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球的经济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球的经济情况范文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贫富差距 思考
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其已经渗入到了各行各业各个方面。而由于世界上的贫穷国家的科技进步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这也就使得贫穷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尽管经济全球化使得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内部的贫富差距却在不断的缩小。下面我们就经济全球化对全球贫富差距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经济全球化对全球贫富差距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在西方的学者看来,经济全球化是多元的、多维的发展模式,是促经济发展的最活跃元素。从人类的进步来看,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的经济效益增长,使得全球的经济处于一种快速的增长过程中。对于大多数的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其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就能够在大多数国家中脱颖而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全球化经济体系,使得国家的经济实力快速发展,国家的竞争力快速增强。就拿中国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很大的成果。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从以前占全球经济的2%提升到11%,成为了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经济体。而随着中国总体实力的提升,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地提高,人均国民收入较之以往也有了飞跃式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下表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GDP与GNI对比: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取得成果非常显著。金融风暴给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迅猛,中国的国力没有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停滞不前,而其他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这也说明了中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契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实力仍在迅猛的增长,中国的国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减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
(二)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全球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全球经济带来的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之后,富国更加富有,穷国更加贫穷,全球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于贫穷国家来说,其经济在全球化之后陷入了历史最低点,而发达国家的发展仍然迅猛,这也就使得其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就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而言,这是一种货币与资源交流的发展模式,是人类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掌控的资本全球化运动,其结果必将是资本的胜利,而不是全球的经济同步增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跨国企业将资本和经济与世界同步,达到了利益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但是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只能够在其中扮演者输家的角色。因为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本,他们通过对全球的科技、信息、资本进行垄断,从中赚取巨大的利益,这样的经济模式形成一个个循环,从而不断地拉大全球的贫富差距。
二、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的措施
(一)主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经济全球化在新时期只会愈演愈烈,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发展中国家正确的面对方式就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全球化经济的竞争中,根据本国家的特点与优势,全面分析全球化的各种信息,有针对性的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发挥本国的优势,改善本国的弱点,积极地迎接挑战。只有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经济中去,发展中国家才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出自己国家的优势,才能够不断地缩减贫富差距,从而带领国家走上富裕的道路。
(二)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技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具有密集的人口总量,这也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这也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要参与模式。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单一,而且科技含量低,导致了其产品的附加值低,获得的收益小,受到发达国家的调控力度大。而发展中国家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升其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力发展本国的科技,对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使得本国的在全球化经济参与中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增加科研经费,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陈出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益,才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走向富裕之路。
(三)重视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获得有利的发展环境
全球的经济情况范文2
(一)国际经济法中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关系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和规范。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经济法不仅仅只是指国际经济关系,其中还包括了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和规范势必也会使国际经济法中的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经济全球化的一大标志就是“WTO”组织的建立,WTO的建立让一些原本属于国内控制与管理的经济活动归置于WTO的管理之下,国际经济法的应用更为广泛。其次,经济全球化要求经济发展与规范尽量能够保持一致,其中就要求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尽量的能够达到基本一体化,努力使全球的经济法都处在步调一致、目标一致的要求上,使全球的经济发展也趋同化,从而能够使经济全球化做到更好。第三,国际经济法规范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目前,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各国的大力支持与发展,WTO的建立也使得经济全球化有了保障,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与WTO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法规范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
(二)国际经济法各部门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受到了关注与支持,正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提倡经济自由化,促进了各国各种经济交易与活动相互融合、作用、甚至相互促进,从而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为各种形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自由的交流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之上,国际经济法也必须顺应发展,相互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以确保各类经济的融合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贸易与投资措施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贸易与投资措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投资作为向市场提供货物与服务的主要途径,能够有效的影响着贸易的规模以及构成,还能够决定着贸易的发展方向。同时,贸易的发展也能够反过来影响投资的规模与方向等。其次,金融服务、服务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目前,金融业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服务作为服务贸易当中的一种,是金融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方向,金融服务涉及的领域较广,例如银行、保险、证券等等,这些领域都与投资贸易有着紧密的关系,金融服务采取的相关措施与政策和投资贸易的发展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三,投资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密切。环境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国际性的问题,现如今,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到环境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务必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影响。目前,环境问题已经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绑在了一起,WTO也将环境问题作为了讨论的一大重要议题。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可能由于其发展导致资源开发过度或资源滥用加速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投资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何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是目前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执行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之前,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往往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制,但是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国际经济法的作用越来越具有实践意义,这就要求国际经济法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有关规则的实施。
(一)WTO规则的实施方式
WTO组织的建立对于协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之间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其规定的一些规则就可见一斑,特别是WTO对其规则的实施方式,WTO要求各国的经济法措施不得与其规则相冲突,以此来保证其他国家的利益。同时,WTO要求也必须秉承“统一、公正、合适”的原则来实施其规则。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实现不同国家的经济交流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不同的国家法律不同、信仰不同、习惯不同,这些差异通常容易使各国在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产生争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WTO建立了强有力的解决争端机制。这个解决争端机制的建立是国际经济法发展当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解决争端机制的监督之下,那些违反国际经济法的国家无疑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从而使其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还有可能会受到相应的经济制裁。
三、结语
全球的经济情况范文3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泡沫;中国经济;风险防范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历了自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一时期,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加上政策的有效实施,美国经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采取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减税以刺激供给和通过节支以控制需求。这一政策的实施最终使得美国在1998年实现了30年以来的首次财政平衡。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摒弃相机抉择的传统做法,谨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稳定货币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对经济既非刺激也不抑制,从而使经济能以其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增长。科技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强劲的消费大大推动了经济增长,从1991年4月到2001年12月,美国经济出现了连续117个月的稳定增长,美国经济迎来一个长达10年的繁荣期。
2001年,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美国经济面临衰退的危险。此后,美联储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13次降低联储基金利率,直至将利率降到1%的超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整整一年。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住房价格急剧上升。造成美国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则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
正如经验一再证明,当一个经济体处于泡沫之中时,往往难以判断是否存在泡沫,而只能在泡沫破灭之后才能得出结论。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势,一方面那些通过浮动利率贷款购房的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级按揭贷款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最后引发了大面积的次级贷款信用危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即使拍卖抵押的房产也难以得到本金的金额偿付,一些放贷机构因此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次级债风波。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终于在2007年8月突然爆发,不但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美国还陷入了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席卷了美国、欧盟各国、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长远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荡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其对全球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正在遭遇一次信用危机的冲击,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到2008年4月为止次级贷已经造成全球的直接金融资产损失达1万亿美元。迫使美联储联手全球中央银行,整体救市,注资了好几千亿资金,包括大幅降息。
从2007年初截止到目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报告看,全球金融市场不仅没有出现任何平静下来的迹象,反而更加动荡不安。金融市场混乱,金融产品定价困难,美国市政优质债券也受殃及,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全球股票市场的巨幅下跌,甚至出现了各国股权市场按时区次序轮次下跌的惨况:美元加速贬值,金价、油价、粮价屡创新高,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上升。
从表面上看,次贷危机起因于美国,但是由于欧洲是金融衍生品的最大购买者,也就成为此次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从此次全球央行的注资额就可看出端倪:此次因次贷危机而投入资金最多的不是美国央行,而是欧洲央行。现在看来,欧洲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在经历这样一场危机,次贷危机考验的是欧洲人的风险管理能力。 转贴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拖累下,中国2008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降至9.996,这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首次降至一位数。面对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尤其是次贷危机对中国的间接影响将不容忽视。
三、启示——基于金融监管的视角
第一,改变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贪图利益的动机最终导致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发生,他们不考虑整体金融市场和整个贷款利益链条上其他主体的风险,最终造成了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外部监管,改变只依赖内部监管的理念。
第二,建立动态的金融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的监管体系。应该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除了对各个金融混业集团进行资本监管外,还要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动态的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资本监管、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监管体系。
第三,改善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会扩大金融危机发生的风险,并且传递这种风险,而金融监管只有跟上了金融创新的步伐,才能全面、有效地遏制金融风险的产生。
第四,采取适当的综合监管措施,加强跨国监管。首先,需要适当的综合监管。目前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日益综合化,即对一些监管机构进行整合,以不断消除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率;其次,不断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的职能;最后,不断加强跨国监管。随着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因此实现各国跨国协作监管意义重大。
第五,建立混业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混业集团发展的法律法规。从长远看,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机构从事综合金融管理,负责统一制定金融业的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和制订金融法律、法规,协调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监测和评估金融部门的整体风险,集中收集监管信息,统一调动监管资源。从金融发展的总体出发,统一研究银行,证券,保险的联系和协作问题,监管问题,创新问题和混业发展问题。与此同时,法律环境的建设是保证金融混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从中国金融混业集团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包括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等各方面内容,以适应我国金融混业发展的长远趋势,尽快健全相关法律、规范,调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有关法律以扩展金融混业经营的渠道和范围。
参考文献
[1] 张智.美国住房次贷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2008,(8).
[2] 秦炜,钟思远.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时代金融,2008,(1).
全球的经济情况范文4
在21世纪,新兴市场出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很多人都关注美国、中国,但是实际上应该看到更广泛的新兴市场;同时,在90年代末金融的放松管制以及独立中央银行的出现,也使得此次全球失衡变得更加严重。
在过去的30年里面全球经济增长非常迅速。但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从10多年前,全球的增长就是由发展中国家来推动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比富裕国家还要高。其中主要代表是中国和其它的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来领导的。
外国直接投资给发展中国家,可以追溯到90年代初,包括非洲都有很大的增长,它的结果就是通胀,在这个时期通货膨胀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的目标就是要降低通货膨胀,首先是在新西兰,之后22个央行都把控制通胀作为他们的目标,要消除资产泡沫,使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低利率。这样加大了这一时期的流动性。从历史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2004年到2007年,即次贷危机之前,降低了利率,在世界范围内,低利率是一个全球性趋势。低利率的结果,就产生了全球的失衡。美国国内的储蓄在下降,而东亚、中国等国家的储蓄是在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意味着在1999年之后,欧洲的银行没有办法来获得美国银行的贷款,而在此之前的30年里,德国的增长一直都是非常迅速的。但在过去的10多年中,这个经济结构的变化:亚洲的经常项目盈余很多,而美国赤字很高。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规模扩大也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在1992年的时候,中国就制定了更好的劳动力的政策,进一步降低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这样减低了成本从而提高了生产利润,财富得以积累。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也出现了这种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称这是一个双倍的效应,也就是说资本和劳动力的关系是:资本劳动力的比例下降了一半,生产的成本也下降了一半,这会扩大廉价劳动力国家的生产效率。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也重新加入到了世界经济体当中,它增加了世界上为市场上的供应,另外还出现了由于放松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技术衰退。因为资本的充足削减了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同时,因为流动性增大,很多巨额资金开始重新寻找高额回报的贷款,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信贷放松,所以出现了很多像赌场、冒险投机的金融机构。而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形成很好的金融监管机构,所以爆发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直到2002年资本才回流到遭受金融影响的国家,而这些国家非常希望能够避免下次危机,于是采取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来实现这一点。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也是重新加入了世界经济体当中,实际上就把自己纳入到了一个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框架当中,和美国、日本一样都处于一个全球市场之中。就全球失衡来说中国会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认为中国并没有从这次严重的资产泡沫当中受到非常重大的影响,必须面对出口的下降的结果。
全球的经济情况范文5
2001年到2007年,中国的出口增长每年平均是28%,而2007年到2010年,中国的出口增长每年是13.2%,也就是说,危机前后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已经跌了一半,2012年的出口增长是8%,中国整个出口跟外部经济的放慢是一致的。
哪么,中国经济在未来会增长多少?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没有改革的可能,一种是有改革的可能,这两个假设比较复杂。假设现在没有重大的改革,按现在的方式继续走下去,到2020年,中国GDP增长的潜力可能只有5.5%。
中国的GDP为什么会放慢?从1920年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的GDP在9%到10%之间是超过30年的,而中国过去30年的GDP增长是在10%左右,未来十年会不会持续10%?这里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均GDP。一个国家达到人均5000美元时,经济增长就会放慢,而中国现在就是在人均5000美元的水平。有一点是明确的,如果认为未来十年能够保持8%到10%的增长,这样的看法过于乐观的。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5000美元到1.5万美元时,消费占GDP的比重是65%,制造业占GDP比重是31%,服务业占GDP的水平是65%,这是一个平均水平。2020年中国要达到这个水平,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会从目前的45%滑落到大概31%。
从制造业总的产出来讲,2011年中国的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是20%左右。这意味着我们生产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需要的,我们生产的东西大量出口了。
所以比较乐观的判断是,到2025年,中国的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是26%或者33%,这可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极限。如果中国的制造业还是按照目前10%的速度增长的话,除非国内的需求提高。
中国的经济现在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严峻在什么地方?未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出现一部分企业倒闭,剩下的企业继续增长;要么国内的消费取代国外的消费,来支持中国制造业的高增长。制造业不可避免将出现分化。中国出口放慢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就业问题。怎样创造就业机会是很重要的一个挑战,而服务业是一个潜在的机会。
全球的经济情况范文6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很快显现出其巨大的“黑洞效应”,近日美国爆出7000亿美金仅剩600亿美元的消息,促使美国不得已重新考量救市方式问题,几乎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期待中国奇迹给不断后退的全球经济防线带来新的希望。
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4万亿人民币的救市计划浮出水面,计划三年内投入9000亿人民币改善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引起全球的一致关注,与欧美各国宣布救市措施后各国股市恐慌性惨跌截然相反的是,在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的刺激经济方案后,中国股市全线持续飘红。
全球救市的潜在风险与机遇
往往在熊市中现金为王,很多救市资金入市后都会观望和沉淀,尤其是很多商业银行为了应付挤兑和防范贷款风险而“惜贷”,拼命提高资本充足率使得货币供给的乘数效应不但显现不出来,反而救市资金也“蛰伏”了起来,从而在全市场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资金“窖藏”的情况,“注资救市”效果大打折扣也就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数倍资金缺口的货币注入来缓解危机,一旦新注入的资金将市场信心托起来之后,商业银行的资金和社会“窖藏”资金将会全部涌向市场,而且大都以乘数效应出现,尤其是央行前期注入的货币资金便以5倍的乘数效应放大出来,到时全球的通货膨胀可能会更加厉害。
同时,美元作为国际支付货币,很多国家都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当本国面临金融危机时大多国家自身的货币缺乏信任,于是各大央行在救市时使用美元储备来注资,从而美元的离岸乘数效应也被放大,又进一步加剧美元的泡沫。
一旦货币泛滥和通货膨胀加剧后,低质量的投资虽然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大量货币投入产生的过热又会袭来,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央行再提高利率,当一些行业的投资收益率低于市场基准利率后,项目亏损又开始蔓延,银行的不良资产会更大规模地涌现,金融机构会再一次陷入危机,从而导致恶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循环。由于美元泡沫的全球化放大,金融危机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日后更为复杂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也会进一步加剧。
危机中往往孕育着新的希望,在这场百年罕见的金融风暴之下,全球金融格局的调整势将难以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看谁战略得当,谁能够审时度势、能够化危为机,谁就是“剩者之王”。目前,一些大国已经跃跃欲试,都在角逐全球金融新秩序中的新角色。
中国须重新调整金融战略
这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从在北京召开的亚欧峰会来看,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重构,在努力争取各大国际金融组织的话语权,无疑给国人提振了信心。
在这场金融海啸之前,对于中美互相渗透的金融利益关系,有人曾高度赞扬此举是“中国战车”傍上了“华尔街发动机”,但是现在“发动机”出问题了,“战车”自然唇亡齿寒。若再让华尔街的这场危机诱发美国的信贷危机和经济危机后,大量依靠美国消费市场维持高增长的中国出口贸易将面临严峻挑战。
不难看出,美国的金融海啸和中国的股市暴跌已经开始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与稳定。当务之急,除了紧密关注当下的全球金融动荡格局,还须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金融管理策略,被动地“相机抉择”显然不能适应 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和大国金融战略,尤其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动荡的时局下切勿因噎废食,应该积极地改善市场环境和完善市场规则,制定长期金融发展战略,并适当地将危机变机遇。因为,每一轮金融危机都是一次大洗牌,有时强者会变弱、弱者会变强,有时会让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如果一味地采取跟随策略,显然会出现“共振”,也就很难扭转现有的格局。
对此,笔者建议中国应该采取如下措施:一、中国政府应该通过中美高层对话来呼吁美国政府对美元负起相应的责任,对美联储滥发货币拯救美国本土经济的行为应该加以限制,避免更大的风险再次向全球转移;二、中国应该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新能源开发领域的投入,争取在下一轮经济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三、中国应该积极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加速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完善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对外则应该积极拓展中国金融全球协调的能力,尽快成为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制定者,而非随从者;四、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应该进一步加强,防止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危害中国经济。
当务之急除了慎用货币政策、管好金融机构、看好钱袋,还必须尽快利用财政收入来为全民建立社保体系,以防御下一轮更大的泡沫和危机。
维持资本市场的持久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股市的跌跌不休,不但蒸发掉了24万亿元市值,也蒸发了中国居民的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从而使启动内需的计划更加困难。但是24万亿财富的蒸发不但抑制了当前的消费,也严重压缩了人们对未来的消费和支出,于是房地产和汽车等支柱产业下滑也就成了必然。接着,房地产和汽车低迷之后又会影响至钢铁、水泥等行业,再经过层层传导,从而就彻底地进入了实体经济的循环圈。
目前困扰中国股市的核心矛盾是大小非和限售股,他们的规模远远大于市场中的流通股数量,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和威胁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再对这个问题继续回避和拖延,否则误国误民。既然股改已将风险后置、“新老划断”已经带来了规模相当于大小非1.51倍的限售股,那么就得面对这个现实,应该按照历史遗留问题来处理,当市场承接能力差、信心不足时,对大小非和限售股应该进行及时的“管制”,否则中国股市在未来几年仍然很难有出头之日;其次,应该及时叫停沪市的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及时“停车修理”、休养生息,等市场信心恢复后再开通;再次,将支持超大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调整为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此,国家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减免税、优先安排融资、优先贷款,从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
中国救市新思维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