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的优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视频的优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视频的优劣

短视频的优劣范文1

摘要:随着三网融合,视频网站已经成为三屏之上最具吸引力的媒体之一。但在繁荣的表象背后,视频网站却面临着几乎全面亏损的现状。在此背景下,爱奇艺与PPS宣布合并。本文将从爱奇艺和PPS合并的案例入手,通过浅析两者合并的背景及优劣,找出其兼并前后的动因,从而说明两者兼并为其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为后续网络视频企业进行整合提供依据。

关键词:视频网站;并购;整合;爱奇艺;PPS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9亿,较去年年底增加1057万人,用户增长率为2.5%,增速明显放缓。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9.4%,与去年年底基本持平。

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自2005年兴起,经过2007年快速发展和后来的版权合法化及政策调整时期后,网络视频行业开始步入整合。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拉开了此次合并浪潮的序幕。2013年5月7日,百度宣布3.7亿美金收购PPS视频业务,并包含了PPS和爱奇艺视频业务,再次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并购浪潮。

一、视频网站并购动因探析

从全球媒体并购热潮来看,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扩张、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以及科学技术的资本支持。下面本文将从两者合并前后的优劣分析其动因,希望能给其他视频网站借鉴之意。

(一)合并前,爱奇艺和PPS各自的发展瓶颈

爱奇艺自诞生以来都以中国版hulu的名义自居,但是五年下来并不适合中国市场,被迫开始转型。购买版权的长视频被搜狐独家策略限制,自制综艺节目又受到优酷土豆的压制。爱奇艺在2012年开始开发桌面客户端独立品牌,希望可以通过离线下载使用户获得良好的观影体验,并且通过P2P加速来节省宽带资源,但收效甚微,多个版本的产品体验都不是很理想,甚至有网友评论版本升级更难用。除此之外,市场推广也非常低调,甚至很少人知道爱奇艺还有桌面客户端,其活跃用户估计也不超过百万。

而对于有8年历史的PPS来说,一开始就适应中国大环境逐步发展起来,虽然有些盗版影视内容,但也还在可控范围之内,PC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用户数也比较可观,另一方面,它在用户数据、收入、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很难再有飞跃性的突破,高层人员也有意向寻找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来进一步发展企业。

(二)合并后,带来的积极效果明显

负责百度投资并购业务的企业发展部总经理汤和松对此次并购表示,规模效应、移动化是视频业务成功的核心要素。百度收购PPS之后与爱奇艺合并,使两者的用户时长和移动用户量均达到行业第一,此外,与PPS进行资源整合还可以增强爱奇艺的市场竞争力。

1、规模经济效用显著

Pratten和其他学者认为,追求规模经济是企业重要的并购动机。对于视频网站而言,相互之间可以共享内容版权及其他一切优势资源,并购的规模效应可以有效降低购买内容版权及宽带资源的成本。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对此表示“爱奇艺与PPS非常互补,在各自领域各占优势,业务重叠率仅14.45%,在人口资源和渠道出口上可以达到很好的共享。”

规模效应可以使视频网站的平均成本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而逐步递减,其边际成本也随之缓慢递减,但是网络的收益却会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而同比例递增;网络规模越大,其总收益和边际收益也就越大。总之,形成规模效应可以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是视频网站并购的重要动力之一。

2、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是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即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其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史密斯认为追求范围经济性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范围经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就视频网站而言,通过扩大网站市场,对产品精准分类,生产至少两种以上的产品从而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视频网站通过并购形成的范围经济优势主要有两点。首先,可以有效分摊视频网站的运营成本。近年来,PPS主要在用户生成内容和用户资源的帮助下,同游戏等行业进行合作从而盈利;爱奇艺则主要是利用百度搜索数据的优势,抢占流量入口和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在爱奇艺与PPS并购之前,双方都是各具优势的视频网站;并购之后,正版影视剧、网络电视、游戏、动漫、用户原创内容等产品都统一于一个视频网站中,从而使产品的成本得到有效分摊。第二,有效降低网站经营的风险成本。

3、重点打造UGG

长视频和UGC是目前国内的两种主要在线视频方式,长视频偏重媒体属性,UGC则偏重社交属性,长视频优势在于用户时长,UGC则主要在用户覆盖。爱奇艺CEO龚宇表示,今后将在坚持长视频的同时发力UGG视频。

《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短视频内容的用户数量已经远远超过长视频,其中超过七成的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选择观看有趣的短视频内容。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录制视频功能的便捷性,人人是导演成为移动视频UGG可挖掘的巨大价值。为此,爱奇艺推出了“啪啪奇”,PPS开通了“爱频道”,这些拍摄工具APP使得UGG分享更为快捷,爱奇艺和PPS合并之后,无论是在UGC的内容质量和盈利模式上还是在规模上均会超过优酷土豆,移动UGG成为视频网站盈利的新的增长点。

4、数据库共享

目前国内视频网站的盈利方式主要还是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基本占其全部营销额的80%甚至90%以上。爱奇艺盈利主要靠大品牌广告收入,而PPS则主要靠游戏广告收入。从广告的形式来看,大品牌广告所带来的收入要远远高于游戏广告所带来的收入。

百度精准的搜索数据成为爱奇艺的一大优势,爱奇艺基于该优势于2013年5月9日宣布其精准广告产品“一搜百映”正式投放市场。通过挖掘百度搜索引擎海量数据来优化视频广告服务,加速其广告变现能力。在该应用中,搜索关键词作为用户的需求信号,据此对用户进行购买需求定向,然后通过“云交互贴片”技术,让用户在贴片广告上实现游戏等多种互动功能,从而达到提高用户购买率的目的。

二、启示

根据上文以爱奇艺和PPS合并为例对视频网站并购动因进行的浅析,对其余的视频网站而言,有以下三点借鉴意义。一是可以通过优势互补战略,完善产业价值链。视频网站通过垂直并购的方式,本质上推动视频网站削减成本和增加收入。二是可以使用多品牌聚合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其在用户心中的印象,达到巩固品牌效应的目的。三是需要合理的视频行业资源配置,从而保证视频网站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短视频的优劣范文2

影视摄像是一门以技能应用为主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并行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影视画面的艺术理论和表现形式,也要亲身示范摄录设备的操作技法,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和互补。

(一)运用PPT演示文稿展示知识架构和图形解析

在PPT演示文稿中,通过画面文字大小以及色彩变化,将课程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性的传播。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要避免大版面的“堆积式”文字呈现,学生对于PPT演示文稿信息的接收量是有限的。文字信息的呈现量和展示方式需要通过“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等编排,而不是简单的文字资料的堆积。同时,可借助图形图像演示工具,将专业知识信息的抽象概念转换为具象的视觉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运用视频播放器展播摄像机的画面效果

在摄像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能“轻车熟路”地进行摄像设备的操作,并拍摄出富有美感的画面构图。但由于摄像机设备本身取景器偏小,只够操作者本人观看,使得一旁听课的学生往往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似懂非懂。即使教师在操作设备的同时,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也无法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点背后的画面形象符号,多数学生只能猜想设备操作和画面效果的关联性。而通过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平台,将各类拍摄手法和镜头运用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相应理论知识点存有形象化的记忆片段,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并进行实际操作应用。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系统,“直播式”呈现拍摄画面效果

讲授式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学氛围比较单调。因此,在“摄像机操作”这类技能性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辅助教学,演示操作过程。先将摄像机通过视频线连接至投影仪,然后运用多媒体视频信号传输系统,将摄像机的画面信号传送至投影屏幕上,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摄像机操作方法的现场演示,并引导学生有效操作摄像机,提炼画面构图。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四)运用多台电视机呈现多人拍摄画面的效果对比

在摄像实训过程中,通过视频信号线将摄像机设备与电视机相连接,实现摄像机和电视机画面信号的同步输出,并在同一实训环境中组建多个视频信号同步传输系统,便于开展画面“对比式”教学。在视频信号同步传输平台上,多个学生同时进行“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法的操作,每个学生每一个操作步骤均会呈现于电视机屏幕上。这种直观化的学习环境,促使“结果导向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缺陷进行及时校正,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多台摄像机拍摄效果的讨论。对比不同摄像机的画面效果,从中反思拍摄过程中操作方式的准确性及失误之处,并在现场主动探索问题的原因所在,在竞争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二、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画面的形象化特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但过多形象化画面的呈现,也会助长师生抽象思维的懒惰性,从而引发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文字演绎与形象符号呈现比例失衡

通过PPT演示文本呈现知识点的设计,文字、图片以及视频所占比例是否合适,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是将课本知识点照搬到PPT课件上,将课本文字转化成电子书,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也有的教师喜欢在PPT课件上链接大量图片和视频,却不对视频进行有效剪辑压缩,以致在一个较长的视频片段里,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却很少。有的PPT教学课件呈现的图形图像符号与教学目标并不吻合,教学中往往会失去重点难点,产生偏离主题的现象。

(二)过渡依赖教学资源而引发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对传统课堂和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进行对比,可发现一个有趣的视觉现象:传统课堂上学生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教师和课本;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则更多地关注PPT演示文稿,甚至是专注于多媒体投影画面,不关注教师的教学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过多地展播视频和图片,学生就会只顾着看视频和图片效果,而如果演示文稿中没有有效融入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学生的思维不是跟着教学内容走,而是围绕着图片视频等视觉符号进行他们自己的跳跃发散思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育工作者从传统教学思维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被动转变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教学平台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和经验示范,但也限制了授课者教学思维和技艺空间的拓展。从准备课件开始,教师的教学思路已经被束缚在PPT演示文稿上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和教学思路似乎也有意无意地随着PPT课件进行翻页式的游走。这种教学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设计与拓展,不自觉地围绕着多媒体投影屏幕上的信息符号展开教学。

三、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策略与执行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有优势也有劣势。而“影视摄像”这类应用型极强的技能型课程,必须更多地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通过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巧妙地解决多媒体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

(一)借助多媒体演示工具,有效地把握抽象知识与形象符号的呈现比例

在应用性课程教学中,部分抽象概念的知识点单纯靠教师的讲解与传授,理解起来较为生涩。而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形象演绎,加上教师适时地恰当引导,实现抽象知识“画面直播”式的视觉符号形象转变,可以填补抽象知识与具象理解之间的感知鸿沟。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视频图片等形象符号元素的选取与提炼应以充分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标准。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实现学习知识点的有效迁移

通过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平台,将摄像机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根据展播的画面效果,总结自身操作学习过程中的对错,并现场思考影视艺术理论的实际技能应用。对于摄像技术技能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和再创造。通过多媒体技术平台的辅助学习,学生能够对相关理论知识点进行画面感知和技术应用。通过现场互动交流学习,激发学生思维上的再创造,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形成有意义的技能学习。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个性化运用

学生面对具象的视觉符号,往往容易单方面无条件地吸收接纳,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画面“眼见即为实”。任何具象的视觉符号背后都有抽象的工作原理,以多媒体辅助设备的直观画面呈现,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不只单纯地观看画面效果,更要思考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结合,进而促使他们对同一理论知识点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运用。如何将泛化、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每个学生的技能,并进行个性化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网络媒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摄像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感知与理解许多直观镜头画面。单纯依靠教师讲授,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在网络技术、移动媒体不断发展的社会媒介环境下,可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组建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互动平台。教师通过这些平台有效地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合作学习和经验交流,探讨拍摄画面的优劣,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对镜头画面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以网络社交平台为载体,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五)运用手机APP应用平台,拓展学习成果即时分享渠道

短视频的优劣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德育功能;优化

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是“先成人,后成才”。一个人只有明确自身的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后,他身上的才华才能够用在正确的地方。对一个人来说,品德的优劣就是一串数字的首字符,附加的才华是首字符后的数列,道德为零,不管才华有多少都只是零,没有任何价值。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衍生出的以培养受教育者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活动。良好的思想品德会让人拥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操。在古代的教育中,代表德育的“礼”是“六艺”之首。中国自古是注重道德修养和礼仪廉耻的国家。中国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排在第一位。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思想道德的修养对教育来说是重中之重。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过多的接触到了国内国际混杂的思想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埋下了隐患。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使得新一代的青年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说一不二,物质世界的富足加重了精神世界的空虚。长此以往会养成他们骄纵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优化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有些高中政治老师在课堂中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有的老师虽知晓德育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追求高得分率和学生的阶段性成绩,对德育教育知识只是敷衍地一带而过,并没有认真将德育教育融合进政治教学中。还有些老师因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太长,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很困难。

(二)空洞抽象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对德育教育的传导只是停留在不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上,导致学生仅仅对道德停留在基本的认识层面。高中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因此,老师要在教学中授予学生判断是非黑白的能力,将部分学生扭曲的价值观纠正过来。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性格会很叛逆,老师的空洞的教学不仅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三)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归根到底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现行的教育体制依旧是应试教育为主,老师和学生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为来年的招生打好基础,只有牺牲素质教育成全应试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学生素质的好坏不能决定是否能够升学,分数才是硬道理。如此一来,学生只有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如何高效得分上,不得不忽略自设的道德建设。

三、优化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政治老师要充分全面地了解教材内容,进一步挖掘内容中的思想,将政治思想融入德育教学中,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融入了许多具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内容,为老师开展德育教育做好了铺垫。教师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可以对教材的主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挖掘教材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共通点,拓展教学思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德育教育的中心思想,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二)拓展教材的主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中政治课程同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联系,结合时展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老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状况,将课堂和实际相结合,在主干知识上扩展时事新闻,丰富课堂的内容,调节沉闷的学习氛围。

有教学条件的老师要将现代化技术融进教学中。例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短视频,老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设立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氛围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在讨论中越来越高涨,这就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多元化

德育教育最终是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列举出可能的后续发展情况和解决方案,将方案在全班交流之后让学生讨论后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并阐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价值观的正误,提升价值的判断能力。

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智育仅仅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德育教育却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开放的德育模式

封闭型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新时代要求学校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中接触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品德教育。老师要常与家长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隔绝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造成的恶劣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的优劣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导向,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要承担起建设和发展国家的重任,在思想道德上不能有任何偏差。德育教育广泛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政治课本的每一个章节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老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时展的特征,与时俱进,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引导学生树立的正确价值导向,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

参考文献:

短视频的优劣范文4

1 慕课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慕课发展

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MOOCs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大学发起,短短一年多时间席卷全球十几个国家。600多万人参与网上学习,遍布世界220多个国家,其影响范围、扩张速度、冲击力之大,引发教育界一场变革的风暴。目前全球慕课主要有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台。三大平台在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评估、学生诚信要求、微证书的发放等方面各有差异。2013年5月美国在线平台edX发展亚洲首批成员,清华北大香港科技大学加入其中,7月国内由上海交大牵头,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C9高校以及几所985高校,就在线课程标准与共享机制以及平台的建设加强合作。2015年2月教育部工作要点,其中提出了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加大了对慕课知识储备和探索性研究。

1.2 慕课特点

慕课整合了全世界各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课程,低成本或免费学习,以兴趣为导向,不分国籍,不受时空限制,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全程网上完成。它与传统课堂几十或几百人不同,一门慕课受众上万人,目前最多的达16万人之多,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年来知识获取的传统教育方式。慕课在设计上主要采用知识点碎片化。慕课把一堂课的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把原有传统教学的45分钟的教学内容碎片化,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点通过设计,以趣味短视频形式呈献给学生。课程设计精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导向选择课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考试成绩评定方面,采用随堂考试,随机学员互评或者机评方式。慕课设计了虚拟课堂,可以同时大范围讨论式参与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同时建立了大数据分析,解决课程效果评估,数据库把学生的答卷以及讨论的数据收集起来,给学习者进行综合的评价。通过对开设课程的学生人数,合格率、学生的评价来分析课程的优劣,以此来提高教师制作慕课和教学的水平。慕课可颁发证书,具有微证书的管理功能。

2 慕课对现行高校教育方式与体制的影响和思考

2.1 慕课对高校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慕课的“翻转课堂”将对高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将改变教师的主体,过去“填鸭式”一言堂的灌输方式,逐渐被教学团队所替代,教师主要制作慕课以研究为主,课内教学改为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成为答疑解惑的辅导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高等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重大改变,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外自主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地点以及时间,可以自主选择,对学习中的疑难点,可根据需要反复学习,使学习过程和方式更趋于灵活。在推行在线作业及讨论过程中,组成学习小组,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互助关系,在交流中互相提高。把传统的考试方式转变为交流探究式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慕课对现行高校体制的思考

慕课的出现给高校管理体制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与挑战。试想慕课学习者通过低成本、共享的方式获得学分以及学位,得到大众的认可,将对现有的高校体制如:课程安排,教材设定,人员管理,办学成本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国际一流的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未来可能垄断高等教育的资源,主宰学科前沿发展。曾有专家称,50年后世界只剩10所大学,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我们要做好准备,转变传统观念,紧跟慕课的发展趋势,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慕课的发展,从西方逐渐转变为本土化。目前国内顶尖大学强强联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搭建慕课学习平台。MOOCs在中国的发展,还需要许多因素的完善。首先,需要网络全面覆盖,使用成本较低,才能使慕课共享资源成为可能。同时国家要做好调研,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高校联盟与设计企业合作,提供大规模的优质慕课资源,大量培养慕课设计专业人才,让教师队伍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逐渐建立新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未来高校慕课产业有无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 MOOCs的学分、考试评估以及证书是否具有广泛的接受度,这些问题都决定着未来MOOCs在中国的发展方向。慕课对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将如何迎接这种挑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

短视频的优劣范文5

关键词:高一学生;学习适应性;成就目标取向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普通高中的普及,高一学生普遍感到课业繁重。对高一学生的学习调查显示:存在学生上课听不懂,课堂不知道如何做笔记,课后作业花很多时间,作业有较多不会做,作业应付完成等现象,表现出学科学习的不适应。为了较全面、客观地了解高一学生的学习问题,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作为测量工具,选取部分测验题对本校高一学生在期中考后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如下统计表:

高一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水平12个内容量表上的不良率

[\&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学习技术\&应试方法\&不良率(%)

\&38.3\&48.3\&37.3\&33.7\&27.7\&36\&排序\&3\&1\&4\&7\&10\&5\&\&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独立性\&毅力\&身心健康\&不良率(%)

\&22\&43.7\&25.7\&34.3\&28.3\&31.7\&排序\&12\&2\&11\&6\&9\&8\&]

从成就目标取向的理论来分析,上述的适应不良体现出学生发展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

二、学习适应性与成就目标取向的概念

1.学习适应

学习适应作为个体的某种适应状态,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周步成教授等学者通过实证调查研究进行分析,认为学习适应性是“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其主要因素有学习热情、有计划地学习、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记忆和思考的方法、学习环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他们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作为测量学习适应的工具,当前在国内得到普遍的使用。

2.成就目标取向

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研究是成就动机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美国斯坦福大学德韦克教授(Prof.Dweck)研究揭示了两种目标倾向:成绩目标取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致力于通过寻求关于自身能力的肯定性评价、避免否定性评价来展示自身能力的高水平;学习目标取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又称作掌握目标取向,致力于发展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两种成就目标的定义对比

[\&学习目标\&成绩目标\&成功是\&提高、进步、掌握、创新\&高成绩,比他人更好的表现,在标准化测量中取得相当的成就,不惜一切代价地取胜\&有价值是\&努力,挑战困难的任务\&避免失败\&满足感的产生是基于\&进步、掌握\&成为最好的,低努力的成功\&喜欢的工作环境\&有助于个人潜能的成长、学习\&能建立不同成绩等级\&努力的理由是\&活动内在的、个人的意义\&证明个人的价值\&评价依据\&绝对标准,进步的证据\&常模,社会比较\&错误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具有信息\&功能失败,缺乏能力和价值的证据\&能力是\&通过努力发展的\&天生的,固有的\&]

已有的研究成果较一致地说明了在学习和掌握成就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目标取向者会较多地使用整合、重组等深层加工策略,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得更有计划性,并进行自我监控。成绩目标取向者为了取得好成绩,则倾向于采取见效快的浅层加工策略,如尽量详尽记录,死记硬背例题和答案。这些方法或许是应付考试的暂时“捷径”,却不利于个体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随着学习难度和要求的提高可能导致学习困难。

三、成就目标取向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成就目标取向的差异影响着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1.认知方面

两种目标取向的个体对能力和努力的关系的认识有所不同,形成努力学习和比较消极地对待学习的态度。持学习目标的个体把努力看成是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途径或手段,相信努力和能力是一种正向关系;持成绩目标的个体则认为高努力的失败固然意味着低能力,高努力的成功也不代表有能力,因此更向往低努力的成功。

从调查发现,高一学生的学多表现为无计划性,尤其是期初两个月的数学学习,学生听课和作业的思维还都停留在浅层次,导致学习的效果差。有一些初中数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认为能力好随便学学就能得高分,遇到问题简单应付而过,导致越学越差.而初中很努力才保持较好数学成绩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意识到高中数学难而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时落后也能与老师交流学习方法,争取进步。

2.情绪情感方面

成就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面对困难与失败时的情绪反应。

面对失败和困难,学习目标取向的个体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学习过程所带来愉、自豪感也帮助个体面对困难保持积极的情绪。对于成绩目标取向的个体来说,失败就意味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焦虑、羞耻感等消极情绪的产生,这些情绪反应将影响个体对成就任务的评价和有效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而影响学业成就水平。

3.行为方面

成就目标的取向还影响着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和对任务的选择。学习目标取向的个体倾向于选择挑战性的任务,具有较高的坚持性和专注水平。成绩目标取向者对任务的选择则受到能力知觉情况的影响,个体的不自信往往倾向于选择容易的学习任务。

在高一刚开始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作业采用分层作业形式,分为必做题(必须掌握)、选做题(认为当天数学学习时间过长不做的题)、挑战题(有相当思维难度的题),结合学生的作业和表现,参考成绩可以看到不同目标取向者的行为选择。

四、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取向”的策略和建议

综合成就目标取向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提倡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目标取向,认识到通过努力可以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能力的培养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言语影响(如表扬、故事阅读等)等直接方式来塑造或培养个体的能力观;二是从学习过程因素,即通过控制或影响反馈寻求学习策略和情绪反应等过程变量,从而反过来影响能力的形成。

1.坚持表扬“努力”,提高学习认知

表扬都能带给人喜悦,对个人因努力取得的成功给予表扬更能激励其不断进取,因此,要有正确的表扬角度。比如,老师考试后的表扬,往往表扬成绩优秀的和学习进步的,名单宣布完就算表扬结束。要使表扬发挥激励学生自身和成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榜样,可这么做:表扬成绩优秀,应让学生讲学习的投入和学习方法,表扬的是他好的做法,优秀是必然结果;表扬学习进步,可叫学生介绍这阶段学习上的改进或改变;老师还可能了解到某学生很努力但成绩不够好,可以针对试卷中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肯定其他的努力;还可以表扬卷面工整者(字可以不好看,但用心写一定可以工整,,坚持就可以改变自己书写的潦草问题)答题规范者,等等。让学生认识到努力是可以提高学习能力的,“聪明”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学”的。厦门市教育名师任勇老师总结的教学经验中就有“每日一赞”,明天表扬谁是备课的一个环节,他提到可以表扬:最近进步的学生,给出新颖解题方法的学生,自觉预习课本的学生等。还可以抓住课堂外学生问问题时、作业面批时或是交流谈心时留意学生的亮点,不遗余力地进行表扬。

2.注重介绍“名家”,提升积极情感

古往今来的科学家如果没有持久的付出是难以成名成家的。在课堂内外介绍他们的努力精神和伟大成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认知取向和积极进取的情感意识。如: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和他的“1+2”,持续2~3周在课堂上涉及相关话题,如,PPT课件选用陈景润的图片,播放简短视频,让学生课后了解陈景润的故事每天课堂5分钟交流,或粘贴于学习角,还可以给学生一些数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和钻研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函数时介绍欧拉和他的成就,激励学生今后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成功。提升和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情操,对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关注学科“教学”,促进能力行为

学生兴趣和努力的持续还要以能力的发展作为前进的阶梯,落实到学科上就是提高学科的学习能力。

(1)坚持“问题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是以学生知识学习和思维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教学。

案例1: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

定理导出:

问题1:作出y=x,y=x2-2x-3的图象,写出零点,观察零点附近函数值的变化;

问题2:作出y=的图象,观察原点附近函数值的变化;

问题3:尝试归纳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的条件,可以再画几个函数图象,给出有零点的判定方法吗?

定理剖析:

问题1:把你认为定理中的关键词划线,解释理由;

问题2:依据定理能判断有几个零点吗?试分析有1个、2个零点的情况;

问题3:若f(a)・f(b)0,有确定的结论吗?

(2)坚持“个体差异”的学生观指导学习

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教学中进行个体指导必不可少。首先对学生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等学习环节整体指导,还需就学习内容如概念、公式、解题的方法以及运算能力、想象能力等数学能力进行针对整体和个体的指导。了解学生是如何理解某个概念,解一道题是如何想的等,就容易进行学习指导了。

(3)坚持“知能有序”的课外作业安排

就是一份作业应兼顾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促进。任勇老师对作业的形式和选题有深入的研究,总结了作业的“序化、类化、活化、深化”的内容层次。他还常让学生出题并在课堂分享,达到激励学生和深化学习内容的目的。

案例2:“含根式函数的值域问题”作业

1.y=

2.(1)y=x+(2)y=x-

3.y=x+

4.(1)y=+(2)y=+

5.(1)y=+(2)y=-

对学习适应性与成就目标取向的研究显示,对高中生的教育要引导有利于能力发展的学习理念,促进积极的动机意向,培养学习的目标取向。社会在快速地变化着,生活等待每一个人去适应、去发现、去追求、去超越……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短视频的优劣范文6

    企业经营以盈利为本。处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出版社,能否盈利是数字业务的根本问题,许多出版社就因盈利模式的缺乏而在数字业务上踯躅不前。相对于传统出版来说,数字出版不仅仅是产业技术的更新,更是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变化是:以出版社为链核的产品驱动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驱动模式。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客户居于中心地位,实现客户价值成为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根本目标。而传统意义上界于作者和发行商、读者之间的出版社,如果还想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必须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来实现自身盈利的最大化和持续化。

    一、客户价值是数字出版企业的价值之源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发展,人类所能接受到的信息由短缺变为丰富,并迅速转为过剩;出版、传媒等领域也相应呈现出由“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到“读者(或受众)为王”的转变。就我国数字出版的兴起历程来看,当数字技术的神秘面纱被撩开后,无论是以研发数字阅读终端见长的汉王科技、还是以海量电子书资源自诩的方正番薯网,都不能为其自身和它们所服务的出版社带来应有收益;在付费模式健全、业务成长迅速的手机阅读业务中,真正有可观收入的传统出版社也很少。这说明,对渠道、内容和终端的依赖不足以构建起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在目前的传播环境下,它们还没有成为读者阅读和消费的必要条件;这就使数字出版的经营者不得不转向它们的客户,即数字环境下的读者需求和消费行为。美国学者迈克尔·希利认为,数字出版时代消费者的行为与前一代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依赖网络,通过网络社区进行交流,极少且很快转变自己的品牌忠诚度,对权威和内容可信度具有不同的态度,具有购买能力,但更习惯免费(消费模式),熟练掌握寻找目标内容的方法技巧,对图书内容的展现形式和时机具有较高要求,习惯综合文字、音频和视频于一体的混合模式,同时他们倾向吸取来自多渠道的观点——不管来自朋友、社区,还是陌生人,无论来自具有资格的群体还是新人,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渠道,他们都乐于接受。①由此可见,数字时代的读者,在消费过程中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内容满足,而是综合的价值最大化。出版社只有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基础上,才可能把客户变为盈利之源。

    客户价值就是企业在与客户交易过程中,企业提供给客户,并由客户自己判断,最终指向客户需求的价值②。而企业价值就是企业从客户那里获得的价值。像其他领域的经营活动一样,数字出版经营的核心是把客户价值转化为企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出版社和客户之间所交换的价值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有形价值是在交易双方可见的图书产品、图书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以及客户支付的货币、会员费和服务费、订单等。无形价值则是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缄默、不明确的知识和信息,包括内容传播平台、论坛、社区和客户需求、客户忠诚、市场知识、读者信息、对图书和服务的反馈等。数字环境下出版社和客户之间的价值流如图1所示③,其中实箭头表示有形价值,虚箭头表示无形价值。不难看出,主要由图书产品、信息和订单、付费构成的有形价值对双方是重要的;而那些无形价值的重要程度也不可低估,它们构成了出版社把握客户的消费特征、满足客户消费需求、增强客户忠诚度的前提,成为出版社未来持续盈利的基础,所以它们也是出版社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在数字出版经营中,出版社仅仅把眼睛盯在现实可见的收入上是短视、狭隘的,它们需要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来实现自身价值。并且,在现实的竞争性市场上,出版社需要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客户价值,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二、五因素驱动数字出版的客户价值

    出版社在为客户创造和传递价值的过程中,仅产品质量和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深入理解客户需求及偏好的基础上,通过识别、把握和有效利用客户价值的驱动因素来提高客户价值。根据营销学相关理论④及数字出版业运作实际,可以认为,数字出版客户价值的驱动因素主要由产品和服务、技术、品牌、知识和关系等五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从这五个因素入手,出版社可以构建起数字出版的客户价值的创造体系。

    

    社区感 论坛 传播平台 需求 图书信息 服务和技术支持 优质图书

    出版社 顾客

    会员费与服务费 订单 客户忠诚 市场需求 读者信息 对图书和服务的反馈

    图1:数字时代出版社与客户之间的价值流

    1.产品和服务因素。产品和服务是驱动客户价值最为重要的因素,它主要以质量、价格和体验性三个方面为衡量标准。质量是客户所追求的利益,只有质量卓越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最大化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实现客户价值。价格是客户所付出代价货币表现,是客户的负面价值,同样的产品和服务,价格越低,客户所感知的价值就越高。数字出版是一种体验经济,无论是产品或者服务,都需要客户付出时间、精力、感官等多种主观因素进行体验。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质量、价格和体验性虽然都有一定的外在评价标准,但在高度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数字出版消费中,质量和价格高低、体验性的优劣都与客户的主观因素紧密相关,完全统一的客观标准是不存在的。就像人民军医出版社社长齐学进所说,“数字产品本身就是可以变化、可以任意组合的东西,组合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导致了盈利模式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变化性”⑤。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出版社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可以大规模定制的优势,根据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迅速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2.技术因素。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数字出版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驱动数字出版客户价值的一个主要因素。数字出版技术包括了整个出版流程、出版管理、内容传输和呈现、搜索、加密等各方面的软硬件技术。出版社对先进技术的采用,有的有利于提高出版产品和服务提供效率或质量,有的能够降低出版成本,有的能够提升顾客的购买和阅读体验,都为客户创造了新的价值。所以在数字出版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版社需 要紧跟持续性的技术升级来保障客户价值的不断提升。自20世纪80年代起,麦格劳—希尔出版社就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或者附属的额外内容刻录在光盘中,与纸本教材一起捆绑销售;进入21世纪,它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教材的教学课件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接着与远程网络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把自己的教学课件载入到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中,再后它又推出电子教材、在线学习工具等,最近两年还专门开发应用于苹果终端上的数字教育产品,还通过亚马逊销售其数字教材。可见,麦格劳—希尔在教材数字化业务上就是通过连续性技术革新,不断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从而也保证了它在数字教育出版内一直领先的地位。

    3.品牌因素。在数字出版领域里,品牌也有多种,如品牌作家、品牌作品、品牌出版社等,它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客户价值驱动因素。从对客户的心理影响看,数字出版品牌主要包括品牌意识、品牌认同和品牌忠诚三个方面。对于客户来说,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识可以帮助客户理解、解释、阅读、加工有关内容产品或服务的识别信息,简化购买决策。而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降低客户的购买风险,增强其购买欲望。《哈里波特》作为一部在全球拥有很高知名度的作品,其电子版网站在2011年7月开通后,在还没有开始销售的情况下,到2011年10月,就吸引了100万名“哈迷”的注册用户翘首等待。国际著名专业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在数字化转型中,利用自身在STM出版领域的良好声誉,在其SpringerLink平台上面向作者客户开展在线优先出版和开放存取出版业务,通过向作者收费使科技成果在第一时间发表,受到许多客户的欢迎。

    4.知识因素。这里的知识指客户和出版社相互促使消费的经验的积累,它包括客户的消费经历和体验的累积,也包括出版社为客户服务经验的累积。作为信息和知识产品的数字出版内容,客户在对它进行购买、阅读的过程中会提高对它价值的判断,加强自身消费的过程性体验;出版社则在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搜集和分析客户及其构成特征、消费行为、反馈信息等,增加客户方面的消费知识,可以据此对客户进行细分,提供个性化服务,不断改善服务客户的质量,增强客户价值的创造力。施普林格在SpringerLink平台上线运行后,发现直接登陆平台的客户比例很低,而来自Google的客户比例很高,后来,它与Google合作,并收购四家网络广告公司,通过搜索引擎和广告等多种手段把客户拉到SpringerLink平台上,带来了销售量的大增。⑥

    5.关系因素。这是指出版社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客户关系是驱动客户价值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信任、情感联络、转移成本三个层次。信任是客户与出版社之间关系的基石,当客户对出版社建立起某种信任后,客户就会把出版社当作可以信赖的合作者。情感联络是维系客户信任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关心客户需求并给予其尊重,可以提升客户的忠诚感,从而为客户创造了价值。客户与出版社的关系越亲密,他在放弃该出版社而转向其竞争对手那里消费的情感成本和物质成本就越高,出版社为其创造价值的动力就越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出版社可以通过越来越丰富的渠道加强与客户联系。

    三、塑造以出版社为中心的数字出版价值网

    出版社可以从驱动因素入手创造、提升数字出版的客户价值,但客户价值不是由出版社自身单独实现的,而是与客户、作者、渠道运营商、技术服务商等合作方共同创造的结果。另外,在企业战略层面上,管理学、经济学关于“价值网”“网络经济”和“顾客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告诉我们:作为一种以信息和知识为对象的网络经济形态,数字出版领域内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与其相关者所营造的价值网之间的竞争。所以,对于出版社来说,为使客户价值最大化,奠定自身持续盈利的基础,除了营造自身的价值创造体系外,还需要与数字出版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企业共同建立一个价值网。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领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缺乏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恶性竞争频发等,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读者、作者、出版社等方面的利益,制约了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其背后固然有产业发育不健全的客观因素;更重要的则是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轻共同创造客户价值重相互争夺利益的经营行为造成的,这在根本上是受传统线性价值链观念的制约所带来的。澳大利亚学者Bill Martin和Xuemei Tian认为,价值链在知识经济价值创造的复杂性和网络型公司无形价值的角色方面缺乏解释力,因此在数字出版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中,需要引进价值网模型⑦。价值网是在世纪之交由Adam Brandenburger、Barry Nalebuff、AdrianSlywotzky等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一种理论,认为价值网是由产业链上利益相关者(即节点,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补充者四类核心组织)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型价值生成系统。作为一个分析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具体的产业组织形式,它打破了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和价值活动顺序分离的机械模式,围绕顾客价值重构原有价值链,使价值链各个环节以及各不同主体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相互衔接、融合以及动态互动;利益主体在关注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价值网络上各节点的联系,提高网络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对价值创造的推动作用。在以前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容资源过于分散,渠道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过于集中,出版社普遍实力弱小且相互之间多竞争少合作等原因,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价值链中整体上居边缘地位。但是,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生态的优化,如渠道增多,技术门槛降低,产业分工加剧,文化资本市场兴起,出版和传媒、电信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等等,建立以出版社为中枢的数字出版价值网是完全可能的。

    按照价值网理论,数字出版价值网是由出版社与其紧密相关的四类成员间的相互关系联结成一种动态、有机的价值创造体系。这四类成员包括:读者客户,由作者、技术服务商等组成的供应商,由渠道运营商、终端设备商等组成的补充商,与该社业务相近的出版社所组成的竞争者等。合理处理出版社与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价值网建立和良好运行的关键,这就需要出版社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市场需求信息共享机制。价 值网是以客户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同时也是一种需求拉动系统。正是读者需要激活了整个数字出版价值网络,价值网运作的最终目标也是满足读者的各种需要。作为价值网的中枢企业,出版社的一个主要作用在于敏锐地发现潜在的读者群及现实读者群的需求信息,并把这些需求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技术服务商、设备供应商和、电信运营商等,使得价值网络里的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贴近市场,并对市场状况及其变化迅速做出响应。

    第二,与其他各方建立以紧密合作为基础的共赢关系。在价值网模式下,数字出版的各方参与者之间的利益相互捆绑。单个成员公司要在价值网上获得发展,必须获得环境的支持及相关参与方的认同和协作;它的行为与选择,也会影响网上其他主体甚至网上各主体的行为与选择。各成员在关注自身价值形成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价值网络上各节点的联系,提高网络在主体之间交互作用对价值创造的推动作用。因此,致力于价值网边界的扩大,实现价值总量的增加,是数字出版价值网各方谋求自身价值增长而又不损及他方的最优策略。在此基础上,出版社可与各方建立起共赢关系。

    第三,提高各方核心能力,加强网络协同效应。过去,出版业界通常将出版社独特的内容资源、电信企业的渠道资源、技术公司的专门服务等看作各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获得垄断性利润的来源,而对于数字出版价值网来说,企业间的资源与能力的互补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网络资源的独特性和网络的不可模仿性是价值网的核心竞争优势。所以,提升、优化价值网成员公司的核心能力,可以发挥成员之间的协同效应,可以最有效地实现客户价值,给竞争对手增加了竞争难度。

    注释:

    ①[美]迈克尔·希利,黄俊译:《混乱时代里的永恒:美国数字出版和书籍销售的近期发展趋势》,《出版科学》(双月刊)2011年,第1期第19卷。

    ②张明立:《客户价值——21世纪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③该图参考[澳]Bill Martin and Xuemei Tian. Books, Bytes and Business. ashgate, 2010:143.

    ④张明立:《客户价值——21世纪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55~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