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的主要课程

体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范文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理解;掌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90-0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890年,马歇尔(1842 —1924)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后经过20世纪中期的扩展,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微观经济学不仅已经成为所有经济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成为大多数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思维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平台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

学习该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要学好《微观经济学》,需要具备《微积分》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把微积分课程学好,这对学习好《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大帮助。而学习好《微积分》课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经管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特别是对于文科生,学好《微积分》非常困难。《微积分》学不好,对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对于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计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求导公式,导致计算出错误的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该课程难度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故《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国外的原版教材,还有把国外的书翻译过来的教材,还有就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前两种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国内学生理解的困难。即便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内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设、案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会让学生感觉比较生疏,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该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难度大。此外,这门课的内容逻辑性强,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好,要学好后面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多,坐标的表示又与数学上所学的相反,这些都增加了这门课学习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该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此时,这些学生刚接触了一两门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刚刚接触。而对学生本身来说,因为这门课是考研课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会下工夫去学;而对于其他学生,特别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职上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有限,就会选择知难而退,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影响教学效果。

2.该课程内容多。《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而这些理论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内容,如市场论又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虽然这门课逻辑严密,学生们依然会觉得内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较困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等,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坐在下边听边记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能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有同学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也很少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的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大多数教师也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讲课的针对性也不强。

三、解决的对策

1.学好微观经济学应多做习题。做练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所提出的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观念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案例兴趣的教法。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本土化的案例开展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把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潜力挖掘出来,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一些章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对比,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大都一一对应。又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预算收入为约束条件,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一定的成本为约束条件;在几何图形的分析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与生产者的等成本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费者消费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生产的均衡条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场理论部分,不同类型市场的含义及长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过程,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对比不同类型市场的异同,就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对图形的讲解。在《微观经济学》里,有大量的图形。学生如果对这些图形不理解,想死记硬背就太困难了,也会漏洞百出。而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图形,会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加强对图形的讲解,讲清它的推导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某个图形是什么样的,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还要注重图形和理论的结合,让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作到通过图形来理解和阐述相关理论。比如在讲解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图示法来说明。图表可以清晰地说明了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又比如,在讲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把概念和画图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讲解斯威齐模型时,通过它的假设条件可以画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图,结合图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导出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此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要注意的问题。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有英文缩写,也要求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缩写,需要教师把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又如,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济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包括经济思想史,一些经典著作,反映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经济学动态》等,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的书籍,还有经济理论应用方面的书籍如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幽默诙谐、板书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之,《微观经济学》教学就像是一门艺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改进,让我们的教学趋向完善,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4.穿插讲解式案例教学。穿插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就是当选择了就学而放弃了就业,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学的机会成本;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学生难以理解,就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别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难受,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通过“囚徒困境”和“田忌赛马”等案例讲授简单的博弈论等等。此外,还可以引人国内外有关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真正在心理上“乐”起来。通过所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感到了微观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学习的兴趣高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但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这要求教师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穿插式讲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识点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

[3] 张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经济市场,2009,(8).

体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 课堂教学 评价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业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职业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 

 

中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导致英语教学评价呈现以下的基本特征。 

1.评价主客体单一。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都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 

2.评价方式传统。通过课堂上教师提问让学生或集体或个别回答完成。 

3.评价内容浅显。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占绝大部分。 

4.评价层次较低。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 

5.评价作用甚微。教师通过提问所进行的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目的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评价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中职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在课堂中可举行“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课堂观察检查表”“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验”。课后可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还可举办英语词汇、歌曲大赛、演讲比赛和故事大赛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题过程,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评价方法灵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次参加评价。评价的目的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发展和提高。因此,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评价内容表格化。在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应以各种表格的形式,将评价的内容分类归纳,逐步、按时地完成。例如学期初或单元教学开始的问卷调查表,课堂内的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表、课堂表现积分表、单元测试评价表、学习进步曲线表、课堂外的英语小组活动测评表、家长评议表、作业完成情况自评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评价表、测试评价表等等。这样,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评价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时总结,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施行的评价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刘道义,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2

体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范文3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专业教育;术科;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64-04

我国各类体育院校和体育系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授与学习各类课程来完成。体育专业教育中包含了理论和技术教学,因而也包括了理论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通常人们习惯将技术类课程称为“术科”课程。“术科”课程是体育专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根本,同时也有别于公共体育课程。本研究认为“术科”课程是根据体育院系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体育学科领域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组织起来的,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群。通过对“术科”课程的研究,理清“术科”课程的特征、性质、结构和类型等,有助于促进体育专业课程建设,推动体育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

1 “术科”课程特征

1)学生通过身体练习获得知识并承受相应的运动负荷。

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是由运动项目组成的课程群所构成,而构成运动项目的课程体系包含了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理论原理知识。“术科”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学习的方法、思维方法都与传统的知识类学科课程不同。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在“术科”课程知识传递中,不仅要通过语言的表达,而且需要身体的表达。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不仅要运用逻辑思维更要运用形象思维。比如:“术科”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运用语言表述技术的动作要领,其次运用示范方法演示技术的动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通过视觉与听觉感受动作表象,领悟动作概念,对技术动作进行逻辑认知;其次通过身体练习加强本体感觉,获得运动体验,运用身体认知掌握运动技术。

从教学过程看,“术科”课程的教学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身体练习,通过自身感受和肌肉控制达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目的。在这一身体活动中机体必须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通过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变化和刺激,使有机体产生运动适应,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体育专业“术科”课程中的运动负荷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特征,也是控制身体练习的重要依据。它既不同于公共体育课程的低运动负荷也不同于竞技运动训练的高运动负荷。而“术科”课程的教学既要满足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需求,又要符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规律。因此,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并使身体承受相应的运动负荷是“术科”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首要特征。

2)具有学习空间、教学环境开放性的特征。

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的空间不仅包括计课室,还有运动场、体育馆、公路、田野等,具有开放性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3方面:(1)条件变化多端,在“术科”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开放,增加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自然环境的变化、气候条件的变化、人为因素的变化等。(2)信息渠道畅通,环境的开放导致信息的流通,由于外部环境的开放,增加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信息渠道的畅通,信息量的增加。(3)角色扮演多样。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由不同的运动项目所构成,学生在学习不同项目的运动技术中需要不断转换角色。

3)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

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的陈述,一般是由国家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体育专业“术科”课程与普通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相比,有其特殊性和指向性。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类,包含5个领域目标。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将“健康第一”的思想始终贯彻到体育课程。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指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上述两个文件看,二者教育目的不同,体育专业教育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为目的,而公共体育教育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目的。另外,课程目标的指向不同,体育专业“术科”课程针对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还要学习专业理论;不仅要掌握技术技能,还要学会技术技能的教学;不仅要掌握体育学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知识。

4)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组织具有特殊性。

由于知识类学科课程的教学场所以室内教学为主,其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讲解、提问、板书、集体或个别辅导等方法,学生学习主要以脑力活动为主,即使实验课程也是在小组中小范围活动和操作器材。而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教学由于其运动技术的学习主要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因而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首先,依据教法需要进行必要队列调动和组织队形,比如,讲解技术或集体纠正错误时,教师的位置与学生的队形成三角型或半圆型;集体练习向分组练习转换时的队列调动等。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场地和器材。由于场地大小、器材多少和学生人数的不同,在组织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做到不浪费资源,提高效率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篮球教学中,根据篮球场地、篮球数量以及学生人数,结合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分配和组织,以提高学习效果。再次,由于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在“术科”教学中必须通过严密的组织,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

2 “术科”课程性质

1)“术科”课程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性课程。

施良方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将我国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分为工具类学科、知识类学科和技艺类学科,其中把体育归属于技艺类学科。德国教育家费尼将课程分为5类,包括启智类课程、沟通类课程、情意类课程、技能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其中体育归属技能类课程。体育专业“术科”课程主要是以运动项目为主,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要特征所构成的课程群。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运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从学习方式上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获得体验。因此,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并使身体承受相应的运动负荷是“术科”课程的显著特点。

体育专业“术科”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从结构上看,有动作复杂、程序严密、环节多样、难度变化不定等特点;从效果上看,具有动作的节奏性和韵律性、对抗的力量性与剧烈性、技术的协调性与艺术性等特色。因此,根据体育学科的归属、“术科”课程的内涵以及技术动作特点和运动效果可以确定,技艺性是体育专业“术科”课程首要的学科性质。

2)“术科”课程的认知既有逻辑认知又有身体认知,思维方式属于求异思维,知识内涵具有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的双重属性。

不同的学科由不同的知识体系所构成,按照施良方先生对学科课程的分类,一般知识类学科的体系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具有共同的特征是由语言、文字、图片、公式等作载体的逻辑知识(明言知识)。而体育专业“术科”的知识体系归属于技艺类,这类学科知识主要通过身体、动作、行为作载体的默会知识。

思维方式不同:一般知识类学科和技艺类学科的显著区别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一般知识类学科,特别是自然类学科的逻辑思维认知的是客观世界,追求的是客观真理,结果唯一,属于求同思维;技艺类学科认识的并不只是客观世界,还包括主体经验的认知,结果多样,属于求异思维。体育学科归属于技艺类,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主要本质特性就是技艺性,因此,其思维方式应当是求异思维。

学习方式不同: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实践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身体的切身体验,在一定的运动负荷下获得本体感觉,因此,“术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掌握知识方式不同。一般知识类学科课程主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以逻辑认知的方式包括读、写、听、说、记等过程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体育专业“术科”课程不仅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以逻辑认知方式去理解和记忆运动知识,更要通过身体练习去体验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

知识内涵不同:一般知识类学科传统知识表达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形式,对这类知识可以称为明言知识;体育专业“术科”运动技术是人在从事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在自体内部和自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通过综合体验所获得的身体认知。不仅具有传统的知识表达形式的明言知识,而且还具有一种以行为体验为根据的难以用现代信息技术传递的默会知识,即不能用语言、文字完整表达的知识。至此,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知识中既包括明言知识又包含默会知识,而默会知识必须通过身体练习活动获得体验,否则达不到真正的认知。因此,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性质具有知识的双重属性。

3 “术科”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各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属性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即各要素间的关系。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而产生的新功能,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可视为一个系统,课程的各部分要素构成了课程结构,那么,课程系统的整体属性将取决于课程结构的优化,从而更大地发挥课程的功能。研究体育专业“术科”的课程结构应当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考察,才能清楚“术科”课程的内部属性。

1)“术科”课程纵向结构。

课程的纵向结构就是课程如何展现,即怎样从课程目标和理念,最终转化为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纵向结构具体表现为,一定阶段内某种制度化教育的目标,如何体现在某种课程结构上,如何进一步落实在课程结构各类各门课程中,又如何以某种形式为学习者掌握。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3个层次的要素。体育专业“术科”具体课程的纵向结构是指一门“术科”课程怎样从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出发最终转化为学生在“术科”教学中的学习活动。纵向结构主要体现为课程计划、教学进度和教科书3个方面。比如,“术科”课程纵向结构一般包括:学校或系部制订的课程计划、教师编写的教学进度以及选用合适的教材(课本)和参考书。

2)“术科”课程横向结构。

课程的横向结构是指一定的课程结构内各门各类课程是怎样安排的。横向的课程结构具体表现为,某一种特定的课程结构中,各种门类和种类的课程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体现为“术科”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构成要素的分配和安排,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时、学分、学期、类型、评价等。比如,一门具体“术科”课程计划的结构,包括课程计划中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分配、学分数、学期安排、修习类型、考核要求等。

4 “术科”课程类型

不同学科领域所设计的课程类型有所不同。正如有些专家所说,当我们编制课程时,由于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原理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课程。因此,所谓课程类型的划分,没有唯一的尺度。尽管学科领域不同,划分课程的思想、原理有差别,没有统一的划分尺度,但是,课程类型的划分总要受一般课程理论和课程原理的指导。“术科”课程的类型也必须遵循这种规律。施良方认为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课程分为4大类: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结构。陈侠根据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教材组织的不同主张将课程划分为4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2003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课程类型按照3种分类依据进行划分课程。按学生修习要求为依据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按课程的重要性将课程划分为主干课程与一般课程;按学科性质将课程划分为理论学科课程与技术学科课程。

上述文献表明,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的分类进行研究,为体育课程的研究开拓了思路和方向。“术科”课程的分类研究必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分类依据,结合“术科”课程的特点进行。本研究将“术科”课程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5种类型:按运动项目分为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按学习方式分为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按课程内容分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按修习要求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重要程度分为主干课程与一般课程。

对于“术科”课程结构和类型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优化课程体系,进而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因为,课程结构的变化发展,将促使课程实践产生一系列的理论需求,也就是说,对于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评价等都将发生变化以适应课程结构的多样化。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考察,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的层次,课程结构都已经呈现多样化格局,而且多样化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刘斌,何志林,体育专业教育领域“学科”与“术科”之争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1):91―93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8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3

[4]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邹玉玲,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8

[6]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4

[7]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8]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体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范文4

【关键词】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前言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人类的明天。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孩子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体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幼儿体育教育课题的内容设计进行研究具有时代性的意义,也是现代科学文明发展的需要。

一、幼儿体育课程概述

1.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且兼顾“人体与健康”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它也是以增强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人才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径。其具有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感、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我国体育课程追求的目标符合“身心合一”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而且体现了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精神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取向。

2.幼儿课程是为3-7岁的儿童学前教育开发和设计的课程。这个阶段的幼儿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也被称作幼儿园课程。主要探讨幼儿体育课程是关于幼儿体育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一个系统,它是各种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桥梁,是作为实现幼儿体育教育目标的手段,反映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及展开过程;是把幼儿园体育教育中若干要素,照幼儿体育教育的规律与原理,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需要,加以科学理的组织,并转化为各种类型的体育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幼儿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我国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国外部分学者认为,“设计就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因此,我们可以将设计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组织活动。“课程内容设计”(Curriculum Content Design)一词是由“课程内容”和“设计”两个部分构成的。关于“设计”,《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而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则是指依据一定的课程目标,将体育学科中纷繁的构成要素形成某种特定的形式结构的组织活动,它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是对体育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等要素进行系统整合而建构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内容知识体系;(2)它旨在明确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质构成,并结合特定的时代文化精神,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为学习者创设出一种最佳的学习情景。

三、我国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我国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是以系统地分析幼儿体育教学问题与教学目标属性为基础,根据幼儿体育教学内容的性质与幼儿的身心特点,全面考虑各方面的条件与资源,依据现代学习理论科学而系统地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教学的最优化与实现教学目标,它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教学技术。

四、构成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

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它决定着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价值取向,并且为幼儿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从一般课程论的角度而言,对于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应该包括哪些领域的基本理论,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美国学者泰勒(Ralph w.Tyler)曾强调对课程内容的决定必须回答认为课程研制首先应确定教育经验的性质及其来源,即对于课程内容理论基础的确立应该予以优先的考虑。英国课程论专家凯利(A.V.Kelly)则着重强调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及课程总的意图,其实质是指出了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除外,英国课程学者劳顿着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进行课程研制的理论基础,分别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角度对课程研制进行了探讨。而关于课程的理论基础,我国当代学者也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其中我国学者陈侠先生则提出了八种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即社会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宗旨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要求、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统、儿童身心的发展、学校类型和制度。

在充分吸收不同学者思想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幼儿体育课程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学科特性。我们认为,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看,幼儿体育课程研制的理论基础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生物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

1.生物学基础

体育学科具有“人体直接参与运动、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的身体运动性,这种特性使体育学科成为了一种技能性的学科,这种特点是体育学科与其他文化性学科不同之处。这种特性使其与以生命系统固有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生物科学之间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对体育学科理论基础进行的思考中,生物学就成为了体育学科天然的理论基础。生物学基础对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使设计者从生物系统的固有规律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设计进行规范,强化体育课程内容的身体运动性,突出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所以,我们在进行幼儿体育课程设计时必须遵循生物学基础,做到有利于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有利于幼儿生理健康发展的要求。

2.社会学学基础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学校则是一种社会制度,学校存在于社会之中,无法脱离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通过它开设的课程来影响它所服务的社会,而社会则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学校,塑造着课程的面貌。课程是特定社会文化的折射,而课程的选择则受到社会的根本制约。因此,课程内容就其社会本质而言是社会对其未来成员加以控制的一种重要中介。我们在研究课程的内容设计时,就必须充分重视到社会对学校、课程的巨大影响力。务必做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作为研究情感、需要、个性、体验的科学,与具有知、情、意、行高度合一特性的体育活动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心理学要求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突出体育课程内容的心理教育功能。

4.专业知识基础

专业知识是课程设计的来源。离开了专业知识就没有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是体育课程产生的基本理论基础,决定着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根源。我们在探讨幼儿课程内容设计时就不能不关注专业知识的本质、结构以及最新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五、构成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主要因素

1.幼儿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体育课程内容创编是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借助于身体练习、常规体育器材设施和代用体育器材以及其它学科等资源来创造和组编体育课程内容。幼儿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游戏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简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此,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应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幼儿教育的规律,遵循科学化,游戏化,趣味化,简易化等原则,有针对性、发展性的构建幼儿体育活动课程的体系,其包括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等环节。

2.幼儿教师教育体系级及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

幼儿教师在幼儿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是课程教育资源中最积极、主观意识最强的一个主体。因此在幼儿体育课程设计中,不可忽视幼儿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的培养。同时,对整个幼儿教育体系来说幼儿教师的培养、教育模式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普二字014号文.幼儿园教育纲要[N].

[2]邓树勋,王健.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童森森,唐迅,认伟.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4]喻志文,徐欣.江西省幼儿体质评价与课程设置的分析张智颖[J].辽宁体育科技,2010(6).

[5]王佳丽.单独开设幼儿体育教育课程的实验研究——以南京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5).

体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范文5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体艺部 李剑忠

【摘 要】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工作已形成一套有自我特色的运作模式。职业适应体育课程体系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体质,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获得一定的艺术指导建立艺术意识,成为具有健全体魄、健康的心理和一定艺术追求的企业员工,主动构建美好生活。

关键词 三位一体;职业适应;社会人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41-02

作者简介:李剑忠,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体育观,实施学校体育机构的体制改革

2002年8月6日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一部分“课程性质”明确指出:第一,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二,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2006年学校在机构设置方面进行了改革,将原体育部、艺术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三个部门整合成立了“体育健康与艺术教育部”,这样的体制改革首先在体制上实现了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艺术教育的融合,其次是为实现“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

二、我校的“三位一体”职业适应体育课程设置

体艺部根据校现有的师资状况和场地设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研究,确立起了学校体育、心理健康、艺术教育“三位一体”职业适应体育课程体系的构思。(见图1)

我校职业适应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和一定的艺术素质教育辅助专业课程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服务。

1.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针对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需要,注重课程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相结合:按照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实际要求,安排“必要”的课程和“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内容,课程突出实用性、强调普及性、兼顾适应性、体现先进性,按照本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设置课程、整合内容,我校《职业适应体育》课程包括两个模块:

(1)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内容的三位一体(体育、心理、艺术)教学模式课程。

(2)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岗位需要开设的职业适应课程:为石油工程、化学工程、电气和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热能工程系示范专业学生开设的拓展训练课和为酒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开设的形体礼仪课。

《职业适应体育》课程设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体育教育成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际交往和团队精神形成的有效过程。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及学习动机的引导,因材施教;使学生运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愉悦身心,促进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常识、保健知识、锻炼方法、增强职业适应能力、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三、深入探索研究,找准切入点,实现学校体育、心理健康、艺术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实行“复合式教学” 形式。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为96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完成学校体育、心理健康、艺术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首先我们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中采用了“复合式教学”形式,复合式教学分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培训师和体育教师共同上课;二是心理训练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融合。占到总学时的25%。

2.找准切入点实现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素质不仅仅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各方面而是多个方面的综合,其中对艺术的理解鉴赏方面是重要指标,体艺部在体育教学计划中增设了音乐理论课,占总学时的7.1%。以体育音乐的发展、欣赏为主要内容,使音乐和体育同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两种人类共同的语言有机融合,使学生欣赏体育节奏的同时欣赏音乐的节律。我校对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是一个新的尝试。(见图2)

四、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体育素质教育通过专项课教学得以普及,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课外辅导得以提高。

2.心理素质教育是通过心理训练课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以及拓展训练得以普及,使体育和心理有机结合。

3.艺术教育课以普及音乐基础知识、体育音乐的发展、欣赏为主要内容,使学生欣赏体育节奏的同时欣赏音乐的节律。

4.体育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两部分。

专业理论为各个项目的起源及发展史、基本技战术、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等(专项课中讲授)。

基础理论包括体育的功能、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保健原则及自我诊断方法、运动处方、运动创伤防治、运动与营养等(理论课专题讲授)。

5.职业适应课采用了在周六、周日两天内一次性完成拓展训练培训课程,形成短期集中授课的“周末全日制课程”模式。

体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范文6

【关键词】能力本位 广西 高职院校 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7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注意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育部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始终”。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也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院校对所培养人才的定位的标准。近年来,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众说纷纭,有人提倡“专才”教育,有人提倡“通才”教育,也有人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哪种模式的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本文从广西地区的民族区域特点出发,结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特点,对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革设想,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研究与推进,很多院校在有针对性的调整人才目标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按竞技项目实施分类教学的传统模式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未能根据社会用人标准的变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针对“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关北光等研究者指出:“这种价值取向有悖于体育教师首先是教师,而后才是体育教师的逻辑常理,忽视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做教师的素质培养”。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技术类课程来说,布仁巴图等研究者认为教师在授课中过分强调技术教学的精雕细琢,而忽视了课程对终身教育、对文化传承的载体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趋向两极化,偏远的民族地区或经济不发达的乡村地区仅需要能满足日常教学需求,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老师即可,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示范性中小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就很高,不仅要求基本的教学能力,还要有相应的组织赛事活动的能力、创新教育教法等多样化的能力,这也使诸多学者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研究者陈平认为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用运动手段将生命变得更强大,不应让运动技术与经验主宰专业的发展。霍兴彦等研究者认为“专才”教育把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简单化,“通才”教育则把高校的人才培养理想化,所谓“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只能是一种理想层面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具备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能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而体育教育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本科院校学士、硕士的就业冲击,其就业岗位大多是当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笔者认为,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广西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为需求,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目标,着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力培养“三个主要面向”即主要面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主要面向乡镇中小学校、主要面向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具有终身体育观念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能从事中小学校体育的教学工作、一般的体育管理工作,并能传授基本的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应用型人才。

(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体育师资的培养质量,一是看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二是看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体育教学实际。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任务具有多重性,一方面要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在的体育教育专业还要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大多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和竞技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很难被用人单位所接收。

1.课程目标的设置。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应与广西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需求接轨,课程规划应以培养学生“三个主要面向”为导向,课程实施要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本位。

2.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设置是我们对课程的总体观念和认识,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育类专业院校,设有必修课、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与社会实践;一类是综合师范类院校的体育学院,设有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通识通选类课程与社会实践。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同于本科院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程结构上应突出实用性、地方性,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应设有综合教育类课程、通用术科类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类术科课程与综合实践类课程。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类术科与综合教育类课程的比重,着力突出其师范性的特点。在教育类课程中,应将传统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教学方法等课程优化组合,摒弃课程间重叠的部分,并增加儿童发展类、健康教育类、儿童心理类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方法等课程。在术科类课程中,应弱化传统四大类(田径、体操、球类、武术)课程的授课比重,增加广西地区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壮族的板鞋、抛绣球;瑶族的射弩;苗族的打草球;侗族的抢花炮;京族的竹竿舞等)课程。同时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调整加以调整,确保超过55%的学时为实践学时,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程内容的优化。中小学校的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的必须课程,它不仅关注如何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还关注怎样用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60%来自对专业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模仿,16%来自体育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基于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应摒弃传统的理论即理论、术科即术科,且各自为战的单元式教学,而应该优化其课程内容,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对课程内容的纵深应少做要求,从知识的扩展性与学生的接受性出发,凝练关键知识点与动作要点,引导学生在把握住关键课程内容节点的情况下,自主学习、互动学习。通过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突破传统课程内容竞技化、理论化给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课程社会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高职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其专业及就业岗位的特殊性,就更为凸显了其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针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在总体上采取“2+1”或“1.5+1.5”的培养模式,即在校内2年、校外1年或校内校外各一年半。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实行综合化、全程化、立体式的教学方法,将教育实习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从入学伊始就给学生灌输“教学相长”的理念,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教”出去,而不是仅仅“交”在卷面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术科动作整体流程的掌握,强调学生对完整动作所涉及的动作要点的掌握,并将健康教育知识、运动损伤防护知识融入其中,在术科课程中输入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6个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在放假期间参与居住地所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在校内定期开展多元化的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活动,此类竞赛不仅评测学生对项目的技能掌握,还要使学生参与相关联的知识问答,促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其所学项目,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增加教育见习的次数、延长教育见习的时间,在校期间定期组织学生去示范性中小学观摩体育课教学,在校外期间确保最少一年的教育见习期,使学生有一个较长的适应阶段,并在此期间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避免出现问题。

三、结论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同地区、不同院校有着不同的培养特色,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培养途径,都应该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主线,而不是一成不变地采用传统的“老四项+基础理论课”为主的培养模式,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其高职性及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毕业后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这就要求在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设计时,要考虑其工作岗位的独特性、工作地区的民族性、工作环境的艰苦性,培养方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弱化传统术科项目,增加广西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儿童发展类、健康心理类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能够胜任广西地区中小学校当前所急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4-01-25

[2]姚卫宇,刘丽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探讨――以基础教育改革为背景[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3]关北光,李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

[4]陈平.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哲学审视[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4)

[5]霍兴彦,林元华.关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6)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