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特点范文1
现代教育社会化、生活化的趋势使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比较而言,美国的学前社区教育起步较早,社区教育体系发展得也比较完善。本文旨在简要探讨美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特点,并与我国的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状况进行粗略的对比分析,以便为我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社会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
受“儿童中心论”思想的影响,美国社会对儿童保护和教育参与意识比较强,社会对学前儿童的支持是全民性的,这为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美国不仅有由政府机构、教育部门、俱乐部、企业、社团等合作参与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部门,有专职的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专职的社区教育行政人员和社区教育工作者(简称社工),而且,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地方绅士、学生家长等都普遍具有关注社区、贡献社区的思想,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合理化建议。平时学校或者社区组织的各种儿童教育活动,都会引起社区民众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的支持。在美国,私人捐款设立教育基金、投资兴建社区公共教育设施、建立社区学校已成为一种风尚。
在我国,社会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自从学校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独立的教育机构以来,学校就开始承担起全部的教育职能,就连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认识: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孩子的发展负有全责。而且,受我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多是关门读书,很少与社会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社会和社区也是无从参与教育过程。于是,学校就成为独立于社会的教育的“孤岛”,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就成为纯偶然性的、随机性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教育”、“教育社会化”等教育思想的渗透,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社会对教育支持的重要性,但就全社会来说,人们的教育参与意识仍然比较差。在一些地区,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往往是教育系统自上而下地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多限于幼儿园或者是社区教育有一定认识的领导及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园所,未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参与。
而就幼儿园自身来说,对社区教育也存在认识不清或动机不纯的问题。园所认为搞社区教育是“赔本的买卖”。相当多的幼儿园开展社区教育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未考虑、了解社区公众的需求,没有同社区协调互动,导致参与者寥寥无几,人气不足。再加上幼儿园本来自身教育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许多教师视搞社区教育为负担,社区教育活动的频度和质量也就很难得到保证。
二、社区教育资源及其利用
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可供社区教育活动开发和使用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要素的总和,如社区内从事各种职业的居民、工厂、医院、超市、博物馆等公共设施。这些社区资源为幼教机构和组织利用后,在教育管理、教育活动的组织、儿童发展与教师成长等方面将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社区资源,在这方面美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首先,在社区资源方面,美国社会为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支持系统。在人力资源方面,如前所述,美国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参与是全民性的,人力资源充足,而且人力资源的质量也比较高(美国的人口素质高)。在物质资源方面,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实力强,这决定了政府部门对教育可以有比较多的资金投入,突出表现在社区环境设施的建设方面:美国有为儿童免费开放的社区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电脑房、公园等。各社区图书馆均设有儿童专署区,书架的高度与儿童的身高都是相匹配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美有8300多所博物馆、艺术馆。耗巨资修建的规模宏大的博物馆基本上免费向学生开放,有的即使收费也很低廉。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到这些公益场所开展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有的博物馆还与一些学校建立固定的联系,甚至把展品送到学校去。周末父母也可以带着孩子免费参观。
其次,美国的学前儿童教育人士对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的意识也比较强,幼儿园平时非常注重邀请社区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来园介绍自己的工作,也常常带领儿童走出幼儿园到博物馆、艺术馆参观学习,到工厂、医院等各种场所,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家庭和幼儿园都是社区的一部分,而自己所在的社区又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儿童家长也经常组织带领孩子参与各种社区教育和公益活动。
相比之下,我国在社区教育资源及其利用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
第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对不属于义务教育的学前教育本来重视程度就不够,在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投入上更显得心有力而力不足,社区内能够为幼儿园利用的社区教育设施比较少。有限的一些可供利用的公共教育设施也存在应该免费的地方而不免费的问题,像公园、文物景观、革命纪念馆等公益场所,长期以来一直对家长和按一定的身高标准对儿童进行收费。
第二,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家长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意识还比较差。许多幼儿园都封闭办园,一学期走出校园进行的大型活动次数极为有限,利用社区各种人力资源进园教育也不充分,同时,社区各方面关系协调不够,也造成了社区资源不能得到综合利用。
三、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
美国儿童教育强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一体化即三者在平等基础上的协调、互相合作。美国推行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即HAPPY计划,它直接通过社区把培训带入家庭,父母每周接受入户指导,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孩子父母的集会。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为社区服务,以促进社区的发展,如幼儿教师长期利用节假日,为周围居民举办幼儿教育班、英语班、舞蹈班等,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平时还有专业教师为家庭、社区上门服务。
近几年来,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在我国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服务”。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率先开展起社区学前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将幼儿园等正规幼教机构面向社区开放,拓展服务功能,将服务对象和范围扩大到本社区为入园儿童及其家长。如开展亲子活动组织为入园儿童与园内儿童的联谊活动、举办家长学校和家教讲座等。在我国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社区,如青岛已建立了“家庭学前教育服务中心”,它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让社区幼儿成为社区教育指导对象,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这也是我国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的一大亮点。
但是在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幼儿社区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由于对社区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深入,不少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开展的亲子活动、家长会等社区教育活动只是场面热闹有余,而扎实不足,家长的参与不够积极主动,出现应景行为。这些都表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社区教育活动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美国对学前儿童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十分重视,一般由居民生活区中设立的社区学院专门负责,如美国檀香山社区学院。它要求经过培训的教师,必须具备与家庭、社区各方面联系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社区教育特点范文2
关键词:以人为本 民族地区 语文作业 有效性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有效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作业这一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优化语文作业,实现高质轻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尤其是语文作业的有效性问题,更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一、关注学生兴趣,力求作业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应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亲和”功能,让语文作业展示真挚、美丽而迷人的微笑,力求形式美,灵活务实地处理学与练的关系,力避单调重复,形式上以多样化的题型、多角度的考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如演说交际类作业、考察探究类作业、奇思妙想类作业。老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精编简政” ,大胆舍弃“老旧繁杂”的题目和题型,简化问题和答案,真正做到“精讲精练”
,在趣味和开放上做文章,以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和活泼多样的作业形式来取代呆板重复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产生好奇探索的追求感,自觉主动的来完成作业。
二、关注学生差异,力求作业内容层次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布置作业时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宜于自己水平的发展,我们在作业配置环节中要紧紧抓住作业难度这一关键点,设计出适宜于各类学生的不同难度的作业。在实践操作中,可以设计出难度不同的三种层次作业;一共分为A,B,C三个层次。一是发展深化题,即根据优等生学习水平和教材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练习巩固题,即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即根据困难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通过分层次作业,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困难生能够通过作业获得益处、得到发展。
三、关注作业内容,力求作业内容生活化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单纯的机械记忆”和单一的书面练习制约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汲取语文方面的营养,为了语文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积极生活。比如每逢节假日,建议学生和父母去旅游、做家务,和同学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写生活日记和“假期生活周记”,做生活的有心人。假期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假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每到特殊纪念日,还可随机布置一些有意义的作业,妇女节和母亲节,大可布置给妈妈写一封信等。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更好地关心他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四、关注评价方式。力求作业评价人性化
没有教师对作业科学的评价,就没有作业应取得的效应。传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是“一统制”:统一内容、统一难度、统一要求。作业全班统一,甚至年级统一,与此相应的作业评价方式常常采用“√”与“×”来评别正误,用百分制、等级制来进行评价。这种“非对即错”
社区教育特点范文3
终身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社区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满足人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求。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比较晚,所以应该及时准确地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经验,来弥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的空白,而日本又是亚洲开展社区教育较早的地区。本文是在查阅大量关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予以启示。
【关键词】
日本;社区教育;启示
1 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在社会教育中,社区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纵观国际社会可知,日本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是在亚洲国家中社区教育发展较早且较为发达的国家。所以,同为东亚五国之一,准确地研究并借鉴日本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对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1 对社区概念的界定
要想准确地研究社区教育,首先就要了解“社区”一词的由来。“社区”一词最早是从德文的Gemeinschaft到英文的Community,然后才到中文的“社区”。它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思是伴侣或是共同的关系或是感情。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1年将Gemeinschaft一词用于社会学中,后来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将滕尼斯“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的书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而中文的“社区”一词,就是在1933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将“Community”译成“社区”引入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社区”的定义就多达140多种,而笔者认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中国社会学家教授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在《社会学概论》中认为,“社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认为,“社区指的是由聚居在特定地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共同文化特质以及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特定的地域性’与‘成员的一致性’是社区的两大支柱。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空间以及特有的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共同的社会关系、文化特质、发展目标、心理归属,把社区成员凝结成社会群体。”
1.2 对社区教育的界定
严格的“社区教育”一词是20世纪初美国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对于社区教育,由于不同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的年代不同,环境不同,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
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受到重视的,发展社区教育实践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相关的社区教育理念还不够成熟,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界定。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社区教育属于一种教育活动。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第二,社区教育属于一种组织管理形式。此类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地方协调性的教育管理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机构,更是一种社会协调机制和教育社会化的组织体制;第三,社区教育是为了实现社区发展。持有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并且对社区成员素质提高和身心发展有影响力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是一种教育与组织的行为过程。
2 日本社区教育概述
2.1 日本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日本是世界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之一,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技术大国,明治维新后,仅用了半个多世纪就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其发展如此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重视发展教育、及时实行教育制度改革。日本推行社区教育(日本称为“社会教育”)发展是二战后引进和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确定了科学功用的教育目标,正式形成了近代的资本主义教育体制。同年4月,日本在博物馆内设置书籍馆,其成为日本最早的图书馆,此博物馆也是日本政府第一个以社会教育为目的成立的博物馆。1946年,日本文部省了“关于公民馆的设置和运行”通知,阐明了公民馆的宗旨和管理等若干事项。公民馆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日本社会教育最有特色的,且为标志性场所。二战后(昭和22年3月,即1947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和公共团体必须奖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劳动场所以外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要适当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学校等各种设施来实现教育目的。” 1971年,日本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其意指出要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以终身教育为背景的社会教育新起点。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公民馆已经遍布于整个日本。据2004年日本文部省的统计,全国已有18257所公民馆,公民馆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可见日本的社会教育虽然比北欧和美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在二战结束,《教育基本法》颁布后,有国家立法的保护,逐渐形成了以公民馆、青年之家、妇女会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为依托的社会教育模式。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日本已经构建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极大地满足的国民的终身教育需求。
2.2 日本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特点
日本社区教育主要形式就是上述所说的“公民馆”,其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教育设施。根据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的,公民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定期开设讲座;定期举办讲习会、讨论会、实习会、讲演会、展示会等;置备图书、资料、记录、模型等,供居民利用;举办相关体育、文娱活动等的集会;积极联系各种团体、机关等;将其设施提供给辖区居民集会及其他公共目的利用。公民馆是非营利性设施,虽然有些社会教育的讲座有收费,但是收费的目的都是为了给讲师们付劳务费而已,而且费用也特别少。
日本的社会教育法制性特别强,且基础设施很完善。日本的社会教育发展得如此发达,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完善的立法和设施予以保障。1945年了《有关振兴社会教育的通知》,然后1947年3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的第七条明确规定了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规定:家庭教育以及劳动岗位和其他社会场所所进行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应该予以奖励(《教育基本法》昭和二十二年三月)。日本又陆续了《社会教育法》(1949)、《图书馆法》(1950)、《博物馆法》(1951)三部法律基本确定了日本社区教育的初期框架。其中明确规定基本的社会教育设施建设经费由地方财政拨出,且公民可以免费使用。随着社会教育飞速发展,日本文部省对《社会教育法》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使其趋于完善。20世纪末期,日本还制定了《特定非营利性活动促进法》和《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使社会教育的法制性更强。
2.3 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
日本的社会教育属于综合型管理模式。一方面,日本社区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分别设有相应的社会教育分管部门。就国家而言,终身教育局是社会教育的主管部门,还有文化厅的文化部和文化遗产部等机构也是社会教育的管理部门。而在地方层面上,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设有教育委员会,在各地教育委员会当中也设有社会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日本社会教育也有自治的一面。以社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公民馆”来说,公民馆就一直遵循着自治的原则,辖区居民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和自主实施所需项目活动,辖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独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经过跟其他国家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比较更能突出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具体情况可见表1。
2.4 日本社区教育的内容
今天的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已经相当先进,组织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公民馆”,其主要的设施有:公民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市民会馆和文化馆等。从众多的社会教育设施就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不只是有成年人,同样也有青少年。所以,也导致日本社会教育的内容也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成人教育。日本社会教育的成人教育分为一般的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和老年人教育。观其分类名称便可看出三类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分别是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老年人。日本社会教育中的成人教育一般采取的授课方式为:函授、讲座和成人学级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同样涉及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2)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增强生活情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知识和技能,日本在社会教育的内容上,也特别为青少年设置了一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培养青少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 启示
通过对日本社会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已经相当发达,制度、形式、管理都比较完善,在社区教育领域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我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社区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有效得借鉴其他国家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就上述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成功经验对我们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启示作用:
首先,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法制化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是二战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国家相关机关部门重视社区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国家对社区教育活动的介入和干预,将行政权力下放到地方一部分,国家只负责制定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的行政管理条款有地方制定,这样可以使社区教育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的社区教育法制化,还处于实验阶段,正在不断摸索中,社区教育的行政化和法制化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完善的教育理论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教育发展的宗旨就是满足公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要。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社区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社区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实践与规模相比,还是比较贫乏的。在今天这个公民迫切需要享受终身教育的时代,深入研究社区教育理念,深化社区教育理念的内涵,是值得我国社区教育学者进行思考、研究和解决的。
最后,公民的全面发展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日本的社区教育不论是在组织形式,还是运行特点、管理模式方面都体现出了社区特色。所以,在社区教育目标上,我国应该秉承以“社区为本,重视公民全面发展”的理念,使社区能够以辖区的特色自行发展,社区居民能够全面发展。社区教育应该为广大社区民众服务,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反映社区民众的需求。社区教育机构只有以各自社区的特点为社区教育的出发点,才能激起辖区民众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发展特色社区教育,使民众能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区。
4 结束语
通过对日本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在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取得的成功方法和宝贵经验。同时也看到,日本社区教育的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在借鉴日本社区教育实践经验时,要采取客观、辩证的态度,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才能到达所参考和借鉴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晓章.何为社区与社区何为[J].浙江学刊,2002,(2):15.
[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5-21.
社区教育特点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社区教育;实践困境;运行机制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丰富的科技成果。他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越来越乐于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愿参与到社会活动和服务中去,这就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的顺利推进。但是社区教育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如何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虚拟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经成为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要职责。而且在市场经济时代,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加,直接加重社区教育的负担。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取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研究视角,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特殊作用的重视,努力为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效性寻找科学路径。
一、关于学术界对青少年社区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2017年7月16日以“青少年”“社区教育”为词频进行精确检索,一共有52篇相关文献。其中,硕士论文10篇,会议3次,期刊论文35篇,报纸文献4篇。但是文献的时间跨度大(1994年1月—2017年7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少,研究成果少,核心期刊刊载数量更少,这也说明加强开展相关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一)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村落,都在加快探索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社区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对社区教育问题的认识不足、资金缺乏、专业人员少等问题,使得社区教育表现出一系列问题,对顺利开展社区教育极为不利。蔡玉敏提出,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社区教育问题逐步暴露。“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要。”[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身心健康问题频现。特别是贵州毕节四兄妹自杀身亡,给整个社会都敲响警钟。同时,媒体也经常报道青少年自杀事件,也要求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黄亦皎也认为,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问题”[2]突出,沟通交流问题封闭。而且他们缺少父母关怀照顾,缺乏人身安全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樊兰福认为,农村村落教育“观念落后、硬件设施不足、人才短缺”[3],严重影响社区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教育的专业社会组织还比较缺乏,没有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不利于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社会实践和自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当今学术界的关注点是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青少年社区教育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绵阳城市社区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覆盖范围有限、设备和教育理念落后、专业人才不足。“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社区教育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二)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必要性。目前,广大青少年群体除了上学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和社区里度过。父母一般都需要工作,平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度过愉快的青少年时光,是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要使命。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已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曲晶等认为,社区教育具有“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同化功能、沟通功能”[4],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作用。陈堂忠认为,社区教育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5],对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王子富认为,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对道德塑造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熏陶功能、调节功能、保障功能等,对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王维认为,加快社区教育建设,能够有效构建学校家园、爱心家园、和谐家园、梦想家园,并形成教育合力,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育综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不但能够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和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起完善的保障体系。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青少年更多愿意沉浸在网络空间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而不愿意走出去与别人沟通交流,参加社会实践。这就要求加快完善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模式,有效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频现,城市青少年问题也层出不穷。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给予广大青少年群体充分地照顾和关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因此,根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三)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区域性经验总结。在大力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进程中,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不断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模式,对推广青少年社区教育经验具有重要启示。冯博雅等全面介绍了广州仁爱社区服务中心的“小天使行动”[7]项目经验,对推广青少年社区教育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张雪飞以社区实践辅导站为媒介,引进少先队、共青团的工作经验,积极开展社区少工委工作,切实保障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张荣介绍了城市闲散社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构建的经验:“政府倡导、高校与社区互动互惠、社区资源整合等”[8],共同提高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张廷华等分析了杭州某社区的社区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成效,并介绍他们的社区教育经验。丁艳根据农村地区的现状和留守儿童的特点,提出多元智能开发的发展策略,要求根据农村特点,“开发多元智能课程、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挖掘社区人力资源”[9],多措并举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成熟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都是各地区自己的探索结果,比较缺乏可复制、可移植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并且各个地区缺乏相互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任务非常重。但是社区教育观念不强、建设落后、资源不足、人手缺乏,严重限制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在绵阳市游仙区调研的过程中,同样发现社区教育没有成熟的经验,缺乏专业的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对社区教育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关注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及时总结出成功的教育经验,并在全国各地区加以推广,切实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借助有利政策,并结合社区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作用,加快构建完善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是提高社区教育实效性的科学举措。左敏认为,根据生态理论的要求,以社区为本、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为载体,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四维一体的教育体系”[10],是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要方法。王红益认为,“有计划的利用社区现有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完善评价机制”[11],整合开发校外教育资源,是青少年社区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程曦等认为,地区发展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社会参与的重要手段,也是社区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要以社区为平台,实现青少年人际社会化;完善社区微平台,促进青少年社区参与;提高社区角色认知,提高青少年人际能力”[12],切实调动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完善、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比较成熟,西部地区建设比较落后。而且,城市地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优于农村地区。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逐步增多,农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呈增长趋势,直接导致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任务加重。这就要求加快探索西部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特别是加快创新西部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方法,为西部地区青少年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为他们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困境———基于对绵阳市游仙区
Y社区的调查绵阳市游仙区大概有54万人,各种类型的社区有几十个。在研究的过程中,深入分析游仙区各个社区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选取游仙区Y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经验总结、文献阅读等方法,寻找出Y社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特性问题和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且运用矛盾分析法辩证地看待社区教育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深入系统地分析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现实困境,为学术界科学审视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方法借鉴。(一)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主体不协调。社区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仅靠社区的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寻求社会优势资源介入,增强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力量的帮扶工作,引导社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社区教育,“有效发挥社会主体积极性和增进各主体之间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的协调性”[13],已经成为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科学举措。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绵阳市游仙区Y社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任主要由社区来承担,其他社会力量的贡献微乎其微,不能满足社区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主要关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部门力量薄弱,社会力量不愿意参与到无利可图的社区教育,社区家长的社区教育观念落后,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任务繁重等,直接导致青少年社区教育主体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困境。(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落后。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参与社会事务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根本满足不了广大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社区教育场所主要是陈列一些四大名著、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等传统书籍,且更新速度慢。然而,学生大部分喜欢科技、天文、地理、体育等走在时代前沿的课外读物。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更愿意借助自媒体等互联网载体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社区也满足不了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社区教育的室外活动场所小、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青少年对学习、娱乐和文体等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也不具备专门针对于残障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活动场所。因此,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能力较低。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需要有充分的人才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目前,社区居民中青少年的父母都忙于工作,连孩子的家庭教育时间都不充分,更别说让父母参与到社区教育中。调查显示,父母把教育的重任寄托在托教和补习班,而自己忙于工作的家庭占据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爷爷奶奶年龄都比较大,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已经力不从心。社区工作人员的学历大都以大专为主,年龄相对比较大,容易与青少年产生隔阂。受社区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的限制,以及他们对青少年思想特点、知识体系的掌握不够,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往往不能满足青少年对知识和实践的诉求,难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进来。基层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校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假期的安全教育,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虽然每年也有一些高校的志愿者参与了青少年的社区教育,但是缺少持续性,也缺少知识丰富的一线教师参与其中,不能有效地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能力。(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运作机制缺乏。游仙区Y社区对于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法律保障,主要依据国家和省市法律法规和教育法为依据,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而且也缺乏相应的省市顶层设计和基层社区的条例要求,不利于协调推进社区教育事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等第三方力量主要追求经济利益,对于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因为“投资大、没有明显的经济利益”[14]和缺乏制度保障而不愿参与其中。而且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于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等难以提供经济支持,这给社区自筹资金加强社区教育提出巨大挑战。同时,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平台建设落后,只注重社区实地场所的建设还不能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还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网络等载体。加快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整体规划,有效凸显社区教育的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特点,有效弥补社区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三、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建设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青少年每年大概有100多天因为假期而生活在社区里,“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在社区内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活动,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5]。在调查的过程中,认为有必要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仅占47.8%,认为没有必要的占24.3%,其他则认为加强与否都无所谓。但是社区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根据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建设,能够有效弥补校园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大大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有效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加强青少年教育,能够有效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三维互动教育机制”[16],搭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桥梁,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青少年教育机制,有助于广大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今就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青少年家长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对青少年学校教育和课外补习的投资。然而,在社区教育弱化的情况下,加强社区教育建设,逐步形成三方“共同认可的教育理念、资源共享、平等合作等”[17]共识,共同提高青少年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时展的现实要求。通过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有效激发社区教育的活力,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能够科学引导青少年自觉参与到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感受和认知,全方位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二)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但是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最敏感的时期,“加上心理与生理发育的不同步,以及现实社会与心理预期的巨大落差”[18],往往引起犯罪事件的发生。在市场经济时代和自媒体时代,通过强化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通过引导青少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将青少年预防犯罪的教育活动寓于社区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有效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也能够有效减少青少年参与不良活动的机会,切实拓宽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领域和空间。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教育活动将会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有助于促进青少年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甚至是大中专教育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对社会认知、社会经验和社会情感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不能够有效地联系起来,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以运用的机会。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开展主题统一、内容连贯、形式新颖、效果凸显的教育活动”[19],在实践过程中加深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理论知识的认知,有效改善和扩大学习知识的领域和层次。同时,社区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能够大大提高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素质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把心理教育与健康成长相结合,有效促进青少年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水平的实践路径
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为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和制度保障,这就要求基层社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创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根据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实践路径,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举措。寻找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策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不断提升服务青少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满足广大青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已经成为创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着力点。(一)完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需求。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性。针对青少年接受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操作实践的特点,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作用,更好地开发学校设定的理论课程之外的课程,比如,摄影技巧、音乐舞蹈、手工制作、文明礼仪等课程,不断满足青少年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青少年社区教育也要“把多样化需求与地域特色相结合”[20],切实加强本土特色课程的开发,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且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也要科学规划近期和远期目标,在保持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符合青少年需求的新课程。特别是针对当前的互联网、交通安全、环境保护、遵纪守法、传统文化等与青少年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要加快完善,构建起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使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夯实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基础。社区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图书馆、学校、博物馆等实体教育资源,也包括社区文化、社区意识等可以感受得到的文化资源。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使社会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为青少年社区教育夯实基础。比如,借助各类学校的资源优势,“构建起资源共享平台”[21],能够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特别是一些公益组织等非营利组织参与到青少年社区教育中来,“作为克服政府失灵,又与现代国家体制相适应、相协调,拥有灵活、创新、贴近基层和效率高等优势”[22],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新时期学习型社区奠定基础。(三)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针对青少年社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快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对现有师资力量的专业培训。加强对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组织青少年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招募专兼职教师。通过划分职责、提高待遇等,“招募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教育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有效承担起未来社区教育的重任”[23]。最后,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根据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的需要,积极引导具有青少年教育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志愿者、教师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志愿者队伍。同时,也要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切实为青少年社区教育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不断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打造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科学性。根据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困难的现状,需要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意见,加强市、区、街道和社区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政府部门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利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区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教育基地的建设和使用”[24]。特别是要加强街道办事处的引领作用,协调公安、司法、教育、文卫、体育等各部门,以及社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协调运作、整体联动,积极构建服务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新格局。同时,社区也要加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加强与家庭、学校的联合,探索出高效的社区教育管理评价机制,加快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的方向有序发展”[25],切实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系统性、协调性、长期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蔡玉敏.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少年的社区教育问题[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4):43-44.
[2]黄亦皎.对留守青少年开展社区教育的探索[J].科技展望,2016(27):322.
[3]樊兰福.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传承,2015(11):99-101.
[4]曲晶.论社区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0(20):188.
[5]陈堂忠.社区教育在当代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3(5):38-40.
[6]王维.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助力青少年素质提升[J].中国农村教育,2016(4):42-44.
[7]冯博雅,杨艳秋.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探索———以“小天使行动”为例[J].社会工作,2007(7):24-26.
[8]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闲散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5):1-4.
[9]丁艳.论社区教育与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J].科技展望,2016(26):302.
[10]左敏.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探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介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40-42.
[11]王红益.浅谈青少年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36):44-46.
[12]程曦.地区发展模式下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施途径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7(1):110-111.
[13]侯怀银.社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8.
[14]郝俊英.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困境与出路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150-152.
[15]范绪锋,张贵勇.社区教育:该为孩子做点啥[N].中国教育报,2004-06-20.
[16]杨水龙,王燕.搭建绿色教育平台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和谐发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6):72-75.
[17]郭润明.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条件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5(24):13-16.
[18]唐永俊.青少年社区教育之心理教育初探[J].现代交际,2016(12):150.
[19]李莉,韩爱珠.“南开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5):63-67.
[20]徐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和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5(12):47-48.
[21]秀.城镇化进程中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9):151-153.
[22]汤汉林.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角色、优势及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4-16.
[23]杜明霞.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新城区社区教育路径探索[J].成人教育,2017(7):33-35.
[24]施培豪.强化社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7(6):49-51.
社区教育特点范文5
一、现代大教育的重要环节――社区
社区,一般社会学定义为在一定地域聚居的群体,它是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种社会活动,是一个以区域界定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实体。它有两大基本条件:一是区域性;二是生活的共需性或文化的认同感。传统的教育,是以课堂教学班为基础的学校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一个现代的大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大教育体系应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社区教育则是三者一体化的桥梁,它是现代化大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事业也是一样:作为以终身体育为特征的大体育,也可以在社区体育中生根开花,因为社区体育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现终身体育并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社区体育在大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同样地反映了社区教育模式多样性的特征,它采用灵活的办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满足着不同人群的不同体育需求。从而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促进入的健康成长发挥着学校体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相互关系
学校体育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的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和重点。
学校体育之所以成为社会体育的基础,是因为它具有三个优势:
1.它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思想品质。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使学生掌握“三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2.有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有效途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
3.具有完成目的、任务的场地设施和经费保证及各种基本人力和物质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一些机械、呆板、枯燥的成人化的体育教育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身体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忽视了学校体育在发展人的心理和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学校体育主体――学生对运动的需要和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特点及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而且,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基本是在与社会隔离的封闭系统中进行,造成了学校体育和社会的隔离。
如何克服学校体育在现行体制下的一些弊端与缺陷。社区体育的出现就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社区体育因为其具有的活动范围的区域性、活动设施的公共性、活动组织的民间性、参加活动对象的广泛性,为新世纪的体育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思路。
传统的学校体育与现代的社区体育相比较,两者的差别和特点十分明显。社区体育,以人为本、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人文化和终身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同时,学校体育因为其具有的三个主要特点,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首先,学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人才资源。我国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普通高等教育大学生在校学生共约两千余万人,体育教师全国约有40余万,学生有充沛的体力与精力,教师有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他们的参加,促使社区体育朝着“轻松、愉悦、活泼”的方向发展,解决了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
开展社区体育的另一难点是体育活动场所不足。目前几乎每个学校都具备一定的体育设施,在搞好学校体育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投资和管理,有效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这样,既解决了社区体育活动的设施场地、器材不足的难题。又使学校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这将是学校和社区双赢的举措。
三、社区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社区体育作为学生课余体育的一种形式,社区作为学生课余体育实践的重要场所,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体育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载体。任何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都是社区成员。学生作为个体,不但要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而且要参加校外的体育活动。学生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以弥补在学校体育运动中的不足。这样,既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家庭的相互联系,树立起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念,又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尊师重教新风气的形成,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更加贴近。而且,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知识、信息的同时,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2.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终身体育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参与体育,使体育成为人生中的重要内容;二是指以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指导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社区体育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1)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有趣,自我选择性强,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2)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学生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选择活动内容的形式,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3)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体育习惯是人经过长期体育实践而形成稳定的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相对于学校体育来说,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的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特点,使得学生较容易地坚持活动,从而完成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社区教育特点范文6
关键词:社区教育;计算机教学;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15-01
一、社区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一)社区学员的构成比较复杂。社区中居住着各式各样的人,教师、工人、普通农民还有各行各业的白领、金领。但是,参与社区教育的大多是学历较低,知识水平有限的普通工人及农民。这些人平时工作较忙,参与社区教育计算机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有的人是为了让自己掌握一技之长,便于找工作。
(二)社区学员年龄跨度大,存在文化水平差异。社区学员多来自不同的领域,他们有的是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有的是普通农民工,还有的是普通的工人,这些人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水平存在差异,这使得社区计算机教学面临着“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教学特点。
(三)社区学员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各不相同。和学校教育及职业教育不同,参加社区教育的学员大都各有目的,他们中有的学员是退休人员,生活比较枯燥,学习计算机纯属为了“找乐子”,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有的是下岗职工,他们希望通过参加社区计算机教学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让自己有一技之长。还有的是为了适应社会潮流,觉得“人人都会玩电脑,自己也要学一学”。
二、社区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困境
(一)社区计算机教学人才匮乏。首先,在社区教育中,从事文化知识、健康护理知识等教育的教师多是来自己各阶层的志愿者,他们大多是用业余时间对社区成员进行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但是计算机教学工作是需要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胜任的,社区的志愿者中间此类人才较少。其次,社区教育是志愿活动,这就意味着担任社区教育职务的人并不能享受薪资待遇,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坚持不懈地为社区教育服务。再次,社区教育没有专项资金用来聘请专业人才进行计算机教育,没有专业人才作保,社区计算机教学计划也职能付之东流。
(二)社区学员文化程度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社区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有的学员压根不知道电脑是怎么回事,有的只懂皮毛,有的则可以较为熟练操作计算机,这种对计算机知识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的不同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困扰。计算机教学要从什么知识开始教?要用什么方法教?要教会学员什么?怎么样才能让所有学员都达到自己的计算机学习目标?
(三)社区教育不能实现“人手一台”的计算机配备条件,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硬件设施匮乏的难题。社区计算机教学不能纸上谈兵,要学会计算机是需要充分的实践的,只有让学员动手操作才能让他们更快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但是社区经费有限,不可能为每个学员配备电脑,那么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就只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学习,而无法亲身实践。这就给社区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让他们无法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三、社区教育中计算机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计算机知识的讲解要做到简单明了,一语中的。社区学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对计算机大多比较陌生,要想让他们了解计算机,必须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能用来干什么。在对相关计算机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学语言的简练和通俗,比如在对学员进行办公软件的讲解时,在对WORD文档的讲解中,不能一味地向学员灌输WORD文档的定义,要让学员知道WORD文档的实用价值,知道怎么能建立文档,怎么写文档,怎么保存文档,要教会学员步骤,而不是对学员进行刻板知识的灌输。
(二)教师要进行计算机操作步骤的演练,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计算机相关技能的掌握不是靠“说教”就能实现的,要让学员自己动手,让学员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知识。教师要先给学生演练步骤,并引导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同时,教师要对学员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正和讲解,要让学员清醒认识到操作中的不当。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员进行课堂下的自我训练,比如在对学员进行电子邮件的教学时,可以教给学员基本的操作方法,然后让学员之间进行邮件的互发。学员自己进行操作训练可以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教师要对依据社区学员的水平、社区学员的需求对他们进行分类,实施分层教学。社区学员的文化水平不同,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也大不相同,要想实现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员工的共同发展,必须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同对他们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层次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在现有的计算机基础上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对不同需求的学员进行分层,学员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同,有的为了就业,有的为了娱乐,教师要准确把握学员的需求,对于那些有就业需求的学员,要对他们进行加强教学,在教会他们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的基础上,要教会他们网页制作、视频编辑和图片处理等软件的使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有其特殊性,它和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社区计算机教学目前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教育人员短缺、计算机配备不足、社区学院知识水平差异大、社区学员学习目的的差异性等诸多困境。我们必须提高社区计算机教学的效果,让学员能学到自己需要的计算机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南峰,李伟,田运科.关于办好城市社区学院的几点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