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

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范文1

Based on elaborating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Am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their ideas and the profession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 dealt with, aiming at introducing Ar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great masters.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

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城市环境;景观设计

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举足轻重。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熟悉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如今,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生态园林的呼唤更为强烈,仅靠传统理念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

1. 景观的含义

景观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楚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面与再现的对象,就是风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红灯、园林绿化和小品。而一个更文学和宽泛的定义把景观表述为,“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很不同的理解。

1.1 以前,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早期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1.2 如今,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文明社会关于景观(风景)的态度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转变的轨迹从逃避恐怖的大自然向往壮丽的城市,到设计与炫耀理想的城市,并把乡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未来发展的憧憬,进而发展到畏惧城市、背离城市,而把田园与郊野作为避难之所,从而在景观中隐隐地透出对自然田园的珍惜与怜爱。

2. 景观设计的误区

2.1 误区一:行业缺乏规范。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或者把关不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2.2 误区二:设计追求“档次”。“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然而,现在设计者往往追求金钱的“档次”,认为授入越大“档次”越高。不考虑艺术和生态,只注重诸如大量应用大树、名贵树种等设计,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3 误区三:创新作品缺乏。在现在的景观设计中模仿多于创新,景观的重复率很高。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得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2.4 误区四:效果图决定方案优劣。现在的方案介绍时,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立体效果图,仿佛使人进入一个世外桃源,让在场的人为之一震。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景观平平,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然而“生米煮成熟饭”,只能将就。

2.5 误区五:生态效益忽视。许多设计人员认为景观设计就是将各种物质要素(地形、建筑、植物、道路等)排列组合,注重华丽的外表,忽略生态效益。当然,城市景观不可缺少艺术表现,创造美的环境,但是如何把艺术和生态完美结合是设计人中相当困惑的难题,也是难以把握的关键。往往以为设计了园林植物就是解决了问题,其实仅仅种植树木是远远不够的。

3. 生态化——现代化园林的发展方向

3.1 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现在城市建设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城市的本质更应强调人类聚居藉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包括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驳岸等;自然景观包括大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的普遍问题是过于人工化。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惟绿色植物,既可与山水自然景观亲和,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并可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城市景观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孤立地提以人为本,而认为第一大的是自然。如我国众多的山水风景城市,依靠地势,从山麓到山腰,山顶布置了不少建筑和道路、场地。“虽为人作,宛如天开”是中国园林的特色。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遵循这条原则同样非常重要,也是创造生态园林的理论基础。

3.2 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山林和水泽等生长和繁育。山林包括了水、空气、土壤等主要的生态因子。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上,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

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范文3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定义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外空间环境创造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设计人员。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创造;景观资源保护。它的专业及核心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艺术、建筑学、园林工程学、植物学等等。其实在国外,景观建设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已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一部分,形成了教育、注册、培训、执业和继续教育等一系列完整的职业制度,也聚合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优秀的领军人才。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而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普通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极大地促进了景观建设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明确了景观设计的企业资质核准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大部分景观建设项目的设计也由相应的设计单位完成。由于设计单位的人力资源需要,促使我国的大专院校纷纷成立了景观设计专业,而该专业又长期包含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诸专业设计之中。好话不多说,既然有这么好的就业平台,那么现在我国大学里的景观专业是否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专业技能呢?那就让我们走进两所大学,去看看他们特色的景观设计专业吧。

同济大学 景观学系

同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风景园林课程、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之一,该系隶属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前身为风景园林系,1990年代曾更名为风景科学与旅游系,2005年正式命名为景观学系。现设有景观学本科专业及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

景观学系具有48年办学积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形成以国际现代景观学为办学核心导向,融合建筑工程、农科、管理的独树一帜的景观学教育体系。2005年,在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盟(IFLA)等学会组织的协助下,景观学系主办了有99所院校机构参加的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

为了培养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人才,为培养面向整个国土、城乡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培养掌握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建筑设计、景观资源保护、旅游开发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该系已形成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景观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了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前身可追溯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造园研究室。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1956年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创建,1980年园林专业恢复招生, 1999年4月,风景园林学院正式成立,是我国南方地区第一所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人才为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建成以风景园林为优势,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目前学院设有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设计系、景观建筑学系等三系及五个研究所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办公室。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园林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据《2010中国大学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在全国110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大学中名列第二。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江苏省高校首设专业,景观工程专业方向为全国首设专业方向。

风景园林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以园林专业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将对全国的城市和环境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本科阶段重在培养掌握景观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获得景观设计师基本训练,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景观工程技术人才,也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型人才。以景观建筑设计系列课为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包括:美术、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学概论、景观生态学、建筑技术概论、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艺术及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I、II、III、IV等。

看到这里,或许是第一次听说景观设计专业的同学,是不是也略懂一二了呢?最后,还是找个业内人土聊一聊吧,欢迎笔者的神秘嘉宾张同学:

笔者:毕业院校?学历?是否有美术功底?

张同学:2007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2011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设计硕士专业,上大学前没有学习过美术,上大学后课程设计中有美术课程。

笔者:本科期间的课程让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

张同学:本科期间课程学习主要围绕风景园林理论与技术和园林植物展开。并且由于学校地处东北,所以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还特别注重寒地城市环境特点及植被特点,注重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但是这些课程都以基础知识为准,培养专业基本素质还是足够的,但若要学到更专业更前沿的知识,我认为研究生的阶段的教育很重要。

笔者:毕业后就业情况如何?你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觉得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张同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就业率有80%以上,另外选择出国深造或读研,本科生大多去房地产企业,研究生毕业以设计院居多,我现在就职于深圳一个甲级设计院,外企。现在每天的工作很充实,压力也很大,主要是不断地学习国外的新思路新设计,因为毕竟这个行业在国内还是较新,国外有很多可以参考的东西。当然这份工作收入尚可,在深圳硕士毕业的话一般设计院底薪都有6000以上,目前来看发展前景不错。

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序列;道路线形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框架是研究公路景观问题的基石,因此在研究公路景观相关问题之前,必须构建合理而且尽可能完整的理论框架,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公路景观的细节具有重要意义。

1 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的基本含义

公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功能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路的需求从运人载物转变到保证安全条件下的出行,而目前正向追求满足设施与自然和谐情况下的乘车舒适方向发展。正是这一功能需求的改变,公路景观设计才日益被重视起来。这里界定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的含义: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是在公路可视范围内,研究公路景观规律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如何保持与自然更好的协调,如何更好的服务用路者,以减少交通事故、增加司乘人员舒适性的理论。

2 理论的基本框架

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是以视觉原理、色彩学、美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主体包括公路线形、公路景观的表现手法、景观地域分异规律、公路景观构成、公路景观序列和公路景观评价等内容,其中待研究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有多个,除了公路合理的线形外,其他基本的还有顺直路段(所谓顺直路段指直线路段和平曲线半径大于某临界值后的大半径平曲线路段)单一景观最佳长度、路侧结构物距路边的合理距离、立交桥空间尺度,对于路用绿化植物,例如中央分隔带,植物的高度、冠径、间距等都可以而且需要进一步量化。

3 高等级公路景观的涵义和构成

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C.Troll将景观定义为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现在一般定义为:景观是指由地貌和各种干扰作用,特别是人为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系统。在认识上人们通过视觉、感觉(知觉)对景观产生印象、生理及心理反映,其形成的综合效应是“舒适性”。不同的建设(建筑)类型对景观的要求或研究有所侧重,道路景观侧重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运动时,视野中的道路及视线所及的空间四维景象。公路景观是道路使用者的视觉所能看到的各种自然景观与公路、交通要素的综合体,是公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和人的视觉、心理感受等形成的综合环境效应,即道路使用者在乘坐交通工具运动过程中对公路及公路环境的印象。

图3-1 公路景观包含的内容

4 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原则

百科全书对公路景观设计给出的原则是:因地制宜、风格鲜明、环境保护、兼顾效益。

4.1 功能性原则

公路首先是供车辆行驶的,进行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始终要把公路的功能性原则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公路的特点,以满足公路的交通功能为首要宗旨。

4.2 自然优先原则

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植被、湖泊等,他们对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进行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必须考虑自然景观资源。

4.3 可持续原则

景观的可持续性可认为是人——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这种协调性应建立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维系景观生态整合性之上,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粮食、水、健康、房屋和能源;景观生态整合性包括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源。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也要遵循可持续的原则,把道路景观这个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进行多层次设计,使整个道路系统的结构、格局和比例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4.4 地域性原则

高等级公路少则几十公里,多则几千公里,故穿越的地区较多,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有不同的结构、格局和生态特征,因此修建高等级公路要统筹规划,分段设计,因地制宜,景观协调,注重特色,尽可能保持特殊地区尤其穿越少数民族地区时,要突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4.5 综合性原则

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研究工作,其综合性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分析不是某一学科能解决的,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能完全理解景观内在的复杂关系并作出明智规划决策的。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多学科的专业队伍协同合作进行不懈的努力,这些人员包括道路工作者、景观规划者、景观建筑师、园艺师、地质工作者、生态学者等。其二,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要在分析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的进行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 高等级公路的线形与环境的协调

线形与地形配合是公路与环境协调的主要内容。线形与地形配合首先取决于合适的技术标准,从总体上看,公路路线线形的要求是随着公路等级的升高而升高的,一般来讲,公路等级越高几何线形越流畅越美观,而地形特征是影响选择设计速度的主要因素。公路建设要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在所处环境中不但不刺目,不支配环境,而且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与周边的生物共生。公路要有合适的视觉比例,如视野中公路所占比例过大,也必然显得生硬单调。与地形不协调的路线极难形成优美的景观,因此公路与环境协调最重要的工作是抓住地形特征,避免对地形的任意分割,使路线与地形有机结合起来。

6 总结

现代的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事物的用途,还要求感受事物的美,这样人们总是尽可能使事物的功能与美融合起来。能吸引人并能给人以乐趣的各种事物与美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创造性的产物,同样交通也不能忽视功能与美的和谐统一。人们进行交通活动时,首先要求的是安全顺利的完成空间位置的变更,同时也要求提供舒适的车内环境和良好的道路视觉环境。这些就是人们对道路美学方面的需求,也是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张阳.公路景观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3-48

[2] 张玉芬.道路交通环境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0-26

[3] 于胜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与评价.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5

[4] 彭巍.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与评价.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硕士论文,1998.5:3-62

[5] 黄笑锋.公路绿化与公路交通问题的研究.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0.4:40-54

[6] 张秀丽.道路建设与景观协调性研究.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2.5:11-36

[7] 尹吉光.高速公路绿化初探.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6

[8] 崔文波.高速公路景观研究初探.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6:15-55

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区域;景观;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区域景观规划概述

(一)区域景观规划涵义

区域景观规划指在区域的范围内,以区域的角度、基本特征以及属性着手,在规划地域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连续性基础上实施的景观规划。区域景观规划着眼于在更大范围内,以普遍联系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考虑,研究某一点和周围的环境的联系,与周围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影响。区域景观规划概念的提出是对区域规划与景观规划的内容的有效填补,区域景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而区域景观规划是更大范围与尺度的景观规划,所以区域规划、区域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对土地运用与景观的各个层次上的规划。现今,人们对区域景观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对以大的尺度、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区域差异、地理区域差异等原因而导致的区域景观特征与特色却是该有的认识、有力的规划与保护。

(二)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必要性

从古至今,景观规划与设计就一直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历史当中一直称之为园林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的朝代更替,历史的发展,中国领先的古园林艺术逐渐处于落后的状态,一些以前都是借鉴中国古园林风格的国家逐渐赶上并超越了中国,也就是现在定义的景观设计艺术,随着这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演变成现在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增强,逐渐对生活中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中国的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逐步得到了发展。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和进步是必然的,然而人们对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审美意识的加强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活中,这个从古至今一直在我们生活当中出现的审美现象现在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我们国家需要良好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来改善我们的国家形象,人民需要良好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增添生活的乐趣,环境更是需要我们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达到一个良性的自然发展,让我们的国家更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让我们的自然环境更加良性,这就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必要性。

二、湖区生态景观规划策略

(一)湖区景观生态规划与经济、生产功能相结合保障景观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效益;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环境,强化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 构建和延长景观工程生态产业链,推进景观工程经济高效发展;增加湖区生态景点建设、提升湖区景观生态景观资源价值与旅游功能开发。

(二)动态变化与局部可持续性

湖区景观生态现状与未来生态景观的发展趋势相结合,近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相结合; 对相关技术与发展指标设置、空间围合、景观布局及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时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余地。

(三)生态性与实用性

根据整个地块的生态容量,确保在维护自然的条件下适度开发利用,建立湖区景观生态外部环境关系构成、景观生态内部各工程构成、景观生态各功能系统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及湖区斑块与外界的能量与物质交换; 根据湖区斑块的自然风光资源的异同,采取自然环境保护与人工环境补充的“加法”模式,减少过多人工措施对“自然本体”的破坏。

(四)整体和谐与对比统一

湖区景观生态规划是把景观生态工程作为一个整体单元来考虑,人工与自然、水资源利用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立体”保护为前提,以综合发展为目标,以改善湖区生态景观资源环境和提高景观工程经济效益为根本,谋求景观与生产、生态、美学、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三、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居住区景观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现在的一些居住区打着“文化”的幌子,在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却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还有部分居住区在设计时,设计师一味的追求新颖、奇特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忽略了植物景观的本身特性。比如北方的居住区设计时,在景观中加入很多热带植物,这样的做法不但违背了热带植物生存的自然规律,同时也增加了维护成本。另外,我们现在的设计多数是追求现代化气息,导致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很多的小区在景观设计一块出现雷同。我们的设计者缺乏对项目所在地文化底蕴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使景观设计失去了独有的地方特色。

(二)过于注重图纸设计而忽视现场效果

优良的设计理念虽是一部优秀作品的起源,但其仅仅只可以显示于图纸上。需将优秀的方案在现实中完美体现,不只是要业主的高度注重与施工单位的仔细按图施工,而且要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密切协作。但是,现在在施工过程中,多数景观设计师是不会在施工现场亲自指导施工,以至于造成设计和施工脱节。另外,施工者和设计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不足,使得施工人员不能很好地了解设计师的创作理念。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硬景形态走样、材料采用没有表达出预期效果、树种搭配不当、地形改造失势、自然山水园失意等各种问题。

四、景观规划中园林设计方法

(一)以丰富的理念设计园林景观

观赏性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要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需要进行科学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色调以及层次建立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建筑特点,有目的地设计自然景观,以当地的特色树种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实现观赏性和绿化城市的目的。

(二)加大力度建设好城市园林

把园林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其目的是为了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众所周知,绿地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植物还能够涵养水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应不断地建设城市园林,使之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力军。

(三)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种质资源已经相当稀缺,应当注重保存繁育。充分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积极地引进具有观赏价值和净化城市空气功能的树种,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扩大园林植物的资源,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实现多样化,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四)园林绿化应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而设计

全国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设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区域景观规划还只是一种概念上的提法,还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上来,所以对区域景观规划模式的探索仍需积极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治龙,王铁军. 打牲文化的传承与重构――乌拉街打牲贡品市场及其景观规划研究[J]. 文艺争鸣,2014,03:253-256.

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景观模式,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H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景观设计中,由于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要不断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的充分需要。在从生理的角度来看,设计者应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的话,则需要设计者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存在、发展的规律,并充分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以实现其与规划设计达到和谐统一。

一、当今社会景观形态思想及其发展

一些地质、地理学家在l9世纪的时候逐渐在工作中运用“景观”这一名词代替了“一大片土地”。在随后有关于景观的一系列名词得以出现,例如景观设计、园林景观、景观形态等等,那景观设计来说它始于西方,随后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局部地区也成立了具有相似构想的研究机构。“景观形态”一词是对风景形式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它最早起源于风景形式。在景观设计中,困扰人们的常常是愿望与可能性、质量与数量、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冲突。带着对景观设计哲学做出贡献的“野心”,决定在参考大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尽力构造出一个景观设计的框架。

二、景观形态学的基本问题和设计语言结构

2.1 形式的定义

形式这一词本意是指物体的外观,但是在形态学中就要把它抽象来理解,就是指物体和空间被设计出来的各种状态,这种形式是一个相对动态的,但是其本身又是平衡的,但是这种动态并不影响着整个设计中的气氛,它是可以与之相融合的。设计思考需要形象,这些形象的核心就是形式,形式不只是图形,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有两种形式,“可见的形式”和“不可见的形式”,两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可见的形式是指那些有具体的轮廓、外形、姿态和纹理的具体事物,在设计实践中,不可见的形式对于决定景观设计中以共通为重要前提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2.2逻辑对形式的影响

上文简单介绍了形式,在对其研究中有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这种设计中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较强的逻辑性,包括设计思想、设计语言等等。在各种设计逻辑中,如何选用一种设计准则、风格或强调可见形式就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某些偏好这绝不是真正的设计思想。只有注重设计场所的内在结构,在不可见形式的指导下发展可见形式及其关系、结构和平衡时,才有可能触及设计工作的根本:设计工作的逻辑性。

2.3情感对形式的影响

在人类的情感世界中,丰富的感情是大多数人们所具有的的,在受到某些负面情绪的影响或者是对于现实社会中某些不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所困扰时,人们就会对原始、自然事物产生一种向往,希望面对无伪装的自然环境,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与自然的沟通中寻找自我的精神世界。在这种规划设计的环境之中,人们可以随意的穿行、游憩工作和生活。人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三、景观形态规划模式的思想精髓

3.1 景观设计中的“道”

中国社会中一直都崇尚中庸之道,在道家的思想中所讲究的“道法自然”是主要的核心思想。道家的思想、对社会本质的影响和理解、运用的方法等等的研究都是要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建立的。在这个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将城市规划和设计与情感充分融合,达到一个最完美的目标,使人们的感情得以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在这意义上,美意味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想和谐平衡的产物。“道法自然”对客观对象之间关系和其整体构成方式的依赖,更甚于对客观对象本身的依赖。这一法则还建立在设计者的场所意识、对人与环境因素的考虑基础之上。

3.2 道家的哲学与设计方法

这里所做的主要是对中国设计方法的研究。根据基本的设计过程,将从景观的布局发展到设计的最终完成,从场地的研究到设计细部。作为完整的设计体系,所有的美学标准在此都体现为具体的设计手法,例如空间的组织、尺度的设定和位置的调整等。研究的主体将分为:布局和“意”;空间的延伸;曲径通幽;气:交流的途径;无中生有;形散神聚;画意。

四、规划设计中的景观形态模式研究

4.1人工对自然的影响

“自然”的定义主要指宇宙万物中所有事物生存的环境(自然界),自然就意味着本色、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琢和装饰,完全有大自然之力创造出来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工”既然在这里与“自然”相对比顾名思义就是经过人为的一些改造和加入了一些主观意志、意识,这不难看出他其实是与自然相对的一个定义,具有较强的人工处理痕迹,是非自然的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实践角度来看,尽管人工改造着自然,自然制约着人工对它的改造,尽管自然是人工的“母体”和“故乡”,人工是自然的升华和高级形态,自然与人工之间永远存在着无休止的矛盾冲突,但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倾向上,却偏向于执著的笃信和追求“自然”与“人工”之间的亲契合一,而不是象西方那样在意识倾向上表现出一种“人工”战胜和压倒“自然”的“天人相分”。

4.2 设计中的“意境”

在城市规划中,设计中要充分展现人们情感和环境的形态,并要严格遵循自然的规律,这就要求各个景观要素之间产生一种交互式的联系方式,这便是景观的脉络肌体,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形式。景观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是人为和自然过程中一组事物的整体结合。作为环境设计的交流媒介,“气”在场所中无处不在,通过外观形象、联想、视觉效果甚至声音、气味和颜色传递着信息。不论这种交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微妙的或简单的,它都为成功使用包含了以上所有形式方法的设计语言提供了和谐的环境。

5 景观形态规划的空间格局原理

5.1 基础格局

在空间的基本格局中,这里的空间格局并不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空间布局,而是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空间格局。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传统规划设计模式。因此,在景观规划中第一优先考虑和建设的格局是:处于大地上具有整体和谐性;有足够的空间供生物运动;对个体而言,能体现出一定的景观异质性。这应该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基础格局。

5.2 最优景观格局

“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被认为是景观形态学意义上的最优景观格局。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是人们要求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表现。

这一景观格局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式。以人的感受为第一要旨,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之中。

结语

景观形态学为景观及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模式。它是在追求生态适应性的规划方法论之外的又一次思想回归与转变。它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对人性再认识的深入的必然。但是同其他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形态规划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尽量发展完善这种规划方法,以使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相融。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