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行业现状分析

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质量 行业专业化经营 竞争优势

一、国际“四大”行业专业化经营的经验证据

国际“四大”在发达国家表现出明显的行业专业化经营特征,1993年美国上市公司法定审计市场上,原“六大”会计公司中的安永在服务业、交通业、通讯业、制造业和农业的市场占有率均超过了20%;毕马威在金融服务业取得了高达27.5%的市场份额;德勤审计了25.5%的零售企业、22.1%的公用事业企业;普华永道则在采掘和批发两个行业的市场份额超过了20%。目前国际“四大”公司主要聚焦的行业如(表1)所示。国际“四大”在我国的行业分布如(表2)所示。

2001年,国际“五大所”在我国主要集中在金属、非金属矿物业和机械设备仪表业,客户数分别为12和13家。2002年,国际“四大”在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纺织、服装、皮毛业和综合类行业的客户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整体和行业分布特征看,国际“四大”的客户主要倾向于需大量投资、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其具体审计业务则集中于中国公司的海外上市业务,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合资或独资公司的审计业务,国内大型企业的税务服务、管理咨询、尽职调查业务。因此,国际“四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在我国行业选择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凡与国际业务相关的市场,国际“四大”无不是捷足先登。截至2005年,国际“四大”之一普华永道在我国组成了具有丰富行业知识和经验的队伍,在面向主要行业市场中提供行业专长审计,其聚焦的主要行业有:能源和矿产;消费品和工业产品;电信与信息;媒介及娱乐;金融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将科技特长和行业专门知识结合起来,对国内客户,提供一系列领先的专业服务。普华永道不仅带来全国和全球的行业资源,也提供其当地行业知识,利用其全球化的能力来满足客户的需要和期望。国际“四大”在我国排名第二的毕马威目前在我国设有由优秀专业人员组成的行业团队,已经建立起银行、金融、电讯、石化、消费品和工业品行业划分的专职团队。其专职队伍以专注了解客户所处的行业情况和独特需求,尤其重视以行业专职团队整合行业知识,提供优质服务。一贯强调在一丝不苟地查核企业财务数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质问题,并在此原则上坚持不懈地改进审计方法。

二、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业化经营特征

我们对我国具有证券期货业务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客户资源进行检索查询,行业参照大多数文献的分类,将行业按照两位数的行业代码进行分类。通过数据整理后发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2005年期间客户资源的占有率及行业分布状况具有如下方面的特征:

(一)市场占有状况 我们以行业客户数排名第一与第二位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11个客户数大于30的行业进行市场占有率计算,从(表4)中可以看出,行业市场占有率均在百分之几左右,只在两个行业中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客户资源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如综合类企业,审计该行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达41家,其中有25家都只拥有一家该行业的客户,每个事务所平均只占有22家客户资源。在该行业客户资源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只拥有其中的13家客户资源,市场占有率为14A%。在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共有24家上市公司,而参与该行业年报审计业务的事务所有13家,平均只有19户左右,行业客户资源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其中的8家,客户资源的市场占有率为33.3%。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上市公司96家,而参与该行业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就达44家,平均每家不到22家客户资源,市场排名第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拥有其中的7家,客户资源占有率只有729%左右,而其他行业的客户资源拥有量应该更低。因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资源在特定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普遍不高,这意味着以行业细分的审计市场的市场结构依然是高度分散竞争的,市场集中度很低。客户资源在的特定行业审计场的占有率低,其直接的后果是行业审计从业经验不高,行业审计专长则难以培育,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敢在特定行业进行大量的专用性投资。

(二)审计服务跨越行业情况 上述分析主要针对特定行业中会计师事务所客户资源的市场占有率进行的,对于特定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某行业的客户分布是否对该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会对特定行业加大行业专用性投入,这是我们关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所跨越的行业数量多少角度来考察事务所的经营状况。一般而言,审计服务跨越的行业数越多、而规模越小、CPA人数越少,则专业化经营程度越低,事务所越难积累行业审计专长并形成审计品牌,而事务所的竞争优势也难以获取。2005年,我国从事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达74家,按其拥有的客户资源排名,上海立信长江拥有的客户资源最多,为88家,但因此跨越的审计行业达15个,其次是深圳鹏程,该所在拥有的49家证券客户资源中横跨16大行业。其他从事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跨越的审计行业也从5个直至16个不等,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客户资源是相当分散的,行业专业化水平确实未普遍形成,行业专业化经营这一经营策略尚未得到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度重视。会计师事务所无法服务于同一行业或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特征的大量客户,无法在单个领域积累足够多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不具有行业审计资源的规模效应而导致了经验曲线的缺乏,会计师事务所在不同行业进行从事审计来务,其初始专用性投资成本不能合理进行分摊,在边际成本不能有效降低的情况下,竞争优势则难以形成。

三、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业化经营程度的策略

(一)引导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横向兼并与联合理性的审计市场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但审计行业不像其他行业,形成自然垄断,需要经历优胜劣汰后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过程。兼并、联合是实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具有相同或相近业务范围、执业特色的会计师事务所若能实现兼并与联合,能迅速扩大新的联合体在某一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实现经营战略的目标集聚,注册会计师在特定行业领域的人才集聚。行业专门化才能做大做强,同时降低审计风险。目前我国已有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一定的行业审计专长优势。如(表6)所示,上海立信长江对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上海立信长江、深圳鹏程对综合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海立信长江、武汉众环在零售业;浙江天健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业等行业都具有一定的比较

优势。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应审时度势,进一步扩大以上行业的市场客户资源,兼并或联合在同行业审计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会计师事务所,形成在这些行业审计中真正过硬的品牌。诚然,同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大规模的兼并与重组,只是为行业专业化经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购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该进行文化与资源条件的整合,并进行管理风格的协同。国家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专业化发展应予以政策上的引导,设定从事某行业大型企业审计的资格条件,必备的专长型注册会计师人数,事务所的资本规模等,从而促进专业化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二)重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模式 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建立一套严密的组织架构,科学地组织各部门和人员去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共同目标,才能从组织架构上为审计质量提供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来设置和调整组织架构。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行特征并参照国内外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架构的设置情况,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架构设计要遵循依据企业的规模、业务特征和发展目标,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信息通畅、提高运行效率和控制有效、培养行业专长的原则,具体的模式不是唯一的。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组织架构以直线制为主,这种结构一般有四个层次:合伙人、经理、高级审计人员和督导人员。各个层次之间保持比较固定的人员比例,每个层次承担不同的责任。但在经理层次的职责划分方面,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为审计部、管理咨询部、资产评估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方式,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还可能划分出多个审计部门。这种多个审计部门按直线职能制划分的管理组织结构,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职能体制面对今天的审计市场,业务部门相互交叉且错综复杂,导致本身的责权利并不分明,每一个审计项目各个审计业务部门谁都可以负责,可最终导致谁也不会去负责,发展下去只能是审计效率低下、注册会计师审计经验难以形成、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等。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在具有一定规模化的会计师事务所实行组织结构再造,将直线职能型组织架构进行一定范围的修正,使中间层次的审计部门从传统的按业务类型进行混合管理方式转化为按行业服务线进行管理的方式,这样除了能保持原有直线职能型组织架构的信息通畅优势外,更主要的是建立行业审计专家部门。从(表7)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0人以上的有5家,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已具备一定的条件按行业线来划分业务部门。同时原有的属于某一行业创办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自身优势条件发展自己、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效率,获取行业审计优势。

(三)培养行业专长型高级审计人才 注册会计师行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极强,因而审计质量的高低以及事务所的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其注册会计师的质量和稳定性。DeAngelo认为会计师发现客户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会计师的技术能力。会计师事务所培养行业专长型审计人才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需要,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了解客户的业务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业务的区别就很有必要,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审计师更有效地评价可接受审计风险和固有风险,并且有助于设计分析性测试程序。美国《审计标准说明书》第22号(AU311)就明确要求审查人员对客户的行业特点有一个恰当的了解。对客户行业的了解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其中与以前年度或目前负责该项业务的审计师进行讨论,以及与客户雇员开会进行讨论等,通过阅读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编制的行业审计指南或各种教科书与技术性杂志进行了解。另外,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鼓励注册会计师专攻某些行业,经常派遣人员去参加行业协会的活动或培训班,借以获取更多的行业知识。为了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员工更多地培养行业审计专长,应该让注册会计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积累行业专业知识和经验。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到一些企业去挖掘从事行业审计的专业人才,目前为止,我国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数已超过13万,真正走上执业岗位的只有6万人左右,企业中有着大量行业专家型的后备人才,应尽量将其充实到注册会计师行业中来,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2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市场营销成为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提高经营效益的必然选择。目前,尽管我国的商业银已对服务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也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加大了市场营销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营销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无论是系统理论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需在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身的状况和特点,制定适应新环境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现状

1 市场营销认识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已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也不断采取各种营销手段,开展各种营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多银行往往只将市场营销作为孤立的技巧、方法看待,而未将其看作是影响银行全部经营理念的哲学,还未完全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很多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总是从银行的角度考虑,把推销产品放在首位。在对客户介绍相关项目服务时,一般只强调服务的益处,而没有对客户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适当的提示和讲解。在经营策略上,虽然也借用了营销概念,但往往把营销简单地当作推销,零星使用广告、宣传、公关等方式,忽视了客户真正的需求。

2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不准确,自主创新的品牌较少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从长远角度来把握对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而是简单地跟随金融市场竞争的潮流被动零散地运用促销、创新等营销手段,缺乏对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的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的系统分析,从而无法科学的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无法充分发掘和展示其在各种资源方面的优势。目前,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对营销业务进行了创新,推出了不少新的金融产品,但推出的金融产品在业务功能、客户定位上大致一样,缺乏特色定位,使营销行为趋于同化,形成独特品牌的少,没有在客户心中形成一家银行有别于其他银行的独特形象,使广大客户觉得无论到哪家银行都一样,影响了银行的吸引力。

3 缺乏对目标客户的研究,忽视服务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和各种银行卡业务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没有事先预期的那样好。最根本的原因是银行不重视对目标客户的研究,没有根据客户文化层次、消费水平以及潜在需求来细分市场,导致提供的产品针对性不强,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非常注重服务范围的拓展,却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高。比如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在工作期间无视众多顾客排队等候取钱,明明有10个窗口却只开4个左右来办业务,拿存折的民众只得在营业大厅苦等,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目前这种情况虽然会影起客户的不满,但却别无选择,但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外资银行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对国内商业银行可能会造成巨大影响。

4 忽视形象经营的内涵建设

随着商业银行竞争日趋加剧,越来越多的银行重视形象经营,理性地架构自身的形象识别系统。例如,导入CI形象设计,统一标识、统一形象、规范员工行为等。但我国商业银行在形象经营方面明显地存在着将形象经营作为银行的化妆品,而忽视内涵建设的问题,不能有效地把形象经营渗透或延伸到银行组织内部,不能形成覆盖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具有深厚底蕴的银行企业文化,影响了商业银行形象识别。

二、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的策略选择

1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培养客户忠诚度

现代银行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及消费者的日臻成熟,争取新客户的成本在不断上升,据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吸引新客户的成本可能是保持现有客户满意成本的5倍,一家银行只要比以往多维持5%的客户,则利润可增加25%-85%。这是因为银行不但节省了开发新客户所需的广告和促销费用,而且随着客户对银行的某种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的增强,可诱发客户成为你的其他相关产品的拥有者,同时通过带动和影响他周围的人成为你的客户,尽管有时你的金融产品可能比别人的价格高,但由于你的服务周到、具有亲和力,客户在你这里会觉得舒服,所以会继续使用你提供的产品。 2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细分

在客户需求多样化,以及需求不断演变的今天,银行应强化市场细分工作,实行针对性强的服务。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根据年龄分为不同的组别,按照各年龄段的具体需要向个人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客户出发,为客户提供全面、终身服务。以储蓄为例,为小朋友推出儿童零用钱账户,这项业务虽不会为银行带来多少收益,但这能使客户从小认识、了解银行,随着小客户的成长不断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减轻了银行拓展新客户的压力,节省了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对青年人设立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为老年人保留最原始的储蓄存折。

3 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形成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商业银行创新主要体现在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两个方面。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强对储蓄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存款业务的多元化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能形成自己独特品牌的业务。商业银行的服务必须顺应虚拟化潮流和便捷的要求。商业银行业务需要从柜台服务、等客上门向3A(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服务转变。必须把网点优势转化为网络优势。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营销成本。另外,要通过信息网络吸引客户,在ATM、P0s网络中不断推出个人理财业务、家庭银行业务、工作地存取业务等。在工资批发业务上,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开展非常先进的银行营销业务,建立百货公司型的金融超市,提高适应市场和客户的能力。

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3

1.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影视英语课堂为例 

2.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 

4.影视节目名称的法律保护路径探析 

5.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

6.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 

7.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8.从韩剧旅游热论中国影视旅游的深度开发 

9.“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扩张与中国影视文化的反弹──加入WTO,中国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学思考

10.影视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无锡影视主题公园为例 

11.影视旅游者动机细分及其形成机制——新西兰霍比特村案例 

12.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

13.影视湘西:想象共同体及其与湘西旅游的共生发展 

14.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方式 

15.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

16.论影视作品的法律关系  

17.高职高专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8.《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

19.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影响及问题 

20.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 

21.论影视翻译课程的技术路径 

22.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23.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 

24.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 

25.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的运用 

26.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27.影视大数据:影视互动体验与量化认知的根本

28.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

29.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

30.我国影视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为例

31.影视主题公园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32.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33.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34.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35.影视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6.影视史学的思考  

37.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8.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 

39.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 

40.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 

41.影视营销对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实证分析——以张家界借力《阿凡达》营销为例

42.影视字幕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43.基于影视旅游动机的城市居民出游意向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44.影视的传播与文学的接受 

45.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 

46.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47.服饰是影视艺术无声的语言  

48.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 

49.中国影视贸易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模型研究

50.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  

51.“韩流”给我国影视旅游的启示  

52.旅游景区影视营销模式研究  

53.影视教学法在初级阶段日语语体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54.体育影视作品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55.大电影产业链的完善之路——长影集团影视资源衍生价值开发与影视文化拓展

56.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的扩展 

57.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契合研究  

58.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59.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 

60.论中国影视文化安全——基于韩剧与国产影视剧比较的视角 

61.全球价值链视阈下我国影视产业升级策略探究  

62.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理论的案例分析 

63.简论中、美、日三国当代动画影视风格差异  

64.论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  

65.影视文化及其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66.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铁岭龙泉山庄旅游者实证分析 

67.文学与影视:双重视域中的纠结与互动

6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69.从影视本体研究看文学与影视联姻的必然 

70.体育影视价值解读

71.影视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与镇北堡影视城为个案

72.从改编到生成:寻找文学与影视的平衡  

73.关于严歌苓作品影视改编的思考 

74.影视文化三论(上) 

75.对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76.日语高年级听说课中影视教材的导入 

77.重视影视教育 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育观

78.论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79.论影视旅游及其“资源—产品”转化  

80.浅析影视翻译目的 

81.基于价值链的影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82.色彩在影视动画中的审美意义

83.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以江苏广电总台为例

84.影视为出版造势——对影视图书出版的研究分析

85.中国影视翻译研究十四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86.试论舟山海岛的影视旅游 

87.当代影视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性转向——兼论视觉文化传播理论的现状与发展 

88.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89.影视的网络化传播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90.旅游目的地推广与影视旅游研究  

91.影视文化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92.国产影视作品的译制与国际传播

93.浅论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气象影视服务体系 

94.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95.西方影视翻译研究的最新发展——《影视翻译:屏幕上的语言转换》介评

96.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

97.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98.从韩流看“影视表象”与“旅游地形象”的构筑

99.基于影视艺术的教学资源建设新模式——网络影视课件学

100.影视旅游者目的地形象感知及行为意向研究——以澳门为例  

101.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102.论影视语言的特性  

103.中国影视业在亚洲影视业新格局中的文化定位及其历史使命 

104.翻译目的论与影视字幕翻译 

105.中国影视行业如何形成世界级竞争力 

106.“复仇”的“原型、仪式、跨文化性”——从《基督山伯爵》的影视改编谈文学经典的传播现象

107.探析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108.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109.论影视旅游产业机制与发展策略  

110.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 

111.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 

112.浙江影视旅游的发展与营销策略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113.从韩国影视旅游的成功谈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发 

114.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趋势与对策

115.我国影视城的旅游开发研究 

116.影视发热 旅游升温——谈影视与旅游的产业联姻 

117.论搭建我国影视产业保险体系的策略——以好莱坞影视保险体系为蓝本

118.对外汉语影视课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中职;影视学校;课程设置;建议

一、引言

中等专业学校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社会运行机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体制同样发生了巨大变革,曾经有着广阔、优质生源的中等专业学校,风光不再:随着大学的扩招,更多的学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中专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都在迅速下滑;同时学校性质也逐渐演变为与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相同,三者现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在这种剧烈变革中,有一部分中专学校能够迅速调整自身的运行与时俱进,而有一部分中专学校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跌落在发展的谷底。以S影视学校为例,在学校生源最好时,生师比大于10∶1,而现在不足3∶1。那么处在困境中的中职学校如何行动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实现发展与飞跃?笔者试图以S影视学校为例,略做探讨。

二、现状分析

1、教育教学观念

中职学校有着与普通高中迥异的人才培养目标。后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前者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职业训练。这种迥异会体现在学校内部各种教育活动中,也就是说,中职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应以职业为导向,应与职业紧密联系。S影视学校的一线教师都是普通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有着高学历,高学位,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延续着教学内容围绕学科的内在逻辑,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使得教学远离职业内涵,教师不清楚行业职业状况,学生更是对未来职业模糊不清,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难以适应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不高。一线教师的这种教学观念也普遍存在于管理层,人员缺乏市场认知,缺乏行业职业的认知主动性,纵有某些教师想了解行业职业状况,校方不能提供途径与支持,学校的运行僵化被动,越来越与相关行业“陌生”,越来越被社会边缘化。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并日渐繁荣,社会事物要存在要发展必与市场相协调,必能主动适应市场的要求,与其背道而驰只能被淘汰,中职学校作为一种社会事物,也必然要受这一规律的作用。所以,僵化被动的观念应该是S影视学校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

2、课程设置现状

S影视学校现有的专业是影视节目制作、播音与节目主持、影视表演,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占总课程的比例分别为:55%,61%,57%。属于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简单地添加一些技能实践课程,不能很好地显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另外,各专业文化课占总课程的比例分别为:32%、30%、50%,比例明显偏高,尤其是影视表演专业,从这方面来说,S影视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也是偏离职业教育的本质。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一方面,就开设的课程而言,有内容相互重叠的课程,如节目制作专业的《电视专题》与《纪录片》;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的《公共关系》与《礼仪》等等。另一方面,有因人因师开设课程的现象。

再次,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一方面先后顺序凌乱,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不能很好衔接,出现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同时开课的现象;另一方面鲜有体现工作过程的课程,出现在课表中的实训课也与现实工作中的情况相去甚远。

根据以上S影视学校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三、中职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积极主动了解市场,进行行业职业分析,明确培养目标

S影视学校现有的专业是与影视传媒行业相关的专业,影视传媒行业又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蓬勃,又恰逢中央决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政策面上进一步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说学校现有的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过去之所以发展滞后,原因就是不能与时俱进,无职业教育观念,无清晰的培养目标。所以学校要发展,转变观念是关键!不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各级管理人员,都要摒弃旧观念,树立新的职业教育观念,一切工作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以及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目前影视传媒行业内某些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是S影视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可以这些优秀的毕业生为介,深入市场,走入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交流与合作,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行业的内部岗位分类,了解进入相关职业岗位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把握行业对劳动力的需要,明确培养目标,从而设置体现社会需求的课程。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

学生选择就读某一中职学校某一专业,是基于对某一职业的喜好,希望毕业后能进入该行业入职某一特定职业岗位,对于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技能、技术学习,相对来说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兴趣专注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内容。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正是职业教育的教育特色所在,这一特色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课程内容应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企业,分析生产过程,提炼典型职业活动,确定“学习领域”,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典型职业活动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系统化序化,进而课化,开发出满足学生需要,体现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课程群和课程模块。

3、建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专业课程

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在初中阶段因种种原因造成学业困境而就读学业压力小的中职学校,本身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存在懈怠情绪,而对与职业相关的操作实践技能的学是充满热情。S影视学校现在的课程模式基本上是从理论到实践,其中理论课所占课时量明显高于实践课,过多地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不喜学,教师不好教,教学效果欠佳。理论与实践一体的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学习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以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为例,就可以设置“演播室课程”,将教学搬进演播室,从节目策划、主持人服装造型、主持艺术等等方面进行综合实践学习,让学生体会一个完整的工作实践过程。如此,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将专业学习搬上舞台。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学生是在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完成知识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建立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日后就业,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进入职业角色。

当然,要改变学校的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仅仅设置好课程就能达到的,这是一个全局性的大工作,是身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的全员性工作,是一项需要全体教职员工主动努力付出的长期性工作。

【参考文献】

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影视企业 融资问题 融资策略

影视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当今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里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影视产业改革步伐加快,正朝向商业化、娱乐化、互联网化和国际化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制作中,产业科技更新很快,为使用知名明星和追求高科技视觉效果,投资规模日趋庞大,因此影视企业必须打破传统滚雪球式发展的融资模式。如何更好地建立起合理高效的融资体系,吸引发展壮大所需的资金,保证资金上的竞争优势,成为影视企业成功经营的核心问题。本文就当前影视企业的融资策略问题作出探讨。

一、影视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影视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电影业为例,2002年电影制片投资主体不到70家,2011年已超过1200家,2015年更发展到2000多家。2015年后电影产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互联网的深度介入,中影公司等制片公司第一阵营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中小制片机构不断涌现,新型互联网电影公司发展势头迅猛,电影总票房接近450亿元,年增速49%,单是国产片票房占60%强。近年来,影视业在版权质押贷款、私募基金、上市融资、民资介入、创投融资等领域都开创了新局面,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影视产业。但影视产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明星效应和后期特效制作等因素大大提高了制作成本,投资1亿的电影需要3亿的票房才能收回成本。电影投资的风险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小影视企业资金使用过于集中,公司运营风险加大成为最为核心的问题。因此,融资问题制约着影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融资体制不健全

当前,影视产业的金融服务体系远比其他产业落后。银行进行影视项目贷款,其版权价值评估缺乏权威、统一的评估标准,国内的专业影视金融团队及第三方机构还未成长起来,版权资产的变现、流通市场还未完全建立。另外,对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影视投融资商而言,如何对中国独具特色的电影行业规范进行深刻理解,也是一个问题。

(二)投融资风险高

首先,影投资整体来说缺乏理性,难以预估投资缺口及融资风险,当影视制作往往因超预算而一再追加投资时,制片人收回成本的压力也在无形中加大,影视制作从一开始就负重上阵,潜藏着巨大的亏损风险。其次,网络盗版的难以抑制也使投资主体的回报缺乏保障,加剧了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严重破坏了中国影视产业的价值链条,增加了影视投资风险,成为威胁该产业健康发展的障碍之一。大牌演员片酬居高不下,提高了制作成本。而近年来热钱的涌入、高度依赖票房分账的脆弱性等,加剧了影视产业的投资泡沫。

(三)缺乏有效的融资模式

当前影视企业的融资模式,已发展成为包括直接投资(主要有债务投资和票房分成两种)、银行贷款、文化产业基金(包括政府引导投资基金、产业型投资基金、专业PE、VC等投资机构以及产业整合投资基金等)、广告投入、版权预售、政府出资在内的多层次融资体系。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大成本影视制作项目,选择银行贷款的影视项目也以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影视公司的大型投资项目为主,目前评估、抵押都是影视公司在获得银行贷款中遇到的瓶颈,中小影视企业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基本上只在影视产业链一个或多个环节产生一定影响力,在影视作品中植入、贴片广告会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容易遭到非议和抵制。所以总体来说,大成本影视一般会选择直接投资、版权预售、银行信贷等模式,中小制作会主要盯准政府资金、直接投资等模式,整个影视产业仍未找到一种具有主流示范意义的、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融资模式,融资模式呈不成熟与碎片化特征。

(四)风险资本的投资力度不够

影视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但当前风险投资投资于影视企业中的力度还不够。这主要是因为缺乏风险资本运作的专业评估机制和专业人才,该融资方式的成本也较高。

二、影视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用级别评价标准不太灵活

信用级别评估是企业取得商业银行贷款的前提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的信用级别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各商业银行均按各总行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评价,没有根据影视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变通。

(二)融资专业人才的稀缺

目前在影视企业中,精通作品制作和发行的制片人专业人才不少,但既精通影视行业经营又善于进行投融资操作的人才很少,尤其是不少影视企业经营者对相关投融资、税务情况不熟,导致影视企业过度包装、缺乏诚信、盲目选择合作对象等现象出现,给企业带来很的大财务风险。

(三)影视产业开放度不足

我国影视产业起步较晚,开放时间更晚,以前影视产业主要为国有影视企业,现在民营资本大量介入,但外资介入至今仍少。影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开放和融资方式的创新,因此在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的同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运用证券化融资等方式吸引网民资金的投入。

(四)影视企业融资能力低

企业只有保持较高的融资能力,才能在需要资金时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优的方式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同时,只有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企业才能应对变化多端的资本市场。但目前不少影视企业的融资能力还较低,经营机制灵活性也不够。

(五)影视企业的特殊性影响其融资能力

首先,影视企业的资产主要为版权、人才资源等无形资产,能用于作为贷款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小,因此信用能力相对较低,不易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其次,当前影视企业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影视企业投资风险大,投资所需资金多,投资期较长(拍摄一部影视作品周期一般为一年左右),因此较难吸引社会资本。

三、解决影视企业融资问题的策略

(一)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

商业银行在评价影视企业的信用级别时,应紧密结合影视企业的经营特征,不断完善灵活的信用评级标准,对处于成长期的影视企业,放贷时可适当降低信用等级。

(二)建立影视企业合作融资机制

当前大部分影视企业中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小、资产少、资金流较薄弱、资信度较低,融资较难,如果把多家融资需求类同的中小企业联结起来,积小为大,通过互助融资的方式来改善影视企业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则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如抵押难和担保难成为阻碍影视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现象,中小影视企业可以联合组建担保联盟来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增强成功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

(三)植入广告融资和发行影视彩票

通过在影视剧情中植入广告可以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广告企业达到了宣传效果而影视企业利用植入广告进行了融资,而且可以提前取得广告收入,冲抵一部分影视投资成本,还无需负担融资成本、无偿还期限和偿还风险。因此,植入广告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方式;发行影视彩票,是影视企业通过市场有效组织和引导民众消费和投资、把分散的民间资金有机汇集起来用于影视产业发展的一条有效渠道。目前,影视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受到各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影视企业如发行影视彩票,将彩票收入投资于影视项目制作中,可以促进企业资金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股票期权计划融资

股票期权是企业授予内部职工以预先确定的较低价格购买企业一定数量股票权利的一种内部筹资行为。影视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其员工又大多为中高收入者,因此具有实施股票期嗄诓砍镒实奶跫。实施股票期权计划融资还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促使经营者注重企业长期发展,调动骨干员工的积极性。

(五)借助网络平台融资

目前,网络平台融资形式多样,如证券化融资、众筹模式等。证券化融资是影视企业把预期制作的影视作品版权进行证券化打包处理,向市场推出证券化产品对影视项目进行融资。比如网络影视基金融资,广大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对影视产品的了解来决定影视证券份额的购买,并根据认购的证券份额来分享影视产品的收益。证券化融资优点是投资者众多、融资风险小、筹资速度较快;众筹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融资模式,分为股权众筹、债权众筹、回报众筹等。众筹融资门槛较低,具有分散化大众投资的特点,且属于直接融资方式,能减少融资风险,更有利于民间闲置资本与企业的对接,因此可以成为影视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目前,国内众筹模式还处于初创期,但回报众筹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影融资活动中,下一步影视企业应扩大对该融资方式的运用。

(六)完善影视产业基金

影视产业基金是影视产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目前在我国已有初步发展,主要有由政府拨款设立或由影视专业人士组建、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两类。影视产业基金将不同来源的分散资金集中在一起,根据协议约定来获取收益。由于该基金组织中专业人士多,对影视制作发行业务熟悉,因而使投资更加理性和规范化,也带动了影视产品质量的提高,使一些小型影视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并避免了无形资产的浪费。此外,要不断提高影视产业基金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水平,完善投资意识和融资效率。

(七)建立完善的版权评估体系,开展影视产品质押融资

影视企业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是指影视制作发行人用其合法拥有的版权、影视作品预售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作抵押,从金融机构获得银行借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为了使版权质押融资方式实现更成熟的运用和推广,所以亟须完善版权评估机构和评估体系,并由相应保险公司对影视产品的评估价值提供相应保险。

(作者单位为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赵睿嘉.我国影视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0(5).

[2] 贾云海.青年导演于天使融资之初探[J].时代金融,2012(10).

[3] 王勉.解析影视企业的信贷融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5).

影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影视数字特效教学 策划与监督管理能力的培养 电影《钱学森》 创意策划 拍摄监督 制作流程规范化

一、目前国内影视后期制作行业及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 影视数字特效行业现状

对于中国观众来讲,影视数字特效并不陌生,好莱坞电影似乎已经成为“特效大片”的代名词。观众对于美国特效大片的追捧,国内投资较大的一线电影远赴海外完成影片的特效制作,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数字特效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一方面来自制片方对于数字特效工作的不够重视,压缩后期的制作时间和经费,另一方面是特效制作行业本身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观念认识不到位,管理的缺失是特效行业面临的问题,但不是主要问题,缺乏优秀专业人才的窘况才是困扰着这个正处于发展期行业的最主要问题。

2. 重技术,轻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特效行业需要制作能力强的人才,更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的策划管理型人才。众所周知,影视数字特效依托于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技术的飞速发展令人眼花缭乱,大多数从事影视后期制作教学的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偏向软件技术学习,要求技术运用熟练,而普遍对审美和创意能力要求不高,缺乏对学生进行行业规范和制作管理规范的指导,忽略策划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一旦进入到实际工作中,由于业务能力不强,在拍摄中不能和导演、编剧等进行有效的专业性沟通,导致应该在前期拍摄中解决的问题留到后期,增加了后期制作难度,延长制作周期。特别是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实践精神。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影视公司招人难,水平一般的影视后期工作人员找工作也难的一个局面。

二、将策划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把人才队伍建设起来,才能满足特效行业市场需求,促使行业进步和发展。首先,从策划的角度深入理解特效制作对影片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前期策划的意识,提高他们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本领和创意设计能力,同时在技术实现上也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功能。

1. 意识转变――从被动到主动

试比较一下,在影片特效项目立项后,数字特效制作方两种不同的工作方法、事情处理态度,我们可以概括为主动式和被动式。(见通过表格式的对照,我们会看到前期充分的策划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是项目按部就班完成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2. 数字特效融入前期剧本创作

数字特效前期参与剧本讨论创作,将精彩的特效设计融入剧情,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我们以电影《钱学森》为例,北京正通亿和影视制作公司在影片中有大量精彩的特效设计。例如在影片反映东风二号试射失败的情节中,为使影片的情绪更加饱满,特效制作方通过特效手段,利用镜头语言使观众跟随着摄影机镜头从火箭外部瞬间到达了这项庞大工程的内部,穿梭于复杂的火箭内部机械结构中,看到零件间的运转配合……这样一个特效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视觉感染力,使观众一下子感受到了这项科技工作的复杂与艰辛。影视数字特效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种加工手段,更是服务于剧情,为影片增光添彩的创作设计。

创意设计是前期策划中的重点,它一定是基于特效团队对剧本的深入理解和对活动影像语言的创意性表达的基础上,使特效镜头在影片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化。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数字特效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认识就要从特效创意设计开始,并通过对角色形象、角色动作、场景环境、画面构图、色彩气氛、光照、镜头运动的设计使创意方案具体化、形象化,为特效镜头的素材拍摄做好准备。

3. 技术开发和可行性论证

策划从充分全面的准备工作开始,其中技术上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在特效制作中应用的大多是商业软件,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国内的一些特效制作团队在新技研发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完成了一般商业软件无法胜任的特效任务。当然这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当特效制作团队拥有自己的研发技术时,技术引导艺术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再以电影《钱学森》为例,高能物理实验室的一场戏中包含实拍与三维CG合成的特效镜头,北京正通亿和影视制作公司在拍摄前期制定拍摄方案时就提出了精准记录摄影机运动轨迹的问题,也就是针对摄影机的运动,如何将三维制作的元素与之准确无误地匹配。他们参与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虚拟现实技术课题组,共同对这项技术进行研发,探讨和实践(见图1),最终成功地将一套OTHKA Motion Control奥视佳摄影机运动控制系统应用到影片的拍摄中,实现了将摄影机的运动信息和镜头信息精确地导入电脑中,使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摄像机运动轨迹完全一致,从而使三维CG元素与实拍镜头完美结合(见图2)。这是我国第一套自主研发的摄像机运动控制系统,不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它的研发和应用为国内影视技术发展做出了有意的探索。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所涉及的特效制作难度普遍不高,一般的软件功能都可以实现,但是从人才培养角度上讲,我们要尽可能向他们提供最新技术的应用信息,使他们开阔眼界的同时树立更高的职业发展目标和理想。 特别是养成在策划阶段就将制作中可能涉及的技术难点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工作习惯。 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评估后期特效制作的效果和难度,另一方面确保在拍摄中记录关键数据信息,为后期制作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具备积极解决问题和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和职业素养。

三、有效监督

再周密的前期策划,如果没有按计划实施,也只是纸上谈兵;再强大的技术,如果没有获取有效素材,制作上也将费时费力。所以影视数字特效制作是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共同完成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以往的评分制度,不再将最终作品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标准(注:视频作品只占总成绩的20%),而是将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规范化管理,组织监督和团队配合作为学习考核的重点内容。

1. 拍摄中的监督工作

如果我们在特效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或者在拍摄中考虑得不够全面,没有监督拍摄质量,这将导致获取不合格的特效拍摄素材,从而增加后期制作难度。所以根据幕布拍摄的实战经验总结了一些幕布拍摄时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a.影响幕布选择因素:主体颜色;摄影机色温

b.幕布质量要求:亮度值高;色度均匀;不吸光

c.现场环境因素:避免外景环境影响幕布平整度,采用较厚的幕布;利用框架结构来固定,边缘能够拉紧,绷平

d.准备配件:蓝色/绿色配套的PVC套管、缆绳、胶带等,用于现场固定幕布,密闭接缝

e.幕布形式:合理安排固定景片幕布和活动景片幕布,可应对摄影机不同机位拍摄

f.环境光影响:当环境光变化大时,严格记录外景变化较大的光线,作为在摄影棚中拍摄时灯光模拟的依据

g.及时补拍:对未达到制作标准的内容进行补拍、重拍,尽可能弥补拍摄时的遗憾

我们改变以往在幕布拍摄时过分依赖后期抠像制作软件的工作习惯,而是将8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和拍摄质量的监督把控上,这样使得后期抠像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蓝屏拍摄现场,我们通过一台图形工作站Apple MacBook Pro笔记本,实时监看现场视频信号(见图3),利用FinalCut检测蓝屏的亮度等级,及时在拍摄中调整灯光和摄影机,以便获取高质量素材用于抠像合成。

图3 利用图形工作站检测蓝屏的亮度等级

2. 质量监督

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最终的输出镜头的质量把控。特别是细节的把握,它决定数字特效的效果真实与否。这是视效总监和制作总监共同完成的工作。每一个输出的特效镜头都代表一个制作团队的制作能力和水平,如果没有内部的质量评审机制,而是直接交由制片方或导演审核,那么带来的后果不仅是返工,还会以团队的信誉度降低为代价。确保向客户提供最优结果,才能取得客户的满意度和充分信任,为团队赢得荣誉。因此内部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必不可少。

四、全面量化管理

作为数字特效制作人员在追求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的同时还要保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任务。这有赖于细致科学的制作管理。

1. 完备的制作流程

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已经是国际上商业电影的工业化生产通用模式。我国目前由于行业发展尚未成熟,实力强的制作公司分工明确,生产流程规范,但是一些小型特效制作团队一人身兼数职,致使部分工作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完备的特效制作流程与人员配备是高效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在教学中,我们模拟组建商业化特效制作团队。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分别在视效导演、制作总监、场景绘制师、抠像及遮罩制作师、合成师等岗位上承担各自的任务。从制定形象化方案、特效分镜头,到素材拍摄,三维元素制作,再到抠像、合成,最终验收后输出,这样一个完整的特效制作流程的经历使学生全面认识数字特效的工作内容,真正明确做什么,怎么做。

2. 有效管理从规范化表格开始

工作合理安排后,各个阶段任务的执行需要有章可依,量化管理。这需要制定规范化的表格。前期的创意策划、拍摄方案都要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呈现,例如详细的特效场记表和特效制作单的填写内容,是拍摄和后期制作必不可少的参照和依据。以特效场记表为例,在影视剧的拍摄现场所涉及的工种多,人员多,作为特效负责人如何把控现场拍摄进度,拍摄质量,并对现场可变因素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这需要在前期制定一个周密详细的特效场记表,将拍摄内容、现场信息、后期制作要求一一填写进去,使现场拍摄有条不紊,为后期制作提供关键信息。

总结

虽然我国影视数字特效行业已经拥有一些技术精湛的专业人才,但对于中国的特效行业来说,我们更需要是能够掌控先进的制作流程、统筹各个环节并且极具创意的策划管理型人才。这样的高端人才不仅具备专业能力,更能作为创意方,参与到影片的创作策划中,与制片方共同协作完成一部优秀的影片。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会学生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具备一种“态度”,一种对这个行业抱有理想,独立、勇于创新,敢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当他们成长为技术和策划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时,他们的职业发展领域将更为宽广,将有能力创造出更多更精彩的影视作品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