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的基本手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值管理的基本手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值管理的基本手段

市值管理的基本手段范文1

【关键词】市值管理 盈利能力 公司治理

市值管理这一概念自2005年被提出以来,逐渐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的新动向,从本质上促进了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理念的革新以及经营目标的转型。市值管理以市值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强调价值创造、实现和经营,是上市公司顺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态势及提升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而市值管理的艺术在于不仅要树立市值管理的观念,建立市值管理机制,使市值管理成为公司一项长期战略;还需要根据各个公司的自身特点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

一、市值管理相关概念

(一)市值

在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之前,利润一直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成果和水平的重要标杆。非流通股的交易限制使得持有这部分股份的股东很少关注股票的市场表现和价值,而是更多的强调公司利润和净资产这类静态的指标。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同股同权”,上市公司各类股东的利益统一,因此市值最大化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市值是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和总股本的乘积,实际上是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评估和衡量,是个动态的指标。市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整体价值,不仅体现出上市公司历史期经营业绩,还预期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市值管理的内涵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2007)将市值管理定义为“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一种战略管理行为。”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核心观念是要通过合法合理的经营途径,追求市值持续、健康,稳定的最大化增长。市值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市值管理不是企业短期利益行为,应该和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挂钩,与企业整体的公司治理统筹一致。其次,市值管理不是股价的管理,如果仅仅追求股票价格的最高化就会背离市值管理的本质,而且可能导致操纵或者迎合市场,反而对上市公司造成不利影响。最后,市值管理不只要关注企业短期的经营业绩和盈利指标,同时要关注企业长期发展潜力,着眼于企业持续盈利能力,资本经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优化经营管理理念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非流通股的价格不能以市场价格衡量,利润最大化是股东追求的目标。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均追求市值最大化。市值最大化是个动态的指标,更多的关注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未来收益现金流状况。这就要求公司自主的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不仅要着眼于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还要提高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并购的能力,防止被并购

在股权分置时代,大部分股份的转让只能通过协议转让,因此股权转让的复杂性和估值标准的不明确行导致股权流通不畅。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带来了并购风潮。市值越大的企业,一般而言企业规模和实力越大,产业整合能力越强,并购其他企业的能力越强,能防止被恶意收购。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受关注度,降低再融资成本

融资是上司公司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增加产能,扩大企业规模等导致的资金短缺问题时必要的手段。融资成本关系到企业能否降低整个运营成本,提高利润。在间接融资市场,市值越高的企业,信用评级一般越高,越容易得到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因而融资成本越低。在直接融资市场,发行相同的股份数,市值越高的企业通过增发股票,筹集的资金越多。另外,市值高的企业受到市场关注度更高,增发股票的难度较小。

(四)有利于提高股东的价值,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

我国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后,市值成为衡量股东价值的新指标。市值管理较好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形象越好,也有利于上市公司取得消费者的信赖,取得更好的经营业绩,提高上市知名度,也就是提升股东的价值。同时,良好的市值管理能使上市公司的股价避免大幅度波动,实现稳步上涨,从而吸引大量的长期投资者。

(五)有利于增强对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提高管理层的管理能力

市值是企业内在价值的反映,不仅表现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也反映企业治理水平的高低。市值管理把市值作为衡量管理层管理水平和经营治理能力的标杆,市值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管理层薪酬或股份激励,反之,可能使管理层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这就迫使管理层注重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的效率,提高业绩,并且重视市值管理,使市值充分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

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市值管理观念,建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机制

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市值管理还算是较新的概念,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值管理尚在探索阶段。树立正确的市值管理观念是上市公司顺利进行市值管理的前提条件。市值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并非一味地追求市值最大化,而要加强企业的各方面建设,完善企业的治理水平,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思维,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市值管理并不是股价管理,只追求高股价,甚至操纵或者迎合市场都会导致企业价值扭曲,企业不能长远发展。同时,市值管理要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一项常态机制,要使市值管理与企业整体发展路径相协调,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战略规划不断调整修正市值管理策略。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整体实力

公司治理水平的影响,影响公司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最终影响公司永葆发展、持续增长的动力。全流通带来外部兼并新的压力,只有不断改善公司的治理水平,防止一股大或股权过于分散,加强管理团队的建设,才能在并购的风潮中占据主动地位。另外,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市值的基础,上市公司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充分发掘客户群体,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创造最大的企业价值。

(三)提高财务决策水平

股价所包含的财务信息不仅有关企业以往资产负债状况和盈利构成及能力,还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状况和盈利潜力。提高财务决策能力必须使融资、投资、利润分配相统一、相协调。融资主要表现在融资方式及所对应的成本和风险,选择适合企业具体情况的融资方式才能为高效融资,降低企业成本。投资项目的选择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正确的投资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公司价值。利润分配最核心问题是股利政策,其直接影响到公司股东的权益以及股价,进而影响公司市值。科学的股利政策必须充分考虑股利发放时间、比例、方式以及投资者的股利预期。

参考文献

[1]施光耀,刘国芳,梁彦军.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08(01).

市值管理的基本手段范文2

两个世纪以前,亚当・斯密断言:最具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公司将为股东创造最高的收益,吸引更好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将更具生产力,进而增加收益――这本身就是资本市场配置资源效应发挥的秘诀所在。而破坏价值的公司将产生恶性循环,对于资源的吸引能力会逐步减弱,乃至逐渐走向消亡。

中国的上市公司是否能够顺应正在深刻转换的市场发展的要求,从原来的净资产管理,转向更为市场化的市值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发展的空间以及整个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的改善程度。

市值溢价的形成途径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都揭示了一个基本理念:上市公司必须要为股东创造财富。上市公司的一切经营行为,无论是投资、融资、再融资或是股利政策,等等;都必须围绕为股东创造财富这个核心准则来完成。

市值管理着重强调使企业的股价正确、真实地反映企业内在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的流通市值增加是以其内在价值的发展为前提的,而不是依靠做假账、虚假信息等手段操纵的。比如通过“坐庄”、虚假资产重组等股价操纵方式也可以实现股价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事实表明,通过股价操纵实现的股价上升,必然是难以持续的。通过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促进流通市值增加,同时从外部市场环境角度不断提高市场的有效性,才是市值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市值管理,实际上也包含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即使是最完善、最发达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做出的投资决策并不一定真正反映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会出现偏差。因此,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除了要进行内在价值管理外,还必须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通过透明的信息等手段,与投资者进行有效沟通,使公司价值获得投资者认同。

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角度进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可以大致归结为主业发展和公司管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其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减少投资者与公司间的信息不完全,进而影响投资者行为,提高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偏好。

大致来说,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寻求上市公司的市值提升,获得市场溢价,可以从主业溢价、管理溢价和投资者偏好溢价三个维度进行。

主业溢价

主业溢价是资本市场一直关注和强调的专业化发展路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主业发展,增强其内在价值,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从而实现公司流通市值的增加。因此,上市公司进行主业溢价的管理,其核心就是要建立有竞争力的主业持续发展能力。许多上市公司在上市初期,往往是盲目的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驱动下,才逐步转变为主业清晰、发展路径透明的专业化公司。例如万科、招商银行等公司就是明显的代表。

从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看,获得投资者广泛认同的上市公司,往往是那些业务结构简单清晰,投资者能够十分轻松把握,主业突出而且发展战略明确的公司,例如巴菲特所投资的可口可乐等公司。从中长期看,主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上市公司获得主业溢价能力的关键。

公司要建立持续的主业发展能力,前提就是精心的主业选择和定位。公司必须要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主业过多特别是各主业间相关性差,往往不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做强主业,也会增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同难度。

管理溢价

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可以影响公司对社会资本的吸纳能力,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看好的程度和社会资本在公司内部的积聚程度。管理能力越强的公司,或者公司治理水平越高的公司,越是受投资者看好,其吸纳社会资本的能力越强,公司股票溢价能力就越强,市值就越大。这种由管理水平所引起的公司股价的增加和市值的增大,即为管理溢价。

管理是企业持续增长的根本,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必须要体现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并能与公司的主业发展相协调和匹配。

至于公司治理带来的溢价,实际上是通过清晰透明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增强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整个运作机制的信心。大量的市场研究证明,投资者愿意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支付溢价,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治理质量溢价。

股权分置的解决之所以带来治理溢价,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利益的一致,使上市公司内部股东利益之间的冲突减弱,全流通带来的外部并购压力加大等因素都会成为上市公司改进公司治理的推动力量。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由于无法通过股票交易直接从市场获利,非流通股股东(一般是控股股东)就会想方设法利用其手中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利益。于是,大股东过度圈钱、违规造假、侵占挪用上市公司资产等弊病丛生。在统一的价值标准建立后,上述行为将直接导致非流通股股东资产更大的损失,这就从制度源头上制约非流通股股东损害流通股股东利益的行为。

在同一价值标准下,非流通股股东只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关注上市公司利润的提高、财务指标的改善,从而促使股票价格上涨,赚取更大的收益。

投资者偏好溢价

投资者偏好溢价是从投资者行为角度提出的,衡量公司流通市值受投资者行为影响而增加的能力。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机构投资者,另一类就是个人投资者。其中,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导向可以对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起到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是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具理性,在资本市场上起着市场价格发现、引导甚至主导作用。因此,机构投资导向对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和投资者投资选择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

当然,机构投资者内部也可以细分为风险收益偏好差异很大的不同群体,上市公司迎合不同的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可以带来不同的市值波动效应。私募基金的偏好与共同基金就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共同基金对于上市公司的期望也存在显著不同。因此,如何充分适应不同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期望,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股票定价越来越趋于理性,市场定价也会日趋合理,股价变动对公司经营者的市场约束也会相应增强。具体而言,如果公司股价因经营原因持续下跌,不仅会影响公司的市场形象,增加公司再融资的困难程度,提高融资成本,而且会直接减少股东财富,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外部并购重组的压力。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副所长

经济学家给上市公司的建议

《新财经》:上市公司如何建立与自身相符的市值管理模式?

朱武祥:上市公司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投资哲学和经营理念,要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投资者,让投资者知道企业的风格,进而让投资者选择你。

另外,企业也可以自己去找一些投资者。美国有专门的机构帮助上市公司寻找投资者,帮助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者结构分析。按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可以劝进或者劝退一些投资者,优化和调整投资者结构。财经顾问公司可以做,投行也可发做,这会形成一个新的行业。

股票市场对公司的市值会有高估和低估的情况。当市值畸高时,上市公司应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者直接提醒投资者自己的市值被高估了。这恰恰考验上市公司是持续经营还是短期的投机。欧美市场会利用投机性的高市值,高了就增发、配股、分拆,或者换股收购。

金岩石:不是要建立市值管理模式,而是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商品市场的规律来规范上市公司自身行为。尽管投资人并不直接参与管理,但投资人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的价值,这就要求企业有严格的公司治理架构,严格的、完整的信息披露。

市值管理开始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引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就是市场的心理周期。心理周期往往是非理性的。当一个市场走牛时,企业价值会被高估,市场走熊时,会被低估,于是市值与企业本身价值永远是背离的。由于其必须服从于投资人,而投资人又是非理性的,于是一个企业的市值和本身的价值就处于一个经常背离的状态。

这也考验上市公司的执行能力。其年初制订的计划,到年底能否完全履行兑现,就决定了经营管理层的去留,要用执行的数字、结果来回答投资者。计划没有执行到位就是违约,违约的结果就是解约。就会被投资者抛弃,投资者或者用手投票,或者用脚投票。

《新财经》:对于市值已经跌破净资产的公司而言,市值管理怎样操作才有可行性?如何进行市值管理?

朱武样:这要看企业的情况。如果这家企业确实没有前景,在走下坡路,企业已经承担不了投资者的厚望了,这样的企业退市都有可能。如果确实是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可以选择回购。如果既不想回购,又不想退市,可以在法规允许范围内,多披露正面信息,或者动用一些公关手段。未来这种问题会越来越多。

金岩石:这是净资产实与不实的问题。如果净资产不实,说明市场比企业聪明,反之,说明市场不理性。市值管理和净值管理的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商品化企业,一个是非商品化企业。这是两个不同制度的产物。

《新财经》:上市公司有没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市值管理部门,如何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

朱武祥:投资者关系管理就是企业的大股东要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如果找到志同者,双方就容易和谐,不容易产生争议,双方都基于长期就更容易沟通。否则,双方容易产生分歧、冲突,总体上会两败俱伤。

要想达成和谐就必须增加选择面,让投资者类型多一点。在国内,本土机构投资者影响力还不够,较多短视行为。如果机构联手,容易让上市公司陷入尴尬。解决这一问题,要进一步拓展机构投资者的风格和类型,类型多,就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后一定会出现更多风格的基金。

市值管理的基本手段范文3

市值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和价值实现的最优化,为股东可持续地创造财富。上市公司要有效地开展市值管理,首要功课就是要了解影响和决定其市值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关键因素的溢价效应程度。

从理论上讲,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的因素不外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行业地位、公司治理水平等,外部因素包括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准、投资者偏好、市场环境、宏观因素等。内部因素是市值的决定性因素,外部因素则对市值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分析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的因素,从而找出影响上市公司市值诸因素的溢价效应,为上市公司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值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企业盈利能力因素分析

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股东的股利大都是从公司的盈利中取得,企业盈利的增加常常是市值增大的直接原因。

主营业务利润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越稳定,市值越大。主营业务利润率揭示在企业的利润构成中,经营性主营业务利润所占的比率,反映企业盈利的稳定性。通常来说,企业要获得长足的进步依赖于主营业务的积累。对2006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主营业务利润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市值增加1.4%。

每股收益反映了普通股的盈利水平,对投资者的影响力相当显著。每股收益越大,企业经营效果越好、越有能力发放股利,从而投资者得到回报越高,股票的价格越高,市值越大。

虽然每股收益是企业过去经营绩效的表现,对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并没有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但投资者对过去每股收益高的企业持有更好的预期。实证研究表明:每股收益对公司市值有显著影响,每股收益每增加0.1元,市值就增长12.99%。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也间接体现了企业资产的质量。由于该指标为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财务杠杆三项指标的乘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来说,净资产收益率越高,投资盈利水平越高,市值越大。然而,对我国证券市场2006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净资产收益率对市值的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新兴的“弱有效”市场,投资者的行为还不够理性,另外,2006年的制度效应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较大,从而弱化了其影响。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三项指标中,每股收益对市值的影响大于主营业务利润率,而净资产利润率对市值的影响不显著。我国股市还是一个新兴市场,投资者选取股票主要看每股收益,对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关注不如关注每股收益的程度,导致每股收益对市值影响的突出,从而弱化了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框架,而且是企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一个治理良好的公司,能给投资者以极大的投资信心。有关研究表明,投资者愿意为公司治理良好的公司支付20%的溢价。在这方面,深万科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良好的治理形象和稳定增长的业绩促使其市值不断增长壮大。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实践证明股权激励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经营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从而对市值的增加起到积极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市值有显著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进行过股权激励方案,市值将增加30.3%。例如:广州友谊2004年推出股权激励办法,当年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净资产利润率为12%,达到股权激励的考核标准。

资产注入能够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还解决了上市公司不得不进行却又饱尝争议的关联交易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了公司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有利于增加公司市值。对2006年证券市场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资产注入对市值有强烈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有注资行为或概念,市值增加69.1%。如金岭矿业在新任大股东将优质资产注入后,在2006年还亏损的情况下,全年实现净利润6866.23万元,扭转了公司多年连亏的局面,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埋下伏笔。

行业地位是分析上市公司的前提,也是连接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的桥梁,是基本分析的重要环节。行业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处在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不同的行业,其投资价值也不一样。公司的投资价值可能会由于所处行业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因此,行业是决定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说来,处于上升周期的行业和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上市公司的市值会有较大的溢价效应。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大小,表明股权的相对集中或分散,其控股地位相对较强或较弱,容易出现股权争夺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股权就相对集中,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强,很难出现被并购的情况。反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小,股权就相对分散,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弱,容易出现并购的情况。实证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市值将增加1.7%。

机构持股比例的高低反映了买方市场的活跃和低迷,一般来说,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表明该股票交易活跃,对公司属于利好消息,公司市值越大。对2006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公司市值有比较显著的影响,机构持股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市值增加2.9%。

资产负债率反映公司负债经营程度和抗风险的强弱,资产负债率越低,表明公司负债经营程度低,偿债压力小,但公司同时也未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融资以壮大公司的机会。一般说来,对单个公司而言,存在一个最优负债率。在这个负债率下,公司的市值取最大。对总体而言,负债多少没有定论。对2006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高负债率(大于70%)对公司市值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这与我国的借贷成本较低有关。

外部因素分析

沪深300指数是官方的跨市场指数,汇聚了沪深两市主要的绩优股,并且每半年调整一次,是广大机构投资者和指数基金的重点投资对象。一般来说,进入沪深300指数的公司都是大盘股,经营业绩好,其市值可以享受巨大的机构资产配置溢价效应。笔者对2006年证券市场数据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属于沪深300指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市值要高出177.1%,影响十分显著。

影响市值的宏观因素很多,主要有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和其他宏观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率、国际贸易、国际收支、国际经济活力、国际经济合作。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其他宏观因素包括政治、战争和灾害。由于宏观因素很多,对市值的影响错综复杂,不仅有来自国内的,同时受国外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它的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

提高市值溢价的“捷径”

通过上文对影响市值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要提高自己的市值溢价,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采取对策:

苦练内功,力争跻身沪深300指数,分享沪深300指数巨大的资产配置溢价效应。沪深300是国内第一个由官方的跨市场指数,汇聚了沪深两市主要的绩优股,成为广大机构投资者首选的投资目标,尤其是指数基金的重点投资对象,因而存在巨大的资产配置溢价效应。作为上市公司,应按照沪深300指数的评选原则来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已达到要求,在哪些方面未达到入选要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全面提高公司的综合实力,力争入选沪深300指数,收获沪深300指数巨大的溢价效应。

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吸引有价值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分享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市值溢价效应。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在资金、研究和信息方面无疑拥有巨大的优势,机构投资者择股相对来说重视公司的基本面和成长性,因而机构投资者进驻或增持一家上市公司不仅能直接带来该公司市值的增长,并且因为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对散户有着较强的示范效应,还能间接带来散户跟随的溢价效应。上市公司应主动加强与机构投资者交流与沟通,让公司的价值获得他们的认同,吸引他们的进驻或增持。

市值管理的基本手段范文4

关键词: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行业分类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健康产业的内涵

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国内外对健康产业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但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健康产业定义,都包含了两项产业活动,一项是制造经营活动,一项是健康服务活动。其中,对于广义的健康产业而言:在制造经营方面,包括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如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等;在健康服务方面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等。[1]

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且可以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健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2]

2.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2.1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2012年党的十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其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被列为重要建设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国家战略来说,发展健康产业也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降低医疗成本的要求。现在各国均在抓紧制定和实施“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健康管理及其相关产业成为重点关注领域与优先发展方向。

健康产业面临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股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健康产业中生物科技的重点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5万亿元,至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国民将达到10万亿元。[3]

健康状况的改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健康改善同其他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一样,促进了经济增长。”防病于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健康理念。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有70%的成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为具有改善机体亚健康功能的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商业空间。目前,人们的健康消费由单纯的治疗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复合型模式转变,与健康有关的产品、设备、服务、等将全面进入健康消费领域。[4]

健康产业横跨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给健康产业宏观管理和规范发展带来挑战。为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完整、系统的信息,为国家制定政策、计划、指导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为企业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市场预测,发现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基础数据,亟需建立一套健康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

2.2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原则

用一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指标体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价值与优点,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指标就是将抽象的、难以测量的社会概念翻译成可以考察、分析的操作性术语。对健康产业统计指标的建立,是要将统计目标中模糊的难以测量的部分进行量化、细化,把抽象的、原则性的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要以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动态性为原则对指标进行构建。

3.讨论与展望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通过现有统计系统和统计数据,辅助少量典型调查,可提炼出健康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的提出可为目前健康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3.1 加强数据指标前瞻性研究

统计数据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宏观决策和实施科学管理的依据,健康产业指标体系建设应紧密围绕健康产业建设、运营、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开展前瞻性研究,全面发挥经济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的作用,根据统计指标反映的健康产业相关行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3.2强化统计分析功能

挖掘统计数据的价值,使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服务,首要条件是提高统计分析能力。运用统计数据开展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与分析,加深对健康产业发展的认识,为决策中的难点和热点,为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强统计分析能力的建设,注重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花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统计分析专家队伍,积极开展超前的研究工作来支持统计分析工作,使统计工作摆脱“事后调查” 的被动局面,提高服务的时效性,适时建立健康产业统计年度报告制度。

3.3保证指标体系相对稳定性

在指标建立初期,应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不断摸索和创新,调整和淘汰统计指标体系中不合适的指标,这在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期是必要的。在指标体系基本确立后,为增加数据指标的纵向可比性,保证健康产业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指标体系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制定健康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和合理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加强科学宏观管理和决策的必要手段,是政府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是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和检查的有效工具,其统计指标体系建设质量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确定统计指标体系是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今后,还要根据时展,技术创新情况不断的选择和重置指标,使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覆盖面更广、内容更详实、信息更准确、敏感性更强、代表性和独立性更好,更加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朱芳华,翟俊霞等.京津地区健康产业状况及其对健康服务需求的分析[J].河北医药,2011.12,3806-3808

[2] 宫洁丽,王志红等.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医药,2011.7,2210-2212

市值管理的基本手段范文5

仔细回顾中国移动的发展历程,从业界财经专业人士津津乐道的客观评价可以看出,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中国移动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市值的电信上市公司,并超出NTT Docomo成为亚洲最大市值的电信上市公司。通过上市,中国移动得以在同一个平台上与世界其他一流通信企业进行比较。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为探索国有企业通过海外上市转换经营机制,提供了创新的思维模式;其理财的理念和对国有特大型企业财务管理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思考和实践,结出累累硕果,成绩催人奋进,运作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近日,为了探寻中国移动成为世界一流通信企业的成功秘诀,深入了解该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本刊记者对中国移动副总裁、总会计师薛涛海进行了专访。

打造旗舰企业,争做世界一流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唯一专注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在我国移动通信大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公司成立五年来,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位列全球第一,已建成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一流的综合通信网络。

薛总自豪地说,中国移动在全体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优良的公司发展业绩和财务部门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自己有幸成为其中一分子,亲自投身于中国移动搭建的这个广阔的舞台。在公司实现价值的同时,财务人员的价值同时也完全体现出来。

把玩资本魔方,提升企业价值

薛总表示,中国移动通过探索资本市场运作方式,完成整体改制上市。按照国家“整体上市、分步实施”的战略部署,在国资委、财政部、监事会、证监会等国家相关部门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移动在2004年顺利地完成了整体改制上市工作,成为国内第一家整体海外上市的国有大型企业。企业自1997年IPO以来,公司成功地采取了多种具有开创性质的融资方式,其中很多方式,如美元全球债券、美元可转换债券以及在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上市等方面在国企公司当中都具有开创性,这些方式的成功尝试无疑为国企公司确立了良好的市场杠杆和基准。公司已累计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195.75亿美元和255亿元人民币。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市值已经达到约7280亿港币,P/E倍数达到17.9倍。中国移动利用筹集的资金,对上市剥离的负债进行了清还,对当时尚未上市的省公司实施了注资减债,降低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提高了公司的资产质量,大大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状况,为企业持续长远发展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薛总特别强调,公司上市的目的除了融资输血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上市改制借助外力,转变企业管理理念,健全经营管理机制,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通过上市,中国移动建立了市场化的薪酬体系、期权制度和经营绩效考核体系,将企业效益与员工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二是建立了有效的约束机制。资本市场有着非常严格的监管约束要求,比如及时、透明、真实的信息披露、严格的关联交易管理、美国证券监管部门的萨班斯法案有关条款的执行、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另外投资者、分析员及媒体的监督和关注也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着很强烈的约束作用。上市后,各级管理层都非常关注投资者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把外在的压力转变为内在动力,不断完善公司内部管理流程,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很好的平衡了运营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历次收购上市,企业的整合效益以及业绩都有较大的提升,增厚了公司的盈利,提升了公司的整体价值。因此,抓住公司上市这个契机,借助外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中国移动这些年保持快速良好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搭建闭环平台,实施精细管理

谈到中国移动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薛总指出,首先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搭建闭环管理平台。在“整体上市、分步实施”过程中,公司不失时机的推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加之逐步创新完善的业绩考核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预算、考核、薪酬为一体的闭环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建立了预算组织和较为完善的管理流程,保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初步实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年度业务计划与年度预算的衔接,资源得到了合理优化的配置,并且建立了与考核奖惩的闭环管理,有效的提升了公司的价值,真正做到了将全面预算作为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

其次是落实精细化管理,夯实财务统计基础工作。薛总讲,这项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公司财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公司在这方面花了很大气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将信息披露时间提前,2004年年报及2005年中报披露时间均比上一年提前一周,成为上市公司中披露时间最早的公司之一,这也反映出公司高效的管理水平和过硬的管理基础;在技术支撑手段方面,中国移动在国内电信行业中,是第一家全面引进并整体成功实施MIS系统的国有大型企业。MIS系统基本上覆盖了公司主要的生产运营和业务管理流程,全国31省已经全部上线使用了该系统,顺利实现了平稳过渡。财务MIS系统的实施上线不仅规范统一了公司的财务管理,也优化重组了公司的管理流程。目前公司已经在省公司层面实现了一本“账”管理,实现了关键业务编码的内涵和分类的统一,系统自动生成报表,人为干预减少了,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通过在系统中设置关键业务流程的控制点,实现财务监控点前移深入,公司充分利用MIS的信息集成和挖掘功能,把数据变成有用的决策信息,建立了面向管理层的内部运营综合分析展示平台。

推行策略财务,升华管理理念

薛总表示,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行为,从其职能和专业角度而言,面对未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更大的挑战,公司的财务管理该如何适应时展的需要,前瞻性地思考和变革,为公司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当谈到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时,薛总分析指出,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由过去的以利润为导向,到以公司市值、现金流和利润为导向;由处理交易为主,转向更多地提供将来的信息;由简单的记账核算,到运用财务专业知识,参与公司业务发展、营销政策的研究制定,扮演业务部门的财务咨询顾问的角色;由仅仅是信息储存,到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由以事后反映为主,以结果为驱动,到计划主导、结果和过程驱动。

薛总坦言,随着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财务角色及职能将从“记录员”、“监督员”向“评论员”、“业务伙伴”发展,这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财务角色和职能的发展促使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基础工作,做好核算和监督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和挖掘信息,前瞻性地策略理财,深入到业务的商业机会与风险评估过程中,发挥财务专业顾问的作用,真正成为公司的业务伙伴。四个阶段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前面的工作是后面工作的基础,后面工作又是前面工作的升华。随着财务角色的演变,财务工作重心和精力也将发生重大转移。随着信息技术的完善,财务管理花在核算和编制报表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花在有效培育和配置财务资源,处理与财务相关的各种管理关系,以及资金盈利管理等方面的时间将越来越多。

薛总进一步指出,财务管理的发展目标就是实施策略性财务,制定前瞻性财务策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性财务的“策略”二字,主要体现在――进行有附加值的企业营运分析、中长期的资源配置规划、发展的预算绩效管理架构、商业机会和风险的管理,以及战略与业务计划的参与及推动。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各级财务部门非常重视策略理财,制定前瞻性财务策略。通过加强与投资者、分析员的沟通,使资本市场更为客观的了解公司的业绩,资本市场的预期也更为合理;在考虑未来公司业务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进行了中长期的盈利规划,把握好公司未来发展。从目前的财务管理向更高的财务管理发展的趋势,这一点对于上市公司更加重要,中国移动致力于“做世界一流通信企业”,就需要在财务管理方面也要做很大的提升。

树科学理财观,视诚信为根本

市值管理的基本手段范文6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形成机理

导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元素非常复杂,国内外学者也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其中最普遍的一种看法认为预期的利率变化导致的风险可分为两个部分:(1)一些“缺口”所引起的风险管理期间净利息收入的变化;(2)银行资本的市值变化。

本文认为,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当前收入、经济价值和资产负债的数量及结构,即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形成机理存在三种路径,具体表现在:

(一)利率变化的收入效应

商业银行收入不仅包括利息收入也包括其对利率敏感的非利息收入。由于净利息收入在银行收入总额中占重要地位,其与利率存在着直接联动关系,因此利率变动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往往是利率风险计量的重点。而且,随着资产管理业务的迅速发展,收费性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日益提升,市场利率的变动同样也会对此类收入产生影响。例如,银行一般都会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收取本息等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一旦利率下降、提前还款增加时,银行管理收入必然会随之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以浮动利率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以及到期的固定利率资产负债才会产生收入效应。我们将这种资产和负债称之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当资产>负债时,银行存在正缺口;反之,银行存在负缺口。可以用公式来表述利率变动对持有不同缺口头寸的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

ΔNII=GAP×ΔR=(RSA-RSL)×ΔR

其中ΔNII表示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值, GAP表示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缺口头寸,RSA表示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数学, RSL表示银行利率敏感性负债数量,ΔR表示利率变化水平,由此,可得出利率变化的收入效应为:

当银行为正缺口(即GAP>0)时,R,则ΔNII>0

R,则Nll

当银行为负缺口(即GAP

R,则Nll>0。

(二)利率变化的市场效应

银行的经济价值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银行资本净值(国外商业银行大多数为上市公司,因而常称为股东价值),它取决于银行资产、负债项目及表外头寸市值的相对变化。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理解,一种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等于其按照市场利率贴现后的预期净现金流的现值。相应地,银行的经济价值等于银行预期净现金流的现值,再加上表外业务头寸的预期净现金流的现值。传统上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会计记账法为基础,报告的是各项目的历史成本,而不是报告时点的市值。银行的当前收入也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反映的是银行的近期收益。由于没有“盯市”(marketto market),当市场发生不利的变动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银行价值有可能远远偏离于银行的实际价值(市值)。而经济价值是一家银行承担风险和抵御风险的基础,因此,要全面分析与评估利率风险对银行整体状况的影响,就不能不考虑经济价值因素。

若某项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的现值为:

V0=∑nt=1Ct(1+r)n

其中Ct为某项资产或负债在时间t发生的现金流, r为资产或负债的贴现率(即利率), t为现金流时间。则久期可以表示为:

D=∑nt=1Ctgt(1+r)n∑nt=1Ct(1+r)n=∑nt=1Ctgt(1+r)nV0

对其以r为变量进行微分可得:

V0V0=-Dgr1+r

上式表明,当商业银行存在正久期缺口时,其资产或负债现金流的现值变动方向与利率变动的方向相反,这意味着当利率上升时,商业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值均会减少,而当利率下降时,商业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值均会增加。当商业银行存在负久期缺口时,情形正好相反。诚然,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总体影响,要将银行所有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综合起来加以确定。

(三)利率变化的动态效应

利率变动导致的银行的资产负债数量及其结构变化,简称为动态效应。直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对利率风险的计量都停留在利率变动所引起的净收入变化(收入效应)或银行资本的市值变化(市值效应)上。实质上,这两种效应都建立在银行资产、负债数量不变的假设前提下,可归结为静态效应。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利率变化还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数量及其结构的动态变化。一方面,利率上升或下降,会引起客户提前提取存款或提前归还贷款,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数量及结构的被动式变化;另一方面,银行部门为了防范风险,主动调整其资产、负债的数量及结构。诚然,若考虑利率变动所引起的资产负债数量及结构的变化,利率风险计量问题将更加复杂化,而且,银行部门对其资产负债的调整中,难以区分是出于防范利率风险还是其他动机所致。此外,银行资产负债数量变化相对于利率变化,存在时滞,并非线性关系。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状况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利率波动呈现出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指由于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到期日的不同(对固定利率而言)或者重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而产生的风险。例如,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成本却会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重定价风险又称为期限错配风险。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刺激有效需求,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了一个持续9年的降息周期。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样一个金融环境下,其资产负债必然形成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但随着2005年开始新的升息周期的到来,这种资产负债结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却是较大的净利息收入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升息周期下的利率调整模式导致存贷款人对期限的主动性调整选择,加剧了负缺口。从存款人角度来看, 存款利率的期限结构随着历次调整而逐步趋于水平(参见图1),长期存款与短期存款之间的利差不断缩小,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呈现出显著的短期化倾向;从贷款人角度来看, 贷款利率经过历次调整后,期限结构也日益平坦(参见图2),长短期贷款的利差不断缩小,导致长期贷款的需求增大,中长期贷款一直以高于短期贷款的速度在增长,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之比不断下降,银行可重新定价负债大于可重新定价资产,存在“负缺口”。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基差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差风险表现在同一期限的存款和贷款的利率波动幅度的不一致导致利差缩小,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同业拆借、国债和证券回购等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 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存贷款利率仍是中央银行制定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在规定的变动幅度内选择, 与此同时,利率作为央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会由于不同的调控目的而不同,因此中央银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幅度不一致就会给银行带来基差风险(见图3)。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三)期权风险

期权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取存款而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发生变化的风险。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例如, 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纷纷提前偿还长期贷款,并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期权风险。在我国,期权性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和长期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还贷等。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已经从利率管制发展到了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自由权,但是目前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还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利率风险管理往往流于形式,适应中国特色利率风险管理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以下的诸多问题。首先,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利率风险的机构,从而导致利率决策机构缺位和利率的确定和主体错位;其次,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第三,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和金融法规有待完善,有效的金融监管尚不到位。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外部监管尤其重要,牵涉到整个金融业的安全。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以中央银行、证券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这种分业监管体制,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带来的变化。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监管当局的协调合作不够,对于一些交叉的监管难以采取有效的办法,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利率风险监管体系,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利率风险的管理

1、增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

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是提高利率管理水平的基石,也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建议,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中,增强利率风险意识应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应该通过相关会议、刊物宣传等形式来营造和增强全行的利率风险意识。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人才,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匿乏,函需加强人才建设,对利率管理人才的培养应采取以能力和素质培训为主的新型方式,其目的是不仅使他们拥有利率管理知识,掌握利率管理技术和方法,而更为重要的是注重能力的培养。

3、推行业务结构与经营收益多元化的策略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业竞争加剧,作为商业银行传统收入来源的利差收益必然受到压缩。商业银行只有加快金融创新、调整业务结构、拓宽业务领域,实现经营收益的多元化,才能减少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降低遭受利率风险的可能性,在增强竞争能力的同时增加赢利。

(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1、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建设

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市场规模很小,并且操作不规范,不能为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创新、利用表外工具套期保值等提供充分的市场条件。为此,除了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实现与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外,还要作好以下工作:(1)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2)建立规范、发达的证券市场;(3)大力培育金融衍生市场。

2、适当调整和完善现有利率政策。

在我国当前利率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些利率风险如重新定价风险、期权风险,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或利率法规不当造成的。央行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利率政策的适当调整:完善活期类存款利率计息规则,改变中长期存贷款利率确定方式。

3、进一步加强银行利率风险监管

首先,在监管内容上,要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利率风险管理政策的合理性、银行近期财务报告和内部管理计划进行检查。在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评估时,应注意对利率风险的数量和管理质量进行审查。

其次,在监管方式上,要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结合起来。现场检查是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进行实地检查。而非现场检查主要依靠金融机构报送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各种数据、资料进行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