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管理行业分析

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物业管理;市场竞争;健康发展

1 我国物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像买电器一定关心保修一样,物业管理作为商品房售后服务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可近年来,物业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其市场现状难以令人满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物业管理发展不平衡。

由于对物业管理的认识、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覆盖仍然偏小。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实有房屋建筑面积836465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102035.68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率仅为12.2%。由此看来,物业管理在我国仍有巨大的潜力。

(2)专业人才的匮乏影响着物业管理行业向高水平、深层次发展。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物业管理人才大多是从别的专业转行过来的人员,他们缺乏专门的知识和系统的培训,胜任单一普遍岗位工作的人才多,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少;特别是能担任部门经理以上职务的人才更少。大家渐渐认识到物业管理除了专业技术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习法律、经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为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势在必行。

(3)物业管理市场建设不完善。

近些年,物业管理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同行业之间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有实力的物业管理企业难以找到项目,只能在原经营规模上艰难支持;另一方面企业想聘用自己满意的物业管理公司却无门路。有的虽然公开招标,但也存在虚假承诺、暗箱操作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所有这些都影响了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4)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能力不足。

目前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着规模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加之过分强调服务,使得企业忽视了经营、企业人员的自身建设,既不经常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又没有建立严格的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和考核标准,使管理服务的内容、质量很难必到。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物业管理企业单纯地强调管理或服务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5)产权人使用人参与意识差,管委会组建不及时,作用发挥的不好。

眼下,一些城市住宅小区管委会(业主委员会)组建的不及时,有的未按规定程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有的管委会不能代表产权人、使用人的意志作用。部分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思想意识还有些滞后,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这也构成了阻碍物业管理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2 物业管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针对制约物业管理健康发展的种种情况,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全面分析影响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因素,使物业管理企业向着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人才的选择是物业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品行正的人才队伍是物业公司参与竞争、志在必得的信心所在。内部建设必须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和技术培训,多学习、多取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外部方面,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在品牌塑造上下功夫,创立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主动出击,积极参与物业市场竞争,全面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为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奠定的基础。

(2)物业管理市场必须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招投标要求公平竞争,企业之间比管理、比服务、比成本、比效益,最终比品牌,优胜劣汰。这就要求行业破除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为建立物业管理竞争机制创造条件。虽说目前政府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推行物业管理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但力度不大。政府既要营造竞争的环境,更要维护竞争的秩序。

(3)加快立法,健全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物业管理企业既涉及与政府、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上级管理部门的关系,又涉及与供水、供电、供暖、煤气、物价、工商、税务、市政、环卫、绿化、邮政、电信、交通、公安、管委会、派出所、居委会等关系。这些关系需要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调整。因此,政府要通过自己的权威加速建立物业管理法规体系,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4)加大物业管理的宣传力度。

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市场反应

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早期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度量、方式、动机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目前,已有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然而,学术界对盈余管理行为是否能被投资者和监管当局识别尚无统一认识。随着盈余管理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人员也开始集中讨论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后,对国内外已有的部分盈余管理和市场反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一、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

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最早出现在Schipper(1989)发表的《盈余管理评述》一文中,强调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基于个人利益动机,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William.K.Scott(1997)认为盈余管理行为不会超出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且具有经济后果。即界定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GAAP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Healy、Wahlen(1991)认为盈余管理应该既包括编制财务报告时对报表项目的管理,也应该包括对真实经济交易的构建来误导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对于公司收益的理解。陆建桥(1999)定义盈余管理为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

(二)盈余管理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资本市场的动机主要有:实现IPO、配股、增发、避免摘帽等;达成收购目的;达到证券分析师或投资者的预期。上市公司为了能顺利实现在资本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即首发(Initial Pubic Offerings,IPO),在首发前报告了非预期应计项目(Teoh、Welch & Wong,1998;Teoh、Wong & Rao,1998),股票初始发行之后,公司转回了非预期的应计项目。Perry、Williams(1994)研究了企业收购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在收购发生前,上市公司的操纵应计利润项目为负。当企业预期的实际盈余无法达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测时,企业管理层会选择向上的盈余管理来进行弥补(Burgstahler & Eames,1998)。陈小悦(2000)、黄新建(2004)、陆正飞(2006)等对配股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了A股公司为了满足证监会的配股资格要求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王跃堂、王亮亮、贡彩萍(2009)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发现由于市场对税率降低的公司有正面反应,税率降低的公司存在明显的避税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

2.契约动机

契约动机主要包括基于管理报酬契约的盈余管理和基于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Healy(1985)研究发现,当限定了经理人员的奖金上限和下限时,经理人员更倾向于应用可操控性应计来降低当期收入,但奖金没有上下限时,他们更倾向于应用可操纵的应计项目来增加当期收入,从而使得自己当期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报酬。当企业面临违反债务契约的风险,临近债务契约临界点时,管理层会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变更或者会计估计来增加盈余,以推迟技术性的违规罚款(Sweeney,1994)。

3.政治成本动机

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规避政府的反托拉斯法规或避免特定的行业监管(Healy & Wahlen,1999 ;Watts & Zimmererman,1986)。Cahan(1992)考察了1970-1983年间受到反垄断调查的48家企业,指出受到反托拉斯监管调查的公司在被调查当年报告了使收益减少的非预计应计项目。Zimerman (1983)发现避免监管,降低政治成本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因,他研究了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发现规模大的公司比规模小的公司更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方式

1.应计盈余管理

利用应计盈余管理指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操纵。如销售收入与费用确认时点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残值的估计、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资产减值准备与预计负债的估计等。这种方法造成的结果会影响会计盈余在各个期间的分布情况,但不会影响公司各期的盈余之和。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很低,但更易受到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关注,更容易被察觉,审计风险比较高。李增泉(2001)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有扭亏、配股动机时,公司往往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来增加当期收益,而当上市公司有亏损、利润平滑动机时,公司则一般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来减少当期收益,增加未来收益。

2.真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通过改变销售、生产、投资和融资的时间或规模等进行利润操控。如为提高当期利润而进行期末降价促销,提供更宽松的信用政策,削减当期广告费用、维修费用和研发支出等,或者过度生产以降低单位销售成本。真实盈余管理既影响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也会影响各期的盈余之和,甚至还会损害公司的长期价值,所以真实盈余管理成本较高。

管理层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一是因为操纵应计项目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者的注意,而真实盈余管理与企业的真实经营活动难以区分,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小;二是因为应计盈余管理通常会受制于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及前期的应计利润操控量(Barton & Simko,2002),如果公司只是利用应计项目操纵盈余,可能会导致公司期末面临盈余不能达标的风险,此时再进行真实活动操控已晚。Graham、Harvey和Rajgopal(2005)通过对401位财务高管进行调查发现,约有80%的调查者承认,为了达到盈余目标,他们会降低可操控性费用的支出水平,如广告费用、研发费用和维修费用等,有55.3%的调查者指出,为了达到盈余目标,他们会推迟新项目的启动时间,即使这样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价值损失。

二、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内容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较早的研究证实,资本市场投资者能识别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如投资者似乎能够辨认进价上升期间那些为了税收利益而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并且对相应的报告盈余的下降反应温和(Hand ,1992)。对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研究发现,市场对过于乐观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表现出厌烦,说明市场对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能够察觉(Wahlen,1994、Liu,1997)等。

有部分学者对投资者能够完全识别盈余管理行为提出质疑。如对股份发行期间的盈余管理的研究证明,在新股发行年份拥有导致收益增加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公司的股票随后会有明显欠佳的业绩表现。Teoh、Welch Wong(1998a;1998b)以及Teoh,、Wong和Rao(1998)的研究发现在初始上市发行前,一些管理者虚报盈余,试图增加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和提高股票发行价格,之后,公司盈余管理的转变使投资者大失所望。Chen and Rees(2010)实证检验了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与未来公司表现的关系,以及市场对当期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反应情况。发现为了迎合分析师盈利预期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比起使用应计盈余管理达到其目标的公司,其未来业绩表现更好,且与不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未来业绩相比没有显著差别

还有一些研究了当盈余管理被指认或被发现之后的市场反应。如Dechow、Sloan和Sweeney(1996)指出,证监会调查一些因为盈余管理问题的公司被初次宣布有盈余管理行为时股价平均下降了9% 。Foster(1979)发现,那些被Abraham Briloff 的文章批评有误导财务报告实务的公司在消息日的股票价格平均下降了8%。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投资者是否能够识别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研究一些特殊公司(IPO、配股、亏损等)盈余管理行为造成的市场反应,通过研究可操控应计利润与非正常报酬率,探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还有一些研究从交易量的视角检验超常交易量与盈余信息直接的相关关系。

张祥建和徐晋(2006)对上市公司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盈余管理扭曲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判断,误导其投资决策,投资者无法识别公司配股融资中的盈余管理,大股东在配股过程中获得了额外利益。张鹏(2009)通过研究年报公布日及其后一段时间的股票非正常报酬率,发现调高盈余的上市公司会产生正的非正常报酬率,而调低盈余的上市公司有负的非正常报酬率,投资者无法完全识别出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陈汉文、郑鑫成(2004)证明中国上市公司平均而言通过操纵应计项目进行了正的盈余管理,而且证券市场对可操纵应计作出了价格反映。而有研究发现投资者能够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并与上市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追求超额收益(邵毅平、张健,2011)。杨秀艳、郑少锋(2007)研究证明,投资者能够识别通过非主营业净资产收益率ROE进行的盈余管理。这可能是由于分开列出了损益表中主营业务利润与非主营业务利润,便于投资者识别。

评述

对于学术研究领域,现有的关于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的研究成果较为分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多数都是基于国外资本市场背景的研究,国内关于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的关系的经验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IPO、配股、亏损等特殊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引起的资本市场反应、盈余管理动机的市场反应以及检验市场对不同盈余管理手段的反应有何区别等方面的研究。以我国资本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研究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的关系,投资者是否能够识别不同模式的盈余管理行为,若能识别盈余管理行为,市场对于不同模式的盈余管理反应如何,这可能有别于国外的研究,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Ball,R.,and P.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asearch,1968(6):159-178

[2]Lennox.Do Company successfully engage in opinion-shopping? Evidence from the U.K.[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321-327

[3]蔡春,朱荣,和辉,谢柳芳.盈余管理方式选择、行为隐性化与濒死企业状况改善——来自A股特别处理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12(9)

作者简介:

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城建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一、概况

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建行业不断引进外来先进的技术、经验,同时,不断研发适于自身发展的城建工程管理模式,故在近数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尤其是关于城市建设工程的管理模式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越来越得到行业内各个领域的重视。

城建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在以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过程中,从项目的设计规划开始,包括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竣工后验收工作的开展,以及设施投入使用后所进行的回访调查等一系列工作。对于一项城建工程项目而言,其工程质量管理过程是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高效、合格城建工程管理过程非但可以为建筑物的建设质量提供保障,还可以有效规避城建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目前,虽然我国在城建工程质量管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由于行业中新的材料、新的建设理念等不断涌现,因此相关的管理模式也逐步暴露出许多问题,尚需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二、城建工程质量影响因素

1.招标过程规范程度

科学有效的城建工程质量管理权授予过程应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各工程管理公司竞标成功后方可获取工程管理权。而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大量招标单位与政府部门或与工程有着密切利益关系,故工程建设中的施工管理权往往直接会被授予这一类的竞标单位,甚至涉及私下暗箱操作、收受回扣等违法行为,这就导致了城建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丧失了平等性。其次,由于监督机制匮乏,许多施工管理单位组织结构十分不规范,甚至出现有业务时临时招凑成员,业务结束后随即解散等现象,工程管理过程水平滞后、效率低下。

加之许多地区地域性保护现象严重,城建工程管理单位的选用权通常由地方相关部门掌控,因而于地方性保护等目的,会在当地形成地方性垄断、市场封锁,外来竞标企业时常遭到排挤。这一现象非但不利于外地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良性竞争的引入,不利于当地城建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施工材料监管程度

在城建项目施工的用料控制方面,其在无论在人力还是在物力上都不免会形成较多的开销,特别是用材用量上,时常出现砂石料用量不足,采购量与实际可动用量有差异或者是品质不过关等现象,这是材料掌控过程中颇为棘手的问题。如何实现对用材用量进行及时的跟进,如何提高施工材料的监督力度及监管效率,是城建工程管理中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3.城建工程管理人员素质

城建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既需要建筑专业技术知识储备,相关实践经验,同时又对管理领域、相关法律领域均有所要求的业务工作,故其所需要的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尚没有对于城建项目管理人员的严格审核上岗机制,管理人员来源复杂,既有各科研单位、设计院所以及大专院校获得建筑施工管理注册的专业人员,也有返聘的退休人员,招聘的下岗人员、兼职人员甚至学生,这样形成的城建工程质量管理队伍中,很多人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或实践经验,即便是获取了管理资格的专业人员,也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应有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很难真正有效的承担起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

三、城建工程质量各影响因素的完善措施

1.完善监理制度

如前文所述,城建工程质量管理授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竞标操作过程不透明等问题,这就需要相应的法律规范严格限制城建工程管理行业中的各项行业行为。首先,应督促有关部门加强立法工作。目前,有关工程管理行为的法律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只有做足立法工作,行业才能实现“有法可依”,这也是完善工程管理制度的前提。其次,有必要加强建城建工程管理制度,即城建工程管理部门须对工程管理实施方的管理水平、管理投入、管理措施及管理效果进行定期的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严重时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将责任问责制落到实处,确保城建施工管理过程合法、高效的开展。此外,若发现管理单位有不符合行业规范的行为,需令其改正并依照相关规定处以罚金、责令停工整改等相关处罚,情节严重者强制退出工程管理行业。

2.加强城建工程质量管理市场规范化

在意识到法律在城建工程质量管理行业规范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建筑监理行业进行了规范化要求。但是,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于城建工程管理市场规范化只能起到一个宏观把控的作用,很难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地方特色进一步制定与所在城建项目施工管理行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地方性城建工程管理市场管理条例。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应避免地方性保护所导致的不平等规定,做到以市场利益为先,以促进行业良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为先,积极引入外地优秀资源;在工程质量管理权的授予过程中,应坚持公开投标机制,让真正有实力、能满足行业要求的工程管理单位来承担管理业务,尚存不足的单位则需积极发现不足之处,实现自我完善,从而全面提高当地城建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就施工管理企业自身而言,应积极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依照法律法规,不断实现自身完善的过程。企业要树立起竞争意识,重视人才引入;企业之间要建立彼此协作、彼此竞争的良性行业风气,最终实现我国城建工程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3.提高城建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素质

工程管理人员是城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实施者,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与工程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接触最为密切,因而他们的素质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是极大的。好的施工管理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工程中的不足之处,充分利用自己与各方人员接触的优势针对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解决。而若是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缺乏职业道德,则易于利用职务之便与其他环节人员互相纵容包庇以获取个人非法利益。这种不法行径严重破坏了行业风气,并对城建工程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问题隐患。

因而,应从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对城建工程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培养。道德方面,应培养工程管理人员做到不,不向承包方非法索取物质需求,杜绝与承包方相互包庇纵容造假等行为。技术方面,应加强注重工程管理人员培训,严格岗位审查制度。凡是参与城建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人员都应提前接受相应的岗位培训,在考核合格获取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工程管理人员所持资格项目与其从事管理工种不一致的现象。施工管理人员评价时应跳出“工龄越长技术越高”的惯性思维模式,所有资格证书都应科学设定相应时限标准,超出时限者需重新考核,必要者再次接受培训。

总之,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势头猛劲,相应的城建工程质量管理行业也应随之不断变革、不断进步,虽然目前工程管理领域尚存在不足之处,但应该认识到国内城建工程管理行业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只要我们足够重视城建工程质量管理水平这一课题,我国城建管理行业发展定能不断前进,为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文彩.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河南科技. 2011(06)

【2】李炳东.谈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J].山西建筑. 2010(24)

【3】干志坚.深入贯彻治理整顿方针 努力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建设部副部长干志坚1990年8月21日在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 施工企业管理. 1990(08)

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4

一、目前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工作存在的几点不足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在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工作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有的运管执法部门在提高执法效能,引导道路运输经营者发展方面,存在着责任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等弊端,整个监管过程缺乏系统组织,总认为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老一套、老模式缺乏创新意识。

(二)缺乏预防,管理被动。在运输市场监管环节中,由于监管思维上的局限,运管执法部门对运输市场的监管往往是事后的,缺乏超前性的预防机制,事后监管措施也比较分散,缺乏力度。

(三)以罚代查,以罚代管。当发现违法行为时,既不诚心、不耐心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也不认真分析事发的主观原因,只是简单地实施处罚,以致一些带有共性的屡查屡犯的违法行为难以根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能发挥和执法效果。

(四)忽视源头,存在死角。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运管部门对道路运输市场日常监管主要防于客货运输,很少到客货运站场、维修厂、二级维护修理厂等源头进行监督检查,导致市场监管存在死角,使得经营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运输市场秩序得不到维护。

二、加强道路运输市场日常监管的对策

1、运输市场监管的目的和原则。开展道路运输市场日常监管的目的是遵照道路运输法规、规章,纠正道路运输市场的违法行为,保护运输经营者及其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道路运输市场日常监管工作应当坚持两项原则:一是合理高效原则。根据道路运输行为的特征,选择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实施监管。比如:能通过检查材料来实施监管的,不到路上去检查。二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即:能通过教育解决的,原则上不罚;能够轻罚的,不重罚;证据不充分的、不确凿,违法性质难于确定且社会影响面不大的暂不罚。

2、实行运输市场管理行政合同制度。《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规范和调整了运输管理行政许可行为,对市场的日常监管更加着重于许可后的经营行为上。运管部门完全可以与运输经营者在经营行为上进行约定,以取得监管效果。这种约定可以贯穿于整个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始终,如运输服务质量,安全管理,违章违规记录,群众满意度等。

道路运输经营者在被许可后,进入市场经营前,运管部门可以与其签订行政合同,主要内容是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杜绝违章违规等,还可以探讨采用经营者缴纳一定履约保证金的形式督促企业,加强自身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在合同中,可以明确约定若经营者不履约,运管部门有权没收保证金。保证金专款专用,必须符合公益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履行合同相对的行政奖励;

(2)用于建设向全体经营者开放并为之服务的监管平台;(3)用于维护公共安全和运输秩序的应急资金储备等。

结合信用考核制度,运管机构可以与运输经营者以经营信用、市场信用、服务信用、完费信用等为重要内容签订行政合同,按照信用度的高低,在运力许可,取得线路经营权等方面与运输经营者约定。

3、统一监督检查范围,科学划分监督检查内容。运管机构在强化运输市场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应当全面开展车辆维修,运输服务市场的日常监督检查。要定期分析各个道路运输市场的运行情况,均衡督查力度,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消除死角。

各级运管机构应将道路运输经营活动中的禁止性行为进行全面汇总,科学分类、明确检查内容、时间、场合、检查方式以及执行人,以大大降低日常监督检查成本,提高督查效率。

4、依法规范日常监督检查方式。在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中,运管机构要以道路行为的科学分类为依据选择最佳的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扭转仅仅依靠路检、路查实施监督检查的局面;以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为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降低监督检查成本,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完善举报查处制度,公开举报电话。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应尽可能少使用有争议性的方式,避免引发行政诉讼。 转贴于

5、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要严格执行《道路运输条例》的有关规定,上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下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其工作人员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建立责任追究制,追究行使执法权造成的过错行为。哪个环节、哪个岗位存在过错行为,就追究哪个环节和哪个岗位的责任。

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高速公路 经济管理 项目成本 安全文化

高速公路行车的速度快、运输能力大、周转灵活、安全系数高,这些都决定了周围地区的产业发展,其中很多地区都以高新科技为主,这种模式大大的改变了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模式的调整。高速公路的经济与本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区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国家的产业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各个高速公路经济带逐步都发展成为了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地区,它们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和资源为依托,以电子技术、新能源和材料为主的形成现代化产业。高速公路的经济分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不仅设计了很多的方面和领域,也对数据采集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从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经济的促进来看,给出必要的建议和指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一、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增加,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同时,我国高速公路一般采用全封闭收费制式,因此具有排他性条件。但是同时我国高速公路在“适应交通量”这一公路消费的拥挤点之下,其消费具有共享性。显然,高速公路是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典型的准公共产品。这是高速公路本身的属性,与采用何种管理模式无关。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资产所有权均属国家所有,基于此,依法对高速公路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的管理,维护高速公路设施安全完整,使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是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角色拥有权利与应尽的义务。

二、强化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管理水平

(一)法律法规是确保管理措施落实的前提和保障,完善的立法与严格的执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市场持续稳定、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公路方面的法制建设还不是很完善,要在遵循和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积极的修订和完善,同时,结合目前现状,补充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规,尽快实现公路经济管理的法制化,进而使我们的管理行为有法可依。

(二)高速公路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高速公路,但是,高速公路自身来讲,其垄断经营的特点比较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由政府出面,对目前的市场管理进行行政干预,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政府干预的时候,可以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赋予某个企业一定的特权,让其对某条高速公路实施垄断管理,政府对其经营状况进行总体监控,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调整好各方利益的分配,以实现公路经济管理的目标。

三、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施工项目动工以前,对项目过程中涉及工程成本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论证,科学地计算出完成施工项目所需的总体费用。对每一个施工项目,我们都要进行精确的预测,分析有可能影响工程进展和工程成本的各种因素。项目部人员应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定最合适的施工方案,选择最合适的材料供应商,制定好该项目的成本计划,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在目标成本确定后,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岗位和职工就要依据目标成本对实际成本按成本计划进行控制。根据成本计划和成本降低率,通过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检查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成本升降的主客观因素,总结经验,制定下步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寻找最佳途径。同时,通过成本核算,为施工生产、施工技术和企业经营提供可靠的成本报告和相关资料,促进项目改善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三)最后进行总结分析是下一个工程项目循环事前控制科学预测的开始,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继续。在坚持每个施工项目都实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检查、分析、修正、补充,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四、实施高速公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应重视企业的企业安全理念构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企业员工的安全行为,打造具有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安全文化,使安全管理成为企业和员工的必须工作内容。

(一)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应重视对安全方面的管理,提升企业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从而提升员工的安全价值观,这成为企业的安全文化管理的核心。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管理体系要加强安全生产的具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与之配套的管理、责任、应急救援体系网络。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安全生产协调工作,促使企业的各部门、单位分工协作,有效避免出现安全工作只是分管领导和专职部门的事的不利局面。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管理体系必须强化目标管理,实施安全的逐级负责,目标到人的原则。

(二)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管理的安全制度成为企业安全工作的指导,发挥规范安全工作的职能。高速公路管理行业具备了健全完备的安全制度。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各部门应重视安全制度,定期进行检查,使其成为企业安全工作的管理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准则,充分发挥安全制度的安全管理价值和作用。企业应不断创新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标准化程度。其修改应与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一致,使实际工作内容与制度条款相对应,这样使安全管理制度更充实,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运输市场将不断深入发展,运输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应当下大工夫研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模式,并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各项管理目标,使自身的体制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也只要这样,才能保障与公路管理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保证公路建设和运营的高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劲梅.提高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经济师,2008,(10).

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新形势;工商管理职能;发展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职能结构也更加复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工商管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主要职能体现在组织监管和监督执法两个层面。对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开放,不少国外企业进驻中国市场,而国内也有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更加明显。这就为工商管理职能的发挥提出了新的挑战。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初期工商管理部门由于体制限制,在市场管理中的职能受到一定局限,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工商管理将与时俱进,切实结合市场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规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明确企业工商管理职能间的关系

1.管理与引导关系

企业工商管理的核心职能在于保障企业发展环境稳定规范,为其经营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基础。因此,工商部门要着力构建科学的管理部署,引导企业制定高效发展战略,促进企业顺应市场形式完成组织变革。工商管理部门需要针对当前市场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企业资源特点和国家政策方向,促进企业组织改革不断完善,以实现其引导和管理职能。同时,企业发展需要和当前市场需求相一致,一方面促进企业外向型发展,拓展外部市场;另一方面则针对技术水平较低、资金周转不灵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工商扶持。

2.管理与服务关系

企业工商管理除体现其常规职能外,还需要对企业发展创新给予高度重视,为企业改革提供更多支持,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并帮助其突破,从而发挥其服务职能。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需要给予定点扶持,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提供跟踪服务。对于中小企业则需要实施分区管理,对于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给予关注,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二、新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职能发展与完善

1.积极转变企业工商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管理行为的主导,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管理者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形式变化制定更科学的管理办法,促进自身管理成效的提升。正确的工商管理意识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良好的管理能力,二是鲜明的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公司管理者需要时刻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在服务意识、服务态度上不断转变,彻底落实各项工商管理规范,通过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工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建立起更完善的服务意识。

2.依据工商管理原则行使管理职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工商管理制度也要体现出时代性和适宜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在市场体制变化驱动下,不少原有的管理制度已经与当前市场发展需求相脱节,因此工商部门需要根据市场管理实践对其实施补充,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对企业发展形式给予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改革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改制重组,改革脚步不断加快,而这一变化过程始终需要工商管理机构全称参与。工商管理者需要认识到自身责任所在,提高办事效率,不能出现推诿拖欠问题。如果不属于本部门职能,则需要做出及时解释,避免出现误会和分歧。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工商部门需要将服务落到实处,不能讲大话、说空话,只承诺而不落实。工商部门需要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为企业真正解决发展难题。工商部门需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自身监督作用。工商执法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法规的教育宣传工作,引导企业自觉守法、自觉规范。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帮助其制定科学的处理方案。在问题解决后则需要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反思,以避免出现同类问题。此外,工商部门要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健康、更稳定的市场环境,体现出工商执法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3.抓住重点,促使工商管理职能的发挥

在企业公司管理中,市场准入管理要体现出灵活化特点,以支持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改革为重点,发掘企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企业发展打造更广阔平台。在企业注册、变更、注销等管理中规范操作。如果企业具备市场准入资格,那么工商管理部门需要给与其重点扶持,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不能生搬硬套管理教条。在市场行为管理中需要严格化,通过管理职能的发挥规范市场经营行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例如针对商标标识进行监管,能够保障商品专用权。对广告行为进行监管,则能够促进企业市场知名度的提升。对企业合同进行监管,能够营造更规范的市场环境。工商部门市场监管作用的发挥,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企业间良性竞争。

4.调整内部职能机构,明确职能关系

在全新市场环境下,工商管理职能出现部分交叉,而且在管理实践中职能分散,造成管理力度被严重削弱。这就需要工商部门根据市场管理需求,对自身职能进行明确分工,尤其需要将行政审批和监督处罚、市场督查等职能进行严格划分,只有职能划分明确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精简工商管理流程,提高部门管理能效,避免职能重叠,提高工商部门市场监管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更规范的市场环境。

5.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

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促使国际交流更加活跃,国外一些经济观、价值观相继涌入国内,对市场价值体系的构建形成一定干扰,不少企业管理者在这样的观念冲击下,在事物价值判断、行业发展标准、自身道德规范上出现偏差,进而造成严重的诚信危机。例如地沟油、苏丹红、毒奶粉等公共事件,为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同时也破坏了市场诚信体系的构建。工商管理部门面对这些新的社会形式和行业问题,必须建立起从市场规范到诚信规范的管理机制,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经营的诚信意识,以诚信求发展,通过诚信经营避免出现市场危机。首先,工商部门需要塑造自身良好的诚信形象,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主旨,切实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企业与工商管理部门之间的诚信机制,以便于其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工商管理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行使其监督监管职能,以此获得社会公众的肯定和认可。同时,工商部门还需要帮助企业构建良好的诚信机制,诚信机制的建立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只有诚信经营才能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以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诚信,只能被市场所淘汰。这就需要工商部门协助企业构建起更有效的诚信环境,加大自身监督监管力度,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健康发展。工商部门还需要引导公众建立诚信意识,只有构建诚信社会、诚信的市场环境,企业与消费者共同遵守诚信原则,才能形成诚信社会的基础。公众需要合法行使和维护自身权益,而不能利用讹诈、欺诈等形式谋取非法利益。这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加大诚信教育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诚信消费、诚信获益。

三、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工商管理对市场环境的规范、企业经营发展等有着重要价值,是保障其正常运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工商管理的职能也要与时俱进,着力提升执法能效,尤其是深度发掘自身职能,充分发挥职能效率,为市场稳定、高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强.探究分析工商管理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01).

[2]宋成立.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