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范文1
1.开展项目研究,改进教学方式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课堂教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还没有完全实现,学生的学习很多时候处于一种表层状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迫切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学科概念和学科学习过程,形成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
以“深度学习”促教学改进。学校参加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起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该项目的切入点基于教师,为教师提供一种教育教学的改进方案和实践策略,归宿点指向学生,给学生创设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直指教学系统中四个最基本的问题――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评,教师要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围绕单元教学设计,聚焦深度学习四要素,构建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我们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形成本土化的深度学习理论体系和教学实践模型;建设优秀教学实践案例库;形成部分学科教学指南。推进中,我们特别强调体验式研修,在小、初、高各学部都开展了系列研究活动。
以项目式学习改进教与学。我们以项目引领的形式建设专业教室,开设人文主题课程、实践探究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思维类课程、STEAM课程、领导力课程、戏剧课程等跨学科课程,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途径。
以STEAM课程为例,STEAM课程群包括通用技术六模块、工业4.0六模块、清华大学工业训练中心课程等。高一学生分成小组,组内合作,设计海报LOGO、项目路径,学习软件、设计零件,进行设计组装,调试运行。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分工合作,交流思想。这便是STEAM课程的魅力所在――不仅仅教会学生做,更教会学生在遇到全新事物时如何去认识它、理解它,如何更深入地思考。高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更高,体现出能力层级的发展性。他们首先进行工具及技能学习,如文献查找、数学建模、设计软件等,之后基于各自的设计进行尝试,试错修正,组装、编程、调试。该课程将学术性内容直接运用于实际的项目中,强调探究性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学术探索及学科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工程学”思想和“做中学”模式,全面提升能力。
2.改变评价着眼点,探索多样化评价
改变评价着眼点,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能力发展作为评价的着眼点,能真正推动课程建设、课程实施以及学校各方面建设。评价学生能力,要考量能力点包含什么,如何发展这些能力。学校据此给学生提供培育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等一系列能力的课程。
借助大数据,评价学生能力起点。在开学初,我们借助大数据对新生进行学习力的评价。从逻辑推理、概括提炼、心理旋转、听力记忆、知识广度五个方面测评学生的学习特质,以判断学生的能力起点,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做好个性化指导。后期还要通过课程管理系统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优化策略
一、聚焦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在于逻辑思维形成,借助学习将思维有效地迁移转化的能力。所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健全学生个体发展和日常行为管理,并以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为主,简化知识的领导地位,确保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能够突出学生的探索能力,改变教师在教学上的禁锢思维,能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到台下融入到学生中,陪伴着学生一起去学习领悟新知识。如:在学习第二单元,古诗《山行》时,这首诗的诗人杜牧是为了感叹深秋中的山林美景而作的诗。教师教学时先板书这首七言诗,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几幅深秋季节的山林美景,询问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到了什么,再借用图片来讲解诗句诗意,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更好地领悟诗词意境。在课后背诵古诗时学生会想起课堂上老师展示的图片,结合诗词大意背起来也会比以往轻松许多。如果学生在学习或者背诵时,生搬硬套,学习成效不见得会有所提升,时间长了反倒会对背诵有抵触心理。可当我们以本着培养核心素养为主开展教学时,学生也沉浸在寓教于乐的快乐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聚焦核心素养,完善教学组织
通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变得更开放自主,弥补了以往教学组织的缺口,且充实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一)给出命题,自设情景,给予创想空间
在新一轮课改之后,课本教材的结构也有了巨大变化,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提高学生素养能力为目的,重新架构出一套符合教师新式教学组织的教材,有了教材做辅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跟随老师学习,课后自主复习,这都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准的。
(二)结合教材,培养逻辑思维,丰富想象力
有了教材的辅助,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有了兴趣,引发了思考,而课中通过与教师互动沟通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且也能够确保学生课后进行总结,最终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中,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透露下节课学习的重点,以及学生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教材习作模块中,由我来编童话、续写故事这两个习作学习,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可以利用这两个题目来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让教材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在课堂上找几名学生来做简要的复述,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清晰架构。再如:教材第七单元中,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师授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出几个有关小熊、小鸟、瀑布等大自然里的动物或事物的小谜语,猜中的同学可以模仿猜中的动物形态或叫声。当课堂氛围被谜语互动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再引入教材中的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此时学生在朗读中会更加注意文中的语言描述,不自主地便学习到了新的修饰词,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拉近距离,优化教学气氛,和谐发展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要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教学组织,传递语文的核心素养。如教材第八单元《司马光》一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司马光设置一个人物档案,将这位书本上的人物推荐给学生认识。档案上有姓名、性别、爱好、性格特点等,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完后与老师共同完成司马光的人物档案。在整个合作中,师生和谐共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合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做催化剂。
三、聚焦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提出,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人文主义精神,增加课堂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语文作为各学科的文字基础,需要集中整合各学科,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化视角。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多元化视角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的学术评价,创造评价学生的机会和舆论,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范文3
在地理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至今为止“地理核心素养”还没有具体的概念,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老师进行长时间的逐渐的培养而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主阵地一般是在课堂之上。如何在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高中地理素养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素养的界定和选择”专题研究中,该组织对于“素质”以及“核心素质”进行了界定,并且成为了“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重要的依据。此组织认为,“素养是可以教、可以学、可以测的,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素养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培训。”核心素养“则是在不同的领域之中或者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中都不可或缺的必要的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且能够运用地理学中的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的涵养,地理素养主要有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以及地理观念四方面构成,而地理核心素养则是最能够体现地理这一学科的价值的关键素养,是能够满足终身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地理思维,地理核心素养从地理学科教育的来看应该包含有地理技能、综合思维、空间视角、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二、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意义
2.1环境保护课例中的理论知识
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资源不断地过度消耗,不仅阻碍了人类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中,主要强调就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要的目标满足全人类的自身需求,强调经济利益的增长方式与破坏环境不冲突。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先解决人类发展时的问题又能够为后代人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符合人类与自然的共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协调发展观,在制定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
因地制宜理论。因地制宜理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进行环境保护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制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培养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
2.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想要建立这种社会就必须要求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对于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建立起理论性的知识,并且了解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充足理论知识的基础下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方法。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逐渐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到环境保护的真正的方法,并将其使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2.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的创新
2.3.1优化课程理念,加强学生互动
首先,优化原有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向,不只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深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确立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课程理念;其次,合理安排学校课程,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调整学习进度,加强相关联系,加大知识文化的宣传,营造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学习氛围。课程目标的设置凸显地理核心素养体系。
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学生之间创建起平等、和谐、美好、民主的关系,可以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3.2创新课程内容,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对课本教材进行改进,紧跟时展的步伐,优化教材内容,更新教师思想。教材选取体现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核心素养体系的层级特点,分学段安排地理课程内容,精选重点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培育核心品格;教学建议应为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方法等提出指导,为创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指引方向,成为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还要注重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测试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3.3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以学生知、情、意的形成与内化为认知基础,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行为的体现为根本标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体,不能够使用统一的模式来培养他们,所以教学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地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追求,以贯穿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为依托,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力。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现结合的教学就是要从“文本式”走向“实践式”。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难点以及重点化解,这样在师生的辩论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三、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具体课例研究
接下来我们以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湿地保护为例,针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本文以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关湿地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其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热爱自然的正确理念。
2.过程与方法
(1)优化课程理念,培养核心素养。对于湿地保护的了解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消亡了或者即将消失的湿地,应该着眼于寻找湿地消失的原因,分析资料。同时运用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人地协调观念,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正确的区域认知。
(2)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地理实践。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拟实验,综合条件,提出假设,分析湿地的作用和消亡原因,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课堂理论,立足于实践。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阐述,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例研究关键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理念。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注重地理实践
(3)运用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4.课例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结束后,案例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精髓的总结是整个过程的点睛之笔。以往对于湿地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湿地的作用和湿地的消亡导致的危害,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关注湿地保护的集体措施,关注有关国家对于湿地保护的立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教育也已经上升到位世界都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意识才是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湿地学习的研究过程为例,显示了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范文4
关键词:实验探究;核心素养;自主;合作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8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24
高中化学实验正朝着探究型、生活化、微型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基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创设多元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探究教学机制是我校化学教师近几年探索研究的课题,现从我校学生自主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来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 实验创新实践
1. 学生自主实验
(1)构建学生自主实验体系
自主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实验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得到教师认可的条件下开设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可以是教材中的实验验证,也可以是基于教材实验进行深度探究,也可以开设创造性的实验探究方式,具体流程如下: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三维一体的学生自主实验内容体系:开发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自主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相关联的导师制项目研究。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程度如何,具体要看实验探究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实验目标、方法、现象以及对实验的深度探究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实验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实验探究能否在预设时间内完成,深度实验探究是否有充足时间;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创新。一般来说,实验探究可以创新,但不是每个实验探究都能有创新。
(2)开展合作实验、深度探究活动
合作实验是基于学生化学探索的兴趣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探知欲,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和进行的。在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实验以学生为个体开展,无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实验内容的选取随意性较大,教师在指导和检查时难以找到一个抓手。合作实验、深度探究活动过程中有指导,有检查,有汇报,有评价。考虑学生学习时间和实验难度等问题,将自主实验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设计、结合专题教学开展的学生自主实验活动进行实验再开发的合作、深度实验探究。在学校编制的学习手册中,每专题的学习内容之后都有探究实验菜单,详见表1。
合作实验深度探究,采用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实验探究学习活动。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的实验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实验探究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生成。同时合作实验探究选题要科学,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实验探究的过程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他们对共同努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小组的成功是建立在每个人成功的基础上的,有一个人不成功,小组就没有成功;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没有预设的实验是不负责任的实验,没有生成的实验是不精彩的实验,合作实验深度探究是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
(3)开展导师制项目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我们尝试采取导师制的方式开展项目研究,主要形式是组建一个研究团队,教师担任导师,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定期围绕项目开展研究活动。目前化学教研主要构建创新实验项目(如表2),开展了近一年的研究活动。
(4)开展科技周及创新实验大赛活动
作为科技节比赛项目之一,笔者尝试通过理科实验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学氛围,进而凸显科学的魅力与探究的乐趣。竞赛对象为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竞赛形式分为“步步为赢”实验竞赛(长期题竞赛)和“同台竞技”实验竞赛(即兴题竞赛)。“步步为赢”实验竞赛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实验方案设计竞赛,第二环节是实验操作竞赛。只有通过第一环节的参赛小组,才可以参加第二环节的竞赛。“同台竞技”实验竞赛采用现场出题实验竞赛形式,提供实验所用器材、药品。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包括设计、操作、记录和填写实验报告。这样的竞赛使学生实验从模仿走向创新,发展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实验探究的核心素养。
2. 教师演示实验
(1)传统实验教学设计创新
教材中的实验是一些专家和编书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多年教学后选取的实验,这些实验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在这些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化学知识与技能目标,更要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取向,突出探究性实验内容的编排和注重过程的科学化设计。
如:氯气的实验室制备:
制备气体的系统设计: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包含学科素养:实验探究、绿色应用等。
(2)数字化实验探究创新
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1]。数字化实验旨在通过现代技术把现象和反应微观变化过程体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加深化学反应原理、本质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技术意识。近几年来数字化实验开设从无到有,从基本实验到探究型数字化实验,笔者顺利完成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高中DIS实验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为了进一步拓展研究,已经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专项课题《高中数字化实验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开设数字化实验多次获奖,一些数字化实验还进一步推广。如:基于原理解读的铁吸氧腐蚀实验再设计[2],从原理分析上设计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探究、勇于思考的能力。为了更好地阐述某些化学反应的本质、变化特征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开设一些数字化实验探究课堂,如《基于DIS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生长课堂》[3],不仅教学和实验中锻炼师生创新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和符号表征的能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数字化实验探究不仅要创新,还要培养观察和符号表征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是创造者所必备的直接动力。这种能力越强,其创造能力就越大,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手脑并用,学做结合,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途径。
包含学科素养: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实验探究等。
(3)传统化学仪器的改装与巧用
教材中的实验有其科学性、系统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但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面临教室里没有通风设备,一些有污染的实验无法进行,所以对装置和实验的改进应运而生,但是装置的替代是一种无奈之举,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如:氯气制备与性质实验系统设计,如图3,这样的仪器改装与巧用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创新、应用等能力。
包含学科素养:分类表征、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绿色应用等。
二、实验探究中的问题与反思
1.目前的创新主要是对化学实验本身的仪器、药品、操作的研究。而少有对实验教学中教与学要素,实验的环节、操作次序与学生学习的进程、思维发展关系的研究和创新。
2.实验教学创新的途径
对教科书中那些条件不易掌握、反应时间较长、效果不明显的实验进行改进较多而对教科书中未出现,教师按照新的构思设计并开发的创意实验较少。
3.实验创新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如:污染、易爆、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不适于学生实验等,但对如何更好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的考虑不够。
4.化学实验的数字化是很好的创新方向,但要注意不能过分淡化实验的过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实验更重过程价值,开发数字实验要基于基础实验之上设计新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再设计、再思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深度学习。
5.大量使用替代品的优与劣:
(1)替代应是缺少标准仪器的无奈之举,化学仪器的学科方法、学科思想价值难以被替代。
(2)医疗垃圾的过度使用令人心。如果实验需要用到医疗仪器尽可能采购新的仪器,医院的废弃仪器不可带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6.改进与创新不能越改越复杂,反而不便于推广应用。
总之,学生的实验探究素养不是在一天两天就可以提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朝夕的事情,但只要时时、处处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掘化学实验的作用,学生的实验探究素养一定会不断地提高。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应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化学实验探究成为打开每个学生创新能力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8(8)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范文5
一、提出
1. 直面识字教学难点
识字不仅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识字教学的现状堪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识字负担重、实效低,需要从语文教育的核心入手,重新构建培养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以“三文”识字教学模式,使识字教学脱离浅表的层次,直指语文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学实效。
该教学主张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思考、总结与提炼,以真实的教学实践作为支撑,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2. 回答教育核心问题
教学基本问题无外乎是“教什么”“怎么教”,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成就高品质的教学。
“三文”识字教学基于核心素养,力图让学生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受到广博、深厚的文化熏陶,目标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从而清晰回答“教什么”,指出“怎么教”的路径,从根本上避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3. 符合核心素养诉求
2002年,韩雪屏先生便提出了著名的语文素养“冰山模型”理论,即文化为语文素养“冰山模型”的隐性基座,素养与文化不可分离。这为笔者教学主张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的公布,“三文”识字教学的思路更为清晰:文化底蕴是核心素养的基础部分,国家认同最重要的是对文化的认同;“三文”识字教学指向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素质培养,正符合核心素养的诉求。可见,该教学主张坚持将语文教W置于文化语境之中,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前瞻性。
二、思路
“三文”识字教学的主张基于核心素养,立足教材文本,从文字着手,关注文字背后的文化。
以“器”的教学指导为例。“器”看起来部件很多,教师教起来觉得复杂,学生学起来觉得“头晕”,是教学中的“麻烦点”。但以“三文”识字教学的思维来思考和设计,从“器”背后的文化着手,便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以下是《我是什么》中“器”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下图)请看图:这是最初的“器”字写法,是形容叫的声音很大很大,同学们猜猜,是谁的叫声大?
学生(异口同声):是狗的叫声。(听课的老师一片笑声。)
教师:的确,“器”最初和现在的意思有所不同,最初就是形容狗的叫声很大,为了表示叫声很大,特别用了四张“狗嘴”来强化、夸大。看这是不是最初的扩音器的原理图?
学生:(议论纷纷)原来这四个口是狗的口,是“狗嘴”。
教师:后来,这个“器”的意思有了变化,这四个“口”不再表示“狗嘴”了,而是指器皿。请看这个“器”■。器皿里面装着宝贝,派狗看管。“器”和现在的意思差不多,指“器具”。
学生边看图,边观察,兴致很高。
教师:在写这个字的时候,“犬”不能离这四个“口”太远,否则,就看管不到了。
又如教《学弈》中“弈”时,先讲解“弈”字理(“亦”同“腋”,“大”是指人正立,两点指腋下。这是象形会意字,表现出正处于激战状态的人,双手撑在桌子上),再让学生了解“弈秋”的意思(即最擅长下棋的那个人叫秋),最后用“因为……所以……”将“善弈”“弈秋”连成一个句子。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图是教学脱离浅表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让语言文字应用和思维的培养相结合,走向深刻,才灵动有效。
三、模式
“三文”识字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集中呈现,检测预习――选准文字,多法并举――提前读写,着眼素养――及时反馈,优化评价。
环节1:集中呈现,检测预习
首先,教师可在课件中出示生字词,力求整体呈现,即出示含有拼音、去掉拼音的词语(不提倡单个生字)。整体呈现含有生字的词语,便于学生培养语感,避免指读、唱读等不良习惯。
接着,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如读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鼻音、边音,轻声、儿化和多音字等。让学生同桌互相当小老师,检测对方是否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测,使目标变得具体、可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同时,可强化预习的习惯,为学生提供“预习成果展示台”。
最后,在同桌互相检测期间,教师进行巡视和记录,根据学生预习及检测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便做到“以学定教”。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整体呈现能够强化词的整体感,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语感。其中,读准字音既是识字的要求也是培养语感的途径。②同桌互相检测的设置,能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打通课内、课外的界限。③同桌互相检测还起到“展示台”的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预习的成果,培育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桌展示、目标具体、礼貌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往”等核心素养。④同桌互相检测便于教师观察学生预习的情况,从而能够选择、生成教学内容,做到“以学定教”。
环节2:选准文字,多法并举
文字灵动起来,文章才会灵动起来,才会让语文教学充满文化的味道 。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识字教学策略,有字理识字、看图识字、字串识字、分散识字等方法。这些识字策略不仅着眼于知识层面,更着眼于识字方法及思维训练等素养层面。
就拿字串识字法(如图所示)来说,用它学习由同一部件和不同偏旁部首组成的字串,如“姐、粗、组”等字。这不仅在于学习“姐、粗、组”等字(知识层面),还可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文化层面),学习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方法层面),同时还可以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思维层面),直接指向核心素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学得快,但同时“回生”问题是识字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识字教学的难点(有研究显示回生率达29.1%), 这些识字教学的策略不仅是教学策略,更是解决“回生”问题的重要策略。学生在同类型形声字的对比复现中,能够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从而牢固地掌握字词。
生字复现的形式和方法很多,但都应指向文字背后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文字认读中感受汉字文化的乐趣,才能解决“回生”问题。
环节3:提前读写,着眼素养
当前识字教学最大的瓶颈在于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未打开,识字教学的着眼点多集中在课堂教学本身,尤其是识字的数量上,而在如何解决学生“回生”问题、如何打通识字教学与核心素养的通道方面意识比较薄弱。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以下两方面:①指向文字背后的素养,改变以往由于教师只关注识字数量而忽视质量,更未直接关注到素养,而造成的识字效率低、“有数量低素养”的现象。②打通课内外的界限,将课外阅读挤进课内。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享受学习的成功, 提供复现生字的语言环境,将“回生”和语言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范文6
一、学校特色建设引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已成为当前颇受关注的教育热点之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我们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现代公民”为育人目标,以“诚・正・勤・仁”为校训,用文化凝聚人心。我们从“以人为本、和谐共进”办学理念入手,从育人目标追求,到常规制度完善,培育“金苹果”校园文化,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一)“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1.人性有善恶,以人为本,扬善弃恶
“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是对学校的主体师生基本认识,对人性的判断决定了办学风格与方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儒家思想对人性的认识----人性向善,人格求美。对于人性的理解,我们还会有“经济人” “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人的行为动机从追求金钱,到充分发挥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我们在学校制度、文化、特色建设中应该扬善弃恶。“以人为本”是强调尊重人的生命存在、人格尊严、个性特点,我们要帮助师生挖掘潜力,克服障碍,鼓励示范,评价督促,师生共同成长,学校得以发展。
2.人各有差异,人尽其才,和谐共进
人的能力与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特色,差异本身就是资源,将有不同特质的教师放在适合的岗位,就是以人为本,是“和谐共进”的最大效益。教师群体在价值取向、思维与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在思想观念、经济利益方面存在冲突难以避免。鼓励教职员工能蚴洞筇濉⒐舜缶帧⒋傥榷ǎ多一些相互尊重、理解,进而相互学习、欣赏。“和谐共进”是每人发挥各自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让师生的生命得到增值。
(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的现代化公民”的育人目标,使教师明确育人方向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现代公民”是我们西关外国语学校的必然选择。本土情怀就是我们要了解岭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荔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康有为、詹天佑等广州近现代史上的标志性人物都出自荔湾,在此基础上认同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民族自豪感,对民族伟大复兴有担当的责任感。
国际视野重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无论其文化与个性上存在多少差异,都可以高效地创造性共事的能力,这是一种关键的21世纪生活技能。理解和包容社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并利用这些差异提出更有创意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轻松打破文化障碍和疆域界限的学习者和公民的能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我们提出的“现代公民”就是具有良好中文与外语语言基础的,有良好习惯与修养的,爱祖国,爱科学,爱生活、尊重各区域文化,尊重他人,懂得爱与负责的人。这不仅要求我们的师生有广博学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见识、理性和责任感,更能正确认识社会、国家和世界,做有责任心的公民,具有主动探索、善于表达、自觉合作的习惯。
(三)“诚・正・勤・仁”校训,成为师生做人做事的行为标杆
诚:就是“忠诚爱国,诚实守信”,对祖国、事业的忠诚,诚实,诚信,尊重客观事实与客观规律, “诚”还包括做一个真诚的人,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诚”在校训的这四个字中是基础,是基本的人品。
正:就是“大中至正,贤良方正”,也就是 “正派、正直,公正,纯正”。“正”就是“知善知恶”,“正”就是实事求是,格物致知。“正”是在“诚”基础上优秀品性进一步的提升,表现为品行上的贤明、优秀、正直,治学上的严谨。
勤:即“勤勉执着,勤奋刻苦”。就是在”知善知恶”――“正”的基础上的“为善去恶”,要落实到行动上。勤动手、勤动脑。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仁:即“以仁为怀,仁爱天下”,就是有理想有担当,是品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仁爱要求我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关爱同学,尊重师长、父母、同事。“仁”字是两个人在一起,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推己及人,强调的是合作与奉献精神。
“诚・正・勤・仁”的校训教导我们做人做事――求真,求正,求实,求美,追求品性的不断提升,它是西外人的行动指南。
(四)“金苹果”标识学校文化,让教师树立专业发展的文化价值追求
“金苹果”出自古希腊神话,金苹果是维纳斯获得“最美丽女神”桂冠时的奖品,它象征着完美,这是断臂的维纳斯获得的奖品,这个金苹果是由不完美到实现完美的奖品。金苹果不仅是“完美”和“优秀”的象征,还是生命、智慧与创新的象征。金苹果作为西外的文化标识,象征着“奋斗,完美,创新”。“金苹果”教育是希望每位师生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学习,纠错,改进,追求完美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五)制度文化引导,建设学习型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激活团队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欲望我们将教师分为以下四类:自我激励型、自我成就意识强型、谋生型、暂时落后型。在明确学校特色建设方向与目标背景下,进行学校发展规划,完善学校制度与改进学校文化建设基础上,构建学习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学习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建设最需要重视的是“自我激励型”的教师,他们是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的核心成员,学校要给他们创建平台让其主动发展。对于主动创新、自我成就意识强的教师,在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中应是属于”自我成就意识强”的教师,他们积极肯干,但也会蛮干乱干,在“自我激励型”教师示范,引导发展。还有60%-70%的教师属于“谋生型”教师,我们需要改善环境,改变评价制度,通过奖励性绩效工资工作质量评估奖励方案等,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常规管理评价与科研奖励评价结合,团队评价与个人发展评价结合等等,唤醒激励这部分教师发展。而对那些职业倦怠症严重的教师,在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中应有制度制约,保证底线。
二、学校特色建设标识,指引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追求完美,研究中的教学常规
从促进提高教师学习力与研究力的视角,将日常的教学活动以研究的方式与态度开展,赋予教师的日常工作以专业研究的价值。从学习促进来看,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经过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分析的方法技能等,同时又促进了教师教的专业水平。从提高学生学习力的角度来看,除了知识目标外,能力与方法目标、态度价值观也纳入教学目标中,帮助学生养成分析、解决地问题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迁移能力等,同时又使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中不断学习。追求完美课堂,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改进的环节,从教学中的问题出发开展课题实践研究,构建 “教学研训”一体化课堂教学研究体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学习力与研究力的提高,这正是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
(二)追求卓越,内化入心的教育活动
我们以现代公民实践活动设计为德育主线,提高师生道德修养。学校德育不能单靠灌输,因此,我校把学生德育与现代公民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教师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校训,构建了“活动育人,内化行为”的西外德育模式,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 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结合达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让师生理解认同校训中的“诚与正”,并将其内化为“勤与仁”的习惯和行为,研究德育中存在的真问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学校校训的入心教育。
(三)追求创新,“有意义”的课程探索
建设“金苹果”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地方性课程创造性实施,并将其中与体现学校办学目标与特色的课程结合,构建西外课程模式,在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努力将课程价值重心从学科内容本位到学科的育人价值追求,寻求新的课程理解,构建“有意义”的课程。
“金苹果”课程体系与国家课程体系相辅相承,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现代公民”为价值取向,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选修课。围绕“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现代公民”育人目标的三个核心,分层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分专题系列开发与实施。其中金苹果外语系列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了解本土和世界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需要的基础上,将语言认知提升为在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听与写的语言运用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世界文化交流传播中,认同,热爱,传承,推介本土文化,理解、包容外来文化,达成学习和传承先进文化的发展目标。
挖掘学科教育价值,开发课程。我校是国家级排球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排球重要的育人价值在于在训练与比赛中让孩子们学会拚搏,学会合作。竞技体育的精神核心,永远在于知难而进,永不畏惧,超越自我。排球目的拚搏与合作正是西外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取向。
(四)追求超越,问题解决中的课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