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的核心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的核心目的

教育的核心目的范文1

摘 要: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解读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必备环节。解读教材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变革的含义,还要了解教材的不足与缺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材料的补充与整合。

关键词:英语(新目标);教材内容;合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21-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功能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成为教学服务,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依据教材实施教学,而应从教材的内容、结构、方法等多角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拓展,这就需要教师要去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一、以课程标准作为整合与拓展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的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整合与拓展”。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出发,任何的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任何教学步骤的安排都是可行的。教师要灵活拓展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整理,融合么自己的教学中去。同时刘道义老师也认为:(1)教材不应该成为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2)教材不是“圣经”;(3)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4)没有完美的教材;(5)教材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对于教材要有三个“正确认识”,一是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合理使用教材。要牢固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充分认识教材对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教材的局限性;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二是正确认识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教材不等于课程标准;教材不拘泥于课程标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可能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体现教材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要认识到教材与标准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三是正确认识教材与考试的关系。教材的内容不等于考试的内容;平时的评价可以以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为基础,但也不能死抠书本知识;不能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而对教材进行随意的取舍和调整。

二、科学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教师的课前准备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与认知现状。我们的教学要做到把教材概念化的知识还原为贴近学生的具体的内容,把活生生的人和事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概念化的知识细节化、情节化,实现“还原生活”的功能,与我们面对的学生对接。

1、调整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让教材内容更符合学生需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补充更多的语言材料,适当增加一些与课文息息相关的词汇。如七年级上册Unit5 关于球类运动词汇教学时,可以增加“badminton”这个词。

(2)整体设计,分课时侧重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五项内容标准。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2、理安排合课时,做好Section A 和Section B 两部分的统一、协调

《英语(新目标)》每个单元有六页,其中Section A 三页,Section B 两页,Self-check 一页。一般情况下,安排五课时,Section A 两课时,Section B两课时,Self-check一课时。但是往往由于每个单元的难易程度、话题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上课需要的不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合,并对课时也作适当的调整。

如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这一单元可以这样安排课时和组合内容:由于Section A 的第一页和第二页只讲到一个句型 Do you have…? 和表示球类的几个单词,内容太少,课堂教学无法开展生。为弥补这一不足,第一课时可以对内容作适当调整,把Section B 的1a提上来,这样可以在教学Do you have …? 的同时, 教学新句型Do you like …(Unit 6)? 或者把后面需要教的句型 Let’s …. That sounds … 提前,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充实第一课时的同时,给第二课时争取教学时间。因此第一课时可以处理A 1a ~ 1c, 2a, 2b , B 1a。

以下课时可作如下安排:

第二课时,复习单词,完成采访任务,复习句子结构 Do you have…? 完成 3a, 3b 的教学,学生在对话中操练句型和单词。

第三课时,处理A 3a, 3b, 以及Self-check 3 图片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想象用所学的句子结构和单词编对话,进行表演。

第四课时,3a语段的处理,注意第三人称单数has,语言点的处理,学生听力模仿的强调,句子结构的掌握。3b写作处理以看图模仿为主,从课文来看还是以单词巩固为主,3c 的写作要求仍旧以第一人称为主。

第五课时,完成体育俱乐部的介绍,汇报同学参加的情况。

3、切合实际,适当删减教材内容

为确保课堂教与学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当教材内容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易操作时,通常可对其做出必要的删减。如,七年级(上)Unit 8《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单元中的Section A 4是一个游戏,按学生出生日期排序,而目前大部分班级都有五、六十人,如果逐一调查,课堂秩序就会显得比较混乱。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删去这一活动。

4、以生为本,合理替换活动内容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对教材中效果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如,七年级(上)Unit 3 Section A 3c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父母的名字。这种情况在中国较难,谁愿意让别人任意呼叫自己父母的姓名?那会让他们感觉不自在,感觉受到了别人的侮辱。因此,在课前让学生找一些明星的海报来替换这一活动,既避免了尴尬,又增强了课堂趣味性。

三、结语

实践证明,整合后的教材条理更清晰, 重点也更容易把握了,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不仅节约了英语教学时间,加大课堂上语言输入量,还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当然教材整合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是简单的拼凑,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对所补充的教材资源要进行合理分配和科学取舍,只有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需要整合出来内容,才能更加有效解决新教材中出现的内容跳跃、松散、知识连贯性不强等不足,使我们的英语教学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 倩.《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 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

教育的核心目的范文2

什么是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美国巴克研究所这样描述:项目式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学习自1897年被首次提出以来,其理论不断被教育专家丰富和完善,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也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依然被证实有其独特的优势。

AltSchool是一所被美国硅谷热捧的小学,受到硅谷大咖和投资人的关注。AltSchool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以儿童为中心,以项目为基础方式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教育机构。不仅仅是AltSchool,其实项目式学习方式在北美和北欧被广泛采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学校开始重新关注和探索项目式学习。

在我国中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蓝图和框架,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重回教育者的视野,开始被广泛关注和应用。项目式学习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们的欢迎,虽然项目式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形态各异,但是项目式学习也蕴含着核心的元素和要义。若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元素和要义,可以保证项目式学习的规范和效果;若能获得信息技术的支撑,项目式学习会变得更易实施和更有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和实践层面,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对项目式学习的课程进行很好的设计、规划与实施,最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那么,项目式学习的元素和要义是什么?如何设计和实施项目式学习呢?

本期策划,台南大学数字学习科技学系教授林奇贤从21世纪5C关键核心能力出发,站在项目式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整体高度,提出课程设计的5A元素和课程的4个不同层次,以及课程检核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的教师胡祖奎和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的教师张渝江,梳理了巴克研究所提出的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八个基本要素,以及教学模式和技术在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提供的有效支撑作用;上海喵爪公司CEO李长梅介绍了喵爪星球在线教育空间及在其基础上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情况,以及如何实现定制化的教育创新;北京景山学校的特级教师周群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展示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南仓小学校长齐松先介绍了其对乡村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探索c实践。在此,通过前沿的视角、专业的研究、先进的理念、具体的案例,呈现更具时代感和操作性的项目式学习,期望能对一线教师的实践有所启发。(王晓波)

教育的核心目的范文3

本人作为新形势下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始终抓住德育教育不放松,在方法和目的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认真制定好班队工作计划,通过八个结合来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效果。

一、德育教育要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体现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缺乏理性认识。

低年级学生行为特点,他们喜欢随心所欲,不易受到纪律的约束。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他们喜欢简单直观的东西。如:把人分为好人坏人;把事物分为好玩和不好玩等。低年级学生个性化特点表现明显,不像成人那样有组织有纪律地从事某项活动,喜欢跳绳就跳绳;喜欢拍球就拍球,不受纪律约束。

二、把德育教育与常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观念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等,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三、把德育教育与爱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爱心在行动:一是结合“给父母洗脚”活动,开展关爱家人教育,如按照不同的时期,分别开展了给父母倒一杯茶、给父母添饭、给父母洗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从小学会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二是结合开展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在班上开展对学困生的“一帮一助学活动”,在班上动员和鼓励学习好的同学主动报名结对帮助学困生,通过这一活动,班上几个学困生在学习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四是开展应急演练,主要开展了遇到地震、火灾、校园伤害事件等如何应对等几个主题演练活动。

四、把德育教育与讲故事结合起来,用英雄人物的事迹,启迪学生的爱国之心。。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讲英雄人物的故事,讲名人爱学习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三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把德育教育与开展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多了。这样,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把德育教育与对学生的表彰和奖励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注意尊重学生,坚持以表扬为主,把表扬与批评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教育的核心目的范文4

[关键词] 课程体系项目化教材教学情境

近1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扩大了数倍,而且在教学平台建设、专业设置改革、课程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与成果。教材是课程建设中一个微观的、操作层面的问题,但却反映了课程建设深层次的矛盾,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高职教材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满足不了基于生产过程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的要求。基于生产过程开发的项目课程教材能有效克服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的现象,更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符合服务于区域畜牧业经济的专业培养方向。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内畜牧行业企业认真调研,与同事、同行深入教学研讨,借鉴兄弟院校教材开发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高职教学经验,认为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开发应考虑下述几个方面:①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材开发的前提;②课程标准是教材开发的依据;③生产过程分析是教材开发的关键。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材开发的前提

1.根据本行业调研构建课程体系

笔者通过对本地区畜牧业的工作领域及其工作岗位调研与分析,明确了各个工作领域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主要有六个方面:家禽生产技能、禽病防治技能、牛生产技能、牛病防治技能、猪生产技能、猪病防治技能。综合六大技能,构成了工作岗位两大专业核心能力:动物生产能力、动物疫病防治能力。按照工作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和后续课程开设的要求,将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4门专业平台课程,3门专业核心课程和3门专业支撑课程(见表1)

2.依据课程体系配套教学资源

按照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配套相应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拟定、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教材和教学课件的开发、授课计划和教案的撰写等。其中与重构的课程体系配套的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开发是配套教学资源的重点与难点工作内容之一。

传统的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缺乏;②教材编写的依据不充分;③教材内容不能很好体现本区域畜牧业经济发展特点,更新慢,不能及时反映畜牧业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材料;④教材缺乏对职业氛围构建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是教材开发的依据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等课程要素,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课程评价。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课程评价与考核等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一般由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通过对课程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参照课程教学目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等,遵循系统性、发展性和实用性原则编写的。因此,在开发教材时,要根据课程标确定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三、生产过程分析是教材开发的关键

1.依据工作岗位确定教材项目

深入规模化、标准化畜牧行业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各个岗位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所必须的专业技能。通过对各个企业岗位设置分析,确定畜牧行业企业所必须的生产岗位设置,将这些岗位整合成教材体系的教学项目。例如,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内养禽行业企业调查,通过这些企业生产岗位设置情况分析,确定了养禽行业必须的岗位设置,并整合成教学项目见表2。

2.将工作任务整合成学习任务

参照工作任务确定学习任务就是将工作任务整合成学习任务。由工作任务到学习任务必须经过整合过程,在进行任务整合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必须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2)必须结合国家畜牧兽医行业职业标准;(3)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等职业教育规律,(4)注意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3.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

通过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一般认为完整的工作过程由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定反馈等6个步骤完成。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情境设计成任务分析、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操作、检查评定和复习考核等6个步骤。为了便于在教学中进入设计的教学情境,在编写教材时,根据设计的教学情境设置每个学习任务的栏目。笔者认为教材中的每个学习任务应设计任务分析、相关知识、制定计划、实施操作、检查评定和复习考核6个栏目比较适宜。

参考文献

[1]鲍洁.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框架体系[J].职教通讯,2007(2)

教育的核心目的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动态性;多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15-02

随着现代社会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巨大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掌握好英语,成为了现代社会对“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要求。而计算机及网络的飞速发展,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又为当今大学生学好英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也进行了调整和改进。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由此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已从偏重“读写”向偏重“听说”转变。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及家长的不同需求、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教学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使实际教学中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呈动态化和多层次化发展。本文就此现象及造成此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解决的几点建议。

一、英语教学目标的动态性和多层次性及其原因

大学教育(包括本科、专科、高职及研究生教育等)是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的最后阶段,是衔接教育与社会的一环,而学习者也将在大学中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化。因此,相较中小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大学各门课程的实际教学目标就显得相对复杂,大学英语也不例外。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相对单纯,通常着眼于中考和高考等各种考试,学生们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的也比较单一。而进入了大学以后,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未来的职业定位,对大学课程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关注社会对英语使用能力的需求,缩小教学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注意加强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忽视了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只是按照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将教学目标强加于学生,照本宣科,教学就会事倍功半,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这样的教学通常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各高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的不同,也会导致实际英语教学中目标和效果的不同。以大学英语为例,学生的学习目的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应试层次:主要是针对学校英语考试、全国英语四六级、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及出国考试等,以顺利通过考试为学习目标;②一般交流层次:有这个层次要求的学生通常希望在学习了大学英语课程后,能使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③专业英语层次:有这个层次要求的学生希望在经过了大学的学习后,能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英语,拥有能阅读本专业英语文章和书籍、与外国同行用英语探讨本专业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可以是以上几个层次的结合,如有的学生既有应试的要求,也有掌握专业英语的要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其英语学习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教授课程之前,教师不仅要明确教学大纲上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到所教学生的自身条件、学习要求和学习目的。如何能在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的同时,有效地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既能满足班上大部分学生的要求,又能贯彻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所希望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如同一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各不相同,学习目标、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条件的限制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大学英语教学就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其教学目标。究其原因,可分为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由于中学期间各个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的不同,进入大学的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较大。而由于高校扩招,在各个大学里大学英语的授课班级人数通常在35人以上,课时通常为两年共300学时左右。如上文所提到的,进入大学的学生对课程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督促和保证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力求提高其英语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部分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缺乏主观能动性等因素,更为顺利地进行英语教学和完成教学目标增加了难度。

2.教师方面。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重读写”上,忽视听说、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沉闷,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这也成为了顺利贯彻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主要障碍。

3.其他方面。如前文所说,大学教育可说是衔接教育和社会的最后一环。实际上,大学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中学教育甚至小学教育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以一般的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之前通常经过了6年甚至更长的英语教育。然而,“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偏离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并且从中学到大学,一而贯之,其不良后果在大学阶段最终暴露无遗。”要在大学阶段实现学生综合英语水平(包括听说读写译)的提高,如果不把之前六年甚至更长的英语教育考虑在内,那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萍。而各个高校的英语教学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也为全面实现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的原因,为了解决问题,需要在几个方面作好准备:①教师和学生都应及时转变观念。学生应意识到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不同,对自身进行调整,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为自己将来的发展作好规划,结合自身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教师要跟上时展的需要,调整教学理念,同时要和学生进行沟通,明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②优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高校可以根据入学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级教学,同时增设多门英语类选修课程,如交际英语、英语文学、英语影视及各门专业英语等,将原定的大学英语必修学分分一部分到这些拓展类英语课程中,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要求。此外,还应完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改变英语课堂教学。还可以设置多种英语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外语的人才。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调整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及时调整观念和教学方法,增进沟通,高校则应尽力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狄淑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湖北农机化,2008,(1).

教育的核心目的范文6

一、户外真人秀节目旅游营销特点

(一)影响力大

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将观看户外真人秀节目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消遣方式。它的传播范围和受众规模是许多其他电视节目不可比拟的。诸如《奔跑吧兄弟》播出后,节目收视率稳居同期节目前列,明星们的表现成为了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和网站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拍摄外景地频频曝光,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成为了游客追捧的景区。

(二)认同度高

户外真人秀节目借助名人效应、旅游景观、互动游戏和有趣的故事情节等将观众的感情带入,旅游目的地在观众眼中更加生动、具体。对于观众而言,这是一个积极主动接受的过程,可以由内及外的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与传统营销工具相比,借势户外真人秀节目宣传旅游目的地的这种营销方式更能让观众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旅游行为。

(三)感染力强

在观看户外真人秀节目时,观众常常会被节目中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所吸引,有时还会将自己置身其中。同时,户外真人秀节目中包含的许多旅游目的地信息,常常以剧情的方式展开,逐步渗透到游客心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刺激他们产生旅游动机。对于《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户外真人秀节目,综合了视觉、听觉和动作,具有高度娱乐性、文化性和参与性,感染力较强,获得了观众共鸣,因此取得了较高收视率,同时也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更多的旅游客源。

二、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主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八零后已成长为社会的主力人群,并且也逐步进入婚嫁、为人父母的阶段。这一群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追星情结,也爱旅游,在家庭教育上崇尚朋友式教育,尊重孩子人格,愿意给孩子更多的平等和自由等。例如,《爸爸去哪儿》紧扣社会环境,抓住了八零后父母的口味,通过寓教于乐的旅行,展现明星与小孩生活的点点滴滴,发人深思。另外,他们普遍对明星涉足过的地方感兴趣,也希望体验节目中有趣的游乐项目。幽静的小村庄,质朴的老村民,在这里不仅可以追忆可爱的宝贝和欢乐的奶爸,更能体验淳朴的乡土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二)源动力:商业利益的驱使

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的融合,不仅会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了丰富客源和可观收入。随着户外真人秀节目收视率的不断提高,它对旅游资源的宣传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如《爸爸去哪儿》捧红了云南水乡文山普者黑、宁夏沙坡头等景区;《花儿与少年》带火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旅游目的地;而《奔跑吧兄弟》每两期更换一个拍摄地,带领观众领略中国美景;四川卫视的《两天一夜》通过艺人的游览视角和互动竞争,展现了四川当地的美丽风景,尽显环保、礼仪、历史、风俗等各种旅游元素。

(三)引导力:政府政策的导向

在我国现阶段,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对影视旅游的发展作用重大。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振兴计划和相关政策,为影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政府通过放松管制、创造环境和规范竞争等,使文化资源和要素在产业间合理流动及优化配置,促进影视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同时,政府也可成立综合协调性机构,为影视旅游的节目设计、现场录制和市场营销等营造一个良好平台。

(四)支持力:科技文化的创新

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的融合,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和文化的创新。文化是户外真人秀节目的本质,更是旅游业的灵魂。例如,《爸爸去哪儿》实际上是一部文化创意大片,不仅展示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伦关系,也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还有文化观念冲突给我们留下的思考。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影视业发展的基础,更增添了影视旅游的魅力,为影视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融合视角下旅游目的地营销创新

基于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融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即要以娱乐性、体验性、教育性为营销理念,依托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市场需求和电视媒介等基础条件,以休闲度假、深度体验、主题特色等作为产品的开发重点,采取多元化的营销策略,从而刺激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使之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一)营销理念

营销理念是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将渗透到整个营销流程中。基于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融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理念,即要融娱乐性、体验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在轻松温馨的画面中悄然实现旅游信息的传递。首先,户外真人秀节目对观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产生自我认同感;另外根据当地环境和资源条件而特意设计的一系列游戏环节等也让节目显得更搞笑有趣;其次,娱乐是表象,教育才是本质,户外真人秀节目有时更像一部教育大片,节目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寓教于乐、令人深思;最后,户外真人秀节目是一部旅游互动大片,体现了人与景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目前,国人出游常常走马观花,对人对物有效互动不够,更谈不上深度的旅游体验。户外真人秀节目的播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它告诉我们要走进风景里,感悟大山的雄伟、水面的涟漪和草木的芬芳,品读画里的乡村和淳朴的村民,这才是旅游的精髓;同时,人也是风景的一部分,这不仅包括原居民,还包括旅行中身边的亲戚朋友或至爱的人,用心与之交流与互动,你会觉得不虚此行。

(二)营销基础

户外真人秀节目与旅游融合视角下旅游目的地营销则要依托旅游资源、市场需求和电视媒介等基础条件。在资源条件方面,户外真人秀节目的拍摄地大多选择在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郁等具有特色的地区,与棚内拍摄的综艺节目不同,特定的外景场地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市场条件方面,户外真人秀节目应紧扣社会环境,关注社会热点,节目的内容与形式符合社会主流趋势,平民化的生活场景,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在媒介条件方面,户外真人秀节目时代性强、制作精美,拥有强大的粉丝群体,影响力范围广,旅游目的地应借助这个电视节目的品牌,拓展营销舞台,成功地把旅游目的地推介出去。

(三)营销产品

对于户外真人秀节目,内容为王是制胜法宝,偶像的选择、亲情的定位、话题的公众性以及节目风格等造就了节目的成功。而从旅游业角度,户外真人秀节目折射了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的重要趋势。从旅游目的看,休闲度假代表了未来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快节奏的观光旅游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人们的旅游需求将趋于多元化,慢生活的休闲度假将成为一种时尚。例如,在《爸爸去哪儿》中,旅游不仅是去哪儿,而是呆在哪儿,回归自然的本真,领悟文化的魅力,这是高品质的度假生活,是一种心灵的放松与享受。从旅游产品类型看,原生态的旅游目的地将受到市场追捧。纵观户外真人秀节目取景拍摄地,往往都是风景优美、比较原生态的景区,其中包括众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里美丽的田园风光、宁静的小村庄和淳朴的乡土民俗胜似世外桃源,还有设备简陋但文化浓郁的农家屋舍,是发展民宿旅游的基础,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旅游方式看,具有特色的、参与的和深度的旅游目的地容易得到游客青睐。特色是根据旅游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而开发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参与强调游客与景区的有效互动,而深度则诠释了旅游资源的全产业链开发。如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宝贝们在香江野生动物园的真实性动物世界、与动物近距离的接触、可爱萌动物等生动阐述了一个旅游景区的特色性和体验性。

(四)营销策略

户外真人秀节目可运用多种营销策略,使观众产生兴趣和共鸣。以《爸爸去哪儿》为例,该节目运用的比较典型的营销策略有:一是情感营销。明星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与互动,其真情演绎感染观众,让观众认识到旅游,可以加深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二是体验营销。节目每期设计不同的体验主题,通过明星跟子女72小时的户外体验,创造了一幕幕美好的回忆和值得怀念的经历,让观众有跃跃欲试的旅游冲动;三是社会营销。在山东鸡鸣岛陪孤寡老人聊天、逗他们开心,呼吁社会关注留守老人;四是文化营销。在普者黑展示彝族文化,如敬酒、参加篝火晚会、在白寺村学说方言等。该节目通过多元化营销策略的应用,增加了观众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