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实践活动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不等同于数学知识技能,是高于数学的知识技能,指向于学生的一般发展,反映数学学科的本质及其赖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有助于学生终身和未来发展。在中小学课堂深化改革的推进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就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课前做好备课,结合教学内容,梳理教学难点、重点,并结合课程标准、中考大纲要求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整合,以便学生回顾旧知识、衔接新知识,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下面,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结合高效课堂构建的相关要求,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教师要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构建高效课堂出发,做落实核心素养要求的课堂教学的推动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生活中认识的图形带入课堂,然后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一些源于生活实际的几何应用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物图与几何模型图分析出来,即进行生活原题的几何化思考。例如,在教学“圆锥侧面展开图”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大屏幕把圆锥的相关课本内容以立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圆锥的特点,并直观展示出圆锥展开图的形状。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尤为关键。同时,作为该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目前的生活实际情况,以树立正确的科学教学观为出发点,关注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和地位。

二、实行个性化引导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背景是有所区别的,因此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很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和精髓,教师应以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个性化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参与相联系,保障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挖掘个人的学习潜能,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核心要求。例如,“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如图1,在等腰ABC中,AB=AC,BD=CD,点P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着DB的延长线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同样的速度沿着DC的延长线运动,作PEAB于的延长线于点E,作QFAC的延长线于点F,请问t秒后,PE与QF相等吗?(先作图,再作答)这道试题涉及一些动态运动方面的内容,一些学生看到后会产生畏惧心理。这个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内容,将题目中的动态与静态信息区分开,如动态信息语句为“以1cm/s的速度沿着DB的延长线运动”“以同样的速度沿着DC的延长线运动”,其他语句都是静态的。这样,教师就能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提升个性化引导的有效性。

三、设计实践活动探究

数学的实践性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完成基础的教学之后,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逐步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下面这道例题:如图2所示,某地区有A、B、C三个小村庄,如今要在这个地区挖一个深水井P,让深水井P到三个小村庄的距离都相等。请问如果你是施工人员,这个P应该设在哪里呢?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进行示范操作。教师用3条橡皮筋一端系在一起作为P点,另一端分别固定在A、B、C点,一边不断地移动点P,一边向学生提问:“PA、PB、PC的长度相等吗?”经过教师的几次移动尝试,很多学生认为单靠观察显然不靠谱,与数学严谨性的学科特点存在相违背的地方。这时,教师不妨适时进行点拨:“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易如反掌。”最后,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学生知道了如何准确地确定点P的位置。

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受数学科学性、严谨性等特点的影响,一些教师讲授的数学课相对呆板,缺少活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高数学的趣味性,增强数学的魅力和吸引力。在信息化、科技化背景之下,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都应该予以关注。教师要结合教学现状,提出更多的教学想法和教学创意,保障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觉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学科学习的核心要求。因为不同知识板块的内容有所区别,所以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层次化的分析和引导,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条件对不同的信息技术操作形式进行研究和解读,掌握正确的应用技巧和方向,让学生能不断地调动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具体的知识并掌握该学科的学习技巧。例如,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既可以直观形象地解决数学中的一些难题,又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讨数学的好奇心。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声音、动态和静态等多方面组合,能够提升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微课,将基础知识或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解题方法,有效帮助学生适时进行复习或预习。教师还可以做一个“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微课视频:选择一张使用过的火车票,对这张车票进行有效分析,如车票的日期、车次、座位号、票价、发车时间以及该乘客的身份证号码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据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刻体会数据信息下便捷的社会生活。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2

实验一:不借助双手的力量,你是否能站起来

1.让学生按照常规的做法,起立坐下,感觉很容易。

2.实验要求:一人双脚着地,端坐在凳子上,另一人用食指顶住他的额头,防止他身体向前倾斜,猜测一下不借助双手的力量,坐着的人能够站起来吗?

3.学生猜测:能不能站起来?

4.两人一组做实验。

发现问题:有的同学能够站起来。

分析原因:这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端坐,双脚太靠后,或者双臂用力了,或者前倾了。

5.纠正规则后实验:必须坐端正,否则不符合要求,继续试验。

6.实验现象:站不起来。

7.讨论问题:说说为什么?

8.实验结论:因为重心在脊柱上,按照实验要求,无法移动到小腿上,所以无法站起来。

实验二:看谁能吹灭蜡烛

1.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漏斗、瓶子、木块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

2.学生猜测:部分学生认为隔着漏斗、瓶子能够吹灭,隔着木块吹不灭;有的学生猜测隔着什么也吹不灭。

3.分组实验:4人一组实验。

4.实验现象:隔着漏斗、瓶子能够吹灭,隔着木块吹不灭。

5.讨论问题: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够吹灭蜡烛,而隔着木块、书本等吹不灭蜡烛呢?

6.实验结论:学生说:对着圆形的瓶子吹气,气体能够绕过瓶子,就吹灭了蜡烛;而对着木块、书本吹气,因为它们不是圆形的,气体绕不过去。

实验三:用两根吸管能否吸到饮料

1.实验要求:在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瓶新鲜饮料和两根消过毒的吸管,如果我们把两根吸管一根插在瓶外,一根插在瓶内,能够吸到饮料吗?

2.学生猜测:多数学生猜能够吸到;少数学生猜吸不到。(大胆猜测)

3.分组实验:4人一组实验。

4.实验现象:不容易吸到饮料。

5.讨论问题:猜猜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随着国家提出人才全能发展战略思想导向,教育部门在发展目标的设定上呈现出显著的创新性。逐渐开始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素质一体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满足今后社会大环境深入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储备基础要求。而核心素养则是支撑这一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柱,音乐教师在小学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以核心素养为思想基准,对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更新,从而保证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中,所囊括的思想要素具体体现在以下若干个方面,即文化底蕴、联想思维、审美思维、实践能力、情感体验、综合素养。可以说,涉及到的能力培养范围比较广泛,从学生的思维到能力,再到素质的建设,是支撑音乐学科素质改革的核心思想。在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该思想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不仅能够完善现有的音乐课程体系,使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育人价值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够改善现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以及深入探索的强烈热忱,对于保障学生的高效率学习,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音乐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贯彻核心素养,打造与众不同的音乐课堂。

二、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一)优化课程导入,丰富文化底蕴

音乐虽然是一门艺术学科,但是同样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素,也是支撑其艺术思维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教师需要立足于这一目标进行教学革新重点考虑,对课程导入环节进行优化。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譬如词曲作者的简介,亦或者是音乐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歌曲所要诠释的文化内涵等,通过资源之间的系统衔接与整合,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导入环节便能够对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明晰,从而支撑其按照特定的方向,以及有效的思路引导,去学习课程知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古诗新唱《梅花》”时,可以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文化素材,例如分别介绍作者王安石,以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对诗词内涵加深理解,增强情感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古诗新唱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能。

(二)构建音乐情境,培养联想思维

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经过联想处理之后,对音乐课程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与本质特征加深理解,方便学生更加快速的掌握基础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意识。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要合理规范课堂情境,为学生自主想象和深层次的联想提供一定的环境辅助支撑,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程内涵,提高课堂学习效能性。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花木兰》欣赏课程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花木兰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直观展示相关的动画片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进行审美和赏析,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深度而提供助力。

(三)组织合作鉴赏,培养审美思维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支撑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而鉴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对此,教师要加强思想重视,站在学生主观层面满足音乐课程领域的具体学习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以往灌输性的鉴赏教学方法进行更新,让学生以自主的、合作的方式对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进行合理化的探索,从而加深学生对整个音乐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优秀的团队配合品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发展领域的环境适应性。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江之歌》欣赏教学时,则可以合理组织分组鉴赏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在组内分别对歌曲的节奏、艺术内涵,以及在演唱中所诠释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鉴赏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组织演唱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学以致用的技巧,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Phonetic Forum 音教论坛即时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演唱训练活动,为学生提 在多元化的艺术环境熏陶下,感受音乐的魅力,形成良好供丰富的实践空间。在训练的过程中重视演唱方法、技巧的传授,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比如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音乐游戏,组织击鼓传花,或者接歌词活动,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正确掌握音乐演唱技能,提高演唱水平。

(五)拓展课外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领域,教师需要积极顺应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改革趋势,拓展教学范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观。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全面地考虑和关注学生在音乐课程领域所表现的具体兴趣。之后以此为重要的行动参考,组织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较强的兴趣和动力支撑下,积极参与到音乐课程活动当中。比如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校的艺术资源或者平台,组织丰富的音乐表演活动,例如在儿童节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出,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情感教育,比如组织学生为敬老院老人进行文艺表演,这样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同时也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在孝敬老人方面的品德认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六)融合其他元素,提高综合素养

在音乐教学工作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在音乐歌唱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的艺术元素,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艺术技能体系更加全面、系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热情和动力更加丰富。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歌唱与表演、舞蹈、乐器相融合,让学生经过综合性的训练和演出,加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整体修养。让学生在综合训练的过程中,发掘自身的爱好和特长,从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也可以专门成立兴趣社团,以此为载体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在支撑小学音乐教学系统革新方面,所呈现的作用十分显著,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支撑,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在音乐课上,教师要优化课程导入环节,构建情境,组织合作鉴赏、演唱训练、课外活动,融入其他元素、让学生无论从思想、能力还是在音乐领域的整体素质方面,都获得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发友.基于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J].黄河之声,2019(11):92.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实践分析

没有目标的学习只会让学习的过程杂乱无章,就好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可效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也是没学习到最后总结的一个归属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心里有数,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了解自己哪里有缺口,想要达到的效果是怎样的。因此,制定良好的学习目标才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

一、在课堂实践中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要思考教学的方法,利用教材的优弊性,发掘教材的闪光点,把教学内容精简化,精巧地利用好教学方法,从而达到高效的课堂效率。其次就是抓准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能够把教学精简化,实现高效率的课堂。而切入点就是教学各个环节的链接,它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简易的教学中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以教学为教学,面对小学生这个群体,大多数都是些娇生惯养的孩子,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甚至是连什么是学习都不能理解,所以这时的切入点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科书中蕴含各种新鲜事物,是小学生从未接触到过的东西,内容集人文社会、自然风貌、人性情感的美于一身,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在教授课程的前提下,要更好的引导小学生,让他们在书中品味精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文字,热爱语言的情感,建立他们对审美能力的初步认知。

二、以课堂实践为中心,培养核心素养

小W语文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更是培养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面对还不太懂得道理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更加至关重要。那么以课堂实践为中心,会使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而玩耍是小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学习的效果会比常规方法效果好得多,将玩耍融入于课堂实践中去,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规划,利用一些图片或者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减少教师教学的压力,让小学生的孩子们在课堂实践中对学习语文产生更多的兴趣。

三、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有千万种,然而面对小学生这个群体,利用自主导航和思维导图学习法较为合适。自学导航是能够引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钥匙,拿着这个钥匙,学生们进行阅读,把不认识的或是不理解的内容标注出来,能够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充分掌握课文的要点。有效的提升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辨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达到不讲自通的效果。所以说,自学导航首先要明确目标,其次是合适的方法。而思维导图学习法是将抽象化为形象化,空洞化转为具体的东西,化难为易,化繁琐为简便。将难理解的文字记忆转化为更好理解的图像记忆,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的写作思路方面和文章结构剖析的理解,思维导图学习法具有独到的优势和见解。

四、大阅读推进,培养核心素养

所谓大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广泛阅读、大量实践的过程,其次就是大的阅读环境,大的阅读群体的形成。从古至今,无论是学士渊博的古人学习语文的经验,还是一些名家的读书心得,还是现代新课标教材对于课外阅读的认识,或者当今社会中国国民对于读书的习惯,都体现出大阅读的重要性。而我们从小学生就开始推进大阅读,让阅读从小抓起,更让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和一种时尚。

有位教授曾说过,一堂语文课的效果好坏要看大阅读的推进好坏,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以大阅读为中心,从而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还要遵循短线阅读和长线阅读相结合的理念和原则,打造更加良好的阅读。课堂实践要在课前3分钟,课堂40分钟,还有短时间的课外活动中充分展现。打造出精心的书香校园,将校园图书馆建设成为校园的文化中心。积极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阅读气氛,开展更多的校园读书活动,让孩子们积极的参与起来,调动了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信心。还要进行阅读考级制度的执行,有效地实施大阅读,构建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结束语:

在培养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如何让语文的观念深入小学生的内心,如何把小学语文的学习与孩子的成长结合起来,这一系列的实践与理论还等着我们去探究和解答。聚焦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会让语文的学习更加富有智慧和灵性,会更加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小学生在运用和理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初步的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看法。既发展了思维,也学会了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的探讨还不算特别深刻,希望能对教育者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可以得到大家对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的认知。

【参考文献】

[1]胡晓燕. 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 语文知识,2016,20:17-19.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长线课程;课程开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58-02

课程应该为学生而设计,应该让每一名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并成为最好的自己。近两年来,我们尝试开发长线课程,将一道题、一节课乃至一个单元开发成一段课程,形成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积累学习素材,把精力、智慧、意志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提升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一:何谓长线课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题材,可以以“长作业”的形式出现,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把“长作业”从综合与实践领域拓展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领域。每学期,精选其中的内容,并开发“长作业”形式的课程――长线课程。具体做法是:在课前储备大量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丰富学习素材(话题),了解“具体到每个学生、每个方面”的真实学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有计划地开发各种学习资源,适时、适当、全方位地进行充分的自学和学前体验,从而为即将进行的集中而精致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课中聚焦长线课程开发中的典型素材,让学生深度碰撞,梳理并打通知识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了解数学抽象和概括的特点,感受数学模型建构与创造的过程,探索数学思想和方法提炼的方式,以开阔数学视野,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学生从自己创造的成果中看到自己的潜能,在课程创生中体验快乐,从而获得精神和品格的提升。长线课程,突破课时限制,从长线视角去思考一堂课的教学,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

问题二:如何规划和实施长线课程?

学生是有思想、会思考、理性与情感同在、身体与心灵不断发展的独立个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成长成才的过程就是与课程发生精神的相遇与交流。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需要和社会及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实现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课程开发需要规划,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做课程规划和开发的主人。

(一)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才能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实施的课程。每个学期,根据长线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我们组建了一个由“主持教师”“核心教师”和“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主持教师负责统筹和团队管理,核心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开发,担任“项目导师”,教师根据学习项目的需要灵活适时加入。三级梯队,构成一个“同心圆”,共同实现对课程的创造性理解,进而与学生共同开发长线课程。

(二)设计长线活动方案,开发长线主题活动课程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系统研读和梳理,我们选择了适合开发长线课程的内容作试点,做深做透;再由点到线,逐渐形成系列;最终拓展到面,将课程意识深入到教师的观念中,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下是我们的初步实践:

1.一道探索与实践题的课程开发。

苏教版五上安排了这样一道“探索与实践”题:了解你家上个月用电的数量和每千瓦・时电的价格,算出上个月应付的电费是多少。如此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具有丰富数学内涵的素材,却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究其原因,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调查与实践,组织交流与分享,更需要具备课程的理念。尤其在分阶段实施的进程中,有着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如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经验等。

当我们捕捉到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和价值时,便以此为研究点进行了长线课程的开发:前测了解真实学情―学生收集有关电费的资料,提出微型研究课题―问题梳理与初步释疑,聚焦疑难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建立“阶梯计费”的模型―学生后测,进行后续拓展研究。

来自生活的真实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分阶计费问题的研究热情,学生全身心参与课程探索,切身感受到了数学模型的巨大魅力。经过前后一个多月的主题项目式课程浸润,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所增强,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2.一节综合与实践课的课程开发。

苏教版一下《我们认识的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而开展的教学,如果一个课时匆忙完成教学,学生的主观体验浅薄,创造性也未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要求、操作的方法、评价的实施等均需用一段时间方可有效落实。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本课为原型,开发出长线课程:

(1)开展长线实践活动

活动一:找身边的数,及时记录,进行个性化描述,形成绘本式的材料;

活动二:数100粒种子;

活动三:写1~100,记录下写数的时间以及写数中的困难或感受;

活动四:用喜欢的数写一段话或创编一个数学故事;

(2)整理和形成绘本式课程素材

(3)进行课堂交流与分享,分享绘本素材,发现数―研究数―理解数―数学问题―有趣的更大的数

长线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实现了个体间的优势互补,巧妙地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通过具身式的体验、思考和行动,提升社会性技能,深化价值认知。

3.一个单元的课程开发。

苏教版四上《升和毫升》,是我们第一次尝试以一个单元为项目开发的长线课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限于课时的安排,“升和毫升”的教学内容囿于表面知识的学习,其系列性、深入性和广泛性还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挖掘,重新统整和设计整个单元的体验活动,力求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和经历体验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对日常生活与周遭环境更多元的认识。我们开发的单元长线课程如下:

(1)整体着眼,设计单元长线实践方案

(2)线上分享线下点评,建设学习交流圈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6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观念看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体的、推动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力进步的重要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理论,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相结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养。即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核心知识。换言之学习地理学科,就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地理观念与培养地理能力,进而构成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能力成长

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成长,与终身进步的地理知识技能,让学生由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化为对能力运用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求知意识与能力上的成长。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学会运用地理观念看待、分析与解决事物问题,由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观念与地理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构建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看待雾霾问题时,就不会仅从雾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还会从雾霾的产生区域与空间分布、雾霾的地理特性、雾霾的成因与具体整治应对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意识对待、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应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扩展到学习具体的学科思想与运用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出发,在为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与内在结构进程中,指引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探究、解决知识问题,进而为其培养地理学科独有的空间观念、人地联系意识等,进而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从教材目录中提炼出主体学识,再将各章节单元知识与主题学识相衔接,同时绘制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将地理原理、概念与具体事实性知识技能向结合,在知识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有效建立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地理核心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育进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与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地理价值与思维观念,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从课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观念,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对学生的讲解传授中带出地理核心观念,令?W生不断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识,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使用对不同地理思考观念的比对与评判、自我反思认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建立起对人地关系、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提升,由此培养出学生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人地关系等观念,进而形成地理核心观念,为学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一节时,为有效培养学生人口观的地理核心观念,教师在课堂可首先阐述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发展日趋复杂的局面,其明显特征有:人口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中性别比较高并难以降低,国内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贫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等。之后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由学生对我国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发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观意识与结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人口观念做点拨与修正,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科学的人口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观念,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