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范文1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
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我们日常所说的素质教育,其实是在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在各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地位,而音乐欣赏教学更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重点。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才能以及智力的发展等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释。
一.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学生通过对音乐进行欣赏,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关键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音乐欣赏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对音乐进行欣赏教育,可以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是由节奏、旋律、调式、速度等各种成分综合起来的,因此,不管属于哪种类型的音乐,都可以对音乐形象进行创造,音乐具有很特别的艺术特征,它的模糊性、表现性等都对人的想象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音乐进行欣赏,其实就是人的头脑在进行充分想象的一个过程。
例如,当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听《加沃特舞曲》时,当曲调在开始进行播放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具有幽默意味而又欢快灵动的主旋律,当学生听到这里时,很高兴地说这是几个小丑在一起跳舞;而当让学生欣赏《彼得与狼》时,由于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因此,我让学生听完音乐后,启发学生说出童话故事,事实证明,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强的,说出了许多情节不同、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因此,可以这样说,进行音乐欣赏,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具有活跃的创造能力。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具备丰富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丰富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对学生的创造才能进行挖掘,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促进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发展
对于每首乐曲来说,都有其主题音乐的存在,而主题音乐则是乐曲的核心内容。同时,主题音乐更是乐思形成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理解,首先对主题音乐要有丰富的感受能力。学生在对音乐主题进行赏析时,可以对作品所包含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主题情绪,共同探讨主题旋律的办法,使学生能够完全体会到音乐作品的旋律美。当学生的大脑里有了主题形象之后,再让学生聆听乐曲,那么,学生的头脑里自然会有完美艺术形象的产生,这些艺术形象深刻、清楚,使学生印象深刻。例如,学生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可以先安排让学生唱主题音乐,当学生从中感受到这股抒情优美的主题音乐时,脑中有了这样的画面:当夕阳西下,江上扁舟点点,锣鼓名声大作的景象,带着这样的感觉再去听整首曲子,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主题的6次变奏,学生可以从中领会到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从而提高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可以使学生丰富文化素养
对于音乐来说,由于其属于抽象的艺术,因此,怎样才能使学生完全领悟到这种抽象的艺术呢,当教师对学生传授音乐作品时,可以把一些关于作曲家的生活背景、精彩故事、形式等一些特点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作品所包含的内涵,进一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音乐的差别,还可以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进一步使学生扩大文化素质。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名曲时,可以对贝多芬所处的年代以及创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知道贝多芬是处于恶劣的环境,并且个人遭遇了不幸的背景下,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创作出了第九交响曲。当学生对作品所包含的内涵有所了解时,对贝多芬所处的时代也会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音乐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由于学生所出现的个体差异,他们身处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意识上的差别,因此,对同一首乐曲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例如学生在聆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时,有的学生理解为其主题是‘命运在敲门’,而有的学生则理解为是对命运进行抗争;在欣赏圣桑的《天鹅》时,有人认为主题表达的是天鹅在与死神做搏斗的场景,也有人理解为是对天鹅高贵品格的表现。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告诉我们,即便是对同一首乐曲,也不可能产生相同的认识,更不是只存在一种标准答案。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的聆听乐曲都会产生新感觉,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当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会对自身感受到的乐曲进行改变,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因此可以说,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其实就是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对作品进行重新创造的一个过程,因此,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过程。
五.结束语: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提高其感受能力,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拥有非凡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能够充分汲取音乐素养,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郁斌,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J].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4
[2]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4
[3]辛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05
[4]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6.03
[5]王巧《音乐欣赏及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9)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范文2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中,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这也是本世纪我国就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所作出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当以素质教育作为方向,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倡导人的全面发展,也认为教育要是全体学生的教育,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核心的教育目的。中职英语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能力。那么要怎么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呢?在中职教育领域工作多年,笔者对中职英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有一些认识,文章就将重点探讨。
1中职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目标
中职英语素质教育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实践对学生进行培养,英语语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中职英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开展,得先明白中职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教学目标。
1.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提倡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基础,全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素质教育与影视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素质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也更重视教育活动中主客体的综合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时间技能,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其独特的作用。素质教育要从文化、思想品德和心理等三个方面为基础,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和学会如何发展自身。
1.2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里有明确的规定,在大纲中认为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要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从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基础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中职英语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2中职英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小学初中阶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绝大部分的教师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等影视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倡使用机械记忆等方式背诵英语单词。如教师的作业会侧重于抄写单词和背文章,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中职教育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初中阶段成绩并不理想,其英语基础较差,同时学习方式也有所偏差。英语学习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2.2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全面关注学生
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学使得中职学生的外语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同,换言之就是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点各不相同。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甚至会听不懂教师的教学,而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会在学习过程中有“学不够”的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此深有感触,笔者任教的班级中有学生A和学生B,学生A是从乡镇中学上来的,其各科基础都很差,英语学习基础更差;学生B是当地县直中学上来的,其基础较好。中职教材中的英语知识与初中英语知识紧密衔接,A学生基础很差,对英语学习不感情趣,而学生B则因为英语基础较好,很多教学内容B学生都能轻松掌握,一个学期下来A学生和B学生两人的成绩却都并不理想。笔者通过与这两位学生沟通得知,A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得其破罐破摔,B学生则是因为刚开始教学中大部分的知识都有接触过产生了骄傲情绪。一个学期下来,这两位学生的成绩都不理想。
3中职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应用
3.1教育观念的转变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这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多方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比其他类型的教育,中职教育更加看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就经常会停当许多同行会抱怨中职学生素质差,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缺乏耐心。对此笔者认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并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实际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2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关注学生
中职教育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开展教学。多年的工作经验让笔者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中职教育的班级人数一般不会太多,这也给予教师很多的教学发展空间,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总结
作为一名中职教育工作者,笔者不后悔这一份职业,尽管社会上对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持有怀疑态度,但笔者深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拥有完整人格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这群学生更多的关爱,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实践技能,为他们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中职教育,需要全社会更多的支持,未来笔者将会更努力,在中职教育岗位上不断探索,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函. “生本”教育思想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改革;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61-02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内涵包括多方面,同时在作用形式上也较多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整合,对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国民精神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对于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在根本上促进了时代教育本质上的变革,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时代变革
1.通识教育模式全面开启,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了通识教育模式的全面开启。在新型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加大了对于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能力并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及素质,成为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学生不仅仅要能够掌握专业化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形成个人理论体系,不断地强化创新素质和实践精神;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强化人格的培育和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厚德载物、高瞻远瞩。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锻炼和成长,为他们的长远进步创造有效条件。
2.素质教育开始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知识型社会的到来,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被进一步地强化,其辐射领域越来越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突出社会责任感、教育时代性和创新精神,彻底打破传统学校专属教育方式,将教育的本质融会到社会发展中,实现教育渠道的拓宽。从本质上来说,素质教育这一时代变革方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与其初衷和本质有着至为紧密的关联性,从而不断地提升其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素质教育对大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1.素质教育为教育改革提供思想基础。素质教育为高校大学生教育实践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思想基础和理论积淀。广义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以上这些素质基本上强调了当今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应该是高校大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动力。
2.为高校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素质教育改革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化的规划和指导,从而帮助教育者有效地规划教育内容和学科体系,顺利达到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必须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来进行提升和规划,从而有目标、有次序地完成大学教育,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总之,必须要构建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塑造实践教学体系、加速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等,实现整个高校教育活动的完整性和系统化,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效果,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与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达成一致。
3.促进时代教育变革与升级。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在素质教育内涵的指引下,必须要实现高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过渡和转化,促进时代教育变革与升级。不断地延伸高校教育的内容和辐射面积,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为他们人生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和内涵的不断延伸,时代高校教育的特征更加明显,实现了这两者的完美接轨。因此,应该善于借助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积极促进高校教育的转型和进步,从而不断地促进时代教育回归本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素质教育视角下大学教育改革实践路径
1.将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为高校教学进步提供有效的基础。第一,打造更加系统而全面的课程体系,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加专业选修课、实践课、校选课等多方面课程的开设,以此来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个人知识、人格、情感、品德的塑造和完善。同时还要增设教学实践课程,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开设相关的应用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此来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奠定基础。此外,还应该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利用社团建设、科研小组等团体来组织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真正以素质教育理念来施展高校教育,以学生为核心打造高效教学课程,从教学、管理、实践等诸多环节加以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2.打通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的通道,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从而不断地增加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和延伸效果。对于高校大学教育来说,应该给学生开辟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不断地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情感发育,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多种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地鼓励学生个性的施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指引下,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走出课堂,去社会中磨炼自我,以此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构建开放性的教育系统,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这一目标。
3.人本导航,以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应该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及核心要素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其人本地位的重视和强化。以学生为本来进行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需求,为之提供更加全面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此外,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注重培育自己的德行和行为习惯,学会宽以待人、厚德载物,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奉献,更好地为社会、为他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初衷。
四、结语
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核,不断地强化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大学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思想意识、人生态度等多方面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实力提升。具体到实践中去,应该以素质教育本质为核心进行大学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打通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的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郇秀红.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73-78.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范文4
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科学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和功能作用。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2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科学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高校教育的任务决不仅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更要侧重发展思维,启发创造,塑造人格。而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其它领域的科学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已成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途径。正是由于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合理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有利于克服由于教育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科学发展人文社会学科。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加上专业培养口径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反映了高校办学理念的偏差与办学目标的错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必须摆正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合理构建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的教育框架,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贯穿科学精神,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提升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转贴于
(2)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变迁之中,由于受社会上不良现象、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的茫然以及理想信念的疑惑和道德的迷失,甚至出现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质表现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因此,高等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育德功能。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统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开展。
(3)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仅包括专业能力和素质,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接受人文知识教育,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他们自身也会成为人格趋于完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一代新人。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傅娥.加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2).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范文5
关键字:体育舞蹈 终身体育 发展
源于欧美的体育舞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融合了体育和舞蹈的特色,自1987年我国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以来,体育舞蹈在高校逐渐得到普及,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此后,体育舞蹈课程逐步在沿海地区及内陆部分地区的各大高校得到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出台昭示着诸如体育舞蹈等开放式的体育课程得以全面式的展开,将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探析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在践行“终身体育”理念的基础上,找到素质理念指引下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一、高校体育舞蹈的核心内涵及功能
高校体育舞蹈将舞蹈体育化,体育艺术化,通过体育运动和舞蹈艺术的完美融合,展现出气风格独立化但形象整体化的特色。体育舞蹈揭示了体育锻炼、舞蹈动作、音乐旋律如何完整结合并实现训练目标的过程,充分熏陶了学生的情操,并动感化审美意识,使学生真切地领略真、善、美的魅力,进而潜移默化“终身体育”的理念。换言之,高校体育舞蹈的核心内涵在于通过融洽和谐的气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同时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真正落实文化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舞蹈不仅通过娱乐性的方式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还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技能以及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此,本文将从运动型、娱乐性、社交性以及艺术性四方面进行阐释。
首先,从运动性方面来看,高校体育舞蹈的学习主体大都是精力充沛的年轻学生,体育舞蹈中严格的规范动作须经反复练习才能够得以完美展现。学习训练的过程伴随着高强度的舞蹈训练,这就意味着运动性即是高校体育舞蹈内在要求。据有关调查显示,体育舞蹈在促进机体代谢、改善生理机能等方面有着相当好的效果。
其次,就娱乐性方面而言,高校体育舞蹈融合了舞蹈因子,也就离不开音乐旋律。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节奏,配合身体语言构成的舞蹈动作,体育舞蹈在愉悦身心、活跃气氛等场合中发挥着特有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舞蹈是寓教于乐的重要手段。同时,该运动项目通过舞会、舞蹈俱乐部或者舞蹈协会等方式,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实践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
再次,从社交性角度观察来看,高校体育舞蹈尤其是集体舞蹈和队列舞蹈,能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自我心理的全面发展。长期进行体育舞蹈锻炼,不仅有利于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等人才的培养,还能整体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及情绪控制能力。简而言之,这都是高校体育舞蹈社交性的典型体现。
最后,针对艺术性而言,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能通过动感美、艺术美、人体美、服饰美等媒介,充分展现体育舞蹈的魅力所在,学生能在其中提升审美能力,提高艺术鉴赏及音乐欣赏等能力。因此,高校体育舞蹈在艺术性对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二、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挑战
(一)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校体育舞蹈具有上述诸多功能作用,其在各大高校的体育课程项目中也受到学生的喜爱。尽管高校体育舞蹈备受关注,并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发展状况并非一帆风顺。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发展处于课程体系涣散、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协调的现状。一方面,由于对体育舞蹈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在体育与舞蹈谁先谁后的归属问题上频生争议。这一争议放置于课程目标中,就会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另一方面,受限于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本身特征,对于音乐旋律及节奏的把握,对于身体动作的要求,都需要其他课程的配合。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项目时往往会缺乏整体考虑,人为割裂了体育舞蹈自身的整体性,由此出现课程设置不协调,也就在所避免了。
(二)高校体育舞蹈教育面临的挑战
如前文所述,尽管高校体育舞蹈融合了运动与艺术的内在精华,并具有运动性、娱乐性、社交性以及艺术性等功能,而且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造诣更是不可小觑。但是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由于课程体系涣散、课程目标不明确以及课程设置不协调等现状所限,发展受阻。整体而言,高校体育舞蹈教育面临的挑战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关体育舞蹈归属性质的明确。从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观察得知,发展受阻的症结在于未能很好地解决体育、舞蹈谁先谁后的问题。若能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做出合理处置,发展难题即可迎刃而解。
第二,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须进行整体考虑。高校盲目设置体育舞蹈课程,而未能很好衔接其与音乐、形体等课程,自难实现体育舞蹈的整体效应。
第三,高校体育舞蹈的出现意味着体育教师自身水平要求的转变。以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将会难以适应体育舞蹈的教学要求。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作为一门放式体育运动项目,已经发展出自身的一套独特的教学标准及要求,固守陈规将难以适应其发展需求。
三、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不断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高校体育舞蹈以“终身体育”为指导理念,因此所进行的教育必然也应围绕“终身体育”理念而展开。换言之,针对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所展开的讨论,正是“终身体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发展的典型体现。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未来发展策略应朝着文化素质教育以及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奋进努力。本文拟从如下方面提出几点关键性措施。
第一,高校体育舞蹈教育发展应以明确体育与舞蹈的归属性质为首要之务。体育舞蹈是融合两者内在精华的运动项目,两者并非处于对立局面。因此在体育与舞蹈谁先谁后的争议上,应以“终身体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目标为指引,而将关注重心放在如何充分发挥体育与舞蹈两者作用层面,挖掘体育舞蹈的独特风格。
第二,高校体育舞蹈教育应契合体育舞蹈本身的多元化要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目标的设定以及课程内容的特定上,时刻考虑体育舞蹈的整体特性,进而从音乐旋律、形体锻炼等方面进行授课配合。
第三,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不断发展将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整体体育教师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体育舞蹈教育的发展进程。培养更多优秀合格且一专多能的体育舞蹈教师,是迎接社会发展挑战的直接利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因此,高校体育舞蹈教育在上述关键性措施的引导下,必能充分挖掘出运动与艺术的特色融合,并发挥出两者的极致风格。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不断发展将能在契合“终身体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目标的轨道上,逐步实现强身健体、陶冶性情等整体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进而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体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吴成兰.浅谈体育舞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界.2010(24).
2.吴宗喜,刘朝辉,体育舞蹈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可行性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范文6
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世纪的挑战,部分地区和个人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
1.部分人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地方,有些人把素质教育跟现代教育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是抽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它可以取消考核评估,盲目开展兴趣活动,增加课外活动时间,以歌咏、书画竞赛、体育擂台来削弱文化课的力度,降低文化课的教学要求。似乎文化课等同应试教育,说什么应试教育要转轨就是要取消考试,不讲升学,以此造成了背弃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2.思维方式存在不明确性。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关文章、论述在报刊上随处可见,相关会议、经验报道耳有所闻,而少数人还未明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考核评估仍以部分代替整体,离不开传统的评估方法,致使个别疲劳战术持续蔓延,思想意识为知所然。
3.工作注重表面不具实在性。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虽已引起广泛重视,得到了全体国民的认可。但一些地方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教学业务与主管部门分工较细。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够,不顾未来发展趋势,教学停留在“六认真”上,未能在学生创造力方面狠下功夫。对所开课程仍有偏激思想,导致了学生缺泛长远日标,不能很好地处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首先是克服片面认识,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性质是一种普通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带有主动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它的宗旨是:发展特长学科,培养特别兴趣,获得特殊成果。其教学模式是按照活动——目标——成功格局进行。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现代教育的扬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教学目的、对象、内容、过程、效果诸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培养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以“三全”为核心。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部颁课程计划为依据,注重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效果方面形成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发展学生的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以均衡发展。
其次是搞好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
根据《德育大纲》、《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可以遵循鲁迅的“拿来主义”,创造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让其在活动中发展智力,活动内容体现学生的自治、自理、自会能力;活动形式不具一格。使其轻松自如、以愉快式的学习环境,调整学科内容、开齐开足课时,减轻课业负担,减少考试次数,淡化名次评比,音、体、图教师专职化。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根本目标;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注重安全作为根本要求;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身体身心素质作为根本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核心内容;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教学规律作为奠基工程。把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取代陈旧的填鸭式教学。让文化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学得轻松,教得自如,搞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