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行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货代;供应链服务;市场规模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12-06
1 中国跨境物流市场分析
中国跨境物流市场现状和市场规模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全社会商品、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为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中国跨境物流市场规模也将随之扩大。国内的巨大市场以及特有的比较成本优势决定了中国仍是世界的加工厂,这样中国就会逐渐变成世界的物流集散中心,中国跨境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不言而喻,跨境物流企业将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998年至2008年,中国跨境物流行业市场规模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外贸出口行业遭受较大的打击,并且连带整个外贸产业链的整体衰退,跨境物流行业作为外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也受到沉重的打击,不少货代公司都在减员,有些规模小的公司甚至难以为继。但是随着经济复苏,外贸经济的逐渐恢复,跨境物流行业也出现恢复性增长,逐渐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准。而在中国政府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的刺激下,市场出现新的机会,国内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物流业振兴规划的适时推出,助推了行业发展。短期内行业企业受益于税费优惠,而长期政策引导将会明确行业发展模式,有利于:①市场规范步伐加快;②信息平台整合,扩大规模优势;③可能的政策优惠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融资环境;④重视技术创新,有利于长远发展。
根据上海市国际货代行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中国国际货代市场规模已达8000亿元。在未来5年内,都将以10%~15%的速度增长。其中海运国际货代市场占整体国际货代市场比重约为7成。
根据测算,中国海运国际货代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11亿标准集装箱增长到2013年的1.64亿标准集装箱,未来三年的增长率都将超过10%。
空运国际货代市场相比海运而言,占整体国际货代市场比重要小得多,大约为15%。
根据测算,中国空运国际货代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275万吨成长到2013年的380万吨,未来三年的增长率都将超过10%。
2 供应链贸易市场现状与市场规模
2.1 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诞生于经济日益全球化、服务外包的大背景下。在国际上,供应链管理行业是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尚不是以独立行业形式存在,因此国外并无专门的供应链管理行业分类。但国外此类企业的管理思想、发展途径、赢利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是中国供应链管理企业普遍学习、借鉴的对象,对我国供应链管理行业的产生、发展、未来产业升级均有重要影响。在中国,供应链管理从属于“现代物流”的范畴,其发展已越来越趋于独立,表现出更多自身特色,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亦不断出现。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供应链管理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所采用的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
从物流服务对象来看,企业如果仅仅将运输与仓储环节外包给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节约的成本大部分是由自己组织运输与仓储的所损失的设备设施利用率。供应链管理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帮助企业实现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从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流程的重构与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效率的提高具有更大的作用。
从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来看,运输与仓储业务的准入门槛一般较低,竞争激烈,固定资产投资较多,业务利润微薄。而供应链管理服务则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通过整合第三方物流资源提供服务,固定资产投资较少,且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可以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进而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从供需结构来看,一般性的服务、保守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基本都是供大于求;而专业化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特殊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严重缺乏。从发展趋势看,能够适应企业专业生产需要的专业物流服务,适应精益化生产需要的精细化服务,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缺乏专业特色、简单粗放的物流企业生存空间将会进一步压缩。而且,我国物流业目前的发展环境与美国物流业80年代的发展环境极其类似,一是政策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物流改善政策,给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新技术革新,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开始迅速普及,铁路集装箱运输也开始迅速发展;三是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企业纷纷通过物流外包、撤出非核心竞争业务来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借鉴美国90年代以后的物流发展特征,我们可以预见我国物流业未来的发展主流很可能是供应链整合管理,而且增值型业务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因此,供应链管理是比传统的储运服务更为高级的物流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向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公司的供应链贸易业务包含了采购执行和销售执行两端,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2.2 供应链贸易市场现状与市场规模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入WTO以后,中国国际贸易额的成倍增长,2001―2009年中国商品进口年复合增长率为19.4%,商品出口年复合增长率为20.7%,这为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提供了广泛的业务基础。
2009年,中国与物流及供应链相关的总支出约7211亿美元,70%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在过去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30%。中国供应链贸易服务市场潜力很大,推动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点,第一是跨国公司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甚至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中国,这会产生大量的供应链贸易服务需求;第二是中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也增加了对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的需求;第三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也刺激了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 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衰退之后,中国物流及供应链市场价值年增长率预计将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准,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率。到2011年,中国物流及供应链服务市场价值将达到10026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物流及供应链服务市场。
3 中国跨境综合物流与供应链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1 物流行业竞争格局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总量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业内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的物流服务商只能提供简单的传统物流服务,而提供系统化、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不多。
从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的主体来看,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呈现“四足鼎立”的格局:一是传统国有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邮物流、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国储运等,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新兴民营物流企业,如锦程国际、新时代国际、飞马国际、怡亚通、新宁物流等,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三是外资物流企业,如DHL、德迅(中国)、嘉里大通物流、丹沙中福等,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并主要占据高端市场;四是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神华物流等,利用其与生产企业的密切联系发展供应链服务。
国内目前的物流服务商的规模和服务内容以及关注的行业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四类企业各有特点,也各有自己的市场定位。
其中,有部分拥有多元化股权结构的公司,如港中旅华贸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境外国有企业控股的跨境综合物流公司,另有少部分民营资本参股,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使其兼具上述国有、民营、境外三类物流企业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民营资本的介入,使其拥有机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较快的特点,在细分市场的客户开发和维护方面具有优势,并且拥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由于依托境外国有资本,具有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拥有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本土网络和覆盖世界主要国家的海外服务网络具有规模优势,且海运物流业务和空运物流业务平衡发展,是行业中极少数同时掌握丰富海运、空运运力资源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之一。
3.2 跨境物流市场竞争格局和特点
我国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物流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内企业众多,特别是2005年国家政策允许外资企业进入货代行业后,市场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截至2008年年底,在商务部备案的国际货代企业有18400多家,但据2009年的数据显示,海运货代服务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26家企业,空运货代服务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企业。绝大多数企业由于历史较短,规模很小,没有品牌影响力,竞争力较弱;少数企业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规模优势,但仍然是地域性的品牌,缺乏跨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具体而言,我国跨境物流行业的整体竞争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竞争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竞争较少。由于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跨境运输需求旺盛,加之该地区海运、空运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因此,对货源的争夺和对运力资源的争夺最为激烈。中西部地区则因经济相对不活跃,跨境运输需求较少,且运输成本较高,因此该地区国际货代服务资源投入较少。
第二,区域内或单一行业竞争激烈,跨地区、跨行业的竞争较少。跨境物流行业尽管市场竞争者众多,但受自身资金实力、管理和技术能力所限,以及由于全国物流市场相互割裂,其竞争表现在某一区域市场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例如长三角区域跨境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或者对某一行业客户资源的争夺,例如对电子制造行业的客户资源的争夺,而跨地区、跨行业的竞争较少。
第三,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较少,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跨境物流企业只能提供海运物流或者空运物流服务,能提供多式联运(如海空联运)和满足客户其他不同需求的跨境物流企业较少;在提供跨境物流服务时,局限于报关、订舱等传统服务,在提供运输方案优化设计、综合物流服务方面较少,因此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
3.3 供应链贸易市场竞争格局和特点
供应链贸易从属于“现代物流”范畴,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但整体来看,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主要竞争还集中在物流运输层面,增值服务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国外同类企业有不小的差距,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综合管理服务商开始出现,但其行业渗透度及服务集成度都还不高,多数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商侧重在某个或某几个行业,使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竞争状况呈现出细分市场相对垄断的竞争势态。而且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市场相当分散,企业规模小,地域集中度高,80%的收益都来自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但从理论上讲,所有进口业务都可能成为供应链贸易企业的服务对象,目前供应链管理企业所占份额极低,表明供应链管理企业渗透程度还不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由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是专业的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资源整合、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范围是界定企业模式的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
首先,从资源整合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仅拥有少量固定资产,基本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组织协调外部资源进行运作的“非资产型”物流企业,由于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类运行风险较小,在发达国家由于底层物流设施较为成熟,社会资源获取余地较大,很多国外第三方物流公司采取这类模式,并能提供较高的物流水平;另一种是投资购买各种装备并建立自己物流网点的“资产型”物流企业,该类公司需要较大的投入,拥有雄厚的资产、自己的网络与装备有利于更好地控制物流服务过程,雄厚的资产还能展示一个公司的实力,对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
其次,以服务内容来说可分集成度较低的功能型物流服务和增值型物流服务,以及集成度较高的综合集成服务和系统咨询设计服务。集成度最低的是功能型物流服务,这类企业提供诸如货代、运输、仓储与配送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服务。他们的竞争力在于充分有效利用自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功能物流服务的经营效率,达到比自营物流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运作,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实际上就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提供综合集成服务的物流企业能够把供应链上的一段或者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活动高度集成、有效衔接,进行运作、管理和优化,他们为客户提供一种长期的、专业的、高效的物流服务。
最后,服务范围是指物流企业所服务的行业范围。有些企业服务范围相对较窄、较集中,仅为单一或者少数行业提供服务,另外一些企业服务范围很广,可以为多个行业提供服务。在成熟的物流市场上,物流企业为了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一般将主营业务定位在特定的一个或几个行业,因为不同的行业其物流运作模式是不同的,专注于特定行业可以形成行业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经对比分析研究,根据企业提供服务内容的深度和覆盖行业和地域的广度,我国主要现代物流企业表现如图8所示。
4 结 论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全社会商品、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为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供应链贸易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供应链管理行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
1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及原则
1.1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是指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融入环保理念来实现绿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可持续的物流,循环经济,帮助物流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普通企业的转型,将企业管理转化为绿色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绿色发展都会渗透其中,通过对企业发展模式的对比和筛选,确定最符合企业效益的发展战略和模式,与其他企业形成互补联盟,通过加工、仓储和运输等,对绿色环节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1.2原则
第一,创新性原则企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水瓶必须要采取创新性的方式,改革原有管理制度,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吸取新的经验和教训来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使企业的绿色供应链能够实现有效的运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能够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实现绿色管理与物流管理的结合,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做好本职工作,做好绿色供应管理,为企业的发展积累力量。第二,细节原则实现物流产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加强细节管理,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污染,告知员工使员工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样能够使员工形成保护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加强材料的规划和使用,充分发挥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作用,实现环保生产与绿色供应。
2现代物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2.1强化部门职能优化
在传统物流模式的管理贴的管理经营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流程,自上而下的践行,而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通过对企业内各个部门的职能划分,根据业务流程来对职能进行重新的规定,可以有效的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利用生产资源降低资源的浪费,使各个部门能够统筹优化。
2.2做好原料供应管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绿色管理的效率,在上游原材料的供应上要进行严格的把关材料进行,选择时要慎重选择供应商,严格考核供应商的发展策略,经营状况和市场效益,确定该企业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理念,只有满足多种条件才能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此外在选择供应商时,企业还要注重供应商的创新能力考察,如果企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他将无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拥有市场竞争力,提供的材料也无法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所以只有符合创新发展的供应商才能拥有市场竞争的资质。
2.3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要求物流管理体系具有足够的创新意识,管理理念将会成为物流企业的必然趋势,为了使国家能够获得企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绿色管理的重要性,为了保证良好的环境,国家和政府必须颁布法律法规,企业要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于企业的监督管理和审查,如果发现企业有环境破坏等问题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整治,以净化企业发展的环境。
2.4建立绿色资源数据库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来临,企业发展离不开数据的头和分析所以物流企业为了实现创新发展,必须要建立绿色资源数据库,将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完善,从而有效的提高绿色供应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绿色资源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对材料工艺的选取、生产和产品分销进行数据收集,来保证市场供应的稳定。绿色材料的工艺选取,是对供应链的源头进行控制,通过对产品中生产过程中的废品和被的回收,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加强可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对于企业实现绿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绿色模块的管理则是供应链的中心环节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加工,运输等,都会直接影响着产品的供应为了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须要加强绿色生产模块的控制,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产品制造中有所显现,而供应链中的绿色仓储管理则是对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进行改良优化,拓展销售渠道,通过对网上交易环节的绿色方案制定来,企业的绿色发展实现最大化,也可以设计简易的绿色包装,节省包装费用,实现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而对一些产品可以采用回收利用的方式进行再生产和再销售,实现供应链的循环发展,直至该产品丧失使用能力。总之,物流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应当具体落实到产品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提升资源的可利用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德方.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的物流管理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8,(10):84-85.
[2]胡万达.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6,(01):79-82.
供应链管理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 核心竞争力 要素 形成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众多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内部,是企业所拥有的特定的、非常稀缺的、难以复制的资源,或者说是企业以及企业的员工或者管理者拥有某些特有的能力。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由基于企业逐步向基于供应链转变,供应链核心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供应链管理被看作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竞争战略。本文提出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期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的建构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
Prahalad和Hamel(1990)定义核心竞争力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协调”和“整合”是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点,因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需要管理的渗透。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实施对供应链进行有效规划和管理,整合供应链内部资源形成的快速反应市场(潜在)需求、更高效地产生价值的能力。从本质来看,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是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一种整合能力,即把相互关联的、侧重于技术的和市场的能力、信息和观点整合起来的能力,以便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创造、转移和组合知识,并快速有效地体现在产品当中,整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由于供应链是一种动态联盟,因此,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动态性等特征。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动态性
一方面,供应链本身是动态的,其各个节点企业是根据最终顾客的需求而动态组合在一起,共同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战略要求链上各节点企业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核心竞争力,持续不断地积累、培养、开发、运用、扬弃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形成循环往复的增强回路。因此,其核心竞争力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化,呈现动态特征。
2、整合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核心企业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而形成,如果没有有价值资源的整合,供应链管理战略就不可能有效得到实施,更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
3、价值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富有战略价值的,它能使供应链更为高效,更好地为最终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从而为链上的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4、独特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企业与其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对供应链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会由于参与企业的不同,而导致形成途径、内容和环境不同。这种特殊氛围和特殊文化,是企业所独具的,也是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
5、延展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能应用于多种产品和服务,并对企业的一系列能力或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它犹如一个“能量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终端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产品。
二、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
根据以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学者们将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企业内部,普遍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技术、管理、文化三个要素构成。而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一种整合能力,因此,在研究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时内外部环境也应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要素。
1、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不仅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软件和技术硬件所组成的专业系统,包括技术专利、技术诀窍、技术资料和工艺文件、技术装备及其配套设施等;同时,也包括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所应据有的供应链构成与控制技术。
2、管理要素
管理要素是企业的无形资源,它由企业的管理模型和管理信息所组成。它通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来组织、协调企业内外众多复杂关系,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实施各项管理的职能。因此,管理要素是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能替代的整合要素。
3、文化要素
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该对该供应链上其他企业进行协同管理,以提高供应链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进行跨企业文化的管理,通过企业文化的相互认同,才能协同运作,形成战略联盟。因此,企业文化成为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类无形要素。在企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企业价值观念,它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和偏好,从而体现在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实践中。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的动力,企业价值观只有与科技发展同步,甚至是领先当前的科技潮流,才会使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优势。
4、环境要素
供应链核心企业十分重视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其企业的生产与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程度。企业的外部资源主要包括社会资源、行业资源和外部竞争资源等。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生产、管理资源是最重要的外部资源。核心企业的内部资源与这些外部资源通过供应链管理方式协同运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形成基于这一特定供应链的生产、管理能力。
三、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巩固的,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加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强化过程,这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系统论认为,机制是构成系统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可以把基于供应链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理解为在供应链环境下,将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建立联系和实现组合,并作用于企业的业务过程和管理过程,从而使企业形成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机体系。它主要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要素的获取和对这些要素的不断创新与整合。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它经过三个步骤完成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造。
第一步是获取要素。核心企业通过内部培育、企业合作等手段获取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各种要素,主要包括供应链构成与控制的各种技术的获取、跨企业管理的方法和制度的获取,为各节点企业共同接受的企业文化的建设等。
第二步是基于供应链的创新,企业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的关键,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和独特性的表现。供应链具有选择性、动态性、复杂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因此,供应链需要随目标的转变而转变,随服务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随时处在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中;另外,供应链犹如一个虚拟的强势企业群体,在不断地优化组合联接,所以组织内的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是然的。因此,以往基于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静态管理模式必须根据供应链的动态性等特点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或组织创新。
第三步是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整合,主要包括内部整合和内外整合。在企业创新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要求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企业不断创新使得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不断变化,因此有必要有效地整合创新后的要素,使其贡献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整体。相比企业内部整合来说,由于供应链是一种跨企业的结构,核心企业更要对各企业之间的管理功能、管理系统、组织结构、生产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这种外部整合才能使相关节点企业更有效地进行运作,形成区别于其他供应链的管理模式,最终构成独特的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通过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获取、创新与管理整合构成了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形成与提升的机制系统,并贯穿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整个过程。在这一机制中各种要素是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载体,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的关键,没有创新就没有所谓的独特性;管理整合是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转化器多种要素、技术和文化的简单堆砌不能形成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通过管理行为的介入,才能实现各部分相互之间的协同性,完成功能上的耦合,从而形成系统化的、强化的显著优势。
四、结论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化,相关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走向战略合作,它的生产经营效果越来越取决于它所在的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对供应链进行控制和改善的能力成为企业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关键成功因素,由此,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出。本文对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有4个形成要素,分别是基于供应链的技术要素、管理要素、文化要素和环境要素。企业通过对以上4个要素进行获取、基于供应链的创新以及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整合三个阶段形成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注:本文受湖南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资助,基金编号:05QN31)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智:企业竞争力形成的价值体系[J].生产力研究,2008(2).
[3] 俞安平:时基竞争供应链联盟的核心竞争力探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5).
供应链管理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物流管理;系统化思维;信息系统
一、系统化思维的概述
系统化思维是相对于个体化思维而言的,其给人们带来的是整体性的,能够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各个方面。认识和对象在系统化的思维中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从而从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考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程度。简而言之,系统化思维就是对事物的全面观察、思考、判断和认知,并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系统化思维有诸多特点,包括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和综合性,这些特点使系统化思维在环境中的表现突出。
二、物流管理中系统化思维的特点
1.整体性
物流管理并非只有人们直观看到的运输管理,还包含统筹管理、售后管理、交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一件商品要想通过物流流程到达目的地,首先物流企业要采集商品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制定运输方式,确定运输时间和成本;然后物流企业还要调配运输工具,明确收费标准,确定参与运输的工作人员等;最后,在完成运输以后,物流企业还要提供售后服务,了解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磨损情况。这些环节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极大地保证了物流的顺利进行,从而给企业带来收益。由此可见,系统思维一般从整体出发,分析各个环节,把握各种要素,然后再回到系统综合的出发点。
2.综合性
对于物流管理来说,系统思维的综合性可以使管理行为统一使有共同属性和共同规律的管理行为聚集起来,能发挥出更大的效果,取得更加有利的局面。一般的物流管理普遍是从上而下的单一管理,即只考虑如何才能完成运输。综合性的物流管理不但包含传统管理的内容,还有反馈机制,即整体把握物流流程,具有双向思维。
3.立体性
系统化思维并非平面化的思维,它是一种立体化的思维,包含着各种纵横交错的现代化管理思维。在物流管理当中,这种立体化的思维使管理者不能单单只是纵向管理,还要横向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管理者除了要考虑本企业的物流流程管理,保证企业利润,还要适当了解其他物流企业的管理情况,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在整个行业内的竞争实力。
三、将系统化思维应用于物流管理中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系统化思维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建立。物流企业普遍具有客户量众多的特点,并且客户与客户之间的物流要求区别很大,这就导致了客户信息的分散。建设系统化的物流信息体系,能将大量、杂乱的信息汇总起来,从而加强企业对客户信息的控制,有效寻找利润中心点。一个物流企业往往会服务于多个生产商,相关的单据和表格数量也非常多,如果没有信息系统的综合调控,一方面单据和表格的交接会十分缓慢,另一方面还容易出现错误交接的情况。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将这些单据和表格储存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不再需要人工重复录入和统计,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的业务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户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发起物流请求,并不需要直接前往物流公司所在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易。这种形式虽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也增加了信息处理的压力,建设一套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
2.进行供应链系统的创新管理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将物流流程的各个环节接连起来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要想创新供应链管理,从而增强系统化思维管理,首先要整合协调供应链,加强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关系,使链上的诸多企业和个人获得共赢的效果,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行业竞争实力。其次,还要简化供应链的组成,减少物流成本,提高反应速度,比如物流企业直接联系产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摒弃第三方中介,生产商将商品直接通过物流企业送达消费者手中,大大减少了运输时间,提高了物流效率。再如,物流企业还可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保留能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主导厂商,从而消除中间的分销环节。最后,优化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虽然供应链是一个整体,但是组成供应链的各个成员是不同的个体,适应的能力也有所区别,因此,物流管理要根据现实的外界需要,不断调整供应链的组成,淘汰适应慢的成员,引进能够推动供应链发展的新成员。
四、结语
总之,系统化思维是物流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理念。物流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系统化思维以及系统化思维的特点,然后将系统化思维应用于物理管理中去,真正实现企业效益增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伦.浅谈信息物流管理中的系统化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0).
[2]孙水波,韩淑英.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8(10).
供应链管理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企业管理;核心思想;社会责任
一、企业环境管理思想
所谓“环境管理”,就是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它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理念。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1)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2)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3)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境标志”;(4)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5)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具体地说,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要达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二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对环境、对消费者无污染和安全、优质的产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资源利用越充分,环境负荷就越小;产品绿色化,又会促进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通过这3个目标的实现,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企业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实施环境管理,关键在于:(1)树立环保经营理念。实施环境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方面,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企业要运用环保理念来指导规划和改造产品结构,并切实制订“环保计划”,实施“环保工程”,制订“环保标准”,树立“环保标兵”,发动全员积极进行一场全方位的“环保革命”,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2)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以规范企业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ISO14000系列标准包括6个子系统,即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与环境监测、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估、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共给出100个标准号,即从ISO14001—ISO14100,几乎规范了包括政府和企业等组织的全部环境行为。ISO14000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它是一张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其中ISO14001被称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为顺应市场环保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并加强对出口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设计、包装按照“绿色化”要求进行改造。只要通过ISO14000认证,不但可获得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而且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强调三个观念:第一,清洁能源,尽量节约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的能源等;第二,清洁生产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少生产废弃物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三,清洁产品,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等。相对传统的粗放生产、管理、规划系统而言,它是一个宏观概念;同时,相对现有生产工艺和产品而言的,它又是一个相对动态概念,它本身仍需要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其清洁生产水平。可以说,实施清洁生产要贯彻两个全过程控制:一是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即从原材料加工、提炼到产出产品,产品使用,直至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物质生产、人类消费污染的预防控制;二是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防止物质生产过程中污染发生的控制。(4)实行环境营销策略。所谓环境营销,是以常规营销为基础,强调把消费需求与企业利益及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营销。环境营销较社会营销更重视环境保护。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实施“环境营销”是适应经济、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孪生战略措施,二者不可偏废。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思想
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是由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理人、顾客、雇员、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实体。因此,企业的状况不仅关涉股东的利益,也关涉到所有相关者的利益。基于这一理念,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应该从追求股东利益至上转向股东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并重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联合国的“全球协议”、国际劳工组织的“人权原则及标准”、OECD的跨国公司行动指南以及众多非政府组织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如ISO制定的企业环境标准等等,都有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在美国,已经有12个政府组织的50多个项目与推动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有关。跨国巨头麦当劳、锐步、耐克、迪斯尼、沃尔玛等都是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坚定奉行者,它们不仅注重慈善捐助、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的承担,也十分重视对员工利益的维护。如,这些企业相继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供应商和分包商实施以劳工标准检查为内容的社会责任运动,以此督促其关联企业保证员工取得其合法权益。
相形之下,目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我国公司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企业应当承担的相关社会责任,但事实上,很多企业仍然奉行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理念,忽视债权人、供应商、经理人、顾客、雇员、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导致了诸如环境污染、公司欺诈、偷税漏税、克扣员工工资、拖欠银行贷款等不良社会现象,也引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股东利益至上的指挥棒下,有的企业忘却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泥淖中,企业背离了其应当负载的社会效益。这使得我们不少企业的信用受到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也遭遇障碍。据调查,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4年,我国先后有8 000多家作为跨国公司供应商的企业接受了跨国公司关于社会责任的审核。而中国企业在本次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中名落孙山,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不够重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企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因此,企业应该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社会的重要组织,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保证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和谐融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供应链管理是对从供应商到客户之间的商业流程的集成管理,以提供给客户更具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产品(实物)是从最初的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的,资金反方向流动,信息则双向流动。因此,SCM实质上是对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SCM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市场理念,有效整合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网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提高整个运作过程的效益。因此,供应琏管理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后的第三个利润增长源泉。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是资源领域,第二是人力领域。资源领域起初是廉价原材料、燃料的获得,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节约消耗、综合利用、回收利用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而获取高额利润,这被称为“第一利润源”。人力领域最初是廉价劳动力,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人力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被称为“第二利润源”。在这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SCM的潜力便受到重视,并被称为“第三利润源”。
“第三利润源”的理论基于两个前提条件:第一,SCM可以从流通中分化出来,独立运行,有自身的目标和管理,因而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总体的判断;第二,SCM不是总体的成本构成因素,而是单独盈利因素,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阐述了行业中的超额利润理论,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或管理方式,使个别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同行业中最低,以行业的平均生产价格出售,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企业通过SCM,能够把握好各类生产资料的采购次数和批量,并运用库存优化理论,有效降低采购和库存成本。例如,曾经风靡日本的即时采购库存方式(Just in time,简称JIT),就使众多企业的竞争力大大提高,尤其是汽车制造企业更是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当然,JIT采购库存方式对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的协作要求很高,双方都存在着风险。一方面,一旦供应商供应能力出现故障,生产商将面临停产停工的损失;另一方面,生产商由于市场的活性化因素,使得供应需求急剧下降,那么,供应商将面临巨大的库存积压成本和寻找新的生产商的时间成本及谈判成本。而加强供应链管理则是降低该类风险的有效途径。
企业之间通过建立“虚拟组织”或战略联盟,能够有效提高对某一产品的技术生产和品牌销售力度,进而集中每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成为战略联盟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可以发挥供应链管理作用于企业的联结效应、联动效应、整合效应,以获得组织优化利润。联结效应是通过信息网络将众多的市场主体相联结,建立新型的竞争协作关系,创造出既不同于规模经济又不同于范围经济的新经济效应,这种效应能带来低成本和乘数效应。供应链集成了巨大的存量和流量资源,同时又是各个企业核心能力的集合,因而能大大增强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提高行动一致的响应速度。SCM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优化了价值链,最大限度地创造了客户价值,实现了供应链的价值整合。SCM将企业内部专业化生产外部化,消除了专业流程之间的亚匹配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匹配,通过供应链流程变革和企业业务重组,提高供应链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
企业能够通过SCM,挖掘流通渠道的新方式,结合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降低流通成本,夺得产品渠道的创新利润。目前,网上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B2B(制造企业对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B2C(企业对消费者)成为流通成本最低的商品流通方式。在流通方式的革命中,人们都寻求相对稳定的商圈,以减少市场多合竞争博弈带来的损失。企业直销模式是一种有效到达消费者,减少流通环节的流通方式,是SCM的一个新突破。
四、企业移动管理思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提高运作效率、优化管理流程、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增强业务拓展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企业纷纷选择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在PC时代,ERP降低了身价,使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够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有效工具;在互联网时代,ERP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推动企业全球化经营的电子商务。 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企业所面临市场的环境越来越多变,对于实时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企业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平台使管理延伸到公司的每个员工、每个管理环节,从而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又将迎来一次从互联网平台向移动平台的大迁移,手机将继PC成为ERP另一个主要的执行终端,手机将有望成为企业又一重要的商务管理工具。
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天有130万新用户加入移动世界,到2010年全球移动市场用户将达到40亿。快速增长的移动用户为移动管理应用带来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体,同时也为同质化的企业管理市场带来新的突破口。如果管理软件厂商能够利用移动管理相对于传统管理的差异化优势,引导企业管理向更快捷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就会在白热化状态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抢占市场。
移动管理平台相对以往的应用平台具有更加强大的优势,它把企业管理从电脑桌面延伸到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有移动信号的角落,为企业带来工作模式、程序以及思路上的变革,同时也为移动通信、商务服务和管理软件三者的结合发展开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面向企业级用户的企业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M-ERP是架构传统企业应用和无线应用的统一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整合企业应用资源,提炼无线应用价值,将具有移动价值的应用呈现给客户,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多的应用终端选择,从而体现“随身商务”的客户应用价值。针对现代企业对移动管理的特殊需求,基于M-ERP平台开发了一系列的应用服务,包括移动办公、移动管理门户、手机邮件、企业手机门户、移动数据采集、移动店门、移动报账中心、手机市场调查等,客户可以按需选择各项单元级应用,并且可以灵活拓展。可以说,M-ERP具备了“高便捷、易应用、重体验、低成本、快交付”的新一代软件服务的特点。移动两大业务支柱之一,移动管理(M-Biz)是企业管理的后端应用,包括企业对企业(BtoB)、企业对员工(BtoE)之间的管理。而M-ERP企业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正是移动管理业务线的核心产品。作为传统企业管理的补充和延伸,进入移动管理行业也有着较高的门槛,不仅需要具备移动商务本身的开发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企业级市场,了解企业管理信息化。
随着手机的更加普及和3G时代的到来,移动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会通过M-ERP体验到移动管理实时、高效、安全的服务。
五、企业精细化管理思想
精细化管理首先是形势的需要。现在企业成本加大、财务风险扩大、利润空间缩小。其次,企业应有追求完美的精神。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管理的思路是: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改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将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以量化的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分析判断的基础、考察评估的尺度,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利用量化的数据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并对管理进程进行导引、调节、控制,从而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管理行为。 精细化管理体现的是一个“细”字,古人就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这是实践验证了的。对企业来说,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所以,就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在精细化上下功夫。
现在大家都在讲“品牌体现在细节”、“细节造就完美”,企业在打造品牌上,要求职工每一个细节都要“零缺陷”。因为品牌不但承载了企业的文化,也包含着企业对消费者的各种承诺。管理是树,品牌是挂在树上的果子,细节是大树的枝叶。放弃细节就等于大树放弃了树叶,没有树叶怎能结出美丽的果实——品牌。如果说管理的一般法则是科学,那么对细节的管理就是艺术,企业处理细节的能力体现的就是管理水平。搞精细化管理,就是在点点滴滴上精耕细作,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2]史东明.核心能力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
[4]迈克尔 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宁建新.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提升[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供应链管理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标准化;信息化;先进技术;物流企业;竞争力
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要求实现物流系统高度社会化。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来看, 要使整个物流系统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接体, 物流标准化起着纽带性关键作用。只有在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并严格贯彻执行,才能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高度协调统一, 提高物流系统管理水平。物流标准化已是全球物流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我国物流企业在物流标准化方面仍十分落后, 面临加入WTO 带来的物流国际化挑战, 实现物流标准的国际化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开展国际竞争的必备资格和条件。
1 物流标准化概述及我国标准化现状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和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
物流标准化有非常强的国际性,所有的国际贸易最终是靠国际物流来完成的。各个国家都很重视本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衔接,在本国物流管理发展初期就力求使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一致,如不如此,不但会加大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 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就很高的关税及运费基础上又增加了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效益损失,使外贸成本增加。因此,物流标准化的国际性也是其不同于一般产品标准的重要特点。
近些年,我国内的专业化物流公司和商业企业配送中心渐成气候,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也在物流配送方面有所动作。随着物流产业基础市场的发育,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开始启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制定了一系列物流或与物流有关的标准
据粗略统计,在我国现已制定颁布的物流或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已有近千个。在包装标准方面,我国已全面制定了包装术语、包装尺寸、包装标志、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包装技术、包装材料、包装材料试验方法、包装容器、包装容器试验方法、产品包装、运输、贮存与标志等方面的标准;在物流机械与设施方面,我国制定了起重机械、输送机械、仓储设备、装卸机械、自动化物流装置以及托盘、集装箱等方面的标准。
1.2 建立了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组织、机构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以国家质技术监督局为首的全国性的标准化研究管理机构体系,而这中间有许多机构和组织从事着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工作。据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即将成立全国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3 积极采用国际物流标准
在包装、标志、运输、贮存方面的近百个国家标准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30%;公路水路运输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5%;在铁路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20%;在车辆方面的国标中,已采用国际标准的约占30%。此外,在商品条形码、企事业单位和社团代码、物流作业标志等方面也相应采用了一些国际标准。
1.4 积极开展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工作
在加入 WTO 的今天,我国物流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如何实现我国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大系统顺利接轨,关键在于物流标准化。至此,物流标准化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全国不少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都投入到了这项研究工作当中。
2 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的标准化状况仍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在货物的仓储、装卸和运输等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
本设备的统一规范仓储、装卸和运输是物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物流速度和效率。目前,我国物流系统货物的仓储、装卸和运输等各环节因缺乏统一的规范而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如托盘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货架的尺寸等无法配套使用。其中托盘标准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我国的物流企业有的采用欧美标准, 有的采用日韩标准, 还有的干脆自己定义,由于与产品包装箱尺寸不匹配, 严重影响了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
2.2 信息标准化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的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的运作。
2.3 物流市场发育不足
物流市场发育不足也是既有标准得不到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中, 技术标准通常是从行业自发需求中产生的。在我国, 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 国内除了宝供、海尔等几家大企业之外,很多物流企业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的中小企业,尽管更换了公司名称, 但操作理念和规范还比较陈旧。由于标准化的普及有赖于产业自身的发育程度,在这些企业中推行物流标准化显然具有很大难度。
2.4 物流标准化人才极其匮乏
由于中国的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思想诞生较晚, 历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对物流重视的程度不够,导致物流人才极其缺乏。目前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 绝大部分是从相关行业转过来的,真正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人少之又少。特别是对于物流标准化而言, 人才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3 标准化对物流企业的决策性作用
3.1 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方式
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物流基础模数标准、物流包装模块及尺寸标准、托盘和集装箱及一系列的装卸搬运设备和运输车辆等技术标准,因此在运输领域形成了集装箱多式联运,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综合性的运输方式,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服务,转运时不需要换装,实现了运输工具、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的集成和优化,方便、快捷、安全。但如果仓储行业中的仓库、货架、储罐等技术标准也完整明确的话,即运输子系统、仓储子系统和装卸搬运子系统的技术标准能够相互配套、相互衔接,将更有利于企业提供多功能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目前物流市场上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方式比较缺乏,大多都是形式单一的基础性物流服务,实现物流标准化有助于形成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方式,从而提高物流企业在物流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2 促进物流过程的再造
任何一种形式的物流服务,都包含多个物流环节,以储存为核心的物流业务,涉及如验收、入库、上架、养护等环节,确定了各物流要素的工作标准后,就可以采用业务流程管理方式,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将各相关职能部门串成一条流程链条,通过业务流带动各节点部门的运作,即按作业流程或具体任务带动各节点部门的运作,同时设置一个专门部门(如业务管理部) 负责整条业务流程链上的部门协调和监控管理,当然这个部门还可以对外负责订单的处理与客户关系管理,它拥有较高的管理权,任何一个节点职能部门都应接受其管理和监控。在这个再造的过程中 物流标准化特别是物流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与信息化技术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再造物流过程带来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物流企业当前值得思考的一个全新课题。
3.3 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形成物流供应链
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直至将产品送给消费者手中的战略合作关系的“链化企业”,作业流程包括采购、存储、销售、配送等都是物流活动的“集成” 过程, 如图1 所示。
图1 物流活动的集成过程示意图
目前物流市场上还没有一家物流供应商能够完全依靠自身实力提供上述集成的复杂的所有服务,物流供应商之间的联盟也就应运而生。现代企业生产方式从过去的大批量生产向精细的准时化生产的转变,要求采购和供应实行准时采购和准时供应:同时,顾客需求的瞬时化和多变化,要求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这种环境下要求物流系统具有和制造系统协调运作的能力,物流系统必须具有敏捷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等特点。因此多个物流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必须加强,企业之间的接口要实现无缝对接,在战略上形成供应链管理思想。物流标准化实现后,特别是物流信息标准的确立,就可搭建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各个物流企业建立的商品信息数据库有效沟通,避免了“信息孤岛”,使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得到实际应用,各个物流企业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结成物流供应链。快速反映能力是当前物流企业的特征能力,因此只有建立物流供应链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物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4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而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物流的职能是提供一种完成商品在空间位置上的物理性移动的服务,因此客户服务水平是决定物流企业在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的法宝。客户服务水平取决于客户对服务水平的感受,如果物流企业能够制定出科学的物流服务标准,客户也就可以量化对服务水平的满意度。例如,量化快递这种物流活动的到达时间,目前物流市场上各个快递公司的标准各不相同,同样从上海到长沙,有的两天,有的却需要七天,时间这个服务指标就决定了竞争力的差别。目前一些公司已采用订单准时交送的百分比、货损货差率、账单准确的百分比等指标为标准量度服务水平,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结果便是客户重视物流公司的关键,并把物流公司看成是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合作者,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取得了竞争的优势。
4 发展中国物流标准化的对策及建议
4.1 完善我国的物流标准体系,标准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
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提出的《国家物流标准体系表》的基础上, 两个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制定完善的我国物流标准体系, 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层次。物流标准体系对物流业已有的国内外的标准状况进行调查, 掌握最全面的资料, 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分类, 而且还要针对物流业本身的特点, 从标准的作用入手, 指出发展现代物流需要标准化的方方面面, 提出究竟哪些环节、哪些标准宜制定成国家标准, 哪些宜制定成行业标准, 哪些宜制定成企业标准, 属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行为, 并给出物流相关行业的行业标准的明细, 同时也要探讨相关行业标准的协调和配合性问题。
4.2 注重新兴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与信息化结合, 与国际化接轨
现代物流的核心技术是物流系统的信息化, 即借助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 将原本分离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 以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统一协调控制,实现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因此, 软件标准中的物流信息标准尤其重要,是现代物流标准化的关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标准的采用已经十分普遍, 是否采用国际标准已经成为企业能否参与国际竞争以及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必条件。物流标准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才能促进我国企业参与到全球供应链竞争中。
4.3 建立物流系统的探察机制,把握物流标准的动态性
当前, 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物流设施设备、操作流程、信息系统和管理方法也随之发生新的变革。如果物流标准保持一成不变, 就会落后于物流实践, 成为物流系统发展绊脚石。因此,从观念上要把物流标准作为整个物流系统的一部分,保持物流标准和其他要素的协调性, 坚持其服务定位,保证其开放型和动态性, 从机制上要设立物流系统的探察机制, 定期发掘新动向, 及时、适时地修正物流标准。
4.4 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创造产业发展机遇
国家有关部门已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加快了培育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的步伐, 并针对当前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继续认真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消除流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体制, 为流通企业的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如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 鼓励物流企业采取整合、并购、联盟、合资或上市融资等方式快速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 鼓励物流企业发展综合业务、塑造品牌形象、参与国际竞争。由政府创造产业发展机遇, 随着产业不断成熟, 物流企业实力增强, 集中度提高, 对标准化的需求就会增加, 物流标准也将会在市场推动下逐步实现。
4.5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政府部门是国家标准的组织制定者和推广者, 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已经成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全国物流信息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全国物流标准化组织涵盖交通、铁路、民航、机械、贸易、邮政、出版、粮食、医药、信息产业、军事后勤等多个行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协调好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的利益和观点,最大程度地统一标准,结束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时,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出钱、出力,负责全面推广标准。如果任由物流标准自生自灭,其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物流企业可以利用标准化来发挥竞争优势,物流信息标准可以增加物流企业之间战略上的联盟,共享同质资源,互补异质资源,加快信息的交流和反馈速度,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物流服务标准可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物流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可以优化物流企业作业流程,提高运作效率,打造新的物流过程。但物流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与物流企业的实践相结合,广泛考虑各种现实条件,经济性是标准化的主要目标,也是标准生命力的决定因素,因此物流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时,一方面要考虑标准化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标准化的经济性。另外,物流标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物流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到物流标准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及时建立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新的物流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文彬,冯鸿燕.物流标准化与术语翻译[J].中国市场,2008(36).
[2]宋蕾. 关于我国物流标准化问题的进一步思考[J].中国市场,2007(15).
[3]王彩霞.物流标准化对物流企业管理决策的价值[J].物流科技,2009(06).
[4]王国宇.国际物流标准化难题[J].信息产业报道,2007(12).
[5]孙晓波.物流标准化对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分析[J].物流科技,2006(04).
[6]刘应元.面对现代国际贸易物流运作标准与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09).
[7]万宇.中国物流标注化基础仍然薄弱[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9(04).
[8]匡伟明.对我国物流标准化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