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304-03
引言
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现有25个院系、71个本科专业,8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2个硕士点。学校现有北校区、桃园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 360余亩,建筑面积81.3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 400余人,在校学生24 000余人。
根据[2000]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我校后勤改革从大局和长远出发,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改革创新之路。
一、改革进程
(一)领导挂帅,优选干部,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
2000年,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后勤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充分调研高校社会化改革进程,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台《西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同时,面向全校公开选聘了一批经验丰富,开拓创新的管理干部团队,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和推进,为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创了良好局面,为后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管理体制,制定配套政策
1.构建了甲乙方管理体制
学校根据国家和陕西省关于高校后勤改革要求,组建后勤管理处,成立后勤服务集团,集团总部设经理办公室、财务部、人事部,下设校园管理中心、动力服务中心、新区生活服务中心等14个服务实体。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甲方管理职能,对集团各项服务进行监督、核算、管理。后勤服务集团作为乙方按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运行。后勤服务集团现有正式职工202人,临时用工1 000多人。
2.建立了激励竞争的人事管理机制
在人员分离上,除“小机关”后勤管理处的人员外,原后勤管理处机关及各服务单位的在编在岗职工成建制划归后勤服务集团,集团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经理由学校聘任,各中心负责人由集团自行聘任,报校组织部备案。后勤服务集团员工按照“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的原则竞争上岗,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制度,集团每年按50%的比例向学校上交后勤服务集团的“老人”工资。对于集团因工作需要自主招聘的人员,按照“新人新办法”,采用劳动用工合同制进行管理。
3.建立了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改制后后勤服务由学校行政拨款转变为契约式服务收费,由后勤管理处对服务价格进行测算,并代表学校与后勤集团签订各项服务协议,约定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及服务价格。平时对各项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年底时按照服务协议约定进行服务费用核算,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支付。从而形成了市场驱动、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新机制。集团设立了独立的财务机构,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户立账、学校监督”的管理模式,即:集团经营范围内的所有财务工作由集团财务部统一管理,按各服务中心分户立账进行收支管理,学校后勤管理处和审计部门,对后勤集团财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4.建立了资产两权分离的管理办法
为确保改革的稳步进行,学校成立了清产核资小组,对后勤服务集团的各项资产详细核查登记在册,明确了后勤改制前所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学校,将后勤资产的使用权整体移交给后勤集团,实现了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造基础设施,提高后勤服务的物质装备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勤改革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物质保障。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给后勤改革带来众多不利影响。自2002年以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对后勤设施进行改造。改造扩容配电室五个,新建配电室两座,在全校安装了IC卡计量电表,投入资金对学生食堂、学生公寓进行改造,新建高标准的垃圾处理站一座,投资2 060万元新建天然气锅炉两座,进行十几项大的校园环境改造项目,增添绿化景点和休闲场所,改造面积4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万平方米。以上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水电暖等能源供应保障到位,极大地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了后勤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为后勤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我校连续四年获得区“绿化先进单位”,2007年获得“西安市绿化先进单位”。
(四)挖掘利用社会资金,积极探索改革新路
2003年我校开始建设南校区,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校引入陕西国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学生食堂10 213平方米、学生公寓87 783平方米,2006年引入陕西汉林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学生综合活动服务中心12 430平方米。尝试利用社会资金建设高校后勤基础设施,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其企业化的运行方式与学校以教育服务为主的管理方式尚有差距,不利于学校稳定安全工作,因此经学校反复论证对以上项目进行回收学校管理。此次引入外资建设后勤设施的尝试,虽不是很顺利,但解决了当时学校建设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提供了扩招学生的住宿生活保证,也是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益尝试。
二、改革的效果和成绩
目前,西北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后勤的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为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保障了学校连年扩招对后勤服务的各项要求,促进了学校管理重心向教学科研转移
改革以前,全校在校生6 000多人因为设施、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不足,学校师生对后勤意见很多,是令许多学校领导头疼的工作。社会化改革以后,在校人数达到24 000人,较原来增加了3倍,但由于不断完善的各项后勤设施给学校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新型后勤服务运行机制督促后勤服务人员从服务态度到服务效率的全面转变;科学的管理手段,规范的管理程序促使各项服务更为全面人性化,全校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后勤服务开始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中,不再是学校发展的瓶颈,顺利实现了学校领导管理重心向教学科研的转向。
(二)改善了后勤服务质量,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适应改革潮流,转变思想观念,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后勤服务集团通过职业道德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文明窗口”竞赛等活动提高服务质量,使集团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服务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发展的改革要求,在职工中树立起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同时,集团为职工配发了新工作服,佩戴工作牌,着装整齐,文明礼貌的集团新形象树立了行业新风。集团从上到下增强了活力和凝聚力,为全校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特别是面对2002年百年校庆、2003年抗击非典、2004年本科评估、2006年接收南校区学生食堂和公寓管理权、2007年至今仍在继续的平抑食堂物价等非常时期时,后勤广大干部和职工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努力拼搏,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赢得了全校的赞同。
2.内练全员素质,外树企业形象,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进,集团在苦练服务质量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关爱特殊困难后勤职工、关爱聘用合同工、关爱服务对象”的“三关爱”的工作新机制;投入近30万元,为外聘人员建设临时职工宿舍楼,解决临时职工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集团还对水、电、物业、维修等各个技术工种的技术工人提供技能培训,为他们的学习和提高创造良好环境。2007年,后勤服务集团成功举办《祖国赞颂暨后勤服务集团成立六周年》文艺晚会,节目均由后勤职工参与演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后勤干部职工的新面貌,取得巨大的成功。科学的管理使后勤工作不断传来喜报,2006年饮食服务中心在“中国高校烹饪技术大赛”取得了一金、一铜的优异成绩。五个学生餐厅被西安市卫生局授予“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的称号,两个学生餐厅被教育厅评为“标准化食堂”。幼儿园获陕西省教育工委“三八妇女巾帼岗”称号,2005年,我校后勤工作被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研究分会评为“全国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培育了后勤综合实力,增强了集团发展潜力
1.全力以赴,发挥优势,多种渠道发掘经营潜力
从2001起,后勤服务集团积极筹措资金,共投资近3 000万元,新建设学生公寓2 2671平方米,为学生宿舍楼安装了暖气,建设2 000余平方米的集味园餐厅,改造学生食堂,进行宾馆装修改造,改善幼儿园教学和环境条件等。集团在抓住校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拓展校外服务市场。2002年租赁安康市西安办事处成立学苑宾馆,这也是后勤集团按企业机制运行通过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增强集团实力的有益尝试。同时,后勤集团积极参与周边经营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引入外来资金先后进行了桃园校区东门外营业用房开发、北校区北围墙经营房的开发建设项目。
2.开放市场,平等竞争
2005年,南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按照新校区新管理的思想,学校将教学楼的物业服务和校园环境卫生两项服务项目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最终由后勤服务集团和方瑞物业管理公司各中标一部分。两家企业在工作中你追我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竞争氛围,不仅使服务质量大幅提高,也降低了服务成本,效果显著。后勤集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社会企业公平竞争,培育了综合实力,增强了发展潜力。
三、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的经验与体会
(一)坚持按新机制运行,“剥而不离”较为符合我校目前的实际
改革之初,我校遵循的“稳定为主导,机制有创新”的改革思路,根据本校实际,不仓促追随大流,不盲目注册独立法人公司,采取剥而不离,注重机制转换的改革路线,使后勤服务集团适应改革体制,不断增强企业自身实力,逐渐适应市场发展。现在看来,高校后勤有许多特殊因素,完全按企业化机制运行必然受到稳定安全的压力,服务价格不能完全和市场接轨。我校这种“剥而不离”,大部分在体制内,一部分在体制外的改革方式,更有利于学校管理与支持,也有利于集团持续发展,应是符合我校实际的改革经验。
(二)经费有保障,按价值规律办事才能保障高校后勤健康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校在后勤基础设施改造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另一方面,按照不同的服务标准进行核算支付服务费用,实现了权力与义务的有效结合。相比之下,学校确实比改革前多支付了费用,但师生享受到了较为优质的服务,后勤集团通过服务获得了必要的成本补偿和劳务收益,这种机制的顺畅运行保障了后勤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石稳则大步前行,石滑则站稳脚跟,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有进有退
改革就是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经验,也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全国高校在改革过程中自行摸索和总结。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过程的反复性。在目标明确,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应大步前行,推进改革;在政策不明朗,前行受阻力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善于分析,稳扎稳打,把握好发展动态。
四、改革中的困难与问题
(一) 深化改革举步维艰,需政府明确指向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政府指导下的一项重大改革,后勤社会化以来,已近十个年头,各地各校均经历一场深刻的改革变革,也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刚开始的上海模式到武汉模式再到后来的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到底哪一种改革方式符合高校的真实需要,也是到了该总结分析的阶段了,高等教育事业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要担负起主要责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正确导向和经费投入主渠道的作用,认真调研这十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绩与经验,分析总结,重新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内涵。
(二) 相关政策不健全,发展环境困难,急需政策支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方面,单靠高校和教育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高校后勤社会化不同时期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在经费扶持、规费减免、资源配置等方面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保障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社会属性,扶持高校后勤实体发展壮大。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用政策、法规和制度进行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彭林权.社会化视野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重构[J].法制与社会,2009,(1).
[2]魏平峰.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高校后勤研究,2009,(1).
[3]胡建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体剥而不离的原因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9,(1).
[4]张乐天.对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回顾与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8,(5) .
Review of Logistic Socialisation Reforms in Northwest University
ZHANG Li-ling
(Northwest University,Logistics Management Division,Xi'an 71006,China)
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管理办法范文2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内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规章,拟定全市内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粮食工作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及地方性政策、法规、规章,并组织实施。
(二)研究提出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意见,培育和发展城乡市场,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重要商品供求状况,组织实施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和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管理;整顿和规范商贸流通市场经济秩序。
(三)指导、协调全市外经贸工作,组织实施国际市场开拓工作;建立本市进出口公平贸易预警机制,组织产业损害调查,协调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其他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的工作,协调处理对外贸易纠纷。
(四)负责全市外商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工作;指导外商投资促进工作体系建设;负责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项目和援外项目的管理工作。
(五)研究提出本市流通行业和生活服务业重点设施布局意见,协调市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和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与建设。
(六)负责粮食流通、酒类流通、食盐流通、畜禽屠宰及肉品流通等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再生资源流通管理工作。
(七)负责各级储备粮油、仓储设施和安全储藏的管理;监督检查国家粮食收购和销售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
(八)研究拟定本市会展经济的规划和计划,拟定各类商品和技术展览展销活动的相关政策。
(九)组织协调商贸流通领域的科技开发、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推广,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
(十)承办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商务局(粮食局)设12个职能处(室)。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综合协调、文秘、档案、翻译、、综合治理等行政管理工作;负责安全生产工作。
(二)政治处
负责机关所属单位党群、组织人事、机构编制工作;负责组织指导全市商贸、粮食行业的职工培训工作。
(三)财务处
负责专项资金的核拨管理;负责内部审计工作;负责机关财务工作,指导、监督所属单位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四)综合法规处
负责组织草拟全市商业、外经贸、粮食方面的政策、法规、规章,拟定本市现代流通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流通体制改革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本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负责牵头协调相关综合业务工作;指导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负责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
(五)市场运行处
负责监测、分析本市重要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负责市场预测、预警和信息,研究提出市场调控的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市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和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意见;负责商贸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商业零售业市场经济秩序。
(六)行业发展处
负责餐饮、住宿、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行业的管理,研究提出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性意见;负责拍卖、旧货、典当、实物租赁、再生资源回收等特殊流通行业的管理;负责成品油零售市场的管理;负责旧机动车交易、报废汽车回收(含拆解)行业的监督管理。
(七)市场监管处(**市酒类专卖局、**市畜禽屠宰加工冷藏行业管理办公室、**市盐业管理办公室)
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酒类流通、食盐流通、畜禽屠宰及肉品流通的政策、法规,拟定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定;组织实施权限内酒类流通经营者备案登记和酒类商品溯源制度;组织实施食盐零售许可证制度;负责权限内设置定点屠宰厂(场)的审定。
(八)对外贸易处
负责拟定全市对外贸易重点市场开拓计划,提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拟定重点商品出口政策,指导出口品牌建设工作;组织产业损害调查,协调全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出口公平贸易相关工作,协调处理对外贸易纠纷;负责国际市场和国际商情调研和预测工作以及对外贸易运行分析和统计工作。
(九)外资外经处
负责研究提出本市利用外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拟定外商投资的政策建议和管理规章,协调吸引外资重大项目;负责权限内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审批;负责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项目和援外项目的管理工作。
(十)粮油管理处
负责组织实施全市粮食宏观调控、总量平衡以及粮食流通的规划、计划;负责全市储备粮油及其仓储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实施粮食收购许可证制度;负责全市军粮、救灾救助等特殊用粮的供应管理;负责粮食市场统计、监测、分析、预警及信息工作。
(十一)纪检监察室
负责机关及所属单位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工作。
(十二)老干部工作处
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
三、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管理办法范文3
大家好!
机关进行机构改革,公开竞聘工作人员,改革给企业带来生机,给员工带来机遇,积极支持,重在参与,把握机遇,竞聘上岗是自己的愿望和目的.我竞聘的岗位是人力资源科科长。
l个人简历
我年7月出生,年参加工作,年到公路一局工作.北京物资学院大专结业,局内部经济师职称。历任支部书记、团委书记、人事科长职务,年从事人事和劳动工资管理工作,年担任人事科长至今。
l竞聘优势
我从事人事管理工作20多年,担任人事科长14年,多次参加局内外专业知识的培训,了解和熟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和本企业规章制度,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工资管理工作比较熟悉。能敬业爱岗,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相应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能独立处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根据政策法规和领导决策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比较得心应手。自己的不足是文凭和职称偏低.工作开拓精神欠缺。
l岗位认识
人力资源科作为处机关的一个职能科室,它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工资管理,职工教育,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干部管理及考核,内部劳务市场管理,三项统筹管理等工作。原来的人事科改为人力资源科也不仅单是名称的变换,是为适应市场经济企业发展的需要,它职能的重点要向人才开发、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的方面转移。作为人力资源科长要求有全面综合素质,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的原则性和工作技巧,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智能到位,责任到人,发挥智能科室的作用.
l工作设想
根据局改革的规划和处领导的指令,进一步加快我处人力资源和工资管理工作.人事和工资制度改革是企业改革的首要工作,作为人事主管部门应责无旁贷,认真履行改革工作职责.我处以在项目管理层实行竞争上岗和岗位薪资,在两项改革中迈出了第一步,但许多制度还不健全,有许多工作还没有落实,改革的深度和力度还不够,因此要加快步伐,落实改革方案,建立健全制度,在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在全处推行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竞聘上岗机制.再者按照QHSE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确定每个员工的工作标准,逐步推行在操作层岗位竞争上岗机制,然后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确定薪酬,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使我处两项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的开展。
2、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用好人,管好人,使每位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宏观上控制员工的总量及各类人员的比例,满足处施工管理经营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各类人员比例失调,职工总数近641人,专业技术干部312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49人,土木工程人员222人。人员比例有所增加,但不能满足经营管理和施工的需要,特别是技术工人逐年减少,有些工种断档,改行的人较多,急需进行调整,所以要加强管理,采取可行措施,改变现状。设想近三年内,各类人员要达到5、2、2、1的比例关系。既技术人员50%,技术工人20%,管理人员20%,后勤服务人员10%。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4、5、1。初级职称40,中级50%,高级10%,技术工人比例为:5、3、1、1,高级工50%,中级工30%,初级工10%。工人技师10%。对于短缺人员采取内挖外聘的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加以解决.通过网络信息,建立人才信息储备库,以快捷方便的解决问题.
3、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处的中间力量,他们的思想、工作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在改革和人才流动的今天,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人事管理的首要工作。市场经济使年青的知识分子思想比较活跃,上学深造,跳槽和辞职的人与日俱增,以成为人事管理的一个课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合理使用专业技术人员,组织上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使他们感到企业的温暖,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在企业有用武之地,施展才华体现自我价值,才能安心在本企业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驻人,在体现个人才干同时,在职务提升,职称晋级,岗位薪资方面按照规定同步增长.再者要进一步加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活动,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动态,深入细致做好工作。保证每年面对面及其他形式和他们交流,并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反馈信息,保持专业技术队伍的稳定性。
4、做好工资管理工作.工资管理主要是要认真执行国家和上级的工资政策和规章制度,宏观控制工资总额,制定处的具体操作细则和工资计划.认真做好工资基础管理工作和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员工的正常的工资收入和下岗待岗员工的最低工资和生活费.另外要根据局和处领导的决定,积极改革工资分配办法,在全处实行岗位薪资,并逐步完善管理办法,在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基础上,使我处工资改革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5、职工教育工作.职工教育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我处领导十分重视支持职工培训工作,是我们做好职工教育工作的保证.总体设想是:按照QHSE管理体系文件4.4要求,根据员工在岗位上胜任情况、考核结果及未来发展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管理办法。并贯彻执行,职工培训要讲实效,重点要抓落实,认真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职工培训档案和原始资料。全面了解和掌握职工培训状况,把工作做到实处。为我处培训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工作重点:1、全面提高员工整体素质;2、提高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3、提高专业技术干部的专业知识水平;4、培训高水平技工和特殊工种;5、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职称级别。
6、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发挥机关文明窗口的作用.机关部门的职能一是管理,二是服务,因此要保证上级的政策和处领导的指示及时传达和执行,同时基层的问题及时反馈领导,对基层请示和报告在三日内要给以答复,工作不拖沓,不相互扯皮,相关科室的工作要积极主动去协调.另外人事部门涉及职工切身问题较多,在政策和规定范围内的应及时给以解决,不符合规定的也要和职工讲清楚规定,给以答复.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帮助现场解决问题.
7、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签约率达100%.现在我处职工劳动合同以到期限,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急需续签劳动合同,以保护企业利益和职工的利益.特别是对新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更要及时签定好劳动合同,也是防止人才流失的保证。对于长期脱岗人员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要解除劳动合同给以处理。
8、做好养老基金、医疗统筹、住房基金三项统筹和失业保险工作。此项工作关系职工切身利益,一定要按照国家和上级的有关政策规定,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做到时间及时、帐目清晰、数据准确、不留后患。对职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国家负责。
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岗位绩效工资;行业性工资;行业基准岗位;行业岗位价值度;岗能绩效工资
一、分配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及特点
集团公司现实行的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它是在吸取原岗位技能工资制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包括岗位工资、辅助工资、绩效工资(奖金)三个工资单元。该制度的主要优点有:
(1)强化了职工的效益观念。岗位工资基数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决定,而岗位工资基数高低直接决定了职工工资水平,这样必然会引导职工主动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2)简化了工资单元,优化了工资结构。将国家规定的津补贴纳入岗位工资范畴,既解决了岗位工资比重小、力度弱,对岗位流动导向不力的矛盾,又简化了工资结构。
(3)促进职工学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职业技能等级与职工工资待遇挂钩,极大地调动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练技能的积极性。
(4)体现了宽带工资体系的部分优点,在一定工资等级范围内实现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实施,其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集团发展壮大,特别是业务板块的多样化,该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行业之间工资差距过小,单位之间差距失衡。从统计数据看,行业之间差距仅1.7倍,单位之间工资差距达6倍。
(2)岗位之间工资差距小,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低。导致简单劳动岗位工资水平较大超出劳动力市场价位,而部分紧缺专业与技能人才与同行业比待遇偏低。
(3)岗位等级划分不够科学,缺乏价值评估基础。对岗位知识、技能、工作量、工作环境和责任程度等岗位要素没有进行系统评价,只是在定性基础上凭经验设置了岗位等级。
(4)工资结构不合理,工资固定部分所占比例偏低。固定工资占工资总额的仅40%。
(5)相互攀比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不同单位的同工种之间、两级机关和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攀比。
二、构建行业性工资分配体系
构建行业性工资分配体系的目标是:设计出一套能够覆盖集团公司所有成员企业、体现不同单位行业特点、形成完整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制度方案。
(一)行业基准岗位的提炼
为做好行业岗位价值度评估,首先要进行行业基准岗位提炼。行业基准岗位提炼的原则是:一是确保工作内容相近、任职条件相似,其价值度在行业内具有唯一性;二是行业基准岗位能够涵盖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全部岗位。
(二)行业岗位价值度评估系统
管理技术类岗位评估系统由专业技能、工作责任、工作强度、工作条件、任职者可得性等五类要素共14个子因素组成。
操作服务类岗位评估系统由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人心流向等五类要素共14个子因素组成。
对每类要素和每个子因素再分别划分不同等级的赋分标准。
(三)行业岗位价值度排序及划岗归级
根据岗位价值度评估结果,操作服务类岗位,按照四个行业分别划岗,最高为14岗;行政管理、工程技术和专业管理类岗位,岗级划分上皆为7个岗级,部分岗级内再按“宽带法”划分三档。
(四)行业性岗能绩效工资制度
岗能绩效工资制确定为改革后的基本工资制度,其结构由岗能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等三个单元构成。
(1)岗能工资,是指依据各岗位人员正确履行其职责所要求的能力和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提供正常劳动确定其劳动报酬的工资单元。其计算公式为:岗能工资=岗能工资基准额×岗能工资系数
岗能工资基准额根据单位所在地区及行业工资水平等因素分别确定。地区工资水平原则上根据当地工资水平确定,行业工资水平原则上根据集团公司行业战略定位确定。岗能工资系数根据员工岗位晋升通道、工龄、学历及职称或技能综合确定。
(2)绩效工资,是为确保集团公司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落到实处而设置的,属于激励工资范畴。
(3)津(补)贴,是指根据国家和集团公司相关规定设立的补偿员工特殊劳动或特殊支出的补充性工资单元,属于保障工资范畴。
三、行业性岗能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评估
行业性岗能绩效工资制的建立,是集团公司工资分配史上又一次重大变革,它是概括和提炼大量国内和国际先进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经验的产物。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又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
(1)创造性地提出岗能工资概念,是岗位工资的创新和发展。岗能工资克服了以往岗位工资单纯强调“岗位”因素而忽视了“人”的因素的弊端,将“岗位”因素和“人”的因素同时作为确定岗能工资的基础要素,从而构建促进公司战略落地和员工成长的有效链接机制。岗能工资符合现代人本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
(2)创造性地诠释了市场化“工资基准额”概念的内涵及计算方法,行业性特点得到有效解决。将岗能工资基准额与地区、行业和企业效益规模挂钩,既解决了集团并购重组及其新设企业的工资分配战略定位问题,又解决了集团现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3)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需要的集团型薪酬管控模式,对于传统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薪酬模式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岗能绩效工资制在力求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同时,也兼顾了现实的可操作性。设立保留工资单元,对工改后增资实行保底等做法,对促进工资改革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配套改革要求
为探索建立适应集团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尽快推进集团薪酬制度改革,确保薪酬方案的顺利实施,需同步进行相关配套改革。
(1)组织机构优化。统一机构建制及名称,集团公司成员企业涉及行业较多、跨度较大,为使机构设置科学合理,按照行业性质将成员企业从各单位的经营规模、人员规模、市场化程度以及行业特殊需求四个维度考虑各单位内设机构的设置。
(2)职位体系构建及人员聘任。出台了员工职业生涯通道职位体系管理办法,制定了各职位管理实施细则,规定了职位设置范围、职数、职责、任期、任职资格等内容。同时,对职位聘任与转换、选拔与聘任、考核与管理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
(3)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建立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结合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行业特点、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等,建立集团、单位、车间、班组四级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建立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确保责任层层落实。
五、初步成效
从实施结果看,新的岗能绩效工资制不仅有效处理好了新旧制度的平稳对接,而且进一步发挥了工资的调节和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进一步理顺了集团内行业间、单位间和员工间工资分配关系。通过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调控,有效地解决了行业间和单位间分配差距。
(2)促进员工学专业、学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的成长和队伍壮大。岗能绩效工资制实施后,员工参加技能等级鉴定和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通过新的岗能工资的作用和牵引,使一部分二三线岗位人员自觉要求调整到生产一线岗位,从而使后勤服务人员逐渐减少,有助于促进员工人员结构改善和素质提升。
(4)实现了员工在各通道岗位间相互转换,为员工提供了多途径发展通道和成长空间。在各通道职数范围内,可不受任职资格条件限制,通过组织任命或安排的方式,员工可跨职位类别转换到其他职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