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1
一、引言
我们通常所说“历史”,实际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加以界定,其一为真实存在的客观历史,亦即在现在时间节点之前所出现的各类人物、事件等项内容,其依靠文献、建筑、考古文物等形式留存至今,是历史研究的客体;其二则为学习者主观印象中的历史,即依靠对客体进行研究所形成思维印象。对于高中生来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建立于两个历史界定方面的无限接近过程之中,将这两方面拉得越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越成功,其导向功能的发挥作用也就越大。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
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高中生所有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特定表现与吸纳形式,此类素养同历史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密切相关,是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相应思维品质及能力,其中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其中所包含的意蕴是非常深远的,如历史时空观念、历史唯物主义、历史问题解释、家国情怀感触等,皆属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其中,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属于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理论指导方法,它最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这种观念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之为参考,对人类发展历程加以了解,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再者,历史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流徙过程中的,出于把握人与事物衍生变化特征的考虑,便应当构建一个时间框架,且使时间框架归属于特定的空间范围,由此造成了学习时所需要的时空概念,这亦应当认同为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性要素,如果能够将时间同空间进行合理结合,才能继而做到融古今为一脉,达体用为一炉,产生科学的认知效果。另外,我们可以认为史料证实属于必要的历史学习方法,属于历史核心素养取得过程中的环节保障,学生借助对史料的感知、分析、评价等,从中找到为我所用的信息内容,产生对于历史的基本客观认知,在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情感、价值观念,特别是家国情怀等,均可谓之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教师达到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效果的准备
(一)转变关注点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自身关注点进行积极转变,使思维方向产生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养习得与培养,也就是要在教学之前,乃至教学之中及之后,把关注点真正落实到如何养成核心素养上面去,由原来的致力于探讨教什么,转变为致力于探讨学生学会了什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历史教育渗透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均能得到呈现,一方面为学生奠定坚实有效的知识储备、技能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得到培养,带动学生更接近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对课程观念进行调整,思考怎么样把知识培养变化为素养培养,亦即认识到,只有可以成为素养的知识,才真正值得向学生传输,并因而掌握这种素养类知识的传输方法。事实证明,只有历史教师这样想,且这样去做了,才能清晰梳理核心素养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彰显教师的个性化特点,保证学生在每一次课上都能有真正的收获。
(二)认清目标点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双向进取的过程,它既要关注学生对核心素养的习得,也要关注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的实效性,为了保证这两种效果的实现,教师应当明确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相应的教学调整,如前所述,按照“核心素养”概念的基本认知,再参考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认为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情感及价值观念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合理化渗透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历史教师能够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化渗透,也就是说,要让核心素养同具体教育过程统一起来,以起实现历史核心素养教育的真实化,而非仅停留于空洞的理论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的教学过程一定要保证核心素养的统摄功能,教师在此统摄功能下,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介入,介入时可以从多个环节着手,比如对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对合作探究的有效组织、对情境问题的积极创设、对情感体验的促进增强、对多元评价的理性构建等。
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为了满足上述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目标,且让教师准备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在讲授具体历史内容时,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做出策略上的调整。
(一)以核心素养引导评析历史事件
人们在对某个具体历史事件进行评析时,很容易带有主观色彩,以自身背景对事件的合理性、影响作用等加以理解,造成了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的疏离。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当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应当积极避免自身感彩的过多介入,从而保证不会因自身主观情绪影响学生的正确判断。比如在讲解到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强化问题时,教师即需要以客观的立场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在图片中让学生看到汉朝、宋朝、明清等几个不同时期,皇帝与朝臣在议事时候的状态,让大家分析几张图片中存在的差异。学生很容易能够发现大臣从最初的坐而奏事,到接下来的站而奏事,最后是跪而奏事,可谓越来越谦卑低下了。接下来,教师以明清时期历史为大背景,带领学生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接下来教师则要求学生回到现实环境中来,重新审视我国古代君主制度强化的影响。这种利用图片进入真实情境,再还原到现实加以理性思考的做法,是以核心素养引导评析历史事件的合理途经,有助于帮助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等方面能力的进步,且可以使之将历史思维应用到平时生活里面去。
(二)以核心素养引导开展史实教学
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历史事实时,一定要保证知识传播的真实无误,这是因为史料对于学生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基础性作用。为此,教师一定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项知识点都加以认真核对,用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学生接触这些内容。举例来说,当讲解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关内容时,其中会涉及君主制度演变知识,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教师要按照时间轴的变化,向学生提供各个时期君主制度的史实,像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秦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到明清的君主集权制度演变等,使学生在真实史料的带动下,自主总结历史演变规律,且进一步分析这种规律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亦需要以史料为基础,帮助学生分析其间的关键点,以保证学习效果即核心素养导向的完善化。
(三)以核心素养引导历史观念进步
唐代名臣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事实正是这样,人们借助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由此产生有益于自我发展的人生启示,这也是历史学习于现实有所裨益的重要方面,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性引导作用。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具正能量的历史观念引导,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带动下产生尊重、自由、自信、平等等思维观念。比如在接触到中国近代反抗侵略、求取民主的思潮内容时,既要让学生了解到从1840年开始,各国列强的侵略同我国人民顽强不屈的反抗斗争事实,也要让学生同时意识到我国人民所处境遇及反抗的决心,即史实与情感两者兼顾,以带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巩固。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在学习、、等项知识内容时,真正理解我国革命变化及发展的总趋势,了解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并在潜意识里产生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思想。总而言之,教师利用把历史知识和相关精神内涵结合起来的办法,会让学生主动挖掘历史史实所附着的思想内容,且使学生能够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吸收,成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总结
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历史学科中的知识内容同自身生活是存在一定时空距离的,因为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其对历史的深度体验变得非常不容易。而同时,由于教育理念的不落后、教育实践经验的不完善,课堂与学生也同样有着相互阻隔的问题。这两种阻隔的破除要求,给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若是教师可以用核心素养为导向,依靠其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要求,从事件教学、史实教学、核心价值观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改进,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心,和学生一道投入到身临其境式的历史现场中去,将有可能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思考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增强其批判与反思的能力,向着理想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态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华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析———例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2):44-49.
[2]李熙.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以时间观念为例分析[J].新课程(下),2015(13).
[3]朱能.改变学生“简陋思维”的历史解释教学[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20-21.
[4]虞文琳.“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
[5]王少莲.选用“间接史料”需理解“中间人手”的时空与观念[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
[6]栾永强.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7):190-191.
高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5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地理素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各大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时,除了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抱以更大的期望,也对人才综合素质水平寄予厚望。而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最佳时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地理素养,促进学生在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中贡献自身力量。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
一、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人地协调从更加通俗的角度分析就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追求一种平等、融洽的相处方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前提条件。
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虽然在经济建设和自然改造中取得显著成果,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也很严重,如果在以后社会发展中,依然采用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那么地球资源枯竭的可能性便会随之增大。为了保证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和后代健康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就要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人地协调的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人地矛盾和处理方法,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人地关系。例如我们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家乡的一片荒废土地(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人地协调的观念去探讨这片土地荒芜(或不合理利用)的原因,提出合理利用开发这片土地应采取的对策建议。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在讲解全球气候变暖时,就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温室效应现象产生原因、产生过程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出温室效应最主要影响的因素是二氧化碳后,再引导他们对温室效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进行探析,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解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时,课本是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的。在本节课的讲课过程中要注意拓展延伸,不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一个个孤立地分别讲述,要引导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发展中对地理资源运用不合理的事实。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治理措施。
学生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可以透过事物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从挖掘内在联系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教材知识,对产生这种联系的原因、经过、结果进行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用辩证思维解释生活中各种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矿产资源分布。在我国西部很多地区,矿产资源很丰富,如新疆、青海、贵州等地。很多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的林业和冰雪产业、的雪山、江南地区的园林等,只要学生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特色有了基本的认知,再学习深奥的地理知识就会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区域认知的方法,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区分不同地域的地理现象,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认识当地地理环境与人们生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理念。
四、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高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3
前言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条文明确指出育人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核心素养的号召下,根据《课程标准》,辽宁省2018年秋季“新教材”开始在高中课堂出现,以核心素养为中心,逐步实现高中物理课堂的转型。
一、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是指公民基本的、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集合了知识、能力、态度。对高中生来说就是自身在社会中融入、实现以及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素养。
学科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指某一具体学科的基本内容、方法、观念、技能,只要学生具备了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打下了在该学科继续学习的基础,可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1]。
二、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容
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分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部分[2]。
物理观念来源于物理知识,如: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是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
科学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规律和关系从物理视角出发的认识,内化了分析综合、推理等科学的思维方法,主要包含了建构模型、推理、论证、创新等。
实验探究是指对已经推出的问题、形成的猜想和假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在过程中的交流、反思,主要包含:问题、结论、解释、交流等。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了科学之后对科学和技术应该有的态度和责任,主要包含:教学的编制、态度、伦理、环境等。
三、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讨论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有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才能达到核心素养要求的水平、指标和等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教学方式。
1.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
教师必须将不同板块的内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物质观、相互作用观等,并教会学生用这些观念切实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其他学科结合,如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美术、地理等,多方面启发和教导学生,逐步消除学生对物理难学的心态按照核心素养的需要,实现课堂的转型。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促进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将教学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教师要不断学习创新,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建构模型,帮助学生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实验、思维、论证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学会深层次学习,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3]。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将复杂问题形象化,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只关注学科抽象的知识点、忽略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要将教学活动中的抽象问题反映到真实世界,为学生??造环境,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建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进而提高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师可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设置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感受到科学本质,养成用科学的思维进行探究的态度,如在学习电磁学时,教师可设置磁生电,电生磁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感受到磁与电的真实存在,从而解决抽象的问题。
四、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具体建议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高中时期学生的性格特点,该时期的学生缺乏的是正确的方向引导,而不是强硬纠正。小组合作的方法适合高中物理教学,尤其是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知识、学习能力进行合理的分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既可以通过自主的探究和讨论解决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如在《电流表的改装及内外接法》中,教师可简单介绍电流表的构造,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探讨,自己动手验证电流表的改装及内外接法的区别,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师要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将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并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如在学习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去测量水杯的深度、玻璃的厚度、矿泉水瓶的内外径等,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学习《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预先演示单摆的运动,后可挑三名学生上台演示,第一个同学的要求:同一高度、摆角相同、质量不同的两个单摆,多次实验,两个单摆基本同步,结论是“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第二个同学的要求:不同高度的两个相同单摆同时放开,多次实验,实验结果也是基本同步,得到的结论是“单摆周期与振幅无关”;第三个同学的要求:同一高度、质量相同、摆角不同的两个单摆同时释放,实验结果发现两个单摆不同步,多次试验,依旧不同步,教师可在此时让不同的同学都来做第三个同学的实验,排除人为因素,得到的结果是两个单摆不同步,教师可在实验结束后提问同学,经过试验发现了什么,同学自然会知道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而与质量、时间、高度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己验证、自己得出结论,不但让学生深刻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还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4.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物理课程的实施中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其本身的职业素养,可通过入职前教育、入职后培训、研修等方式,认识到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课程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生活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401
在当前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重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的共识。如何更好地设计教学,对整个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生活元素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平时的学习感知感悟,离不开生活因素的影响,将这些因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开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生活元素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1.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来自于生活。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为了提高教学的生动性,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2.高中政治教学阐述的道理需要生活来验证。高中生在政治教学中掌握的一些政治、经济常识具有抽象性,将生活因素融入教学,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来验证这些知识的正确性,对学生而言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学习提升过程,也是一次内化吸收过程。
3.高中政治教学需要生活元素来丰富和完善。单纯凭教师口头说教的政治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难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对此,广大教师要重视将一些生活元素引入政治教学之中,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二、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将生活元素充分融入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生活元素的作用,使其与政治教学的具体流程紧密结合起来。
1.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政治教材中所讲述的许多知识和规律,在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就有着具体的运用或显示。将这些案例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研究事物、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例如本地区在大蒜种植方面,近几年发生了一个过山车式的变化,大蒜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6.5元/千克,最低的时候只有0.6元/千克,相差接近11倍,而这样的现象恰恰是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因素的生动体现。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从市场供求关系着手,深刻理解这一现象及其背后蕴含的规律,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在教学中补充生动的生活素材,可以让学生对政治教材的理解更接地气。
2.营造生活氛围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些内容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只要教师结合生活因素进行环境氛围的烘托,就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这些内容。在《消费及其类型》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从众消费、攀比消费、求异消费等进行分析,认识其不正确、不科学之处外,还要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运用,让学生感受到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勤俭消费的必要性。在适度消费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特别是个人消费贷款的特点,让学生对保持适度消费的必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举个简单例子,你可以按揭分期付款消费,但每个月所还的贷款以不影响基本生活和日常需要为前提,不能还了贷款之后所剩无几。连吃饭都有问题还开着一辆豪车,这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就让学生以浅显明了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活跃课堂氛围。政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只是他们不清楚或是没有关注而已。教师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指导学生发掘相关的生活元素,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教学中,有学生认为,经济全球化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用品、家庭生活用品以及其他方面的消费,哪些和外国产品有联系,哪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交易。例如我们戴着一K产自日本的手表,我们家里用的是一款美国品牌的电饭煲,我们的父母用的是韩国产的三星牌手机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这些具体表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带来的显著影响。这样课堂教学的氛围就变得热烈起来,有助于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00-01
随着新课改的教学观念在各个阶段教育中的不断渗透和深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要求将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作为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全面综合发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1.高中学生在生物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体现
高中学生在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然后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以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知识素养是基础,而核心则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价值观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则必须建立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上。
2.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
2.1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大家都知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教学版块,如果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教学机会,学生就能从试验过程中培养并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主要措施就是,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独立或者小组之间协作完成实验操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实验的成功与否都能让学生加深实验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并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自己动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证实实验结果,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操作失误导致结果有误差的时候,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失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重复进行实验,直到将结果得以验证为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
2.2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高中生物是一门有很多实验的学科,所以这就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学校给予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将探究教学方法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探究教学策略。具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这样进行操作: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有效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实验设计,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假设验证,然后得出实验结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探究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解决意识的形成,并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想象、自主思维和自主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极大的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主动学习,这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老师在实施研究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对资料的自主收集、引导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 在教育教学^程中,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越来越紧密。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点都要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学习解答。比如,在学习叶绿体知识点的时候,就涉及到用化学方法来解决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再比如,在生物中学习分泌蛋白知识点的时候,就要涉及到用物理方法来实现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哲学讲述教学原理的知识点也很多。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在解决生物中的问题时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解决,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还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较大的帮助。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生物问题的解决时,要以不减弱,或者强化生物教学知识为前提。
2.4 要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需要老师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核心素养。高中生物老师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老师具备强大的师德素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事业心,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奉献的老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学生。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不仅仅要督促学生不断学习知识充实自己,老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充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高中生物老师还应该具备从教材中挖掘新知识点的核心素养,将学科中与其他学科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高中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建立一个长期的教学系统。在引导学生理解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同时,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再利用众多的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将不同学科之间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曾严.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5,(1):48-48.5
[2] 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5,(4):56-57
高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素质教育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为了切实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在中学教学纲要中指出需要结合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通俗而言就是一个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常见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思想品质等内容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获得的,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培养起核心素养,具备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并对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高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意味着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背景下,虽然许多教师已经从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思想转变为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仍旧存在许多错误的观念与方法,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固守落后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使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手段。在此教学方式下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交流和互动,由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偏重理科性质,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是由于师生缺乏交流导致学生存在众多疑问,对生物学习失去信心,加上枯燥的教学形式更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生物学科产生抵触心理,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阻碍了奠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第二,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表现机会,授课时间比过长,使得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依赖。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无疑是不利的,使得学生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没有获得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三,一些生物教师自身不善于了解最新的学科信息,在课堂只能同学生讲授教材内的知识点,使得渴望扩展自己视野的高中生变得视野狭窄,他们的知识面较为封闭,限制了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属于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认知能力的欠缺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养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师为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学科性质探索有效的教学措施。我根据多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以及对核心素养资料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为高中生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帮助。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同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解决他们的疑惑,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使学生从对生物教师的崇敬转化到对生物学科的喜爱,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获得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创设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趣味性,以此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专心听讲,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者的身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整合,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几个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学习能力划分出若干小组,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会积极地阅读教材内容,搜集资料以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思考,之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形式使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了对教师的依赖,并在不断的独立思考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发现新的疑问,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核心素养获得了显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