生等。随着手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关键元器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主要包括LCD、晶体振荡器、LCD连接器和控制器三大类。当手机元器件紧缺时,供应商一般优先供应Nokia、MOTO、三星、LG等重点厂商,而国产手机厂商则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关键元器件短缺的情况,导致生产计划难以按时完成、新品无法按时推出。国产手机厂商开始通过参股、控股等资本运作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供应链,例如TCL收购阿尔卡特。由于手机零部件的供应是全球性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层次过多、信息不畅、报关等一系列问题,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4、分销

外资手机厂商与国内手机厂商的分销体系存在较大不同。国内手机厂商在品牌与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情况下,重视分销渠道的建设,通过对分销渠道的精耕细作形成竞争优势,可称之为“直控终端+人海战术”的销售模式;外资手机厂商在早些年主要采用分销与代销的模式,如中邮普泰、天音等分销商,但最近几年外资手机厂商也开重视分销渠道的建设,可称之为“步步跟随+渠道下沉”的战略。国内主流手机品牌的渠道结构如图2所示。

在分销模式中,核心企业是品牌厂商,因此这种模式被称为核心企业模式,具有资金充足、专业、覆盖面广的优点。但这种模式也存在明确的不足:由于供应链过长和分销商的相对独立性,渠道难以贯彻品牌厂商制订的营销战略,如难以执行统一的促销活动,降低了总体的竞争力,并且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市场变化信息的反馈速度较慢。可见,在分销模式中,核心企业(品牌厂商)并非龙头企业,并没真正直接掌握用户需求,对市场的反应较慢。

而连锁零售店、家电连锁店以及电讯运营商的加入,标志着终端企业主导手机供应链的时代已经来临。这种以终端企业为供应链龙头企业的模式称之为“龙头企业模式”,它能有效克服核心企业模式的不足。销售终端由于直接面对消费者,能及时掌握消费者需求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并且有定价等相对独立的权力:既掌握顾客需求,又能主导供应链的运作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相应地,手机行业开始进入供应链竞争的时代,供应链的规划和整合能力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如何建立战略共生体、优化供应链管理成为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战略主题。

Nokia的供应链模式

Nokia具备很强的供应链规划和整合能力,不仅在全球有大量长期的合作伙伴,如芯片厂商、液晶模块厂商,而且Nokia也积极参与上游产业链相关环节的研发和整合,如芬兰总部周围集聚了大量的相关小企业为Nokia提供服务,全球最大的操作系统Sybian就是由诺基亚投资发起的。

Nokia在全球设有9个手机生产基地,其中两个在中国,分别位于北京星网工业园与东莞南城。为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统一管理,2005年1月,Nokia重组中国境内的生产基地,成立“诺基亚首信通信公司”。

1、星园模式

早在2000年,Nokia中国公司已经拥有众多全球优秀合作伙伴,包括一大批国际知名的手机零部件和服务供应商,但因为距离生产基地(北京)过远而变得难以管理。建立工业园,把遍布全球、相对分散的供应商聚集在手机工厂周边是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

2000年5月,Nokia开始投资建设北京星网工业园(简称“星园模式”),其大量的合作伙伴开始入驻,其中包括三洋锂离子电池、威讯射频芯片、揖斐电精密印刷线路板以及富士康等世界著名企业,由此诞生了以Nokia为龙头的世界级移动通信生产基地。星园模式极大地缩短了供应距离,供应商和Nokia生产线毗邻而居,大大降低了空运、海运等物流成本,并有效降低库存量;快捷的

供应使得订货前置期大为缩短,实现了24小时内接单出货的“按销定产”模式;有的配套厂商甚至准备专门建造直接通向Nokia组装厂厂房的超大型传送带,供应流程简化到了极点。

星园模式的成功运作还依赖于信息系统。中央物流管理系统CSMS(The Central ServicesManagement System)是支配园区内各项活动的“神经中枢”,把园内的生产企业、物流中心、海关、经贸委等成员,通过计算机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简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园区的管理,给园内企业带来更强的协同效应。

星园模式体现了Nokia同其战略合作伙伴的战略共生体的关系。在同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下,Nokia同其上游的主要合作伙伴建立了共同远景,合作伙伴也是在认同了共同远景的前提下,才愿意投入更多的专用资产参与到与Nokia的协同中。在协作过程中,Nokia同合作伙伴以竞争战略为中心,在产品研发、供应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计划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协同;通过对人员、信息和流程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从根本上提高生产、研发、管理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极大地增强诺基亚及其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协同竞争力。

2、VMI模式

星园模式是典型的产业集群模式,因为园内企业既可以同Nokia合作,也可以与其他手机品牌厂商合作。但并不是Nokia所有的手机生产基地都适合于工业园的模式。

东莞Nokia同样面临传统供应模式的挑战:供应链过长、库存成本过高、库存风险大、市场反应速度慢、物流运输成本过高(空运比例高)、报送手续复杂等问题。由于每年采购的零配件数量巨大,供应管理成为生产制造和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

东莞Nokia并不具有产业集群的前提条件,因此星园模式并不适用。而通过在生产基地附近建立物流中心,利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模式,同样可以解决供应管理的难题,实现多方共赢。2003年7月,由东莞Nokia、东莞南信、英国空运(Exel)共同投资建设的“东莞南信物流中心”开始投入运营。在VMI模式中,各方实现了共赢。VMI模式的结构如图3所示。

Exel是世界领先的供应链管理公司之一,即第四方物流,具有在库存控制、分销及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核心能力。在VMI模式中,Exel成为Nokia的供应链管理者,为Nokia提供全程服务,从物料采购、仓库管理到制成品分拨。

VMI物流中心同时也是保税工厂,借助网络化的管理平台,进出口业务从纸面报关变为网上报关,生产计划登记、报关、清关等工作都可以在网上完成,报送手续从原来的11个减少到6个,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成本。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供应商利用自动补货系统,可以直接了解到其货物的实时库存,以便及时补货。 Nokia真正实现了“零库存”,零部件由物流公司负责送到生产线算作收货,在20分钟内与供应商进行结算,两小时后手机总装完成。“零距离”的供应体系消除了沟通的障碍,质量问题可以现场解决,流程效率大大提高。

在VMI模式中,Nokia同有实力的少数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保证了供应的稳定性;获得了基于供应流程的竞争优势;在风险共担与利益分配上,Nokia采取较为灵活的政策,及时支付货款,在价格波动频繁时,会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进行部分调整以保护供应商的利益。

3、从分销到直供模式

Nokia最早开始直供试验是在2001年,在得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后,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寻找省级商,而此前它的产品一直依靠蜂星等6家全国总商进行销售。

供应链管理核心问题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力

一、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内涵

(一)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概念

信息对供应链的运作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供应链管理者赖以决策的事实依据。没有了信息,决策者就无法了解顾客的需要、库存数量以及什么时候应当生产更多的产品并发运出去。总之,没有了信息,决策者只能盲目地制定决策,供应链就不可能将产品高效地送到顾客的手中。而拥有了信息,决策者就能进行科学决策以改善公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是供应链最重要的管理要素。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的环节包含了核心节点企业、为核心企业进行货物供应的供应商、承销或最终使用产品的下游单位。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信息流广泛存在于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并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实现共享,以协调和保证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供应链信息管理定义为:供应链信息管理就是通过供应链中信息系统,实现对供应链的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知识处理的过程,使数据向信息转化,信息向知识转化,最终形成企业价值。

(二)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特点

在供应链中,信息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供应链信息来源多样化。供应链信息除了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之外,还包括供应链各参与企业共享的各类信息。企业竞争优势地获得需要供应链各参与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协调合作的手段之一是信息及时交换和共享。

2、供应链信息量大。物流信息随着物流活动以及商品交易活动的展开而大量发生。多品种、少批量生产和多频度、小数量配送使库存、运输等物流活动的信息大量增加。零售商广泛应用POS系统读取销售时点的商品品种、价格、数量等即时销售信息,并对这些销售信息加工整理,通过EDI向相关企业传送。随着企业间合作倾向的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的信息量在今后将会越来越大。

3、供应链信息范围广。供应链环境下的信息来源于供应链各参与企业,信息的来源、处理和传输跨越了不同部门和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充分关注供应链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的信息由基层作业部门向管理层以致决策层传递渠道,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4、供应链信息更新快。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信息产生于各个运作环节。多品种少批量生产,多频度小数量配送等运作模式分广泛使用,要求供应链信息不断更新,而且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5、供应链信息强调客户服务。在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均与顾客发生着信息交流,体现出为顾客提供极为个性化服务的特性。

二、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因为拥有更多、更有效的信息,能够使管理者在决策时更加有效。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整个链条的,把供应链当做一个整体考虑和决策,而不是只考虑某个阶段。通过供应链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应用,供应链管理者就有可能根据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考虑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所有因素来制定战略决策,使得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提高,提升了供应链某个节点或特定功能的因素做出决策。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和决策,使得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提高,提升了供应链的盈利能力,供应链节点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获益。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这种分类分别对应着供应链中的不同阶段。

(一)供应源信息。能在多长的订货期内,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到什么产品。产品能被送到何处,订货状态,更改以及支付安排等。

(二)生产信息。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数量多少,在哪些工厂进行生产,需要多长的供货期,需要进行哪些权衡,成本多少,批量订货规模多大。

(三)配送和销售信息。哪些货物需要运送到什么地方,数量多少,采用什么方式,价格如何,在每一地点的库存是多少,供货期有多长。

(四)需求信息。哪些人将要购买什么货物,在哪里购买,数量多少,价格多少等。

供应链管理者运用这些信息作出关于供应链中各种重要的决策。设定库存水平需要来自顾客的下游信息,来自可利用供应商的信息,以及现有库存水平的信息、成本和收益的有关信息。运输策略的制定需要了解顾客、供应商、线路、成本、时间以及运输数量的信息。设施决策既需要了解供需信息,又需要了解供应商内部的生产能力、收益以及成本的相关信息。

制定供应链决策时,有用的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必须是正确的。对于没有描述供应链真实状况的信息。我们就很难做出科学决策。这并非要求所有信息都百分之百正确,而是要求所有得到的信息描述的事实至少没有方向性的错误。

2、信息必须恰好是必需的。准确的信息常常存在,但这些信息要么已经过时,要么虽然没有过时,但其形式却不适用。要作出科学的决策,管理者需要的是及时且可利用的信息。

3、信息必需恰好是必需的。决策者需要他们能够利用的信息。通常企业里会有大量与企业无关的信息,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哪些信息应该保留,以便使宝贵的资源不要浪费在收集无用的数据上。

总之,当决策者拥有良好的信息,使其具有基于供应链决策能力时,他们就能对供应链作出更有效的决策。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在决策时应符合“刺猬理论”,既在不影响整体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断地推陈出新,并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作出适应供应链需求并能够实现供应链和企业利益双重最大化的管理过程。因此,信息管理供应链成功的关键。

三、供应链信息管理的作用

信息和信息管理不仅是供应链每个阶段的关键要素,而且是每个供应链阶段――从战略制定阶段到规划运营阶段制定决策的关键因素。例如,信息及信息分析在供应链战略形成过程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最近的生产周期中应生产什么产品。管理者必须明白如何分析信息以作出科学决策。供应链的多种决策问题都需要在信息获取基础上的有效信息管理的支撑,以实现供应链决策的优化和供应链运作的协调。例如:

(一)库存决策。最优的库存策略的选择,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以获取与决策相关的主要信息,如需求类型、库存成本结构、订货成本等。家乐福公司收集了详细的需求、成本以及供应商信息等,以制定自己的库存策略。

(二)运输决策。供应链环境下的运输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运输网络、线路、方式的选择和成本、顾客分布以及商品规模信息。家乐福运用信息管理获得了与供应商行动的高度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其多个运输环节可以实现对接,以达到节约库存和运输成本的目的。

(三)设施选址决策。设施的区位选址需要综合衡量供应链效率和柔性的相关信息,以及需求、汇率等其他影响因素。家乐福的供应商根据家乐福提供的需求信息安排生产,通过需求信息来布局新的商店和货物对接。

在供应链决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需要有效的信息管理实现决策的有效性。通过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运作,实现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可视化。

【参考文献】

[1]钱芝网.连锁超市物流优化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05(33):11-12.

[2]李军.论大型连锁超市的物流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6(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