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1

【摘要】 中医心理学是以经典的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中医心理学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本文综述了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重点论述了当代中医心理学发展。最后我们对中医心理学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发展;展望

[Abstract] The psychology of TCM takes the classics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s the leadership,in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health care activity,grinds looks into a matter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disease or the health network relations,and uses in instructing the practice for a system scientific system.The psychology of TCM experienced the winding development cours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history of psychology of TCM,and elaborated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of TCM with emphasis.Finally we proposed the foreca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of TCM.

[Key words] psychology of TCM;development;forecast

在我国传统的中医学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医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新学科的出现也是必然的,中医心理学是近二十多年才兴起的,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新兴发展。我们从中医心理学的历史渊源、近展、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地讨论。

1 中医心理学的含义

中医心理学(psychology of TCM)是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1]。

2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2.1 中医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远古时代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系统形成时期,尤其是《黄帝内经》的出现,使中医心理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它也是世界上较早阐述中医心理学临床思想和治疗方法的一部著作,对后世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内经》对中医心理学思想发展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内经》中人格体质的分型理论、心理与发病的问题、心理与诊断、心理治疗理论等。中医心理治疗的方法在《内经》中表现得很丰富,主要有祝由、情志疗法、导引吐纳等。后世的华佗也曾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后汉书·方书列传》中记载华佗曾治一太守久病,使之盛怒,“吐黑汁数升而愈”。这便是运用“怒胜思”的心理疗法。同一时期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心神疾病也作了详细的研究,论及的心神症状多达四五十种。金元四大家对于情志疾病的理论和治疗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特别是“攻邪派”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大量的情志疾病治疗的医案。明清时中医心理学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重要的就是对脑的认识较前人有了很大的进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说法;清代王清任于《医林改错》中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并指出脑与各脏器之间的联系及脑髓生长与智能发展的关系,其对人脑作用的研究与论述,堪称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张景岳明确提出了七情致病说以及治疗方法,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提出了许多颇具匠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意治法”、“神治法”、“劳治法”、“逸治法”等[2]。众多的医家如:傅青主、叶天士、王纶、徐迪、秦昌遇等都对中医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2 现代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中医心理学概念被提出后,有关研究逐渐活跃起来。经过这些年的发掘、整理、研究,中医心理学已逐渐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学术体系,并出版了一批中医心理学专著和发表了数百篇中医心理学论文。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专家学者们关于中医心理学思想研究的成果越来越丰富。从整理出的相关内容来看,可以说在以《内经》为代表并经历代逐步完善的中医理论框架中,心身统一的观念是一以贯之,交融于中医基本理论中,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的[3,4]。我们总结了二十多年的中医心理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见表1。表1 二十年中医心理学发展的重大事件

1985年在成都召开了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医心理学从中医学中“分娩”出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二十多年来,中医心理学事业在坎坷曲折中不断发展[5]。中医心理学经过董建华、王升龙、苏复等老教授们地开拓,现在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得到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中医心理学的论文、专著大量增加,我们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检索、CSCD期刊源对中医心理学二十年的出版物进行了初步地统计,见表2。以上表明,中医心理学这门学科从理论研究、著作论文、教学教材、文献整理等多个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1986年,全国14家院校和单位共同编写的《中医心理学》教材正式出版,之后很快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东南亚、日本、香港等地的医学界都很关注中医心理学的发展。随之出版了《实用中医心理学》、《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中医心理治疗》、《中医心理学原旨》等,完善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我们将对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列于表3。表2 中医心理学出版物统计(截至2008年)表3 中医心理学代表著作(以年份序)

3 展望

中医心理学的未来中医心理学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整体性,以中医学整体观为指导,整体地看待人的心理现象、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以及心理现象与环境的关系。正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6]。我们不仅要继续完善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围;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等方面去研究中医心理学,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吸收西方心理学、精神治疗学中有利于中医心理学发展的部分。构建适合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心理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探索适合华人的中医心理疗法,为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实现本土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米渠.中医心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19.

2 刘维超,彭江云.浅谈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1):49-51.

3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心理学理论探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3.

4 张小虎,古继红,区永欣.《黄帝内经》对中医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湖南中医杂志,2003,19(4):4.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健全人格 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人格意味着个体所具有的特质,即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教育在学生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而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洗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真、善、美的健全人格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和学生人格培养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的时代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承风骨、启迪智慧、激发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因此,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语文自身承载的文化因素,丰富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分析“人”的性格和行为,透视“人”的理想和现实,理解“人”的际遇和命运,从而把握造就这些“人”背后的深刻动因,进而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省悟、自我选择、自我完善。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任何一种文化,都积淀为一种人格。”可见,教育是以文化为资源的,必然包含着一种人格上的陶冶,精神上的洗礼,展现给学生的是人格的力量。语文学科中森罗万象的科学知识、社会历史、文化要素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让我们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教育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部分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无人问津的荒漠。这一切,成为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现实告诉我们:学校不该是学生埋葬青春和理想的地方,拯救学生的精神世界迫在眉睫。

新课标强调培养人文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本质的回归。语文学科的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方向的知识,具有洗涤精神、陶冶情操、指导人生的重要意义;是打好精神基础,增加生活内涵,培养学生非功利的求知态度,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先决条件。从拯救学生内心世界的角度来看,只有语文学科最适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的方法途径

1.语文教师必须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首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必须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去感染、熏陶学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观念,促进其智力因素的发展,才能很好地完成语文学科赋予我们的任务。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人文的课堂观、人性的学生观。教师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思想的平台。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把握学生,进而启迪学生,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花。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动态的合作关系,以情感为纽带建立师生关系,让学生自觉、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与自己共同获取知识、发现真理的过程。教师要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爱是暖阳,能融化寒冰;爱是春雨,能滋润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心灵。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以教师的真诚换取学生的信任,以教师的爱心换取学生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和自身的人格素养。

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2.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方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捕捉人文信息和深层的含义,并联系自身实际感知种种人生哲理。初中语文教材选有许多反映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和关于他们的悲壮史诗般的传记或评论文章,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同时教材安排的许多内容,能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近代中国的衰落史、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史以及现代中华的振兴史,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启迪他们对祖国的忠诚,鼓励他们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和决心。

尤其是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歌,可以带领学生体会陆游“僵卧孤村”但“不自哀”,仍想为国“戍轮台”的老骥伏枥之志;赞颂文天祥过零丁洋时,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誓言;感受杜甫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这些是爱国精神的最佳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3.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名家的人格魅力

初中语文教材里的范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之作:鲁迅、朱自清、巴金,等等。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让人景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初中语文教师要很好地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阅读巴金的作品《家》的序和跋时,学生对这位百岁老人的一生感慨不已。笔者抓住这个契机,启发学生搜集整理巴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历程,并以此为主题进行交流讨论活动。学生对巴金历尽磨难却不改本色感到深深的敬佩。一个学生引用了这几句诗来结束自己的发言:“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意,深意深情。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学习了这些名家伟人的优秀人格。

4.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人格

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都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渠道。教师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人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为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养料,“听”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同样,“说”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格外显的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把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在与教师的接触和交流中纠正人格中的不足,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构建。“读”主要是学生对教材或课外读物的文本阅读。这个环节的人格培养有两方面,一个方面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有意识地、不间断地进行启发和诱导,完成人格培养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发的明理、觉悟和警醒,形成对自身人格的修复和提高。“写”是通过书面表达自己人格特质的时机。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教师则可通过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另外,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内教学,课外活动也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第二课堂,使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语文教师可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带学生走进书刊,学知识、读人文;走进自然,读社会、读人生。有计划地开发语文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定期读某一类书,加强阅读书籍的选择。在优秀作品的阅读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体味,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润,规范自己的行为。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健康人格,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并与生活的环境形成一种更和谐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可谓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田力.浅谈语文教育与健康人格的塑造[J].广西教育,2000(6).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5—0037—01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算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在人的思维训练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思维更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中学数学教学要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就必须挖掘数学本身的魅力,把它扩散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一、数学思想塑造倾注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要尽量利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 接受知识感官越多, 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如,在讲解“圆的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画一画,并说出画圆的体会;指一指、比一比,理解“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量一量,懂得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折一折,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在一系列的实际活动中获取有关圆的知识,悟出圆的特征,这样的理解就是深刻而全面的。数学教学自始至终都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要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形成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又如,教授“圆锥的体积”时,教师通常让学生的思维从“圆柱的体积”概念迁移到“圆锥体积”概念上来,先把一个圆锥容器放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 使学生初步了解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后, 再把圆锥体注满水,倒入圆柱体里,这样连续倒入三次,圆柱容器刚好注满, 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对圆锥的体积概念形成了清晰的感性认识。

二、课堂教学渗透创新思维训练

如果说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则是学生个性表达的舞台,教师则是这个舞台的总设计师, 良好的舞台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应该想法设法创设适当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而且要“善学”、“乐学”。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巧妙设计疑问, 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课堂教学中事半功倍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利用学生好胜的虚荣心理,努力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还可借助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探索者的趣事等,让学生从中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学习前人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达到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4

美国、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一直是各国研究、效仿的对象,也被公认为较为先进的模式。而其先进性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其企业培训系统的完善及有效性。培训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一直位居日本汽车制造业的榜首,而它以自己独特的生产管理技术、推销制度、建议制度和职工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管理策略,创造了几十年辉煌的业绩。其中,“丰田式的教育体系”在丰田深入人心,为丰田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丰田以及其他一些知名企业的实践都已证明,企业教育对公司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刊物《亚洲商业》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的样本包括中国在内的八个亚洲国家中随机抽取的715位大型企业的高级经理。调查内容涉及对将成为企业管理骨干与核心的MBA在品质和技能方面的期望与要求等内容。一项主要的结果列举了MBA应具备的10项品质与技能是:创造与革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业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对人的管理能力、道德品质、技术性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1]。这实际上是对未来亚洲企业家的期望和要求。但就国内目前情况,我们不可能指望在今后几年内,会有一批批已被培养好的、具备上述品质的企业管理人才(比如,MBA)加盟企业管理,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实际上,依靠企业现行的条件以及国内教育体系的能力,建立和强化管理再教育系统,可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可行的办法。国内的学术界与企业界对建立、健全中国管理再教育体系应有所作为。

2国内外企业中人员培训研究的发展

国外对企业中人员培训的研究发展于三四十年代,成熟于七八十年代。8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assessmentcenter)在英、美、德等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2]。实际上,评价中心是采用模拟情景对人员进行评价的方法。以模拟情景的不同可分为若干具体的测评方法系列,如公文包测量、无领导小组、管理游戏等,还有其他一些相当有影响的训练方法,如美国的敏感性训练、方格训练。日本的魔鬼训练、PM训练等。哈佛大学则着重推行案例教学法。这些训练法都有内在的理论根据,同时又十分注重实际的应用价值,可直接为企业实践服务。国外专家始终致力于培训方法的探讨,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工作是关于管理工作要素系列的认定以及关于若干训练方法效度指标的探讨。比如,从40年代开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批学者就致力于领导行为要素的研究,他们收集了1800多关于领导工作行为的条目,并最后用两个维度即工作管理和关心员工高度概括了管理者的工作性质。50年代以后,Flanagan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者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他首先提出的“关键事件”的方法,对将近3000名各级军官的事件样本、20个实验室以及大量公司的事件样本进行了领导者行为要素的深入研究,得到了相当丰富和有意义的结果。例如,从对公司管理者工作的职位分析,Flanagan认定7个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产监督、生产领导、雇员监督、人力协调、与雇员的接触和交往、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准备以及劳资关系。60~80年代期间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出现,可以说多得不胜枚举。另一种思路是直接考虑领导者的素质要素,比如,Chiselli的一项研究对管理者的13项品质的重要性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中监督能力、职位要求、智力、自我实现、自信心和决断力6项品质对管理行为影响最大;安定的需要、接近员工和首创精神对管理工作有次要的作用;而其他4项,即要求高收入、支配他人的愿望、成熟感以及男子或女子气对管理工作不产生影响[3]。这些研究结果本身对我们今天企业的管理实践并不具备指导性的意义,但该领域大量研究的存在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一是表明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二是其研究方法的可借鉴性。当然,国外更有意义的工作是针对管理者的工作要素所进行的训练方法的研讨,如评价中心对管理者交际能力以及敏感性所设计的训练方法等。而且,这类研究持续至今仍然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4,5]。下图是根据评价中心最常提供的培训方法中所涉及的管理者工作要素的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低级管理者所需的技术技能最多,而高层管理者对概念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管理层次也是影响管理者工作要素的变量之一。

附图

图1不同层次管理者三种技能差异的示意图

90年代以后,国内出现了一些针对具体企业的,涉及具体方法的相关研究[6,7]。相对而言,国内企业管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其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应的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培训方法。在一项企业培训情况调查中发现,企业已普遍认识到管理教育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培训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培训的有效性。目前有关管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大都局限在经验和描述性的层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理论的层面解决企业管理再教育的问题。企业教育包括道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其中又以管理人员的心理品质、工作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和困难,其主要的难点在于培训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便是国外已证明为先进和有效的方法,运用于我国也有一个艰巨的移植过程。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逐步完善我们自己独特的训练体系和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3培训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现代心理学将学习解释为因经验而使行为或潜在行为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过程。培训则是受训者通过学习而习得某种新的或修正某种旧有的认知和行为的过程[8]。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培训中各个阶段所产生的问题与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过程中各重要阶段所固有的问题必然有其相似性。因此,心理学有关学习问题的讨论所形成的学科,如联想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有关理论,对培训应该具有理论性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培训从理论上应该有三个主要的过程:角色的鉴定、角色的比较以及角色的改进。

3.1角色鉴定

角色鉴定是指对所培训的心理特质的理论界定(心理特质指在管理活动中所需的特定心理品质,有时它指的是行为模式,而有时它指的是技能形成中相应形成的心理特性)。这一过程在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心理特质的界定是否正确、合理,是方法研究有效性的关键。通过研究可界定出管理人员的能力要素系列。

3.2角色比较

心理特质的模式形成之后,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比较的参照系统,也就是说为培训的心理特质提供了一个标准或样板。这是对实际的心理特质进行评价的基础。因此,角色比较就是实际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心理特质与在该项管理活动中所要求的特质之间进行的比较。这种比较在技术方法上要求设计、修订和完善相应的测验工具,同时,它又是工具操作化的过程。

3.3角色改进

角色比较完成之后,角色改进便成为可能,这也正是训练的基本任务。在研究中,角色改进所涉及的问题是确定训练的基本形式,如一般形式或心理形式(一般形式是指常规训练中使用的方法,心理形式是指利用心理的方法,如心理测量、小组互动等),以及确定训练的基本程式,包括确定具体的测量工具,规定训练的步骤等。

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培训方法研究的完整过程。

4情景模拟方法

情景模拟方法实际上是设计训练方法的一种思路,理论上讲是最可能具有训练效度的方法,也是国外近几年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有效性都与它所能反映的实际情景中的品质、技能和行为等特质有关。如果训练方法所强化的特质正是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那么这一训练方法就是有效的。情景模拟法的中心含义就是以实际工作情景要求的特质(包括心理品质、技能和行为等)为依据,设计模拟情景,训练人员,以达到强化该特质的目的。情景模拟训练法有三个技术关键:(1)特质界定的准确性;(2)测量工具在情景模拟中的可操作性;(3)情景模拟的效度,即情景模拟反映真实特质的有效程度。情景模拟法的研究应该成为培训方法研究的主要思路。情景模拟训练方法的关键是解决效度问题。

关于一些具体的情景模拟的培训方法的研究在国外已趋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而且,在每一种有影响力的方法面世之前,都会有一系列的相应的研究直接围绕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全面、充分的研讨,这保证了该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Gaugler等人用元分析对评价中心的效度进行了方法学意义上的探讨。元分析是对以往研究的再分析过程,Gaugler等人的研究对有关评价中心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效度指标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对评价中心的效度指标的获取途径和衡量标准有很好的借鉴意义[9]。Brannixk(1989)等人则对某一具体的公文包测验进行了研究,但其侧重点仍然是对评价分数有效性的讨论,研究中对公文包测验的效度评价构成体系所作的深入分析,对国内相关研究具有很好的参照价值[10]。Goffin将心理学中传统的人格测评方法与评价中心的情景模拟方法在效度指标上加以比较,以增进测量的有效性,从而改进培训方法的使用效率[11]。这些研究对将评价中心中的具体方法(如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公文包测验和行为示范等)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招聘、选拔和人事培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例子,下表是采用传统方法与评价中心方法选拔英国军队军官候补人员的成功率比较,数据表明心理学的测评方法显著提高了选拔的有效性[3]。活动研究(actionresearch)是近期出现的一种变革过程,它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变革行为,并最终干预企业的人事活动。活动研究的过程包括5个阶段:诊断、分析、反馈、行动和评价。活动研究有两个主要的优点:第一,以问题为中心;第二,强调人员参与[12]。活动研究非常强调方法的科学性,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以情景模拟方法为核心。

表1传统方法与心理学方法选拔军官候补人员的训练成绩百分比(%)

方法数量优于一般一般低于一般和未及格

面试49122.141.336.6

评价中心72143.540.326.2

上述情况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国际上大量有关培训方法的研究,对我国企业培训方法的理论研究以及实现培训方法的规范化操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术和实践依据。

5培训中的难点

培训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着重强调的是培训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可以说企业正处在两难境地中,一方面大批的管理人员需要品质、技能的再训练;另一方面训练方法缺乏科学研究与改进,训练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为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该方面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尽快使我国企业培训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极其重要。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企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适应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入世界竞争大格局的要求。然而,提高企业培训质量的途径是强化培训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倡导进行针对我国企业具体实际的实验研究,而且应遵循培训方法的基本规律,力求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创造新的企业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亚洲企业界对未来创业家抱有怎样的期望.管理案例研究,1995,9(1):10~11

[2]WexleyKN.美国对工作人员训练的研究概况.心理学动态,1986,4(1):36~40

[3]鲁龚,高欣,马永生.评价中心——人才测评的组织与方法.北京:百家出版社,1991:10~17

[4]WarrP,Peter,Bunce,etal.Traineecharacteristicsandtheoutcomesofopenlearning.

PersonnelPsychology,1995,48(2):347~375

[5]ManiBG.Progressonthejourneytototalqualitymanagement:Usingthemyers-briggstypeindicatorandtheadjectivechecklistinmanagementdevelopment.Public

PersonalManagement,1995,24(3):365~398

[6]宗月琴.运用评价中心的方式选拔管理人员.应用心理学,1992,7(2):12~17

[7]梁开广,邓婷,许玉林等.评价中心法在评价中心管理潜能中的应用及其结构效度检验.应用心理学,1992,7(4):50~57

[8]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16~242

[9]GauglerBB,RosenthalDB,ThornthonGC,etal.Meta-analysisofassessmentcentervalidity.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87,72(3):493~511

[10]BrannixkMT,MichaelsCE,BakerDP.Constructvalidityofin-basketscore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89,74(6):957~967

[11]GoffinRD,RothsteinMG,JohnstonNG.Personalitytestingandtheassessment

center:incrementalvalidityformanagerialselection.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教学品格;核心价值;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23-03

一、教学品格及其核心价值

1.教学品格的内涵

教学品格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品质和风范。教师的教学品格不仅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认知水平、教学情感态度和教学价值取向的整合,同时也是个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综合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风貌和格调,它具有动态生成、难以言说和个人专有的特点。教学品格受教师的专业教育背景、专业熟练程度、专业情感强度以及专业生态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人心理动力特质的影响。

教学品格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主体意识和责任自觉。表现为品质意识、本位意识、自觉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等,可以集中概括为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2)教学情怀和教学智慧。教学情怀是教学品格的内在情感、激情、进取精神及其责任感相互联系的一种情结。教学智慧凝聚着教师专业知识水准、教学工作实力和科学思维方式,表现为教学素质和教学创新意识。3)求真和求善相融合的教学品质。从文化存在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承载着传播与弘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双重使命,教学品格制约着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教学品格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1]。

2.教学品格的核心价值

教学是有组织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组织行为主要是通过教师借助教学中介手段与学生共同构建的教学组织共同体,它以交往互动和协同共进为基本活动模式,表达的是职业意识和职业人格,展示的是教学情怀和教学智慧,并以此达到教学知识的求真、教学过程的向善和教学生态的完美。教学品格的核心价值就是某一个社会组织或职业群体所拥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或职业群体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和最基本最持久的组织特质,它是社会组织记忆基因的最核心部分,是社会组织或职业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也可以这样说,教师教学品格的核心价值就是人的核心价值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展现,是对教学品格真善美的追求。

二、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1.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人性来源于自然。因此,自然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同时人本主义还认为, 每一个人都有发展自己潜能的能力和欲望,行为和学习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的看法,即知觉的结果。因此,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becoming),而成为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2]。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应该注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和创造性的人,或说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他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性善论”、“潜在论”和“价值论”的思想。同时,罗杰斯还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代表这一流派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应该成为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要紧紧围绕“自我”来展开。这种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接受的氛围,围绕着发展个人和小组的目标进行,教师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化。非指导性教学不是完全站在传统教学的对立面,而是强调传统教学忽略的而确实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方面,即应赋予学生更多的空间以支配教学的过程[3] 211。

人本主义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学环境的建构应以人为中心,围绕“人—人”关系来开展活动。它强调个人价值和经验的独特性,把人视为一种自由的力量,认为人具有实现自己潜能及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人本主义教学观不忽视外部因素,但重视人的内在体验,诸如感情、态度、信念、价值和抱负等,同时它强调教学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2.教学活动的人本价值

(1)教学应该“目中有人”

长期以来,“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视阈中心偏离,导致围绕“教师—教学中介—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经常发生传导阻滞、运行梗阻或信息流失真。因此,课堂教学经常会出现“目中无人”的状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促进人发展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教学中介(包括教材、教具、各种教学媒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师和学生都借助这种工具,通过共同的协同作用,达成发展的目标。教学结构主体是“人—人”关系,因此,课堂上的教和学的双方都要借助教学中介进行交流和互动。从教师来说,应该透过教学中介关注学生的学,把有效信息通过教学中介这座桥梁和纽带传递给学生,并观察学生学的反应,通过学的反馈作出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教学行为的调整,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从学生来说,同样存在通过教学中介,感受教师在教学中传递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思想、情感、态度和信念的情况,进而领悟教师科学、有序、严谨和理智的思维品质,接受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艺术熏陶,享受教学智慧和教学审美的感染,并从中发展自己的思想、智慧、情感与价值观,而不应仅仅是为了应试而识记书本上的死知识。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人的独特性和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才不至于出现以“人”为工作目标的教学活动居然“目中无人”的怪现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聚焦于教学的主体价值问题,就是强调教学应该“目中有人”。新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传统的“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到新课程的“三维”,凸显的是教学的人本价值。

(2)教学发展目标应该包括师生“双主体”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和预期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确立人本教学观的基础上,教学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根据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发展水平,实施有效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教育。在追求教学目标人本价值的同时,应该关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也不是以牺牲个性发展为代价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曾说过,没有差生,只有特质不同的学生。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在实现教学活动目标时,必须观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教育产品不能通过工厂化模式进行标准件生产,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也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可见,教学目标在贯彻人全面发展的方针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问题,注意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贯彻和实施,要体现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特证。

教学实质上是一个不完美的人(教师)引领着另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学生)去追求完美的过程。从教学结构的“人—人”关系便可引导出另外一个问题,即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根据我国古籍资料记载,“教”字是从“学”字派生出来的,《尚书?商书?说命下》中有“惟教学半”的说法,意思为“教是学之半”,即教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也能学到一半。《说文解字》中也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即“教”中包括“施”,也包括“效”,教中离不开学[4]。可见,教师的发展也应该包含在人本主义教学观里面,即教学目标中促进人的发展应该也包含教师的发展,否则,课堂教学的人本观照是不全面的。无论是传统教学理论强调的“教学相长”,还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中的“合作者”角色期待都证明教师通过有效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应该避免“蜡烛理论”的影响,不再走“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老路,而是应该做到既照亮别人,又丰富自己。

(3)构建“科学的人道课堂”和“生命课堂”

科学的人道和生命课堂实质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人本价值表现。教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课程,现代课程文化观已经走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冲突,实现了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的有效整合,构建了科学人文性课程,体现了“科学的人道”。教学内容的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以科学主义课程和人本主义课程整合构建体现当代社会特征的课程。其次,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它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倡导“科学的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与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等当代教育理念贯彻到课程和教学体系之中。第三,这种课程“从促进教育的统一性转变为促进教育的创造性和革新建设”,“既强调学生的学术性和职业性技能,又特别突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培养”,强调“学习应当以传统的儿童早期的好奇、好动和好创造为基础”[3] 185。

践行科学人道主义课程观就是要构建“生命课堂”。叶澜教授说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的价值”[5]。生本教育积极探索者郭思乐教授也强调,教育是生命的教育,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说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是教师对“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准确认知和深刻把握。尊重学生生命的课堂,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对学生生命品质的尊重,不要浪费课堂时间,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二是营造和谐课堂,提高生命课堂的幸福指数。只有课堂精彩,教师的职业人生才精彩,学生的学习生活才幸福,这是教师对职业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职业道德的践行,其最终落脚点就是对生命课堂的尊重和敬畏。

三、教师对教学品格核心价值的追求

几乎每一位人本主义者都看重人性中的积极面和闪光点,都秉持“人性本善”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这既是人类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充分发展时所能达到的境界。因此,教学品格的人本主义精神表现为追求教学“真善美”核心价值的过程。

1.教学品格的求真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

人。”汉学大师陈启云认为,由苏格拉底开始,古希腊的教育伦理就一直在努力追求真善美。在真、善、美中,最重要的是“真”,真实是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力量,一种财富。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真实、智慧和责任都集中表现在教师个体的人格品质与人格魅力上,缺失这些人格品质和人格魅力,就丧失了教师的主体价值。

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实践活动。知识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其内容非常多而繁杂,必须去伪存真,也就是说,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有科学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经过严格科学检验的“真”的知识,并借助良好的与合理的知识结构把知识变成智力,再把智力提升到智慧,也就是达到所谓拥有“真知”的层次,只有真知才是教学所追求的应然目标[6]。

由于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要传递真知,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生成智慧、培育德性和净化灵魂。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用心做教育。通俗的说法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灵魂的建筑不能靠使用物质的和物质化的工具或手段,采用灌注、“填鸭”式或其他外力压迫输入等手段,而应该用智慧和真情去唤醒学生身上美好、善良、智慧和幸福的“种子”。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可见,真教育必须是心声的呼唤、心雨的润泽、心潮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

2.教学品格的向善

教学品格的向善至少包含以下两部分含义:

(1)激发积极的教学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人具有天然的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的倾向。正是这种先天性的情感倾向,使教师的积极情感对学生心灵产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7]。教师要有诗人般的真情,但又不过于流露;要有演员般的生动,但又不虚情假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和一句关切的问候、一句鞭策的话语学生都能心领神会,感受到教师情感的关怀和沐浴,唯此才能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建立起来民主、自由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2)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向善是指教师在真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选择如何把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内化成学生理解、掌握并能运用它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应通过“学情”分析,结合教师的自身实际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的向善,表现为既追求课堂教学过程效益最大化,又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必须能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学上没有一种满足所有人的、能够适应于各种课程的、可以“包打天下”的教学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教师有选择教的方法的自由,而且还应该让学生有选择学的方法的自由。

3.教学品格的美

教学品格的美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达到主体意识和责任的高度发挥、教学情怀与教学智慧的积极张扬以及求真向善相互融合的一种品质和一种信念。肖川教授认为,教学不仅是认知和交往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其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人类智慧之美——科学美与艺术美,而且也包括人性之美和教师的人格之美。教学过程的审美特性体现在具有理智挑战的认知过程中,体现于师生平等、融洽与和谐的交往之中,体现于充满愉悦和成功的生活体验之中[8]。具体可分为:

(1)教学品格的知性美

教学品格对知识的追求体现着科学的理性审美。古希腊数学家(如普鲁克拉斯)认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最美的数是黄金比例0.618 。古代的天文科学家们(如毕达哥拉斯)深信,天体是永恒的、神圣的和完美的,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匀速运动是最美和最完善的运动速度。法国物理学家法德罗意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该作为20世纪数学物理学中的一个最优美的纪念碑而永垂不朽。”正因为科学美的存在,才使得严肃冷静的科研工作充满了激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了诱惑和魅力。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体现教学艺术的感性审美。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创造性劳动,使教学问题的解决达到“即出乎意料之外,又符合情理之中”的效果。这时,教师的教学实践已经超越了方法的层面,走向艺术的高度[9]。

教学品格的知性美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技巧,并有良好的性格和爱好,形成一种具有浓厚的教学文化气息的气质和风格,并以源源不断的魅力在其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表现出来。

(2)教学品格的人性美

教师教学品格的求真向善最能体现教学品格的人性美。凡是人性中美的东西都有教育的价值。首先,教学品格的人性美体现在教师要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感染力和示范性是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替代的。其次,教学品格的人性美体现在教师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平等和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学生,绝不厚此薄彼。教师要有宽容和博大的胸怀,才能容下性格各不相同及兴趣各有差异的学生[10]。教学品格的人性美还体现在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中,教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生动自然的教学语言以及优雅稳重的教学形象等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毅.大学的人文品格[J]. 文化学刊,2007(6).

[2]施良方.学理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 成都:四川教育教育出版社,2008.

[4]杜德栎.简明教育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5]叶澜.让课题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 科学论坛,2004(1).

[6]马毅.大学教师人文品格的哲学思考[J]. 大连大学学报,2004(6).

[7]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 长沙:岳麓书社,2002.

心理学中人格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境;本质;特征;创设方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0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03

无论是传统的讲授法,还是新课程的探究教学法,创设合适的情境都是决定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关于学习情境的理论我们探讨得还不够,实际操作方法还不成熟。

一、情境的含义

1.事件说

情境是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切的生动的生活事件。该事件包含与教学内容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者说,学习情境既是事件,同时又是问题,但不是知识内容本身。事件中暗示着包孕知识的问题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这种观点的学习论基础是皮亚杰的社会建构主义,也就是强调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1]。设置情境的具体操作方法有“支架式”和“抛锚式”两种。如我们根据化学史中原子理论的发展历程,模拟科学家的思考和困惑,让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相互支撑关联的问题中构建出现代原子观念,就属于支架式情境。根据新闻事件(如液氯泄漏、钠筒入河等)编制出事实现象中的问题来引出相关知识的疑惑和讨论就属于抛锚式情境。由上观之,情境是知识于生活世界中发生、呈现、作用、构建的基础,当然也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必须条件。

2.场说

一句诱人深思的话语带来的、一个令人无法放下的问题引发的那种难以释怀的感觉就是心理情绪,当然人类的情绪有很多种。惊奇、兴趣、恐惧、快乐、好奇、惊悚、厌恶……等都属于情绪心理的范畴[2]。情绪的生发和延续也可称为一种心理“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各种信息相互作用,构成了一种特殊形态的时空——课堂,犹如电场、磁场等外界能量场效应,我们将教学信息所辐射和作用的时空称之为教学场。场就是课堂的气氛。教学情境就是教学场的感染源,是场中人物进行思想传递、交流、互认、同化的核心媒介,是诱发人心理反应和引发人心理活动的载体。“是一组适当而有效的刺激。”情境场说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有认知学习论和情感教学心理学,奥苏贝尔指出发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形成强烈的学习心向,而只有恰当的情境才可能诱发和强化学习心向,带来有意义学习的持续和高效。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指出,老师和学生借助教材知识、交流语言、教学活动等一切课堂物质资源形成三条情感信息交流回路[3],创造出一波又一波的辐射“场源”,师生共同沉浸其中感受活动着的幸福和快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是情境场说的实践者。

二、情境的作用

1.诱绪

在情境缺失的教学活动中,知识以确定的结论出现,学生缺乏对知识应有的兴趣,学习不需要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最多是按照书本或者教师已经划好的路线进行推理。教学不能引起探索的欲望,机械的记忆和重复的训练消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毫无学习准备和意向,尝受不到由学习带来的心理愉悦。于是我们只能借助于外在手段逼迫学生学习,如诱利或者惩罚。学习情境是引发学生学习情绪、产生学习意向的必要手段。

2.促成思维

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知识结论,知识犹如横空出世一般突然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使学生不可能发生真实学习,虚假学习掐断了学生的思维通路,长期下来导致学生思维阻塞。去情境化的教学只能教会学生凭借记忆模仿解决问题。创没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模拟地回溯知识产生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3.体悟情感

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着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学习情境又把日复一日的课堂活动变成一种心向往之的精神之旅,使文字、符号、公式像小蝌蚪一样活起来,使认知理性活动氤氲着师生的生命气息。因此,创设、呈现学习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唤醒人的情绪反应,培养人的情感品质,提升人的情操修养是不可或缺的。

三、有效情境的特征

1.生活性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见到将知识具体化而编排到一个生活场景中去的行为,这种拘束于知识而放弃生活的情境是无效情境。真实情境应该是来自于生活暗含知识问题的事件,而不是把知识包装成问题放到生活中去的虚假事件。学习情境与知识有联系,但不是知识的翻版,它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过程、应用条件、意义价值的事件场景。要创设有效的情境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从这点来说,“液氯事件”、“钠筒事件”、“药品说明书”等对于学生而言并非真实情境,只能算是将知识化了妆,使得看起来比书本的叙述吸引人一些而已。“丁达尔现象实验演示”不是生活情境,“夕阳西下,美丽的晚霞烧红了半边天”、“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其中有着怎样的化学科学道理?”就是生活情境。“工厂车间电泳除尘的操作方法”不是生活情境,“为什么电视机、电脑屏幕很容易吸附灰尘,在干燥的秋季化纤裤子容易吸附在腿上?”就是生活情境。理想的学习情境不是知识的形式变脸,最好是生活中的“原生态”问题。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若非出于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就没有必要创设虚假的学习情境。有些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看起来似乎更生动而呈现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包装式”情境,这种追求表面效果的做法对教学不会有真正的促进作用。

在强调有效情境的生活性方面,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生活世界除了外在的经验生活,还应包括其内在的精神生活。如学生头脑中有了杨贵妃的艺术形象后,就能够对“贵妃怯热,侍儿交替鼓扇,仍红汗不止”的“红汗”产生追想的意境,同样也可以对“宝玉吃胭脂”行为产生“胭脂化学成分是什么?能吃吗?”的问题产生联想意境。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要忘了从学生的已经形成的精神生活世界入手。例如,学生内心对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神八宇宙飞船充满了一种非常丰富的精神生活世界,有未知带来的神秘,向往引发的好奇,激动而产生的自豪等,我们可以在教学原电池、电解池、能源、硅等内容时利用“神八”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2.悬疑性

真问题才是展开学习活动的关键,悬疑性是真问题的本质特征,也是情境有效性的保证。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不同,是一种暗扣着知识的问题,学生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教师也不应当替他们作答。只有经过艰苦的、趣味盎然的探索,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的意义并经历情感体验,此时教材上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已经变成一种概括性符号,压缩式编码,仅是一种书写。当你对紫罗兰变成了“白”罗兰的问题耿耿于怀你就会对SO2气体的漂白性终生难忘,如果谁能够对自己购买的一瓶红葡萄酒是真是假疑惑不定,他就能够对酸碱指示剂的知识有所认识。可以说真正的学习发生于悬疑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讲授知识后呈现情境,这时情境成了知识的证据,失去了情境激发思考的效能。还有的教师平铺直叙地呈现情境,不加分析和提示,对情境中是否包含问题不关注,或者存在隐晦问题而不能显示,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无法产生共鸣,这也违背了设置学习情境的初衷。还有的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与传统的提问教学法相等同,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代替学习情境,这是对情境悬疑性的误解。以上问题需要注意和克服。

3.情感性

去情境化的教学不仅在学习发生、思维发展方面有缺陷,而且对于学生情感培养和人格形成也不利。在讲授公理、定理、概念等知识时,这些由符号高度抽象压缩而成的缺乏动姿化的标本式知识,没有背景、过程和环境,认知就是单纯的“思考”。在情境教学中,智力活动伴随着情绪发生和情感形成,真正达到“思维与情感同生,知识与生命共荣”的境界。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情境的情感因素,这也是为实现新课程的情感目标服务。于是,合成氨方程式中有哈伯天使般的爱,毒气分子里也有他魔鬼般的笑,在硅晶体表面拍摄的“中国”照片写出了祖国母亲的自豪,漂翻着白色鱼肚的小河呜咽着人类家园的哭泣[4]。

四、情境的形式与创设方法

在应试教学的长期控制下,我们的教学智慧局限于实践中形成的解题经验和技巧,我们沉浸于教学的“精讲精练”或者“多讲多练”的泥淖中不能自拔,对我们来说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是一项困难的事情。化学教学情境的形式及创设方法是一个丰富的话题,简单汇略如下。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169

[2] 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