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的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理学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理学的性质

药理学的性质范文1

1·硅的物理性质:硅有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种同素异形体,晶体硅为灰黑色,无定形硅为黑色,密度2、32至2、34克每立方厘米,熔点141摄氏度,沸点235摄氏度,晶体硅属于原子晶体,不溶于水、硝酸和盐酸,溶于氢氟酸和碱液,硬而有金属光泽;

2·硅的化学性质:硅有明显的非金属特性,可以溶于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中,产生硅酸盐和氢气,加热下能同单质的卤素、氮、碳等非金属作用,也能同某些金属如Mg、Ca、Fe、Pt等作用,生成硅化物,不溶于一般无机酸中,可溶于碱溶液中,并有氢气放出,形成相应的碱金属硅

(来源:文章屋网 )

药理学的性质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生;厌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2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心理及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关于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定义、表现及特征、影响因素及预防矫正等方面。从以往研究中可得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厌学现象在中职学校尤其常见,对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目前的厌学现状, 进一步推进学生厌学心理预防矫正的研究。

1 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分析

中职学生厌学现象相当普遍,学生来源复杂,除了初中毕业生,辍学后又重新上学的学生,还有许多社会青年,他们的共同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就动机低下,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又缺少勇气和决心,甚至自暴自弃,常以 “我不行” 作为推辞,害怕失败,从心理上不指望自己能成功。其次,自我评价低下,缺乏必要的自我认同感,认为自己不能学好,因而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困难面前不去思考、努力,逃避困难。再次,效能感低下,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想的更多的是失败,不去努力便放弃,因而经常体验到失败,厌倦甚至厌恶的情绪,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最后,消极归因,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失败多于成功,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从而更加以固执、消极的方式对待学习,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把这一切问题都归因为 “自己笨”。

2 厌学心理的危害

厌学心理是一个社会、学校、家长都担忧和关心的问题。厌学心理的危害性首先在于它的普遍性、易流传性, 这对我国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模仿。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其厌学症将继续流传和扩大。其次, 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影响。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能掌握熟练的技能,并能在社会中胜任某种技能型工作,如卫生类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护士。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 就不可能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更不可能掌握熟练的技能, 又何谈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呢?再次, 厌学心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不乐学, 不愿意学无法取得优秀的成绩, 达不倒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无法融入社会和得到社会的认同,进一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厌学是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因此,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真正关注。

3 厌学问题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理论性的层面上, 实证性的研究偏少, 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理论分析少, 多集中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主观感受,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多采用实证性研究。已有的实证性研究多采用问卷法对厌学的影响因素及厌学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 问卷多为自编调查问卷, 现在仍没有统一的问卷全面地反映出厌学的影响因素,对厌学状况的考查情况也不统一。在现有的研究当中,关注人群主要是中小学生,而对中职学生的研究少之又少,研究方法也不统一规范。中职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会进入社会,若在校期间厌学心理严重,将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适宜的针对性强的研究方法,加强实证性研究, 以得出更有说服力和信效度较高的研究成果。

4 研究的意义

厌学是学生对正面和负面学业负担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尤其是中职学生,在经历中小学阶段,很可能已经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而家庭和学校把这都归咎于学生主观原因的做法对成长中的少年极不公正,也是成人和教育者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学生之中的确存在主观厌学的倾向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个人责任,但是,也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所受的待遇和教育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育者和社会必需寻求理性的解释替代粗暴的对学生的责怨态度,勇于承认、担当道义责任,帮助学生从学业倦怠和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走向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全面和谐。只有对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才能得到可信而又有价值的结果,才能指引我们达到最终目的。

5 结语

学生厌学心理是一个心理问题, 也是一个教育问题, 心理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学者应共同参与研究, 通过研究探索去 “拯救一批人(包括诲人而倦的教师和学而生厌的学生)、一代人(当前社会现代化急剧转型背景下的未成年人)和一批学校(薄弱学校、教育Y源分配中的弱势学校)”,履行和实现教育工作者在当前国情条件下的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使影响厌学心理的内外部因素都能有效地改变, 达到预防及改善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张保丽.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干预[J].才智.2009(27).

药理学的性质范文3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药物性间质性肾炎; 药学观察

【中图分类号】R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26-01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70岁,因全身多关节肿痛1年,加重伴发热1周为主诉于2009年8月22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多年,平时血压控制水平在150/90mmHg以下。多年未做血生化方面的体检。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指关节轻度疼痛,晨僵,检查RF阳性,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未用药物治疗,症状逐渐减轻。1周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全身关节肿痛,僵硬,活动受限,在附近诊所静点头孢曲松针治疗1周,效果欠佳,仍然高热,以下午及晚上较甚,T最高39.4℃,给予肌注退烧药(具体不详),体温可降低,但是降低后又会逐渐上升,故来入院诊治。患者发烧时怕冷,无寒战,无咽痛、咳嗽、尿频、尿急及尿痛等症。

入院查体:T39.1℃,P100次/min,BP130/70mmHg,面部潮红,形态肥胖,咽部无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Rt:WBC18.27×109 /L,N94%,plat390×109 /L。Hb78g/L。血白蛋白32g/L,肾功能示:尿素氮6.3mmol/L,肌酐107.9ummol/L,尿酸292mmol/L.Ccr65ml/min。类风湿因子803.8IU/L,C反应蛋白31.1mm0l/L。血沉:128mm/h。血糖:5.9 mm0l/L。尿微量白蛋白14mg/L,尿Rt: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正常。NAP阳性率98%,积分268.肺SCT示:心肺未见异常。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2 主要治疗经过和临床药学监护

入院后给予强的松片45mg/d,抗免疫反应,美洛昔康片7.5mg/次,2次/日,消炎止痛治疗,发热消退,体温正常,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服强的松片10天后改为30mg/d,并给予甲氨蝶呤片,以有助于减少激素剂量,但患者出现四肢红斑状皮疹,无瘙痒,停用甲氨蝶呤片后皮疹逐渐消失,关节症状好转瞩其出院,复查:血Rt:WBC7.2×109 /L,尿Rt:正常,血沉63mm/h,RF786.5 IU/L,血糖10.4mmol/L,肾功能:尿素氮6.2mmol/L,肌酐87.5ummol/L,尿酸367mmol/L。

患者回家后每月减强的松片5mg。美洛昔康片不变。在减到20mg/日时,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关节疼痛加重,又来住院治疗。此次入院检查发现肾功能:尿素氮7.9mmol/L,肌酐147 ummol/L,尿酸354mmol/L,钾3.12mmol/L,钙1.75mmol/L,血糖11.2mmol/L。尿Rt:白细胞(+),镜检:白细胞2~7/HP,血沉49mm/h,RF425.2IU/L。血Rt:Hb87g/L,其余正常。血白蛋白35g/L,ANA(-),ENA多肽酶均(-)。患者诉食欲不振,无尿频、尿急及尿痛等症,给予头孢哌酮感染治疗,速尿针静推,利尿消肿;停用强的松片,改为抗炎作用较强,对钠潴留作用微弱的甲泼尼龙片16mg/日口服,继续服用美洛昔康片7.5mg/次,2次/日,达美康缓释片30mg/日,以降糖治疗。患者双下肢水肿减退,尿Rt正常。给予来氟米特片,以抑制免疫反应,患者又出现四肢红斑状皮疹,仍无瘙痒,停用来氟米特片后,并用肤严宁膏外擦,皮疹逐渐消失。病人突然诉夜尿增多,未重视。住院近1月查:肾功能:尿素氮8.7mmol/L,肌酐228mmol/L, 尿酸367mmol/L,Ccr46ml/min。尿Rt:正常,尿微量白蛋白17mg/L。

给予低蛋白饮食,配合开同片5片/次,3次/日,以提供必需氨基酸并尽量减少氨基氮的摄入。减少美洛昔康片至7.5mg/日,关节疼痛减轻,晨僵消失。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口服尿毒清颗粒,排毒通便,静点银杏达莫,改善肾循环。患者经上述治疗血肌酐下降至127ummol/L,血色素91g/L,血沉45mm/h。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3 讨论

患者老年女性,7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d,平时血压在150/90mmHg以下。住院期间出现有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关节肿痛,僵硬,活动受限。治疗期间出现有双下肢水肿,夜尿增多等,也出现过血钾偏低。血沉偏快,类风湿因子滴度高。血浆白蛋白正常。肾功能逐渐增高,尿常规正常。患者长期服用有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美洛昔康片。非甾体抗炎药几乎都可以引起肾脏功能障碍。据报道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占药物性肾衰的37%。目前认为此类药物可以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缺血性肾损害,高血钾及水钠潴留,其次可以诱发肾病综合症和急性间质性肾炎[1]。此病人在类风湿关节炎症状控制后,曾出现过双下肢水肿,当时考虑为激素引起的水钠潴留,未考虑此药引起的,给予速尿以利水消肿。后来发现肾功能出现异常改变,夜尿增多,尿常规正常。所以,药物导致的间质性肾炎可能性大。

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片和来氟米特片时均出现四肢红斑状皮疹,无瘙痒,停药后皮疹消退。皮疹出现后不久,发现有双下肢水肿,夜尿增多,血钾偏低,无症状性白细胞尿等。药物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称为药物过敏性急性间质性肾炎。一般认为与机体超敏反应相关,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引起免疫反应,引发肾脏损伤。此类病人尿检可见无菌性白细胞尿,也有病人会出现蛋白尿,有肾脏功能急剧恶化的表现。所以本病例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也不能排除。

4 小结

本病例最后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并发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因药物导致的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作用:系药物毒性发生的最重要机制,药物直接损伤肾细胞,导致肾脏损害,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二是间接作用:通过影响肾细胞代谢或造成尿路梗阻,导致肾损害,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肾细胞环氧化酶的活性,使前列腺素合成障碍,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水钠潴留等。三是介导过敏反应:如抗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肾炎及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等[1]。此病人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就含有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对症处理就是停用或减量相关药物,服用激素治疗。

药物引起的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治疗[2]包括以下三方面:①尽可能去除诱发因素;②充分的支持治疗;③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去除诱发因素是防治此类疾病的关键。大多数药物诱导的间质性肾炎,停止使用致病药物后其肾功能损害多可逆。对一些由不明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患者,应停药或使用其他药物代替以确保致病药被排除。

参考文献

[1] 李晓玫,急性间质性肾炎,郑法雷主编,肾脏病临床与进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23~124

药理学的性质范文4

[关键词] 献血者;无偿献血志愿者;管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a)-206-02

The necessity of managing and training volunteer blood donors

CHAI Wanxin

(The Central Blood Station of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Foshan 528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train a group of excellent volunteer blood donors who have organization and good medical knowledge about blood donor, obey disciplines and laws, be active in serving for blood donors. Methods: 158 volunteer blood donors were managed by different levels and trained gradually. Results: ①The satisfactory rate of blood donors to volunteers blood donors was increased from 47.0% to 95.5%, there was apparently difference in the satisfactory ratebefore and after being trained (χ2=110.14, P

[Key words] Blood donors; Volunteer blood donors; Management; Training

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他们出于奉献、友爱、互助和社会责任而自愿、无偿地以自己的时间、技能、知识、献血(髓)的感受及经验等资源,配合采、供血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开展推动自愿无偿献血及捐髓的宣传发动和服务等活动,有效地推动了自愿无偿献血和捐髓活动的健康、快速发展[1]。近年来,各省血液中心、地区血站相继推出招募大批无偿献血志愿者来协助宣传服务和推广自愿无偿献血的工作,但由于缺乏科学、有序的组织管理和适当的、循序渐进的组织培训,使得这些志愿者缺乏组织纪律,群龙无首,无偿献血知识欠缺,献血法律意识淡薄,宣传发发动工作效率低,未能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优势作用。如何让这些来自社会各界、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志愿者成为一支有组织、守纪律、懂法律、服务主动热情的优秀团队是一项亟需研究和实施的工作。我站对招募的158名志愿者进行了科学的分级管理和全方位渐进的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站共招募158名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招募的条件:至少献过1次血,自主报名,具有对无偿献血事业的热情及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热衷于志愿者工作,行动方便;年龄、学历、职业、性别等其他条件不限。

1.2 方法

1.2.1 组织管理志愿者队伍有自己的队旗、队徽、队服、队规、有志愿者工作者证和服务手册。手册中有详尽的服务队章程、管理办法、志愿者行为规范。分级管理的组织机构:一级区红十字会;二级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三级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办公室;四级:①宣传策划分队;②成分献血献髓分队;③稀有血型服务分队;④献血服务分队。分别设有大队正、副队长、办公室正、副主任、各分队队长和不同地域的分小组长,进行逐级分级管理。

1.2.2 培训确定培训目标:熟悉服务队章程、制度,并自觉遵守;熟悉献血法律及法规,能正确应用;掌握献血相关知识,能正确解答献血者的疑问。培训内容:理论和实践,①服务队章程,行为规范;②献血相关法律及法规,如《献血法》、《广东省无偿献血管理办法》、《红十字会法》;③血液生理知识,献血相关知识、献血前、中、后的注意事项及观察护理要点;④文明礼仪,沟通技巧;⑤营销理念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创造思维在志愿者工作中的应用。培训师资队伍:血液学教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中级医务人员2名。培训方法:①电视短片;②多媒体课件授课;③小组讨论、交流;④派发宣传资料、学习课件自学;⑤医务工作者和资深志愿者现场示范带教;⑥网站志愿者论坛及到其他地区参观交流等[2]。

1.2.3 效果评价①调查无偿献血者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满意度。2006年6~12月对这158名刚招募的、未经管理培训的志愿者进行跟随流动车外出宣传服务,2008年6~12月再对这158名已接受分级管理和循序渐进系统培训的志愿者跟随流动车外出宣传服务。同时向他们服务的献血者派发宣传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共400份,收回390份,其中,培训前210份,培训后180份。内容包括:着装是否得体、有无持证上岗、接待是否热情主动、宣传解答是否清楚、献血知识和献血法律及法规是否清晰、服务是否到位等。级别分为满意和不满意。②成功宣传发动首次参与献血的人数。志愿者宣传发动的献血者,在其填写的献血登记表右上角注明“”标记,即表明是由无偿献血者宣传发动成功的献血者,2008年1~12月开始进行“”标记,2009年1月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对158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培训前和培训管理后献血者对其工作的满意度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无偿献血者对培训前和培训后无偿献血志愿者工作服务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见表1。

表1 无偿献血者对志愿者工作满意度调查

经统计,2008年全年由经过科学的分级管理和系统的多样化培训后的158名无偿献血志愿者成功宣传发动首次参与献血的人数为10 360人次/年,其中,首次献全血9 614人,献单采血小板578人,留取骨髓标本168人。现在这批志愿者已经是我区无偿献血宣传、发动和义务服务的主力军,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3 讨论

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相互之间陌生、缺乏信任感、协作力度不够,要采取培训、座谈、交流的形式让大家相互认识、了解,从而增强集体协作能力。

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是一支特殊的志愿工作者,他们所做的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安全和健康的问题。他们必须清楚献血法律及法规和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绝不能做有违献血法的事,比如献血间隔时间、一次采集量、献血者体重和年龄的限制等。向他人宣传献血时首先考虑对方是否适宜献血,献血对其健康有无帮助,而不是说动别人献血就是好事[3-7]。

无偿献血志愿工作是一项广受社会大众关注和尊敬的高尚事业。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形象和声誉。所以,组织纪律、言行举止、着装都很重要,必须要严格要求,统一管理。

无偿献血志愿工作主要是宣传发动献血、献髓,为其他献血者献血时提供优质服务,这就要求志愿者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对其进行人际沟通、文明礼仪和创造思维的培训也非常有必要。

本研究证明,我站对158名志愿者进行科学的分级管理,全面、系统、多样化的培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3]。献血者对志愿者的满意度由培训前的47.0%上升为95.5%。无偿献血志愿者成功招募的献血者人数达到10 360人次/年、约占我区总献血人数的1/3。其中,首次献全血9 614人,献单采血小板578人,留取骨髓标本168人。所以,对志愿工作者进行科学的管理、全面系统的培训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更好地协助或配合采、供血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持续、健康地推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8]。

[参考文献]

[1]李慧文,蓝欲晓,朱为刚,等.发挥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在无偿献血、捐髓者招募中的作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3):260.

[2]邓曦,柯卫泽,刘渊.无偿献血志愿者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6):535-536.

[3]张清,周延凤,高东英.献血者招募:从社会营销中获益[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3):179.

[4]杨海燕.语言交流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75-76.

[5]高爱兰.采血护士言行对献血者情绪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121,137.

[6]杨素霞,卢芙蓉,孙华波.机采血小板供血者的招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5):84.

[7]曾凤芹,齐存生.秦皇岛市40岁以上无偿献血者献血目的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4):50,65.

药理学的性质范文5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心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高职院校大多学生是由于高考失利或成绩偏低而被迫进入高职院校,并非自己主观意愿,在入学时就存在消极情绪。对将来前途比较迷茫,没有一定的目标。在学历方面,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历不如普通本科学历,不能清楚认识到这两类学校是侧重点不同而已。高职院校学生受社会影响,普遍对自己获得的学历不满意,产生自卑心理。在一项“大学生薪金调查”中,问及高职院校学生有关期望薪金时,他们竟回答“我们不属于大学生,我们是高职生”。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签约调查结果显示,高职专科毕业生签约率为20%,而本科生签约率为18%,高职专科生的就业签约率高于本科生2个百分点。当获得这一结果后,多数高职学生对结果表示怀疑,认为统计数据存在偏差,总不相信高职大学生能有较好的就业率。从这些事实反映,高职院校学生求职前对就业已失去信心。

高职院校侧重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工人”。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相对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来说,又属于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使命,他们不但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要体现出较好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中均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在就业指导方面,也突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型”特点,展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就业过程的参与主体、劳动力市场和高教部门。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下面从就业过程参与主体自身因素、就业市场、国家政策及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除了少数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过高外,关键是个体就业能力的强弱。可见,就业能力是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在研究就业问题中,“就业能力”被广泛采用,但对“就业能力”一词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认为就业能力是就业者个人的一种能力,具体体现在获得工作机会和保持工作,并获得良好工作成绩的能力。瑞士学者戈德斯密德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大学生就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一是对丰富知识的掌握;二是就业动机和良好的个人素质;三是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四是敏锐、广阔的视野;五是有效的工作方法。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对就业能力定义为:就业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就业者潜能的自信。我国学者对就业能力进行了归纳,认为就业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从以上观点可知,就业能力是就业者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观等在获得和保持工作中的体现。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就业观。就业观是指就业者对某一职业的一种态度、观念和认知,是个人在就业中对某一职业的倾向,是由个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等共同组成的。一个人就业观在特定地点、时间和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就业观具有发展性,一个人的就业观会随社会环境、个人经济地位、社会经历及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然,就业观具有较强的独特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程度、性格特点及生活环境不同,对职业的要求和认识也不相同。所以,就业观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就业观与就业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它们的影响和支配。就业观一方面指导就业者对职业的选择,并通过所选择的职业体现出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说,就业观是人生观在个人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就业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问题。正确的就业观指导一个人选择合适的职业,能激发个人内在工作潜力,发挥其工作热情,体现出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业观是价值观在个人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职业选择和从事职业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就业大学生在就业问题考虑、为获得所需职业做准备及职业寻求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是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2009年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新闻会,前教育部部长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实践目标都围绕着“就业”而展开。就业贯穿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大多数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考虑将来就业方向,开始就业方面的准备,如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方面也开展多种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尽最大努力地开展与企业合作,让大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建立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行为就是大学生就业心理过程,对最后的就业有直接影响,期间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就业成败,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心理是树立就业观的基础。

第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环境是指与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就业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些是正面影响,有些是负面影响。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加大,客观上需要大量的高水平、高技能的劳动者。高职院校是适应时展,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摇篮,为知识经济时代提供人才。另外,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升级阶段,不但要调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第四产业,这样,传统的劳动者不能满足第四产业的需要,这为高职院校“高技能、应用型”大学生提供机会。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定的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就业者就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基本规范。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不断发展与改革的变化过程,体现出一定的调控性、导向性和约束性。

第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是根据就业者的特点、就业意愿及社会职业需求帮助和指导就业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为其职业选择、就业准备及职业发展提供知识与技能,提供职业市场、组织招聘等与就业相关的综合性咨询服务活动。狭义地讲,就是为就业者获取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服务与指导,以实现就业者顺利就业。

药理学的性质范文6

现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上。因此,对于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在专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法律教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以更全面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律教育

近年来,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社会单位之一的民办职业院校随着国家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要求,而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社会对人才也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民办高职院校除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社会不断更新进步的技术水平,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教育中,而法律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法律教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到底有何重要性呢?有哪些途径呢?

一、法律教育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法律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民办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除让学生学到一门扎实的技术外,更应加强综合素养培育,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原因在于,企业在用人一开始虽然重视技能水平,也将此作为门槛之一,但是随着职业发展深入,往往会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国家对法制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各行各业也重视法治方面的改革,法律知识和素质也是其中一个关键。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应加强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常识甚至知识,既充分响应国家要求,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学生法律常识的提升,也有助于校风的有序化形成,更有助于学生管理。

(二)法律教育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保护在现实很多案例事件中,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大多数学生遇到侵害事件时,不能很好地保护自身权益。有时明知权益受到侵害,也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因此,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加强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储备足够的法律常识,才懂得并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加强自我保护。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以国家法律法规作为日常行为规范,成为法律制度的忠实拥护者,这样助于法制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逐渐法制化。

(三)法律教育有助学生长远发展在社会中,很多案例的主人公往往是缺乏相关法律学习的吃了苦头。由于不懂法律,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劳动成果却被懂法的人窃取,还有一些不顾法律规定,干违法事情谋取利益,最后自毁前途。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受到相关法律知识的教学,在工作生活中就能有一定的预判和处理能力,可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因此,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坚持高职教育的目标,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社会需要什么,就应该相应的培养什么。尽管现今互联网+社会对技能需求日益精进,但仍需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培育。特别是目前社会人才需要具备法律知识,学校就应加强日常学生管理中的法律教育,才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教育对策

1、日常渗透,增强法律意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进行法律教育,需通过日常不断反复的管理教育,渗透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班级思想政治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课、班级活动以及日常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学习法律,学会如何运用法律,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进校园作讲座,利用权威知识不断强化法律知识学习,令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性。

2、结合专业,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效果也不如预期。教学方式未优化是其中一个原因,法律基础知识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小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该课程应结合学生的专业。比如,对动漫专业的学生直接讲刑法很难达到效果,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但如果讲与动漫设计有关的权利保护而引发的刑罚案例,跟专业对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日后对学生的发展也有益处。所以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在教学方式上引用实际的案例,把抽象的法条具体化,让学生在实际案例当中体会法律的严密和威严。另外,在教学分班上,一般学校考虑师资情况,在教学班安排下,往往只考虑班级人数,没有考虑到专业分班上。为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应更注重专业班级集中学习,更有利于教师课程准备,也更有侧重。同时,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不要刻意分开道德和法律,而应将两者相结合,不断增加法律知识在课堂上的比例,与此同时又可以增添课堂趣味,可谓一举两得。

3、增加法律教育第二课堂,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单纯的日常渗透教育以及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法律知识储备的要求,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往往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相关专业法律课程的设置,学生的能力培育上出现法律意识的缺失。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法律教育的第二课堂,比如通过选修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需要修得相应模块的法律知识学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并通过课堂形成体系化的法律知识,增加法律知识储备,强化法律意识。

总而言之,加强法律教育,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既可以形成良好的校风,使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更能符合办学目标,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加强法律教育,能有效提升高职院学生的法律素养,为国家的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长根,陈一健.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7

[2]张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与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王军梅.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免责声明

中文期刊网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期刊咨询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