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1

自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后,核心素养便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教育界已普遍展开关于实施“核心素养”的探讨。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目前只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还没有制定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没有界定,导致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具体落实,本文试图弥补该领域的空白,着重阐述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中小W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个体的综合素质,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性格、知识和思想达到的境界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按照学科分类,分为语文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等;按照需求程度分类,分为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两类。在此两种分类标准基础上,可以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通过掌握学科关键知识来把握学科本质,学会学科思维和方法,在该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能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纵向链接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不是指一些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点而具体设计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是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上位概念。《纲要》将中小学生应掌握的心理知识归为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这些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倾听、宣泄、情绪调节、换位思考等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以心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是两者的升华。

(二)横向聚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本素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心理素养来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发展关键期,其中本学科所固有的且最有价值的素养被称为“心理核心素养”。《纲要》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可以视为心理基本素养的构成,即心理保健常识的掌握,但与心理核心素养还有一定区别。某一存在物能称为核心,首先应根植于一个体系中,其次能对事物起到持续帮助作用且地位不可替代。

结合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可以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中小学各阶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帮助的动态系统。从心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三大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指学生在认知和适应两个层面所达到的水平。在认知层面,包括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适应能力包括适应自我的能力,适应他人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能力的水平制约着学生的行为表现,一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乐观的心境,能有效避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出现,从而增加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生潜藏的心理能力即心理潜能的培育不容忽视。《纲要》明确指出,开发心理潜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实现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肩负着唤醒学生心理潜能的使命,要把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转化为显性的心理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达到实现自我的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心理品质

《纲要》提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将心理学的关注点从治病转为预防,注重个体的美德,这与《纲要》的精神相契合,并把美德分为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这六种,积极心理品质是由这六种美德构成。通过幸福感、满足和希望等积极情绪的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进而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思维品质

作为心理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品质,是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例如,在聆听他人倾诉时,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感同身受,提升共情思维;将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升迁移思维;进行认知归因时,能够正确找到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根据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2

一、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课程创新基地的立项分布

1.按学科领域分类

本轮课程创新基地重点对学科领域进行建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建设。在申报评审中,虽然坚持学科协调发展的原则,但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语文、数学、物理、外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音乐、信息技术、政治、美术、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

2.按区域布局分类

课程创新基地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但目前课程基地的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58.44%;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19.48%;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16.88%;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5.19%。

3.按城乡布局分类

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目前,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区县城市高中学校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93.51%,乡镇高中学校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6.49%。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却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在申报评审中,虽然坚持校际之间均衡发展的原则,但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96%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占比不足4%。

(二)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情况

两年多来,重庆市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体现了全市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新导向,创生了凸显学科魅力的新课堂,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新课程资源,促进了育人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新转变,拓展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新空间,搭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平台,开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新局面。

1.多数学校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理念先进,能够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

一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用好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优秀文化。比如,重庆市求精中学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百年树人,精益求精”为理念追求,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等区域文化,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辩论会、模拟联合国等学科文化,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是以核心素养落地培育为导向。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导全市各基地项目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六大建设内容”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重庆市南开中学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基地建设构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型”和“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型”。

三是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全市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先后建成了“学科教研中心”“名师工作室(工作坊)”“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研修中心”等。教师线上、线下可以互动交流。搭建了“互联网+学科教研”平台,真正成了教师成长的摇篮。比如,重庆外国语学校构建“教师发展中心”,采取三组共建、各司其职的思路。专家顾问组:聘请知名专家为基地建设整体把脉,每年定期集中指导。行政领导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理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为数学课程创新基地进行政策引导、资金协调、后勤保障、跨学科协调以及基地建设监管等工作。基地执行组:主要负责各项目目标的具体实施。依托基地建设项目引领、名师示范、教研制度的创新,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常态化机制。

2.多数学校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贯穿融通性思维,能够做到继承与创新、校内与校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

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所有申报成功的市级课程创新基地,都是项目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都是值得继承的优良传统。比如,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外语课程创新基地,继承了学校的传统优势外语学科,构建了以外语为特色、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目标,整合国家基础课程和国际优质教材资源,形成该校特有的“三级”分层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新标准;人文性;健全人格;人文素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当代科学与艺术的综合融汇,美术教育之所以愈来愈被人们重视,是因为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学科,其学科的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在它的学习中更多地呈现出人的情感、开发着我们视觉思维的创造潜能以及关注人的和谐快乐。由此可以看出体现人文性是美术课程的特点,那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

一、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尽管东西方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指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个子矮小的西班牙画家米罗在学校学习时不大“循规蹈矩”。有一次老师让他以杯子、苹果为题完成一幅静物写生的作业,喜欢“求异”的米罗却完全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把画画成了“绮丽的黄昏”。于是,米罗被罚一周蒙上眼睛去上课,上课的内容是用手触摸实物,再凭自己的记忆作画……有意思的是,老师的这一“针对性”教学方法的结果却改变了米罗,大大激发了他对形体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后来的日子里,米罗逐渐悟出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并走向了成功。米罗活了90岁,他在画坛上是个巨人。此例证明:在承认艺术的规律性与偶然性的同时还应看到充满着人的主体意识介入的能动性,因为掌握技术与推动创造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教学先要进入一个共同的情境和语言系统,共同的情境才能产生共同的语言。假如把美术教学看成是一种流通产品的话,那么,它能使所有的学生(即消费者)都有着选择的权利,享受的愉快――这是对美术教育本体价值实现的最大褒奖,是对人类文明和生活世界现实的最大馈赠。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在教学中,我们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希腊、罗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模仿雕塑作品《掷铁饼者》《拉奥孔》,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古希腊的人体艺术,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如在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课本第二册第一课《故宫建筑群与天坛》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综合本组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然后推荐一位学生有重点地进行介绍。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热情高涨……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在普通美术教育中,作为以一种“知识和技术”的“硬件”面貌来直接显示的课程形式,除了体现对人的手功能、视知觉的一种训练,更重要的是隐性地感受、体验、确证一种人文精神,和谐人“全面发展”的节奏,启发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丰子恺1982年对艺术教育发出的大声疾呼:“……我祈愿于全体教育界诸君,请大家先来分担了‘艺术教育’的责任,使艺术教育平均普遍地融入于教育的全部中……”“……美的要求,包拥着全体的教育问题,这是与伦理的要求与论理的要求同样地从教育学的科学基础上派生的。”模糊广义的美术教育和狭义的美术教育边界,软化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在信息发达、风格纵横的时代里,我们倾听的话语里集合着更多的人文关怀。

我们还可以并积极利用家乡的人文资源,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摄影、绘画等各种形式逐步在综合探究式美术教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参观西山林园、游览天目湖时,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画,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顾平.学校美术教育方法.4版,2007-05.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人文素养;人文性;美术教育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关注文化与生活”,应该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对于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课程中如何体现“人文性”?笔者从分析教学实践出发,对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探究。

一、关于人文素养

每个人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文教育主要目的是使人们的人文综合品质得到最大的发展。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这就使得美术教育从着重发展专业技能知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怀。新课标设置美术学习领域分为四大块,其中“欣赏•评述”这一模块的学习,加深了对其艺术(包括美术)文化、美术及历史的人文价值的理解与领悟,并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关的发展。

二、美术欣赏教学对人文素养的提升

中学美术欣赏课在整个美术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有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笔者着重研究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该册书一共有十五节课,“欣赏•评述”领域占六课时,“造型•表现”领域占六课时,“设计•应用”占四课时,“综合•探索”领域占两课时,所以,综合来看,该册书较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笔者主要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抓住典型作品,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有目的、有计划的备课、设计课堂、课后反思,有重点的将课本中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人文因素挖掘出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深渊而广阔提升。这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形精神,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及培养创造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笔者认为,对于美术课程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但课本的内容是固定的,所以要选择典型性的作品,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如,在欣赏古代人物画时,选择唐代周昉的作品《捣练图》,教师要主要抓住唐代人的主要特点,表现出的生活场景,这幅作品歌颂了什么,并且带领学生一同欣赏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性着装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什么文化。需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及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特点。如选择欣赏用色彩表达情感之德•斯塔尔的油画作品《海盗的形态》时,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作家如何在作品中表达了一种简单、和谐的情感,如果是你来表达,你会用什么颜色呢,如何用颜色来表达我们的情感,体会对生活充满乐观与自信的向上精神。所以,在选择课程的内容上,首先要具有时代气息,科技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走在时代的前沿,尽量扩充现代的部分;其次,欣赏的内容要满足学生的欲望,现代的中学生比较注重个人的形象,所以,可选择一些服装类的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者,要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作品,在生活中学生可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选择的作品要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使学生感知形象领悟其内在的意义,获得情感的满足。

四、美术跨学科教学,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欣赏课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美术本身就与很多学科有内在的联系,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教育潮流,只有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应从多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填充自己并完善自己的基础知识技能,结合多种学科,完成教学。如,欣赏著名的抽象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时髦女低音》,在欣赏作品时,配上一曲热情、奔放的主题曲音乐,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欢快的情景,在音乐中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文情怀。

五、结语

美术欣赏课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培养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把新课改与实际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使得课程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美术欣赏中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自觉的运用美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申丹枫,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4月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 美术课程 人文精神

培养

自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我校在美术与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对美术与人文的探索结合同事的经念,对我校美术与人文教育总结如下,以供同行赐教。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美术,我校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三个层面:

A 探索与创作:上好每节艺术课,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教学。第一、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第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第三、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最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