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数字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行业数字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行业数字化

影视行业数字化范文1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 电力 应用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1 自动化技术在发电厂中的应用

发电厂是把各种动力能源的能量转变成电能的工厂。根据所利用的能源形式可以分为火力发电厂、风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核能发电厂等。而在这些不同种类的发电厂中,由自动化技术支撑的自动控制装置和系统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使得生产实现自动化,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解放生产力。下面以火力发电厂为例,具体分析自动化技术在发电厂中的应用。

1.1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现代化的火力发电厂一般采用单元机组自动控制系统,它是将机组的锅炉和汽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控制的系统,并且汽机的负荷与转速控制系统也可看做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该系统完成锅炉、汽机及其辅助设备的自动控制。它把自动调节、逻辑控制和连锁保护等功能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综合控制系统,在锅炉燃烧系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在控制知识层面大致可以总结为下图一所示的流程。

图一

1.2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辅机系统中的应用

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是火电厂最主要的设备,称为三大主机。与三大主机相辅工作的设备称为辅机。辅机系统有燃煤的输送系统、水的化学处理系统、灰渣系统等。这些系统与主系统协调工作,它们相互配合完成电能的生产任务。在每个系统中都应用了大大小小的自动化装置和控制技术。在输煤系统中,输煤系统将煤从煤源输送到锅炉,在输送过程中还要完成一系列的检测和处理过程,在工作状态下,必须连续地将燃料送入锅炉炉膛,令其燃烧放热,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这就需要应用较多的自动化设备,包括给煤机、斗轮机、带式输送机、破碎机、犁煤机等,它们能够使得输煤平稳、快速、准确地进行。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保证了生产运行的安全可靠。在水处理系统和除灰渣系统中,大量的仪器和自动化装置,通过系统的最优化设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鲁棒控制等控制理论,及时地对主辅设备进行调节,根据不同情况协调各设备的工作状况,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3集成架构自动控制系统在火电厂的应用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集成架构系统,它主要采用单一的控制平台,承担整个工厂的控制任务,应用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进行分析研究,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能够为火电厂最大程度地降低总体成本。同时,它还为管理系统及时获取车间级现场和生产过程的数据提供了方便,有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2 自动化技术在输电系统中的应用

发电厂经发电机产生的电能需要通过升压变压器、输电线路和降压变压器等一系列装置来进行电能的传输,而这期间也少不了自动机技术的身影。通过计算机联网,整个输电系统都可以在一个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检测、处理。例如,现代化的电厂采用厂级检测系统(SIS)将输电设备和全厂的各种自动化系统互联,建立统一的实时数据库,也架设起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之间的桥梁,。实现线路实时信息的全方位掌控,实现诸如压力检测、流量检测、故障排查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电能在输电线路上的损耗。下图二为一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流程图。

图二

3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和家庭用电方面的应用

3.1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用电方面的应用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工厂越来越多,而工业用电在电能消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计算机监视系统也称数据采集系统,是一个实时的开环的多通道系统,它可以完成对用电情况的实时监视、历史数据存储、对机组的启动和安全经济运行有关的测量参数实时循环检测、通过数字化仪表的检测进行实时的处理等功能,从而进行工厂用电的智能管理。

3.2自动化技术在日常家庭用电方面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与自动化技术有关的家用电器进入人们家中,小到保险丝、漏电保护器,大到电冰箱、洗衣机,这些装置正在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舒适。现在的家庭出现一种全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的大平台,可以实现人为的远程检测和控制,使得家居更加智能化。

4 自动化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发展趋势

经过60多年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展望电力行业的未来,自动化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和更广泛的应用,将会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新型检测技术与仪器的发展和应用。

在火力发电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这就需要将有害气体等物理量进行在线实时精确测量,而这些量由于一些原因无法用常规的传感器直接测量。因此,新型检测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将成为热点。新的传感与计算技术将进一步增大控制网络的规模,同时提高对系统性能的要求。

(2)新型测温技术将会给总的控制系统测量出某些现在很难测量的量,例如炉膛内的参数,这将会突破燃烧优化的瓶颈问题。

(3)自动化仪器和装置将会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复杂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密切。

5 结语

自动化技术在电力行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将会使电力行业继续提升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晓军.自动化技术及信息与电信技术[J].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钱小龙.Control Logix系统电力行业自动化应用培训教程[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韩璞.自动化专业概论[J].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王威,工业生产自动化[J].科学出版社,2003.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影视行业数字化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写作教学;多模态;多元识读能力;间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76-04

一 间性理论概述

20世纪以来,间性(intersexuality)理论逐步应用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共识,主要指一般意义上的关系或联系,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研究视角。间性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共在性、平等性和主体间对话沟通、作用融合及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成为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交汇点,并逐步衍生出一系列间性理论视角,如:媒体间性、文化间性等。媒体间性(intermediality)也称媒体相互性,指的是现代媒体的相互关联,即媒体之间从信息内容到技术形式基于社会间性的综合、整合、转换与演变。媒体都兼具个性与共性,媒体间性就是媒体以共性为基础的差异性之间的桥梁。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ity),也叫跨文化性,体现了从属于不同文化的主体之间及其生成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表现出文化的协同共存、交流互动和意义生成等特征。间性理论研究视角极大地拓展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空间和研究维度。

二 间性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原则

问性理论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师生更新教与学的观念,有助于改进英语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文化。

1 基于主体间性的交互性教学原则

主体间性理论的实质是主体交互性,强调主体间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以及文化深层交流中体现出来的人性(如:和谐、平等和互相尊重)。师生之间主体上的动态交互关系,在教学组织、方式和手段上主要通过交际教学法来实现。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主体间关系的平等、自由、相互理解、默契合作为出发点,通过平等性和指导性共融、共识性与创新性共融、差异性与共通性共融、交互性与发展性共融等机制,构建动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意识和思维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断探索和适应教师的多元化角色;其次要求教师根据互动教学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2 基于媒体间性的多模态教学原则

探讨媒体间性,有利于课堂教学媒体、模式和模态形式的创新。媒体间性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指不同媒体的综合与配合;二指同时运用几种感觉模态的交流;三指具有构件属性的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多媒体、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超文本性(hypertextuality)等都是媒体间性的重要体现,它们改变着人类关于识读能力的界定和标准,因而也改变着教学理念、手段和方法。

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学生可以选择在学校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的多媒体机房、语音教室、校园局域网、网吧、手机、iPad等多媒体条件进行学习,为学生创造了立体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多媒体、多模态的英语教学与研究。

3 基于间性整合的教育生态学原则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语言多样性背景下,通过对主体间性、媒体间性、文化间性等理论的整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必须站在教育生态学的高度,充分发挥师生主体能动性,加强多媒体、多模态的协同,培育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优化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

主体间性视角下,师生主体的定位至关重要。共治(collegiality,或称“分享权力”)和团队合作(teamwork)是教师最需要的文化价值观。在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能够与学习者分享话语权,分享知识和经验,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文化间性的必然要求,是文化间性在课堂教学文化上的体现,符合教育生态观的基本思想和组织原则。

媒体问性的研究对于优化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媒体的意义空间也不断拓展,新媒体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产品,对文化的增值、多重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随着数字移动工具在高校学生交流和学习中的应用,过去课堂教学中曾被视作干扰物而往往被老师强令“关机”的“手机”,现在却随着微博等交流模式的诞生而用于课堂交流与互动。这个例子表明,手机作为一种媒体,过去仅仅意味着打电话、发短信,所以在课堂上被禁止使用,但现在随着微博媒体的应用,手机就不只是电话、短信的载体,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互动工具。这里,“手机”媒体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成为一种新的信息表达和交流的模式,还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促进了课堂互动的学习文化。

文化间性作为跨文化哲学的重要范畴,表现出多元文化的共存、交流互识和意义生成等特征,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既基于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隐型间性。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把文化间性的原则贯穿在基于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措施中,还要在媒体间性作用下,通过媒体互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和增值。

三 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数字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

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语言多样性背景下,新的交际媒体正在重塑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为了适应现实生活、学习、工作的数字化需要,学生要熟练地进行多模态的写作,学会运用多媒体收集、分析信息,还要学会运用故事、报告等不同的文体以及书面、视觉、口头、色彩等多种模态,开展有意义的数字化写作。

1 间性理论对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数字化英语写作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文字和文本模态,还可包含静态图表、画面、动画、色彩、音乐、录音等,具有典型的多模态属性。多媒体、多模态教学使传统的教学系统三要素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系统四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由于主体间性和媒体间性的作用,现代教学系统四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不仅对师生的媒体素养有较高要求,而且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教材逐步发展为多媒体、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而且,师生都是教学资源的共建主体。可见,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系统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信息传递和转化的效率。同时,中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学深受文化间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跨文化属性,是高校培育具有较强思辨能力和国际视野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之,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应当遵循上述基于间性理论的三条基本英语教学原则。

2 数字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原则模型

为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整合,我们根据上述基于间性理论的交互性教学原则、多模态教学原则和教育生态学原则,提出了数字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型MAP(Multimodal Apple PIE,或称“多模态苹果派”)。如图1所示,MAP就是以多媒体(Multimedia)、多模态(Multimodal)为基础,以PIE(Productive,Interactive,Engaging即:有效性、互动性、参与性)为核心,以APPLE(Activation,Presentation,Peer collaboration,Learner-computer interaction和Evaluation)为五大支点的数字化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型“多模态苹果派”,其深层立意在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3 数字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型的应用

(1)以PIE为核心原则,强化主体互动,追求有效教学

PIE代表有效性、互动性、参与性三个原则,但在MAP模型里,它被视作一个整体原则。根据多媒体、多模态教学的特征,以主体间性和媒体间性的思想为引领,通过交互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

实现有效教学,互动是关键。互动性是当代语言教学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MAP的核心原则,互动包括人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在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设计中,注重通过多媒体技术促进互动,既要加强人机互动,更要关照多模态语境下的人际互动。互动性是间性理论对英语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启示,它体现在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以教学资源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媒体间性、文化间性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多模态的自主学习资源和多样性的文化体验,例如:网页作为一种新型的多模态文本,它不仅是可供阅读、打印的文本,还可以包括超链接(超文本),使读者通过点击链接而阅读、倾听或观看其他相关学习资源,甚至可以通过在线评论参与互动。

参与性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扩大学生的话语权、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任务,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确保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室的教学设备,还要将课堂任务延伸到课外,强化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协作学习,并将学生及学习小组在课外的学习成果(如:英语调查报告)通过手写稿、Word文档或者PPT等不同媒体形式,呈现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2)以APPLE为支点,加强教学设计,实施多模态教学

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基于MAP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多模态教学优势,把以互动性为重心的PIE整体性原则贯穿于课堂教学组织的APPLE设计中。

APPLE教学设计以间性理论为指导,突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主体的互动性、教学的多模态化和生态化。APPLE既可以代表五个教学环节,也可以代表五种教学组织形式,它们之间相互支撑,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每节课的设计在五个方面可有所侧重或者取舍。

①A(Activation):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的前提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撰写基于师生互动的教学计划,并以问答法、小组活动法等方式组织课堂导入。

课前预习包括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观看写作教学讲义(PPT或录像);然后,反思预习中的问题和困惑;最后,通过写作教学管理系统或者Email、QQ等方式向老师反馈问题。

教师及时整理学生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准备授课方案和教学资料。教师不能被动地绕着学生的问题转,必须清楚地把握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薄弱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过去所学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通过主动的写作实践提高英语水平。在这种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有准备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技术和资源,及时调整和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导入时,既可以采用“对话――问答法”,就课前整理好的、难度适宜、有代表性的问题,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技巧;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汇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通过英语写作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生通过与同学交流讨论,激活以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领会新知识;教师或聆听学生的对话,或参与小组讨论,或与学生单独交流,并及时点评。

②P(Presentation):信息呈现

这是讲授新课的主要环节,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这个环节落实的,演示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小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选择部分章节,在学期初就分配给学习小组备课,重视以学生和学习小组为主体的课堂展示与交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信息呈现必须注重不同媒体、模态的灵活运用,如:听广播,阅读报刊,观看视频节目,浏览网页,等等。

③P(Peer collaboration):同学合作

MAP中“同学合作”主要指信息呈现环节之后学生的任务型合作学习环节,包括结对、小组、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续写竞赛等各种活动,旨在通过交互式、真实性、建构性、分享型语言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当然,同学合作也常用作课堂不同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比如:课堂导入、信息呈现阶段的小组合作。同学合作还包括学生在课外开展的社团实践,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式。

④L(Learner-computer interaction):人机互动

根据交互性教学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多向(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过程,通过合理的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可以促进模态之间的合理搭配,避免因滥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学生主体性、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而削弱教学效果。

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人机互动是学生利用写作教学系统进行课堂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作文、练习、测验等训练或自由写作,突出互动教学理念的落实。同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跟踪部分学生的训练,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互动。所以,这里所指的人机互动实质上是指人机互动为主、人际互动为辅的教学环节。

⑤E(Evaluation):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也可作为学生课后自我评价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教学系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分析、评分,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情况,也有机会体验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利于学生自我调整和成长;而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客观的记录和评价,是学生课程学期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整合“三多”,推动社团实践,创新写作学习文化

通过多媒体、多模态的写作教学与实践,强化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多”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旨在通过贯彻社团实践(community of practice)教学理念,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创新学习文化。

社团实践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和媒体间性的思想和原理,在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中,重点通过自然学习(a natural way of learning)、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等教学理念,倡导生态化的学习交流,组织学生开展真实的、有意义的写作,培养学生数字化写作能力、思辨能力、“以文成事”(Do things by writing)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未来生活、工作需求。例如,学生通过小组协作,针对某个热点问题进行探究,运用数字化英语写作,将调查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网络系统(比如Facebook),推动社区交流,解决社会问题。

影视行业数字化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数字媒体;影视后期技术

在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影视作品素材的剪辑和制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实际工作需求,同时也无法满足新课标度高职教育提出的各项新要求。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突破发展,就必须要顺应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快改进和创新影视后期技术,提升其应用有效性。因此,对于数字媒体下常见影视后期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数字媒体下常见影视后期技术的应用

1.1 3D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在高职教育影视专业人员的教学中,后期制作是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实际上,影视后期制作就是指影大片中的特技效果等各种包装效果。而在众多影视后期制作的特效技术中,3D技术的应用无疑是吸引观众眼球最多的一种技术,同时也是当前高职影视专业教育的重点内容。3D技术实际上就是通过靠人眼的视觉差来使人感受到3D立体感觉。通过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引入3D技术,可以创作出生动、形象的虚拟角色形象。例如,在《侏罗纪世界》这部史诗级影片中,所创设出的各种“恐龙”形象,使人感觉到非常真实的感觉,其真实复原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又如,借助3D技术的应用,可以模拟灾难影片中的气流冲击、大爆炸以及宇宙洪荒,比如影视作品《后天》中的大海啸场景、《地球末日》中的大爆炸场景、《指环王》中的各种人物打斗场景等均是3D技术在影视作品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实际上,特技镜头自其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影片制作中来。传统影视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光效或者模型等特效制作均主要放置在前期影视制作中,但是3D技术则主要应用于影视后期制作中来,同时其所创作的模型除了兼具奇幻效果之外,也更加便于修改。

1.2 合成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3D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可以创设一个虚幻的情境,增强受众视觉震撼感,但是却无法有效地增强虚幻形象和真实人物的对接,而合成技术则是在此背景下所诞生的一种影视后期技术。合成技术可以应用各种专业的软件来有效地拼接组合和修饰美化各类影视素材,是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有机统筹各种制作技术的重要辅助技术。比如,在《神雕侠侣》中杨过和神雕之间默契的配合;《还珠格格》中香妃和一群五彩斑斓蝴蝶之间共同翩翩起舞;《阿甘正传》中阿甘和肯尼迪总统之间的握手;《哈利波特》中火焰杯上同巨龙搏斗场景等均是数字合成技术在影视剧后期制作中应用的具体体现。通过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应用数字合成技术,有效地提升了各种后期制作技术配合准确率,增强了后期影视制作的整体效果。

1.3 其他影视后期制作中常用数字技术的应用

在高职影视专业教育过程中,除了3D技术和合成技术等常用数字媒体下的影视后期技术之外,还可以将数字化处理技术、数字化剪辑和调色技术、数字化存储技术等几种数字技术及其应用方法传授给学生,具体的内容如下所述:

(1)数字化处理技术。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实现对影视素材的数字化处理,借助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的合理应用,可以自行组合各种影视基础元素来增加影视创作空间,形成全新的影视画面。考虑到实地拍摄是影视制作的基础素材,后期制作过程则是将这些源素材通过数字设备来转化为数字素材后再进行处理的过程。在传统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视频的处理技术水平比较低,此时如果引入数字化视频处理技术,可以增加影视视频素材二次创作空间,增强影视视频制作的质量。

(2)数字化剪辑和调色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一般主要采用数字技术来调整画面的色彩和光影来增强画面美感,从而为受众营造生动的影视画面。其中的数字化调色技术主要是采用调色软件中的各种配套插件来剪辑影视素材,相应的独立性比较强,调色操作也比较简单,具体流程主要为:粗剪―调色―特技―字幕―声音―输出。而如果借助独立的数字调色软件来对影视后期素材进行数字化调色处理,确保其和粗剪同步进行,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数字调色方式,均必须要在调色的过程中,合理编辑字幕、声音和特技,确保影视制作的质量。

(3)数字化存储技术。理论上来讲,传统影视素材的主要存储形式包括磁带和胶片,其大都需要比较大的存储空间,且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引发诸多不可预期变化,或者也可能会因人为原因而对这些存储介质造成损坏,无法长久确保这些影视素材的安全性。而通过数字化存储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压缩这些影视素材,使其存储在光盘、硬盘以及互联网云盘中,这不仅提升了影视素材的存储量,也大大节省了实际存储空间。特别是随着云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储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影视素材存储的效率。另外,数字技术在数字化存储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视频压缩技术、数字存储技术、视频压缩技术和云存储技术等,这比计算机硬盘存储效率更高,数据传输速率也更高。因此,为了全面增强影视后期技术应用的质量,高职教师也必须要重视将数字化存储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2 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运用方式

在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可以合理应用三维影像、画面合成、特效表现和实景拍摄等多方面的技术和特效处理来创作影视作品,但是为了确保影视后期制作质量,高职教师还必须要注意将这些影视后期制作方式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发挥自身的创作思维,以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编辑功能和特效设计工作。而就影视后期制作中数字技术的具体运用形式而言,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画制作。动画片是现代影视剧类中一种重要的影视艺术方式,其主要是借助数字技术来丰富人物造型。比如,通过三维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确保动画人物形象创作的立体化,同时也可以为设计人员创设一个更加自由的设计空间,增强创作的趣味性。比如,《花千骨》中的糖宝和《捉妖记》中的胡巴动画形象均为影视剧本身增添了吸引力。

第二,数字特效。在经济或者拍摄技术受限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视觉特效,需要合理采用数字特效来解决场景制作难题。

第三,实景拍摄。主要是通过借助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场景来作为影视剧制作素材,这也是当前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数字技术。

总之,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和技术在影视行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影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影视专业教师除了需要将传统人工剪辑和整合影视素材方面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同样要将3D技术、合成技术等数字媒体下的影视后期技术传授给学生,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影视后期制作能力,确保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娜佳.对数字媒体下的影视后期技术的研究[J].科学大众,2016(3):182-183.

影视行业数字化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影视后期制作;特效合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1-0180-02

近些年来,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该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日趋深入。作为影视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对于影视作品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技术也得到了逐步发展。

1 影视后期制作技术概述

所谓的影视后期制作,指的是借助于三维动画、合成等技术,对具体拍摄素材加以后期加工、剪辑,对其声音进行编制,将所拍摄素材相融合,从而形成最终完整而生动的影视作品。具体而言,其主要包括初步、正式剪辑,特效合成、声音配制等环节。作为影视制作中难以或缺的组成之一,影视后期制作同前期制作之间的有机结合,确保最终所制作作品生动、完美地呈现在受众眼前。

影视后期制作主要包括如下几步:

1)镜头剪辑。在影片拍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分镜头拍摄,因而所拍摄镜头素材较为分散,因而需要借助于后期制作将分散的镜头加以整合、剪辑,确保影片得以有效衔接,良好的剪辑要求不仅确保剧情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而且保障镜头的连续性。

2)特效合成。特效合成指的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震撼效果,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将特效合成技术应用于镜头切换与影视作品中,确保画面更逼真,使观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如今多数影视作品均应有3D特效合成技术进行后期制作,并取得了生动而震撼的效果。就特效合成而言,常用操作包括校色、几何变换、滤镜、图像合成等过程,常用软件包括Paint、Maya Fusion、Adobe Premiere等,各软件功能不尽相同,能够对不同合成特技镜头加以处理。就硬件而言,多数需要在Oynx、Octan等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上进行运行。采用这些工具能够做出生动、震撼的特技合成镜头,充分展现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

3)声音配制。影视作品包括同期录音、后期配音两大类声音录制形式。具体拍摄过程中,在采用同期录音时应确保剧情的连贯与完整性,注重镜头画面的良好转换及声音的有效衔接,同时确保插入的特效声音同所录制画面一致。就后期配音而言,需要注重选取合适的配音演员,要求其声音特质应同满足剧本角色的要求,以确保良好的效果。

2 数字化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的应用

(1)总体设计

该阶段旨在从总体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对影视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加以审视,明确所需采集及拍摄的素材类型、作品总体情感基调等一系列内容。

(2)素材准备

在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中,素材拍摄和制备十分关键,只有选取合适的素材,方可保证影视作品良好的艺术效果。具体而言,素材准备应从如下方面入手:1)收集素材。就图类素材而言,可采用数码相机等多种电子设备加以生动捕捉,就视频类素材而言,可利用摄像机、DV等设备进行收集,就声类素材可采用话筒等设备进行录制。2)素材前期预处理。可利用Photoshop等图像工具就所收集静态图加以合理加工处理,就图像尺寸、大小、颜色搭配等加以处理。

(3)数字化制作与特效合成

首先,需要对所需视频进行收集,采用数据线将计算机同摄像机加以连接,借助于数字化软件声影采集功能,对所需视频素材成功地导入计算机之中。由于电脑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有些格式的视频文件在采用Premiere、After Effects等软件进行制作时可能难以使用,因而需要将其格式设置为AVI格式。

其次,需要对视频加以适当处理,将其导入视频库内,并将所需视频成功移入时间轴上,借助于数字化软件,对时间轴上的视频文件加以剪切,并设置相应的转场效果。

再次,需要对音频材料进行处理,为了有效提高影视作品的震撼效果,需要适当地为视频配音。与字幕一样,音频也存在顺序及时间等长度属性,因而操作过程与字幕设置相似,需要在时间轴视图上开展,应对下方音乐轨道进行双击,将所需音频文件拖至该音乐轨道之上。

此外,需要进行特效合成处理。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内容:

1)转场。在转场过程中,为确保视频播放的流畅性,转换过程的随意性,需要为镜头切换设置相应的过渡。就效果菜单而言,需要在场景转换清单中对所需过渡效果加以选取,并分别将其移动至视频框间,以便实现过渡效果。不仅如此,还需在左侧进行切换方向、过渡时间、边缘效果等内容的设置,以确保切换过程效果良好。

2)滤镜。视频播放需要同整体效果相符,因而需要对视频设置相应的滤镜效果,应在滤镜右侧区域内对适当的滤镜进行选取,再将滤镜拖至视频上即可完成。点击相应的播放按钮,可对滤镜效果进行显示。还可在左侧进行滤镜设置,借助于“自定义滤镜”等操作过程,对滤镜的效果加以设置,结合需求,对滤镜密度、大小等加以设置。以立体文字爆炸为例,就After Effects中Shatter滤镜的应用进行介绍。

就立体文字制作过程中,需要对“文字”合成进行重建,将文字shatter输入,就“立体文字”合成进行新建,并将其拖入时间轴,对其可视化加以关闭;同时,需要对黑色固态层进行新建,为其设置Simulation\Shatter特效,并对其设置进行更改。将Patter改为自定义,将Custom Shatter Map改成文字。其中,分别将Depth、Radius、Strength改成0,为便于观看,将View视图改成Rendered,此时的屏幕所显示的为黑色,需要将其透明属性打开,对文字Extrusion Depth数值进行改变,即可得到立体文字之效;将备好的文字贴图拖入立时间轴中,将其可视化关闭。对Textures进行更改,前、侧、后面分别为文字贴图,并将其添加纹理。对camera position角度进行调整,此时可得到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文字效果。

然后需要对其爆炸部分进行制作。对渐变参考进行新建,即Layer\New\Solid,并增设渐变特效,对sart of ramp(720,288)、End of ramp(0,288)等分别进行设置;就爆炸合成进行新建,并分别将渐变参考、文字、背景图等拖至时间轴,将渐变参考可视化关闭;选取立体文字层,利用Simulation\Shatter进行爆炸特效设置。将View改为Render、Patter改为Glass,并将Repetition改成60,将Gradient Layer改为“渐变参考”;对其动态效果进行设置,分别将Position、Shatter Threshold设置为0帧、两秒动画关键帧。采用外挂滤镜对shine及Lens Flare进行制作,动画即全部完成。效果图见图1。

图1

3)字幕。还需对作品进行字幕添加。将视频切换至时间轴视图中,对字幕添加位置加以选取,并在标题轨道中,对字幕的内容加以编辑,可直接选择字母拖至轨道中完成该过程。也可在左侧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为营造不同效果,还可对字幕进行特效处理。

4)将视频、音频等文件导出。在导出过程中可得AVI、MP4等格式音视频文件,导出前需就格式加以设置,并明确所需加入的特效形式、参数设置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就音频而言需对其大小变化加以设置,并将其噪声除去。

3 结语

总而言之,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有助于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相信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技术将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影视行业数字化范文5

关键词:电影艺术;数字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5.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085-01

一、数字技术丰富电影语言,拓宽创作的手段。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的延伸,图像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元素。从电影诞生以来,电影摄影机的拍摄是获取画面的唯一手段。通常一部电影的图像和声音是由摄影机和录音机面对真实的人和环境记录下来的,这种摄制工艺能够模拟出现实世界的逼真感,也给电影赋予了重要的属性――纪实性,这种纪实性是依托于电影画面的获取手段而产生的艺术表现特性。在很长的时间里,即使是那些奇思妙想创造幻觉的影片,也只是通过模型特技、洗印合成或电子特技等手段来制作,所能实现的不过是真实世界的简单变形或移位,还谈不上脱胎换骨的变化。当然,除了摄影机之外,绘画也能成为电影画面的一大来源,但这种人工绘制的方法只适用于动画片,没有反映真实世界的能力。在三、四十年代由于广角镜头的出现使得摄影机可以拍下距离从半米到六、七百米的清晰画面,这一技术上的进步影响着电影理论大师巴赞对摄影机表现力的看法。他认为摄影机可以完整地表现生活,进而提出了纪实美学的理论。这是电影技术丰富电影语言表现力的最生动的例证。数字技术的应用同样可以重新定义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在数字技术的参与下,计算机能够设计拍摄的运行轨迹,并且可以无限制地重复,再由数字技术合成,这样就诞生了一种新的转场方式。百年来,电影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轮美奂的佳作,表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生存的世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艺术需要迅速地变革以跟上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发展如此迅猛,传统的电影摄录手段和绘画手段所产生的画面制约着银幕视听思维的拓展,远远不能满足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的要求。这时,计算机的出现宣布了另外一种获得逼真画面手段的诞生。由计算机参与创造的画面不仅能够模拟真实,甚至能够超越真实,实现难以想象的画面效果,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

二、数字技术推动了影视互动进程。传统意义上电影和电视是传递活动影像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它们的艺术特点不同,同时拍摄、制作和播放的技术条件又有所不同。以前人们在谈到电影电视的区别时,过多地关注二者在制作工艺及画面质量上的差异。由于电影的发明早于电视,电视在艺术上借鉴了许多电影的表现手法。而在技术上,则是电影亦步亦趋地跟在电视后面。而数字技术则打破了以载体为主要依据来划分影视艺术的分野。在数字领域内,电影画面和电视图像都变成了计算机中以0、1存在的数据文件,其实质是一样的,处理手段也完全一样。就目前来说,二者的后期制作过程一致,对电影的后期制作手段也同样能够应用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如数字特技、三维动画等,电影的最新成果很快就推广到电视中去,从而使电影和电视工作者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电影和电视首先在数字后期的制作领域走到了一起。而随着前期摄录设备的趋同,影视艺术的互动乃至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电影和电视正在同步走向未来。

三、数字技术开阔了电影业的市场。在数字特效运用之前,传统电影制作方式所制作的电影很难再对观众产生吸引力,为了把观众从没有文化品位的电视节目中拉回影院,好莱坞也曾搞过形形的技术创新,诸如立体电影、全景电影和各种制式的宽银幕电影等等,但收效甚微。电影行业一度低迷到让人怀疑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电影对于电视的优势就剩下大银幕和胶片的高清晰效果了。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切都改变了。数字技术迅速进入电影的制作过程不亚于给电影注射了一剂强心剂,使得电影在继续发挥其大银幕高画质的同时呈现出造就视觉奇观的能力。这是目前的电视所难以匹敌的,因此就成为电影再造辉煌的杀手锏。数字技术最令电影制造者喜笑颜开之处,莫过于它给电影带来了不菲的票房收入。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制片商钟情于数字技术的源动力,这也让数字技术从最开始在电影中的从属地位,一度跃升成为领衔主角。

四、数字技术改变了受众的观影习惯,引领大众视频消费时代。数字化的拍摄、数字化的制作、数字化的观影环境,给观众以全新的观看体验。在电视领域,以大屏幕、高画质的等离子体和液晶电视为代表的观看设备正占据主流。以光纤网、宽带网为代表的传输渠道将给电视观众提供大量的频道可供选择,观众观看的视角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选择的多维视角画面,看电视的习惯将大为改变。单纯地谈论数字化对于电影的意义而言,这是一些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制作的影片。而实际上,数字化对电影观众产生的影响更为瞩目。数字化不仅改变了电影自身,更重要的是使电影这种传媒形式的特性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数字化正在迅速变革着电影的载体形式和传输手段。电影的发行和放映可以不再以物理的方式进行,它可以以比特流的形式通过光缆或卫星将一部影片直接传到影院,或者随着带宽的加大观众在自己家的计算机前借助互联网络看电影的惬意享受也指日可待。数字技术还给我们带来了观赏上的全新形式。以数字放映机为主的数字电影院将提供更好的放映环境,声光色影的质量将大大提高,会带给观众一个更精彩、更清晰、更身临其境的观影经历。

电影曾经是人类艺术殿堂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引得无数人对它顶礼膜拜,“神圣”的电影艺术有着一道高高的门槛。对电视也是一样,长期以来由于它高昂的制作成本和贵重的专业设备一直使业外人士与之无缘。而数字技术改变了这一切。电影电视不再是一种垄断性的行业,大众视频消费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传统影像业正面临挑战。影视制作设备平民化,影视制作方法普及化,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与社会交流,而这个过程会很便捷。

结束语:数字化是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影是艺术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相结合的产物,艺术思潮的演变,科学技术的更新,都会对电影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合理地运用电影技术,才能促进了电影技术的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省梧州市电影公司

参考文献:

[1]刘俊.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7(1)

影视行业数字化范文6

本月里,沉寂已久的传媒板块突然放量强势上涨。其中,东方明珠月涨幅达到了27%,月成交量达到了9230万股,成交量相比平时暴增了5倍以上。歌华有线月涨幅达到了17%,成交量也同步迅速放大。此外,电广传媒、中视传媒、赛迪传媒等也相应上涨。搅动传媒板块和资本市场的,便是投资者热切期待的“数字电视”概念。

1.数字电视从起步到加速

数字电视是一种新崛起的媒体形态,它的诞生与普及,将大大改变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

数字电视发展战略的最终确定,应该从2001年说起。在这一年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了《广播影视技术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规划中将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列为广电行业随后5~10年内发展的主要方向。规划为此专门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到2003年制订完成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并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开通数字电视服务;到2005年,卫星传输、有线电视网和省级电视台都将实现数字化;到2010年,节目制作、播出及传输基本实现数字化,数字电视接收机也将普及;2015年,中国广播电视将全面实现数字化,同时停止发送模拟电视信号,完成从模拟体系向数字化体系的过渡。

2002年8月,北京在小范围内尝试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并提出争取在2008年以前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上海从2002年9月开始数字电视试运营,上海有线推出了30套视频节目和10套数字音频节目,同时还提供媒体浏览、气象、财经等信息服务。另外,江苏、福建、广东、四川等地也在尝试开展数字电视服务。

据有关方面统计,2002年国内数字电视用户已经达到了10万户。按照规划,到2005年国内数字有线电视的用户应该达到3000万户,2003年的目标则是要让用户增加到100万户。要想顺利实现这个目标,政府主管机构和电视台、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和周边产品提供商必须做出更多努力。今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明确提出:2003年将是中国广电行业的“网络发展年”,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向数字化升级的进程正式提速。

2.广电总局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2003年6月12日,根据《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广电总局正式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根据时间表,到2005年,直辖市、东部地区地(市)以上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和部分地市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省会城市的有线电视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08年,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0年,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5年,西部地区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这一个时间表的出台,使得我国数字电视的普及与发展前景豁然开朗,资本市场也开始憧憬数字电视所带来的美好前景。

3.数字电视商机无限

随着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将在下半年出台,我国数字电视产业也将正式启动。东方明珠、歌华有线、电广传媒、中视传媒、清华同方、中兴通讯、中信国安、四川长虹等一批上市公司将因数字电视产业而出现投资机会。

根据相关预测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5年,我国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将由400亿元扩张到5000亿元,2010年中国数字电视接收机市场规模将达到2050万台。而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市场机会巨大。可以说,数字电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金矿”,它将为传媒行业,特别是广电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