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1
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学生学习应达成的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持久性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标准有着密切联系,对于理解新课程本质,设计教学方案,及开展教学评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刚摆脱小学生的稚嫩,对初中阶段的各事物感到十分好奇,利用?@个特点对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十分有利。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从数学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以便初中生能在早期形成数学思想,最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和主要内容
1.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育目标从表面和内在角度可分为隐性教学目标和显性教学目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属于隐性教学目标范畴。初中数学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标准时,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数学知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长期学习数学过程中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并使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以不断积累学习经验,这便是核心素养。一个具备了核心素养的学生必然善于利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当代初中生所必须具备的本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核心素养培养是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根本追求,也是着眼于数学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后,通过教师引导,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技能,逐渐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也就会被建立起来。要想到达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一方面注重学生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挖掘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隐性核心素养,最终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2.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总结,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初中生善于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性问题。数学学科看似理论性很强,但和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学生在处理现实中的各种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如、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其次,合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解决某类数学问题时,让学生能够运用固定的方法,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率先考虑用数学思想去解决。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1.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究的学习情境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并不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学生就能够获得的,需要学生在系统化的训练中,不断强化核心素养,并持之以恒地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究中,改变过去灌输式、单一、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过去教学经验总结分析,大多数初中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数学知识离自己实际生活甚远,而学习数学对他们好像帮助不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为学生创设问题式情景和生活化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拉近数学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数学情景,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以多样化的开放性数学题
所谓开放性的数学题是指解题思路有多种多样,答案不是唯一确定的。整个问题的条件、解题方法和最终的答案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对于这类问题十分热衷,并且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容易激起学生挑战欲望。数学开放题包含十分广泛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数和学生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提高学生综合文化水平有很大帮助。因此,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核心素养时,要注重设计多样化、开放性的数学题。
3.进一步丰富数学实践活动
初中数学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体现出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数学教学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应用数学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善于交流,书本归纳总结,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数学方法和常规方法的应用原则。同时,通过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其他行业的相关知识信息,有利于增加初中生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教学指导
研究中学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根据其制定符合现状的教学指导,对如今数学学科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数学学科的素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素养,是人们用数学化思想思考和观察世界的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的提高也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如何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如何根据数学科目核心素养,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进行讨论。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理解
近些年来我国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常常会提到数学核心素养等词汇,比如有的教授会说,数学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对于周围环境的情况处理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教授认为数学素养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很多实际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做出判断;另外有教授的观点表明了数学素养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能力,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期自身的努力学习所形成的某种状态。
综合来讲,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掌握了充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加以熟练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够以数学的角度来思考转化问题,然后通过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这种积极处理问题的习惯和品质。
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理解,可以说是指在学习数学之后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种素养,具体来说指的并非某些知识或者技巧。更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数学能力,而是一种反应了数学思想的、基于数学知识却高于知识的综合、持久和阶段的能力。我们可以将数学核心素养理解为和数学教学课程具有相关性,对于理解数学本质、更深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进行数学评价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三方面,下面具体说明一下这三方面。
1.综合性
指的是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基础学习能力和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会了基本的运算方法、推理计算等基本能力之外还需要学习思考使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这一能力实现的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也能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
2.阶段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方面也会出现不同水平、阶段的差异,就好比同一个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会的方法不同,解决起来也会有难有易,有快有慢,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会出现不同层次的人形成不同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的现象,这种情况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持久性
持久性不仅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值得关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会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到的思考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会的,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才能获得知识,而且还会长久的拥有并运用学习到的能力,成为学生的财富。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理解和记忆,因为数学知识能够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通过逻辑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思维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更好的学习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还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一定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比如说学生在掌握建模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并利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掉,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考分析联想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核心素养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造性的思维往往建立在批判性的思维之上,所以说对待事物需要理性思考,在对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运用分析思维推理提出方案,最后解决问题。
四、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导
教师要创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保持更好地求知欲望,设计一个铁盒实际生活的情境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表达。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问题,教师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帮助,引导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借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很具生活实例为载体,经过教师的指导建议,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方案的确定和实际的操作,在最后掌握其中的研究方法。由于传统课堂上这些步骤全都省略掉了,依靠教师的讲解,使得探究性活动成为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了实践操作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更应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的数学教学并没有体现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使得数学文化仅仅停留在抽象符号和逻辑推理中,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逐渐了解数学文化,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明确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向学生讲解教授数学文化,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回归需要;回归经验;回归思想;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93-01
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仅和整数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续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比的基本性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属于规律性知识,其核心思想是等值转化。
一、自问自省
教师往往把知识层面的教学看作是要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学时要么先用几个例子让学生较快地概括出规律,再举例进行验证;要么从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引入,让学生通过猜测得出规律并加以验证,然后通过相应的练习进一步体验规律、应用规律。教学中尽管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的联系,重视了情境创设,重视了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但总感觉学生是为了学而学,教师则是为了教而教。困惑之余,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自问自省。1)为什么要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2)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证明这个规律?3)分数的大小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怎样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自身需要、知识本身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尝试采用“回归需要――有效探究――反思完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内在需要去辨析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的过程与快乐,积累探索规律的学习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核心素养。
二、学在中央
【片段1】回归需要,学在中央。1)判断:下列各题的计算是否正确。
追问:计算整数、小数加减法时应如何对位?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出示: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小结: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都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直接相加减。
3)出示:
追问:与上面的题有什么关系?图形大小没变,但什么变了?现在你能计算了吗?为什么?还有什么方法?
方法二:0.25+0.5=0.75。
学生观察比较两种不同的方法,通过辨析,体会到有些分数不能转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于是,要探究的问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这个学习需要是源于学生本身的,从而真正调动了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片段2】回归经验,学在中央。1)你还能找到与■相等的分数吗?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请你任选其中三个分数,小组合作:想办法证明它们相等,比一比哪个组的方法多。3)学生汇报。4)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而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认识到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他们的需要时,前期已掌握的分数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相关学习经验便会被积极调动起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新的认知活动提供了支持,从而生成有效探究。
【片段3】回归思想,学在中央。层次一:熟悉性质、完善性质。层次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1)把■和■写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2)说一说■和■的大小关系,两个数有什么区别?3)比较下面四个分数的大小。■,■■,■分数的基本性质其核心思想是等值转化,这一性质说明:不同表现形式的数可以归为一类,标准就是数值相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知识表象触摸到数学的内核,以达到化“知”成“智”、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真真切切的体验,实实在在的感悟。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4
一、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兴趣是人进行任何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一定的兴趣,才能完成预期任务,实现理想目标。高中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自主加入到学习中,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探究更加高难度的数学问题,才能将知识深刻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以往教学这话总,教师通常会占用整节课的时间,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虽然已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师却呆板僵硬的将教学课件上的内容转述给学生,毫无新意、更没有体现出任何思想。而学生则会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以及复杂的各种公式、定义等,对数学无法产生兴趣,更不想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因而导致成绩下滑。
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及时进行有效改革,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情景,或是通过趣味性的课堂活动,活跃教学氛围,逐渐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转变以往教学内容的展现模式,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意义,并乐于接受,进而形成数学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通过这样新颖的方式,提高学生注意力。比如在高中一年级下册中的《空间几何》的章节中,教师首先可以从身边学生常见的几何物体进行搜集,运用数学的知识向学生讲解不同物体中所含有的几何体,并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方式,为学生直观的演示几何体的平面、立体、三维等情况下的变化及结构,在学生认真观看期间,教师可适当的将几何体的数学公式融入进去,并让学生观看视频后,有利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说出几何体的概念或是定义,这样引导性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进而在总结中,真正掌握了课堂知识,从而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稳固基础。
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是全世界范围中教育体制、教育落实、教育科研领域的关键性议题,能够引导并带动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职业发展、以及教学实效评价等重要教育活动。而我国在2014年就曾经出台了有关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文件,且从中重点强调了应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确保学生充分具有适宜的发展素养及能力。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应充分利用学科的逻辑性、实践性等特征,激发学生多向性思?S,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各环节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高中数学教师通常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只能被动的接受,等待教师的讲解,久而久之,让学生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等待教师的指挥,创新力的培养更是丝毫未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强、知识领域广、学识渊博的优秀人才,还重视人才是否具有创新性思维与能力,而创新是人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彻底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及模式,应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职责,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学生的引路人。同时,在教学内容中,要尽可能运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学方式,要使教学过程充分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比如高中二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中,就可以调整教学方式,由于这一章节的知识存在一定抽象性,并且难度系数较高,但在数学中的圆锥曲线等相关内容上的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差别不大,都是先假设出固定点的坐标,然后从点所构成的直线和圆锥曲线之间的相对性数学方程逐渐深入,进而将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进行并列,最后算出联立方程组的结果。想要让学生对这样的解题过程充分掌握,教师不应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要通过直接以及圆锥曲线两方面知识题型的讲解,锻炼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题,通过与教师解题思路的对比,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差别,进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数学思维,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师要深刻意识到,无论学生概念、公式背诵的多么熟练,都不及帮助他们学会使用方法,培养他们灵活创新的思维,只有?@样才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并且还能让学生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真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指导学生总结反思
课后的知识复习巩固对于学生来说也同样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是教学内容延展。在对知识进行总结、整理当中,学生能够及时察觉自身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问题,以及容易忽略的知识内容,可以更加全面性的梳理所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并且有效提高总结反思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核心素养。在知识的探究与讨论中,教师通常过于重视问题的结果,因而会在正确答案出现后,终止学生的课堂交流,严重忽视了学生得出答案的过程体验,这样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逐渐出现固定的思维模式,仅停留在自我为数不多的经验中。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与环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阐述解题的过程,以及所运用的思路及方法,进而通过教师加以辅导,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对知识产生重新的认知。
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性;教学策略
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观察身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的现象。笔者通过对这些教学异相的分析,加之实践凝练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以实验性数学学习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形成与常规教学相融合的初中数学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一、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内涵
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是指为解决某种数学问题、获得某种数学结论、验证某种数学猜想而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从而进一步把这种探索活动的方法、经验、精神等,自觉内化为学习数学的一种思维方法,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此数学实验与大学数学重视的“思想实验”不同,其以“物质实验”形式存在;也与物理和化学的科学实验不同,是数学思维的辅助工具,并不能代替数学推理证明。它提倡的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重视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体验过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核心素养。
二、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过程性策略
1.选择工具,进行操作观察。
初中数学实验性学习的前提是“做”数学,其离不开动手操作,离不开实验工具。工具来源于自己动手制作、现成教具、软件等。有了合适的工具,学生便可以根据课题目标,进行操作,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直觉,培养想象力,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垫。
案例1苏科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探究实验。
实验工具:装有几何画板软件的计算机。
实验内容:(1)打开几何画板,作☉O,在☉O上依次取四个点A、B、C、D,并顺次连接。
(2)顺次选中A、B、C三点,点击“度量”菜单下的“角度”,量出∠A的度数。同理,量出∠B、∠C、∠D的度数,观察猜想,四边形ABCD的四个内角之间有何关系?
(3)拖动点A、点B,看结果如何变化。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几何画板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工具,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发现、猜想、验证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2.提出猜想,引发数学思考。
在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获得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自主提出猜想,这个环节是整个实验学习过程的关键,对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合情推理能力至关重要,也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探究实验。
用同样大小的两种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片,按照如下的方式拼正方形。
思考:第1个图形有1个小正方形。
第2个图形比第1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3个图形比第2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10个图形比第9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100个图形比第99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你还有什么发现?
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串,提高数学实验的思维含量,引发数学思考。从简单的图形开始观察,提出猜想,探索规律。通过这个数学实验,学生能提升自己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3.讨论交流,走向深度学习。
在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产生猜想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升华猜想;要帮助学生勇于呈现形成概念、揭示定理、发现方法的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实验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进行高阶思维训练。
案例3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探究实验。
把一个正方体表面沿着棱剪开,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先猜想,再剪一剪,与同伴交流。你能把得到的图形分类吗?
分类如下——
1222型:中间两个面,只有1种基本图形。
2141型:中间一行4个做侧面,上下两个各作为上下底面,共有6种基本图形。
3231型:中间一行3个做侧面,共3种基本图形。
433型:中间没有面,两行只能有一个正方形相连,只有1种基本图形。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将图形分类,学生经历这样“悟”的过程将有利于他们对分类思想的进一步认识,走向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三、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实践意义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模式的研究,个案的探索,理性地总结出操作流程的规律。这不仅表现为一种教学方法,更是内化成了师生教与学的一种思想,填补了数学教学相关研究的空白,提供了初中数学教学可借鉴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6
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和思想上不重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对结果作出正确评价,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使高中学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但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列入毕业考试的科目,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平时很少开设甚至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等到这些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几乎不了解信息技术,即使了解,也知之甚少。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中阶段如果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就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那么谈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虽然现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列入会考、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但由于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通过率很高,导致很多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操作时不按照要求去做,这些都影响着他们信息素养的提升。
2.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原因
信息技术教师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效果。要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更要具备很高的信息素养。但目前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首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要是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一般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操作上比较熟练,但缺少社会和生活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导致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不高。其次,很多信息技术培训往往局限于一些理论培训,缺少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培训,因此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能力。第三,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不但要承担教学任务,还担任其他方面的烦琐工作,他们从早忙到晚,很少有时间来加强自身的学习,无法集中精力改进教学,影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原因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涵盖面广,而且与许多学科联系紧密,而信息技术仅仅是它的一种工具。另外,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开设的课时也很少,如果仅靠信息技术教学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很乏力。
4.终结评价机制的影响
新课程虽然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但最终评价的方式就是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学成果,而且考试的题型和内容很难检验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选择题和填空题大多是一些基本理论和一些软件的某些操作步骤,而操作题纯粹就是对某一软件的操作。考试内容大部分过于简单,题目的质量不高,因而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信息技术考试能否通过影响着学生将来的高考录取,使得考试通过成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选择,使得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纯粹是一种应试教学,影响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对策
1.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评价标准,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保证
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确保在中小学开好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并进行监督,对违反制度的学校要作出相应的处罚。对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制定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标准,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备条件
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从原来的纯技术教育,转向技术教育基础上的信息素养提升的教育,需要教师挖掘技术所蕴含的方法和思想,挖掘信息社会和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知道信息技术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首先,教师要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多学习,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不断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其次,主管部门要创新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要以典型的成功案例引导教师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长处,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第三,多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3.把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通过多学科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涵盖多学科的综合能力,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整合到各学科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各学科教师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进行辅助教学,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演示工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应用到教学中,如建构主义理论等。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从而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4.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指明方向
考试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但当前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明显地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教师能动性的发挥,需要进行改革。首先,要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难易适中的题型,不要纯粹考查某个理论知识或某些技术操作,试题的内容和形式设计要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原则。这就要求试题设计者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要准确,对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技术掌握要透彻。其次,要突破技术瓶颈,设计出人性化、交互性强、容量小、易运行且安全的优秀评测系统。这些都需要主管部门认真研究并加大投入。
三、结束语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科学的且与时俱进的。虽然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较短,在实施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较少。但是只要我们从思想上重视,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来,持续不断地从事新课程的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完全能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恒来,薛冲.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的成绩、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19-20.
[2] 蔡福民.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冷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25-27.
[3] 祝智庭,顾小清.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