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起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教育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教育起源

古代教育起源范文1

关键词:书院;教育思想;现实启示

收稿日期:2007―09―20

作者简介:唐永红(1974―),男,湖南常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①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初为官方藏书授课之所,唐末宋初开展为聚书讲学的教育机构,并在宋代得以迅速发展。此后,书院历代传承历久不绝,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其办学宗旨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施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古代教育少有的繁荣局面。在古代书院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我国古代书院教学一改官学先生讲、学生听的沉闷格局,提倡以学生自主钻研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正好顺应了“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②的本质要求。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证明人”、“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朱熹非常善于指导学生,他的弟子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教师的讲授一般少而精,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且教法不拘一格:或提取要领、或启示引导、或指定书目、或解难释疑。教师只是从旁指点,而不介入到具体的研习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在自学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书院教学的宝贵经验之一。

这与当今我们所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有神似之处,并为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第一,重视对自学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当今社会,知识量成几何数级增长,教师所能传授的知识量是有限的,只有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需求。第二,重视个体知识结构的构建,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不同,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学,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第三,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引导,而不是对学生学习的规定,把学生限定在某一范围之内,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教师也不必为死板的教学模式所束缚,有利于集中精力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精深的东西,把学生带到科学发展的前沿,重实质而不重形式。

二、博专结合,立体发展

朱熹认为,为学应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他指出学习之道首先要“阔开基、广开址”,同时强调:“贵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③这表明当时书院教学是非常注重博专结合的,以培养学识渊博的人才为目的,这种博专结合、立体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如今一般在高中阶段就出现了明确的文理分科,除了语数英为公共科目外,理科为理化生、文科为政史地。分科之后,为了提高高考成绩,除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外,基本不涉及不属于高考科目的学习,不仅如此,不少学生早在分科之前就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导致学生普遍出现知识面过窄的现象,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当代学科发展出现了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结合的趋势,在分化的基础上走向结合,许多学科是相互交叉、渗透发展的。世界总是以综合的形式展现的,不可能出现一个纯数学或一个纯历史问题,往往一个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解决问题也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实际上,美国教育之所以比我国教育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国注重博专结合、立体发展。美国在大学以前没有分科,即使在大学教育阶段有了分科,但每个学生必须学习一门包含了各个学科领域基础知识的“通识课程”,而且鼓励跨学科学习,选课也相对自由。针对我国学生处理问题能力较低的客观现实,笔者认为分科不宜过早,且在分科后应鼓励跨学科学习,以提高应对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重视交流,提倡论辩

我国古代书院的学术交流称为讲会,主要目的就是在不同学派的观点或同一派别不同主张之间辨析出其异同或真伪,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讲会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年会和月会两种,在会期上一般也有明确的规定,每会公举一人讲一话题,讲时大家“虚怀以听”,讲后相互问难。讲会的学术性很强,争辩也很激烈,这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学术研究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许多古代著名书院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蓄”,允许不同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的共同发展。朱熹认为,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③正是因为不同的流派和学术观点,才需要讲学、论辩,在争辩中存异同、明轻重、辨真伪。而且,讲会把书院的教学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书院的学术地位,而且扩大了书院的社会影响,明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所提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书院自由民主的学习气氛和对现实生活关心的精神风貌,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正处于“知识爆炸”的今天,学术的交流与争鸣显得尤为重要,独自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是很难取得大成果的,书院这种重视交流,提倡论辩教学经验对当今教育有如下启示:一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一些辩论会或研讨会,互相交流思想和心得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争辩中吸收营养。二是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善于发问,敢于发问,敢于挑战权威,并营造学习、讨论的民主气氛,使学生在争辩中有所得,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三是广泛开展教学交流,校与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广泛开展教学交流和研讨,以便学生能广泛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提高学生自主思辨的能力。四是关注生活,把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探讨的对象,加深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讲究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智育与德育并重

我国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把做人和治学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正如王文清在《岳麓书院学箴》中所说:“告我同侪,学先孝弟。景彼古人,明天察地。随分自尽,殷勤问视。一念之诚,亦可养志。”④强调教学目的不只是为了纯粹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懂得做人的道理,并懂得教化他人。书院教学把德行放在与才能并重的位置,充分表明了其智育和德育并重的立场。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速度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可比拟的,但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社会公德下降,犯罪率上升,治安状况每况愈下,就连高等知识分子也做出一些极其恶劣的事情,如清华学子硫酸泼熊、马加爵锤杀四人等事件,着实令人心寒。也就是说,出现了文化层次与道德层次不成正比的现象,道德问题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整个社会。这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重智育而轻德育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直接关系,是长期人性压抑和道德缺失后的爆发。有德无才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比较有限,但有才无德的人只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但社会的和谐更需要道德的提升。科学知识需要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为依托,“我们需要将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像力与文化,以及精神的感觉和创造性结合起来”,⑤必须“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与文化内涵”。⑥只有两者并重,才可能充分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合理引进和吸取西方的教育经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浪潮,但积极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秀经验亦是我国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面,西方教育经验本土化与民族传统教育精华结合,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走向。书院教育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充分挖掘其宝贵经验,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

注释:

①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7.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96.

③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67

④江堤,彭爱学.岳麓书院〔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91.

古代教育起源范文2

关键词: 初中课标 中国文化史 异同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还更承担着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等价值取向方面的重任。相较于政治史,文化史教学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更大,“其呈现的差异不仅隐含着文化史的价值取向的变化,还隐含着课程价值取向与历史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同时“历史课程标准是了解、认识、把握中学历史课程的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文本……是师生教学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②。教师对课标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本文所选取的课标分别为:1997年版香港“中学课程纲要中国历史科中一至中三”③、大陆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④、台湾1998年修订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⑤和澳门修订的“初中社会与人文基本学力要求(初稿)”⑥。

香港、澳门的初中历史教学采用专题史形式,香港的课标在乙部文化史部分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选定六个专题,横向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澳门将文化史归入“文化与科技”这一范畴,作为四大范畴之一来展现;大陆和台湾的初中历史教学因采用通史体例,所以文化史融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演变过程中,没有单独体系。就单独的文化史课标比较来看,以香港课标作为比较基准更清晰。因香港的课标在文化史部分仅是针对中国历史科,且基本集中于中国古代,因此异同的比较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同时以课标传达的价值取向为比较重点。

一、四地课标对于史前文化的表述

香港课标在课程内容上以专题的形式选择“远古时期的文化、文字起源与发展、科技文明与重要建设、中外交通发展概况、学术思想发展、宗教概说”六个课题。从具体课题看,香港课标乙部的课题一“远古时期的文化”与课题二“文字起源与发展”都属于史前文化部分,相应的内容大陆、台湾、澳门课标都有涉及,只是大陆和台湾的课标缺少文字的起源这一内容。

香港课标与此对应的要求是“认识远古时期的主要文化,并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及日常生活的概况”。对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新时期时代黄河、长江、珠江个流域和东北地区的史前人类活动情况都做了明确的要求,注重知识体系的全面性。

大陆课标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介绍了以北京人、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新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活动,在知识范围的广度上不及香港,但大陆课标更注意培养中学生的历史研究的能力与方法。

台湾在课程内容上并没有对中国的史前文化做出要求,对于中国史开端的叙述直接从三代起,但在其中一个具体的课程计划示例书中的要求是“能理解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统整「八上中国地形、气候对史前文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台湾课标的特点是综合了地理的知识来系统认识史前文化,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联系意识,在学习能力要求上要高于大陆和香港。而在另一份课程计划书中要求“说明早期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发展,有着区域的文化特色。可举河姆渡、半坡等代表性遗址具体说明”,对学习内容做具体的说明。学习能力要求上“不必列举太多遗址名称,亦不必进入方法论及学术史层次的介绍”,体现了课标制定基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原则。

澳门课标要求“描述中国传疑时代的传说故事,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没有对文明起源做具体知识上的规定,更强调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作用,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传达,符合其基本理念中强调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原则。

从价值取向看,以史前文化为例,香港注重具体知识的认识了解,没有体现学习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尤其是在体会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对中华文化强烈的归属感这一方面作用不大;大陆课标“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传承性的重视;而台湾将学习重点放在台湾早期文化的发展,弱化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完全恪守了其“培养学生以居处的台湾为立足点”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台湾这一地区的归属感而非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澳门课标更多体现其对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重视,就文明起源这个课题而言无法体现培养对悠久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四地课标对于古代科技发展的表述

香港课标课题三讲的是“科技发明与重要建设”,从知识范围看,涵盖以四大文明为代表的科技文明发展的过程,介绍长城、运河及五大都城,从内容选择上看与澳门课标最相似。因为大陆和台湾课标未有涉及工程建设的内容,所以只针对科技发展的内容做比较。香港课标要求“认识即探讨汉代造纸术、时计和天文器的发明,宋代方向仪的应用与西传概况,火药起源和火药西传的概况,唐宋两代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对文化传播的贡献”。大陆则是“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澳门要求“举出不同时期中国的重大发明及科技著作,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港澳和大陆的课标在关于科技发展这方面的表述比较相似,在介绍科技发明本身的同时注重中国科技发明的西传和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意义。从价值取向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及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通过对古代中国科技发明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先进的科技文明,在同时期内曾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传统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反观台湾课标“能知道宋元时期学术、科技的发展”这一要求仅停留于对知识本身的认识,学习能力要求较低,同时只罗列科技发明本身无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三、四地课标对于中外交流和思想文化传播的表述

就“中外交通的发展”这一课题而言,除澳门课标未有涉及外,大陆和港台课标在内容和能力要求上比较相似。从内容看都涉及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郑和下西洋等史实,都注重理解这些史实在中外交流方面产生的意义与影响,且学习要求相对较高。注重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从各地区间的交流融合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强化民族意识。

对于“学术思想”这一课题,香港课标从先秦的百家争鸣、汉武帝尊儒、魏晋南北朝玄学的流行、宋明理学的发展到民国以来的,内容安排具有连贯性,一以贯之,类似的还有澳门的课标;大陆台湾因采用通史的教学模式,这些内容都置于各朝政治史内容中间。以四地都涉及的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例看课标体现的差异,香港要求“认识先秦学术百家争鸣(主要认识儒墨法道四家概说)”。大陆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台湾要求“能知道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学说的蓬勃发展”。澳门要求“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概况,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港台注重对“百家争鸣”这一现象本身的认识和了解,即对各学术思想流派的认识;大陆和澳门在知识点上着重学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对于学习能力的要求高于港台。

香港文化史的最后一个课题是“宗教概说”。香港课标的要求是“认识佛教、道教、基督教、回教各教在中国的传播概况”。台湾对此相对应的课标要求是“说明魏晋南北朝佛教之传入中国,并说明道教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特别是与一般民众的关系”。澳门则要求“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尊重及包容不同的;简述天主教在澳门的发展概况,了解天主教在澳门所扮演的角色”。港澳台对于各种宗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都有涉及,且台湾课标对道教起源这一知识点做了较高的要求,澳门则重点提到了天主教对澳门带来的影响;反观大陆课标对宗教起源发展概况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标中基本未提及,虽然提到了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但主要是为了说明中西文化的交流,对具体的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概况没有做明确的要求,可以看出大陆课标在知识内容范围还不够广,可能是与现代中国普遍没有这一因素有关。

四、四地课标体现的价值取向

综合上述比较的结果看,就知识范围的广度而言,采用专题史教学的港澳,内容涵盖比较广,课标中对中国文化史所做的规定要远远多于大陆和台湾;从具体的能力要求看,四地对初中文化史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以行为动词为标准,基本都属于认识、了解的阶段,基本停留在识记的层面,虽偶有理解的要求,但整体学习能力要求要低于政治史的内容。

从课标传达的价值取向看,大陆和港澳的文化史课标都是比较注重对传统优秀的中国文化的宣扬,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其民族意识,但台湾地区的课标相对弱化了文化史的教学甚至整个历史教学对学生中华民族意识的培养。台湾教育部门通过《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的,将历史划入社会科学习领域,历史学科在中小学阶段不再作为独立学科,因此没有明确独立的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民族教育重要环节的历史教育的地位明显被削弱了;台湾教育部门还“通过一系列压缩中国史、增大台湾史的教纲修订,逐渐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分离出来,并将‘台湾史’作为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的主体”⑦。这是“去中国化”现象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反映,因此从课标中所体现的台湾文化史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价值取向上培养的是一种以台湾为主体的意识,难以体现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培养意识,这又是政治意识形态在教学中的反映,“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与形塑台湾青少年新的民族与国家认同”⑧。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材制定的基础,大陆在2011年颁布新的初中历史课标后并没有及时更新教材,因此在这几年内初中历史教学都是新课标、旧教材的模式。2016年新学期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可以发现明显加重了社会文化史方面的内容,将青铜器与甲骨文、百家争鸣等与文化史相关的内容单列一课,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与文化史课标及教学相关的研究日益重要。

注释:

①徐晓红.初中历史课标文化史的价值取向变化.教育科学论坛,2013,5:21.

②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历史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8、71.

③香港教育署.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1997.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⑤台湾教育部门.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1998.

⑥澳门课标为未公开发行的材料.

⑦⑧李理.“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书.台湾研究集刊,2008,2:26.

参考文献:

[1]香港教育署.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M].1997.

[2]台湾教育部门.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M].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历史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古代教育起源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生关系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两个学科教学经常存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探讨两者的共生关系,对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本质。共生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依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共生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中,共生关系更强调事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即两种事物的诞生存在一定联系,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正是体现了从自发产生到自觉构建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纳入到德育的范畴,这也意味着教育界普遍认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紧密的联系,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研究,两者的共生关系越来越明显,而两者共生的本质是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解析。两者共生理论的分析,要依赖系统的框架,框架分成两个维度,即横向与纵向维度,其中横向维度分析的是两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历史,而纵向维度则主要分析两种教育在不同时期所拥有的共生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两种教育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具有共同的思想起源、相同的教育目标以及共同的教育和研究对象。

(一)两者具有共同的思想起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古代的教育观中就有所体现,这也是两者的思想源头,虽然教育体制经过几千年的变化,但是两者的思想起源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播,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而内容上包含人格培养与良好的习惯。纵观儒家、道家与法家等各种德育思想,其中所包含的本质都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关键。由此可见,两种教育的思想起源都来自古代的教育观。

(二)相同的教育目标。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统一的教育目标,两者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的提升,引导学生不断改变与发展自我,促进大学生智慧、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使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评价人才的优秀也不单纯地以知识、技能为参照对象,而是综合分析人才的职业素质、技术技能、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育人,促进人才全面成长。所以,要求当前的德育工作者在教育上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的侧重点,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

(三)两者的教育与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教育对象无一例外是人,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为了适应人的需求,只不过两者在研究层面上有差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研究人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表现,对个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法,帮助个体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进而回归到正常的心理状态。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导向问题,依据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将个体的思想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研究内容与任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两种教育获得的结果来看,两者研究的目的无一例外都是帮助人成长,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两种研究都是个体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能够起到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此外,两者在教育方法上也有较大的一致性,实际教学中,两者经常使用专题讲座、课堂授课以及广播电视播放等方式进行相应的知识宣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渗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德育教学中,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任何一方面单独实施都难以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只有两者共同发挥,相互促进,才能完成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

[1]贾虹.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促进[J].教育与职业,2011(05):66-67.

[2]郑学勤,黎琳.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20-125.

古代教育起源范文4

教师应当在充分掌控古代汉语课程特点和重点的基础上理清层次,列出纲目,将繁散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以更加直观、简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在整个讲授的过程中求全而不求细,系统地呈现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学生不仅看清“树木”,更要对整个“森林”有完整而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如在讲授《汉字的构造》这一通论时,为了让学生对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构造、汉字的发展演变等系列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对《说文解字叙》的初步学习将“小学”的相关知识点关联起来进行提纲挈领式法的串讲。“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即为汉字的起源;“《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即为汉字的构造;“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即为汉字的发展演变和古文字的重要价值。

二、做好学情调查分析,针对学习难点,注重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体现针对性。

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教师应该在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做调查分析,同时在教学中多与学生交流,有意识地对他们的从业情况、学业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在教学中更加因材施教。防止出现基础较好的学生浅尝辄止,基础薄弱者“知难而退”、主动放弃学习。如针对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在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联系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在讲授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时,教师可以把各种象形字的甲骨文或者金文形体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教师书写古汉字的时间,提升课堂容量,而且这样的展示保留了古文字的本来面目,确保了象形文字的“原汁原味”,为学生呈现出一个个的鲜活的“”、“”、“”、“”(“龟”、“鱼”、“象”、“果”),一个个生动的“”、“”、“”、“”、“”、“”(“齿”、“眉”、“鼎”、“壶”、“车”、“册”)。三、语言与文化相联系,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含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们过去的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因此,在词义教学中,可以从古文字形出发,结合古代文化知识,梳理词义引申脉络,说明现今汉字组词造句的所以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缩影,把古字字形构意和古代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古文字的理解。例如:“即”、“既”字形相似,用法和意义容易混淆,若能从古文字字形入手分析两个字的构意,区分两个字的用法和意义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为坐的人面对食器“豆”,本义为走近去吃东西;而“既”的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像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为吃罢,吃过。理解了两个字的本义,他们的其他义项自然会迎刃而解。

三、精要点拨,授之以渔,拓展教学内容。

古代教育起源范文5

关键词: 人文 人文素养 历史新课标 思想文化史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国民优良品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文”一词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是对人的肯定。人文精神则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它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它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主张以人为万物的尺度;肯定那些在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那种精神气质:独立不羁的自由思想精神,勇于进取、忘我献身的精神,坚持真理、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关注人类在历史中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转而由关注历史到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由关注历史上的人类到关注当今的人类,由关注历史中个体价值的实现到关注现实中自我个体的发展;由关注人类全体到关注个体,从而关注个人的发展,关心他人。在这个由历史到现实、由全体到个体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思想、勇于进取、坚持真理、关注他人、忘我献身的精神品质。

二、历史新课标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体现。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就提出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本理念部分,新课标的突出特点是多处明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提出“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提出了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在学习方式方面提出了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评价机制方面,要求教师的评价更具科学性和人文性。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其中,过程与方法的提出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探究性学习受到师生的重视。探究性学习会弥补传统教育中科学思维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的不足。学生在探索问题、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如果不具备科学精神就无法获得成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出更使教育者从传统教育中单纯的政治教育向人文教育的转变成为可能。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在创造历史时必然会拥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教师只把历史本身交给学生,而忽视创造历史的人的情感、人的价值,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只不过是一具没有了灵魂的躯壳。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灵体验,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懂得对人的尊严进行捍卫;对自由、平等、正义进行呼唤;对人的生死、信仰、终极价值进行反思。这样学生学习历史才能做到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甚至共鸣,才能触及历史的灵魂。而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学习又会促使师生共同发展,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才会充分发挥。

三、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挖掘利用历史教学中的人文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来历史教学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以王朝兴替为主线,忽视了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内容的缺憾。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风俗史,尤其文化史方面的内容比重。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人民版教材必修模块三为例,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到近现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到近代的启蒙思想,有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讲述了中国思想传统文化从诸子百家到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古代圣贤孔子“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朴素平等仁爱思想,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墨子“兼爱”“非攻”“节用”的平民思想,还有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体会古代伟大思想家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民所思,“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情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中,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理解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古代绘画、书法艺术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对于西方思想史,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近代启蒙思想,有助于学生认识人文精神的起源,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发展表现出的特定内涵;文艺复兴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启了资本主义文明;人权至上,人的尊严与价值高于神、上帝,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人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而则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正确道路。

通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我们可以了解中国近代的思想先驱者在外来思想的冲击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追求民主的历程,可见我国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在追求着人文精神的实现,从到革命战争到社会主义实践,再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挫折中不断成长、弘扬。

通过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了解西方人文主义学者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的束缚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人,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的人文精神,它经过启蒙运动的升华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列有专门的选修专题:如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尤其希腊公民对自由、民主、平等的崇尚,还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凸显了对学生民主、平等、法制思想培养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充分利用近代社会民主思想的起源、主要观点、民主制度不同的表现形式、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中的代表人物来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法制观念,帮助他们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而且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条件。

总之,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会导致优良品质的丧失,国民素质的下降,我们不能再办没有灵魂的教育了。全社会都应重视历史教育,让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关注历史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的话:“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古代教育起源范文6

中南大学,简称“中南”,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湖南省唯一副部级大学。中南大学是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是一所以工科和医学为特色,涵盖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辐射军事学的综合研究型大学。

湖南大学,简称湖大,是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起源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湖南大学目前也还是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人文学科独具浓厚文化背景、经济管理学科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