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起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子生物学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子生物学起源

分子生物学起源范文1

关键词园林植物;同源四倍体;多倍化;遗传特性

一个物种生物体内细胞染色体组数达到3组或3组以上时,称为多倍体。多倍体作为高等植物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园林植物中广泛存在,如景天科、蔷薇科、锦葵科、禾本科、鸢尾科内多倍体种特别多。细胞核内染色体组加倍以后,常带来一些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这些改变都与基因剂量有关。一般表现在叶大、茎粗、花大、色浓;育性低;抗逆性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植物碱等表现偏高。如四倍体紫罗兰、桂竹香芳香性强、蜜腺多。自然界的多倍体的产生多出现在分布区的一些边缘地带,多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多倍体的出现常伴随着抗逆性的相对提高,如报春花原产温带,我国云南很多,原始种为二倍体,而新生的异源四倍体分布在二倍体区域内的高山上,三倍体和八倍体分布在更北或更南的高山上,而十四倍体生长在极地。20世纪30年代,自人们发现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以来,育种家们在植物倍性育种方面作出了较多的探索,形成了一些人工多倍体的商业品种。在花卉方面,矮牵牛、金鱼草、鸡冠花等多倍体植物多表现为叶片肥厚、花色艳丽、花期长、花瓣多等特点,观赏价值得到了提高;林木方面,四倍体桑树及刺槐在生长量及抗逆性方面都较之二倍体对照有了较大提高。

同源四倍体育性的降低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既有同源四倍体核内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间配对不正常致使育性降低,也有其他原因。植物的育性主要受核内染色体减数分裂及雌雄配子的育性、授粉受精过程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染色体倍性的变化,植物同源四倍体在前述几个方面较其起源二倍体均有所差异。植物同源四倍体的染色体倍性的变化或其变化过程而造成同源四倍体遗传物质或遗传物质之间的互作效应在DNA水平上与其起源二倍体的差异,研究这些变异有益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同源四倍体表现型变异的原因。

1同源四倍体与相应二倍体核DNA、雌雄配子育性、受精过程的差异

1.1同源四倍体与其起源二倍体DNA遗传结构的差异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把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引入到同源四倍体DNA遗传结构变异分析工作之中。从报道的若干植物种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基因和同工酶水平上,同源四倍体的DNA遗传结构与其起源二倍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DNA分子标记或同工酶的电泳图谱与起源二倍体相比有特异性谱带的增减。综合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2点:一是非加倍因素。即伴随着染色体加倍而产生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突变及重组、核-质之间及合子胚与胚乳之间协调关系的变化等[1]。二是加倍因素,即纯粹的染色体数目增加。桑树二倍体(2n=2x=28)与其同源四倍体(2n=4x=56)在遗传结构上的AFLP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经秋水仙素诱变得到的同源4x与2x在DNA分子遗传结构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但2x与同源4x间的遗传差异小于种间差异[2]。

1.2雌雄配子的育性及授粉受精过程的变异

由于减数分裂的不正常,同源四倍体的雌雄配子的育性均低于其起源二倍体,不同植物种类和同种植物不同类型或品种之间的配子败育率和败育方式不同。同源四倍体的一部分花粉是双单倍体,因而其体积多大于起源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单倍体)。同源四倍体的胚囊结构也因倍性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异,表现为配囊内的卵细胞数量增加、助细胞及反足细胞的有无及形态的不相同等。柑桔同源四倍体花粉育性和花粉粒大小的测定结果显示,其花粉育性平均为36%,约为起源二倍体(62%)的60%,花粉粒体积平均为起源二倍体的2倍或双亲之和[3],南荻同源四倍体花粉直径比起源二倍体花粉大20.65%[4]。

2同源四倍体结实率(或育性)降低的原因及其随世代推移的变化

2.1结实率降低的原因

一般认为,异常的减数分裂行为、花器结构异常及环境条件不适均可导致同源四倍体的结实率(或育性)降低。李爱华等[5]以同源四倍体黄花菜新品系HAC-大花长嘴子花为材料,观察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裂不同时期出现异常现象,双线期和终变期见到四价体、三价体、二价体、单价体;中期Ⅰ、后期Ⅰ和末期Ⅰ均出现落后染色体,后期Ⅰ见到染色体桥和断片;中期Ⅱ、后期Ⅱ和末期Ⅱ有染色体不同步分离及不等分裂等现象;四分体时期还出现多分体以及多核现象;因此认为同源四倍体减数分裂不正常是造成四倍体黄花菜部分不育及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四倍体育性随世代的推移会有逐步改善的趋势。

2.2叶绿体和线粒体及其与核基因的关系

细胞质内的细胞器对植物的生长与生殖也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具有重要的地位。叶绿体和线粒体具有自己的DNA,能够自我复制,但其复制与功能受核内基因的影响。崔彬彬等[6]利用7个毛白杨不同亲本起源的三倍体无性系和3个二倍体无性系对叶绿体大小、数目、单位体积叶绿体DNA含量和单个细胞叶绿体DNA含量等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三倍体毛白杨与二倍体亲本在叶绿体大小上差异不大;叶绿体数目则随着倍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卵细胞染色体加倍成功的三倍体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单位体积、单个细胞叶绿体DNA含量方面,花粉染色体加倍的三倍体比卵细胞染色体加倍的三倍体变异更加显著,其中单位体积叶绿体DNA量的增加与单个细胞DNA量成正比,而与单位体积叶绿体数目关系不大。总之,加倍前后毛白杨叶绿体性状的变异,并不完全随着倍性的增加而增加,与亲本的特性关系密切,有偏母性遗传趋势。大多数同源四倍体育性(或结实率)较其起源二倍体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前的解释是由于四倍体核内的染色体不规则分离造成的。但是四倍体育性随世代的推移会有逐步改善的趋势。线粒体有细胞“动力工厂”之称。另外,线粒体有自身的DNA和遗传体系。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可以编码许多基因,如拟南芥线粒体基因组已鉴定出57个编码基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基因组是细胞质育性因子的载体。大多数同源四倍体育性(或结实率)较其起源二倍体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前的解释是由于四倍体核内的染色体不规则分离造成的。可能与其线粒体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3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染色体加倍过程中的加倍因素和非加倍因素的影响,使得同源四倍体的DNA遗传结构较其起源二倍体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必然会导致同源四倍体的表现型发生相应的变异。就同源四倍体的生殖特性而言,表现型的变异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减数分裂的不正常,使得同源四倍体的雌雄配子的育性均低于二倍体;同源四倍体的花粉粒的体积明显大于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同源四倍体部分胚囊内的卵细胞、助细胞及反足细胞数目有所增减。二是同源四倍体自交繁殖过程中,会出现花粉的萌发及生长速度较慢、花粉管的形态部分畸形、部分极核受精过程异常(精核与极核不能融合、两极核不能融合、极核虽融合但不分裂)、胚胎死亡、胚乳游离核发育不同步以及胚乳细胞化异常等现象。三是大多数同源四倍体育性或结实率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降低的程度有因自交繁殖世代的推移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四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不平衡。五是就一些植物种类而言,同源四倍体较其起源二倍体有较好的远缘杂交亲和性。

关于植物同源四倍体生殖特性及DNA遗传结构变异的研究虽然已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进一步努力的空间:如质核基因间的平衡;DNA遗传结构变异;加倍因素和非加倍因素效应目前的结论仍停留在混合分析状态,若能把二种效应分开进行研究分析,其研究结果将会对遗传学起重要的参考和启迪作用。

4参考文献

[1] 李树贤.植物同源多倍体育种的几个问题[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0):1829-1841.

[2] 王卓伟,余茂德,鲁成.桑树二倍体及人工诱导的同源四倍体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J].植物学通报,2002,19(2):194-200.

[3] 邓秀新.柑桔同源及异源四倍体花粉育性研究[J].园艺学报,1995,22(1):16-20.

[4] 何立珍,周朴华,刘选明,等.南荻同源四倍体的研究[J].遗传学报,1997,24(6):544-549.

分子生物学起源范文2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考核

中图分类号:R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84-01

毒理学起源很早,可以分为古代毒理学,启蒙时代及中世纪毒理学和现代毒理学。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重要分支,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1]。它就是从毒理学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健康的危害,检测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食品毒理学是中国计量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在大二第一学期。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基本的概念、理论、原理;能动手操作毒理学相关的基本实验。为此,我们主要进行如下相关改进。

1 理顺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联,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要培养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创新型人才的总体要求[2],在制定食品毒理学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过程中结合现代现代食品科学与检验检疫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吃透教材,广泛调研和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和建议,电话回访毕业生的学习满意度和建议,并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最终制定了较合理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使学生重点学习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同时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修改后的教学大纲中该课程总课时为48课时,包括理论教学课时32课时,实验教学课时16课时。

我们采用的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食品毒理学》,刘宁教授主编。该教材内容可分为三大块: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基础毒理学;第三部分为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的分析。在梳理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后发现,食品毒理学的第三部分内容与食品安全学、食品卫生与检验重复内容较多,且食品安全学和食品卫生与检验是大三课程。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将食品毒理学的第三部分内容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的分析所涉及的知识安排到食品安全学和食品卫生与检验课程中。食品毒理学32个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基础毒理学上。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的概念,研究的内容,了解并能够掌握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影响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化学物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食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等。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和重视绪论的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罗列近年国内外食品安全上重大事件,指出毒理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如通过实例导入瘦肉精和中毒事件,该类事件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绝大部分是一知半解。在通过中毒实例介绍后,引入下列问题:瘦肉精的作用机制,中毒机制,检测方法,其LD50的计算,急性毒性的分级评价。让学生通过一个经常听说但只知皮毛的例子,对该课程要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认识。通过对瘦肉精毒作用机制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食品毒理学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关联性,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鼓励学生同时努力学习其他课程。在绪论教学部分向学生简单介绍笔者自身在博士学习阶段和工作以来相关研究、和获得的项目资助,借此向同学表明,现在进行食品毒理学领域的研究仍大有可为,该领域很多理论和应用的问题有待大家去解决。

2 开设整体性、综合性实验,优化实践环节

毒理学研究的方法包括4类,分别为:体内实验(动物实验)、体外实验、个体观察和流行性病学研究。其中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基础和核心,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并没有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课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的动物操作实验内容,又要使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实验技能。经过课题组老师反复讨论和请校外专家把关,我将16个课时的实验课设置为四个实验,分别为:小鼠实验的基本操作,乐果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小鼠肝脏、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的测定和细菌回复突变实验。其中前三个实验室连贯性、整体性实验。第一个实验让学生熟悉小鼠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小鼠分组、标记、麻醉、处死、基本解剖、脏器摘取及辨认、脏体比计算等,该部分为动物学和解剖学内容,让从未接触动物实验的学生熟悉该类实验的流程和基本的操作。第二个实验室是毒理学实验的核心内容,在急性毒性实验中,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染毒方式和LD50计算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且该实验的存活的小鼠用做第三个实验的材料。第三个实验室从第二个实验存活的小鼠采取肝脏和血清,测定其中的谷丙转氨酶活性,并与为染毒组进行对照。

通过整体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锻炼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结果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以及做好一个实验必须基本的素质与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具体化,直观化,也增强他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劲头。

3 采用BP网络平台,丰富教学交流方式

现在校园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上网也非常方便。我们课题组老师利用学校教务的BP平台,积极加强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丰富课外网络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积极解答学生的提问。把上课的PPT课件放到网站上,让学生提前预习和自学。在思考题专栏,我们放弃传统的教科书式的老题目,更多的是把我们老师自己在科研实验的结果放上去,让学生分析、统计和讨论。并更加学生的活跃度给予不同的平时成绩,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学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BP平台流量数据显示,每学期该课程的人均登陆次数在100次以上。

4 改革考核环节,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采取卷面考试来实现的,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但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不够,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一种短期行为,通常是学得快也忘得快,很难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对食品毒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应改革:期末笔试50分,课程论文、PPT汇报、BP平台参与等三项共计20分,实验报告成绩30分。期末的卷面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的掌握,课程论文、BP平台讨论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文献查询能力、专业英语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讨论写作能力。在期中,就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热点,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就感兴趣的热点,查找外文文献,并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写出课程论文,并以PPT汇报。实验部分旨在综合考察学生在实验课程阶段的动手能力,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提交较高质量的实验报告。

5 结语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更新、理顺、整合教学内容, 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体系, 注重实践教学和考核环节, 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能力。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对该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同时该专业历年毕业生的出国、考研、就业率也较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