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1
关键词:节约型;生态;休闲山庄
目前,国内休闲山庄的开发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保证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小型旅游业的稳步健康发展,势必要重视休闲山庄的可持续性开发。节约型园林正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园林绿化理念。休闲山庄的定位与功能决定了其自身必须是节约型的,只有体现了节约,才能使休闲山庄的建设与经营实现本质功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研究综述
虽然没有提出过准确、系统的学术概念,但“崇尚节约”一直都是国外园林设计师所追求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生态设计和极简主义。生态设计充分体现了节地节土、节水、节能和节材的设计理念;而PeterWalke的极简主义景观理论2则充分体现了节材的设计理念,强调应用整体,多用钢材、石材等可回收资源和工业废弃物,即用节材的设计手法营造资源和经济节约型的城市园林[3];麦格哈格肯定自然对景观的创造性强调人类应该充分认识自然,强调科学而非艺术的设计[4];艾伦•伯格强调应客观利用废弃地营造景观,将城市化、逆工业化与废弃地景观联系起来[5];约翰•莱利在其著名的波摩那(Pomona)再生研究中心中,大胆应用废旧轮胎建造的台地式庭园———以城市废弃地再利用为主要风格的特色生态公园;这些都是符合节约型设计理念的。相对于国外来说,国内节约型园林的景观设计概念提出较晚。随着景观生态学在我国的普及,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政府开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多的专家及景观设计师在整个社会提倡节约的背景下开始关注节约型园林。俞孔坚在广东省设计了中山市岐江公园,充分体现了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仇保兴提出节约型园林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将生态理念与节约理念密切联系在一起[6],强调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方针,要坚持“三节”(节地、节水、节财),达到“四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空气和水体污染、减少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耗能、减少城市交通和其他方面能耗)的目标,推广节约型园林,促进城市节能减排[7]。俞孔坚提出“通过生态设计来实现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可以遵循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四条基本的原理”[8]。赵迪提出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技术措施应从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等层面展开工作[9]。周建东提出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10]。各种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从中外学者与设计师的研究与作品中可以发现:基于生态思想的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注重自然与生态,将自然生态的循环再生规律与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及后期管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谋求一种自然、人工和谐相处的设计,整个景观设计在满足环境物质的前提下,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以及传统地域文化,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具体实施措施是:减少使用(Reduce)、重复使用(Reuse)、循环使用(Recycle)。主要包括设计师对绿化材料的选择;对水利工程的控制途径;景观设计师对植物的配置方式;对节能减排的考虑;对有害材料的使用控制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逐渐提高,节约型园林的概念越来越明晰,节约型园林的营造措施和相关研究也愈加成熟。但当前国内对休闲山庄的研究相对较少,将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运用到休闲山庄景观设计中的实例中亦较少。
2云水山庄景观设计分析
2.1项目概述该项目位于义乌市廿三里街道里兆村,面积46000m2。山庄周边俱为山体和水库,区内地形起伏有致,有两条道路将之围合,依地势上下,形成便利的交通。地形风水俱佳,通风采光均好,完全符合高档次休闲旅游生活使用的需要。山庄之内,南面建生态公园,北面有山庄会所,其建筑背山面湖,依山造势,错落有致,形成草木葱茏、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2.2项目定位云水山庄定位是以生态休闲、有机特色餐饮、山水健身活动为重点,以山谷、溪流、湖光山色生态环境为特色,融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观光、山林度假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山庄。2.3设计指导思想(1)以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创造富有义乌文化特色的高品质度假区。(2)发挥山坡的优势,创造高趣味、多样化的休闲度假环境,并能获得最大的景观视觉效果。(3)平衡生态性与经济性的综合效果,创造项目的可操作性,同时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及项目可持续性的发展。(4)尽量保持现有山形格局,减少山路面积,以及坡地部分大规模开挖的道路,避免大规模的山地整地造成建筑平台,保持原有地形水域和台地的地形特点。(5)以不同的坡度及景观作为产品分类依据,发挥因地制宜的优势。(6)景观绿化部分,以补强手法,配合现有景观绿化特色,强化重点部分景观。(7)采用穿透性的绿化来软化建筑物,避免满铺房子的山坡景观,以保持绿意盎然的整体山地环境。(8)对当地乡土材料进行合理利用,尽量应用“碳友好”型园林材料,而减少对新型、人工、“高碳”材料的使用。2.4功能分区只有合理规划用地,才能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和绿化空间,满足节约型城市的建设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生态思想,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设计理念,将整个山庄分为3大功能分区:度假酒店主体区、密林休闲区和中心水景区。2.4.1度假酒店主体区:度假酒店主体区位于用地的东北面,紧邻周边山地植被,包含酒店主体建筑组群云山胜地和卧云斋、远香楼、琼花楼、寄畅山居等,建筑依山坡地势延绵伸展。2.4.2密林休闲区:密林休闲区布置于用地西南面,水之南岸。包括入口景区及自然坡地,依地形设置有景观亭、景观平台等。此处坡地起伏,水汽氲然,林木繁茂,鸟语花香,有“水木清华”之意。2.4.3中心水景区:中心水景区在度假酒店主体区和密林休闲区之间,水体围合环绕整个山庄,水面有聚有散,开合收放。开阔处浩浩洋洋,烟波飘渺,聚合处曲折有致,别有野趣。2.5道路交通系统2.5.1出入口:根据现状地形和规划布局,本方案设置了2个主要出入口。出入口A位于水体东侧,沿林荫道与云山胜地景区相连;出入口B则处水体西侧,一路沿水岸而上,通向次入口停车场。交通出入口井然有致,很好地解决度假中心的交通出入问题和消防疏散问题。2.5.2道路交通设计:本方案以客车和货车分流互不交叉的原则为指导思想,进行道路交通设计。山庄南侧和西侧为酒店的汽车出入口,分别可以进入云山胜地及琼花楼,山庄东侧为货车的出入口,同时还设置有卸货区域和停车场。道路等级分明,分成主干道、次干道及人行游步道。主干道以车行为主,在保证行车通达便利的同时注意不占用过多的绿地,有利于良好的交通通达性以及用地开发利用的完整性;以尽量减少开挖山坡为原则,基本沿等高线布置,选择在坡度缓和的地方向不同标高的层面过渡,尽量减少道路面积,提高道路利用率;同时避免有车直接进入独立式客房,以确保安全、私密性以及主要道路的交通流畅。道路“通而不畅”,以蜿蜒曲折的线型形成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变化,使驾车其中成为一种视觉享受。这种道路可减缓进入度假区的车辆速度,形成能与步行环境共生的机动车交通体系。人行游步道则沿主要绿化景观系统设置,将主要的景观节点联系起来,同时提高步行系统的趣味性和环境感。2.5.3机动车停车位设计:山庄主体区的停车或利用主入口前的开阔地结合绿化设置,或利用山地地形与建筑物的架空位置,在建筑的底层架空层做停车库。2.6地形处理用地现状以田地为主,地势比较平坦,局部为山地、水体;现状高程最高处绝对标高约为136m,最低处绝对标高约为121m,约有15m的相对高差。丰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基地富有特色的“山头、台地”的地形特点,建筑主要规划布局于相对平缓的台地上,道路的平均纵坡约3°左右,道路排水通畅。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并改造自然地形,综合考虑建筑防洪要求、道路路基稳定及纵坡要求、污水和雨水排放要求等,对用地的一些主要控制点进行竖向规划,使各项标高相互协调,最终达到工程合理、造价经济、景观优美的效果。2.7水体处理山庄内的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并积极采用中水回收利用、收集雨水、循环利用等节约型生态手法。2.7.1雨水排水工程规划。该山庄规划的雨水系统的服务面积为11.53hm2。结合规划,根据分散和直捷的原则,密切结合地形,以最短路线、较小管径把雨水就近排入城市道路。暴雨公式设计参数采用兰溪市雨量公式,P=1,Q=3.80,H=137。雨水排放方式采取以最短的距离就近排入附近的市政雨水管道。采用雨水支管收集组团内的地面径流;雨水口间距为25~50m,雨水口连接管不超过25m;排放口需高于河流常水位;雨水管管径为Φ300~Φ600,结合道路坡度,一般为i=1.0‰~2.0‰;干管每隔40m设1个检查井,支管每隔25m设1个检查井。2.7.2污水排水工程规划。污水以生活污水为主,总的设计流量按规划用水定额的85%计算。污水管采用预制混凝土管及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按规范及标准设置排水检查井;根据地形因地制宜选择跌水井位置;雨水支渠可根据覆土条件适当提高。起点管顶覆土≥1.0m,控制标高以地块内最低点和最远处为参照标准。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集中排入公路污水干管。污水管径为DN200-DN300,结合道路坡度,采用i=4‰~5‰。干管、支管俱每隔30m设1个检查井,管道在检查井内采用管顶平接。污水管应设在雨水渠、自来水的一侧。雨水渠覆土较浅,污水管坡度较大,埋深较深,污水管在雨水渠下通过,必要时要做倒虹管。2.8采用绿色建筑建筑群组主要包括云山胜地、远香楼、琼花楼、寄畅山居、积雪亭、里兆观云、卧云斋和辅房(门卫)等,共分为4个功能块:康乐、会议、餐饮、客房,4个区块通过廊道或台阶进行连接,使各个功能之间尽可能用最短的路线完成通达。建筑的空间变化丰富,室外依山势而建,室内部分通过错层、挑高起居室、室内弧形楼梯等形成丰富的居住感受。通过建筑退台,形成景观露台,每栋建筑丰富的门廊空间,加上独立的花园,实现了建筑内外环境的交融,加强了与自然的结合。项目所处位置夏热冬冷,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及地方节能标准,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降低能源消耗为原则,积极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和保温等方式来增加建筑的“低碳”化。墙体采用外保温做法,选用240厚页岩多孔砖外贴30厚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屋面采用100厚憎水珍珠岩保温层;外窗选用隔热型材UPVC塑料窗,中空玻璃;内外墙交接处采用防热桥构造措施;屋顶部分采用植培及垂直绿化以降低日晒强度,以此减少空调的使用率,达到节能的目的。2.9植物选择与配置生态理念要求我们在做景观设计选材时尽量选择乡土植物,因为乡土植物的使用有利于本土景观的保持,有助于地方特色的保护,且成活率高,后期维护成本较小,整体上能够很好地体现生态思想和节约理念。云水山庄景观规划保留了原生树木,将其作为重要的绿化景观资源,在设计中加以强化;对于无法原地保留的树木也予以就近移植,尽量加以利用。植物配置以高大乔木结合花灌木,推行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形成绿树成荫、丰富经济的节约型绿化景观,同时利用现有地形及植被加以修整强化,达到自然中有序、人工又不失自然的本色,不露痕迹地达到自然生态绿化效果。根据义乌当地的气候特点,体现品种多样化、色彩协调并具有层次感,在总体上实行“三多三少”:即树木多、草坪少,高大植物多、低矮植物少,自然状态多、人工雕琢少,以求形成更为自然化和人性化的绿化环境。
3结语
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2
关键词:南京;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4-0239-0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交通运输业的交易模式、运输组织方式、经营管理服务方式和内容,特别对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的影响尤为突出,以城市出租汽车、小客车租赁、网络约租车(专车、快车、拼车、顺风车)等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营运小客车产业生态链的逐渐形成并逐步壮大。虽然互联网+营运小客车新模式在缓解城市打车难,解决需求个性化矛盾突出的难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它能为公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便捷性、舒适性的出行服务;但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出租汽车营运的巨大冲击,影响行业发展和稳定。由于法律的滞后、客运服务范围界定模糊、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供求矛盾等也带来了安全监管困难、服务质量下降、行业无序竞争等难题。因此,为缓解打车难、打车乱等现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城市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
2 南京市现状
2.1 基本情况
目前,南京市出租车运营平台有天泽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南京市出租车电召服务平台,该平台为出租车司机、运营企业、管理部门及警务部门等提供统一服务平台,且乘客可通过拨打96520/965188服务热线,由平台统一下发电召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预约召车服务。此外,南京通用电器公司与江南、东方、海博、大件等多家出租车公司成立南京有滴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对市场打车软件进行调研后,研发出了有滴打车APP软件。软件具有网络预约召车、合乘、约车、代驾等功能,还支持现金、银联、IC卡刷卡、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支付方式。营运小客车作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支撑。
2.2 问题表现
南京市“打车难、打车乱”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据南京市客管处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市客管处共查扣非法营运车辆1500辆,其中网络预约非法营运车辆700辆,2016年至今,已查处非法营运车辆666辆,其中挂靠网络预约平台非法营运车辆达350辆。然而,互联网凭借其网络平台的优惠补贴及进入的低门槛等优势,对传统出租车构成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凸显。从而产生了巡游出租车司机营收下降、工作时间延长、心理压力增大等,出现巡游出租车司机围攻专车,要求政府取缔打车软件等现象,影响行业稳定发展。此外,由于网络约租车缺乏行业准入规则,造成客运行业安全隐患问题较为突出。据客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以扬招揽客的“黑车”车主不少加入网络平台,通过下载订单揽客,而这些“黑车”车主成分较为复杂,平台登记流于形式,政府又缺乏监管手段。在常规的执法检查和非法营运稽查中,执法人员查获随车管制刀具、患有精神分裂症、传染病(含HIV抗体阳性携带者)人员及“两劳释放人员”等潜在影响乘客安全的案例。客管部门针对执法力量薄弱的实际,各执法大队采取轮流、交叉值守方式,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打击,通过接受投诉举报线索、暗访值守、路面巡查等方法来实现全市执法区域的全覆盖,但仍存在监管缺位和监管盲区。
3 问题分析
通过对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运营现状分析,目前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运营、监管及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缺乏平台化运营监管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营运小客车的监管
南京市现有城市营运小客车的运营监管多以传统巡游出租汽车的监管为主,缺少对网络约租车、网络专车、互联网拼车、租赁小客车等数据的接入与共享,营运车辆的合法性及乘客出行的安全性无法保证。此外,现有营运车辆的运行监测仍停留在企业层面和车辆个体事件分析,各运营企业、区域经营的出租汽车平台之间管理和信息相互独立,城市客运主管部门难以对全市范围内营运小客车进行资源统筹与统一监管。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交通行业的融合发展,亟需对城市级各互联网营运车辆的运营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网络平台的出行需求与运力供给的信息采集与。
2)数据未充分挖掘利用,缺少行之有效的行业运营监管手段城市出租车运营企业之间的相互独立,使得运营企业各自为政,信息孤岛逐渐形成,难以实现应急条件下的资源统筹及信息联动;由于缺少对城市级营运小客车的资源整合,使得围绕路网层面的营运车辆的数据挖掘和交通安全性分析未完全展开,对应急事件的挖掘及预警响应较为滞后;此外,目前关于营运车辆的违章行为和异常状态监测的理论技术大多针对传统巡游出租车辆,且多集中于理论技术研究层面,缺少结合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形势的应用研究,亟需建立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行业运营监管手段,提升城市营运小客车的运营监管水平。
3)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全方位的综合决策优化体系
根据对城市营运小客车行业的现状调查分析可知,营运车辆的空驶率较高,公众出行合乘意愿较弱,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难以实现营运车辆、公众、运力的效益协同,亟需对现有行业运营模式进行决策优化及政策引导,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运营决策的科学高效。
4)采用人工监管执法,效率较为低下
南京市目前营运小客车客运监管以人工巡逻、定点、定期执法监管为主,劳动强度大、执法效率较低。受外场信息获取的限制,执法人员难以对营运小客车驾驶人、车辆、经营活动进行有力的监管,使得监管执法的力度降低。
4 需求分析
针对上述南京市营运小客车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设成果,通过“出租汽车+互联网”,加快推进传统出租汽车转型升级,加大对城市出租车客运行业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并融合各运营企业、各运营平台、管理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南京市城市级营运小客车信息化运营服务监管布局,以信息化方式完成对南京市客运交通的精细化监管和对出行公众全面、完善、安全的交通服务。此外,实现城市级营运资源的整合,为运营企业提供平台协同化的运营管理服务。因此,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平台的建设需求应立足于信息资源整合、政府运营监管、企业运营管理、公众出行服务四个方面。
5 运营服务监管平台建设目标与总体架构
5.1 建设目标
基于南京市营运小客车的运营现状及管理与服务需求,结合南京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构建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平台,从而提升交通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交通运行监测与运营监管能力、交通大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及公众出行服务能力。主要体现:(1)提升交通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2)提升客运交通运行监测与运营监管能力;(3)提升交通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4)提升公众出行服务能力。
5.2 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任务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依托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数据中心)建设、政府指挥决策体系、企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用户服务体系三个应用体系的建设及信息化接口规范及标准建设、信息安全及运维保障机制两大保障措施的建立。总的建设任务概况为“一个中心平台、两项保障措施、三大应用体系”。
5.2.1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依托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智能公共交通(一期)项目的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资源,实现数据管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功能。通过采集、交换取得南京市营运小客车的各类数据信息,建设营运小客车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数据交换平台、服务总线及相关预测分析模型等,实现基础数据的分析应用,为运营服务监管平台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5.2.2 两项保障措施
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在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重点做好访问控制、入侵防范等方面的工作,防止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泄漏和破坏,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在现有交通运输部、省厅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制定营运小客车行业数据标准,完善数据接口和传输技术规范,建立数据质量检测规范,制定使用维护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包括布局、建设、运维及数据更新等内容的完整规范,确保本项目中各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5.2.3 三大应用体系
对经过融合处理后的综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基于“监管决策、生产管理和出行服务”建设政府监管决策、企业生产管理和用户出行服务三大应用体系,实现城市级范围内营运小客车资源的平台化统一监管,提升用户出行服务水平。
5.3 总体架构
本项目基于对营运小客车人、车、企业、平台的数据资源整合,旨在打造“一个中心平台、两项保障措施、三大应用体系”,即综合数据中心、运营服务监管平台、信息化接口规范及标准体系、信息安全及运维保障体系、服务于政府监管、服务于企业运营、服务于公众出行。项目建设作为南京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有力补充,有力支撑南京智慧交通体系的发展建设,推进智慧南京的城市发展建设。
5.3.1 平台逻辑架构
从逻辑上分为基础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和展现层五个层次。如上图所示。
1)基础层
基础层是系统的运行保障层和数据来源,包括驾驶人、乘用人、车辆(传统巡游出租车、网络预约出租车、租赁小客车)、运营企业(出租车企业、网络约租车企业、租赁车企业)、管理部门、运营平台(传统出租车运营平台、网络约租车平台、租赁车运营平台等)、机房主机、存储、备份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等,是系统的数据来源,为系统运行提供了最基础的物理载体及传播介质。统一数据网关及个别实时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采用C/S架构。
2)数据层
数据层汇集了系统上层应用所需的原始接入采集数据、基础数据、动态业务数据、专题数据等,具体包括:GPS定位数据、实时营运数据、违章执法数据、GIS基础数据、报表统计等各种数据。另外,数据层提供数据存储、加工处理、交互等数据资源管理功能。
3)支撑层
支撑层主要是业务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由各种中间件、服务组件和接口组成,主要包括GIS服务平台、通信中间件和Web Service服务等组成。
支撑层是整个系统业务实现的支撑,并是将来系统功能和数据扩展的基础,保障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4)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是系统的业务应用模块,面向政府运营监管、企业生产管理和用户出行服务,是整个系统的业务逻辑集中点,在整个系统总体架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用系统采用B/S架构。
5)展现层
系统的展现层主要提供监控客户端、调度客户端、Web网站、手机、移动执法终端等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及数据展现手段,是用户应用、信息的直接途径。
另外,统一的信息资源规范是系统实施的保障,本项目制定了南京市营运小客车行业指导性规范文件,要求在项目实施中严格遵循。安全保障和运营管理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江苏省、南京市信息化安全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的规定。
5.3.2 平台物理架构
物理框架是对工程应用实施的具体部署设计。具体而言,南京市营运小客车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企业已有平台、车辆数据及手机端信息的接入,由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数据中心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共享等。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平台位于数据中心,为管理部门提供前端运行监测及运营监管,同时,数据中心支撑各运营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及公众出行服务。
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3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设计;滨水区
景观设计在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其有了多元化的设计要求,地域性就是景观设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我国城市地域各具特征,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地域特色及人文景观,因此需要依据地域性特征来进行景观设计,使滨水区展示出独特的地域风情。目前陕西地区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使城市的差异越来越小,因此就需要应用地域性景观设计来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
一、陕西中小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相关内容
1、城市滨水区
城市滨水区主要就是与城市建筑毗邻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的特定空间区域,也是城市中的水域部分。在进行滨水区景观设计时主要以滨水区水域作为空间主体,与周围城市建筑进行协调,在陕西地区,其主要的城市滨水区为河流及湖泊,其是包含多元素的城市区域。
2、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
本文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区域空间运用景观美学及工程技术等手段,通过改造地形地貌、种植观赏植物、建造风景建筑及小品、设置道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符合人居环境的过程。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是指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受到所在地域综合因素的影响而需要体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共同特征。是某特定地区的景观形式、空间组织美学、技术手段与当地人文背景的有机整合。地域性景观在特定地区,由于共同的自然、人文、人工背景的影响,表现出共同的风格特征,而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背景、人工条件等诸因素使得景观风格各异,形成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景观形式。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点就是某一地区时间、自然、地理、文化、历史、风俗在空间形态上的反映。
二、中小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在上个世纪我国城市受经济的影响,对水域的开发主要应用在防洪、运输、工业等发面,因此在这个时期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在陕西地区的许多中小城市中,存在着水域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对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认识只停留在绿化的表面层次上,因此就出现只注重生态效应而忽略美学的情况,植物配置等景观设计中的科学理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陕西的一些中小城市中对景观设计与环境文化开始注重起来,并对一些滨水区进行相应的设计与实践,在这些滨水区景观设计中主要以国内外优秀的景观设计作为参考,这也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滨水区景观设计的需求。很多陕西中小城市开始系统规划建设城市滨水区,新城区的建设也围绕着滨水地带如火如荼地进行。有些景观设计项目受到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的青睐,取得了成功,但是大多数陕西中小城市的滨水区景观设计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景观设计的地域性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影响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以及城市特色形象的建立。
三、中小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对陕西地区中小城市滨水区区域的一些景观设计的调查发现,在的地域性现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没有很好地利用本地植物
很多中小城市在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多加利用本地植物,例如在其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中,大片的草坪中乔木的数量不但稀少,而且没有遵循植物配置美学原则,看起来十分的别扭,加之没有多加利用本地植物,给景观设计增添了败笔。某市区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本地植物的运用也很不丰富,尤其是冬季景观效果更逊一筹。在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与应用应考虑陕西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等问题,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以本地植物为主,利用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知识,设计出怡人的滨水景观,从而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观景感受。
2、没有积极延续历史文脉
陕西的许多城市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气息,但是在陕西的一些中小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一些设计师只是根据区域内建筑及水域进行设计,而不考虑整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就形成了滨水区内景观与城市格格不入的情况。某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中,河中小岛上的假山设置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不仅没有考虑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而且非常影响景观效果。因此在进行在这些中小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时应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进行设计,从而展现出当地的历史脉络,与整个城市的历史融为一体。
3、没有深层挖掘传统文化
多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都在设计目标或规划原则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规划设计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然而,有些城市并没有深层挖掘传统文化。滨水区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不应只浮于表面,还需要设计师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避免滨水区景观的实际效果无法达到设计的要求。
4、没有充分发扬民俗风情
陕西地区一些中小城市中有许多有趣并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在进行滨水区景观设计时需要对当地的一些民俗进行调查,并在景观设计中适当的添加这些民俗风情,避免出现影响当地居民观感的因素。
5、没有认真选取当地材料
陕西地区有许多合适的植物及材料适用于景观设计中,而一些设计师因对当地材料了解的不够详细,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较为随意,这就会造成这些当地植物没有起到物尽其用的效果,使滨水区景观的地域性效果没有表现出来。
结语
地域性是现今景观设计研究中的重要话题,陕西是一处具有非常浓厚历史特色的区域,其下属的许多中小城市都能体现出其独具的地域性特征。而现今滨水区景观设计地域性并不突出,使城市之间逐渐出现趋同性,这不利于多文化地理的发展。为了保证这些区域中小城市的地域性特征,使历史脉络可以传承下去,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通过综合性思考与设计,使滨水区可以表现出当地应有的地域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李增文.地域性文化背景下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6.
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4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 景观设计 研究动态
伴着世界范围内关于工业生产形势的转变,在城市的市中心内不断出现了许多工业废弃地。这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使用价值,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把重心放在对于环境污染的解决上。在预想的范围内,提前对可能会发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做好处理方案。
一、概念
(1)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是只之前曾经进行过工业生产活动的地方,以及与生产活动相关的交通,仓库等用途的地点,但最后废弃不用的地段。
(2)棕地
棕地是包括废弃不用的,在一定年限内未进行使用的,或使用价值为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性质的用地及在用地内存在的各类工业设施和材料。对于棕地型土地的重新开发和改造时,容易遇到一个在其他类型用地上不存在的问题———污染。这就给改造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同时,棕地也被认为是按照城市规划政策或城市复兴目标有再开发可能的土地。
(3)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
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是对工业废弃地的景观部分为重点的改造活动,而被改造的对象需要具备历史,文化,技术,审美和科学研究价值。景观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场地规划,废弃地设施以及废弃材料的艺术加工。从气候,土壤,水汽和植物等方面着手。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现实的研究价值。
二、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废气景观,国外的研究与国内相较是超前的,这与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以及工业转型和城市的发展程度是分不开的的。而非其景观这一课题也成功地饮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也早已意识到,面对适量如此放大的城市废弃物以及废弃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无法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今年来哈佛大学提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是对四大学科(景观设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动反应,它是一种革新性的城市景观研究的实践方式。
(2)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逐渐兴起的,20世纪的90年代快速发展。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丰富经验的设计阶段如下:1960年由于传统的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开始出现,1970年美国景观艺术家参加在新的地方实践中更新了煤矿与大地艺术相结合,在20世纪的80—90年代,生态思维和进一步发展科学和技术促进工业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废弃景观;1990年,鲁尔区工业标记荒地景观设计成熟,21世纪初,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促进繁荣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审美观念的普及。
(3)国内研究进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实际项目,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结语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较,我国目前的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明显还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出于对目前城市工业废弃地问题的急需解决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我们要对中国的工业废气地景观改造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将研究深入下去。废弃景观是我们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理想的重要方法,是具体解决城市积极而有序前进的一个新方法,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手段。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课题那么简单,他代表了全世界人们对与城市环保问题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工业废弃地景观的发展和前景及其理论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景观设计实际操作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牛慧恩. 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
[2]梁芳. 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3]蔡海燕,彭震伟. 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21999) 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2010) [J]. 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288.
[4]潘百红;吴健 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现状。北方园艺
[5]吴健;潘百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现代农业科技
[6]吴健城市记忆的延续:长沙火车南站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7]谢欣明上海产业类历史地段景观改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8]黄滢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的更新设计。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5
【关键词】乡村景观;园林;设计
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在买房置业时,不仅会关注室内的研究设施,同时也开始重视室外环境的质量。这需要园林建设的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聪明才智,将乡村景观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当前我国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充分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针对园林景观建设以及乡村景观的保护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在乡村景观设计方面,更加注重活力与生机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当前,我国乡村景观在建设、设计、规划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生态环境与园林规划设计结合起来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布局与生态优生原则,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二)园林规划理念更加成熟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要求科学管理与创新发展相关结合,根据建设施工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发展现状等实际状况,初步形成了一套可行性强、合理、科学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二、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国内乡村景观建设的相关设计人员在技术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设计规划方法落后、设计理念陈旧等方面,造成一部分城市乡村规划整体设计水平较低并且乡村规划缺乏科学性,一些工作态度不够负责的建设人员可能还存在着无视政府规章制度的问题,并且有关部门没有做好制约与监督方面的工作,这些是目前制约我国城市乡村建设质量提高的主要不处因素。
(二)乡村景观建设缺乏技术创新
缺乏创新几乎是我国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城市乡村景观设计领域来说,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方法、措施、手段、技术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制约了乡村景观建设中新方法、新工艺的开发。另外,建筑市场上一些先进的建设材料供应不足,间接造成了乡村景观建设的质量无法进一步的提升。城市乡村建设既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人工的美化,乡村景观建设的施工工作难度很大。
(三)生态环境效用与城市景观建设缺乏统一性
由于国内许多施工企业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相关主以及经验的支持并且思维观念比较落后,只是将乡村景作为一项城市形象工程来进行,严重忽视了乡村景观内在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除了提高的城市部分区域观赏性之外,几乎没有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任何方面的改善。甚至在景观视觉效果上,由于没有充分兼顾到城市的整体格调,乡村景观的设计没有与城市整体风格相一致,造成外观上的突兀与不协调。
三、保护和延续乡村景观的基本措施
(一)创造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乡村景观设计作品
一些从整体的发展规划出发,结合发展需求以及当前现状,综合运用多种景观设计手法来发掘出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底蕴,建设并完善了现代化的乡村绿地系统,建设出了一整套环境优美、质量良好、指标先进的生态系统,结合先进的基础设施、游乐设施、景观雕塑以及相关的乡村绿化作品,突出了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貌。在乡村系统绿地的建设上,创造并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布局方式,比如混合式绿地、楔状绿地、带状绿地、块状绿地等,既彰显的风土人情,也改善的的生态环境。
(二)引进先进的乡村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
由于目前我国地乡村景观建设在技术上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提升乡村景观建设水平,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工艺,综合运用多种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引进的施工工艺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与发展,将其他相关学科的思维理念引申进来,综合运用音乐喷泉、仿生学、霓虹灯、电子产品等设施,增加建设与乡村规划的现代气息。
(三)更加重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乡村”是一种新的乡村景观的设计理念,国内许多施工企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针对“节约园林”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同时也通常都潜移默化地将“节约”思维融入到设计方案中,比如当前许多园林景观都含有太阳能照明、RED、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污水回收等系统设施。乡村景观的原有特征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内心表露,是普遍情感的再现。 就乡村景观的延续形式而言,要能够在有效摸索当地特有自然元素后,巧妙地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中来。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乡村建筑物来点缀空间。设计人员在点缀过程中,看起来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而且能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受。
四、结语
要提高乡村景观设计与规划水平,重点在于建设规划的技术创新,将生态环境效用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对植物的品种以及园林修建的地址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杜绝以往园林建设规划中出现的轻管理、重建设的现象。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立足于长远,遵循艺术性、科学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园林景观的外在形象与基础设施要充分体现出人性化原则。
作者简介:黄凯迪(1994.8-),男,籍贯:湖南常德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文海.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01(08):140-141.
景观设计研究现状范文6
关键词:生态主义;景观设计;影响;生态主义设计框架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逐渐醒来,开始意识到环境和能源危机,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以人为本”的宗旨放置于更宽泛的自然生态圈中,考察人的行为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是否有损于生态环境,兴起了人与自然“互依共存”的生态主义景观设计。
1 生态主义
1.1生态主义的概念
生态主义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创造人类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实现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它不否定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而是抛弃这些传统产业部门的不完善方面,学习自然界的智能,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保证人与自然的双赢。
1.2生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比较
生态主义思潮的兴起是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 “人本主义”中隐含的人权至上、理性至上观念的反驳,是在对科学技术及工业体系产生怀疑的思潮中的产物。生态主义是一种多样综合生态化,既关爱人性又保护生态平衡;而人本主义只沉浸在自己取得的成就中,挥霍资源。生态主义以人类与生物圈和非生物圈的相互依赖、相互滋润为出发点;而人本主义以人类的价值取向和利益为出发点。生态主义尊重多元性,鼓励多元性的良性循环;而人本主义过分强调“人是万物之灵”的单边主义思维。生态主义以共兴原则为指归,只有人类与所有的生命都共同兴旺,社会才会温馨;而人本主义看重人的独立与尊严,漠视其他生物。
2 生态主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2.1在设计思想上
景观设计在生态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在:1)生态保护: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物种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保护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其健康的发展。2)生态补偿: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对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如利用大阳能、风能等自然自身的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3)生态恢复:由于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对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进行生态的恢复,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相互发展。
2.2在表现形式上
景观设计在生态主义的影响下产生了四种表现形式:1)自然式设计: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如奥姆斯特德设计的城市绿肺 ——纽约中央公园。2)乡土化设计:通过对本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充分使用当地材料和植物,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如哈普林设计的旧金山海滨牧场共管住宅。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干预与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如曼宁首创叠图分析法,完成了一个全美国的景观规划。4)恢复性设计: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学手段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如史密森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
3生态主义景观设计框架解析
3.1生态主义景观设计原则
3.1.1尊重原则——所有存在物都有内在的价值和生存的权利
1)尊重生命,世界上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人类,还有数以万计鲜活的生命存在,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兴,享受世界的丰富多彩;2)尊重土地,因地制宜,研究土地的功能、结构和变化,根据土地的属性决定土地的利用模式;3)尊重自然的过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4)尊重场地生态发展,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让自然做功,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大大节约资源;5)尊重地域和人文特征,将当地的气候地理和风土人情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设计更具认同感和特色。
3.1.2顺应原则——最小干预,最大促进
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场地上进行的,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形成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对场地的扰动,并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顺应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
3.1.3节约原则——减少资源、能量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利用自然条件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使用效率;提高植物的生态效益和使用周期;合理利用光、风、水、温度等自然要素,避免大量单一耗能要素的出现;充分考虑资源再生要素,如自然界中的植物是自生自灭自播繁衍的。与此同时,4R原则也是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一是缩减使用(Reduce):减少对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二是再利用(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三是再(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四是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
3.1.4创造原则——更艺术、更宜人的景观
在崇尚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景观和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景观设计师也应该赋予生态景观以“艺术意境”,展现艺术和美感。但景观不仅仅是美的,同时要承担一定使用功能,因为它是为广大市民服务的,如公共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尺度适宜;景观能够持续较长时间,适宜长时间观赏的需要。此外,对于城市局部产生的环境问题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局部补偿,尽力减少这些负效应的存在,如瀑布、水帘的水流声音可抵弱噪声的存在,为居民提供一个较为接近自然的幽雅环境。
3.2生态主义景观设计方法
3.2.1场地的处理——保留、恢复、再现
研究场地历史和现状特征,分析场地中的可利用的原有元素,确定哪些可以完整保留或部分保留或构件保留;对污染严重或极度贫瘠的场地,需要置换土壤或利用微生物进行恢复和促进;对以前人类活动留下了痕迹,在重新的景观设计中并不试图掩盖或消灭,而是尊重场地特征,采用保留、艺术加工等,让这些代表历史的元素重新呈现在公众面前。
3.2.2材料的处理——梳理、循环利用
场地上的材料一般比较杂乱,包括不再使用的的材料、残砖瓦砾以及过去的人为活动留下的废渣。首先对材料进行梳理,若对环境无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若是污染环境的,就要经过技术处理后再利用。那些构件或工业符号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建筑、雕塑等景观。在废料和污染处理中,原则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