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农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农业研究范文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4-00-02
0 引 言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如何生产高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减少农民劳动力,通过科技带动发展,通过技术平台智能管理农作物的生长是一致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通过农业物联网,即在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参数,并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自动控制,以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远程控制的实现使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来测量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可以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 整体结构设计
该系统的整体接口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通过各传感器来采集相应数据,并利用ZigBee无线技术完成数据从传感器到嵌入式网关的传输,再依据TCP协议完成数据从嵌入式网关到Web服务器的传输,然后将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信息,在安卓客户端和Web客户端显示。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农业大棚里环境参数的实时显示,并有相应的移动端显示,同时可以依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对大棚里的控制设备进行简单控制,以保证环境参数的稳定。此外,该系统还为Web用户和移动端用户提供了友好的显示、管理和控制界面,以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
2 系统App前端总体流程图
本系统App前端的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App界面可分为登录界面,登录失败界面,设备监控界面,设备详情界面,视频监控界面,系统设置界面,发现设备界面,扫描新设备界面。主要实现数据显示功能、视频监控功能、系统报警功能、设备扫描与控制功能、系统设置功能。App主界面如图3所示,系统设备详情界面如图4所示。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检测模块
系统检测模块即通过多线程,定时5 s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获取数据库最新的数据信息,通过Handler消息机制更新UI界面信息显示。获取温度信息关键代码如下:
class MyHandler extends Handler{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Message msg) {
//温度 AA_01线程
if (msg.what == 001) {
Log.i(“result”,”----”+msg.getData().getString(“AA_01_data”)); if(msg.getData().getString(“AA_01_data”).equals(“0”)){
}}
3.2 系统控制模块
系统控制模块,即检测模块+控制模块+检测模块,首先界面会显示数据库的最新数据信息,然后用Button控件向服务器发送控制指令的请求,通过Web服务器更改数据库数据信息,底层通过定时获取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底层硬件设备状态进行控制。最后,上层再获取数据库的最新信息,即将UI界面数据更新为最新数据,由此底层硬件得以控制。
4 结 语
随着物联网+农业的不断发展,智慧农业的应用会更加普遍化,通用化,标准化。本文主要介绍了智慧农业监测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及应用流程,详细分析了App应用中的重要模块。通过App实时监控农业大棚,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大棚的最新信息并加以控制。
参考文献
[1]黄超琼, 王天宝, 陈超,等.基于安卓的智慧农业APP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5(1):1-3.
[2]臧贺藏, 张杰, 李国强, 等.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慧农田远程监控系统开发[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6):153-156.
[3]徐正华.基于Android系y的温室环境监控APP研究与开发[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5.
[4]姚昱F,刘卫国. Android的架构与应用开发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17(11):110-112.
[5]杜艳绥.基于Android平台架构应用程序开发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3(6):12-13.
[6]解攀科.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智慧农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 工作意愿 实证
前 言
中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从2006年的413万增加到了2011年的有8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①,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不争事实。这首先是因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眼光高,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缺乏的足够的社会实践等原因难以被农村认同;其次由于我国现行政策存在偏颇、教育价值缺失、教育的服务功能得不到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大力支持,如何派遣更多的大学生去参加支农扶农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十分必要,我们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因此,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研究的社会价值
在建设新农村时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新农村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对于培育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派遣一大批密切联系群众、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的优秀青年才俊到农村基层工作,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1、可以为国家未来方针政策如何制定,宏观政策如何引导提供明确的参考
现如今,国家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两项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服务西部。然而就实际情况来说,这两项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随着公务员加分制度的取消,这两项计划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并没有足够的诱因,加之工资偏低,工作环境恶劣,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心中产生极大地落差。
2、可以使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对下一步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前进的方向
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模式僵化、定向思维严重,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社会生活、理论远超实践等。因此,国家一定要在平时的教育体系中切实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从学生身上彰显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服务功能。只有具有的坚实的服务农村意识形态,培养出的学生才能以社会为重,以国家为重;在大学教育中,我国依然可以通过一些区别招生、定向培养、学费补助的方式招收大量的思想品德过硬的高中生进行培养,争取取得更加优化的培养效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切勿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研究,在必要时,应以实践为主,辅之以理论。这样,大学毕业生可以清晰的在农村在到自己的对口专业,可以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满怀希望的开展自己的事业。
3、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疏导和实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使命感,明确他们的人生目标
现如今我国的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给自己定位,随波逐流,从众心理严重,能够给自己建立清晰地人生规划的学生少之又少。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广大毕业生都盲目的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涌入,而我国的大后方却依然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考研院校现象”就能明确反映出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我国发达城市人口渐趋饱和的情况下,国家、社会、学校都应该通过对大学生的疏导让他们切勿好高骛远,主动尝试换一种思维,在基层、在农村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渠道,让大学生明白农村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这里他们依然会大有作为。
二、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意愿的调研分析
为此,这份调查问卷从15个方面考察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看法,通过对其中300份有效问卷的回收、数据分析,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300份有效问卷中,共有男生122人,女生178人。18―19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0―21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7.3%;22―23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0.7%;24―25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此次调查包括214名农村户口的同学和86名城镇户口的同学。37.7%的同学属于涉农专业,62.3%的同学属于非涉农专业。
(二)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意愿的调查
1、愿意的比例
在回收的300份有效问卷中,愿意到农村工作的有12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3%;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的有17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7.7%。
2、男女的差异
此次回收的问卷中有男生122人,女生178人。愿意到农村去从事涉农工作的有12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3%,其中男生57人,女生70人;不愿意到农村去从事涉农工作的有17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7.7%,其中男生65人,女生108人。问卷显示愿意去农村工作的男生的比率以53.3%高于女生的39.3%,当然这与问卷发放过程中的随机性、生活条件、先天能力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3、户口的差异
此次调查涉及214名农村户口的同学,愿意回农村工作的学生占44.4%,不愿意再回农村工作的学生占55.6%;同时,此次调查涉及86名城镇户口的同学,愿意到农村去工作的学生占37.2%,不愿意去农村工作的学生占63.8%。
4、涉农专业的差异
加快新农村建设、支农扶农需要所有大学生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涉农专业学生的事。此次调查涉及涉农专业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7.7%,其中将来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同学只占52.2%,而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同学高达47.8%,虽然专业涉农并不意味着大家就必须去农村工作,但是作为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必须要有服务农村的意识;同时,此次调查涉及非涉农专业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3%,其中将来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同学占36.3%,不愿意将来到农村工作占63.7%,虽然,所学专业并非涉农,但作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显然更有优势。
对“涉农专业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农民”的看法:有56.0%的人选择了“把握相关农业状况,以后有机会做针对性改善”。由此看来,农村户口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对农业状况的把握上要远胜于城镇户口的学生,然而现实情况不得不令人担忧;有29.3%的人选择了“一定时间扎根农村的踏实心境”;此外,有8.3%和 6.3%的人选择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政府提供物质上的充分保障”
(三)大学生希望到农村从事的工作类型
大学生因自身掌握的知识优势和理念优势到能够开展诸多工作,关于大学生到农村愿意从事的工作,问卷调查显示:有121人次选择了“教育事业”;有100人次选择了“自主创业”;58人次选择了“农业技术”;有53人次选择了“村委会干部”;有33人次选择了“建筑业或工业”;有27人次选择了“服务业”;有26人次选择了“文体产业”。就被调查的男女比率分别看来,男生愿意到农村从事自主创业的同学占大多数,女生愿意到农村从事教育事业的同学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
调查显示,当前支农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工作排名最靠前的是“支教”,有48.7%的学生选择;33%的学生选择了“生产生活调研”;只有6.7%、6.0%、5.7%的学生愿意从事“帮助村民劳动”、“和乡亲们文艺演出”和“与老年人拍寿星照”的工作。
(四)大学生对村官的看法
对于比较热门的大学生村官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国家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持认同态度。
对于“如何看待大学生村官”的问题,51.3%的大学生认为能解决农村人才紧缺问题;有29.3%的人认为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14.7%的人认为对农村发展效果不大。
对于村官最先要做的事情,56.7%的大学生认为要“尽快寻找经济增长点”,其中农村户口的学生更多倾向于该种方式;17.3%的大学生选择了“征求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2%的大学生选择发展教育,“改变乡亲们读书无用的思想”,相对来讲城镇户口的学生更倾向于该做法;9.0%的被调查者认为推广农业技术最重要,会联系学校进行种植技术推广,农村户口的学生占多数;还有5.0%的会首先致力于农民组织化实现,成立合作社等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
在大学生村官失败的原因上,排第一位的是缺乏对农村的系统了解和系统培训,占总数的72.3%;其次是功利性太强,不能踏实工作,占总数的24.3%;另外,还有1.0%的大学生选择“大学生根本不适合当村官”的选项。
因此,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意愿不强的原因多,情况也各种各样,我们要具体的分析和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解决这个现象。
参考文献:
[1] 徐小青、郭建军.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5-26.
[2] 张兔元、冯晓燕.农村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6:101-103页
[3] 田新民、张宗恩.择业与就业---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1:220-221页
[4] 【美】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298-300页
智慧农业研究范文3
>>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与对策 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死刑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旅游形象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国社区治理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 组织公正研究:回顾与展望 服务价值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回顾与展望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顾与展望 ERP实施绩效研究:回顾与展望 学生投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马兜铃肾病研究回顾与展望 武术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审计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回顾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郭智奇,齐国,杨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3]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1):1-4.
[4]王丽萍,周敏,张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6):15-18.
[5]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73-75.
[6]胡林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7):233-236.
[7]蒋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2(4):6-8.
[8]陈正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理论与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3(5):109-113.
[12]周一波,储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途径及政策保障[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403-405.
[13]郭玉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6):38-39.
[14]w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15]蔡云凤,闫志利.中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14(3):154-157.
[16]张胜军,李翠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6(9):57-63.
[17]田书芹,王东强.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社区教育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6(6):30-31.
[18]郝志瑞.基于国际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路径研究[J].世界农业,2015(12):232-236.
[19]廖洪清.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消解[J].继续教育研究,2016(4):31-34.
[20]刘西涛.现代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实困境与制度设计[J].农村教育,2016(13):60-64.
[21]杨成明,张棉好.多重视阈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76-82.
[22]李俏,李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念、机制与路径[J].理论导刊,2013(9):82-84.
[23]吕莉敏,马建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5(16):20-25.
智慧农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社会服务 模式 涉农专业 提升路径
一、供销系统营销专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研究分析
(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供给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对浙江省供销系统多个高职院校营销涉农专业的社会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发现各个院校对社会服务普遍较为重视,具体模式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1)“引凤入巢”社会服务模式。我们调研的院校中普遍设有涉农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在日常教学中通常用于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实践性课程,同时也可为企业、机构提供技术、管理培训等。通过这类培训,一方面,学校可了解企业对人才专业素养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节约引进培训人才、建设培训场所等经费,实现双方的共赢。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网上供销社),是依托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职教集团、湖南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湖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等四个校企合作平台,与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出资入股建成。还有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营销工作室”校内实训中心等。此外,很多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均设有农业商贸类职业技能和农产品经纪人等考试培训,且同时也作为资格证书的考点。这也促使了高职院校能在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上提供服务。
(2)“对外开放”社会服务模式。高职学院高职院校的“对外开放”社会服务模式主要是教师智力输出。由于高职学院师资往往具备“双师素质”,既获得教师资格,又兼有专业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这些教师走进区域社会,进行涉农技术推广、涉农营销技能等各类讲座,或是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可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校内知识和行业技能通过教师及专业服务的的“对外开放”实现了外溢效应。例如,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农产品营销工作室“, 旨在对师生进行多方位的培训, 该校进而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实现对师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与认证。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进行合作,紧紧依托行业,以学训一体的实训形式既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又成为农产品质量检测技能人员的培训基地,充分实现实训基地的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3)“校企互动”社会服务模式。高职院校普遍通过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方式实现与企业的互动。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利用企业或机构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校外实践教学场所。专业指导委员会则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设立,会成员主要由行业专家构成。除此以外,根据调研结果,高职院校还提供人力资本共享、咨询服务、技术开发服务、行业标准设立服务等,在供给方面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这些高职院校正努力从各方面不断开拓,其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建立已见雏形。
(二)供销系统行业企业社会服务能力需求实证分析
高职院校的源起往往基于某些行业或区域发展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和区域性,因此其社会服务职能也往往具有相类似的特征,主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由于我们的供给方选择的对象为浙江省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因此,相对应地,我们选择了同一区域的相关企业作为社会服务的需求方。我们以浙江省为主体区域,充分依托供销系统资源,对供销系统相关行业及企业进行了调研,以更好地对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需求方进行分析。为此,我们发放了15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4份,基本涉及到了大部分供销系统行业企业,从需求的角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进行了实证分析。
(1)供销系统社会服务的总量性需求。我们的调研显示,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三大职能重要性的排序中,61.9%的机构认为涉农人才培养最为重要,38.1%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服务,只有2.38%认为科研最为重要,。人才培养占绝对比例,这符合高校办学之根本。供销系统行业企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能反过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行业要求。
同时,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已经提供的社会服务现状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2.38%,45.24%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尚未与高校建立合作平台,58.33%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非常有必要。由此可见,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社会服务的需求总量较大。
(2)供销系统社会服务的结构性需求。社会服务的形式需求。社会服务的形式已实现了多样化,在已进行过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中,采用最多的形式是理论讲座,占48.81%;其次是技能培训,占39.29%;再者分别为岗前培训、设立行业标准和资格证书考试培训。但82.14%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众多形式中最主要的是技能培训,55.95%认为最主要的是岗前培训,48.81%认为最主要的是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其次分别是理论讲座、设立行业标准、学历再教育,咨询服务仅占8.33%。可见,技能培训是目前最主要的需求形式,这与实际采用的主要形式有所不同。
社会服务的潜在需求。除了与行业的合作,67.86%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社会服务还可以体现在服务社区上,即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加大专业知识的宣传;27.38%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还可以知识下乡、服务三农;26.19%认为为区域政府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由此可见,社会服务的潜在需求空间非常之广阔,涉及到了金融行业以外的众多领域。
二、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原因分析
(1)总量上的供不应求。虽然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给逐步发展,但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并未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地方高职院校建立的初衷相比,我们的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初衷更为侧重于教育而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这与我们传统中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办学理念有关。而供销系统内高职院校这一问题也仍然存在。
(2)结构上的供需矛盾。主要有形式上的矛盾和主体矛盾。首先,区域社会需求的主要服务形式与实际采用的主要形式存在着的错位,由于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对滞后性,导致了高职院校在根据专业而提供的相关社会服务过程中往往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不同步,因而对区域社会的具体需求缺乏深入认识和了解,这将影响到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次,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需求定位于技能和实践,以工作为中心;而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定位则侧重于理论方面,以知识讲座的形式存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供给主体本身的高校却对自身的定位并不准确,一味追求“小而全”,忽视了精细化和专业化,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形式错位的本质原因之一。
(3)缺乏缓解供需矛盾的平台。就目前而言,区域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缺乏交流平台,两者之间没有统一的共同目标,这是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尚未能满足区域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两者之间进行合作的主要障碍所在,是缓解供需矛盾和健全社会服务功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提升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路径探讨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社会服务的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将成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的障碍。究其原因,这与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重“学”轻“术”,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机制欠缺,缺乏沟通与激励等原因有关。我们认为要改善这一供需体系及现状的矛盾,需要从专业、院校、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1)进一步明确供销系统院校“服务三农”的社会服务职能。首先,在社会服务中,供销社职业院校要率先成为培育新农村现代职业技能者的人才高地。其次是要明确供销社职业院校成为农村现代职业技能的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职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继续支持和引导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在全国引导性奖励、支持建设一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供销社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在商贸物流、农业物资、再生资源、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专业、行业特长,抓住机遇,争取财政支持,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以及科研方向不断创新的源动力。
智慧农业研究范文5
1月4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政务服务”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政务服务”工作方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会议指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提高治理能力的迫切要求,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解决群众办事难、激发主体活力、增添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总理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行“互网+政务服务”,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推动“互联网+农业政务服务”工作。要明确工作重点。抓好政务公开,让群众知晓,让群众监督;抓好政府服务信息化,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打造农业政务服务“一张网”,统一提供政务服务,真正做到利企便民。要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方案,明确时间节点,抓紧组织实施,合力推动工作取得实效。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整合建设,尽早开展有效服务,提高农业政务服务效率和办事效率。
会议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深化农村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鼓足干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要狠抓落实,认真总结近年来的经验做法,创新培育机制和模式,丰富内容和手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明确责任人、制定路线图、确定时间表,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点到面不断拓展、从规模到质量不断提高。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参加培训、争当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参与组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转基因动物安全评价指南》《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农业部科教(转基因)行政审批工作规范》,强调要加强安全评价试验监管,落实研发者的主体责任,发挥好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作用,确保安全评价工作规范有序、评价结果科学可靠。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智慧农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机械;发展;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装备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便捷程度。与此同时,智慧农业的思想也逐渐深入到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智慧农业依托现代化的自动控制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网络技术,并与传统机械技术实现有机融合,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农业生产情况的精确管理,以及相关工作的自动完成。现阶段我国的智慧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智慧农业的要求下农业生产的研究体系应当逐渐完善,相关农机装备技术还需不断提升,这需要政府和相关企业加大对智慧农业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1智慧农业的内容
智慧农业属于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新模式,能够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方方面面,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智慧农业通过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科学化的要求有力推进农业生产向高品质和高效率转变。
2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农业机械的信息化技术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现代化农业机械充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并利用GPS技术结合视觉技术及时掌握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病虫草害相关情况,能确保相关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农业主管部门,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农业生产工作进行合理调整。
2.2农机自动控制技术
利用现代化的自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多种传感器的应用显著优化了农业机械的故障预防能力,使农机作业的可靠性显著提升。自动控制技术能够根据农业生产遇到的不同问题便捷地实现机械设备功能调节,减轻农机驾驶人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科学有序进行。
2.3农业机械的视觉识别技术
农业机械的视觉识别技术是通过摄像头获取农田环境信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视觉信息的理论计算和表达。现阶段,视觉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步很快,利用视觉识别技术,能够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的分级处理,甚至能实现辅助机械播种、收割等相关作业。由于视觉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较短,其技术和相关算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视觉技术作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必备技术,必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2.4农业机器人技术
农业机器人技术是发达国家农机研究的重点,现阶段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能够实现自动喷药、自动采摘、自动施肥等多种功能,使用全自动化的机器人代替人力劳动,不仅减轻了人工作业的体力劳动量,更在喷药、施肥方面减轻了化学品对人体的伤害。但由于农业机器人的很多技术尚在研发阶段、工作中的算法和不确定性很多,且农业机器人的成本高,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条件很难大面积使用和推广。
3智慧农业对农机发展的影响
3.1加强学科交流与技术应用
尽管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和现阶段的使用情况对于智慧农机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农业机械的技术更新已经呈现了新的趋势,农业机械作为新形势下的复杂装备,必须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不仅关系到机械、电子、计算机、通讯等传统工科专业,更需要结合数学及物理学的新理论,才能保证农机科技发展的正确性与智能性,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作业,实现作业方式的智能化转变。
3.2农机制造能力与装配技术显著提升
农业机械的工作能力和精细化程度与零件加工装配技术直接相关,现阶段我国的农机加工多以粗放型为主,加工企业往往认为农业机械属于相对粗糙的机械装置,只要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即可。因此,我国生产的农业机械与发达国家的农机相比在产品质量和工作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若要实现农机智能化要求,提升机械品质则是前提条件。因此,我国自主农机生产企业要实现智慧农业的生产要求,则必须要以提升加工装置的能力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