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模经济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模经济的定义

规模经济的定义范文1

要准确地揭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内涵,必须认真区分与其相关联的农业经营规模、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经营三个基本概念:

1.农业经营规模。规模,一般是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要素,在一定的经济实体(企业或其它生产经营单位)内的聚集程度。任何社会生产,尤其是社会化的大生产,都是由经济实体在聚集了一定的生产要素(即构成一定的经营规模)的条件下进行的。当然,这里所说的规模,不仅仅指经济实体所聚集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综合,而且还包括经济实体聚集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其形成的生产劳动能力。

农业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经济实体(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聚集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总和及其优化配置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当然,农业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要寻求经营规模的适度值,而适度值的确定则要看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下,一个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能否取得最佳规模效益,也就是能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农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概念源自西方经济学,它的一般含义是指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较大规模的经营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可以增加总收益(指总利润、总收入等),或者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利润率。在现实中,我们理解和使用规模经济这个概念,必须密切联系农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科学把握规模经济理论对规模经济所下的严格定义:第一,规模经济是指纯粹规模扩大(即生产要素同比例扩大)而引起的经济效益提高,同时又是与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变动会引起报酬递减的变化相对应的。它要求我们在使用规模经济概念时,一定要区分纯粹规模变动和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变动对农业经济效益产生的不同影响,否则,如果只看重纯粹规模变动这个假设,就会使规模经济的研究失去实际意义。第二,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幅度必须大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幅度。在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幅度的比较,也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规模扩大提高了效益”就是规模经济,而应该重视经济效益提高的幅度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经营规模扩大的幅度。第三,规模经济理论认为,经营规模扩大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两种现象:经营规模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就是规模经济;反之,则是规模不经济。在现实实践中,我们不能把农业规模经济理解为“规模越大必然越经济”,“农业规模经济是经营规模扩大的唯一的、必然的趋势”,而应该防止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过程中的规模不经济现象的发生。

3.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规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规模经营是在我国农村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一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由于经营规模太小和生产手段落后,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断降低,农民务农种粮的兴趣下降,农业生产出现了停滞徘徊局面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的特征不是表现在生产关系方面,而是表现在生产力方面,它体现为合理的规模特征。因此,农业规模经营就是指使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经营形式。它将使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与其内部各类生产要素和外部环境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可见,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规模、农业规模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农业经营规模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农业经营活动的规模特征的直观反映,而后者是对具有合理的规模特征的农业经营活动的界定;农业规模经济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表现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合理关系,而后者侧重于表现为达到这种合理关系而进行的经营活动本身。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农业规模经济是农业规模经营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以农业经营规模的变动作为主要手段。

4.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以上三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界定,我们就可以给农业规模化经营下定义了。规模是一个名词,在它的后面加上“化”以后,就使得规模成为一个动态过程。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存在像那样大的农业经营规模,但却没有形成“规模化”,“规模化”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够产生。农业规模化经营就是指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佳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改变细碎、分散的极小农业经营规模的前提下,使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农业经济实体之间实现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营组织形式,最终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规模效益。

规模经济的定义范文2

内容摘要:本文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理论角度分析和解释了基金的成本优势,根据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本定义比较金融机构经营2种金融产品的成本和不同机构分别经营一种相似产品的成本之和。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证券投资基金,得到了多数基金的规模经济,同时,与规模经济相比,其范围经济较差。研究结论对投资机构管理者、基金经理及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单一的或由各式各样的产品以不同数量组成的投资组合产品。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实现规模或范围经济。并不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以相同的效率运营,有些会运营的较好,他们得益于优秀的管理、资源的优化利用、较低的问题等等。总之,效率的评估是个实证问题。以往研究大多围绕执行实证评估的几项难题展开,比如设定金融机构的职能方式、假设金融机构的运营接近有效成本边界等。与这些研究不同,本文着重讨论在以往研究中被忽视但却很重要的问题:数据对优化评估的作用。为了方便论述,以下将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为“基金”。

基金行业中的规模与范围经济

基金与银行不同,不受经营网点或ATM机数量的物理限制,固定成本相对很低。其主要成本包括用于处理客户或股东数据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费用、经营管理费用及信息收集和分析费用。当这些成本中的一部分以固定成本的形式支出时,随着基金的增大,这些固定成本就分摊开来,规模经济就可能实现。当然,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最终超出该限制,处理信息的费用也要增加,从而抵消一部分规模经济。所以基金规模要适当,基金的投资标的不宜过于复杂,可以投资类似证券。但是规模经济可能会因为股票个性因素的增加而变小,比如要分析小型国外企业,就要投入相对多的努力。

基金可以通过新增类别相同但有所差异、符合不同客户群体偏好的产品或推出不同类别的基金产品来增加其范围(产品种类)。范围经济来源于管理、数据处理、企业营销、总体宏观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成本分享。当然,抵消效应也可能出现,比如固定成本的降低可能因为不同投资目的基金需要不同的配置和投资成本而受到限制,增加新的同类基金可能还需要雇佣新的基金经理。另外,即使从属同族的基金存在范围经济,但基金也可能不能或不愿利用这样的条件。其原因一是基金需要在投资目的、投资组合的构成等方面区分其产品;二是基金经理的竞争会限制其自愿合作的程度。总之,同族基金之间实现范围经济的可能性不高。

评估规模与范围经济的理想条件

评估经营单一产品公司的规模经济相对简单,通过研究不同规模的该类公司就可以估计出其成本函数。范围经济(以只经营两种产品的公司为例)存在的条件是一个企业合并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两个企业分别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设p和1-p为一家企业同时生产的产品1和2的数量,相应的成本为C(1,2:p,1-p),设C(1:p)和C(2:1-p)为另外两家企业分别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根据定义,评估合并生产产品1和2的范围经济所需的数据条件有:分别存在只生产产品1和2的企业;存在同时生产产品1和2的企业。

当企业的产品数量超过2个时,以3个产品1、2和3为例,范围经济的形式有所变化。合成等同于生产3个产品的公司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由三个生产单一产品的公司组成;二是由一个生产2个产品的公司和一个生产1个产品的公司组成。因此,生产3个产品的范围经济有两种定义形式:

θ1=C(1,2,3)-[C(1)+C(2)+C(3)](1)

θ2=3C(1,2,3)-[C(1,2)+C(2,3)+C(1,3)]-[C(1)+C(2)+C(3)] (2)

其中,C(1)、C(2)、C(3)是分别生产产品1、2和3的成本。C(1,2)、C(1,3) 和C(2,3)是分别合并生产产品(1,2)、(1,3)和(2,3)的成本,而C(1,2,3)是合并生产产品1、2和3的成本。

数据选择和研究方法

在金融行业里,基金行业的数据最接近评估规模和范围经济所需的理想条件。尽管基金的种类繁多,但还存在只经营单一金融产品、两种、三种或四种产品的基金。本文选择1998年3月至2007年12月31日近10年间《中国基金业年报》提供的各年数据。截止2007年末,我国市场共有346只基金,其中有经营单一产品的基金62只,双产品基金35只,三种产品基金11只。文章使用这三种基金合成其他产品数量更多的基金。同时,用费用率计量基金成本,用二次成本函数进行实证分析。构建的模型如下:

双产品基金模型:

(3)

其中Ci表示合并经营产品1和产品2或只经营产品1或产品2的i族基金。V1、V2和V12是特殊设置的变量,使得FC1和FC2能够计量分别经营产品1和产品2的固定成本。MC1表示合并经营产品1和产品2的边际成本,也就是说,当MC1

三产品基金模型:

(4)

其中,除以上已经说明的变量之外,MC1、MC2和MC3表示双产品基金的边际固定成本,MC4表示三产品基金的边际固定成本,MC5、MC6和MC7表示经营双产品产生的范围经济的边际可变成本,MC8表示经营三产品的边际可变成本。

由单一产品基金评估规模经济

将单一产品基金按类型(1=股票型,2=债券型,3=保本型,4=混合型,5=货币型,6= QDII)组成统计样本可以得到规模经济评估,其回归等式为:

回归计算得到的评估系数表明股票型、混合型和货币型基金有规模经济。其他三种基金因为样本较小,资产较低,所以没有规模经济。这也说明一类基金需要扩大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

由双产品基金评估范围经济

通过比较双产品基金和两只只经营单一产品的基金成本来评估范围经济。满足比较要求的组合有7种:(1,1)、(1,4)、(1,5)、(4,4)、(4,5)、(5,5)和(5,6)。对各组合分别做回归运算,观察值条数最低为16,最高为96。扩大基金规模一方面能够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还会因为诸如雇佣新的基金经理、建立新的营销网络这样的重复劳动而抵消成本的节约。另外,还可能因为基金公司高层细化产品分类和公司内部基金经理们的竞争导致范围上的不经济。表1给出了主要评估系数。要注意,MC1V12和MC2P1P2分别是边际固定成本函数和边际可变成本函数。由此可知:

就固定成本而言,范围经济是不存在的。就可变成本而言,有3种组合存在范围经济。其余组合的不经济和无经济证明了产品细化和内部竞争导致的成本增加效应。系数E表明了显著的规模经济。

由经营三种产品的基金评估规模与范围经济

上述数据中有三种组合满足研究的需要:(1,1,4)、(4,4,5)和(1,4,5)。根据等式(4)做回归运算,样本观察值数分别为152、126和81,得到三种产品基金的主要经济评估系数并发现(见表2):

就固定成本而言,合并经营三种类型的产品与分别经营一种类型的基金产品相比,并没有范围经济。这表明,增加新产品的重复劳动会抵消管理固定成本共享带来的成本节约。在所考察的三组组合中,(1,1,4)的可变成本范围经济十分显著。全部三组组合都有规模经济。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金融产品的规模和范围经济做了实证分析,提出了评估规模和范围经济的理想条件和执行评估的具体方法。结果表明,部分类型的基金有规模经济,而从能够利用的数据来分析,各种类型产品的范围经济都很微小。诸如产品细化、基金经理的内部竞争这样的因素会在扩大产品范围时增加成本,从而抵消管理、营销和其他运营资源共享带来的经济。有意从事基金管理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可以借鉴研究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追求规模,应该遵循怎样的产品策略,以便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增加收益。另外,文章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于计算金融企业兼并的理论成本节约。由此可以推断今后的研究可以向评估金融服务行业的协同效应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BAUMOL W. 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 6th ed.[M].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002

2.郑新民.银行效率的利润函数解释[J].管理世界,2005(2)

3.BERGER A. 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 Scale, Scope and Product Mix Economie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6(20)

规模经济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银行效率;参数分析法;非参数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1-0028-05

银行效率是银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反映了银行对所有投入产出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其中既包括各项财务报表反映出的经营业绩,也包括无法进行财务分析的经营结果。因此,银行效率是衡量银行业绩的最具综合性的指标。国外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效率;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研究商业银行的前沿效率(主要包括X―效率、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研究发现,反映管理能力的前沿效率比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更重要。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对于拥有同等规模和产品组合的银行而言,由管理不当所引起的前沿无效率导致银行业的成本平均提高20%,而由于规模和产品组合不当造成的无效率则不到成本的5%(Berger、Hunter、Timme,1993;Berger、Humphrey,1997)。我国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国外考察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在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起关键作用的投入产出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一、商业银行效率的界定

任何一项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都离不开三个问题:(1)采用的效率概念,效率概念直接决定着研究方法的采用;(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如果采用定量分析,是采用参数分析法还是非参数分析法;(3)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是政府的管制、市场结构等外部因素影响大一些,还是组织形式、治理结构、资产质量、分支机构等内部因素影响大一些。

对于效率的界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来度量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在这一方面并不存在争议。另一个方面是银行的前沿效率。前沿效率是一种相对效率概念,效率前沿面始终由样本中最佳机构(100%有效机构)或其组合构成。对于前沿效率的定义争议比较大, Leibenst-

-ein(1966),Frei、Harker、Hunter(2000)等直接将前沿效率定义为X―效率,即除规模和范围影响之外的所有技术和配置效率,是关于整合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其它资产来生产给定的管理水平的测度。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X―效率又可细分为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反映了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企业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反映了给定投入价格时企业以适当比例使用各种投入的能力。Berger、Mester(1997),Maudos、Pastor(2003)等将前沿效率定义为成本效率(Cost Efficiency)、标准盈利效率(Standard Profit Efficiency)和替代盈利效率(Alternative Profit Efficiency)。成本效率反映了在产出给定的情况下,一家银行成本接近最佳运营银行成本的程度;标准盈利效率反映了在投入和产出价格给定的情况下,一家银行接近它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利润的程度;替代盈利效率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在投入和产出水平给定的情况下,一家银行接近它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利润的程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前沿效率的定义,国外学者仍然存在一定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将前沿效率归为X―效率、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但是,无论前沿效率的概念如何界定,对前沿效率进行测度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可归纳为参数分析法和非参数分析法。

二、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测度方法

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从研究的具体进程来看,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的方法越来越成熟。具体而言,对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模型主要有:

(一)单要素投入的银行效率表达式

在只存在一种投入的情况下,研究银行效率的表达式为:

在上式中,X为单一的投入要素,Y为在投入X要素后的产出量,a为投入产出比,即给定一单位的投入量所引起的产出的变化量。在采用该表达式来衡量银行效率时,其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反映银行的全面情况。因为在实际当中,银行的投入和产出远不止一种。

(二)多要素投入的银行效率的线性表达式

在实际中,商业银行往往是投入多种要素,并提供多种金融产品。由此便引出了多要素的银行效率表达式:

在上式中,X1、X2、X3为各种要素投入,Y为产出,为常数项,用来反映银行在经营中使用的土地、建筑和大型设备等固定成本对产出的影响。相比单要素的银行效率表达式,多要素情况下考虑了多种投入,但是产出却被定义为一种。

(三)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非线性银行效率表达式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

在求解银行效率时,一般运用其对数形式:

在上式中,X1、X2、X3为各种要素投入,Y为产出,常数项A表示银行固定成本投入。、、表示各项投入的产出弹性。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能够反映银行的规模效率,即由于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平均成本的下降。但是采用该函数最大的缺点是银行效率的变化呈一致性,也就是说随着银行投入的变化,只会出现规模收益增加、规模收益不变和规模收益减少三种情况,难以反映效率变化的动态过程。

(四)超对数成本函数(Translog Cost Function,TCF)

在对银行效率的研究中,国外学者采用最多的是超对数成本函数,因为该方程不需要太多的限制。该方法已经成为研究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通用方法。通常,用超对数成本函数来近似估计成本函数,其一般形式为:

其中,TC、y、p分别为商业银行(业)的总成本、产出的对数向量、投入品价格的对数向量。进一步,利用麦克劳林级数展开式将超对数成本函数变形为:

这里,Yi表示第i种产出,Pm表示第m种投入品价格,为随机误差项。因此,在研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时,只要我们能够估计出其中的参数,就可以得到银行的效率估计值。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弹性,解决了银行多投入多产出的问题。但是,在对于范围经济进行研究时,我们不能简单运用前面的超对数成本函数,因为超对数成本函数不能处理产出取0时的情况。为此,国外学者对超对数成本函数进行了修正,其中,最为流行的方法是对超对数成本函数进行Box-Cox函数转化,Box-Cox函数转化对于解决0产出问题十分有效,而且对于解决异方差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其定义如下:

其中值为待定系数且不为负。当Yi=0时,

。在采用Box-Cox函数转化后,广义的超对数成本函数的表达式如下:

我们可以看出,在采用了Box-Cox函数的转化后,不仅有效解决了产出为0时的情况,而且又保留了对数成本函数的所有优点。因为:

我们可以看到对数成本函数是超对数成本函数的特殊形式。

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方法,目前最为广泛和最为成熟的就是超对数成本函数法。这主要是因为该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明确考虑了多产品银行的联合生产,从而能准确计算银行运营的总成本;(2)其参数可很容易通过标准统计方法估计出来,所以能够对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量化;(3)其参数的经济含义直截了当,从而相对减少了单一银行与分支银行规模经济估计的误差。因此,超对数成本函数法一提出,即在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商业银行前沿效率的测度方法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沿效率方面,因为与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相比,前沿效率对商业银行效率的作用更为重要。前沿效率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非参数分析法和参数分析法,其中非参数分析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无界分析法(free disposal hull-FDH);参数估计法包括随机边界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FA)、自由分布法(distribution-free approach-DFA)和厚前沿方法(thick frontier approach-TFA)。这五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至于哪种方法更有效并未达成统一的看法。

(一)非参数分析法

非参数估计法不需要对目标函数的形式进行设定,不受观察值多少的限制,无须对函数参数形式进行估计。但是非参数估计法忽视了随机误差项的存在,一旦存在随机误差,通过非参数方法估计出的效率测度值与真实效率边界得出的效率估计值就可能存在偏差。

1. DEA方法。DEA方法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1957年Farrell对英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效率前沿思想。该方法是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将多个投入产出数据投射到坐标空间,从而寻找可以包住所有观察数据的效率包络面,然后计算单一观察值与效率包络面的距离,从而求得该观察点的相对效率。Farrell将微观层面的效率分为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其中,技术效率反映了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企业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反映了给定投入价格时,企业以适当比例使用各种投入的能力;经济效率则是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组合。

在图1中,X1、X2为投入要素,Y为产出要素,QQ’代表了完全技术厂商的等产量曲线,该曲线及以上空间构成了生产单位产出的生产可能性集合。PP’为厂商的成本预算线,与QQ’相切于D点。如果一个企业以A点的投入组合生产单位产出时,则AC表明了该企业的技术无效率。因为,当企业的投入要素由A点等比例降低到C点时,企业的产量并没有减少。Farrell指出,AC/OA表示所有投入可以降低的比例,因此,OC/OA表示企业的技术效率。在成本预算线PP’已知的情况下,A点的配置效率为OB/OC。在A点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都知道的情况下,A点的经济效率由OB/OC×OC/OA=OB/OA表示。以上就是Farrell提出的效率概念。

DEA模型最早由Charnes.A、W.W.Cooper和E.Rhodes于1978年提出,最初是用来衡量公共部门和非盈利机构的效率,后来被用来评价金融机构的效率。基本的DEA模型表示为:

其中X表示投入要素向量,Y表示产出向量,α和β分别表示投入和产出的权重向量。

2. FDH方法。FDH方法可以视为DEA方法的一个特例,在FDH方法中,生产可能性组合仅仅由DEA定点和这些定点内部的自由排列点组成,联合DEA前沿各个顶点的线上的点没有被认定为效率前沿。在商业银行前沿效率研究中,采用FDH方法将产生比DEA方法更具代表性的较大平均效率估计。

(二)参数分析法

参数分析法给出了函数的具体形式,允许随机误差项的存在,按照对随机误差项分解的不同而分为SFA、DFA、TFA三种方法。但是由于该方法事先给出了函数形式,因此一旦函数形式出现变化将直接导致研究结果的错误,这是参数分析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SFA方法。SFA方法提出了一种成本、利润或者投入、产出和环境因素之间生产关系的函数形式,并允许随机误差项的存在。该方法最早由Ainger、Lovell和Schmidt(1977)提出。该方法假定无效率服从不对称分布(通常假定为半正态分布),而随机误差项服从对称分布(通常假定为标准正态分布)。

假设银行的随机前沿成本函数为:

在上式中,表示第n个银行的总成本, 表示第n个银行的产出向量, 表示第n个银行投入要素的价格向量。可表示为:

2. DFA方法。DFA方法与SFA方法相似,将边界设定为一种函数形式,都假定随机误差项和无效率因素的存在。但是DFA方法将无效率因素从随机误差中分离出来的方式不同。DFA不对无效率或随机误差的特定分布做出任何强假设。相反,该方法假定每家银行的效率值不随时间变动,而随机误差的平均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零。在这种方法下,无效率值可以服从任何分布,前提是无效率值是非负的。

假设银行的随机前沿成本函数为:

在上式中,表示第n个银行在t时期的总成本, 表示第n个银行的产出向量,表示第n个银行投入要素的价格向量。表示第n家银行的非效率因素, 表示第n家银行在t时期的随机误差。

将第n家银行的自由分布估计值定义如下:

其中T为样本观测时期数,第n家银行的效率水平是一个相对值,也就是其相对于样本中效率最高银行的效率水平。因此,第n家银行的效率值为:

其中,,是所有样本银行非效率项中的最小值。

3. TFA方法。TFA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待研究的样本银行按照资产规模分为若干组,然后分别求各组的平均成本,然后针对平均成本最大和最小的两组估计其成本函数。该方法假定在银行平均最低成本的四分之一内的偏离属于随机误差项,而在银行最高和最低成本的四分之三内属于无效率。该方法本身不提供对单一银行效率的点估计,相反该方法试图提供一种一般水平总效率的估计。

(三)参数分析法与非参数分析法的比较

至于参数法与非参数法在研究银行前沿效率时哪个更为有效,国外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按照Berger和Humphery(1997)的研究,采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来估计商业银行的前沿效率,其效率估计值近似,只是后者的效率估计值偏低、离散程度较大。Baul对DEA、SFA、TFA、DFA等前沿效率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参数法和参数法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按照Berger和Humphery(1997)的研究,这五种方法的根本差异在于以下假设条件的不同:(1)最佳运营边界函数形式不同;(2)是否考虑对某些生产单位的产出、投入、成本和利润等会产生不确定影响的随机误差;(3)若存在随机误差,采用哪种对无效率的分布假设(如半正态/截断正态分布)来消除随机误差的无效率影响。在实际研究中,采用哪种方法主要决定于模型的建立、变量的选取、数据的处理方法等。

由于参数估计法事先设定了函数形式,因此如果赋予的函数本身不正确,将直接导致错误的结论。但参数估计法允许随机误差项的存在,因此能够方便地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同时离散程度较低。非参数方法虽然未对函数形式进行事先假定,但是该方法忽视了随机误差项的存在,因此,一旦存在随机误差项,效率测度值可能与真实效率边界得出的效率值存在偏差。同时,该方法得出的效率值偏低,离散程度较大。当约束条件较多时,非参数估计法经常会得出样本数据100%有效的结论。

现实研究中,由于真实的效率水平未知,因此,很难断定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哪种方法更优。为了解决非参数法和参数法各自的局限性,国外学者开始了一些改良方面的研究,如赋予参数法更多的灵活性,同时在非参数方法中引入一定程度的随机误差项。

四、投入产出方法界定

在商业银行研究过程中,确定了效率概念和研究方法后,就需要对商业银行投入和产出进行界定。商业银行投入产出的界定在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往往由于采取的投入产出数据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出现较大差异。从国外研究情况看,对银行投入和产出的界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国外对于商业银行投入和产出的选择,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生产法(Clark和Speaker,1994),该方法将银行作为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存款账户的数目和贷款笔数被作为产出,投入一般为资本和劳动力;第二种是中介法(Mertens和Urga,2001;Kasman,2002;Green,2003;Margono和Sharma,2004),该方法将银行视为储蓄―投资的转化机构,产出为贷款和其他利润性资产(主要指证券投资),投入一般为存款、劳动力和资本;第三种是对偶法(Hunter和Timme,1991;Berger和Humphrey,1997;Kraft和Tirtiroglu,1998),该方法介于前两种方法之间,突出特点是将存款同时作为产出和投入。在实际研究中,究竟采用哪种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取决于分析的重点和数据来源。

五、启示

在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效率直接关系到金融资源在社会中的配置,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可以说,银行效率的增强,是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因此,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实践意义:(1)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能够评价各商业银行效率的高低,因此可以作为政府监管部门评价各商业银行的重要依据;(2)通过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可以找出造成银行低效的因素,进而通过改善这些因素来提高效率;(3)政府监管政策是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银行效率的研究可以为政府评价监管效果、调整监管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4)由于同一银行内部各分支机构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政策基本相同,因此对各分支机构效率的研究可以作为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考核的一个依据。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际上有大量关于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和计量方法,这对衡量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尽管我国有许多学者开始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研究,但在我国数据的可获得性还比较低,因此,这些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关于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建立和完善系统的效率研究方法,积极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T・哈克等:《金融机构的绩效:效率、创新和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徐传谌、郑贵廷、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3]庞皓、李南成:《计量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Baldini, D. and Landi, A. (1990), “Economie di scala e complementarieta’ di costa nell’inustria bancaria Italiana”, L ’Industria, 1, 25- 45.

[5]Berger, A.N. and DeYoung, R. (1997), "Problem Loans and Cost Efficiency in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1, 849-870.

[6]Berger, A.N. and Humphrey, D.B. (1991), The dominance of inefficiencies over scale and product mix economies in banking,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8, 117-148.

[7]Berger, A.N. and Humphrey, D.B. (1997),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urvey and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98, 175-212.

规模经济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新贸易理论 新Heckscher-Ohlin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上的分歧源自于新贸易理论和新Heckscher-Ohlin理论对产业内贸易性质的不同理解。新贸易理论(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分析方法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相似要素密集度(similar factor intensity)产品的交换。理想状态下的产业内贸易产品被称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产品”(perfectly-intraindustry goods),指在任一相同的要素价格下,贸易产品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密集度(identical factor intensity)。新Heckscher-Ohlin理论则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同一产业内不同质量产品品种的交换,而不同质量产品品种的要素密集度却是不同的。本文分别对这两种不同类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观点及争议进行分析。

一、新贸易理论在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新贸易理论在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考虑的是产品的水平差异性,即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产品在存在水平差异时的交换,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内贸易活动主要发生在技术水平、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模型包括Krugman(1979)、Lancaster(1980)、Brander和Krugman(1983)等。这些研究的结果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多样性、消费者偏好等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Krugman(1979)将基于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Dixit和Stiglits(1977)封闭经济下的分析扩展为开放经济的分析,证明了规模经济和产品水平差异的相互作用是促使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形式发生的独立原因。该模型在需求方面假定,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相同,而且所有品种都对称地进入效用函数,即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带来的总效用的增加是相同的,并且消费的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该模型在供给方面假定,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产品所有品种的生产函数相同并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每一个产品品种只有一个厂商生产,即厂商数目和产品的品种数相同,每一个厂商也都试图分割市场以形成自己的垄断力量。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每个国家消费者可得到的产品品种种类和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都受制于各自国家的市场规模。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创建更大的一体化市场,可以使消费者得到更多的产品品种种类,并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从而增进各国福利。该模型认为,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水平差异性的条件下,即使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也能开展产业内贸易活动,并且这种贸易会增进两国的福利。

Lancaster(1980)模型仍以产品的水平差异性为基础。该模型认为,每个产品品种都有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品种的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特征构成了产品的水平差异性。消费者对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只会选择具有其喜欢的特征的品种去消费,而不是购买产品的多个品种。在供给方面,该模型假定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并能以相同的成本生产任何产品品种,而且任一品种的生产在一开始其平均成本递减。该模型以“完全垄断竞争”(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描述了均衡时的状况:实际生产的产品品种均等地分布在“光谱”(spectrum)上,每一品种的生产数量和销售价格都相同,每一厂商都获得正常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在引入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进行贸易分析时,该模型具有了一般均衡的特征。Lancaster(1980)和Helpman(1981)共同完成了这一分析工作。模型假定存在两个部门,一个部门以规模报酬不变方式生产同质产品,另一个部门以规模报酬递增方式生产有差异性的产品,劳动是两个部门的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特定要素,对差异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当这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开展贸易后,同质产品之间没有贸易发生,但差异化产品按照“完全垄断竞争”的方式在两国共同生产并展开贸易活动。由于开展贸易后消费者得到的产品品种数目比封闭条件下要多,而且有规模经济利益存在,两国的福利因此得以改善。

Brander和Krugman(1983)在双寡头垄断条件下对产业内贸易的发生给出了一种解释。该模型假定所有方面都相同的两个国家中各有一个厂商,他们以同样的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并且两国对该产品的国内需求函数也相同。两国厂商采取的是古诺竞争行为,即每家厂商都是在对方销售不变的条件下选择他对两个市场的销售来获取最大化利润。由于模型存在着严格的对称性,在均衡的时候,每家厂商都将产出的一半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将另一半出口,产业内贸易由此而发生。在引入运输成本后,每个厂商从自己国内市场销售得到的价格必然高于他在出口市场销售减去运输成本的价格,因此,Brander和Krugman(1983)把这种产业内贸易也称作相互倾销(Reciprocal Dumping)。

二、新Heckscher-Ohlin理论在不同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规模经济的定义范文5

一、 论风险问题

斯蒂格利茨对风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与罗斯柴尔德(M.Rothschild)在70年代早期合作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斯柴尔德合作的论文《递增风险:定义》(1970)中,首先对风险的传统定义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的定义方法。他们认为,人们通常用四种定义来说明一个随机变量(Y)较另一个随机变量(X)具有更大的风险(假定二者均值相同),即:(1)随机变量Y等于随机变量X加干扰项Z(均值为零的噪音);(2)每一个风险规避者更偏好X,即对一个凹效用函数而言,EU(X)≥EU(Y);(3)与随机变量X相比,随机变量Y的概率密度函数在其尾部具有更大的权数;(4)随机变量Y的方差大于X。通过对随机变量的偏序进行检验,他们指出前三种定义是等价的,而第四种定义则与之不同。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风险的含义,他们还对“更高的风险”给出了一个正规的定义,即如果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是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加上一个“保持均值不变的差”(Mean Preserving Spreads),则该随机变量具有更高的风险。其中,“保持均值不变的差”是一个均值为零的分段函数。斯蒂格利茨与罗斯柴尔德的这一定义,成为大多数论述风险问题文献的分析基础。

斯蒂格利茨在与罗斯柴尔德合作的《递增风险:经济影响》(1971)论文中,进一步对递增风险的经济影响及其具体应用进行了论述,分别就不确定性对储蓄收益率的影响、资产组合选择问题、厂商的生产问题和厂商多期计划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其主要结论包括:(1)均方差分析方法一般会导致错误的结论、相关函数的凹行或凸性条件可以用阿罗-普拉特的相对和绝对风险规避概念进行表述;(2)厂商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产出总是低于确定性条件下的产出,厂商对递增风险的最优反应是削减产量而非价格(这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这些发表于70年代早期的论文,奠定了斯蒂格利茨的学术地位、并部分地奠定他的研究方向和风格。有人曾经形象地指出:斯蒂格利茨的学术生涯,就是他关于风险和不完全信息的基本思想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不断传播的过程。

二、委托-和道德风险、信息甄别、不完全竞争等理论

斯蒂格利茨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研究,直接导致了他对委托-及道德风险、信息甄别、不完全竞争等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是它对前述分析工具和基本思想的理论应用,又构成了他对各种具体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立足点。

1.委托-和道德风险。斯蒂格利茨利用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对委托-及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反映在其与阿诺特合著的《对道德风险的基本分析》(1998)、《道德风险与非市场制度》(1991)等论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等认为,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会引起委托-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和行为动机可能不一致、且存在非对称信息,因此,人的行为可能不符合委托人的利益。他们指出,即使发生这种情况(对委托人而言,人的行动并非最优秀的),委托人可能仍然偏好人参与其中的结果、而非没人参与时的情形。例如在刑事审讯中,杀人嫌疑犯可能更偏爱雇用一个人(律师)所产生的结果(定罪为过失杀人)、而不是没有人时的结果(判处死刑)。当然,最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结果(无罪释放)可能通过人的其它行动(例如向法官行贿、做伪证等)取得。由于委托人不能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完全推断人的真实行为,因而他对人的能力、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的程度等无法获得准确的了解。因此,斯蒂格利茨等将委托-关系的特征描述为:委托人由于部分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而具有的风险的情形。

将努力函数引入分析模型,使得双方签订的合约对双方的偏好集和机会集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并使得市场活动更趋复杂。据此,阿诺特和斯蒂格利茨(1988)针对意外保险指出:“即使预期效用函数、努力程度与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的关系等基本函数是相当良好的,无差异曲线和可行集却也未必:无差异曲线不必是凸的、可行集必定不是凸的;价格-消费线和收入-消费线可能是不连续的;努力程度一般不是保险政策或商品价格等参数的单调函数或连续函数”。显然,不连续性将削弱人们对市场机制的自信。此外,他们认为非市场因素会使得道德风险问题进一步加剧。为此,阿诺特和斯蒂格利茨(1991)所得出的结论是:“当发生明显的市场失灵时,非市场因素至少部分具有克服市场缺陷的强烈动机”。

2.信息甄别模型。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和斯彭斯-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分别对逆向选择的机理和信号传递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斯蒂格利茨则提出了信息甄别模型和保险市场模型,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界对逆向选择和信号理论的研究。

斯蒂格利茨在其所发表的《“信息甄别”理论、教育与收入分配》(1975)论文中,以“受教育水平”作为市场信号,对信息甄别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而在《质量依赖于价格的原因和后果》(1987)论文中,则考察了价格水平充当市场信号、并具有信息甄别作用的情形,尤其是对信息甄别问题给出了更一般的分析。斯蒂格利茨认为,价格水平除了传统经济理论通常所描述的作用外、还具有充当市场信号的功能-它传递信息并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在存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下,价格的变化具有两方面的效应:在信息不变的条件下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以及信息的变化引起的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例如,在保险市场上,愿意支付较高价格的投保者,往往具有更大的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保险公司可根据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将投保人甄别开来、并使不同类型的投保人选择不同的保险合同。

斯蒂格利茨的这类模型,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1)许多结论依赖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假定;(2)所有模型均包含某种信息不对称;(3)当存在信息甄别时,某一市场价格上的供给和需求可能不会相等;(4)即使对于完全相同的商品,也会出现多种市场价格,即市场价格是一个分布、而非单一值。在信息甄别模型中,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可能使得市场失灵,使得市场均衡偏离最优水平。它们在劳动市场、信贷市场和保险市场上的应用,则为新凯恩斯主义对自由放任的质疑态度提供了微观基础。

3.不完全竞争。对不完全竞争的分析是斯蒂格利茨的另一项重要学术贡献。他在一系列相关论文中均将厂商模型化为面对风险(产出依赖于随机变量)、市场结构(行业中的厂商数量)内生地决定及采用博弈论思想(进入战略和退出战略等)的生产单位。

斯蒂格利茨在其与迪克西特合著的《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性》(1977)论文中指出,外部效应、规模经济和分配公正,是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主要原因。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个针对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模型,对不同假设条件下的市场均衡与社会最优的关系进行了对比。他们首先将规模经济问题巧妙地转换为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通过减少产品种类、增加每种产品的产出数量,能够降低企业成本、节省社会经济资源;与此同时,产品种类的减少将使得消费者产品消费种类的减少,从而引起社会福利损失(消费者更偏爱消费的多样性)。由此,他们将规模经济问题变为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问题,且其社会福利性质依赖于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形式(因为效用函数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种类多样化的偏好状况)。

为了反映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在消费者效用函数中的作用,并体现产品替代对消费者效用、从而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构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数”(后被人们引申为D-S生产函数,在现代内生增长理论、尤其是品种增加型或质量改进型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分别对固定替代弹性、可变替代弹性和非对称情形下的效用函数及其市场均衡同社会最优的对比进行了讨论。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固定替代弹性的情形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市场均衡和约束最优完全一致,即具有相同的企业数目、同样多的产品种类和产量;无约束最优拥有比市场均衡和约束最优更多的企业和更多的产品种类,但仍没有企业达到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因此,社会最优并不是将产出扩大到穷尽全部规模经济的情形。此外,他们还在固定替代弹性情形下,第一次严密地推导出了人们熟悉的张伯伦dd曲线和DD曲线。

三、保险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规模经济的定义范文6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 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角度看,产业集聚是一种地理现象,因为它表现为产 业在空间上的集中。

第一,早期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 产业聚集理论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韦伯指出产业集聚是源于各种因素的集中和彼此相互作用带来的经济收益、成本节约动机下的产业集中。Krugman(1991)认为产业集聚就是大量的产业集中。

第二,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早期研究。波特在《论国家竞争优势》中将企业集 群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联系起来,创立了产业集聚的新竞争经济理论,指的是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 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聚的,具体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 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 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要研究产业集聚,

二、基于核心概念的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各学派所取得的一致意见是外部性是产业集聚的源动力,而外部性又是规模经济所致,交通运输费用在解释产业集聚时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上述重要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和辨析也构成了产业集聚研究的重要部分

第一,外部性。Marshal将外部性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劳动力市场共享;二是专业化中间产品和服务;三是公司创新导致的技术外溢。前两种称为金钱外部性,其特征是在降低本企业成本的同时并没有减少其它企业的效率;最后一种称为技术外部性,特征是每个公司都不能排他地完全拥有自己生产的技术和知识。Marshal的外部性概念是后来研究产业集聚难以绕开的核心概念。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由马歇尔最早提出,他将规模经济分为两类: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前者是指随着企业自身内部规模的扩大,企业成本减少,效率提高;后者又分两种情况:区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区域化经济是行业层面的规模经济,指在企业投入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行业规模的扩大导致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城市化经济是行业间的规模经济,指在企业投入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由于城市整体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城市化经济和区域化经济被认为是集聚效应的两种形式。

此外,Henderson还指出,专业化城市产业更依赖于区域化经济,因为这种专业化城市可能就以生产某种标准化工业产品为主,更依赖于行业内的集聚;而大都市的产业集聚更依赖于城市化经济,因为大都市中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产品生命中期的成长阶段的、未标准化的产业需要的是差异化的市场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本、巨大的市场容量等。专业化城市和大都市集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第三,运输成本。以Krugman、Fujita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空间经济学派对运输成本非常重视。Krugman认为将运输成本纳入其数理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的关键之一,空间结构的集聚和分散是规模经济导致的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的权衡。Krugman、Fujita所创建的空间经济学也是以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权衡为主体轮廓。运输成本在决定产业集聚的强度和地点时有重要作用。当其它条件不变时,运输成本越高,离心力越大,向心力相对较小,则产业集聚越难;运输成本越低,向心力占优明显优势,产业集聚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