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过程的核心

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措施

G623.5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小学生塑造独立的人格。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与照搬照抄别人的观点不同,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长期以往,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就会塑造良好的独立性格,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第二,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一大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变得主动,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提升,这样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欧利于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才能立于民族之林。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小学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仁爱,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推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的需求,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坚持的原则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激发

一般而言,小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创设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扩散思维的发挥,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呢过个养成好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等。

2.通过逆向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开发

通过逆向思维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一个方面,在小学教学过程汇总,教师应当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个层面思考问题,尤其是在遇到难题时要自己思考,而不是听老师讲,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从多个层面思考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创新潜能得以开发。

3.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涉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有利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是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时必须有具体事物作为参考才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倡学生勤动手和动脑,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有效的思维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学会有效的思维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方式的教学主体是教师,而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和学生真正参与,尤其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的参与不仅要行为和情感参与,更重要的是思维认知参与。为了实现学生思想认知的参与,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活动的挑战性。教师应当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接受一定的挑战,这样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创新潜能得以激发,也有利于学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实现教学目标。

2.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教学是一种人为活动,只有实现其教学目标,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鉴于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今后教师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但是要避免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僵化。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其数学思维和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激发出来,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来说,一方面是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或者创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提倡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倡自主探究的方式是部分数学知识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并不是全部都需要小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在小学数学知识中,有很多内容并适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很多推理题,学生知道解题思路以后就可以自己进行推理,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产生重要作用。

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

五、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不仅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而且提出了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具体措施,为今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顺应的时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展要求,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季加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01:437-440.

[2]孙书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农村科技,2014,23:73.

[3]格桑平措.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上),2014,12:134+136.

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育教学 合作学习 方法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05-01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革。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准备。因此,教师要领会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在教学中将新课程理念付之于实际。重视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提高教学效果。

1 合作教学的意义

所谓合作学习指的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其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统筹管理,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整合原则。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但是教师也不能照搬教材。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对教材整合后,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他们求知的铺路人又是他们探索新知的开拓者。活动原则。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设计探究合作活动,使教与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让学生参与课堂,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在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情感原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任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事业,要热爱教育,并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情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感到教师既是知识的化身又是催人奋进的使者。

2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方式

合作学习的优势已经显而易见了,那么新时期,如何进行合理的合作学习呢?首先我们应该合理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位的就是合理分组。我们要对小组的规模进行确定。通常来说,在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学”时,最合适的小组规模应该是四人,以便于形成讨论的格局。同时必须遵循分组原则。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必须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同时还必须要兼顾自愿原则,这样才能形成团队精神。其次,要明确合作的目标。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对教学目私行精心的设计,要适宜小组的合作学习。在上课前教师应该把难点和重点分解设计为一些自学性的思考题,使学生能够在自学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使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这样就把教师替代学生快抽象、快体验的弊端解决了,从初步引入,展开到确立概念,使物理概念的过程具有了丰富内涵,有血有肉。同时将问题情境创设出来。物理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将合作内容确定好,将合作的切人点找准,同时在此切人点上将可以激发学生合作欲望的问题情景创设出来。要立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教学的切入点,预设教学任务在最近发展区的框架内,保证学生仅靠独立学习是无法解决这个教学任务的,所以,创设合作的问题情景时不可以使问题落在学生靠独立学习就能够完成的区域内。最后,要和其它教学策略相结合。合作学习一定要将合作学习和班级教学穿行。要和个别化教学、班级授课相结合,合作学习并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意义,并且付出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3 有效、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3

合作学习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教学模式是充分考虑了体育教学的集体形式和人际交流的规律性来设计教学过程。合作学习的教学程序为:第一是引导阶段:提出课题,激发兴趣,探究目标;第二是尝试阶段:尝试学习,交流学习,示范观察;第三是合作阶段:小组学练,合作探究,改进提高;第四是评价阶段:表演验证,对照评比,体验成功:第五是归纳阶段:交流体会,全面总结,放松身心。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广思集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互勉,竞争激励”为原则,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1、符合青少年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与心理倾向。小的群体合作既有独立性,又有协作性优于传统的行政小组,通过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是自我认识、自我确认、自我表现、合作创新的良好条件,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认识自我的手段。在群体合作、交往过程中心理倾向的实质是体现在相互的“信任”上,开始对群体的信任发展到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交流、了解的机会,更加认识群体合作的力量。

2、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在群体合作活动中,谁也不愿意给自己的团队丢脸,因此,在练习中必然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个体的潜在能力。在群体合作中,个体间必须相互理解、相互接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支持群体活动的目标、动机,以形成统一意志,活取最大的成效。同时在群体活动中,通过相互配合、动作协同、默契合作,建立起特殊的关系与友谊,这种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良好的个人品质。

3、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它保证了学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习,而且同学之间能讲心里话,活动中能畅所欲言、心理相融、思想共鸣。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和帮助比来自教师的更有效。它将一些枯燥的技术性练习、艰苦的身体练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

4、合作学习加强了人际关系交往。以学生自己组合为主的群体合作形式比固定的由教师指定小组活动形式更富有情感,它可以提高兴趣、意志、竞争和兴奋激情,对体育活动起着动力、导向、维持、促进和创新作用。

5、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具有一定自由空间的合作团体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发掘自己潜力的天地。在群体活动中,学生们要组织调配、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等,这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激发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产生了不仅为个人荣誉,更重要是体现为集体荣誉而战的感受。它能够帮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发现他人优点的美德,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和良好的现代竞争意识。

6、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它集合了众人的智慧、经验,因此学习效果成功的比率较高。而且合作学习属于一个团队行为,故而成功的乐趣由众人分享,改变了以往酸甜苦辣自己一人承受的心理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即使有失败,大家也会相互安慰、相互激励,既有“苦”,也有“甜”的存在。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创造学生内涵和创造新精神的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不仅是一切知识和技能所开出的花朵,而且也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终果实。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对《新课程标准》的细心学习。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克服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性思维,让教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做“孩子王”,从培养学生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师和书本的良好习惯。鼓励引导学生根据当前条件和已有经验,进行学习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见解,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分层教学落到实处。

(二)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加以“引导”。

人的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大脑两半球对身体两侧交叉点支配的特点,我有意识地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的各种跳跃、摆动、踢球、左手运球、摇跳绳等等。在日常工作中,我还注意培养和学生的感情,做到“慈、严、细、活”,还重视学生的性格差异,通过设定特定活动,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处方教学,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三)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创新。

教育的最终目的主要在于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所创造,而只有通过创造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产生社会效益。新的教育理念使体育教材的内容有了很大改变。选取的内容要是那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为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教材上的保证。实施时,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编写教材,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他们自己的成果。大家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改进设想。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活动月中,就以不同层次的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和编排障碍跑的顺序和方法。学生在课上来进行自我锻炼,并找准了和其他文化课程的结合点。例如“读拼音写汉字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和组织能力,又结合了语文基础知识,还提高了班级凝聚力,我的此次公开课受到校领导、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的欢迎。

(四)提倡学生自选技评项目和培养学生自我测评的能力。

自选技评项目,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人身体素质,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和能力。

在测评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导致后天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的差异,以及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因而导致在“学”与“练”过程中自然表现出的不同的进度和效果,确定不同的测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测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对体育锻炼的情感,使学生们逐渐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具体方法有:分层定标、分层辅导法;问题启发法;讲解评议法;集成表像演示对比法;范例迁移法等等。

(五)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教学准备 核心要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若想较好的完成一项工作,你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教师好比导演,只有对剧本了如指掌,对演员彻底了解,才能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充分、精心地准备,笔者认为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需要考虑:怎样安排学生的座次、可使用的多媒体种类、可允许学生的活动方式、可检测学生的方式共四个核心要素,本文就这四个核心要素的含义、特点及类型进行了阐述。

一、怎样安排学生的座次

我们传统的教室布局中,教师总是在教室的最前面,学生则依次一排排一列列的面向老师,这种摆放特别适合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当前教学改革中,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常用的方式有改变教室中桌椅的摆放,将学生进行分组,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桌椅摆放方式。

团队型(如图1中的a、b图形):班级人数40人左右,分5-6组最佳,每组5-7人为宜。人数太多,不能保证各团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成果展示,组内成员也可能难统一意见,教师也不能有效的与学生互动;人数太少,则场面冷落,学习氛围不浓,也难选出合格的组长。这种方式中间空间较大,适合需要学生或小组成员到中间进行展示的情况。

半圆型(如图2):班级人数稍多、教室面积较长,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保持较密切沟通的情况比较适宜。培训总人数以40-60人最佳,分组以7-9组为宜,每组人数以5-7人为宜。若人太多,师生难以沟通,活动场面难以控制。

马蹄型(如图3):在课堂上,对师生之间要求有交流,但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多时,适合用马蹄型摆放桌椅。这种情况一般是一人一位,不分组,学生很少走动。这种方式若中间空间大时,也适合需要学生到中间进行展示的情况。

若教师采用团队型和半圆型桌椅摆放方式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分组方法。分小组时,可以采用随机抽取组合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按学号等一定规律进行,除了特殊情况最好男女生按比例搭配。分好小组后,再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然后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起组名、口号,接着每组以自己的方式高呼本组的组名和口号。要求呼口号时,能整齐、洪亮、有气势,这样能够激励本组组员、威慑其他小组成员。在这种组织方式的带动下,后续的课程将变得生动精彩。

二、可使用的多媒体种类

现代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很普及。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做成PPT、模拟动画、仿真工艺等,将枯燥难懂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是很必要的。

多媒体的常见种类有: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其中,文本可为文字或数字符号,常见文件格式有TXT、DOC、WPS等;图形图像可是静止的,也可能是运动的,比如图片、动画等,常见文件格式有BMP、GIF、PCX、TIF、JPEG、FLC、FLI和AVI等;音频包括语音、音乐等,常见文件格式有WAV、MID和MP3等;视频既有声音又有图形和图形,常见文件格式有AVI、MPG、MOV等。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需根据课题内容、学生接收能力,综合考虑进行选择并确定合理的多媒体方式。

三、可允许学生的活动方式

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是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而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动口和动脑,强调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目的为了学生易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和理解。课堂上常见的学生活动方式有:小组内的讨论、小组之间的辩论、操作练习、模仿、演示、角色扮演、观察、展示等课堂游戏的方式。教师根据课题内容、设备情况、学生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学生活动方式。

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5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高职;德语专业;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64-02

现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方法是过去几十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所采用的考核方法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主要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操作”和“毕业论文”,考核标准主要是分数。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悖。这就要求有一种更理想的考核方式作为终结性考核的补充,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职德语专业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德语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拥有熟练的德语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对德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并确定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之后,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人士参与,对工作岗位分析并归纳出职业能力,最后由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模块。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强调传授基础德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训练并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不同必然要求考核方式进行改变,显然,一套试卷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这就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终结性考核进行改革。在任务进行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是否完成了任务及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与他人合作等相关因素。

过程性考核研究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的过程性考核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应用于教学。国内学者对该领域作了不少研究探索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内容更加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理论的具体应用。这部分研究主要是体现在作者重点介绍其中的一点。(2)理论+实践。这些研究主要引入过程性考核的概念、实施原则及方法,并就注意事项进行说明或简要总结。

从国内对过程性考核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对此课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的研究也很多,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尚不够,且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虽然对此课题的研究涉及很多学科,但尚未查到有关德语学科的过程性考核研究,而德语自身的特点并不能完全由英语或者其他学科的过程性考核替代。

理论基础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考核观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发展,人们要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智力,发现智力的多样性,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智力,寻求智力的发展。由于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开发性,因此,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考核标准来考核所有人。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考核观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的科学、哲学、社会学、教育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学习理论。在考核方法上,建构主义不倡导单纯采用纸笔考试的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而是采用多元考核方式。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过程性考核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发展所进行的考核。目的是明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教师和学生均可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这正好与德语的学科特点相吻合,学生学习德语的过程正是逐步接受、吸收、消化语言的过程,要想了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情况,就必须采用合适的考核方法。

过程性考核在高职德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适应了高职德语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 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高职德语专业打破了学科化的知识体系,课上采用项目教学法,即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组建了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要来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做项目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多种能力的体现,如知识运用能力,与人交流、合作、沟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对多种能力的考核必须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

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德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观察并及时考核,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反馈,考察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课上的重点、难点学生是否掌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是否提高。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目前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小组合作进度如何,碰到什么难题等。这样,教师运用过程性考核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控,就可以不断修正教学过程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有利于改变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高职德语专业学生入校时基础很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在学习相对较难的教学内容时,刚开始的浓厚兴趣会渐渐消失殆尽。这些学生平时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学习比较盲目,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久而久之便无法跟上教学进程。但如果采用过程性考核,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努力程度等等都作为考核指标,势必会改善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不同学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单纯唯一的考核方法有失公平。如基础德语和德语口语两门课程,基础德语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语言的掌握程度,对语法的理解和运用及词汇记忆等;德语口语重点考查学生对这门语言的运用能力,体现在语音、语调、语感等多方面。如果两门课程都采用相同的终结性考核,必然会削弱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入过程性考核则可以充分体现课程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课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过程性考核在高职德语教学中的应用创新

过程性考核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测试型过程性考核和非测试型过程性考核。测试型过程性考核有纸笔测验和口头测验两种;非测试型过程性考核有观察、问卷调查、访谈和档案袋等。笔者在德语专业教学中将这两种过程性考核融合,制定了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考核方法,下面以笔者所教授的商务德语课程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创新过程性考核的应用。

商务德语课程是我校德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共80课时。该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在不同商务情景中的适应能力及在涉外业务中与外商的沟通能力,该门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为此,笔者在一学期设计了四次测试型过程性考核,分别为PPT口头报告、实训项目报告、情景模拟和德语商务知识考核。前三项为小组考核,最后一项为单独考核,每一项目的考核都是基于学生在实际岗位中所需的职业能力而进行。在每次的测试型过程性考核中,笔者又融入了非测试型考核比例及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比例。

非测试型过程性考核主要是通过教师在德语课堂观察学生表现,特别是观察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及与小组合作方面的表现;课后教师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德语学习情况及碰到的问题;阶段性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意见,并请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汇总之后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教师对观察及访谈进行记录,为每一位学生制作档案袋,定期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一段时间内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及需要加以改善的方面。笔者将一学期的过程性考核制作成表,分四个项目进行,每个项目的时间为一个月。具体见下表1。

通过在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考核,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前得到了较大提高,学习态度也有较大的转变。通过过程性考核及时反馈及学生互评,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德语学习方面的优缺点,进而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自主性的加强对学生的德语综合运用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过程中,学生收获最大的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加强。以前所采用的终结性考核关注的更多的是个体所取得的成绩,而过程性考核不仅关注个体的成果,还关注个体在团队中的表现及整个团队的合作情况,这在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得到了证实。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的学生在新的岗位上能够发挥个人所长,能很快融入集体,与其他成员协同合作。

结语

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动机、接受能力、智力水平、思维类型、学习态度及学习方式等存在差异,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要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学好德语,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个性化教学及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及时给予反馈,学生也可以关注自己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适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德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0-75.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36.

[3]王斌华.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70.

[4]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48-51.

[5]B.S.布卢姆.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28.

[6]王珑.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 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的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7]温盛妮.高职德语专业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硅谷,2010(3).

[8]吴秀兰.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