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范文1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医学高职院校大一新生315人,大三学生315人,共计630名学生。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为:(1)艾滋病的基本知识;(2)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设置“能”“不能“”不知道”3个答案选项。问卷不记名,当场发卷,当场收卷。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录入问卷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研究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在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

2结果

2.1不同年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

被调查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各有不同,且随着年级增高,回答正确率也随之增高。问卷中对于“艾滋病能否被根治”,两个年级回答正确率均最高,分别为95.4%和96.7%;对于“蚊虫叮咬能被感染”,两个年级回答正确率均最低,分别为65.3%和80.1%。由此可见,无论年级高低,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认识率较高,日常接触认识率次之(见表1)。

2.2三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

调查针对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90人)、护理专业(90人)、医学检验专业(35人)、药学专业(35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35人)以及预防医学专业(30人)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进行了比较。总体来看,除预防医学专业外,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学生在回答正确率方面优于其他3个小专业。由此可见,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认识率均较高,日常接触认识率次之(见表2)。

2.3学生对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艾滋病的态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大多处于中高水平,说明被调查的学生有一定的正向积极态度,尤其是希望依靠社会力量帮助患者。但在“对艾滋病患者具有恐惧感”和“是否想成为援艾志愿者”这两题的正向态度率低于50%,说明被调查的大多数学生在直接面对艾滋病患者时都很恐惧,有躲避心态,依然存在对艾滋病患者的负向态度(见表3)。

3讨论

3.1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

调查显示,从不同年级及专业来看,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有一定差异。按年级比较,三年级学生整体知晓率明显高于一年级新生,说明随着年级升高,在校接受的医学知识不断增多,对艾滋病的认识自然就提高了;按专业比较,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整体认知明显高于药学专业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说明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有明显差异。因为不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会有不同,临床医学、护理、检验3个专业的课程都偏重于对此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就问卷不同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来看,学生对主要传播途径掌握较好,但对蚊虫叮咬、共用刮胡刀、共同游泳等问题,认知并不理想。说明现阶段在预防艾滋病教育过程中,对于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存在不足,应进一步加大对高危行为以及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对艾滋病认识更深刻、预防更全面。

3.2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医学检验;4年制本科;专业能力;

作者:乔凤怜等

在2012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从临床医学类调整到医学技术类(1010),学制由5年改为4年,学位由医学士改为理学士,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101001)[1],这一调整更加明确了医学检验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学制、学位、学科属性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一些从2003年起相继开办或改办4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进行了有关4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等关键环节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2-6],但也备受争议,并未达成广泛的共识;而另一方面,实验室认可制度以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正在不断对检验医学工作的内涵和定位提出新要求,临床实验室的组织架构也在重建,这些变化客观上已经造成了院校教育与岗位能力需求的差距逐步加大[7-8]。因此,准确把握医学检验人才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客观分析人才的能力结构,清晰界定其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来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

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国内较早(2007年)举办4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学校,开展了针对行业专家和本校毕业生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能力基本标准的调研,旨在理清医学检验岗位需求能力的基本标准,并通过分析本校历届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自我评价与岗位需求能力之间的差异,客观评价本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深化4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思路和路径。

1调查内容及对象

1.1调查内容

在前期研究[2-3,6,9-11]的基础上制定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能力基本标准与质量评价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及其工作单位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医学检验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第三部分为“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第二、第三部分调查表均将岗位能力需求分解为“普适性专业能力、临床基础检验能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能力、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能力、临床免疫学检验能力、临床血液学检验能力、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能力、综合能力”8个维度共49个项目。

1.2调查对象

以省内不同层次(二甲、二乙、三甲、三乙)的医疗机构检验专家(科主任、或主管)为调查对象完成岗位能力需求问卷调查;以在上述单位工作或实习的本校医学检验专业2011届~2015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完成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1.3调查数据分析

毕业生专业能力自我评价中的“优、良、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分别给予赋值“4分、3分、2分、1分”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以各条目评价分值的“均值±标准差”表示并进行比较。所有数据用excel表格和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方法选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检验岗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

随机调查医疗机构检验科主任30位,问卷回收27份,问卷回收率90%。被调查者中,高级职称占比70.4%,所属单位为三级以上医院占比81.5%,其中拥有专业设置完整的检验科的医院占比96.3%。“医学检验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调查中,所有被调查者对8个维度49个项目均选择“是”,有33.3%的被调查者在自主填写栏目中进行了补充,主要包括:①仪器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②实验室认可相关知识及参与实验室认可的能力;③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及服务意识。

2.2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按历届毕业生30%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4份,回收率92.7%。

被调查毕业生工作单位分布情况为:医院检验科占72.1%,独立实验室占7.8%,输血科及其他实验室占20.1%;检验科所属医院中三级以上占66.1%,二级以上占11.8%,具体分布见表1。

毕业生专业能力自我评价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8个能力评价维度中“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能力”得分最低,条目均数2.91±0.83。评价为一般或较差(3分及以下)共15项目,详见表3。

3讨论

3.1医学检验岗位需求专业能力基本标准的研判分析

为探讨医学检验岗位需求专业能力基本标准,本团队前期通过徇证的理念及方法,获取近10年来有关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情况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人才培养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情况,结合检验岗位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初步界定了“医学检验岗位能力”[2-6,9-11],概括为群集的普适性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专业拓展能力4个方面。

为进一步确证和完善上述专业能力体系,本团队制作“医学检验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调查表”对省内不同层次(二甲、二乙、三甲、三乙)的30位医院检验行业专家(检验科主任/主管)完成了岗位能力需求调查。

3.1.1医学检验岗位能力标准体系调查表的制作

调查表以初步界定的“医学检验岗位能力”为依据,将4个方面的能力归入8个维度(见表2),第1维度“普适性专业能力”涵盖群集职业能力,具体细化为临床实验室一般工作能力,包含实验室检测系统的操作与维护,实验结果规范化、准确报告,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安全防护能力等项目。第2至第7维度分别为专业技术能力(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每一维度中均细化为特有实验室检测基本知识与能力,开展的常规项目基本知识和能力,常规仪器分析项目及结果判读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第8维度“综合能力”涵盖信息获取、表达及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细化为文献检索、信息获取能力、跟踪专业理论和技术发展能力、专业信息表达能力等项目。并最终形成由8个维度共49项目构成的医学检验岗位能力体系,既体现了医学检验岗位的一般能力要求,同时描述了专业的具体能力需求,力求使标准体系具有指导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3.1.2岗位能力标准体系适应性调查对象的选择

“医学检验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调查中调查对象的纳入标准为医院检验科主任或主管技师以上捡验工作人员,目的是抽取对医学检验岗位具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可准确、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医学检验各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行业专家。本次调查中该项调查回收问卷均来自省内医院检验科主任,其中多数具有高级职称,所属医院多数为三级以上,几乎全部具有专业设置完整的检验科。因此认为,调查对象应积累了医学检验岗位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掌握医学检验各专业实践较高水平的需求,其评价结果具有可靠性。

3.1.3岗位能力标准体系适应性调查结果分析

该项调查中,一方面所有被调查者对列出的全部(8个维度49个项目)能力标准评价均选择了“是”,说明研究者初步制订的岗位能力体系中切合岗位实践要求,无超出实践需求的不合理能力要求。另一方面,被调查者认为体系中尚欠缺的能力包括仪器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室认可相关知识及能力、法律法规意识、服务意识等。充分反映了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思维对检验医学岗位实践的深入影响,是医学检验院校教育应积极跟进的相关部分。

3.2毕业生专业能力自我评价分析

第一,由表2可见,8个维度评价中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能力均分最低,结合表3可见,该维度5项指标中4项指标均分均低于3分,可见毕业生认为自己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能力欠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相比其它传统学科,出现时间相对晚,对该学科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尚未有较长时间的理论探索、实践验证;②虽然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为现代医学实验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学,但因方法自身成熟性及医院条件限制导致临床实验室尚未普及开展,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涉及较少。在表2中,其他得分相对较低的专业能力项目为临床血液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其主要原因可能是:①形态学的知识和能力相对复杂,与临床医学尤其是疾病联系较为紧密,医学基础知识要求高,学习难度和熟练掌握难度较大;同时各项实验室检查项目与临床病理生理改变甚为密切,实验结果分析难度较大;②在不同等级医院开展的项目、基本要求差异较大。

第二,分析表3可知,能力体系列出49项指标中有15项在本次自评调查中得分为3或低于3,即总体评价为“一般”或“较差”。分析可知15项在8个维度中的分布如下:1.实验室质控能力项共6项;2.分子生物学检验维度中4项(包括质控)3.普适性能力及综合能力共3项;4.其他专业能力3项。可见,各学科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毕业生岗位能力中相对薄弱的方面。完成实验室质量控制、解读质控结果、根据质控结果采取行动的能力,相比其他的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岗位对专业实验室中与检测结果质量相关的各环节(包括设备、试剂、环境、人员、方法等)具有全局的观念以及对检验过程具有相对透彻的理解。

3.3从医学检验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探讨本校4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本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中传统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效果较好,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满足了“医学检验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能力、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力、细菌/真菌形态学检验能力相对欠缺,虽然与在不同等级医院开展的项目、基本要求差异较大,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在毕业后未得到更好的补充有关,但也提示加强形态学教学,筑牢基础,提高形态学辨识能力的重要性;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的相对薄弱,仪器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室认可相关知识及能力、法律法规意识的欠缺也提示我们,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在重视“基本技能”、“常规项目”这样“点”、“线”状能力的培养基础上,需进一步探讨以“专业实验室能力”这类“面”状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范文3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耳鼻喉科;教学;应用效果

高职高专医学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良好地应用到医疗实践活动中去。这就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需要学生记好书本以及课堂上的内容,同时应该将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成为真正的技能型医学人才。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在耳鼻喉科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5级临床专业4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56例,女生231例;其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19.45±0.15)岁。按照学生所在班级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组,将487例学生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学生258例,对照组学生人数229例。在分组完成后,本别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不具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学生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观察组学生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再加入病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在课堂上,要求教师围绕当日所讲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进行传统的课堂讲授,在完成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之后,再向学生询问课堂开始前所提出问题的思考结果。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给出答案,围绕所选取的案例,进行相关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能充分巩固当日所学内容,也能充分借鉴老师的诊断和治疗思路,让相关理论知识很好地联系临床。

1.3疗效评价 在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后,由本年间相关教学老师统一出题,对所有学生进行成绩考核,观察并比较两组学生的成绩差异。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同时在一学期的教学完成后,由学生填写对教学方式及教学教师的满意度,满意度评价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

1.4统计学方法 在Excel统计软件中,先客观记录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考核成绩、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分别计算相关数据平均值或比值,并以(x±s)或x2表示。然后将两组学生的得分均值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数据差异,若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

2.结果

观察组258例学生中,171例学生学习积极性表现为优,71例学生为良,16例学生为差,其学习积极性优良率为93.8%;对照组229例学生中,学习积极性为优的有80例,良94例,差55例,优良率为75.98%;两组比较,观察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高于对照组,x2=12.3784,P=0.0004(P

观察组学生最终平均成绩为(77.54±8.97)分,而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67.43±9.03)分。两组比较,观察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成绩,t=12.9703,P=0.0000(R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模式非常满意的有192例,比较满意57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为96.52%;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模式非常满意的有63例,比较满意的有89例,不满意77例,总满意度为66.38%。两组比较,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模式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x2=30.0623,P=0.0000(P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传统教学法

一、研究对象

从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选择一个班级的43名同学作为试验对象,采用PBL教学法;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另一班级40名同学作为试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班级授课教师、教材、教学内容相同,授课学时均为4个月。为确保试验和对照班级的学生具有可比性,笔者对两班级同时进行理论知识测试,测试内容覆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相关知识,对两班级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二、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法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基础、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这种传统模式往往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式、填鸭式、应试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课上被动思考甚至不思考,缺少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并没有被彻底消化与吸收。同时,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由此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二)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构建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实施PBL教学法,需要改建专用教室,建设网络评估系统,建立开放式体系。同时,还要组建由基础和临床教师共同形成的PBL核心组,负责撰写案例、定期召开PBL导师会议及意见反馈。其具体应用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在课前有针对性地提出开放性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小问题作为课堂讨论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形式、种类、范围灵活多变,难易适度,并于上课前1~2周发至学生。其次,学生尝试自行分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利用网络、书籍、期刊等搜集资料、查找答案。在自学基础上,按小组进行组内讨论问题。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分析、讨论,形成同一认知,避免理解偏差。期间,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直接参与小组讨论,给学生适当地引导。由于学生之间普遍知识均衡,交流起来气氛相对轻松,如若讨论中存在分歧,且难以达到一致,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小组各成员在讨论中获取知识,总结经验,发挥自身的潜力,确定最终的结论。通过多次的小组讨论,在分析—归纳—再分析—再归纳的基础上,各小组给出解决问题的最后答案。再次,教师答疑、解惑及总结问题。在这一阶段,要求各小组先通过PPT课件的形式展现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对课前讨论做小结性的发言。教师再根据各小组发言结论,总结、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同时,教师还要对各小组的讨论过程、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各小组现场讨论进行总结之后,指导各组完成本次实验的各项技能操作,同时要求各小组对实验的结果及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在综合小组意见之后,完成各小组的实验报告。

三、教学效果

(一)学生广泛认可

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我们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试验组9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可激发学习兴趣;90%的学生认为应用PBL教学法有利于深入理解掌握检验知识和技能;85%的学生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94%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思路拓展和开放性思维的形成;95%的学生认可教师的这种教学改革。

(二)试验组与对照组成绩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并对考试成绩分别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于理论知识考试,试验组学生成绩(87.8±9.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成绩(79.5±8.3)分,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成绩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PBL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对于实验操作考试,试验组学生对血细胞图片识别的正确率达到92%,而对照组学生对血细胞图片识别的正确率为8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采取PBL教学可增强学生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的能力。

(三)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

实行PBL教学方法后,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业务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大众面前推销自我的能力,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截至2018年7月,试验组学生除读研学生外,就业率超过90%,而对照组学生就业率约为85%。此外,PBL教学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知识结构,对学生考研大有裨益,2018年,试验组学生有8人成为研究生,而对照组仅4人成为研究生。

(四)临床教师反馈良好

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对实习带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普遍认为参与PBL教学法的学生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对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掌握也更为灵活。另外,对检验结果报告的综合分析能力普遍较强。

四、结论

(一)PBL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具优势

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检验分析、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的学生,使其能够在毕业后从事临床各科检验工作。但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渐渐养成了课前不预习课本、课后不总结课堂所授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有问题直接问教师的不良习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更难以实现培养目标。因此,要摒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设立开放性的问题,经小组讨论、课堂上总结、实验技能操作等环节而进行教学,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课前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延伸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更具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技能,培养学生探索和处理未知问题的精神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范文5

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其能明确法律与护理工作的关系,并能将其掌握的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应用到护理工作中,依法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增强实习护生的责任感,使其树立对护理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当护患纠纷发生时,实习护生能运用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来维护自身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2强化护理安全教育

对实习护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基础。带教教师可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考察实习护生对临床用药、护理操作、护理器械的使用方法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掌握情况,使实习护生将护理安全意识牢记于心。

3规范护理行为

护理文书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即使护理人员明确按照相关规定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护理结束后,如果没有将护理的整个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一旦发生护患纠纷,护理人员将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因此,带教教师应告知实习护生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字迹要清晰,不得随意涂改护理文书,也不能将医学专用名词随意简写,以确保护理文书的规范性。除此之外,实习护生应规范自身的护理行为,并注重个人形象。实习护生应做到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衣帽整洁。在护理工作中不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也不讨论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隐私。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实习护生的语言应亲切、友好,工作态度应严肃、认真,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评定标准实习结束后,对这些实习护生进行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考核。

4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2]。实习结束后,观察组实习护生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考核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实习护生,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讨论

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范文6

【关键词】 糖尿病; 全程健康教育; 护理管理; 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9-0105-02

doi:10.14033/ki.cfmr.2016.29.057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代谢性疾病,主要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多食、多饮、消瘦、疲乏无力等症状,生活质量也会相应降低。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健康教育为基础,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生活质量的提升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次研究分析探讨了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6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糖尿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存在严重并发症及意识障碍者。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23~79岁,平均(58.4±4.7)岁,病程1~15年,平均(7.7±2.3)年;试验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5~80岁,平均(58.2±4.6)岁,病程1~15年,平均(7.9±2.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即对患者存在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无时间限定。

试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健康教育,(1)建立健康教育中心,并组建专业的全程健康教育团队,团队主要成员包括:专业的医生、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2)健康教育路径的制订:以国内外先进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为参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和治疗需求为根据,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路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医护人员的相关意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经由专家审定后,再予以实施。(3)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经由个体化预约、专题讲座,向患者详细介绍如何根据自身的尿糖、血糖、血压及肝肾功能的测量结果对自身饮食习惯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以有效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糖尿病致病因、血糖控制的方法等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热量摄入控制及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由专门的营养师为患者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确保患者能够摄入足量的营养物质,但不会导致血糖的异常升高,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延缓病情的发展。此外,以患者各阶段的身体状况为参照,为患者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并嘱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此过程中,注重患者心理状态的观察和调节,可由健康教育中心专门配备的心理咨询师定期为相应的患者做心理疏导,使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血糖控制情况:良好,空腹血糖控制在3.9~6.0 mmol/L;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6.0~7.0 mmol/L;差,空腹血糖>7.0 mmol/L。血糖控制有效率=(良好+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采用自制测量表对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良好,超过20分;一般,15~20分;差,低于15分。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率=(良好+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糖尿病自我管理情况:采用相应测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进行评估。良好,高于28分;一般,21~28分;差,低于21分。自我管理有效率=(良好+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 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试验组47例患者中,血糖控制情况良好23例,一般22例,差2例,血糖控制有效率为95.7%(45/47);对照组47例患者中,血糖控制情况良好17例,一般22例,差8例,血糖控制有效率为83.0%(39/47)。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29,P

2.2 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试验组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良好29例,一般13例,差5例,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率为89.4%(42/47);对照组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良好13例,一般19例,差15例,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率为68.1%(32/47)。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351,P

2.3 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对比

试验组自我管理情况良好26例,一般15例,差6例,自我管理有效率为87.2%(41/47);对照组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良好20例,一般13例,差14例,自我管理有效率为70.2%(33/47)。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65,P

3 讨论

糖尿病属慢性终身性疾病,病情容易反复,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进入中晚期,患者的眼、血管、肾脏、神经等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2]。因此,必须在发病初期,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同时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本次研究中分别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和全程健康教育,由上述结果可知,试验组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率和自我管理有效率分别为89.4%、87.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全程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更好提升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并使之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这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和预后效果改善均大有益处。由上述结果可知,试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83.0%),在贺三娇[4]的研究中,给予全程健康教育的干预组患者血糖控制有效率为94.5%,对照组为82.7%,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也充分证实了全程健康教育实施后,能够更好的改善预后效果,控制血糖水平,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在曾秋莲[5]的研究中表明,常规健康教育,属于一种随时随机的被动教育模式,局限性大,在应用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吴林秀等[6]则认为全程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灵活度也更高,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为高效的达成预期目标。在全程健康教育中,组建专业的健康教育中心,确保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使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7]。进一步拓展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教育计划,更具全面性和针对性,能够更好的达到预期教育目标[8]。专业的团队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对教育计划进行调整,使计划更加完善,获取更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静.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69-2171.

[2]闫福玲.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41-42.

[3]瞿娟.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现代养生,2015,31(2):251-252.

[4]贺三娇.全程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7(20):2848-2849.

[5]曾秋莲.饮食及生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84-86.

[6]吴林秀,刘春斌.糖尿病并发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8):74-76.

[7]王月珍,李鹰,王金香,等.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