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范文1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建筑学、房地产等城建规划类相关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各类居住区内用地安排、住宅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及各类基础设施规划、竖向设计及综合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目的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与综合设计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奠定专业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城镇住宅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体现在需求的“数量”上,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市场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才具有现实的庞大需求,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对城建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由于新疆自身的各类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内地高水平大学的规划设计类人才,因此培养本土相关技术人才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这也对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城乡规划专业实力雄厚的高校,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已形成了完整、系统、成熟的教学体系,但对于西部地方院校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而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发展尚不成熟,教学条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亟待改变。本文结合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对西部地方高校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适合西部地方院校实际的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新疆农业大学位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成立于1952年,1995年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农、理、工、经、管、文、法等七大学科门类的一所多科性农业综合高等院校。随着地方市场对城建规划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十年来,新疆农业大学逐步开办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园林规划、房地产开发管理等专业,其中居住区规划设计均作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新疆农业大学各相关专业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授课模式,其中理论课部分为52学时,采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用地布局规划、建筑布局、交通规划、绿地规划、管线规划及综合经济技术等方面;实践课一般安排10学时左右,主要安排对农大周边古城花园、盛世家园等小区进行参观,在课堂对国内一些经典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首先,目前新疆农业大学虽然有不少专业均开设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但总体来讲教学授课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助一些案例分析,这虽然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快速地系统了解相关理论和知识,但从学生生源结构来看,新疆农业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来自新疆的广大农牧区,这些区域居住多以传统村落或牧民定居点为主,因此学生缺乏对现代城市居住区及小区的直观认识,会出现学生无所适从,不易理解的情况,而且对所学理论和知识无法应用,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2.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薄弱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一直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特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关键环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地方市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多,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目前包括新疆农业大学在内的不少西部地方院校因师资水平、资金、实习场地、实验条件等限制,该课程的教学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抽象概括的理论空洞乏味,缺乏感染力。虽然辅助一些案例分析,但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学生无法对相关理论和知识透彻理解,灵活应用,致使学生在实践中比较盲从,由此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学生缺少主动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目前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安排了一定的课程实验环节,但分配的课时数太少,仅有10课时左右,以小区参观和分析为主,并没有安排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的实训环节,也没有编写专门的实验指导书、设计任务书等系统的配套材料,以及建立实习基地,安排毕业专业实习等,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讲授———实习实训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
3.地方特色教学案例匮乏
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性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目前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一定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但相关案例多是选取一些课本上、网络上的优秀或者经典案例,这对学生通过案例理解相关理论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案例与学生所熟悉区域的居住区状况差别较大,使学生觉得很遥远,很难与实际的例子联系起来。新疆位于北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冷夏热的温度特性和全年较干旱的湿度特性,因此居住区在规划设计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例如与东部地区不同的建筑采光要求,建筑防寒、防风沙要求,绿化植被的耐旱耐寒要求等,同时新疆在民族、文化等方面也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例如建筑使用功能、外立面等需反映当地特色风貌,而教材和网上很多案例多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居住区的经典案例,无法反映不同地区在气候、人文方面的特殊性和特色性,因此收集和创建新疆地方特色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库对相关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新疆农业大学各相关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考核目前主要是通过平时表现与期末笔试考试或者期末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对于笔试考试学生常采用死记硬背甚至抄袭来应付,课程论文复制撰写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原始的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重要的是,对于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来讲,这种考核模式不能有效引导学生重视和提高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教学虚拟化,与社会和市场脱离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一些案例,以及课程实验中所给的分析任务大多是理论化、虚拟化的,与新疆现实和地方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到真实环境中去体会,没有体验设计过程,也无法掌握实践设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没有与社会和市场的真实规划设计需求相结合。同时,学校尚未与当地规划设计企业建立联系,教学呈现虚拟化,与社会实际和地方市场需要严重脱离。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要改变教师带学生、课堂理论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和问题驱动式教学,加强课堂交流互动;开展实地调研,现场教学,提高学生感知和认知,选取学校周边的典型居住小区,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与讲解;广泛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制作微课视频,活跃课堂气氛;依托校园局域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建网络第二课堂,采用翻转课程模式,促进学生课堂与课后学习相结合,通过创兴和丰富现行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2.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在丰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课时数从目前的10课时提高为3周,即在夏季学期安排专门的课程设计,期间安排2天的认知实习,选取乌鲁木齐市不同类型的典型居住小区,包括多层小区、高层小区、别墅式小区、民族特色小区、老城区传统小区、山地坡地小区等,安排专车由老师带队,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调研踏勘,并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等,使学生对现实情况和居民需求有足够的认知;依据地方特点,编制完善专业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和设计任务书发放给学生,由2~3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任务书要求进行2周的方案设计与修改,期间聘请社会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最后各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邀请规划公司专业设计人员参与评图和答辩。
3.创建地方特色案例库,完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
案例资源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在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依托新疆真实的规划设计项目,搜集反映地方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地域民族及文化特色的不同类型的案例,创建新疆特色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案例库;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新疆地域特色,收集图片、影像、视频等其他重要的教学素材,完善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资源。
4.完善考核方式,建立多层次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课程单一考核方式,增加考核的方式与种类,包括平时考勤、调研情况、理论试卷、课程设计图纸等内容,设计图纸的评判采用公开展示评图、作业展评与答辩等模式,在学院醒目位置设置专门的展示区,将学生设计图纸张贴展示,进行师生自评、互评和共评,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设计成果具有更公平、更公正、更公开的特点;此外,聘请企业的专业设计人员对学生的设计成果以实际工作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建议,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身设计成果与实际工程的差距,并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际工作中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工作流程及感受。
5.增强院校、校企合作,打造开放式多层次学习交流平台
改变现有的教学虚拟化、闭门造车的现状,与兄弟院校、校外规划设计企业,例如新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佳联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疆内著名的规划设计机构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互动,互相参观、学习,吸取优点,共同进步;同时与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毕业实习等搭建平台;学校与企业合作在学院设立联合工作室,使其成为开放办学的一个平台,学生以个体和团队形式参与教师的实际工程项目,强化实践教学与实际项目的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区内外各类规划设计竞赛,重视对学生个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丽娟,苏阳.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6):36-37.
[2]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111-114.
[3]赵丽艳,汪殿蓓,李国元.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214-215.
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范文2
关键词:低碳、生态、住区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TF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由于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相应提高,对于居住的要求转化为以生态健康为主。低碳理念在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建设中运用,推动着城市规划建设的积极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可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来化解从工业革命以来“高碳”的城市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的种种危机。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态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不仅能够减少城市碳的排放量,还可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探索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是倡导低碳生活、促进居住区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2低碳生态居住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
2.1低碳理论
“低碳”一词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首次出现,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低碳理念是贯穿于经济,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在于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等。
低碳城市的相关理论是在应对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两大城市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能源使用和环境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城市发展理论体系的子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理念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2.2低碳居住区的内涵分析
低碳居住区是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自然条件、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来创造一个适合于低碳经济下的居民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其特点为“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应用低碳生态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居住区,使居住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高效使用资源和能源,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消费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通过低碳的设计手段同时又能合理的控制能源的消耗和利用,实现向自然获取和回报之间平衡的居住场所。
2.3低碳居住区的实践研究
国外的低碳居住区发展的研究,已经不仅仅着眼于住宅节能生态技术本身,而是扩展到从社区、城市到区域的空间形态、交通模式、组织管理、住房政策和公众参与等众多领域。低碳居住区是指居住区内除了将一切生活生产的活动所带来的碳排放降低到最低以外,也通过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行动,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状态。2008-2009年,英国韦斯特明斯特大学对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提出低碳生态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调研。低碳或“零”碳排放和“零”废弃物是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生态城镇的发展目标。
3低碳生态居住区规划的核心要素
低碳生态居住区规划以居住区为基本单位,对居住区的资源使用与建设布局的整体部署。该规划包括目标定位、空间结构系统、规划实施机制、建设与运营模式和指标评价体系等基本内容。
3.1 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低碳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将社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规划设计使居住区内的各种资源在内部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有序循环转换,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低碳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下列要素需要重点优化:第一,建立混合土地利用模式与紧凑空间布局形态,从规划角度合理安排居住区资源空间分布。第二,建设相对完善的低碳生态居住区物质循环系统。第三,选择合理的绿色建筑材料和适宜性的建造技术。
3.2 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运营管理
低碳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如果要顺利运营下去,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居住区实施机制和合理的运营模式。首先,建立低碳生态居住区的指标体系,同时对指标进行量化,从而为低碳居住区运营管理提供依据。其次,建立相对完善法律体系与激励监督机制。最后,保持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居住区的日常低碳运营。
4低碳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
4.1区位分析与场地选址
影响居住区选址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区位、土地价格、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等因素。用地的选择,低碳生态居住区选址时不建议选用开发强度高的用地和生态绿地,开发强度高的用地人口密度高度集中,可能会引起交通拥堵,温室气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低碳生态居住区在选址时还应考虑周围的教育、商业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目前某些居住区由于选址过于远离城市中心,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居住区变成功能单一的“睡城”,不仅浪费能源,而且生活及其不便。选址时,基地周边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部分国家进行居住区选址时,通常会做环境影响评估,即考虑周边环境可能对地块造成的影响以及分析本地块开发之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4.2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功能混合用地布局的居住区是低碳生态居住区的组织模式,也反映了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低碳生态居住区的土地混合利用可以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从而增加公共交通和步行的比例,减少机动化出行和交通系统的碳排放量。因此,在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土地的混合使用十分必要。在低碳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土地混合利用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不同功能的用地混合最终反映在土地使用及建筑物上。其次,密度的混合则是通过容积率、高层和多层的混合布置来反映。最后,是开发和保护的混合,反映在建成区和保护区的融合上。
4.3低碳交通系统规划策略
交通是居住区里一个重要的节能减排环节,目前机动车成为主要的居民出行方式,但机动化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其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妨碍空气的正常对流,把有害气都存于空气底部;二是交通尾气的排放导致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因此低碳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混合式交通系统是低碳居住交通主要方式,道路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和资源的使用,相应减少了建设过程中碳的排放量。同时,混合式交通布局是一种更环保、更舒适交通手段。
5总结
在“低碳城市”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生态居住区作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它的构建是实现城市低碳生态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低碳理念也逐步融入到居住区的建设实践中区,既是源于城市建设现实的需要,又指导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运营管理。建设低碳生态居住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两个层面,只有“规划与管理”两者结合才能保障低碳生态居住区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晴. 社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以美国普雷亚维斯塔社区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09)
[2]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04)
[3] 赵敏.低碳消费方式实现途径探讨[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02)
[4]李慧栋,李同升,郜鹏,社区规划的发展进程与多维透视[J].城市发展研究. 2006(06) [5]
[5]赵民,赵蔚编著.社区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
[6] 叶昌东,周春山.低碳社区建设框架与形式[J].现代城市研究. 2010(08)
[7] 刘琴. 发展低碳规划的背景与思考[J]. 建筑知识. 2010
[8]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 城市问题. 2008(10)
[9]夏宏嘉,哈尔滨市低碳社区规划理念初探[J]. 山西建筑. 2010(18)
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范文3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一直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特别是大规模的居住区开发建设。在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背后,一些城市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如城市特色减少、活力降低、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与邻里关系被打破。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要求城市发展由粗放式向内涵式生态文明城市转变,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型,这种转变既是国家层面城市发展建设战略问题,也是城乡规划学科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居住作为城市第一主要功能,其规划建设该如何以人为本,体现当前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既是规划实践者面对的问题,也是规划教育者应思考应对的问题,即如何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规划人才?
一、时代背景特征
(一)“增量规划”向 “存量规划”转变
近年来,深圳、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提出“存量规划”的概念,其城市规划的重心已由空间扩张的增量规划向城市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存量规划转变。各城市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居住区面临着内外功能与外貌形态不适应当前城市发展节奏与居民生活要求,急需新一轮更新改造。而中国现行各大院校规划教育主要服务于空间扩张的增量规划,基本是以新开发为主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教学为主,大多数教材中不包含旧居住区更新改造相关内容,因此,这样的教学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趋势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通常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4年末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5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2051年老龄人口将持续稳定在31%左右。
可见,中国老龄社会已不可逆转之势迅速到来。居住区作为老年人生活依托的主要空间,如何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居住区规划教学应对此作出专业教育与应对。
(三)居住市场需求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居住观念从追求“生存性居住”向“高品质居住”转变,对居住区的景观环境、绿化生态环境、配套设置、社区邻里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
购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住房而是一个完善的社区。而当前的居住区规划教育主要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局,而关于居住区景观环境与空间环境设计无论从理论教学还是课程设计都未引起足够重视,景观设计更是缺乏系统性,基于满足使用者实际需求的设计意识和理念还未形成。
二、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原理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
城乡规划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因此,主干课程一般都制定了原理、课程设计实践两个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规划原理学习的深化与知识体验。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拿到居住组团设计任务书一脸茫然,无法将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在设计中实现,更难以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即出现原理到设计断层的现象,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景观设计缺乏创意
学生缺乏系统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支撑,特别是针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做完规划布局后,对于景观设计往往无从下手,缺乏创意。此外,担任课程设计的专职教师大都有城市规划的专业背景,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他们更多地是评价,对于指导学生设计往往深度不够,最终出来的景观环境多为一片绿地,缺乏多样化,从而影响最终方案的效果,达不到应有的功能需求。
(三)教学手段缺乏多元化路径
信息化正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对于城市规划教学也同样如此。而很多科任教师,特别70年以前出生的中老年教师,他们利用信息化平台辅助教学的能力偏弱,而90后的年轻一代深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更希望、更接受与教师实时互动的学习形式。而当前的教学仍然以面对面单向传输的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三、教学思路调整与探索
(一)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增加旧居住区更新改造知识内容,重视这部分知识在居住区规划原理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完善旧区更新知识体系,不仅是旧区规划的理念教育,同时,还包含设计策略与规划方法等具体知识体系的建立。重视传统居住文化与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旧区更新改造,提升各个城市旧城区的功能与品质,特别是1998年之前住房实物分配政策下建造的住区。
其次,加强老龄化社会城市规划应对教育。社区养老是中国养老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规划教学中,针对老人群体的居住需求,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其空间需求,加强规划设计应对措施。
再次,加强住区景观设计知识体系教育。如将景观设计相关课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前开设,将以如何实现图面表达为主的景观设计转变为以如何被居民使用与感受的空间设计,以适应当前“高品质住宅区”的要求和居民的生活需求。
最后,在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设计环节,转变以新开发为主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住区新开发、旧区更新、老龄住区(或者特定群体住区)规划三种形式并存的设计任务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后期通过成果汇报,完善不同选题知识体系的建构,如表1。
(二)教学环节设计程序改革
教学环节由“理论实践”变为“理论体验实践”。“体验”环节的设置,不仅是用活生生的案例进行现场教学或让学生体验实景带来的视觉冲击,更主要的是通过从物质空间与居民需求和物质空间与居民精神归属两??层面设置问题与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与任务去现场体验与调研。在最终汇报环节,可以邀请专业物业管理人员与住户代表共同参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进入课程设计和做出更好的设计作铺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和社会调查能力(表1)。
(三)增加方案科学评价方法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的带来,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学者需要数据的可视化研究,以及对物质空间的评价。当前对新的方案生成的量化评价分析主要以软件模拟、数据预测、与相关规范限值的比较为主。对于旧区改造环境的分析主要通过仪器检测或监测,分析内容涉及声、光、热、风、空气品质、土壤等。这些量化评价知识体系与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使方案与设计更具有说服力与科学性,因此,城市规划教育应适当引入相关知识体系。
(四)适应信息化时代多元教学手段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为多元化的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借助于网络,利用电脑、手机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辅助教学尤其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如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微信群、QQ群等。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针对一些普适性问题(图1),以固定格式的模板来回应学生常见问题与困惑;对于一些用文字表述不清楚的问题,可采用微视频辅助网络教学来解决(图2);而微信群、QQ群则相对比较灵活(图3),可针对学生突发问题随时答疑。
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范文4
关键词:修建性;详细规划
当人类步入21世纪之始,居住区的规划开始朝着以人为本、人性化、健康化和节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因素成为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主旋律,现代的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包括规划图的内容要可靠、制图对象指标要完整、规划表述必须要科学,表达的方式要协调统一,可以将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准确地表达出来,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同时认真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详细分析和探讨了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当中的相关情况。
一、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相关要求和主要内容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的完成通常有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承担,但是城市规划编制单位亦需要充分尊重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以及其他的相关单位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给出的编制要求,从目的上来看,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加倾向于关注居住小区的长远发展规划,居住小区的运行和发展一般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它是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中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日渐完善和成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参与者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团体、法人以及其它相关组织在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的时候也必然是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这就需要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来对其进行约束,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则包括: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等。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特点
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区别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可实施性:和其他规划不同,修建性详规是在短时间内付诸于实际施工的规划设计;二是针对性:由于每个修建性详细规划所面临的区位、现状条件、上次层次规划要求、开发单位的开发策略以及客户群的千差万别,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针对性比其他规划更强;三是严谨性:由于修建性详细规划是直接作为建筑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依据,因此它在严谨性上的要求高于其他规划,否则会直接造成施工及以后使用上的问题;四是整体性:和建筑设计相比,修建性详细规划需要对规划地块里的所有建筑单体进行统一布局,考虑建筑与建筑,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功能、风格、交通的协调统一及变化;五是全面性:修建性详细规划还需要将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空间,时间的关系综合考虑。
三、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需注意问题
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理念:要结合本地块的现状特点,提出自己的概念,做出自己的独特性;二是空间结构:要规模分级,根据规模设置不同等级的空间系统;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三是住宅摆放:要满足容积率、日照、通风、景观等多种需要;四是公共设施:要布置不同等级的公共设施(为整个社区服务的以及为组团内部服务的),功能的混合使用,和景观系统的结合布置;五是绿地系统:要进行绿地网络化(1+1>2,可形成生态系统),集中绿地必须形成一定规模;六是道路系统:要注意人车分流,步行系统组织,道路尺度,顺而不畅,停车问题;七是专项规划:包括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消防等设计。
四、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参数控制
确定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参数需要参考众多的依据条件,例如居住小区规划用地的周围环境条件、区域位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土地使用效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等,我们只有综合考虑以上条件之后,才能够使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加科学和人性化,在控制规划参数方面,我们需要同时兼顾城市整体风格和分区的实际特色,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性,需要根据居住小区气候特点构建场地生态系统,并对其进行保护,以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的目标,还需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小区的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并设置必要的休闲设施、健康设施以及娱乐设施,以提高居住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其精神生活,而对于小区各个分区之间的分割问题,则建议利用公共绿化带对其进行划分,因为这些公共绿化带不仅是居民的公共活动区域,同样也可以将公共绿化带的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另外,从居住小区的长远发展视来看,在确定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参数时,建议将构建新型小区、绿色生态社区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中,把由社区修建带来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配套公共设施的开放与共享对此公共设施的开放与共享不仅符合其经营规律也有利于地区资源的共享,并且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向未来,探索统一开发建设的各项指标,小区环境在实用、经济美观的基础上,要通过绿化处理、铺地、景观柱、路灯、水池的配置,形成动静结合、色彩丰富、趣味性强的公共活动中心翻,而小区工程必须要严格执行现行国家抗震设防标准,并且供电线路要采用双回路输电线路,并增设地下变电室,小区内部采用地下电缆输电线路。
五、如何做好修建性详细规划
一是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需要项目甲方和设计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主要包括了解项目的现状情况、设计条件、上位和周边规划约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及与规划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和听取意见;收集规划阶段所需资料等,前期工作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质量和进展速度;二是对项目的难点和矛盾集中点的分析及解决方法。每个项目都会有其难点及矛盾所在,这就需要在规划初期就对其有所预见,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充分的思考,研究出解决的方法;不要等到项目实施阶段再亡羊补牢;三是做出有针对性,有特色的规划设计。使方案既可以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又可以营造出自己的特点,由于每个项目由于其所处区位的不同、功能的不同、现状条件的不同、服务的人群不同等等因素,所以都会体现出其独特性和一定的不可复制性,而也正是这些特殊的因素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我们需要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做出有特色的规划设计;四是方案要在注重经济性、实用性的同时,追求形态、空间和景观的营造,提高项目的品质。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其他类型的规划不同,它是直接指导工程建设的规划,因此修建性详细规划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到工程的经济型和实用性,但在注重这些的同时,形态、空间和景观的营造对规划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品质、形象的打造和以后的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必须要以现实需求为规划基础,所修建的项目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要根据居住区修建规划的具体要求去操作,控制好参数的设计,实现人文的科学的现代化居住区规划建设,进而更好的做好修建性详细规划。
参考文献:
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范文5
【关键词】住宅区规划;功能布局;规划特点
引言
住宅区是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城市住宅小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其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也必须环境优美和舒适使人们感到愉快。
1 注重人文环境的创造与保护
住宅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 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 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然而, 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价值取向的偏差, 如不尊重基地原有的场地精神, 破坏原有的山地、沼泽、湖泊等丰富的地形、 地貌; 根据纯形式美的法则建造注重平面构图, 审美趣味低俗, 与自然、人文毫无关系的景观。这样做显然是错误的。 因此,处理好人与自然、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成为了影响居住区规划的重要因素, 它也关系到是否保留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 例如在对旧城区进行规划设计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注意保护古城风貌, 保留原有的城墙、街巷、 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 增加了碑、坊、 亭、廊和住宅里弄, 并依据历史原貌修建具有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 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 使得建成后的小区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 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满足了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2 合理的空间功能分区是小区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
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 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将文化建筑、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与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 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 半公共空间, 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 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 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 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 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 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 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 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 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 增加组团内的景观, 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 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3 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是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
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努力创造生态小区。从规划上看, 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 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另外, 在具体设计上, 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 例如, 除普通草本植物外, 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 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 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 注重节省能源, 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另外,生态环境的营造与优质的绿化景观植物配置是密不可分的,理想的植物配置应该是:
3.1 乔灌花草合理结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 既丰富植物品种, 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 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更多, 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小区植物配植功能性。
3.2 配植大乔木时, 选择树种要有乡土性、 针对性, 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 长远性、 美观性。 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 力求变化, 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
3.3 植物配植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 充分运用形态树种: 翠竹、香樟、梧桐、广玉兰、 柳树等; 观花树种: 合欢、樱花、海棠、桂花、紫薇等; 季相色叶植物: 银杏、无患子、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 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紫露草、醉鱼草、鸢尾、萱草等;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 例如蜡梅、桂花、薄荷、丁香等; 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枸杞、桑树等鸟嗜植物, 吸引鸟类和小动物, 从而形成植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 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 地貌和地物的特点, 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 加以利用, 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 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
4 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 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 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 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 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小区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 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 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 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 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 通而不畅”, 减少交通环境的混杂, 提高安全系数, 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 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 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
5 结语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 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而兴起的住宅建设活动更是遍地开花, 幢幢住宅大楼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心理, 基于以人为本的考虑更要注意以上所提及的几个方面,更好地营造我们优质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范文6
关键词:库布齐沙漠地区;居住区景观;现状;问题;建议
1 引言
库布其沙漠自东向西分布在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杭锦旗,约占杭锦旗总面积60%,属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类型,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大风天数为25―35天。受库布其沙漠的影响,杭锦旗本地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环境,对当地的景观设计提出了巨大考验。随着杭锦旗经济的不断提升,城镇居住区建设迅猛发展,镇区居民对居住环境景观质量需求变得更加迫切。然而,当前我们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研究多是从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景观设计出发,真正通过实际调研、站在地域性接触研究的并不多。
本文针对库布其沙漠地区居住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出初步的探讨和分析,结合国内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理念和实践,试图提出库布其沙漠地区居住景观设计发展方向,探讨沙漠地区城镇居住区景观设计方式方法的建构, 希望为库布其沙漠地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2 居住区景观理论研究
2.1 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2.1.1 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确立居住景观的特色是设计的基础,景观设计的主题与总体景观定位是一体化的,正是其确立的整体性原则决定了居住小区景观的特色,并有效地保证了景观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从而满足了居民的心理寄托与感情归宿。
2.1.2 舒适性原则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舒适性着重表现在视觉与精神上的享受。决定居住小区景观舒适性的第一要素是它的规划布局;第二要素是住宅本体的形式美;第三要素是居住区道路设计;第四要素是居住区的环境设施;第五要素是居住区庭院绿化、小品景观的设计。
2.1.3 生态性原则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居住小区发展的基本方向。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考虑并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第二步就是要对自然进行再创造,即在人们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规划人工景观。
2.1.4 人文性原则
居住小区景观是其所在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景观形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居住小区景观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离开文化与美学去谈景观,也就降低了景观的品位和格调。
2.2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趋势
2.2.1 进一步加强人性化设计理念
21 世纪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
2.2.2 强调居住区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既要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也要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场所。
2.2.3 居住区环境景观突出文脉的延续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2.2.4 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居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尽可能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
2.2.5 充分发挥植物生态作用,提升小区健康指数
坚持植物造景,在“适地适树”的基础选择景观较好的树种,坚持植物多样性,合理引进外来树种,充分发挥植物生态作用。
3 库布其沙漠地区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与问题
3.1 研究地概况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处在黄河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因此得名。库布其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西、北、东三面均以黄河为界,地势南部高,北部低。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特色文化主要有穿沙精神、草原文化、匈奴文化等。
3.2 研究地居住区景观现状
杭锦旗居民区景观设计早先年仅仅是局限于庭院绿化,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居住区景观建设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规划、建设、园林等部门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同努力下,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绿地指标不断上升,绿化空间不断拓展,无论从规划设计还是工程竣工验收方面,相关部门严格把关,使杭锦旗的居民区绿化逐步走向一个规范化的良性运行轨道。杭锦旗锡尼镇现成型居民区小区30个,未完工小区18个。其中有8个规模较小的居民区由于建设时间早,小区内全部铺张硬化,未进行绿化,也无硬质景观,占小区总量的26%;其中绿地率在10%以上有13个,占小区总量的34%,绿地率在25%以上的小区有2个,占小区总量的6%。从小区建设年限可以看出,居民区绿地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是新建小区,绿地率越高,从而小区景观也是逐渐有所改善。
3.3 研究地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3.1 人性化关怀考虑不足,功能性与景观效能不统一
许多小区都没能充分考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无残疾人通道;有些小区将儿童活动场所设置在道路旁,儿童安全堪忧;胜利小区的健身活动场所周围植物以低矮灌木为主,片面强调美观,没有形成供人休息的林荫地。
3.3.2 本土文化体现较少,缺少民族特色
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应是本地自然美感和人文风俗的结合,但是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和进步,异域风情大量涌入城市当中,“西式风格”不断取代着许多本地特有的文化景观。杭锦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聚居地,住宅小区内却鲜少有富含蒙古族民族特色和杭锦穿沙精神因子的景观小品。
3.3.3 盲目建设硬质景观,铺装过多
许多开发商为了片面追求增大活动场地,增加停车位置,在房子售罄后将规划的绿地改变为停车场或者建造别的建筑物,致使铺装过多,林荫面积相应减少。另外,有些小区未考虑到杭锦旗风大、沙多、干燥、干旱的气候条件,盲目建设水景景观,建成后却因为难于管理而弃之不用,不仅影响了美感,也造成了浪费。
3.3.4 园林绿地品味不高,缺少特色景观
由于绿化设计水平低、选用树种不当、养护管理落后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许多住宅小区绿化水平低,绿化率低,无景可赏。例如地税小区绿地面积大,但在绿化时选择了草坪作为地被植物,众所周知,草坪对土壤结构要求高,需水量大,管护费用高,对于干旱少雨的杭锦旗,是极不适宜的,经过一年的种植,草坪大面积死亡,为及时弥补小区的绿化不足,该小区将草坪全部换掉成耐干旱的景天。
3.4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4.1 忽略了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设计人员疏于赴实地踏勘,实际景观必然会与设计意图出现缝隙,从而造成景观设计的不完整、不系统,使有些景观设计简单的成为了复制品。
3.4.2 忽视了地域文化的应用
杭锦旗有着丰富的草原文化、匈奴文化、游牧文化,在居住区景观设计当中却没有被充分的挖掘使用,反而是不断追求、复制异域风情,脱离了住区居民的实际生活,从而使住区景观与本地文化氛围格格不入,缺少地域文化带来的识别性和场所感,破坏了居住区的原有空间格局和形态。
3.4.3 景观建设的滞后致使景观效果打折
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几乎百分之百的小区景观设计、施工都滞后于主体建筑建设。而在后期建设过程中,总会因各种理由占据景观用地,有时也会因经济不宽裕,而直接删减景观设计,将住区景观变为了简单的植树种草的过程。
3.4.4 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缺少专业知识
物业管理人员大部分都偏向于住区卫生、相关设施维修,很少设置专业的景观管理员尤其是园林绿化管理人员,这就使得居住区景观在建设完成后得不到应有的管理和保护,从而景观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4 库布其沙漠地区住宅区景观设计意见建议
(1)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当地文化景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必先充分考察了解当地区位条件以及人文环境和民族特色,从而创造出有心灵归属感的居住区景观。
(2)坚持植物造景,创造以自然生态为基调的居住区环境。要充分利用本地树种,合理选用外来树种,适当结合硬质景观,营造多层次园林绿地景观,发挥植物防风、减热、造景的生态作用。
(3)坚持以塑造多元空间为核心,“以人为本”,充分满足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景观需求和空间功能。
(4)坚持景观经济型原则,建设适合本地生态条件、气候条件、人文习惯的景观小品,切忌是景观小品成为摆设。
参考文献:
[1]周文娟.现代城市居住小区生态景观的营造[Z].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