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其教育思想分为乡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理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生活教育,倡导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生活教育”包括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其意思是指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取知识和技能。这里的知识和技能是人的生存之道,即求生之能。
“社会即学校”理论是陶行知为反对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士大夫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平民难以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来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就是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且强调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3、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中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其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应该说,在16号文件中,培养的目标是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要符合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其深层次的含义是培养的人才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也要能解决国家发展生存需要。这一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一致的。
我国高职教育中提出的“校企合作”理论与“社会即学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效果。“校企合作”在我国国内有四种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以及“订单式”合作模式,现在研究的比较热的是“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2]。
职业教育理论中的“老师教,学生学,边学边做,通过做来巩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相一致的。这样就解决了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其学和做,学生只注重学,教学脱节等弊端。
4、两种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紧密结合
下面我们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谈一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实用组网技术》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训练学生组网能力和维护网络能力的专业课程,培养的学生将符合中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岗位需求。本课程依据锐捷网络真实的企业园区网络项目,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该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点肢解成九个模块,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在最后的教学进程中,再合并成一个项目进行综合实训,作为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素质的训练。我们在设计《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时,针对岗位需求,围绕课程技能培养目标这条主线,设计构建了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结合锐捷认证网络课程体系,以RCNA为教学主线,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纯理论+感知阶段)
依据计算机网络的组网技术,主要详细讲授网络设备为主,分清不同层的网络设备,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原理、相关技术、特点等,对网络设备有个清晰了解与感知,此阶段课时占用比例很小,但对后阶段的网络互连与配置、网络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网络互连基础、局域网、广域网和网络规划与设计等四部分,做到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较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着重介绍技术的应用。
(2)实践教学内容(掌握核心技能,灵活应用阶段)
实用组网技术的实践教学分为两层,即网络构建、网络故障排查。
* 网络构建:包括网络设备的使用、配置和管理,中小型企业内部网的组建,企业网与Internet互联、广域网接入技术等。
* 网络故障排查:包括软件和硬件故障排查,这一部分内容融入到每一个项目实施中。
此阶段以具备行业工程背景设置的网络配置案例为主线,实现工程过程化训练,辅以必要的网络互连与实现理论,使学生切实掌握相关技能。此阶段核心是实现,灵魂是活用,实践为主,理论相辅,交叉进行。
同时,为了配合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我校与锐捷网络公司共同投资约100万,建立了一套网络专业实验室,并成立了锐捷网络学院,为后续的“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5、结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解决平民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的伟大理论思想,在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中不仅能和职业教育教育理论紧密结合,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说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2
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与灵魂。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思想的精髓,在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一所学校具有优良的精神文化能够振奋人的士气,激励人的意志,成为师生心理及行为上的一种驱动力,使得他们在道德行为、价值观念、生活处事上,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势,从而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行知的“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等,引领着全校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终生实践的观念,使得教育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在反思中不断积累,在行动中不断改进,从而来适应世界整体上的飞速演变,促进学校的发展。
2.精神文化是学校团队的凝聚力先进的学校精神文化,具有一种向心力,可以把群体中的每位成员凝聚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号召力。他们肩负着共同的使命,为学校繁荣而努力,并且具有集体的战斗力,一呼而百应。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已然成为了每个教师做人的准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们时刻抱着这样一种精神去教导学生,将学校作为自己的家,将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教师之间互相帮助、亲如兄弟姐妹,为这个家而共同奋斗,共同努力,为培养好孩子,而乐此不疲,共享生命的欢乐和幸福。3.精神文化是师生情感的依托者一所充满着自身优秀精神文化的学校,必然会成为师生心中所依赖的,心中所喜爱的,心中所向往的,心中难以舍弃的学校,这将在他们的情感中,注入一种精神的寄托,那是一种,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想起,无论身在何方,都会思念的深厚情感。陶行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着其深厚的情感价值元素,一个“爱满天下”包罗一切。
二、运用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打造学校精神文化的策略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之所在。运用行知人本教育思想,可以将学校的办学思想深入挖掘,依托校本特色课程及丰富多彩的活动,润泽学校精神文化,从而树立起学校的品牌文化,深入人心,凝聚人心,对师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1.提炼学校办学思想,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一面旗帜,决定着学校发展的综合水平。我校一贯以“为生命奠基,建优质学校”为长期办学理念,在原有“数学为主,象棋为辅”的学校办学特色基础上,融合当前学校多校区办学形势,以及学校自身内涵发展的需要基础上,开始提炼以“和合教育”为主流意识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并且融合陶行知的人本教育思想,积极打造“品质民主、品味文化、品牌课程”学校。
2.开发学校尚品课程,彰显学校特色(1)特色校本课程我校积极创导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并且以“生活教育”为背景,大力开发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学校在基于项目数学特色背景下开发了《玩转数学》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玩中学数学。(2)特色实践课程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并且提出“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我校在此基础上推出特色实践课程,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丰富的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情商的提升,从而成为具有智慧美、心灵美的一代新人。学校积极创设各种条件,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给学生的心灵以积极的体验与春雨般的润泽。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04-02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的过程。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能力。陶行知终生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一、陶行知终生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对于教育要培养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是现代人,还要过现代的生活”,又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共进,才能做一个现代人。”要与时代共进,就要终身不断地学习,就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在陶行知时代就是识字、算账、生活的能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就是当时的素质教育思想,而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则是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化和升华。陶行知又说过“我们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持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我们现行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也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能“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可见,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二、以陶行知终生教育思想为借鉴,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
借鉴之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便让学生有能力接受终生教育。这是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陶行知曾经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中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也就要在田里教。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也就是说,学生的能力是在“做”中获得,在“事”中获得的。从教学活动最初的发生来看,“教”的活动决定于“学”的活动,或者说是为了“学”才进行“教”的活动的,而人们之所以“学”,乃是为了生活的需要。所以,必须在生活中学,必须在生活中教。“教学做合一”与“在做中学”是陶行知的教学原则,它突出了实践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掌握了“做”的能力,就掌握了生活的能力,就具备了随着时展的能力。“做”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模仿和再现的过程,它实质上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还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做”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在做中学”将“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有能力实现终身发展。卢梭在《爱弥儿》中也说过:“看看你的学生的知识与我的学生的无知的区别吧!你的学生学习地图,我的学生制作地图。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目的是,当他需要的时候,去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从这句话可以反观终身学习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突破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实践活动。1945年5月陶行知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一文中提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自觉”。在1946年4月发表的《小学教师与民主教育》一文中,他大声疾呼“造成民主的学校”“教育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显而易见,这种启发学生自动自觉学习和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陶行知特别注重方法教育,他强调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他还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讲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实施“知情意合一的教育”。1939年6月,陶行知在《育人学校教育纲要草案》中提出“育才办的教育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认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同一的教育”。他说:“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陶行知主张学校应在“同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得到完备的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的统一发展,这一点与陶先生的观点何其接近。
借鉴之二:注重课程内容设置,使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1.陶行知的“做中学”对在新课程中设立综合实践课程的启示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专门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各地、各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陶行知;“活的教育”;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4-0013-04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深水区,怎样在这“深水区”求得突破?如东县实验中学以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重构课堂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陶研之路。
一、加强研究设计,增强实践研究的前瞻性
对症实际,明确指向。课堂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文化状态,课堂教学面临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课堂文化问题,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就是重建课堂文化。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往往主要关注显性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堂文化总是被善意地忽略。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实现了根本性改变,而课堂文化却相对滞后,不能与之协调。因此,课堂文化的重建就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培育出优秀的课堂文化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性突破。
作为“江苏省陶行知研究学会实验学校”,我校的“陶行知‘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用“活的教育”理论引领“协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提升,突破深化课堂改革的瓶颈,形成生本的、民主的、探究的、创新的文化形态,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建构“协进课堂”文化。
理论引领,科学规划。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蕴含着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今天的课程文化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陶行知丰富的教育实践,成为今天课程改革的楷模。“活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无论是生活教育、民主教育,还是创造教育都是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其内蕴的教学相长观、学生主体观、知行统一观、创新实践观以及和谐发展观,对课堂文化的重构具有理论的引领和实践的借鉴作用。
我校根据当前课改实际和学校实际科学规划,以课堂文化的重建作为我们实践研究的重点,建立起以“‘教学做合一’与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研究”等子课题支撑的课堂研究管理模式。
二、加强实践研究,积极改善课堂文化生态
1.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构建生本的课堂
陶行知指出:“智育注重自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1]“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2]他强调:“我们教育儿童,就是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3]陶行知告诉我们,课堂文化是一种生本文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首先基于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
让“自主”成为课堂文化重构的基础。我校“协进课堂”主要由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三环节构成,“协进课堂学案”主要由前置学习、自主学习、提升学习三部分组成。不论是学案引领的预习,还是课堂活动的展开,“自主学习”都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通过强化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总结、自主积累,让学生处于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状态,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学生的课堂生态影响并决定着学习效果,为促进学生的良好课堂生态的形成,我校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育,而且制定了《如东县实验中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要求》,从主动确立目标、自觉预习新知、注意课堂高效、科学完成作业、勇于自我评价五个方面引领,并制定了《如东县实验中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评比活动评价表》进行激励、推动,分别在2012级初一和2013级初一试行,效果良好。
使“合作”成为课堂文化重构的关键。我校学案中的“协进学习”、“提升学习”一般在课堂“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中实现,其主要的学习方式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旨在通过合作拓展知识,启迪思维,深化理解,激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积极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意义创造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关系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实现不仅依赖自主学习的情状,更取决于每个学生对自身角色的心理期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必须有共同责任认同:课堂没有观众席,每个人都是主体;参与不是一种瞬间状态,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善始善终的动态过程;合作既要倾听他人,也要表达自己;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是积极的思维碰撞、情感共鸣。在课堂组织中,教师要善于组创一个对学生来说相对完整的文化天地,积极组织学生投身于知识图景和人文图景的统整之中,提高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对自己学习责任的认识程度,帮助学生实现“角色”目标。基于此,我校制定了《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学习小组评比条例》,积极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文化形成,引领学生以“主体”角色,诚心地、愉悦地融入到合作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深度的问题进行协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实现个体学习的“最新发展区”。
2.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师生平等,建立民主课堂
民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提出:“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4]陶行知认为: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学也是相互的;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创设师生“共教共学共做”的民主氛围。
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是课改的核心,也是课堂文化的核心。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文化是一种控制性文化,教师文化是一种权威性文化,课堂文化是一种重教不重学的灌输性文化,课改以来在平等师生的建设方面形式上的突破大于实质上的进展。协进课堂“多元探究”中的师生对话,是对传统教学的极大挑战,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变“课堂”为“学堂”,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一起学习、对话、交流,一起品尝失败、分享成功,真正建立起民主的课堂。“引领提升”中,教师成为课堂活动中的“首席”,教师在课堂组织过程中放低教学视角,充分尊重学生,让教学成为生命平等的对话交流,同时教师担负着应有的职责,进行精到的点拨,精彩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
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协进课堂”生生关系的建立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表达的习惯入手。在“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中,倾听和表达是主要的交流形式,也是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耳”倾听,了解到更多信息;用“心”倾听,学会接纳、理解、沟通,体验尊重、期待、分担和共享的情感;用“脑”倾听,对倾听的内容进行理解、判断、欣赏与扬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表达时,不仅“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5],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验、观念、情感,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彰显出自己的个性,而且,养成友好合作、乐于分享的习惯,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形成以平等与尊重为前提的融洽的生生关系。为推动这种课堂氛围的形成,我校制定《如东县实验中学中学生形象要求》,从站立、倾听、表达三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推动良好生生关系的形成。
3.在学习内容上,加强课堂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探究课堂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活的教育,能使我们有种种活的能力。”[7]“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8]“活的教育”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事”为教学内容和途径,启发我们:课堂文化应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带着问题进课堂。协进课堂的“自主学习”环节,常常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紧扣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带着生活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课堂。“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把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给予学生广博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支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学习就在自己身边。让每个学生紧贴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使课堂学习丰满起来,灵动起来。
带着更多问题出课堂。在协进课堂上,以已有问题的解决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问题,并自觉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的意识和“做”的能力。
4.在人文精神上,鼓励实践,建设创新课堂
陶行知指出:“做是发明,是创造……”[9]“做”是“创造的过程”,“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10]“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11]“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2]陶行知“活的教育”的精髓就是培育创造精神。
做字当头,先行后知。陶行知说:“人类和个人最初都是以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跃进真理之高峰。”[1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4]由此看出:“在劳力上劳心”不是简单的“做”,而是包括复杂的思想活动;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放在系统关系中思考问题。这种“做”是“思”,目的就是在总结经验、揭示规律的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鉴于此,协进课堂的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以“做”为中心,“思”为主线,先行后知。自然学科让学生在边操作边理解中得到自己的见解与结论,人文学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多体验、多交流、多感悟,使实践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自觉的过程。
“知情意合一”,促进人格建构。“活的教育”原则深入贯彻到协进课堂文化重构中,不仅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做”的能力,而且鼓励学生手脑双用,勤实践,重创造,培养“做”的精神。协进课堂要求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环节的活动设计,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的提升,而且直面学生生命,关注学生的心灵,注重学生的人格,使学习成为学生心理、品格、意志、价值观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
三、推动理论思考,追求草根研究的学术效应
在学校的教学研究中,其“草根”性质常常被视为与“学术”精神对立。我校“活的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文化重建的实践,追求“草根”与“学术”的对立统一。这种“草根学术”突出一线教师的实践意义,突出在课堂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成长,同时追求“学术”研究的理论建树,实现基于草根研究的学术效应。
注重积累,强化反思。“陶行知‘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课堂文化意识不断增强,课堂生态进一步改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关注教育教学研究的各类信息,注意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各类案例,自觉思考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习、实践、反思已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一年来,有88位教师在省、市、县各类赛课活动中获奖,教师发表获奖论文300多篇。“‘教学做合一’与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研究”在课题中期检查中获得专家好评。
加强交流,推动提升。我校充分利用承办省、市、县教育科研活动的机会,利用鲜活的研究资源,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积极影响,促进自我提升。每次活动我校都将其作为推进课题研究的途径,作为展示学校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作为与主管部门、兄弟学校、协作单位进行研究、交流的渠道。
以“活的教育”理论引领的课堂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形成一个生本的、民主的、探究的、创新的“文化场”,在这个场域之中,课堂被赋予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每位学生和教师都具有积极、健康、快乐的生存状态,幸福在每一个生命之间得到传递。我校一年多的实践和积累仅仅是起步,我们期待着“陶行知‘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我校在课堂文化建设上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参考文献:
[1][2][11][12]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1.21.129.129.
[3][9]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04-405.650.
[4][5][8]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325.133.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5
一、学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提高师德建设认识以理性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学陶就要学习陶行知思想,学习陶行知思想就要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学校购买了《陶行知全集》等研陶著作,不断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提高师德建设认识的重要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最重要的命题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多次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
我们从师德要求的意义来看,生活的天地有多广,师德的天地也该有多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这些要求所涉及的正是教师生活的基本内容。正是因为这样,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师德建设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1、师德必须存在于每时每刻。
课堂上要讲师德,课堂外要讲师德;校内要讲师德,校外要讲师德。师德应该是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处不在,为人师表必须在生活中影响学生,师德的芳香应该涵盖于学生的所有生活空间。生活教育理论还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真正影响学生。因此,师德修养决不是一天二天的事,决不仅仅是在学校里的事,师德必须弥漫于生活才能发挥其教育的作用。
2、师德是体现于一切之中的。
因为生活即教育,师德的体现自然就在于每处每事,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做一大事去。”而这大事,正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学校之中,教师所做的一切,所实施的一切事功,都是师德的体现,教师课堂上的一声“请”,一片微笑;教师路过有纸屑的操场的弯腰拾起;教师与教师课间的谈笑,教师在黄昏时的散步,都有着师德的体现。陶行知在《女师大与女大问题之讨论》中指出:“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3、师德是整个人的师德。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要以整个的人,办整个的教育。师德在一个教师身上的体现,也不是某一方面的,而是整个的人,我们回想,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多可能已经忘记了,但是我们对于师德高尚的老师们的事迹却永远铭记在心,并且一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新上岗教师,我们安排拜师徒结对子,除了业务上对师徒提出要求之外,我们要求在师德上也结对子,引导教师做一个完整的教师。
4、师德是整校的师德。
陶行知在《我之学校观》中提出:“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整个的学校要求整个的教师都具有良好的师德,因此,我们进行师德建设要加强教师群体的整体师德,要造就一种良好的教风。
二、师陶:陶行知先生伟大人格是我们开展师德建设实践的光辉楷模
我们进行师德建设,陶行知先生确实堪称楷模。我们学校通过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人格,来激发教师的师德热情。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观上海陶行知纪念馆,组织参观晓庄行知园,观看《陶行知》录像,读陶行知文学传记,了解陶行知的生平,老师们熟悉了陶行知的伟大一生,为陶行知伟大的人格力量感动。
1、爱心:师德教育的制高点。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爱满天下。”他在办晓庄的时候就多次说,晓庄是在爱中诞生的。陶行知一生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爱正真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他的乡村教育思想,他的普及教育思想,他的抗战教育思想,他的民主教育思想,无一不是他对人民的巨大的爱的体现。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是深厚而无私的,我们每每看这样的故事,是很动情的。
我们学校提出,师德的核心是爱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我们学校提出的校风是“诚爱”,校歌中也唱“以诚为本,以爱为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学校,这是师德的至高点,真正像陶先生那样拥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往而不胜的。
2、奉献:师德教育的着重点。
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他一生放弃了多少个人成功的路,毅然来到人民之中,来到农民之中,来到孩子之中,彻底地奉献了一生。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师德来完成,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永远不能成为了一个一流的教师的。陶行知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这都要求我们要具有奉献精神,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3、与时俱进:师德的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精神 创造能力
一、前言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近代中国创造教育理沦的奠基者之一。无论
是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人格,还是他那种不断开拓、改革教育的探索精神,无不闪烁着创新的智慧,折射着时代的光芒,特别是他提出的创造教育理论,更有其现实意义,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二、现状
近几年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课改一词出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攀升。职业教育为了取得所谓“课改目标”,提出的教育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能力要求,脱离了学生“2年学校+1年企业”
模式的实际,盛行的依然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结果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有限,在未来短期内极易被企业所抛弃。
因此,要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学习陶行知先生在学理、学制等方面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占有主体地位。他倡导的教学法,是给学生以“猎枪”而不是仅给以“猎物”,目的是让学生学得感兴趣,敢于对知识的探索,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对于职业学校如何实施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新型头脑”的学生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三、对策
(一)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
(1)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基于学习型社会,学科知识已不是学生可以获得的唯一学习途径,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已经发生转变,已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陶行知强调:“要改造学校的教育,就要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让学生紧密的结合生活,寻找兴趣问题与学习的相关资源,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抗衡,无疑会更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化“静”为“动”。陶行知主张以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并明确提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 ,反对因循守旧的学校教育。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增加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准确性高,直观性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引入模拟实践。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感官共同参与,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培养和训练,这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造机遇,捕捉创新的灵感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要创新,就要寻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在体验―自悟―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重在参与,力求创新。陶行知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十分强调教师的创新精神,倡导“教学与做的合一”的方法。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际也就是“创造”,教师要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捕捉灵感,恰如其分地让孩子们自己去学,去做,去创新。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营造发展空间,促进学生能力的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际也就是“创造”,我们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一双慧眼,也给了我们勇气.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这“六大解放”,通过多种途径、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作;对自我、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赋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时空,让他们无拘无束,尽情地去做,去学自己所感兴趣的、向往的事情,引领学生走向创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树立创新与创造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是当代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机遇中,不仅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还应具备创新的行动意识。
(1)树立竞争意识。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对自己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利用学习空闲尽可能的多的钻研专业知识,同时要力所能及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基本技能,为进入社会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为适应市场的竞争做准备。
(2)提高专业技能素质。每个人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能不能主动开发自己的潜力和潜能,尤其是即将走上社会的学子在面临就业和创业的问题时,必须紧跟新形势、新信息,学习新技术,树立新观念,练就一身好本领、好绝活,能够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控制情绪,摆脱焦虑,控制冲动、愤怒,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镇静,处变不惊,化解不良情绪,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我激励等这些都是教师训练学生加强心理素质的关键。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持之以恒,向设定的目标努力前进。
四、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要去创造新型的学生,他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而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陶行知强调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这不仅是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杨丽玲.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3]马建平.略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决策管理,2005,(15).
[4]陈芳,张丽娟.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安康学院学报,2007,(4).
[5]徐泽树.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物理教字巾的运用.教育・科研,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