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1
1、协调组织好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暨“绿谷*”旅游推介会相关工作。
2、完成旅游接待人数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人民币。
3、完成*-*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加强环境整治,启动鼓城乡风貌改造。
4、启动鹿亭温泉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苍王峡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申报省级地质公园工作。
5、协助完成城景区游客中心及其配套景观建设;启动城遗址群文化旅游园建设。
6、启动鹿亭溪茶文化•温泉乡村旅游带的建设,完善基础、接待设施,发展农家乐,作整体风貌改造。
7、加强旅游接待能力建设,将米仓山大酒店建成三星级旅游饭店;全力推进*宾馆创四星级旅游饭店改(扩)建工作;启动苍王峡景区接待中心创建三星级旅游饭店工作;完善鼓城乡餐饮、住宿、购
物等设施;在旺鼓公路沿线乡镇各新建二星级旅游厕所1座;在列入规划各旅游城填和汽车营地设置汽车维修点,并完善标识,公布电话;在各旅游城镇、重点旅游景区设置医疗急救,并完善标识,公布电
话;沿旺鼓旅游公路沿线发展社会餐饮店;在各旅游城镇、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酒店各设1个旅游商品购物场所。
8、加强旅游资源宣传力度,提高我县旅游知名度;在列入规划的各旅游城镇、主要景区、主题酒店、购物场所及重要交通通道设置大型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景区广告各2块。
9、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力争开发1类10种以上旅游商品。
10、整治规范旅游市场,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积极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优化旅游环境,协调相关部门、乡(镇)规范各旅游城镇、景点、乡村旅游餐饮接待点15家。
11、协助文体局在*-*景区排练一场专题节目,并设置专门演出场所。
12、完成在旅游城镇及旺鼓旅游路设置道路交通标识及公用设施标识;完成列入规划的各景区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
13、完成《*县乡村旅游带》规划和米仓道资源调查、规划编制工作。
14、联系鼓城乡并帮扶元山关口联合村到位资金(含物资)3000元以上。
15、全年对饭店、景区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少于2次。
16、认真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及预案,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17、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抓好旅游项目申报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争取工作。
18、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立足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做强旅游产业。
2、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
3、抓住灾后重建机遇,科学实施旅游产业灾后重建规划,搞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功能及设施的完善。
4、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旅游工作目标,以承办全市‘旅发’大会为契机,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设施,打造精品景区。
5、充分利用媒体和促销手段,强势推进我县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扩大*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大力支持涉旅企业搞好景区开发和旅游商品的开发
7、结合鼓城乡场镇风貌改造,启动温泉乡村旅游带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2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村融合;景观规划
1 引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客体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磅礴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涌现出村庄边缘化和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对乡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探寻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以推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2 景村融合模式探研
2.1“景村融合”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借助游客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乡土亲情的需求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但当前乡村旅游纷纷涌入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破坏、文脉断裂、传统村庄沦陷的行列。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是避免以上情况的有效措施,即用“景村融合”的方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实,实现乡村与景区的协调发展。
2.2“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融合”是将景区与村庄视为一个系统,通过村庄内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村庄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村庄与景区的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是“景村融合”的主要模式。
2.3“景村融合”的路径
“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平衡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诉求,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旅游景区的建设同步规划。“景村融合”的主要路径有: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树立景区与村庄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3 实践: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3.1 项目概况
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处,地处嵩山腹地,三面环山,与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隔路相望,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型美丽乡村。现状雷家沟村地势险要,用地复杂。村庄呈小片长带状、零星点状分布,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较差。
3.2 规划思路
本规划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修缮改造古民居群及历史文物,美化亮化村域环境,整治山地农耕设施,建设“禅修”养生基地,借鉴“景村融合”的开发模式,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3.3 总体定位
雷家沟村紧邻千年古刹少林寺,区域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少林寺的发展无形中带动着周边旅游文化的建设,雷家沟村则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雷家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总体定位以少林文化为背景,将雷家沟村打造成一个集农、禅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佛学禅修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3.4 组织结构规划
本案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将整个整合结构划分为“六区、一街、一园、一中心”:
3.4.1农业体验观光区:村庄入口现有土地为一般耕地,在此处打造农业观光园。在该区域中开展牛犁地,石磨磨面,石碾碾米,男耕女织等游客互动项目,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3.4.2民俗文化体验区:以废弃的雷家沟老居民区为依托,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修缮整治农家老宅,建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将几近绝迹的农村民俗、耕作农具、农家技艺、本土手工艺制品等的现场制作、体验等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找到儿时的记忆、久违的乡愁……
3.4.3农耕休闲采摘区:以雷家沟东洼及百草岭的丘陵、坡地为主,就地取材将田埂进行梯田改造,美化生态环境以提升观赏效果。以原生林果、苗木为基础,联合农、林科研单位,在保留村庄原有林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逐步形成以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为主的多功能旅游休闲体验区。
3.4.4禅修养生区:将废弃的养鸡场区域改造为禅修堂、文化艺术展馆、道德讲堂等,集中形成禅修文化养生区。聘请得道高僧、知名传统国学文化学者到此讲禅论道,并定期举办书法、古典音乐、国学讲堂等活动。
3.4.5传统武术研修区:“禅”、“武”是少林寺的精髓,雷家沟村位于“禅武圣地”的腹地,具有非常浓厚的禅武文化底蕴,亦是村庄的特色和灵魂所在。本案以太子沟下现有的武校“少林罗汉院”为依托形成武术原生态展示区、传统武术研修区,定期举行少林武术研修、表演,以此作为吸引游客光临的一大闪光点。
3.4.6现有文物保护区:雷家沟现有的永泰寺、永泰寺塔及其附属景点已基本成型,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针对这些重要文物进行保护性开发,后期再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游客有序游览。
3.4.7素食文化街:为最大限度的开发资源,充分利用沟壑的现状地形,计划在雷家沟的沟壑底部内依沟而建素食文化街,招商引进各具农家乡土特色的风味美食,打造素食文化专区。建筑风格与改造的居民区保持一致,以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街区步行道内由上而下潺潺细流曲折而过流入荷花池,在景观荷花池旁设置以少林禅武文化为背景的雕塑小品。
3.4.8传统体验园:将刁家沟老村庄和现有土地做为传统产业基地,在此展现农业农庄特色,用比较原始的农耕方式,让人们可以回归田园生活。
3.4.9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景区的第一门户区,为游客提供停车、问询、租赁等旅游服务。建设与景区相配套的多功能商务服务区,以特色美食、禅武文化为基础,打造一个集住宿、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商务服务中心。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涵盖范围很广,涉及村庄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塑造、生态保护、村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基于“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规划在规划旅游景区层面通过对村庄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间布局、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丰富了现行村庄的规划内容。关于雷家沟美丽乡村的规划依托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把民俗文化、禅宗文化和传统的姓氏文化作为项目的核心资源,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期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 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
[2]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 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
[3]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J].地理研究,2015.
[4]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
作者简介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3
关键词:乡村旅游 顾客期望 开发策略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载体,依托乡村生态景观、文化环境、农事活动以及传统的民风民俗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而开展的度假、休闲娱乐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城郊型、景郊型、村寨型。本文将顾客期望研究的具体视角集中于城郊型的乡村旅游。
二、顾客期望的概念和相关因素
顾客期望是指顾客希望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满足其需要的水平,达到了这一期望,顾客会感到满意,否则,顾客就会不满。期望作为比较评估的标准,既反映顾客相信会在产品或服务中发生什么,也反映顾客想要在产品或服务中发生什么。顾客期望在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顾客期望是动态变化的。顾客期望受到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各因素影响顾客期望的途径和机制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影响程度也各有不同。影响顾客期望的因素有:个体动机、顾客经验或经历、企业营销沟通、企业口碑等。
三、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的建议
1.发挥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政府应为乡村旅游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系统规划,连片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如河南省郑州市的樱桃沟虽然是发展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景区,但是各项基础设施还是有待加强,特别是景区的休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如:景区内的休息桌凳、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影响到景区的形象和旅游收入。基础设备的完善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单靠投资者的投入,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政府部门应该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帮助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且基础设施的建筑风格也要有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避免建筑风格的城市化。
2.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只有打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游客普遍把休闲观光、感受当地民俗文化、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作为乡村旅游的出游动机,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借机,着力推广“慢生活”理念,主打“慢生活”旅游牌。慢生活主要体现为慢运动、慢休闲。目前都市人平时疏于运动,高强度的运动有时会适得其反,慢运动、慢速度、慢动作,更适合都市人,如骑着二人式、三人式单车,在村子里悠闲地骑行,在溪水旁垂钓等。慢休闲就是无论游客走到哪里,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让紧张的神经彻底放松,让浮躁的心态沉淀下来。如采摘,围绕农产品采摘,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
3.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内容
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大都以农家乐和休闲娱乐旅游为主。游客的旅游质量不高,如一些采摘果实类的景区,对自然景观的过度依赖很容易造成景区的淡旺季非常明显,影响了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针对这一问题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对景区周边进行文化历史调研,挖掘乡村旅游地的独特历史文化,提高景区的文化品位。填补游客的旅游文化体验空缺。
4.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
宣传促销是推进景区的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乡村旅游景区大多位于相对偏僻的地方,仅有好的旅游品牌,最终也会陷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景区宣传部门要从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来广泛宣传介绍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以特色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如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一些地区已经推出的草莓节、樱桃节、西瓜节、葡萄节等,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宣传了景区。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将景区纳入旅行社开发的新旅游线路,利用旅行社这个第三方平台扩大市场范围,增加游客量。
5.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接待水平
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景区的环境和社会治安的治理,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为旅游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其次,提高景区的住宿接待水平,改善游客住宿设施,满足游客对住宿设施的现代化、特色化需求。景区可根据当地的旅游发展水平开发建设一些二星级宾馆、三星级宾馆。针对游客对住宿特色化需求,景区可设计因地制宜开发一些窑洞宾馆,石头房子,木头房子,突出景区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张文敏.参团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实绩研究. 旅游学刊, 2007(3): 71~76
[2]黄琳.顾客期望管理方法研究. 经营谋略,2007(12): 52~55
[3]李江敏,丁黎明,李志飞.城市居民环城游憩满意度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消费经济,2008(3): 56~59
[4]段致辉,韩丽.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5):314~315
[5]王波.基于期望与感知的旅游景点品牌塑造研究——以南京夫子庙品牌为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 25~29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4
一、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产业链问题分析
当前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产品结构设计、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存在明显的不足,对农村其他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因此十多年来,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在深受到城市游客青睐的同时又面临着早期粗放型旅游产业结构所带来的诟病。1.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薄弱。(1)受地区经济落后的影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缺乏横向合作,产业融合度较低,导致产业链过窄。旅游产业链中核心部门协作意识不强,造成产业链过短。例如酉阳桃花源,具有丰富的民俗和自然旅游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与其他产业的联动不明显。(2)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学术界都比较重视旅游产业的区域竞合,而略微忽视区域内旅游产业链条的构建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乡村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联系较少,整个旅游产业内部的互动不明显。(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一般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武陵山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旅游企业还未形成规模,使得在产业链内难以找到核心企业,或者由于核心企业规模小而难以发挥其领导作用,导致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2.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粗略化,产业链条较短。(1)产品结构单一、泛化。当前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产品多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表现为农业观光、民俗村寨游览、农家乐等方式。由于受资金、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各地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缺乏市场定位,开发一味模仿,造成乡村旅游产品标准化、模式化。(2)产品形象表征化。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深度加工和创新设计,文化品位较低、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例如从酉阳到湘西的一些土家族村落旅游开发,仅是从民居建筑、服饰、特色商品这几方面进行浅层开发,产品文化内涵缺失。(3)产品附加值低。围绕旅游产业的六大基本要素去分析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在游客的消费结构中购物、娱乐要素附加值较高,而吃、住、行、游等基础要素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例如农副土特产品的分散经营且加工程度较低,难以形成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旅游企业对“高附加值”区块挖掘不够深入,旅游商贸业、娱乐业发展动力不足。3.缺乏营销渠道建设。虽然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支持力度较大,但武陵山区经济基础落后,大多数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经济实力不强,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整合意识和品牌意识,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合力。其次,大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和个体经营的村民缺乏营销意识和渠道建设,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服务对象大多为周边城市居民,旅游市场结构单一。4.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配套不充分。(1)道路交通网络覆盖面不完善。在武陵山片区很多乡村的可进入性条件仍然较差,道路交通不完善,大多乡村道路为水泥路面,弯道多且路面狭窄,不能很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使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和产业链的延伸存在空间上的不便。(2)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认知还不够,存在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缺乏处理等现象。同时乡村建设一味追求城市化,代表村落文化的公共设施建筑如祠堂等被拆除,乡村生活习惯也趋向城市,乡村原始风貌在渐渐消失。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3)从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不少是当地村民自主分散经营的农户模式,由于存在经营理念的不足,在发展定位、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缺乏一定的科学决策和前瞻性。
二、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升级战略思考
1.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模式。(1)乡村旅游产业链横向整合。建立区域性旅游协作,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合作。城市景区在区位优势、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技术支持等方面都较乡村旅游景区有优势。乡村旅游景区可以与城市著名旅游景区联合构建旅游线路,加入区域旅游整体推广的大环境中,要通过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网络,实现旅游信息和客源共享,实现城乡旅游景区之间的合作和双赢。(2)乡村旅游产业链纵向整合。产业链纵深化就是要以旅游企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形成生产和销售产品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旅游产业带动诸多产业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旅游地。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产业运作方式,通过多产业融合整合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发挥乡村旅游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龙头作用。建立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吸引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的大型乡村旅游企业集团。当地政策也应支持那些机制好、竞争能力强的企业,使这些企业迅速扩张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集团。然后围绕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借助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由“点”带动“线”的发展,再由“线”带动“面”的发展,通过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3.乡村旅游产品优化升级。(1)产品结构优化。中国正在步入休闲度假时代,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多样需求。而乡村的资源特色,适合体验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进行产品结构和功能转型升级,从单一农业观光、简单农事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转向以多元化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高附加值休闲旅游产品。针对当前乡村旅游经营小、弱、散、差等现状,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要注意与其他重要产业的整合,统一规划、整体开展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构建乡村旅游品牌产品。(2)提高旅游商品附加值,促进产业联动。同时以旅游商品为突破口,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发展。4.乡村旅游产品全方位营销。武陵山片区的乡村旅游要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针对细分市场进行精准营销。根据市场特征加强产品营销策划,区域可以展开协作塑造统一品牌,与景区、旅行社、旅游集团、旅游商品批发商、其他旅游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同时改善传统营销手段,打造立体营销战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5.配套体系建设。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打通当地与外界的连接,在旅游规划区内现有的公路交通网络基础上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使之能够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开发中需做好乡村现有的生物、景观、文化资源的保护,保证旅游带人文景观的真实性,是作为旅游开发的依托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有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规划,主要是对当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接待服务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等进行相关培训,以使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旅游业开展更为合理、科学。
作者:谭舒月单位: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陵山区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5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范文6
大力推进城郊型休闲旅游业发展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建设“美丽三明”和区委、区政府“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宜居城市”,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集聚发展新优势、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和具体实践,是“十三五”时期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一、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现状
梅列区域面积352.5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3%,山、水、林、洞各具特色,钟灵毓秀,旅游景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辖区拥有瑞云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郊野国家地质公园、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虎头山、清枫谷等得天独厚各具特色的景区(点),市区知名“八景”中独占麒麟春晓、虎峰牧云、正顺凝紫、龙泉烟霞、斑竹秋月、瑞云紫烟“六景”,旅游资源丰富,是八闽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区内现有星级酒店7家、旅行社14家;交通便捷,向莆高铁、鹰厦铁路、福银(长深)、泉三高速公路穿行而过,三明机场的通航则使梅列交通更加多元、立体,形成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登山、朝圣、风味小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
近年来,我区发挥地处三明城郊和丰富旅游资源优势,加大休闲旅游发展力度。2015年,全区接待旅游总人数27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5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1%和23.4%。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休闲旅游业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一)旅游文化品位有待提升
我区虽然建成一批城郊型休闲旅游景区景点,但可进入性有待提高,旅游线路营销比较薄弱,个性化解说系统尚不完善,特别在乡土文化和民风民俗资源等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旅游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缺乏整体发展规划,部分景区内部建设较好,但周边环境建设落后;乡村旅游景点不同程度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基础设施不健全、环境状况不够理想等问题。同时,多数旅游服务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规范的培训,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三)旅游品牌创建有待突破
虽然创建了碧溪流域休闲农业观光带等一批旅游精品,但缺少上档次、影响大、知名度高的精品项目,一些景区开发经营粗放,部分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三、对策建议
发展休闲旅游业是梅列区的优势,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我区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城郊型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
(一)立足优势,明确定位
立足城郊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三明全市旅游发展格局,树立市区“一盘棋”的理念,紧扣“文明之城、魅力梅列”的主题,突出“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导向,统筹辖区旅游资源整合,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明确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定位,推进错位开发发展,加大“人文梅列、休闲梅列、魅力梅列”实践力度,加快推进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型转变,推动乡村旅游项目提档升级,努力把我区建设成区域性精品休闲旅游区。
(二)突出特色,唱响品牌
突出“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梅列特色,积极探索都市资源与旅游产品的有机融合;着力抓好小蕉观光旅游生态村、棕南生态优美乡村等建设,加快清枫谷休闲农业公园、仙人谷森林公园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全力抓好瑞云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复核检查,提升瑞云山景区品味和档次,打造形成以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瑞云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具有区域性影响和带动力的旅游品牌。
(三)整合资源,打造精品
以瑞云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复核检查为契机,加快辖区旅游资源整合,着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项目。着力抓好以碧溪流域和瑞云山为主线的旅游资源整合,加快碧溪流域亲水慢道、大佑山景区、金丝湾森林养生度假与生态文化园等项目建设,形成瑞云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丝湾省级森林公园、棕南山庄、白鹭山庄、碧溪提子采摘园、源丰葡萄酒庄园、清枫谷生态农业公园为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全力配合市里抓好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副碑设立、地学标识系统等项目落实,推进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梅列片区工程建设;主动对接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小蕉生态农业观光园、碧乡情采摘园等项目的建设和提升,培育连茂村、砂蕉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四)完善配套,提升服务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陈碧路改造为契机,加快推进瑞云山景区――大佑山景区及大佑山景区――沙县大佑山景区旅游公路建设,加强景区间衔接与串联,完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加强旅游景区通达引导标识、公共信息和集散服务、旅游观光交通服务、旅游公共厕所等系统建设,完善旅游公共设施配套;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强化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客运企业、旅游景区等规范管理;加强导游、景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营造良好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