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量经济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量经济学的意义

计量经济学的意义范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将平面向量引入高中课程,是现行数学教材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向量既能体现“形”的直观位置特征,又具有“数”的良好运算性质,是数与形的结合和转换的桥梁。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功不可没。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包括数量积的定义、几何意义、性质及运算律。它是继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等线性运算之后又一新的运算,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学好后续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投影的定义;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及其运算律。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平面向量数量积性质及运算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各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几何意义、性质及运算律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性质及运算律的探究。

二、教法分析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上,我着重以引导探究的方法为主(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展示目标、引导探究――达到目标、发展思维――归纳小结、深化目标)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

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学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物理学中的力做功知识,应该能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所以我主要采用从物理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得出数学上的重要结论。

三、教学手段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回顾

通过前面学过的向量的线性运算引出向量之间是否可以进行乘法运算?引出课题。接着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在物理课上学过的矢量有哪些?

启发学生从物理方面解释,从数学方面证明。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的运算其运算律不尽相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3.巩固训练:教科书例2、例3、例4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解答,巩固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说明自己是如何解答出来的。这样可以查缺补漏,同时也给不太会解答的同学解释一下。

4.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各学科是密不可分的。

5.布置作业

计量经济学的意义范文2

一、重视开场白――为自己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

师生见面,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对于自己的亮相一定要精心设计,力图给学生留下一个最深刻的第一印象。

一般来说,教师的亮相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外表,一定要干净利落,显得精神饱满。但教师仅有外表是不够的,还要把自己最突出的教学优势表现出来,尽量在第一次上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甚至是崇拜,这能为以后师生更好地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该如何设计下一步的亮相呢?最重要的是分析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点“量身定做”。比如,有的教师,尤其是现在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英语功底不错,就可以用英语设计自己的开场白,让学生从佩服教师流利的英语,开始对教师所教的科目感兴趣;有的教师擅长绘画,就可以事先画上一张化学家的头像或者火箭升空、陶瓷写生的作品,从精美的图画开始讲述化学发展的历程,从而引入话题;还有的教师写得一手好字,就可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上自己的大名或自己最想与学生分享的一句话,从与学生的交往开始进入课堂教学……这些都是很好的亮相设计。

我校有一位教师,字写得不怎么样,但电脑水平不错,他就用电脑制作了一个漂亮的课件、动画等,带着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了第一节课。精致的画面、悠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和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大开眼界,他成功地扬长避短,给了学生一个最佳的第一印象。对这位教师来说,这就是最聪明最精彩的亮相设计。

二、从趣味实验入手,让学生“一见钟情”――为化学知识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

教师自身的亮相虽然重要,但不应该是第一节课的重头戏,而仅是一个引子,接下来要完成的则是为化学知识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才能乐学、会学、勤学。因此教师第一节课的另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清晰、生动和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教师可以运用这一功能,在课堂上安排几个有代表性的、趣味性很强的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空杯生牛奶”、“魔棒点灯”、“变色龙”等,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感受化学的变化莫测。

教师可再布置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实验。

1.捉迷藏:用玻璃棒或毛笔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猫(或其他图像),把滤纸放在盛有浓氨水的瓶口上方,滤纸上会很快出现一只红色小猫;再把滤纸放在盛有浓盐酸的瓶口上方,小猫会渐渐消失。可反复操作。

2.密信: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液写一封信,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熏,纸上会立即出现红色字迹,再放在通风处,字迹消失。

以上实验虽然简单,但有着不同的实验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亲自动手,能体验实验给他们带来的乐趣,立即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兴趣盎然,就会产生探索其中奥秘的冲动。

接下来,教师要使学生从心理上对学习化学充满信心。结合新课程理念和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特点,化学知识难度不高。学生刚升入初三,又要接触到一门新课程,学生肯定会产生恐惧心理。因此,第一节课教师可以不直接进行新课,而要让学生先浏览课本全部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观看目录,让他们了解本册书要学习哪几个单元,每个单元要学习哪些内容。学生通览全书后会发现原来这门新课要学习的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燃烧、灭火等比较熟悉的物质或知识,这样就会大大缓解恐惧心理,在第一节课就充满信心。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为探究性学习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探究性学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但现在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锻炼。所以,在第一节课里,教师为探究性学习方法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法。那么,教师在向学生对知识网络进行介绍时,就要对课程的探究性学习进行一点说明。在这一部分里,教师可以侧重以一个课题为例,阐述一下如何对它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个课题可以很小,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比如,教师可以说:“现在我们来研究‘纸’,那么,可以研究些什么呢?”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研究纸的种类、用途,调查居民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纸是哪几种、平均月耗纸量多大,去工厂了解造纸原料的来源、成本、原料与纸质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去造纸厂检测污水排放的情况等。学生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可以做出不同的课题,也要运用到很多科目的知识和各种能力。整个过程,包含查资料、调查、实验、数据分析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像这样以研究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就会有最初步的认识。

计量经济学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应用计量经济学;本科生

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初至今的百年来,教育研究领域中最大变化莫过于主张把教学的中心从“教”转到“学”。根据加拿大华裔学者、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赵炬明的阐释,以学生为中心包括三个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指的是以学生当前状态为基础,以促进其发展为目的,发掘学生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指的是把学习作为教育的中心。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不能本末倒置。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指的是关注学习效果,重视测量与反馈在学习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及时反馈机制,使效果评价能有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帮助学校调整工作。

应用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写作毕业论文有很大帮助。但是由于课程的教材在对原理的表述上采用了较多的数学形式,让学生感到抽象和迷惑。教材的课后练习偏向于训练学生的数学推导能力,教材的实例侧重于对数据的处理和对软件输出结果的解读,忽略了对学生观察现实,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笔者研究的目的是:如何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来改变课程的教学,为课程设置合理的学习成果,并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组织教学和考核。

2.课程学习成果的设定

对于本科生而言,学习本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学会应用,而不是掌握教材涉及的原理的数学推演。本课程是一门经济学而非统计学,集中体现为问题的提出依赖于对具体经济现象的观察,研究设计依赖于对实际经济机制的理解,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对策建议依然要以实际经济机制为基础。概率和数理统计原理的作用是为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理论支持。具体的数值计算都可以由软件来完成。因此,课程的学习成果不应当以数学推演能力和计算能力为目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提出课程的学习成果为:一是学生能依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和常识判断经济事件间是否可能有因果关系。二是学生能够观察实际经济现象和事件,提出待研究问题,采用适当的指标来设计研究。三是学生能操作软件估计回归模型,并进行多种统计检验。

3.实现课程学习成果的教学措施和评价方式

3.1培养3项核心能力的措施

3.1.1对判断因果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笔者把培养学生判断因果关系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对该项能力的培养应当以事件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变量或指标为出发点,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而言,判断事件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比判断变量或指标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要容易。事件是直观的,是用语言文字来叙述的,符合学生习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变量或指标是对事件某方面特征的度量,虽然变量和指标也有名称,但这些名称还和一定的测量方法或算法相挂钩,有些测量方法和算法学生并不熟知,因此学生会对这些变量或指标与事件的关系感到疑惑,从而影响他们做出判断。二是事件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问题,至于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事件特征是个测量问题,基本问题先于测量问题。

两个事件间如果存在因果关系,那么在观察中应当可以看到以下两种情形之一:一是观察到事件A和B同时发生(截面或时序数据);二是观察到事件A先变化,随后事件B也发生变化(仅时序数据)。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这两种情况是两个事件存在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不能认为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的事一定存在因果关系。要提醒学生考虑其它可能的解释:一是事件A和B都受到事件C的影响,因此表现为A和B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二是事件A并不直接引起事件B,而是事件A引起事件C,事件C导致事件B。

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常识在因果关系判断中的重要性。如果一项因果关系的判断是违反常识的,那么应当慎重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例如:基恩(2012)描述了看似矛盾的现象。事件A:亚利桑那州的空气质量好是全美国闻名的。事件B:医学统计发现,该州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属于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情况,但无论是认为事件A引起事件B,还是认为事件B引起事件A都是违背常识的,因此应当考虑在A和B之间是否遗漏了事件C。实际的原因是很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迁移到亚利桑那,然后在那里死亡。在这个例子中,病人的迁移就是“事件C”。真实的关系是事件A(空气好)引起事件C,然后事件C导致事件B(高死亡率)。如果忽略掉事件C,只看A和B的关系,就会得到违背常识的结论。

3.1.2对研究设计的能力的培养

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在做研究设计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三种:一是颠倒了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二是解释变量的设置不分主次,三是错把确定型的核算等式当作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关系。因此要改善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需要从预防这三类错误着手。

首先,学生容易颠倒因果关系导致错误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设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设置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以依据:一是本质属性影响状态属性,因此本质属性只能作为解释变量,不可以作为被解释变量。例如:智力和成绩,智力是本质属性,成绩是状态属性,因此只能用智力指标来解释成绩,不能用成绩来解释智力。再如:成绩和性别,性别是本质属性,因此只能用性别来解释成绩,而不能反过来。二是稳定的属性影响非稳定的属性,因此在稳定属性和非稳定属性的关系中,稳定属性只能作为解释变量,不能作为被解释变量,例如:成年人的身高和体重,身高是稳定属性,体重是非稳定属性,因此只能用身高来解释体重,不能反过来。三是自然条件影响人的行为。例如:暴力犯罪发生率与当地气温,如果存在因果关系的话,应当是当地气温影响暴力犯罪率,而不是相反。四是先发生的事影响后发生的事。

学生作为初学者,对上述经验依据的把握通常并不好。以上述第4条经验为例,笔者在随堂测验中出了一道判断题:某同学用防城港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防城港市的GDP来解释防城港市的外贸规模,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测验结果发现,只有42%的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说明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指标所反映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先达成外贸协议,然后才有港口的货物运输,这个顺序并不能反过来。

其次,学生设置解释变量时不分主次,简单地把多个指标凑在一起做解释变量,使得研究没有焦点,研究目的不明确。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区分核心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核心解释变量由研究的关注点决定,控制变量是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其他因素。例如:以某消费品的需求量为研究对象,如果关注价格效应,那么核心解释变量就是商品价格;如果关注广告效应;核心解释变量就是商家的广告费投入;如果关注收入效应,解释核心变量就是购买者的收入;如果关注替代效应,核心解释变量就是近似的商品的价格;如果关注消费引导(补贴)政策,核心变量就是该政策实施的起始时间。在上述研究主题中任选一个,其它主题的解释变量就可以作为本主题的控制变量。

第三,学生错误地把确定型的经济核算等式当作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关系。为预防这个问题,教师除了通过讲解提醒之外,还要通过测验来检查学生对该问题的注意程度。笔者在随堂测验中让学生做了一个选择题,问学生以下哪个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关系:A.利润=f(收入,成本),B.GDP=f(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C.某商品出口量=f(产量,价格,汇率,出口政策),D.以上都是。测验结果是:只有52%的学生选择了正确选项C,有46%的学生选择了D,这说明学生并不容易分清具体的等式是代表确定型的核算关系,还是不确定型的影响关系。

3.1.3对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比较流行的计量经济软件有Stata和Eviews,Eviews适合于初学者,上手比较快,但不能实现一些高阶的分析方法,Stata对高阶分析方法的支持到位,但对初学者而言比较难掌握。笔者在教学中使用的是Eviews软件,编写了上机实验指南,安排了20个学时的上机实验,在教学中先是演示操作,然后指导学生对教材的实例进行验证,最后是根据流程对补充的实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随堂测验结果来看,学生对软件操作的掌握程度好于对原理的掌握程度。

3.2采用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

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在于向学生及时反馈结果,具体的形式有多种,例如随堂测试和分组任务等。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做分组任务,实施后发现效果不佳,主要问题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只关注自己抽到的任务,当其他组在课堂上汇报他们的任务时,听汇报的学生普遍兴趣不足,参与度很低。基于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并且信息要能点对点地反馈给每个学生的考虑,笔者在最近一轮的教学中采用随堂测试来做形成性评价。

具体的实施环节分为四步:第一步,准备和实施测试。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测试题,然后分小节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录入阶段性测试题和参考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每个小节的内容后,就在网络教学平台随堂测试,学生用手机上的微信登陆网络教学平台,就可以在课程任务下参加测试,通常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完成测试。第二步,实时反馈测试结果。待学生提交完答卷后,教师选择结束测试,网络教学平台会对学生答卷进行自动批阅,统计出各道测试题的答题正确率和错误率,并显示参考答案。第三步,组织学生互教互学。对正确率低于90%的题目,教师要求回答正确的学生举手示意,然后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进行就近讨论。第四步,教学改进。对于正确率低,难度大的题目,教师当场进行补充讲解,课后记录为教学难点,以便在下一轮教学中注意。

3.3采用课程论期末综合评价

对于本课程,检验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的最好方式是课程论文,但需要防止的是学生以“复制+粘贴”的方式来产生论文。因此笔者对课程论了一些规定性的要求,在开课时就向学生公布,主要规则有:一是关于选题:一人一个选题,不得重复。二是关于研究设计方案,学生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你的研究主题是什么?第二,你为什么会想研究该问题?有什么前期基础?你做了什么思考和观察?第三,你研究采用哪几个经济指标,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或者互为因果?哪个是核心解释变量?哪些是控制变量?第四,你研究的问题是否受定性因素的影响?你是否打算加入虚拟变量?虚拟变量打算如何取值?第五,根据你的研究对象,说明你能使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截面数据,还是可以使用面板数据?第六,你要用到哪些数据来计算上述研究指标?这些数据从哪些来源可以获得?第七,你的研究方案和已发表的同主题研究有什么区别?三是关于论文的正文,学生要完成如下核心内容:一是变量设置,二是变量的描述统计,三是变量的趋势和分布特征分析,四是散点图分析,五是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和修正,六是研究结果和讨论。

计量经济学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金融数学

1前言

金融数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很快,是目前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可以理解为现代数学与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教育部2013年批准了在本科层次开设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金融数学专业。可见虽然金融数学授予的是经济学学位,但其专业特征却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理论的定量分析技术,并应用于指导金融实践。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教育部批准的必修课程,并且是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授予经济学学位的金融数学专业而言,自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一门经济学课程。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最能体现金融数学交叉W科特征的课程之一。不少学者也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建议与想法:姚寿福等(2010)认为需要加强案例教学的同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兰草和徐晓辉(2011)在借鉴国外高校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我国计量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之路;白秀广和陈晓楠(2012)认为应该突出以案例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践应用为特色的教学改革;李劫(2014)对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认为应该将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熊彦(2015)认为目前国内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状况,从而需要改革教学方式;顾翠伶(2016)针对统计学专业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可见,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尚缺乏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探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金融数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剖析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2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计量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有数学理论的推导和实际经济和金融问题的计量分析。在数学理论推导方面,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教科书往往充斥着过多的数学推导,甚至使学生误认为这是一门数学课,把其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数学基础课程并列,对略显高深的数学理论望而生畏。事实上,因为金融数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其目标就是要把数学、金融理论应用于指导金融实践,金融数学的学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好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的同时,把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现实金融市场,以指导金融实践。因此,如何处理计量经济学的数学理论推导是具有金融数学特色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的首要问题。

我们以如下两个例子为例:

第一,在介绍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时,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往往非常注重于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及估计量统计性质的推导证明。具体的,往往详细给出一元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OLS)、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的数学推导;并罗列出估计量的线性性、无偏性及有效性的详细证明过程。这些推导及证明往往数学公式就有近10页,导致学生往往对计量经济学产生敬畏,从而有远离的趋势。

第二,在介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分析方法往往是把多个随机方程改写成矩阵表达式,然后再用最小二乘法(OLS)、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给出矩阵形式的参数估计的数学推导。而后,用矩阵形式对多元回归估计量的线性性、无偏性及有效性的详细证明过程。

可见,当前计量经济学中涉及数学推导的部分是非常严谨的,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大量的数学推导,让学生在数学、矩阵的海洋中“畅游”。但其在严谨的同时,会让学生更多的认为这是一门数学课,需要大量的计量及数学证明,而忘记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实质: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如此这般忘记了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忙于应付烦琐的数学推导,忘记了去讨论经济变量的关系,使得学生难以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模型应用于有着真实数据的金融实践。因此,针对这些弊端,本项目组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数学推导内容的改革。

3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改革措施

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好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的同时,把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现实金融市场,以指导金融实践。因此,针对上述数学推导的设置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第一,计量经济学的数学推导应该尽量化繁为简。例如一元回归模型最小二乘法(OLS)、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的数学推导设置。我们给出最小二乘法的详细推导后,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的设置,我们只需给出方法思想及目标函数,而无需再给出详细推导。对估计量的线性性、无偏性及有效性的证明,我们可以只给出线性性的详细推导,对无偏性及有效性只需给出方法及目标即可,不再给出具体证明过程。

计量经济学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 退票效用 有效退票时间点 差异化 退票费率模式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铁路运输承载的客运量十分巨大。尽管近几年我国铁路建设不断提速,客运能力也在持续稳定的上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总数极为庞大,客运供需矛盾仍未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现行的固定退票费率模式对旅客及早退票缺乏有效的激励作用,容易导致运力资源的浪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1月26日至2月6日的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平均每天的退票量为70万张,占总购票量的10%,其中有近30%的旅客在开车前24小时内办理退票手续。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退票时间距离发车时间过近,车票被再次售出的概率减小,运力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现有的关于退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春运期间旅客退票量剧增的问题上,而针对旅客不及早退票的问题研究并不多见。为了增加车票被再次购买使用的机会,沈友军(2013)认为,春运期间的最晚退票时间应该提前到开车前一天。现行制度规定一张有效身份证件同一乘车日期、同一车次只能购买一张实名制车票,杨晨(2012)认为,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够买同一乘车日期、不同车次和不同乘车日期、同一车次的实名制火车票数量进行限定。在胡颖廉(2013)看来,退票不方便是阻碍人们不及时退票的原因之一,建议铁道部门在高校等“目标人群”集中的地方直接建立一些退票点。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大都有失偏颇,因而难以运用于实际操作层面。例如最晚退票时间的限定忽视了因不可抗力因素所导致的没能赶上火车群体的利益;对于购票数量的限定会给一部分经常在外出差的旅客带来极大的不便;退票点的目标群设定也是一个较难评估、选择的过程,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研究创新。

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地解决旅客不及时、尽早退票导致火车运力资源浪费的问题,关键在于设立合理、可操作的退票费率机制。为此,笔者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把重点放在退票费率数额的设定上,将差异定价运用到退票时手续费收取的问题的研究上,结合操作的可行性,提出了两阶段差异化退票费率模式。

二、退票效用模式

(一)退票效用模式的建立。

假设一:理性经济人假设。

假定人们在面对经济决策的时候都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旅客追求效用最大化,而对于作为公共服务部门的铁路部门来说,效用最大化即是追求运力资源使用最优化。

假设二:完全信息假设。

即假设每个博弈者都能知道其他博弈者的策略和报酬。在这里指旅客和铁路部门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博弈都是知道对方下一步会采取的措施以及因此而获得的收益。

假设三:完全市场假设。

指市场参加者对于环境(产品价格和质量)具有完全信息,市场参加者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拥有任何希望获得的信息。在这里指的是任何旅客之间没有因年龄、学历、使用计算机等新技术能力的差别,而是都可以无成本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假设旅客和铁路部门都符合以上三个经济假设,我们以旅客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模式如下:

R个人=p-sp-c,c∈{0,C}

R个人:旅客的退票效用;s:退票是铁道部门所收取的手续费率;p:火车票票价;c:退票的额外成本

(二)额外成本的突变。

额外成本c主要包括旅客的时间成本、预防成本、精力成本。其中,时间成本是指旅客为了退票,在乘车、排队等行为所耗费的时间代价;预防成本是指旅客选择退票后,失去预防未来不确定性作用的成本;精力成本是指旅客退票时,在精神、体力方面的耗费与支出。

笔者进一步把不及时退票的旅客划分为两类,对于第一类群体的旅客而言,退票的额外成本恒定为C,即发车前退票并不能为其带来成本的节约,选择退票的时间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第二类群体的旅客选择退票时间主要是基于额外成本的考虑,发车前退票,其退票的额外成本突变为0。第二类群体的典型代表就是重复持票且发车时间相距较近,在乘车时顺便退票,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额外成本。

根据现行《铁路旅客运行规程》规定,在发站开车前(特殊情况在开车后2小时内),退还全部票价,并核收退票费,退票费按每张车票面额的5%计收(最低按2元计收)。旅客的退票费率恒为定值,此时,旅客退票的效用主要是受退票的额外成本影响。第一类群体的旅客,短期内退票的额外成本恒为常数C,则个人效用恒为定值,旅客缺乏提前退票的动力;第二类群体的旅客,发车前退票,其退票的额外成本c由常数C突变为0,选择发车前退票,其效用函数达到最大。

三、两阶段差异化退票费率模式

(一)两阶段差异化退票费率模式对旅客激励效果分析。

由于现行的固定退票费率模式只是对旅客退票的行为进行无差异收费,对持有多张票的旅客缺乏约束,实质上,旅客不及早退票并长期持有是一种资源浪费行为,而这种行为会对社会产生负的外部性,所以,应根据旅客资源占用的时间差异进行区别收费。为此,笔者提出了以退票时间差异为基础的两阶段差异化退票费率模式。

退票时间t是指退票行为距离退票截止时间的长短。有效退票时点tk是指有效退票时间与无效退票时间的分界点。理想状态下,在有效退票时点之前退票,即t≥tk时,车票可以再次售出,不会导致运力资源的浪费,称为第一阶段;在有效退票时点之后退票,即t≤tk时车票难以再次售出,造成运力资源的浪费,称为第二阶段。两阶段差异化退票费率模式就是指依据旅客退票时间所处的阶段收取不同的退票费率。为了有效地激励旅客及早退票,退票费率s应为退票时间t的函数,退票时间距离发车时间越远,退票费率越小,即s=s(t),。记第一、二阶段的退票费率分别为sa、sb,则 sa

第一类群体的旅客退票的额外成本不存在突变的问题,选择在不同阶段退票可以获取的效用差R=Ra-Rb=(sb-sa)p,两阶段费率差sb-sa越大,效用的差别越大,激励作用越大。第二类群体的旅客额外成本存在突变,第一阶段退票获取的效用为Ra=p-sbp-C,第二阶段退票可以获取的效用为Rb=p-sbp,选择在不同阶段退票可以获取的效用差R=Ra-Rb=(sb-sa)p-C。

表1 两阶段差异化退票费率模式激励效果分析

(二)两阶段退票费率与固定退票费率对铁道部门的效用对比。

退票量q应是退票费率s的函数,退票费率越小,退票量越大,即q=q(s),。铁道部门的效用R是两阶段退票费率及退票量的函数,即R=(s1,q1,s2,q2)。第一阶段,车票可以再次售出,铁道部门可以获取手续费用;第二阶段,铁道部门必须承担车票不可再次售出的损失。不考虑制度更新成本的前提下,铁道部门的效用为:R=q1s1p-q2(1-s2)p,有,,,,即铁道部门的效用R与第一阶段的退票费率s1呈负相关关系,与其它的影响因素都呈正相关关系。两阶段退票费率模式下,第一阶段,退票费率降低,退票量剧增;第二阶段,退票费率提高,退票量会骤降;退票费率差异越大,有效退票量越多,运力资源浪费就越少,铁道部门的效用越大。

表2 两阶段退票费率与固定退票费率对铁道部门效用的影响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两阶段差异化退票费率模式能有效解决固定退票费率模式下旅客长期占用资源的问题,激励旅客及早退票,有利于实现铁路运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客运旺季铁路运输的压力。在适当的退票费率下,新的退票费率模式有利于各方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由于数据资料的缺乏,笔者很难给出经过科学计算得出的费率标准。

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新干线的退票费率,越接近开车时退票,退票费就越贵,按车票面额的30%收取。 因此笔者建议第一阶段费率标准维持5%不变,而将第二阶段的费率标准调高为30%,有效时间点以发车前24小时为界,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予以采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惠园.交通运输经济学[C].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佚名.火车票退票因何多[N].央视网 ,2013-02-05.

[3]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Yu Wang, Jitao Li.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Price System of RealName System for Train Ticket[R].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CTE 2011.

[5]YU Jun, WANG Qun. Calmly Thinking on The Real-name System For Train Ticket: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Proportion Principle[J].Joural of Heilongjiang Administrative Cadr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2010(10).

[6]Jian Gao, Xiao Cui. Difficulty and solution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rain ticket real name system[J].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RSETE).2011(7).

计量经济学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课堂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183-02

计量经济学诞生近50年后进入了中国,不但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变革,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计量方法的准确运用成为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必备的技能之一。然而,由于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准确把握计量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导致论文写作过程中模型应用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使硕士研究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短时间内有效跨过理论学习和应用之间的鸿沟,一直是困扰计量经济学教学者的难题。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对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出了充分的尝试,但对硕士研究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实践仍显不足。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采用调查数据分析方法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以期能够为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硕士研究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优势和劣势

笔者对所在学校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9份。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硕士研究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具有清晰地认识,使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具针对性。

1.本科背景的差异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一些研究生所学专业与本科专业不同,还有一些学生的本科专业属于理工科。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计量经济学,而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从未接触过计量经济学。在笔者所进行的调查中,23.04%的学生选择了与本科不相同的专业,有47%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计量经济学。本科背景的差异导致计量经济学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不同,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

2.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认识。在全部调查样本中,认为计量经济学对做学术研究重要的比例达92.41%,导师向学生强调过学习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比例达78.75%。因此,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必要性具有更强的认知,学习动机更加强烈。

3.扎实的数学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计量理论。硕士研究生大多经过了研究生考试的洗礼,对于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储备较好。调查问卷中近60%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并不是理解计量方法过程中的关键性阻碍。硕士研究生所具备的扎实数学基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计量理论,为计量理论的深入讲解提供了可行性。

二、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堂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提出教学改革建议,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三个问题了解学生的课堂需求,具体问题和选项如下表所示。

对于第一个问题,三个选择的分布比例分别为86.38%、4.90%和8.72%,因此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依然应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主要是由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交叉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仅依靠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学无法达到准确理解的目标。

对于第二个问题,四个选项的分布比例分别为11.38%、48.78%、14.36%和29.27%。计量理论依然是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理论的推导并不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更关心计量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应避免陷入单纯理论推导的境地,重点应在计量理论所体现的现实含义上。计量软件的操作在重要性的排名中居于第二位,主要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以应用为目标,熟练的软件操作则是应用的前提。计量案例在重要性的排名上处于最后一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不重要,当我们转向第三个问题时,发现对案例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上,因此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采用恰当的案例是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构建

1.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为引导,强化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目的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问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强烈的兴趣。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寻找与学生专业相符合的恰当案例,并提出与计量经济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比如,案例中应该建立怎样的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中的参数如何获得,参数的可靠程度是怎样的,所建立模型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模型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的计量知识点,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为引导会增加学生学习计量方法的目的性,加深计量方法在其专业方向中应用的直观感受。

2.以计量理论所体现的思想为支撑,掌握计量方法的基本分析脉络。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参数估计、估计量的性质以及假设检验三个部分。在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中参数估计方法主要涉及最小二乘法和极大似然法,估计量的性质主要涉及高斯马尔可夫定理和极大似然估计量的性质,假设检验主要涉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和模型整体显著性检验,对这些理论理解的透彻与否直接决定了能否自如地把握和运用形式更加复杂的计量模型,因此,适当的理论推导是必要的。同时,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硕士研究生具有更好的数学知识储备,对推导中所遇到的技术难点更容易理解和突破,但需要注意的是,计量理论的讲授应避免为推导而推导,重点应在于深入讲解每个理论的现实含义。

3.以实验结果的解读为主线,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恰当、准确地应用计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真正的目标,这就要求将计量理论与实际的软件操作相结合,对模型的各种输出结果进行解读,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计量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与理论同步开展计量软件的实验课程是不可少的内容。在提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计量理论进行推导后,需要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给出案例的计量结果展示,涉及计量软件的介绍、数据的查找、解读基本计量模型的结果、检验基本模型存在的问题等,对基本模型加以改进直至找到理想的模型、采用理想的模型进行预测和结构性分析等内容。实验结果的解读能够真真切切地提升学生的计量建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