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核心

语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注重在教学中将语文素养渗透到听、说、读、写过程中。

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听出味道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倾听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如何把握住这些信息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去理解文本的关键词,首先,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准确,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应用能力;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如何倾听别人的观点,不仅需要认真倾听,还需在倾听中思考、分析,这样才能听出味道,听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说出自我

“我口述我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就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相关的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应用内容,教师要结合这些教学内容,以演讲、辩论等活动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读出体验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不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精彩的导入,还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读中交流讨论,从而全面理解文本的内容。在引导阅读中需要注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增强对文本的体验。

四、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写出水平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教学“以考为准,以教材为准”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以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学会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核心,在教学中,教师需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素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活动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贤路.浅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2011(10).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2

关键词:语文 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71-01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所谓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究其本质是新时期所需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本标准。那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综合各大教育学刊的理论,概括为听说读写思,是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审美品质等的有机整合。如何将核心素养这一理论体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值得当下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定了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积累整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言语体验,使其能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交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工具性”又着重强调交际工具,这就把语文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锁定在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思维能力与思想水平的提升。要求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和文学形象产生直觉体验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感悟、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运用基本的语言逻辑规律,分析归纳、概括整合获取的文学信息,丰富自己对生活和文学的感受与理解,并自觉反思和重建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对于审美客体的情感领悟和欣赏评价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美,鉴别赏析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风格的文学名作,汲取其中蕴含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并运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而其中的人文性就包含了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同、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理解、借鉴其他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文化意识,根据已有的言语经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开阔文化视野,包容和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同时在传递本民族文化的时候能够增加或者摒弃一些东西。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重视阅读

文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材料主要以课本为主,切忌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要从某一点切入,深入下去。譬如读《春》,就让学生感受富有韵味的语言;读《爱莲说》,就让学生W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读《背影》,就让学生体会父子情深。教材中涉及课外的地方教师要做好拓展延伸的工作,若是能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更是可收“一石多鸟”之效。例如在学生学过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引导学生去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如此长期坚持,对于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二)重视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的课堂,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学生的有效思考。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假问题、浅思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掌握不到位,或者课时少、时间紧,便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甚至小组合作学习等也只是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讲清楚,又不能全都讲清楚。“求异”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语文学科中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若过分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就会打击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重视表达

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随着学生知识视野的逐渐开阔,他们会迫切地想运用丰富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抓住此时学生“想说”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也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读写结合,如课上的续写仿写等。

三、结语

总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在领悟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创设健康轻松的语文情景,帮助学生扎实文化基础,健全思维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5.

[2]何方.论“语文素养”[D].浙江师范大学,2005:16-17.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3

面对现实,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莘莘学子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克服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让“面目可憎”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得以改观,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笔者以为,我们应该思考以下问题并付诸实践。

一、“多而快”便于吸收海量信息

所谓“多”,有三层含义:一是大量地读,二是反复地读,三是天南地北地读。大量地读,“指泛读,包括海量的搜读,这有利于搜集信息,积累语料;反复地读,指精读,包括诵读、美读、深耕地研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语感。因为学习语言,无论是‘习得’还是‘学得’,都必须经过大量与反复的‘学’和‘习’才能有所‘得’,这个‘得’,就是体验、收获、体会、心得。”①胡立根也同样指出,之所以说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于“海量的阅读刺激”,是因为阅读教学时“课内的刺激太少,课内教师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语文作为一种非知识性学科,其学习方式主要不应是外显型学习,而应是内隐型学习。内隐型学习不是靠讲解一些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复的刺激,在反复实践中学习领悟。”②而天南地北地读,指的是阅读面要广,经史子集、三坟五典、文学的、科技的、政论的、消闲的,无一不囊括其中: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为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公民素养(信息素养、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素养)的合格公民。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去读,其终极目的都是:扩大阅读范围,开拓学生视野,允许快速浏览,强调耕耘的乐趣,不斤斤计较于收获的多少,但到头来必会有收获。③当然,对于“新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经典作品还是要细嚼慢咽,仔细体会的,甚至于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做笔记、摘要和卡片,将它们化为精神食粮,以补“速读”之不足;切不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

所谓“快”,就是高效率。这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重点之一。阅读如何才能快,首先理解须正确,吸收得快。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是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的阅读能力的整体。”(张志公《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换言之,就是排除阅读障碍的速度快,准确无误的获取信息快。而且要达此目的,当然离不开训练学生的筛选概括的能力和授以适当的方法技巧。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第一,审明题干的限制因素,包括范围、方向、句式、句数和情境;第二,筛选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并按要求辨别;第三,找准两三个关键点;第四,把关键点换成自己的话;第五,把关键点按要求的句式、方式、字数和情境用自己的话组织起来,并加以调整贯通。④

二、“巧且会”有利于阅读多样文本

所谓“巧”,指的是抛弃愚笨的办法,追求事半功倍地引导智力较为平庸的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那样,“最好的教学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⑤。它有三层意思:一是要体现出“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教学理念,二是要进行率先垂范的阅读教学实践,三是要出现“挤干(了)水分”、抓住(了)精髓的“一课至多只用一课时读完”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课堂快节奏。其策略有三:第一,从“无疑点”(指的是那些看似无疑,实则深藏着丰富内涵,一旦疏忽,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的部分)切入;第二,从“随意点”(是指文中那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但仔细品来,却韵味无穷的部分)切入;第三,从“空白点”(是指文本中作者有意没有明说而意味无穷的部分)切入。

所谓“会”,指阅读的熟练度。即一定的阅读技能。课文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例文,教这些例文,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能力。为此,就要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就要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吉林大学鲁弘老师认为,“抓住‘关键词’是答好语文题(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她以现代文为例加以阐释。对文学类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能够揭示小说主题和散文主旨的关键句。要尽量利用这些关键词串联成句,形成答案。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出现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态度的相关语句,学生要善于抓住这些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归纳,进而得出答案。如此这般地训练,假以时日,学生阅读现代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准确无误。

三、“用以美”恰巧适应公民需要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4

语文教学学生信息素养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教育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的要求包含了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搜索等几个方面,这些能力是现在教育上培养合格学生的难点和重点。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比较多,需要培养学生的快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够自己处理和应用,最后融会贯通用自己的方式来使用信息,就初中语文中信息素养的培养来说,需要教师下功夫去引导教育,培养出真正符合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优质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树立信息规范的意识,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初中语文课程的设计要充分配合信息素养的规划,以战略性的眼光来制定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介,较熟练的使用网络、媒体终端、图书馆等信息库来查阅所需资料。

一、初中语文信息素养教学的作用

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可以很好地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教学资源、手段、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急剧增长,开拓了教学视野。教学信息量的扩大,使得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教学,以更容易接受的方法,获取到大量的相关知识。信息素养的培育能够培养学生在大量信息资源中,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大胆的创新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处理分析信息和交流获取的信息资源,努力做到开拓教学思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信息素养完善的学生,能够准确地获取完整的信息并能够分析数据做出恰当的决策。

二、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

1.增加信息教学面。注重积累是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教材外可拓展资料非常多。以以往的教学为例,教材外拓展的资源无法让学生很好的接受消化。这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局限性两者的无法和谐统一。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矛盾就能迎刃而解。在网络教室的硬件条件下,教师可以课前或者课后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相关小知识、游戏拓展、课文赏析等内容丰富有序的放在指定服务器下,方便学生自己快捷的查阅书本之外的知识,丰富课余的生活、优化语文教学质量。

2.开发信息的载体。许多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房、阅览室等丰富的信息载体没有真正地开发利用出来,不能完全发挥出这些信息载体的有效作用。学校需要积极地调动这些信息载体来帮助学生高效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在信息载体里找到自己真正的信息乐园,能使用这些信息工具,给发展信息教育打好坚实基础。

3.利用各种各样的生活教育。信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需要学生在生活去发现和感受,所以有必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熟悉的方面来进行信息教育。结合语文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和调查的活动,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试着体会社会信息的丰富程度,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所需信息为自己所用。

三、培养学生主动形成信息能力

1.主动收集、分析丰富的信息。在人才济济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教授式,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性不能完全被发掘出来,课堂死气沉沉,气氛萎靡,没有活力。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利用数字化、现代化的手段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教材中的资料,去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将初中语文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拓学生的社会见识。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桥梁,将学生与学习内容有效的联接起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快乐的学习中来。

2.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方法。利用“查找式”的阅读方法来提高搜索信息的能力,用快速的浏览查找的方法,最大效率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锁定目标,再去进一步检索,之后在快速的浏览,最后根据所需信息进行精细的阅读,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学生做一些摘要笔记帮助巩固。这样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快速阅读中寻找中心句和关键词,形成专业的阅读技能。另外一种方法是“简要摘读式”,帮助学生设立文摘卡,一方面认真读书,另一方面有选择、有目的、有侧重点地进行简要的摘录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优美词句,学习到新的信息,发现有效的知识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摘读方法。同时,要知道学生进行摘记相关作者、书名、出版社等信息,以便今后能进一步查阅。

3.表达传递信息能力的培养方法。在平常的生活中,口头交流是最为常见和熟悉的信息交流和学习的活动。尤其是通信方式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具有速度快、时间短、信息量大、距离远等现代化特性,成为信息交流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和转述能力。复述能力就是能够顺利地把搜集到的信息通过口头复述给别人,使别人获取信息;转述能力就是在听取与理解口头信息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口头语言,有条理、有中心地把听到的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能力。更进一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把经历的事情、看到的图像等转化成口头信息。

参考文献:

\[1\]侯器.信息素养与语文能力\[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3):22-24.

\[2\]润玖杰.培养信息素养融入语文教学\[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Z1):81-82.

\[3\]吴艳平.中学生写作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2.

\[4\]王庆.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2.

\[5\]肖永松.初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及其发展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6\]林艺娴.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1.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5

一、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在逐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教师加大重视力度,调整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

1.教学的主要任务

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较少,不能很好地分辨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明白好坏行为之间的区别。语文教学本身与人文素养相联系,两者相互统一。一方面,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人文素养的提升也依赖于语文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良好的德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德行

小学生都处于一种较为迷茫的状态,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各项德行进行引导,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

1.内容的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本知识中,课堂氛围较为压抑,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只是将其中的理论性知识教给学生,使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停留在表面,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道德认识,树立良好品格。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人文素养的提升,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要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教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上课下很难进行交流。而且部分学生会产生害怕教师的心理,不愿意与教师交流。部分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进入学生的内心,打开学生的心扉,与其进行交流。在此种状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走越远,不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特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在课堂上因材施教,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6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