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 审美 音乐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经历了从“音乐美育”到“音乐审美教育”,再到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确立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转变,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实质及其确立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十年课改始终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音乐审美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应用于新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新《课标》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头条理念得到凸显,同时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品格和创造,这是对传统音乐教育极端功能化的深刻反思,是音乐教育科学本体价值的回归。

《课标》将“音乐审美”的内涵明确定义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个界定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也和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戚戚相关。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之初确立的音乐美育思想,其诞生就和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他们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音乐美育是辅助德育的重要手段,这种美育观深深受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乐以修身养性、以乐教完成德育”文化传统的影响。“礼为德育、乐为美育”,的西方美育思想中国化的尝试,将中国古代的礼乐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融合,赋予了中国古代乐教以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了中国美育的普及。

音乐美育的思想也随着现代美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而不断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美育观念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初期的美育有鲜明的不同,从着眼于现代教育的完整性而提出的美育是德育和智育的辅助,发展到现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强调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转变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美育本质和作用的认识,也确立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思想。20世纪末的素质教育改革,明确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突出了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不仅凸显了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独特价值,它作为一种具有陶冶情操、促进德育功能和文化理解的综合教育理念,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中促进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如何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2.1 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实现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文化认知的有机融合

音乐课程的审美性以及审美作用的凸显不是指要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丢弃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反,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依赖于音乐实践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和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音乐的创作表演有其艺术特性,决定了音乐的欣赏、表演和教学都有特定的实质与技能要求,这是由音乐学科特性所决定的。而只有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认识多元的音乐文化,正确理解各种艺术表达形式,而这也正是音乐审美体验和认知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音乐音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有组织的音响能激起人的不同的情绪情感反应,对人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它精细人的感知,深化人的思维,丰富人的情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感受与理解音乐,才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重视在“音乐情感体验”中增进“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可以理解为音乐能力的总和,包含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以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即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过程。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应在掌握一定程度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在音乐本体的艺术实践中,在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艺术门类的探究与感知中,在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中形成。

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密不可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而“音乐审美”不是空洞、虚幻的目标或口号,其内涵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其中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依靠的是建立在音乐听觉能力之上的对音乐艺术的有效理解。沟通和交流离不开以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音乐表演活动。“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则需要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简言之,音乐素养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正由于“音乐素养”对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值得重视。

2.3 重视“音乐本体”,倡导有效的音乐教育

“音乐本体”即音乐自身,它可以泛指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文本(乐谱)或音乐作品的音响,可以是指音色、旋律、节奏、节拍、调式、和声等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也可以指构成音乐作品、形成某种音乐风格或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

在课程改革之初,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音乐教育对于“知识与技能”要求矫枉过正,过于忽视音乐学习的技能要求,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效果,满足于学生课堂层面上的广泛参与,把音乐课上成了一堂“综合课”,或者使得音乐课堂成了一堂娱乐活动课。在音乐教学中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文化认知等各面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局限于浅层次的场景描绘,将对学生的音乐要素把握要求降低到只要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忽视音乐本体的表现,致使音乐课堂游离在音乐之外,音乐本体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提不上去,因此,要科学认识音乐教学规律,正视音乐本体的重要性,倡导有效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音乐教育。

2.4 重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课标》要求系统学习母语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特别需要学习的,便是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具民族音乐特征、自幼耳闻目睹受到习染的民族传统音乐。这就要求音乐教育者从我国五大传统音乐精粹中,发掘和建立适宜学生学习的本土民间传统音乐资源库,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文化交流音乐教育改革

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一)进行文化交流是发展的必然

首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各有千秋,双方皆具有艺术文化特征,有价值且有必要在世界领域中传承。但同时,音乐文化的存在并非完全以物质形态为主,其更多是以精神和意识形态为主进行传播。而人们对于艺术和精神思想的追求皆不受制于空间限制,故在中国古代就常有西方文化传承者进入到东方境内进行交流。其次,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在内部进行,国家必须要不断接触新的外部环境,不断与外界进行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国家才能够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中不断提升自身发展质量。因此,东西方进行文化交流无论在哪个时间段内都属于必然现象。

(二)可拓展外部交流空间

国家在开展文化外交的过程中不能仅专注于一个方向,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艺术文化体系,每个文化体系都具有可取之处。国家之间建立文化外交关系同样需要建立在平等状态下,也就是说,我国需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体系具有传播价值,如此方能不断开拓外部交流空间。而在保证自身传播价值后,国家便应该不断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扩大东方文化传播的渠道,这样便能不断拓展空间,直至令东方文化能够持续在西方文化空间中加以影响。

(三)可互补并更新我国文化属性

东西方文化均发展多年,双方都具有极为特殊的发展价值。双方文化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精炼,在传承过程中会有一些落后的元素被移除,于是文化体系内部便会出现一定的空缺。这种空缺会在短期内形成发展缓慢局面,例如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便在传承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各个国家为了保证自身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就必然会选择融入一些外国的文化元素,取对方体系中的优质部分来填充或糅合到本国文化体系中,两种文化元素进行组合和发酵,就会形成另一种创新形态的文化发展结构。而一个国家在完成发展创新后,国家的文化属性也会从单一的对内或对外发展更新为多元化发展状态。故实现东西方文化交流,实际上就是实现了文化互补,具有落实的必要性。

二、我国音乐教育面向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亟待转型

中国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而音乐文化的成型也源自古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拥有历史文化价值仅能够说明其对于中国而言具有特殊的含义和价值,中国人应该将古老的音乐文化铭记,这却并不代表坚持传统音乐文化一贯的发展形式具有可行性。我国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传递知识、呼吁传承是我国长期使用的音乐教育方法。但如若国内音乐教育体系长期未能更新内部素材,那么长此以往就会落伍于他国。令学习者产生厌倦情绪,进而一方面会令学习人数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也会降低音乐文化传承的实际效果。因此,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加以转型,而音乐教育作为发展中的核心类别,也有必要进行转型,如此才能配合宏观发展诉求。

(二)多元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方向

近年间,国内逐渐开始呼吁音乐教育体系的转型,转型方向即为多元教育。多元教育以本土教育为核心,以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作为融合性元素,旨在通过多元的文化传递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奇、更有价值的文化教育服务。当多元教育成为教育转型的基本方向时,我国音乐教育便也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及时改革。如此,能及早令音乐教育成为具有多元化特色的现代教育课程,及时为学生提供来自于各个国家的音乐艺术文化与学科知识。

(三)面向东西方文化交流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国家开展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培养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才,但深入研究可知,音乐人才的含义绝不仅仅为音乐的呈现者。国家需要的音乐人才是具有活跃思想、艺术思维,能够以自身音乐素养、音乐审美为核心进行创新创作的人才。因此,国家开展音乐教育的重点绝不会围绕在技巧方面,更多的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当学生仅能学习内部知识时,他们的眼界以及音乐审美就会停留在中国传统音乐层面,无法对外国文化产生认知,也无法产生新的创作思维。当音乐教育直接面向东西方文化交流时,校方和教师便都会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来自于西方的音乐素材。学生可以在过程中积累自身的音乐审美经验,提升音乐素养。

三、我国音乐教育改革路径

(一)以东西方文化交流为目标,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开展音乐教育的核心仍然以教学人员为主,也就是说教师个人的观念能够直接影响音乐教育的改革状态。对此,校方应为教师深造提供便利条件,保证负责音乐教育的教师能够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继而将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思维带入到学生群体中。不仅如此,除了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外,教师也应对具体的音乐理论体系进行研究,一方面要明确当前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也要适当采集外国音乐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以及音乐思维逻辑等。教师的研究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将两种音乐教育体系进行融合。只有坚定观念、深入研究,才能保证音乐教育在未来阶段中发挥正确的教育作用,为国家东西方文化交流事业做出推动性贡献。

(二)以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为核心,强化教育根基

国内的音乐教育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虽然需要适当吸收一些来自于外部的音乐艺术元素,但也需要大力维护本土音乐的重要性。当前,国人或多或少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但不可过分吸收外部文化而忽略本土文化。针对此,国内各个院校在改革音乐教育体系时便应该直接以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作为核心,端正多元音乐文化融入的“被动”特征。在教育领域中,强化本土音乐的教育根基属于必然行为,教师以及教育管理人员都需要夯实对于本土音乐的传承态度,大力强调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核心地位。

(三)以吸收西方音乐文化为形式,丰富教育结构

实际上,国内音乐教育体系多年来都在吸收西方音乐文化,之所以未能收获到更加乐观的成果,根本原因就是在融合和吸收的过程中并未积极创造。也就是说在吸收的过程中,多数院校都会在音乐理论教育层面加入一些西方音乐理论内容,却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西方音乐文化素材。因此,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不深入、不透彻,进而令学生无法在素材过少的状态下产生创新思想。对此,国内的各个音乐院校便应该大胆吸收、大胆融合,令音乐教育能够创新为具有新属性的教育结构。例如,可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作为主题开设新的教育板块,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对比性素材。这样一来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同步和对比学习到多个国家的音乐文化,学生在日后的即兴表演或创作过程中便也能够利用西方文化进行创作,进而成长为具有多元化音乐文化素养的人才。这些人才可以成为国家未来的作曲家和演唱家,利用音乐艺术不断吸引其他国家的艺术欣赏者,继而真正做到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面向西方。

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举措

(一)更新教学方式,突出多元化教学特色

首先,教师在传达新的音乐教育内容时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具体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构建完善的音乐实践场景,令学生在场景中体会和感受,明确多元化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其次,校方也可以适当改革课程设置结构,除了要在乐理课程中加入西方的音阶外,也需要传达一些文化传统和历史习俗方面的音乐文化素材。重点在于校方要在多个教学领域中融入西方文化,进而大力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音乐人才。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3

关 键 词: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 文化观念 文教兴国

中美音乐教育之比较

美国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是不断演化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它还是主科(如语文、数学等)的“饭后甜食”或“装饰花边”。①当时音乐教育在美国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它比核心科目低上一二英寸”。②但美国音乐教育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稳步提升。以《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原理》等著作为发端,美国不断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直至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承袭布什2000年教育战略的几乎所有内容,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对美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六点国家教育目标中第三项所列“核心学科”之一。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美国学校教育已将艺术列为与读、写、算并列的四个基本能力。美国2000年联邦法案已规定艺术为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的核心课程,而各州大学已将修读高中艺术课程定为大学入学条件之一。

据上世纪90代初的统计,中国的音乐教师至少缺50万人。正统音乐教育的缺乏,自然导致许多学生更多地接受娱乐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虽然音乐讲究多元化,但单一地接受流行音乐会造成“营养不良”。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落后也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存在着缺陷。人们常说,现在的大学生,学理的就是“一文不染”,而且大部分理科生连论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音乐了。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应试教育;其二则是因为许多大学生视野太狭窄,偏重专业而忽视博览百家之长,尤其缺乏音乐艺术方面的素养。

通过对中美音乐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是高校人才成长的严重障碍。

中国高等教育观念的文化缺陷

中国音乐教育缺失的现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教育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直到现在,中国的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取得核心学科的地位。

从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来看,西方自古希腊文明以来,一开始便是从工商业生产方式所培育出来的理性思维进入其发展历程的,这种文明本身具有一种超越自然之上的人为性;相反,中国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因而需要顺应天地自然,重经验而轻理论,重实践而轻创造。我们还可以用哲学上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文明结构上的差异,古希腊从柏拉图开始就完成了“名实关系”的颠倒,即倒名为实,将语言、逻辑、普遍法则看作比现实事物更为实在的宇宙本体;而中国古代哲学在名实关系的热烈讨论中,没有任何一派是将“名”看得比“实”更重要、更实在的,这决不是偶然的。正是这种文明结构的区别,使古希腊有了研究型的“学园”,中世纪有了超凡脱俗的“经院”,近代以来有了养精神的“大学”;而中国古代除了道观禅院之外,只有民间私塾和书院及通过八股文的考试向世俗官僚爬升的文官体制。这种学习的目标不是追求真理,而是“学以致用”,并且所谓“用”也只局限于狭隘的做官和发财,除此之外则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只盯着世俗功利的教育心理经过长期积累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心理。可惜的是,至今国人尚未意识到这种文化心理的局限性,从而造成社会精神生活和文化层次的下滑。

反观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突出地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自主发展之路所需要的人文教育思想和文化建设被严重忽略,大学存在着技能化、市场化、功利化倾向,“大学为什么服务”的观念模糊。因此,营建超越功利关系的大学文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要从培养实用人才转变到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的人才上来。现代大学的文化观念需要新的构建方式,大学不应该只是成为人们追求好的工作或物质生活的跳板,而应当成为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特区,引领整个社会走向理性、自由和创新,并使之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文化场所。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创造力低、技术落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市场意识不够,而是因为科技人员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缺失,缺乏对科学追求的好奇心。虽然音乐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许多研究显示了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力、反省力及解难能力,并对他们的学业及行为有正面的影响。此外,学习音乐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因此,音乐教育对弥补我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中存在的缺陷有着独特的作用。

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文化意义

将音乐融入文化之中,与其他人文学科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文化应转向文化中的音乐”③,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世界上的各民族的音乐,有利于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模式。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些音乐学家提出了人类音乐文化身份的问题。从社会学意义来说,音乐包含了人们对其文化内涵、语境和形式的把握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集团心理、情感的内聚方式。④目前,音乐教育规划及课程设置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文化发展策略的重要部分。比如从1986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的“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促进了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也受到国家艺教委的关心与支持,音乐教育正在各个层面蓬勃发展。

因此,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已不是简单地给大学生加一门音乐课,而是树立一种正确的高等教育文化观念。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大学“为知识而知识”“为自由而自由”的教育精神,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力,用音乐之魂重塑我们大学教育的文化观念。

注释:

①③④《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管建华著,百度网

②《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内特·雷默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世纪之交的美国音乐教育战略〈豪斯赖特宣言〉:前瞻2020年音乐教育的观念与行动纲领》,刘沛著,原载于《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音乐专业课程建设;专业有机结合;自弹自唱;互弹互唱实践课程

一、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背景

从当前国内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建设和改革调研发现,声乐、钢琴、舞蹈等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很多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是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还远远不够,还没能真正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体系,对于乐理、和声学、音乐史等理论课程的研讨更是涉猎不多。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幼儿园、小学、文艺团体等等,但目前用人单位尤其是专业艺术团体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专业技能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综合能力强、音乐素质高的全面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我校音乐教研室近几年开展了以省级精品课程《基础钢琴》、《视唱练耳》等为重点的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大大提高了本专业的教学水平,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作为特色专业,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最大的区别是更重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弹自唱、互弹互唱等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大大改善了以往学生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的思想,尤其是声乐与钢琴这两种音乐教育专业最核心的课程,它们的有机的结合训练,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就业竞争力。

二、进行课程建设、整改所需解决的问题

(1)通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的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带动本专业其它系列课程建设,使本专业的各个核心课程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专业的应用性与就业灵活性,例如通过自弹自唱、互弹互唱实践课程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的把声乐和钢琴即兴伴奏技能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将来的教学又可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2)课程建设是个庞大的工程要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并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尤其是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非重点专业,它的发展更是在夹缝里生长,光提高核心专业的技能,提升单一专业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和本科类院校比从生源到学制以及培养目标都处于劣势,因此我们要进行课程建设,进行课程整改,专业的有机结合,以及实践特色课程应用型的进一步加强是当务之急。

(3)音乐教育专业的各个核心课程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很好的联系起来需要下大工夫,尤其是要使教师与学生都能适应这种教改,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这种结合的纽带就是自弹自唱和互弹互唱这种很实用的实践课程,不过这种实践课程也需要教师的相互配合,首先要求理论课教师给学生把基础打好,其次声乐教师和钢琴教师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要注意教案的实用性、创造性,不能一成不变、闭门造车,最后钢琴即兴伴奏教师要先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让学生能适应接下来的重点实践课程训练。

(4)在本专业的各个课程中有些课程属于技能课学生比较重视,有些课程是理论课理解起来比较难学生提不起兴趣,通过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学校重点发展行为导向教学法,和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接轨,注重学生对课程兴趣的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改正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岗位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将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近年来我专业重点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并建成了省级精品课《基础钢琴》以及校级精品课《视唱练耳》,并立项了省级重点课题《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的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这些教研整改,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给本专业的长远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通过对企业艺术团体、幼儿园、小学等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适应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的要求,依据专业发展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思路,对相关课程进行研究和实践,既要体现课程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思想的价值,又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的使本专业的发展有个质的飞跃。通过自弹自唱、互弹互唱等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课程的发展和本科类院校人才培养有了明显区别,实用性更强,就业灵活性也很高,现今社会就业靠的是能力,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是每个学生的当务之急,学习不能死钻牛角尖,尤其是音乐专业由于基础不同、学习的时间差距太大,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在单一的专业技能上和本科类院校学生差距很大,因此高职音乐专业学生也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尤其是实用性、灵活性非常强的自弹自唱、互弹互唱等实践课程,要重点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音乐素养,这样将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才有一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后现代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民族器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对音乐教育进行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界在音乐教育哲学领域也逐渐开展了相关研究,许多学者纷纷进行音乐教育哲学研究。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正逢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教育理念的解构与建构势在必行。在历经了审美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之后,多元音乐文化的后现代新实用主义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原有的审美音乐教育理念被质疑。民族器乐作为音乐学科内的子学科,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必然受到音乐教育哲学观变化发展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哲学观的演变

20世纪70年代,雷默提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这一理念,指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提高人的审美能力。20世纪80年代,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被引进中国音乐教育界,并与当时流行的“美育论”一脉相承,对当时国内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影响很大。审美哲学观曾是中国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国内大多数音乐教育者认同的、主流的哲学观。直至现在,审美教育哲学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即“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转变,“以审美为核心”的哲学观已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其过多地注重音乐本体及技法的学习与分析,聚焦于音乐内部的内容,而忽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即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90年代,埃利奥特提出“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他认为审美哲学局限于西方音乐的单纯聆听,忽视了各民族音乐及音乐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以狭隘的审美经验代替丰富多彩的音乐经验,忽视音乐形成的过程及创作音乐的活动。音乐教育应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参与音乐创作和音乐聆听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教育亦具有多元文化性质,应结合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的思想。韦恩•鲍曼提出了后现代时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他的思想更为前沿,他的音乐教育哲学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性思想的范畴。鲍曼认为音乐教育还具有社会、道德、文化承载等功能,提出要重视与音乐相关的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埃利奥特不同的是,他对于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持有比较宽容的态度,提倡以多元视角看待音乐哲学的发展,反对非此即彼,认为只不过审美哲学强调音乐本体价值,实践哲学则强调音乐的多元协同价值,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二音乐教育哲学观对民族器乐教学的影响

我国于2001年9月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由实用主义功能向研究音乐本体转变。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民族器乐课程的教学,也同样遵循着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运用,乃至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这种理念。例如在器乐学习过程中,注重音乐本体的研究,重视音乐演奏技能的提高,强调音乐学科的结构概念和音乐知识的认知学习,而对民族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有些滞后,因过多地关注音乐本体,缺乏对文化的整体研究。埃利奥特提出的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及鲍曼的后现代新实用主义哲学都对传统的审美哲学提出了质疑。埃利奥特和鲍曼的哲学观是在结合了音乐人类学等学科思想和不同时期音乐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适应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现实而提出的哲学观。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性是音乐课程的性质之一,强调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髙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据此,音乐课程将更关注实践性,包括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强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学习并掌握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以审美哲学为指导的教学强调结果性,而以实践哲学为指导的教学强调过程性,这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哲学与指导思想逐渐失去主导地位,音乐教育指导思想与理念发生调整与改变之时,民族器乐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具体教学内容等必然将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此环境下,音乐教育理念的发展为民族器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契机,为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为民族器乐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启示。

三新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指导下民族器乐教学方法及策略的调整

第一,应在观念上突破“技术至上”和“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民族器乐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在心态上都偏重于演奏技巧的习得,以能演奏高难技巧和移植乐曲作为衡量演奏者演奏水平的标尺,国内各类民族器乐比赛、考试和考级也都以演奏大型或高难度技巧乐曲作为评判标准,以至于出现年仅几岁的选手或考生演奏高难度移植乐曲的现象。当然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技巧水平的进步,在器乐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进度适当演奏一些难度大的乐曲也属必要,但是这种唯技巧至上的学习是偏离了器乐学习的规律和目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是教学原则之一,不能为技术而揠苗助长。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的一个误区,依据课程标准,要把握音乐课程的实践性,但音乐实践不能等同于技能训练,而要把课堂看作音乐实践的舞台,器乐课堂教学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器乐课堂学习实践的主角。民族器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亲身参与音乐实践,配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掌握并运用学到的各种知识,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第二,本土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即课程内容选择及课程设置要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其中一方面就是音乐教育要融入本土化元素。民族器乐不仅要由曲调、节奏与乐器来表现,更要由其所在的地域及文化为依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有意识地注意课程结构体系的全面化。例如在器乐教学中,多让学生了解各地方言和戏曲音乐,尤其是本地民间音乐,这对准确把握地方风格性乐曲的曲调、节奏和风格特性很有帮助。第三,完善知识结构,传授与民族器乐相关的人文知识。学习民族器乐不能只从结构、音响和技巧层面去把握,也不能完全套用西方音乐标准化的声音、音色、音高和力度去衡量中国的民族器乐。中国各地戏曲音乐、诗词、传统美学等课程的学习,将成为民族器乐课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和民族器乐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教学中还要让学生研究作曲家的生平、作品产生的背景,写作有关作品的论文,研究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还要将所学作品与其他作品作共时性及历时性的比较研究,通过对音乐的对比学习,了解音乐的意义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和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不能再一味追求音乐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应把综合素养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目标。第四,转变观念,丰富内容,让自主学习成为实践的重要手段。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循序渐进的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探究性的自主学习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探究实践应是依据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活动。例如在多媒体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制作PPT课件,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以及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研究,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鲍曼(WayneD.Bowman)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新实用主义哲学趋向简析[J].中国音乐,2009,(3):13-19.

[2]林红,管建华.埃里奥特音乐教育思想后现代转向的文化分析[J].中国音乐,2011,(3):15-24.

[3]郭小利.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音乐学,2016,(1):114-120.

[4]龚永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思辨——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之维[J].中国音乐,2011,(3):153-155.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乐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25-01

通俗而言,视唱练耳就可概括为唱和听,其中,视谱即唱和听觉训练是其两项核心内容。所谓视谱即唱,它旨在培养音乐学习者根据乐谱要求准确无误地唱出歌曲的音调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视唱的过程强化学习者对于节拍、调式等的认识。而练耳则着重训练音乐学习者的节奏辨别能力,以加深其对于音乐的听觉和记忆。在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也是必须掌握的关键环节。科学的视唱练耳,能够有效提升音乐学习者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强化其乐感和表现力,使其在高涨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下更好地驾驭音乐。

对于音乐教育而言,视唱练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科学合理的视唱练耳往往能够使得音乐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言之,视唱练耳能够有效地提升音乐教育的效果,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和掌控力,并强化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作为基础环节,贯穿于教学即发声练习与作品试唱的始终。如何在扎实学生基本功的同时提升课堂效果成为了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音乐课堂生动、具体,就必须首先建立起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深入地讲解乐理知识、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面对生疏的乐曲,学生很难发现其中的美妙,也就无法投入到音乐之中。对于此,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引入视唱练耳,通过学习掌握音乐语言要素,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从而对音乐作用进行听辨、理解,实现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二、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掌控力

视唱练耳旨在强化学生听觉,促使其正确辨别音调高低、长短、音色等的同时训练其读谱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帮助学生接触和掌握丰富的音乐词汇,从而使学生准确感知音乐,更好地掌控和驾驭音乐。

具体而言,提升音乐感知力和掌控力的关键就在于乐曲节奏和音准的把握。其中,节奏可谓是支撑乐曲的骨架,是整个乐曲的灵魂与脉搏,但凡音乐,都不可或缺鲜明的节奏。

三、强化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要将乐谱变成悦耳动听的乐曲,使听众感受到曼妙的旋律、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就必须通过表演者的演奏,将声乐作品传达给听众,从而实现声乐作品的创作意义和创作价值。要将音符变为传递情感、流露心声的实际音响,就必须融入表演者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最大化展示声乐作品的魅力。

所谓音乐表现力,是指演唱者对于乐曲的自我理解和解释能力,就是“识谱”能力。对于演唱者而言,即便有着高超的演唱技巧,也离不开对乐谱的准确认识。

与此同时,音乐教育中的视唱练耳能够丰富和拓展学生的音乐词汇,从而进一步加深其对于乐曲的感受和理解,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贯彻音乐素质教育理念

音乐素养是一个人对于音乐的听觉、记忆、想象、情感、审美、节奏、旋律等诸多方面的内在渊源,除了需要先天的禀赋外,音乐素养的形成更需后天环境和教育。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这一活动就是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不仅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更决定着音乐能力和水平。它注重对音乐听觉的发展和音乐语言的积累,从而使学生具备敏锐的听觉和过人的识谱能力,建立良好的节奏感、节拍感以及速度感,形成自我的内在听觉。

同时,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崇下,音乐素质教育凭借着特殊的美育、德育以及智育功能成为了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视唱练耳作为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不仅承担着挖掘学生音乐潜能,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和热情的职责,还肩负着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强化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的使命。

五、结语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也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和热情,增强其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在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推动下,视唱练耳作为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