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

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发放;管理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流动人口也一直保持在居高不下的状态中,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流动人口做出的贡献,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县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而且,据我县相关的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县各乡镇的流动人口当中,其青壮年占据较大的比例。因这种特殊年龄比例原因,也表明在流动人口当中大多数人都处于生育的高峰期,因此,有必要强加对流动人口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生管理。但是,因为流动人口的不稳定性与特殊性,给各乡镇计生部门的管理工作也带来较大的难处,而加强流动人口避孕药具的发放与管理,也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流动人口的特点分析

流动人口在全国的各大中小城市均有分布,其人口的组成较为复杂,且还具有流动性大、数量大、年龄较轻等特点。在这其中,一部分的流动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其学历素质均比较高。但是,也有一部分流动人口文化层次比较低,因此,这些人口往往不能胜任专业的工作,所以大多数均是从事建筑、服务等行业的工作。并且,因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学历比较低,这使得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在一些高速发展的城市中生活,也有一定的压力。

基于一部分流动人口的特性,如他们年龄较轻,文化程度不太高、收入较低等因素,因此,为了节省开支,在生活时往往需要同别人合租。另外,因为文化程度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原因,使得其在与异往、生活的过程当中,没有强烈的避孕意识,其中有一部分人还不能完全接受科学合理的避孕措施。从而,也造成了意外怀孕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的现象,这也会给我县计生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并且,因部分流动人口避孕意识薄弱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给城市的和谐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1]。

3 针对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发放管理的现状分析

3.1 育龄期女性的避孕措施不到位

在很多女性的流动人口当中,绝大多数已成年,并已到了育龄期,而这些处于育龄期的女性流动人口在生活、工作当中,也会不断地接触不同的事物与人。当她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自然需要结识异性,并开始谈婚论嫁。但在这些女性当中一部分对于避孕方法没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也使得她们不能够做好避孕措施。

另外,还有一些已经生育过小孩的育龄期妇女,按照我国相关的规定,其应该做好相应的避孕措施。但是,她们的避孕意识淡薄,有些妇女不仅没有响应国家的计生号召进行放置宫内节育器等方式进行避孕。而且,在她们当中,有部分为的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使得很多第一胎生了女孩的育龄期妇女,还想着生二胎,或是三胎,从而,使得她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避孕不够重视。在此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因避孕措施落实不到位,除了给育龄期女性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程度影响之外,还会导致隐性意外妊娠率升高,从而也给计生部门对于计生控制与管理的工作带来了困难。

3.2 对流动人口的婚育信息了解不全面

另外,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因素,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资料建档。很多的流动人口,他们的就业行为随意性,不具备长久性与稳定性。且我国属于人口数量多、民族多的国家,各地或各民族的文化与生活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性与多样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也给相关计生部门对于流动人口全面资料信息的了解带来了难度[2]。由于对流动人口资料信息了解不全面,也没能完整合理的对他们的信息进行建档,从而对于这些流动人口婚育信息的了解,也便显得十分的片面与不足。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给他们的生育行为带来了很大的隐蔽性,从而,也限制了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工作。

3.3 避孕药具的发放不及时

除了育龄期女性避孕措施不到位、计生部门对流动人口婚育信息掌握不全面之外,计生部门对流动人口避孕药具的发放不及时,也会影响计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国内大部分城市现状,其避孕药具的发放均落实不到位,除了一些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府部门、社区稳定性居民的免费避孕药具的发放相对的及时之外。很多的中小型企业、民企、流动人口聚集地、个体户等大多都没有能够及时地对流动人口发放避孕药具。而针对这些现象的存在,我县各乡镇的计生部门也未能够对其进行及时合理的解决,使得长期下来,因为避孕药具的发放不及时,而造成了计生管理工作的困难。

3.4 避孕药具发放的途径单一

除了避孕药具的发放不及时外,因为避孕药具的发放途径单一,也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流动人口的有效避孕。如对于避孕药具的发放,只是片面的处于社区、部门、机构、大型药店等地。在发放途径这一方面,没能充分地考虑到流动人口流动性较大、分布性较广的问题,从而使得很大一部分流动人口

都不能及时的领取到避孕药具[3]。

4 加强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发放管理的措施分析

针对对于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发放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加强管理,才能更好的做好计生工作。通过对以上主要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虑与分析,县镇乡级计生部门应该通过加强对育龄期女性避孕措施的宣传、完善流动人口的婚育信息资料、合理及时地发放避孕药具、增设多途径的避孕药具发放点等方面。从而对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发放管理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加强与开展。

4.1 加强对育龄期女性的避孕宣传工作

首先,针对育龄期女性流动人口对避孕意识的不重视等因素,应加强对其进行避孕措施宣传的工作。通过加大力度的宣传,使她们能明白避孕的重要性,并提高对避孕节育知识的知晓率,以及熟悉对避孕药具的合理使用。

对避孕节育的宣传,主要可以通过张贴横幅标语、社区黑板宣传、发放避孕节育知识手册,并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的方式,使大家都能明白避孕的重要性。另外,计生部门也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尤其要重视对流动人口居住密集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有效积极的宣传,使进入育龄期的女性与其他流动人口均能配合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4.2完善流动人口的婚育信息资料

对流动人口的资料进行完善与建档也十分地重要,虽然流动人口属于一种庞大的群体,且他们具有不稳定性,但也不应该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对其资料的统计与收集,忽视此方面的工作。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生部门也应紧随时代的潮流,在各种高科技的应用下,更好地完善流动人口的婚育资料等[4]。并以流动人口的居住与工作点为主进行资料调查,尽最大可能确保对流动人口记录的完整性,并通过精细化分类,使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能得到有效地掌握。计生部门在对流动人口婚育信息资料的全面了解之下,再进行避孕药具发放管理工作,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3合理及时地发放避孕药具

针对避孕药具发放不及时的现象,应该对其进行严加的管理。并通过对基层避孕药具发放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素质水平进行综合培训与提高,从而能使其管理人员对避孕药具的发放工作提高重视度。最好可以通过上门发放或持卡领取的方式,使流动人员在领取避孕药具方面可以比较便捷,并通过计生部门与流动人员的共同协作,有效地搞好计生工作。

另外,也可通过对流动人员进行上门随访、约定随访、书面随访、电话随访等方式,及时地了解流动人员的工作动向与日常生活情况,通过人性化的随访,实时地掌握流动人员的生活与工作,从而也更便于对其进行避孕药具的发放[5]。计生部门再通过对流动人员在使用避孕药具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的监测,并对其工作进行不断的改进也完善,从而有效地加强我县计生管理工作的力度。

4.4 增设多种途径的避孕药具发放点

针对避孕药具发放途径单一的问题,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计生部门也应该科学合理地增设多种发放避孕药具的途径,通过对发放途径的完善,从而有效地保证避孕药具的发放均能落实到位。可针对流动人口较多、较密集的地点,如火车、汽车站、宾馆、医院、社区、工厂等地,在周围设置避孕药具自助发放机,流动人员可通过刷卡等方式来领取避孕药具[6]。

可招募一些志愿者,定期在流动人口密集处对其进行发放避孕药具。并针对一些流动人员较多的企业,可将做好避孕措施对企业、对社会、对员工本人的好处进行详细讲解,通过企业将避孕药具对员工进行统一的发放,从而有效地提高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发放管理的工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流动人口进行避孕药具的发放与管理是需长期坚持,且难度较大的工作。基于流动人口对我县的重要性,各乡镇计生工作部门必须要对其重视,并通过对避孕措施的大力宣传、完善流动人口婚育资料、及时发放避孕药具、增设多途径的发放点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的难题。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县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荣华,马红颜.2011年上半年鄯善县流动人口避孕药具管理与服务、发放、使用情况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02(7):246.

[2] 李春平,刘越.江苏省流动人口药具知识掌握及使用代际差异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12):

[3] 陈芳.规范避孕药具管理,提高服务质量[J].医学信息,2010,23(10):334.

[4] 胡旭华.加强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发放管理工作的调查工作与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392- 393.

[5] 程艳.论如何做好新时期乡镇计生服务站对避孕药具的管理及服务工作[J].中外健康文摘,2010,7(9):248- 249.

[6] 干科春.推进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服务的探索和思考[J].健康必读,2011,7(7):409.

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范文2

坐在达卡的出租车里,我被堵在了一条严重塞车的街道中,在这种情况下,为数不多的好处之一就是给你机会了解来敲你车窗的人,他们可能是来兜售小手工艺品或者爆米花的,也可能是乞丐。几天前,就有一个十来岁、抱着个孩子的小女孩来敲我的车窗。

在后来的接触中了解到,女孩儿有个漂亮的名字叫Monisha,怀里抱着的是她年幼的弟弟,看她自如地在马路上来回走动,俨然一位成熟的母亲。Monisha从远处就认出我是个外国人,径直向我坐的出租车走来。她时不时地冲我笑,想从我的口袋里讨到钱。她是位捕猎者,而我就是那猎物。作为一个刚到孟加拉国的外地人,我对他们的语言一无所知,反过来,她也一样。我们只能通过眼神和笨拙的手势交流。然而,坐在出租车后座的我似乎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疲惫、绝望和沮丧,这些情感和她勉强挤出来的笑容以及和她笨拙地假装讨不到钱而生气的样子交织在一起。在那一刻,我感到非常的沮丧。不明白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爱心依然未能为Monisha这样的孩子找到正确的出路,因为他们正在遭受着他们本不该有的经历,而且她年幼的弟弟也正和她一起承受着这些――这现状让我沮丧。

就在我一直努力搞明白Monisha的想法和感觉的时候,我们陷入了数分钟彼此都很不舒服的盯视中。我努力地想通过眼神的交流,向她“挤出”尊重、价值、希望,我尝试用意念向她传递这些情感。当出租车向前挪动了几米后,她继续跟来,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盯视。我当时真的希望这个世界能够为她而改变,就在那一刻、那个地方。但是,这样的事情在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出租车载着我离开了,而Monisha则凝视着我们远去。

Monisha的故事只是我在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移民贫民窟见证的诸多故事之一。联合国人居署报告称,目前全球6个人中有1个人居住在贫民窟,而大约在未来的30年里,这一数字将要增加到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贫民窟。如果这是真的,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在城市中,对于能源和水等资源的竞争将会变得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创造和睦共处的社会,就需要巨大的努力。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贫民窟只是一个近代现象。自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数量以及这些城市中贫民窟的数量急剧增加,其相似的发展轨迹是:先缓慢增长,然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迅速爆发。因为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原因形成的障碍因素,在20世纪早期阻止了人口和贫困从乡村向城市进行巨大转移的进程。虽然那些障碍因素在今天的某些情况下依然存在,但是其界限已经日趋模糊,人口迁移现象渐渐普遍。

上个世纪,全球人口数量在短短的30年内翻了一番,而占将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总数90%的人口,在未来将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里。

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在向城市涌入。贫民窟发展趋势这个问题,已不单单是一个国家性或区域性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问题,是一个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的全球性问题。不同机构之间,特别是非营利组织、企业界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尤为重要。他们应该精诚合作,共同找出综合的办法以解决城市移民现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范文3

传统上,中国的农村经济一直被看作是灵活自由的农耕经济,能够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从而支持城市和国民经济发展。但是,以观察的眼光看,农村经济与中国现代化部门之间的关系,远比这要复杂得多。

这种复杂性表现为,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和慢速发展周期,农村经济和其他经济部门不断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国农村经济所做的,不是仅仅被动地承受现代化经济部门扩展和痉挛所带来的冲击,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那些痉挛。

粮食周期矛盾起伏

经济和政治原因,加上国家安全因素,使中国的粮食在农业经济及其周期性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施加了有力但并不总是有利的影响。中国粮食产业的起伏和兴衰,反映了抵制粮食进口的国家政策与农民必须从粮食获得的低收入之间的不断争战。

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中有一个主要目标,类似未来国际冲突中的应急计划,其目的是把国际社会实施制裁、停止粮食进口时中国可能承受的打击,降低到最小程度。例如,中国政府关心的是,用宝贵的外汇资源来维持农村居民或“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而不是用它来发展现代化的经济部门。

坚持限制粮食进口,实际上会断绝国内的粮食来源,让中国大致面临两个选择。首先,中国会允许国内的粮食价格上升到足够高的水平,使农民自觉自愿地种植足够多的粮食。这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粮食价格偏高;需要增加城市居民的工资,以提高其粮食补贴;各种产品的价格相应增高;城市居民抱怨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

另外,中国也可以采取通过施加压力和说服劝导结合起来的办法,保证农民种植足够多的粮食,从而通过粮食高产来保持市场上粮食价格的低水平,使城市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然而,这种做法的副作用是,农民的收入更低了――至少在官方指定的专门生产粮食的地区。后面这种方法是中国政府采取的基本粮食战略,但是这种战略也遇到了麻烦,因为它只能间断性地取得成功。

政策补贴杯水车薪

这种战略之所以陷入麻烦,是因为有些时候,当农民开始种植更多的粮食后,遇到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粮食生产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价格随即下跌,不足以维持一个可以接受的农村生活标准。

过去的25年,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政府都要插手帮助农民,抬高粮食收购价格,对农民给予补贴,以便农民能够维持稳定的生活标准。这时,政府就要支付难以承受的高昂补贴费用。

当粮食收购补贴过于昂贵,粮食供应充足、粮价低廉时,政府开始松动其“压力加说服”战略。于是,农民转而种植其他农作物,有时候这种转移非常快。然后,经过几年的时间,粮食产量开始收缩,粮价逐步回升。这时候,一个新的粮食种植周期就会重新开始。

这种周期性变化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巨大的。其原因不难看出:种植粮食给农民带来的利润十分微薄,如果以适中而合理的工资来估价他们的劳动时间,结果甚至是造成了损失。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政府一直强迫农民种植粮食,粮食产量居高不下,由此造成了粮食市场价格的大幅回落。

2004年以前,粮食补贴的预算支出都是微不足道的。有关农村消费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2001年种粮面积有所减少,农民收入得以增加,但到了两年后,农村家庭的消费增长仍然保持低水平。当政府2004年再次提出或强调农业年度种植粮食的要求时,也抬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与此同时,政府还免除了农业税和农民向地方政府缴纳的大部分费用。

免除这些农业税相当于增加了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这种财政支持不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而是通过降低财政收入预算来实现的。税收减免并不只给那些与低收入抗争的专门种植粮食的地区(所谓的“粮食基地”)的农民带来了好处,它也让所有农民同时受益。

消费鸿沟深壑难填

就收入和消费而言,在经济慢速发展周期,农村经济面临着更为极端的体验,而城市地区则发展得较好。然而,在快速发展周期――除了20世纪80年代以外,城市地区总体上也跟农村地区发展得一样好。因此可以说,不是农村受到的冲击在快速和慢速发展阶段更为极端,而是农村地区在这两个阶段的发展情况都不太好。

从1984年开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种不同的城乡消费实践所带来的长期影响是,加剧了城市和农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农村人均消费收益一直十分微薄。2005年,农村家庭消费才呈现出恢复的迹象。

相对于城市消费水平而言,降低的农村消费与经济活动周期之间的联系表明,有两种基本力量在发挥作用。其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周期内的通货膨胀增长,它增加了城市的收入,但在调整通货膨胀时延缓了农村消费的增长速度。其二是,在经济慢速发展周期内,政府重新强调的粮食种植政策。换句话说,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纪录显示,无论是经济快速发展和慢速发展,都对农村消费行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差别对待,逃离乡村

到2005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即使不是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成果,也是其重要成果之一。

做一个最可能的估计,到2005年年底,60%的中国城市人口是在之前两年半的时间里,从农村地区移居到城市的。换句话说,在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中,最多只有40%的人口,是改革开放开始之时享受补贴的城市人口及其后代。2005年,在总数为5.6亿6千万的城市人口中,有3亿多的人口原来是农村家庭的。

有关调查得到的信息显示,在城市地区工作的农村移民的生活水准,远比他们仍然留守在农村地区的亲戚生活水准高。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策,显然给这些来自农村的人口带来了好处。

如果仅仅考虑到那部分依然生活在农村的人口,那么,就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况来说,实际情形可能更为糟糕。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明显地把农村地区置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在很多方面,这种对农村的政策偏见,是控制通货膨胀和刺激发展的实际努力,于无意之中带来的结果。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快速增长阶段,除了2004年到2005年,银行存款增加,通常将款项贷给城市项目,特别是基础建设项目。同时,调整工资意味着弥补为了帮助减少改革的负效应所带来的代价――但这些补偿性调整只针对正式城镇职工。

此外,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未纳入农村人口。这样,再就业培训补贴、失业保险以及最低收入保障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改革困境的安全阀,并没有覆盖到农村人口。

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范文4

受多种因素影响,流动儿童全程免疫接种覆盖率低,存在免疫空白,常成为各类免疫相关传染病的易感对象。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武进中医院预防保健科积极探索实施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新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其工作做法与取得成效及工作体会作一简介,供同道参考。

1 主要做法

1.1 部门配合,加强管理由于各级政府把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开展情况列入对各镇(街道)、村(居)干部的年度目标考核,有力地促进了流动儿童服务管理齐抓共管,整体推进。主要是充分发挥计免专管员与社区医生的作用,同时每季度会同外口办做好流动儿童排摸,及时采集暂住人口身份、居住、卫生保健等信息,使卫生系统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1.2 强化宣传,提高意识针对外来人员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除了在暂住人口登记处等源头宣传教育外。同时,开展“同乡示范”教育,通过现身说法、乡情示范来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另外,加强主题宣传与搭建宣传平台等途径,在积极做好日常宣传及“4月25日免疫规划宣传日”的基础上,通过健康教育讲师团,走村入户开展宣讲、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预防接种知识。由于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使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从被动转为主动,及时为流动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1.3 关口前移,建卡查验由计免专管员与社区医生等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对未在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建卡的流动儿童,立即填写《现场建卡联系单》,督促流动儿童的家长带孩子到医院预防接种门诊建卡接种。对已建卡未按期接种的流动儿童进行追踪调查,对漏种流动儿童及时进行补种。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及协调,督促各类托幼机构、小学和初级中学查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对无《接种证》的流动儿童视为未接种,4个月内安排完成基础免疫。

2 取得的成效

2.1 是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由于多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流动儿童免疫规划质量。卫生部门除了负责辖区内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规划管理和组织实施,做好宣传培训、疫苗分发、预防接种、疾病监测等工作外。同时,教育部门负责落实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配合开展未接种和未完成全程接种儿童的补种工作。另外,公安、人口计生和外口办等部门搞好流动儿童登记和统计工作,摸清应接种儿童底数,协助做好儿童预防接种的免疫规划工作。

2.2 是接种意识显著增强 由于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极大地增强了流动人口对儿童预防接种重要性、必要性和及时性的感性认识。同时,流动人口深切感受到了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带来的好处,巩固促进了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局面。

2.3 是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2006至2011年,全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新建卡数从260多人逐年上升至1300多人;连续居住3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建卡率达到95%以上;刚满一周岁流动儿童五苗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预防接种门诊在服务数量、质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2.4 是相关疾病有所下降 结合麻疹、脊灰疫苗、乙脑疫苗等各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要求,将流动儿童纳入查漏补种重点对象,使全镇流动儿童免疫相关疾病发病率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有力保障了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

3 工作体会

3.1 领导重视是促进工作开展的关键武进中医院高度重视流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切实把流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摆上公共卫生工作重要位置,优先考虑,重点保证。并成立了流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项目工作的开展。

3.2 部门协作是抓好工作成功的基础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大,不易管理的特殊性,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工作难度非常大,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仅依靠卫生部门,而没有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是不可能将这项工作做好的。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多部门的通力协作。组织协调卫生、计生等部门人员开展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主动搜索工作,协助发现新迁入儿童,督促其到医院接受保健服务,从而确保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工作项目的成功。

3.3 加大宣传是提高工作的有效途径 只有把儿童保健知识宣传到位,让流动儿童家长能了解到国家提供的免费预防接种服务,并体会到儿童预防保健的重要性,流动儿童家长就会变原来的被动接受服务转为主动要求服务,流动儿童预防保健覆盖面就会得到有效提高。为此,武进中医院预防保健科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如新闻报纸、宣传栏、发放宣传材料等,从而广泛传播卫生知识,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卫生保健意识。

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范文5

一、主要工作

⒈强化宣传教育力度,确实转变群众生育观念。继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利用春节回乡探亲育龄妇女较多的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对面教育,邀请乡妇幼保健医生予以上课,倡导婚育新风,并进行新《计划生育法》宣传。6月份我们以村为单位组织育龄妇妇,分不同年龄,不同内容进行面对面教育宣传。全乡共有732人次参与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3月份,我们针对学生临近中考,印发了1000份告全乡人民书,大力宣传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的子女中考将享受加分等优惠政策,使群众逐步了解到计划生育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全乡符合条件的初三学生共30余人,全部办理了有关手续。

⒉强化环孕检工作,努力提高见面率。每年春节,*大量的外出人员将回家过年,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改变以往工作方式,下村进户为育龄妇女提供环孕检服务,宣传计生优惠政策,同时,春节期间15天,乡政府及各村实行24小时值班,计生办两位同志的手机、电话公布于众,便于联系,使所有回乡妇女在离乡前全部见面环透,截止3月底,环孕检率为99.1%,全乡未透对象只剩9人,均为在外省未回乡过年对象或下落不明对象。同时签订计生合同46份,未婚青年国策合同78份,知情选择48份,村民自治合同48份,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6人。第二次,应孕环检1003人,928人争取在7月份完成任务。

⒊强化基层基础,彻底摸清未婚青年婚育状况底子。针对*大量未婚青年外出的实际,我们于2月28日全乡计生工作会议上再动员发动,对女性18岁、男性20岁以上的未婚青年进行地毯式大排查,尤其对外出时间长、女性22岁、男性24岁以上已有异性朋友的对象作为重点对象,将逐一排除,全乡共排除出重点对象65名,我们于4月份外出乐清、温州等地进行调查了解,以彻底摸清未婚青年底子。

⒋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努力提高发验证率。对外出人口,我们共发证1162例,发证率为95.01%,针对五岛通车后及*的工程项目多,使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我们分别在1月20日至21日两天和4月29日我们开展了流动人口大清查,共出动乡村干部101人次,检查外来人口460人次,其中育龄妇女12人次,给他们送去《致外来育龄人群一封信》和《办证程序》,并健全档案,建卡管理和提供环孕检服务。同时,与15户房东签订了出租房屋管理合同。

⒌强化文明执法,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新的《计划生育法》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后,对文明执法和依法行政的要求更高了,我们和乡计生协会一起,乡村两级均再次组织学习,全面提高我们的执法水平,对计生违法对象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来执行。2月份,深门村村民余仕伍夫妇因计划外二胎被我们发现,我们及时上报县计生局,并准备依照有关法律,对其做出严肃处理。

6.为庆祝第五个“5.29”全国计划生育协会会员活动日和国家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提出二十周年,进一步做好计生政策和防治非典知识的宣传。我乡开展了:第一,由党政领导和县计生局领导、乡村干部、计生服务员、计生协会会员、代表和腰鼓队、铜鼓队组织的游行队伍,在全乡七个村进行大游行,宣传计生政策及防非知识,向过往群众和广大妇女发放。宣传资料和印刷有计生及防非标语的围裙等物品,并自编了通俗易懂的标语口号,用小喇叭进行广播宣传,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面对面交流,让计生政策和非典防治深入人心。第二,以计生办牵头在状元村中心集市举办了一场计生知识、防非知识,有奖抽答签及现场咨询服务活动。第三,对“6.1”儿童节慰问和计生困难户慰问活动。第四,邀请县计生指导站医生,开展送医下村便民服务活动,有250多名妇女前来就诊咨询,受到群众好评。

二、下一步打算

⒈加大宣教力度,广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管理办法》、《洞头县独生子女等计生优惠政策》以及如妇幼保健等科普知识,利用上课义诊、广播、标语等有效载体,进行大力宣传,同时每季度开展面对面教育一次,8月份开展计生知识竞赛1次,来确实转变群众生育观念。

⒉狠抓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在县计生局的支持下,我们将带一帮人前往乐清、温州等地对未婚青年重点对象、计生违法遗留对象进行调查处理,彻底摸清外出未婚青年的底子,对计划外对象坚决予以上报,不隐瞒,哪怕是今年挂黄牌,也要挤干水份,以便明年轻装上阵。

⒊全面推进计生综合改革,建立新型工作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

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范文6

Key words:two-way flow ; village ; 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3- 20(4)

1 前言

当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吴江等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产业以及信息化为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杨重光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基础,以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为物质技术手段,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合理的结构和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并以城乡和谐发展为目的,城市带领农村发展,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当然,不同国家城镇化模式不一样。张占仓指出,西欧代表的是政府调控下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美国则是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日本采取的是集中型城市化;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则是“过度”城镇化,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力,城镇化大起大落。针对我国的城镇化,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思考。仇保兴指出城镇化不是城市单方面的作为,是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的结果,必须同时考虑城乡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张占斌指出,能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取决于一系列公共政府的集合,更取决于改革难题的突破。陆大道等人从城镇化进程的角度提出,我国城镇化进程过快也将引起一些问题。从20%到40%城镇化率的经历时间: 英国120年, 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前苏联30年(1920―1950),日本30年(1925―1955),我国是22年(1981―2001)。然而,根据国情、城镇化人口总量以及产业支撑等分析判断,我国没有条件支撑这么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过快将衍生出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人口就业难等诸多问题。城镇化让很多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然而,单纯的农民工市民化,单向城镇化将面临巨大挑战。在城镇化进程上,我们可以效仿德国、法国的一些做法,引导城镇居民向农村转移也将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贺军认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顺应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逆城市化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比如随着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有更多的休闲需求,对更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有逃离城市喧闹的需求等。另外,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有制度因素。目前,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土地制度不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景是驱动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之一。比如拿到农村户籍后,可以拥有农村土地、林地的承包权(如果是长期承包,相当于变相拥有产权)。农村宅基地也存在制度改革的前景,如果未来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宅基地能够上市进行产权交易,将会赋予农村居民一笔可观的财产性收入,还能够刺激数量可观的城市资本下乡。国内目前数量极为可观的小产权房,就是城乡土地制度落差的畸形结果。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这应该是中国讨论逆城市化应该考虑的一个焦点,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严重带后,跟不上形势发展。如果在制度改革上突破,中国的逆城市化并非坏事,对于推进资本下乡、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实际上大有好处。与发达国家的历程类似,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土地制度改革滞后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扭曲。如果客观看待这一现象,并借势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逆城市化现象完全可能成为助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正能量。

2 当前城镇化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两化”互动战略的深入推进,城镇化步伐不断提速。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截止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总数为6907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1.27%。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于2015年指出,我国城镇化率从17%多提高到52.6%,仅仅花了30多年时间,使总共有7.1亿人口进入城镇化进程,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以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为例,经初步测算,截止2012年末,城镇人口达3515万人,城镇化率达43.53%,“一核、四群、五带”(成都都市圈发展极核,成都平原城镇群、川南城镇群、攀西城镇群、川东北城镇群等四大城镇群,成德绵广、成雅西攀、成资内自、成遂南广达、成眉乐宜泸等五条城镇经济发展带)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初步成型。而根据《四川省城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8%左右,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城镇总人口将达4000万人以上,城镇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将得到显著提升。

3 农村人口入城的“单向”城镇化后继乏力

到目前为止,城镇化几乎完全是农村人口进入各类城市(镇)的单向运行,当城市后续空间(特别是土地)容量较大时、当入城成本不高时、当农村适城群体(能换业、有消费承受力)较大时、当政府能承受较大投入补贴时,这种城镇化尚能得以维持甚至呈阶段性快速进行。但当城市土地空间越发有限(自然空间、政策限制、成本高企),当入城成本因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水平而相当高昂从而限制农村人口入城、甚至让已入城人口备感艰难,当农村因单向城镇化不断凋敝、入城人口迅速衰减,当政府因经济形势和财政能力影响再难大举补贴、投入带动城镇化。这样单向的城镇化一方面因庞大人口缺少疏通“停滞、拥堵”在城镇,另一方面因缺少新生主动入城人口,从而越来越显得后继乏力。同时,一部分“厌倦”城镇的退休、准退休中高端消费人群,有着强烈的回归乡村愿望,尽管他们在城镇已基本完成人生使命而不会有太多新的贡献,但当其能从容、优雅的回到乡村生活后,其相对于农村还有巨大潜在剩余价值的知识优势、专业技能、文明经验、工商业意识,能很好的低成本、大面积、持续化的辐射、润泽、服务其回归的乡村,不知不觉间就能靠这些回归乡村的城镇人口消费拉动乡村发展,靠这些人口的知识、文明辐射提升农村文明素养,当然也间接的为未来持续的城镇化做出潜在巨大贡献。但当下政策体制、环境对城镇人口回流乡村的阻隔却让这一切不能发生,导致城镇化变成农村人口单向挤入城镇、城镇不断臃肿而排挤新来人口、农村不断流失而陷入凋敝的双输型、不可持续的境地。

4 城乡人口互迁的双向流动为城镇化注入新的动力

农村的人口单向地转移到城市里来,这种城镇化的规模有去无回单向流动的城镇化的模式是没有弹性的。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驱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有效考虑城市跟乡村这两者是应该相互交融、相互流动。使农村中有意愿到城镇且能在城镇生存发展的人口流向城镇,使城镇人口中有意愿、有条件离开城镇归回农村生活的相关人群流向农村。这样的城镇化让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地流动的、弹性流动的,使得城镇化呈现出一种交互式、有回路的合理、自然、持续化地尊崇市场经济规律,跟从人们生活阶段追求的变化的人口从容流动,方能一方面避免大城市化的系列问题、困境,另一方面避免农村人口的断崖式流出而导致农村的凋敝、窒息。根据相关的调查,农民在城市里面进行工作,到了55岁90%的人愿意、渴望回乡养老,所以说农村将来是一个非常廉价的、而且符合国人心理的养老场所,同时城市里有相当比重的退休老人、准老人渴望回归乡村颐养天年、追寻田园生活。在杭州、上海这种现象近年来已非常明显了,退休了的一些人,就去农村租一个房子,然后在那里养老,而且种一些生态蔬菜可以避免城市的污染空气,也减轻了城市的压力。所以这种弹性的城乡互补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伴随的城镇化,是城乡都可以相互伴随、相互支撑的稳健、可持续的,这种模式对减轻老龄化的压力,城乡的互补的发展以及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度弹性是非常有用的。

双向城镇化,就是让有意愿回到农村的部分城市人口,在尽量减少顾虑的情况下方便地回流到农村从事养老、田园生活体验、创业等。城镇化也因打通了人口流动的回路而形成持续动力。据笔者对成都地区55-65岁范围内健康群体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近45%有离开繁华、喧嚣城市回到、找寻适合的农村田园享受生活的意愿。这部分城镇人口在统计上不会因流向农村而降低城镇化率,而这种人口流向趋势会在如下3个方面极大地促进新的城镇化:(1)置换出相应的城市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就业机会,降低城市生活成本从而降低需要入城农民的进入门槛。(2)让城市部分消费(对城市是累赘、对农村却珍贵)直接释放到农村、带动农村相关流域发展。(3)在农村引发相关产业跟进、人口聚集,从而拉动区域内农民无需离乡、离家而就地逐渐城镇化。

5 双向城镇化关键在于打通城市人口流向乡村的通道

由于土地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村土地在地方政府的控制、支配下可以成批量地陆续变身为城镇工商业、建设用地而驱动关联人口入城,加上城镇在政治地位、设施供应、就业机会、公共服务、福利配套等方面的先天绝对优势地位无时无刻不在吸引农村人口的到来。但城镇人口(从农村流入城镇的非常住人口也尽量不愿离开城镇回农村)往农村流动的空间却极为狭窄、通道几乎没有打开,相当一部分城里人特别是退休或接近退休的、渴望回归乡村享受那份安静、从容、简单、自然的、有较强消费能力的“望乡”族们,集聚在该群体身上的客观消费没法释放、守着几十年为生活、工作所限制的已经熟悉得有些麻木的城镇热闹生活工作场所,不能实现自己本来力所能及的“魂归田园”乡村生活梦。这极大的限制了城市反哺乡村的那部分优质消费回流乡村,也因为这些退休、准退休中高端消费人群不能离开都市而部分堵塞了农村人口流入城镇的空间从而限制了城镇化的稳健、可持续推进。

相对于农村人口入城而言,目前城镇人口进入农村(长期留下来、不是偶尔观光体验)的通道尚未开启,而打通这个通道的关键在于:“农村资产产权(当下主要是使用权)的合法、受保护、有威信、能放心的交易、置换”。其实农村庞大的庭院、林盘、田园、山水对于当地相对贫穷、急于改变、习惯麻木的农民而言无甚价值,而对于渴望回归田园、寄生山水、享受庭院的城里“有钱人”特别是中老年人而言却是无价之宝,偶尔蜻蜓点水式的郊游看到艳羡的田园被别人“糟蹋、弃置”时却只能叹息、难有作为。因此,如果能让这些对部分城里人来说宝贵的农村资产使用权合法交易,如果还能激活这些城里人在城里的相对低效使用甚至闲置的房产用于交易、置换和入乡投资、消费,城镇人口进入乡村的通道就会被开启。

6 打通城市人口流向乡村通道的对策建议

6.1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让村农村生活具备基本的物质支撑

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城市(镇)辐射地区农村,其良好的生态条件、田园风光、淳朴乡情、稀疏人口、低成本生活(相对于城里)等都是部分城里人特别是接近退休和已退休并渴望回归田园的城里人非常在意的,一旦这些他们中意的农村地区具备基本的水、电、气、路、信息、医疗等公共基础条件,这部分长时间生活、工作在拥挤城市(镇)并已对此有些麻木而的城里人,将逐渐尝试用自己在城里拥有的相关物质条件去交换自己看中的农村田园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同时也就把自己那部分城市(镇)生活空间交换给了渴望进城的农村人或外地人。

6.2 调整相关地方法规,让农村部分产权(使用权)可以与城市(镇)产权市场化置换

正是因为农村巨量的房屋、林盘、庭院、溪流等对于城里人来说非常珍贵的田园资产在当前的法规限制下不能参与市场置换、交易,才使得这些部分城里人魂牵梦绕、渴望拥有的农村资产却被广大渴望脱农入城的农民视若敝帚、无心打理、随意荒废。如果能够通过调整这方面的地方法规,解除相关政策限制,让这部分农村产权使用权能合法的进行市场化交易,能与城里人的城市资产进行市场化置换,开启城乡人员、资产、消费、生活的双向流动通道。一方面把渴望归乡的那部分城里人引入乡村、释放其消费于农村,并因其生活消费而带动身边农民就业、习惯身边城镇化元素(培育潜在城镇化人口);另一方面释放城市(镇)部分资产空间为新入城人口提供空间,减小单纯城镇扩张的压力。

6.3 对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免除流动的城乡人口的后顾之忧

通过改善、优化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管理和服务,建设城乡统筹、异地无缝对接、便捷使用划转的服务体系。对接城乡不同区域、不同人口群体、不同政策标准的公共福利分享,让流动入乡居住的城里人可就地领取、享受自己应得福利,让离乡入城的农民也可就地无障碍获得自己的福利,免除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带来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关联政策跟随担忧,轻松、合法、自由的参与分享城镇化带来的选择性成果。

6.4 加强城镇社区与农村对接,促进城乡互动的基层平台建设

城乡互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也需要对接平台。当前城镇最活跃的基层就是社区,以城镇社区为启动平台,加强与相关农村地区的对接、交流、互动,为农产品入社区、农村劳动力入社区、社区消费下乡、社区人口下乡、社区农村对接互动等提供支撑平台。逐渐开启城镇消费下乡、城乡人口互动、城乡产权置换交易、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新型城镇化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