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翻转课堂的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翻转课堂的形式范文1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此情况下,不仅课堂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因此得到抑制。翻转课堂在国外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已经证明,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明显效果,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着借鉴意义,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结合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改革,增加翻转课堂与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适应性。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首次出现于美国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Bergmann)的一次化学课中,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引起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革,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在美国中小学得到推广,并取得了成功。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拍摄、编辑视频,借助互联网实现远程教学,学生可在课堂以外的地方完成学习,回到课堂之后,教师与学生可就视频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完成相关作业、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搜集相关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视频,通过互联网平台教学视频;第二,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教学视频后,由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对视频内容进行自由讨论。
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能够独立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二、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三大缺陷
基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发现,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理念落后
尽管,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在高校得到推广,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设备仅仅起到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黑板”的作用。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单页信息容量较小,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件的翻页速度较快,课堂时间均被教师占用,学生无法及时消化相关知识,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
高校课堂教学存在信息量大、掌握难度高的特点,为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讲解为主,对于知识的巩固则由学生在课下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较大,由于缺少与教师、学生的互动交流,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三)考核评价机制的错误引导
在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高校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依然强调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关于所学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却不再高校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内。在这种考核评价机制的引导下,高校学生的学习将出现方向上的错误,使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面临结构性人才缺失的问题。
三、关于高校翻转课堂教学适应性提高的几点建议
基于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区别,在高校开展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应当结合高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提高高校翻转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快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
翻转课堂的教W视频共享需要依托互联网才能实现,因此,为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高校应加快相应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布置,建立校园网络共享系统,完善视频教学平台。不仅如此,为保证翻转课堂视频制作效果,还应配备专业的视频课程录制人员,帮助教师完成视频录制、编辑工作。
在互联网视频共享平台的基础上,高校应依托资源优势,建立网络教学系统,除翻转课堂要求的教学视频外,还应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课外影像资料,并利用题库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进行在线自测,巩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二)建立以教师为核心的改革队伍
翻转课堂是高校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总要改革,因此,作为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教师队伍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重新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高校教师应当适应翻转课堂带来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需要倾注更多精力,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其次,在个人能力方面,应当加强自身信息技术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建设;最后,高校教师应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现差异性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加快传统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翻转课堂在我国部分高校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然而,在试点过程中发现,尽管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方向对于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因传统考核评价体系的存在,导致教师与学生无法真正投入到翻转课堂教学、学习中,翻转课堂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加快传统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高校翻转课堂教学适应性提高的必然选择。
四、总结
基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翻转课堂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依然存在诸多困难,通过改革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利用信息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相关问题讨论,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真正融入高校教学中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的推广,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开展,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研究[J].张惠英.企业导报.2014(07).
翻转课堂的形式范文2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导演模型 教师职能
1.引言
高等教育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全民关注的重要议题。教育领域不断呼唤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挖掘学生综合潜能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受到互联网经济和思维的影响,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孕育着重要的变革。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在思维和方法上都独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它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将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转移至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化则由原先课后做作业的活动转移至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这种模式强化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课堂则成了学生分享知识、表达观点、展示创新的舞台。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还是课堂的绝对主角吗?他们的价值和功能是否有变化?笔者从将从“导演”模型的五个层级分析并给出答案。
2.导演模型
教师是翻转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以学生表达自己教学思想的人,是把经过严密设计和组织的教学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的总负责人。作为翻转课堂设计和创作中各种教学要素的协调者和综合者,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和团结课堂中所有的学生,发挥他们的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和教师教学融为一体。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绝对主角变为翻转课堂教学中的总导演,其职能具体表现为:剧本创作:精心设计的课前教学视频和课中教学逻辑;主演选择:课中教学人员的安排与主从关系设计;资源协调:教学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的分配与协调;电影拍摄:教师教学理念的和核心思想的表达;后期制作:知识反馈、内化和再学习。
(1)剧本创作
这里的剧本实际为教师为翻转课堂准备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授课视频,也可以辅以其他和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文献书籍和案例数据库等。创作就是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精密的逻辑设计和故事编排,使其生动、易懂、便于学生学习。因此,翻转课堂的第一阶段剧本创作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①逻辑性。教师必须针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学习任务创作与之逻辑关联的教学资源,并使之形成逐层演化的层次结构。在线的翻转学习虽然被表述为“人-机”互动,但教学中的人与技术的互动实质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以技术和设备为平台、以教学资源为内容的间接互动。这一课前的间接互动与课中的师生互动应该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教学整体。②故事性。知识的传授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述说,而是以课前视频学习为前戏,以课中的学习任务和知识探究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为结果的“跌宕起伏”的故事铺陈。③独特性。它除了逻辑性和故事性外,还突出显现一种基于泛媒体的技术的“生动的、创造性的,引发思考的、相关联的和令人兴奋的”独特性,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生成学习的能力,学生能从教师的具有目的性的前期视频课程创作中获得未来课堂情境下知识分享、观点表达、知识创造的线索。
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实景教学在翻转课堂情境下被转移至课前的教学视频,传授知识和师生互动的分离,使得第一阶段教学视频更具严谨性和逻辑性,教学视频的备份也增加了教学表现的证据,同时,第二阶段师生互动的伏笔必须在第一阶段预留。翻转课堂中这些更复杂的教学逻辑设计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课堂开始由更关注传授向更注重教学设计转变,这就好比剧本的创作,只有精心设计的剧本才能演出精彩的剧目。
有学者提出翻转课堂第一阶段的视频教学缺乏“人际温度”,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很难坚持完成课程学习,导致低动机的学习投入和低效率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课程内容要更加精炼,形式要更加生动,教学效果验证要更加多元化,这对翻转课堂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主演选择
翻转课堂最大的改变是对教师“主演”地位的否定,“主演式”教师把课堂当成自我展现的舞台,陶醉于一个人为中心的绝对主角地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附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这种角色扮演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生为本。翻转课堂中教师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导演”,学生按照“导演”精心设计的剧本进行课前的学习和课中的逻辑引入,教师不直接参与学生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角,学习不再是学生纯粹认知,教师单纯教授的活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性地阅读、理解教学内容,安排学习进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拓展学习,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育中对学习内容强制性思维过程的依赖性。学习与学生个体的情感、兴趣和信念相关联,课程知识不等于普适性的简单规则和既定结论,学生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亦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即使在第二阶段的课中教学互动环节中,教师也只是知识的串接者和评价者,课堂更多的还是以学生为主角的观点表述活动,使互动更具深度和意义,因为它是建立在学生课前已知学习的基础上,是知识内化的前提。
(3)资源协调
翻转课堂的根本目的是致力于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确立,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瞄准于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两者是一致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对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资源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传授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根据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的过程;也不是用一本教材反复的教练过程。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大量的教学资源并不能在课堂中完全展示,也无法由教师一个人承担所有教学资源的收集工作,学生应该承担起部分任务,但这并不代表减轻了教师这方面的工作量,而只是将教学资源收集和展示的工作转变为另一种更重要的任务――协调教学资源:整理、点评,收录由学生准备的资料,并入教学资源库;开发课堂互动和讨论环节;协调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进程和时间,保证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和一定的压力投入自主学习。通过这些协调,教师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和情感准备状态,引导学生在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上觉察、审视自我的认知策略,对学习时间进行有效的自主管理。
(4)电影拍摄
翻转课堂中即使拥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好了精细的教学逻辑、确定了教学中的学生主角,但这些都还只是零散的资源,就像一部电影作品一样,再好的剧本和演员也必须有一个好的导演组合这些资源,将其连贯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也是翻转课堂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首先,翻转课堂采取的是以知识点为核心的微课程载体,选择什么知识点,选择怎样的逻辑串接这些知识点,以怎么样的方式讲授这些知识点,以及课堂互动如何设计,教学效果如何评价,无不考验着每位翻转课堂的的实施教师,这些就好比导演拍摄电影的过程:导演的拍摄往返于剧本――演出预想――观众效益之间,深刻地认识剧本,调查研究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知识加才能的精神产品。
其次,师生共进模式下的翻转课堂,鼓励创新。就像电影拍摄中导演要经常和演员沟通,甚至采纳演员的部分意见,寻求来自不同视角的创作灵感。翻转课堂中,学生一方面是课前知识学习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是课中教学资源的创造者,他们在课堂中关于知识的讨论及与教师的互动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新的知识有时会超过教师原有的知识界限,形成创造者为师、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为教学留下了更广阔更自由的表达空间,增强了教师为扩大知识界限而努力的动力。
再次,翻转课堂增加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课堂教学缺乏教师授课的记录载体,翻转课堂是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全程记录下教师第一阶段授课的全过程,这类教学视频在技术载体等辅助教学手法上基本一致,不同点集中于教师授课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个人魅力等“硬”实力上,并且授课视频很容易放置于统一标准下进行评价,而教师为了获得好的教学评价,必然会努力进行教学创新,这对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和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
(5)后期制作
翻转课堂,是将过去的“讲课”通过授课视频由学生在家里完成,而过去的“家庭作业”却被拿到课堂上完成。这里的“家庭作业”并不只是课前授课视频的单向延伸,经过课堂讨论取得定论的一些教学内容还要再重新反馈至课前视频,不断对课前视频进行补充和删减,这类似于电影中的后期制作,只不过这种反馈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知识补充,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这种反馈的绝对主体。这是一个学生知识内化、反馈和教师再学习的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师的“教中学”。
参考文献:
[1]于天贞.“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5:49-52.
[2]李世敏.导演构思形成与嬗变的规律[J].戏剧杂志,1994(4):3-17.
[3]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 (8):91-97.
[4]张朝珍,束华娜.论超越表层结构的翻转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1):45-49.
[5]朱宏洁,朱S.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6]张金磊,王 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0.
翻转课堂的形式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翻转课堂 有效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46-02
1996 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商学院的 Lage 教授首次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2000 年,《经济学教育杂志》发表了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此后,翻转课堂被正式推出。随后,翻转课堂的理念逐渐传入到我国,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纷纷开始对翻转课堂进行研究。笔者在查阅翻转课堂的相关文献后发现,2012 年,知网内有关翻转课堂的文献为 16 篇,到了 2015 年则达到了 2892 篇,由此可见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迅速。同时,在应用上,笔者在调查后发现,从 2013 年开始,我国约有 45% 以上的教育机构都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尝试,目前,持续使用的学校为尝试学校的 35.7%。由此可见,虽然翻转课堂在我国的理论研究较多,但是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翻转课堂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
高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尤其是高中语文。语文是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在高考分数中占据大的比重,因此,绝大多数教师都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升学。无论是从翻转课堂模式的本身还是高中语文教学思想的现状来看,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语文中应用都存在着有效性较低的问题,笔者以此作为选题背景进行分析,思考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对策。
一、翻转课堂对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意义
(一)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
新课改指出,高中语文要更加注重实践,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中语文应该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g的便捷、快速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翻转课堂能够利用互联网来实现传统教学和信息之间的融合,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来了解知识点,通过网络来获取资源,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度的要求。在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课堂结构
在传统的课堂结构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通常都是“讲解+练习”或“讲解+提问”的模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了大量的劳动,所以使得课堂的有效性较低。而通过翻转课堂,则可以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在课堂上,完全可以转化为“复习讲解+提问+练习”的模式,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同时完成提问和练习两项步骤,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检验,还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对知识进行记忆和消化,因此,翻转课堂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更加倾向于“教”的维度,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维度,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并且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翻转课堂模式倡导的是一种“合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满足高中生的需要。高中生的思想发育已经较为成熟,就语文学科来讲,高中生已经具备较为稳定的语文能力,通过翻转课堂,能够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偏低的原因
(一)学校及教师方面的原因
1.学校方面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使得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师资配备不平衡,不同学校之间的硬件设备差距过大。众所周知,翻转课堂的应用需要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及相对应的终端设备等,这些设备都是价格不菲,对于普通的高中来说是较大的压力,因此,学习方面的设备投入不足将难以保证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从而使得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偏低。
2.教师方面
自翻转课堂模式传入我国以来,就有众多的教师对其表达出了不同的意见,支持者有之,反对者同样有之。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有非常多的一线教师对翻转课堂模式持有反对的态度,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来说,在庞大的高中语文教师群体中,支持翻转课堂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寥寥无几。在这里,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笔者整理了翻转课堂和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期刊文献数量,归纳为表 1。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从 2012 年开始,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而关于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文献数量却非常少。高中是面临高考的关键阶段,所以更多的教师都倾向于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保证学生在高考中的分数,不敢“冒险”使用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时间方面的原因
对于高中生的特征来讲,高中生的年龄处在接近成年或刚成年的阶段,因此好奇心较强,对新鲜事物接受的欲望也较强,因此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倾向较高,但是我们观察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和时间就可以发现,精力不足是导致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性较低的原因之一。高中生的课程设置分为高一阶段、高二和高三阶段。高一阶段未分文理科,学生的学科内容较多,共计 9 科,大量的学科学习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学生无暇在课后时间观看翻转课堂的微视频;高二后改为 6 科,学生所学学科减少,但是即将面临高考,大量的课后作业更加压缩了学生的课后时间,学生观看语文翻转课堂微视频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降低了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微视频方面的原因
微视频是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是以微视频作为基础,所以说,微视频的内容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的微视频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微视频内容过于形式化。很多高三语文的微视频都过于形式化,无论是视频的内容还是节奏都是从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缺乏科学性。
第二,微视频难以适应学情。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趋势,因为这可以降低绝大多数教师的劳动,减轻教师的压力。所以,“凤凰微课网”“中国微课网”等优秀的教学微视频平台成为了众多高中语文教师选择微视频的主要来源渠道。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这种完全依靠共享的微视频难以适应不同高中学生的不同学情和不同语文能力,从而导致了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较低。
三、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学校理性实施翻转课堂,转变教师传统思维
1.学校角度
从上文的分析中看出,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Z文课堂中的实施需要信息化的环境来作为保证,因此,学校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和设备来保证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学校设施配备不齐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需要理性地对待翻转课堂,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寻求政府、社会及当地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尽可能地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设施,从而提高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2.教师角度
对即将面临高考阶段的高中情况来讲,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翻转课堂的先进意义,及其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学校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支持,通过组织学习、教师自学、培训等形式让教师理解并掌握翻转课堂的具体应用方法,从而提高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科学设置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时间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模式,微视频的观看时间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因此,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上课时间及学习安排来科学地设置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时间。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校+家庭”的形式来进行。在学校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然后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午休时间来进行微视频的播放。在家庭中,教师要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让家长为学生观看微视频创设相对安静的环境,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陪同、鼓励等方法来提高学生观看微视频的积极性。在这种科学设置学生观看微视频的环境下,提高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合理整合微视频资源
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与微视频的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需要合理整合微视频资源。针对现有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两个角度进行。
第一,增强微视频的教育效果。微视频的设计应不仅仅将目标定位在做题和应试上,而且要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新课改的要求,将微视频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合作能力、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微视频的内容和节奏。
第二,增强微视频的针对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差异性,因此,现有网络公开平台上的微视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对其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对其进行改进。在改进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从而来对微视频进行有效改进,最终让其更加具有针对性。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对高中语文教师及高中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结合当前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较低的问题,思考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升的策略,进而保证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艳辉.翻转课堂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03)
[2]曲雪松.翻转课堂学习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职英语教育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
翻转课堂的形式范文4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68-02
近几年,我国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给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对于毕业生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本科生的录取率逐年提高,截至2013年毛录取率已达到38.7%左右。[1]国家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目标,但随着本科院校学生数量的增加,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生比严重不足与失调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培养出来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缺乏足够的竞争力。[2-3]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了成果,但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弊端,如大部分知识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少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和实效性,教与学的过程单一,工学结合不紧密,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实施,如何切实地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之一便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高校及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方式,使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本文对翻转课堂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构建原则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实施原则
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自2007年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2012年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传入我国,目前已成为教育界关注度较高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的内涵,就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中,教师提供录制或现有的优质微视频、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微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测试,在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答疑解惑、一起完成协作探究和交流学习心得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4]。同时,也有教育研究者提出,翻转课堂并非完全以微视频为核心,其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5]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含义,翻转课堂的成功得益于探究式学习和基于项目教学法带来的学生主动学习[6]。
2.翻转课堂的构建原则
翻转课堂以“知识吸收与内化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为教育理念,既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实现了专业教学平台微视频项目企业的无缝对接职业,切实做到了专业与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学中成长、成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与就业的大学教育宗旨。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遵循以下原则: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的教学理论;尊重大学教学的规律和目标,必须在尊重教学规律、人才成长及培养规律和符合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的同时,通过实际的项目或任务完成教学目的,以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为宗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二者相互作用又互为条件。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情境的合理营造,学生在教师的辅导答疑和指导下亲身经历或参与实际的项目,可以进一步起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认识与梳理的作用,从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创新教育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7]。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之一,因此,培养和塑造新时期国家社会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与专业技术兼备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战略、专业的特色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实践和创新环境的不同特点设置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目标的不同分为横向目标、纵向目标和综合目标。横向目标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纵向目标实现高校的教育功能;综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与专业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实现上述三大目标,要对教学内容体系、创新项目及环境、师资团队建设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
翻转课堂的形式范文5
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翻转课堂”的实践中,应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现状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等,建构“可以自动调整内容和策略从而输出直至达到学习所需”[1]的适应性学习。“翻转课堂”的适应性学习应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化的智能系统,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系统。尽管以目前职业学校实际及普通专业教师专业化水平尚不足以建构完全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化智能系统,但可通过教师、学生与机器的联动实现人机共建适应性学习。笔者试以机电类专业课程《液压传动》为例,研究基于人机共建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翻转课堂”适应性学习。
一、学习内容的设计
适应性学习是基于系统支持的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或教材等基本课程资源到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支持系统,不只是静态文本到“超文本”“超媒体”等数据化的知识的转换,更有基于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需要的知识重组、情景建构。
(一)基于思维导图的领域知识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启发我们:教学要有效地建构学生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就必须保证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结构性。[2]那么,如何组织具有良好的结构性的教学内容?从专家与新手的差异比较中发现,专家的知识不仅仅是相关领域的事实和公式的罗列,而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big ideas)组织的,这些概念和观点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领域。[3]思维导图则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向外发散出若干节点,每一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连结又可成为另一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若干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从职业教育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专业可视作第一中心主题,组成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为其发散出的关节点。每一门专业课程同样可视作中心主题,发散出若干知识单元,而每一知识单元则可以进一步发散,直至教学信息基本单元的知识点。并且,课程、知识单元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语义关系。以《液压传动》为例,第一轮的圆心即第一中心主题,其发散出的知识单元在其圆周上并构成了第二轮圆,依次递进构成圆状结构的平面化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当然,还可通过片层式、表格式展示思维导图。这样一来,思维导图与人脑的放射性思维方式契合后便形成了结构化的个人知识数据库。
建构思维导图需做好两项工作:第一,梳理知识点。梳理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或教材课程内容的教学信息基本单元即知识点,以避免课程内容重组时知识点的缺失。这对于职业学校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第二,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组织领域知识。从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学习风格来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或“大观点”的递进应契合职业活动的具体化。
(二)基于应用的学习情景
认知科学认为,专家的知识是“条件化”(包括对有用的情景)的具体要求,非条件化的知识常常指“惰性”知识,尽管关联,但未被激活。[4]因此,虽然我们建构了思维导图、形成了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组织的具有良好结构性的教学内容,但是未能形成“条件化”,即尽管关联,但未被激活。那么,如何进行知识的“条件化”呢?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情景性的,新知识所具有的意义高度依赖于情景。从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要求能够应用知识的情景。如在《液压传动》中,可以液压千斤顶的使用和分析为学习情景,将液压传动的基础知识进行“条件化”,如表1所示。前期的知识点的梳理将可能导致知识的碎片化,但基于应用的学习情景(学习任务)的构建又按照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状态及其将来职业发展所需的学习风格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组织,为“翻转课堂”的适应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要建构基于应用的学习情景(学习任务),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要选择具有功能特征的具体部件作为学习情景(学习任务)。如入门系统选择液压千斤顶作为学习情景(学习任务)的载体;第二,要基于功能设计应用性的问题。应用性表现在对外接轨生产实际,对内隐含基本知识单元,目的是通过应用性问题的设计实现知识的“条件化”。
二、教学策略的拟定
(一)基于机器的学习方案
从适应性学习来看,学习方案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基于机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教学设计。因此需在教学设计中,根据知识单元的层次结构设计学习模块、学习单元以及学习任务,其中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单元,如图2所示。
每一个学习任务按照任务说明、学习目标、问题探究和辅助资源等四方面组织。任务说明可从学习者已有经验出发,展示新的学习任务。以液压千斤顶的使用和分析为例,其任务说明可从使用情境引出液压千斤顶,并通过原理图的展示说明液压千斤顶的基本工作原理。这一设计契合了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在其首要教学原理中提出的有效教学的“激活旧知原理”、“演示新知原理”;学习目标是让学习者了解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做什么,如“能够根据原理图说明液压千斤顶如何实现柱塞台的升降,以及如何实现顶起重物后的自锁”,便于学习者建立学习预期以及自我检测。学习目标的这一表达方式向学习者展示了新知识,而不是陈述新知识,其中同样契合了“演示新知原理”;问题探究是帮助学习者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新知识,如“当提起杠杆1时,密封腔4中的油液压力是多少?是否与密封腔10的油液压力相等?重物G是否能上升?”,其中需要应用压力的概念、特性与静压原理等基本知识单元(知识点),这契合了首要教学原理中首先应遵循的“聚焦解决问题原理”以及有效教学的“尝试应用原理”;辅助资源包括新的基本知识单元(知识点)、可视化的学习资源以及可操作的学习资源。学生在问题解决以及可视化学习、操作实践中融会贯通新知识,契合了有效教学的“融会贯通原理”。
(二)基于交互的活动组织
从交互活动的对象来看,“翻转课堂”的适应性学习的交互应该有二:第一是人机交互,即人与机器的交互;第二是人人交互,即人与人的交互,其中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按照“可以自动调整内容和策略从而输出直至达到学习所需”的要求,适应性学习的人机交互应达到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即时的推送,而且这一推送不只限于学习者的主动要求,而且可根据学习者学习的信息反馈情况由机器主动推送,提供即时的“支架”,实现智能化的支持。限于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机器的智能程度尚不能实现如此智能化的支持,因此,人机交互的不足尚需通过人人交互弥补。
从“翻转课堂”的组织时序上看,适应性学习的交互可分两类:第一类是课前学习时的交互;第二类是课中学习的交互。课前的学习交互更多地通过人机交互来实现,在人人交互的辅助下,需借助机器建立交互的工具或平台,为“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时空。课中的学习交互更多地通过人人交互,即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来实现。在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记录,分析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认知风格、学习路径、学习时间以及获取帮助的次数与深度等,形成不同学习者的相应模型,并需随着“翻转课堂”的深入,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的提高,借助机器提供不同的支持。
从交互活动的机制来看,可通过协作实现交互,可通过竞争实现交互。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依赖于共同具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的理解来自于学习者与他人的商讨。无论是协作式交互还是竞争式交互,其本质还是学习者与他人的商讨,其最终形成的是共同的理解。因此,在“翻转课堂”的实施中,可建立协作的平台――学习小组,在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中形成即时的适应性支持,而且通过协作让学习者“学会合作”。为了更好地激活协作,可在学习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提升人人交互的强度和效度。
三、可视化工具的组织
在基于机器的学习适应性学习系统中,学习工具模块包括可视化工具、协作学习工具、学习过程分析工具等。[5]鉴于职业学校普通专业教师目前实际,在人机共建的“翻转课堂”适应性学习建构的实践中,学习工具暂时简化为可视化工具。机电类专业课程的可视化工具一般有表格的知识组件、可视化的学习资源、基于操作化的学习资源等。
(一)表格化的知识组件
尽管从中心发散的思维导图更契合人脑的放射性思维方式,但是从适合机器表现的角度来看,需要将知识组件表格化。表格化的知识组件,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知识组件及其内部联系。知识组件的表格实际就是为学习提供可视化的工具。如表2所示的《液压传动》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者可直观地认识知识组件及其内部联系,自主地学习。
(二)可视化、可操作的学习资源
如表2中的学习资源一栏所示,《液压传动》常见的学习资源有部件模型、原理图、结构图以及相应的演示动画,当然,条件好的职业学校还建有液压传动的仿真系统。其中,原理图、结构图以及相应的演示动画是可视化的学习资源,部件模型、仿真系统是可操作的学习资源。无论是可视化的学习资源还是可操作的学习资源,在适应性学习中,都是可视化的学习工具。
翻转课堂的形式范文6
【关键词】翻转课堂;应用型本科;教师能力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重新建构。
应用型本科的课堂侧重实践技能的训练,重在理实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中做、做中学、而学生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将新知识与他们所知道的或所经历的知识相联系。当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时,学习就会更进一步得到强化。主动地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将会使学生从简单的知道走向深层次的真正理解。那么应用型本科教师们的两大任务就是:一是有效的帮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二是鼓励学生将现实世界的任务和问题与所学的新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高水平的理解能力。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们可以把两者融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师生一起协作探究、互动交流,从而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教学。
二、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翻转课堂的优势显而易见,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师生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创新和教学交往的互动方面发生了翻转。如何在短时期内提升专业教师的翻转课堂的能力,需要每个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梳理,找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大体的要求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理论修养,应跟上理论发展的步伐,参加大量的课程学习,积极开展相对应的教学实验,以开放的态度,采用新的方法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其次,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参考书籍、教学执行文件、微视频、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素材。其中,微视频的制作是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需要专业教师必备基础的教学资源开发技能。
然后,课中需要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科学设置学生参与环节,如问题讨论、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运用新学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把学生纳入教学过程,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也有利于提升其对整体课堂教学的正面印象。需要教师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和机制,从而做到有针对性。
最后,深入研究课程体系,提升知识体验,毕竟术业有专攻,每个教师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做的非常优秀,需要课程开发技能团队支持和本校内教师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翻转课堂下应用型本科教师的角色转变
(一)、导学案的设计者
翻转课堂的实施必须先进行导学案的设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进行反思性的决策、制定计划、已达到更好的指导教学活动。有效的导学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导学案包括制定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视频的分脚本设计,策略和方法以及决定如何评价预期的结果等。好的学习效果常常源于教师对各单元的仔细研究,而且导学案要以完成学习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为目标。在制定时还要考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导学案。导学案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导向和保障。
(二)、教学视频的制作者
视频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时间限制以及其他需要的材料资源等。在制作之前一定要写好分脚本,注意视频、音频是否整合、画面美观、学生能够有步骤有序地开展实施。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学会视频录制技能,并结合自身课程的教学设计,恰当对教学知识进行处理。
(三)、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翻转课堂需要教师针对学生观看视频中主动探究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予以指导,教师通过讨论,转变为指导者、辅导者,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疑问,及时引导,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四)、课后学习的评价者
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根据前期的学习、发现及教师的引导,还需要课后的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收获与进步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和反馈。
四、翻转课堂下的应用型本科教师的能力提升对应策略
对于应用型本科教师来说,虽然目标明确了,但是更重要的是否自己已具备基本的教学应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应加强翻转课堂的理论学习,将教学的注意力转移到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上来,围绕翻转课堂达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是加强翻转课堂相关理论的学习。包括开展翻转课堂的学术理论研究和教学设计上的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应围绕自己所教学科专业内的新近理论,以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现象作为课前准备资料,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积极营造翻转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转变角色,主动置身于学习任务中;布置适量、有目的性的课前作业;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熟悉布置的作业以及提供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堂讨论前有时间熟悉所提供的教学资源的概念或主题。
三是在翻转课堂上营造一种成功的氛围。教师在组织辅导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给每个目标或者任务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鼓励小组成员自己制定标准,并建立补救体制。教师要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调整学习活动以增加学生成功的可能性;关注、关爱所有学生;分享学生成功的期待。
四是制定反馈机制,当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关于需要自己去学习什么知识的信息和能够纠正学生的回答时,这样的教学才有效。基于此,教师要注意活动的标准、学生的进步和纠错性程序;并及时给予反馈;尽可能运用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有目的地运用强化、赞扬和批评;培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提供自我反馈。
总之,翻转课堂的出现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挑战与机遇并存。教师应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应该跟得上理论发展的步伐,参加理论学习和教学实验,积极发展并实施教学实践,以开放的态度,整合各个有效教学资源,围绕学生进行行动研究,以到达有效教学为己任,实施翻转课堂。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3.
[2]唐晓勇.“翻转课堂”:数字技术引发的学习变革[J].教育教学,2013,(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