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1

【關键词】药用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药用植物学课程是中医学院的主干专业,植物形态学、分类学、解剖学、植物和植物化学亲和力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技能,也学习医学,化学课程资源学、医学、医学文化的基础。

1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一个优良的品质,合理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只有教师有声音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唯一的技术前沿技术的高度,鼓励学生去探索;只有教师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适应创新人才,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质量,提高教师道德和培训:第一,概念和思想的教育改革是先导,心理,新时期教育质量评估价值和标准,教师培训“融化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能力和知识爆炸的研究和教育"背景"的想法。其次,教师必须正确和全面的概念,高度达到任务的教育,增强奉献意识,四是老师不仅在工作中继续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更多的产品层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工作如何改进创新的能力和质量,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四是现状的药用植物学课程组老师,计划好,让所有的老师的数量;五是积极鼓励现有教师到相关名校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充实自身知识和开拓思路。六是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2建立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我们中药学院201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的药用植物学的学时数是相同的,理论56学时,实验50学时;各专业的教学实习分别为期1~2周,实验实习学时占总学时53.7~60.28%,加大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有些课的不只是满足学生的需求,渴望获得很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特征,与实际生产,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足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讨论和相关专业课,应用和自制幻灯片课件、学生自主上台讲课。

4课程建设的改革

强调加强国际和国内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在知识上集成结构。2l世纪这个创意人才培训是重要的,特别是在基本多能,加强基本全面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探索建立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在现在全球建立基点,一些草药知识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文化等等,加强生物化学亲和力和相关性等,这不仅弥补学生的不足,后续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全球多向思维,现代中医文化、遗传育种、资源保护和研究的基础。当然也强调材料内容丰富,不断更新和旧系统的矛盾,数量有限的学时。

5增加药用植物学研究型实验

实验让学生学习基本理论证实,实验设计的全局设置,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培训。学生根据实验研究要求和内容,请参考文档,开发一个实验设计,实验设备,然后选择假设,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报告。设计主题,如正在观察的细胞结构的实验验证基于"药用植物生长不同时期细胞的形状、大小,包括累积后,根据不同的药用植物细胞观察分析结论;根据学生学习的生活体验。

6改变考核办法,注重能力培养

药用植物学形态结构部分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情况。药用植物学分类学部分采用口试的方式进行,在药植园先熟悉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的地方、形态特征、药效及分类,然后再进行抽签抽题考试。实验部分和实习部分以4月下旬逐渐开花的植物进行制作积累植物蜡叶标本和新鲜标本进行考试。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2

【摘要】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以往的教学环节设置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小组划分过大;2)重点不突出;3)教学方式过于简单;4)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5)考核方式单一。针对以上问题,学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具体包括: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3)充分利用好工具书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目的地要求学生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5)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方式。通过以上改进,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植物学课程实习环;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医药是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的重要特色之一,故药用植物学便成为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讲授它们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分类鉴定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对以下几点有初步的认识:1)常见药用植物的鉴别要点;2)常见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3)常见药用植物的分类地位及亲缘物种;4)现代药用植物研究新技术。该课程是我院学生在高年级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该课程讲授的知识尽管并不晦涩难懂,但内容相对繁杂枯燥、缺乏系统性。学生普遍反映药用植物学是知识点多而杂、学习主要靠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的课程。而野外实习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野外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教材上死的东西变成生活中活的范例,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目前以湖北省京山县绿林镇风景区和太子山林场为实习基地,于每年8月底举行为期一周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从近年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情况看,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习小组划分过大,每组包括约18名学生,这样就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充分参与的机会;2)目标不够明确。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本应以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了解它们的性状鉴别要点、野外生长状况以及植物资源分布情况。但由于实习点内的植物不全是药用植物。根据现有的实习安排,在学生采集的标本中往往混有大量的非药用植物。这样就导致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不得不抽出相当部分的时间精力向学生讲解这些非药用的植物,这样就冲淡了实习主题,影响了实习收获。3)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学生遇到不能辨认的植物时,不是求助于工具书和文献,而是直接询问教师。教师也会直接告诉该植物的科属和定种,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从工具书中寻求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过来容易助长学生以瞬时记忆和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模式。4)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观察植物走马观花,不够认真细致。学生机械记忆,不能真正掌握各科属植物的鉴别要点。5)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实习报告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成绩,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这些问题,经反复研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对策:

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在实习活动中,教师应对实习小组进行细化,将一个大组细化为5个小组,每组4人左右,每个小组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这样便能使更多的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还要求学生在采集植物时注意标本相关信息的记录,如标本的典型性、完整性、采集时间、生长环境、重要形态特征等。这些信息对后续的标本鉴定和研究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为了狠抓每个小组标本采集的落实情况,我们在实习后还将开展标本评展工作,将各个同学的标本制作技能和原始记录的详尽规范程度纳入实习量化考核中。同时,还要将学生制作的优秀标本作为教师将来开展理论教学的实证标本。

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这样,一部分比较典型,对教材上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的药用植物,就有可能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没有遇见而无法向学生讲授。为了改进这一缺陷,实习前,教师首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挑选出一些形态结构典型、分类地位明确的常用中药,对这些中药的各方面特性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到达实习地点但尚未开始野外实习前,教师分组向同学们讲解这些植物的基本情况,要求每组学生必须能够采到这些植物,完全掌握这些植物的性状鉴别要点及分类地位。实习结束后的药用植物辨认考试中,这些植物也会占有相当的比例。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学生明确了实习要点,同时可以达到利用重点掌握一两种植物带动理解一科植物的辨析要点的效果。

3)充分利用好检索表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单纯简单地识记药用植物的科属不应是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主要目标。比较起来,提高对药用植物识别能力是其中更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植物的各级分类检索表是药用植物鉴定的基本工具书,教师应对检索表使用和编制方法进行详尽的专题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工具书作为工作以后可以终身依靠的哑巴老师,利用检索表对无法辨认的植物名称及其科属分类进行确定,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反过来根据实习地点常见的药用植物编写检索表,这一定有利于他们掌握植物亲缘关系辨别及分类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还应注重教材在实习教学中的地位。尽管有植物志和检索表这样准确全面详实的工具书,但是这些工具书信息过于庞杂,且体积巨大、携带不方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相比较而言,教材知识精炼、突出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与主干概念。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有意针对教材的内容,结合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为目的的实习内容,让学生充分开展落实,最后达到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意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药用植物的生长繁衍必须依赖一定的外部环境。反过来,植物对其所处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十分必要加强对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考察与分析。具体地说,首先要掌握各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类型的特点以及植物种群、群落之间的联系;其次要了解植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土壤、地形、其他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子对药用植物分布的影响,为资源调查提供依据。对药用植物术语的熟练运用也是野外实习的重要训练目标之一,为了落实这一点,应强化室内实习环节。教师应把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药典收录的药用植物以及实习基地药材植物分布情况,设计一系列实习专题,让学生进行实习地植物资源调查。实习前应先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题涉及的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生长环境、植物鉴定性状和药用价值等信息。调查采集完毕后,进入室内实习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室内标本制作、温习描述植物形态的常见术语、整理实习资料、编制定种检索表。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继续查阅文献,写出药物有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的综述报告。这样也就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校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编制校园药用植物检索表;或者假期让学生调查家乡的药用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等,并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查找其科属特点,对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进行加深拓宽。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药用植物学

[中图分类号] R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70-01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与生药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药用植物学主要包括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和药用植物分类学两大部分,知识点较多且分散。又因为很多药用植物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学习体会常常是:平时学习时感觉容易,考试时想得高分却难。老师在分析学生试卷时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是建立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的,分散的知识点之间没有结合成有机的整体,那些需要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试题得分会较低。

目标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本学科特点,提出具体的细化的教学目标,再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一个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和结束后进行学习考查,根据考查情况形成综合评价,其中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它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以植物的细胞这部分内容为例,说说目标教学法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方法

目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讲授新课前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其学习目标,这里不仅仅指的是教学大纲上的教学目标,而是一些更具体的、细化的目标。

1.1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是:掌握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掌握植物细胞主要后含物种类及其类型。熟悉细胞壁特化的显微化学反应。了解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细胞的增殖。

1.2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比较笼统,因此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点:①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是什么?②质体有哪几种类型?③植物细胞主要后含物有哪几种类型?④怎样鉴别细胞内的后含物?⑤细胞壁分为哪几个层次?⑥细胞壁的特化有几种类型?⑦怎样鉴别细胞壁特化的类型?⑧植物细胞的增殖方式有几种?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得出答案,达到基本目标,再提出新的问题,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3 讨论与总结

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易混淆的概念,先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推出一个人做总结,最后教师分析,评判,将整个教学内容梳理一遍,做一概括小结,以达到更高层次目标。

1.4 目标测试

教师在间隔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抽出前10~15 分钟,针对上一次课的目标要求进行简单的测试,测试结果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另外,在相应的实验课上,实验老师会穿插一些提问以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结果

目标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反馈与矫正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次上课时进行的目标测试能明显反映出学生对上次课目标的掌握情况,这就使教师能及时纠正错误,以达到教学目标。

实验课一般都滞后于理论课,在实验要求的讲解中,带教老师会重复强调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指明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此过程中,老师们普遍反映实验课时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较传统教学法时好,此外学生在实验课中提出的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开放性问题明显增多。

学期末统计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进行试卷分析(两个专业方向的生源、教师、教材、测试题与评分标准等基本条件相同),并结合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发现学生在试卷中回答应用型题目时,得分率有所提高,相应的,整体平均分也有所增加。而调查中,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喜欢此教学方法的占73%。

3 讨论

笔者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主要责任是给学生以指导、建议和鼓励,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思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表达体会和见解。

目标教学法以教学大纲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师细化学习目标为为调控,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合理地解决了药用植物学知识点多与散的矛盾。

目标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进行自主学习,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仅仅是从书本上找答案,他们常常会上网搜索或自发讨论,这样往往能接触新的知识和发现新的问题,这一点常反映到药用植物学的实验课程中,实验课中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学生也会抓紧实验的机会要求老师答疑解惑。另外,目标教学对实验课的介入使实验设计中每一个小项目的操作、原理、注意事项都具体化,学生做实验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同时开展实验课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知识考核,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生药学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概述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出人类的学习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从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可分为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①有意义接受学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指现有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即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而内部因素是指学生具有一种在现有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即具备意义学习的心向。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在学生将现有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发生的。对于学习者而言,已有的知识结构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大致分为三种:第一,原有知识是下位的,新知识是上位的,即上位学习;第二,原有知识为上位的,新知识是下位的,即下位学习;第三,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是并列的,即并列结合学习。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了原有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性强、抽象性高的命题或概念,便产生了上位学习。一旦上位知识形成,又可以成为下次新的学习中同化下位知识的原有知识,这时学习便转化为下位学习了。当新的知识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奥苏伯尔指出,在学习任务开始之前,给学习者先行设计引导性材料是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这种引导性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有认识结构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接受新的内容。

2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生药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科学。该课程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科学。课题组在建设生药学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将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应用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性状鉴定是生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对生药进行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气、味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生药的形状是最直观、最易于鉴定的,许多难于理解的常常通过有意义的学习,采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加以概括,易懂易记,比如“冬麻”最主要的特征红棕色顶芽,被形象地称为“鹦哥嘴”;再者,防风的根茎部分被称为“蚯蚓头”;党参根头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牙痕称“狮子盘头”;海马的外形称为“马头蛇尾瓦楞身”;山参的主要特征被描述为“芦长碗密枣核,紧皮细纹珍珠须”,这样的描述与讲解使学生与已有的生活中的概念联系起来,有利于理解与记忆,同时,学生在真正地药材鉴定实践中,有利于辨别真伪和优劣。

显微鉴定是生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生药学的先修课程药用植物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和术语已被学生所接受、掌握和理解,所要学习的显微鉴定内容是药用植物学中某个概念的扩展。例如,双子叶植物根的横切面特征“无限外韧型维管束”与药用植物学概念“维管束”具有相关性,可采用奥苏伯尔的“上位学习”法,借助学生已有 “维管束”的感性认识来理解“无限外韧型维管束”这个概念,“无限外韧型维管束”是“维管束”六种类型中的一种,即由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韧皮部和木质部是维管束必备的部分,而形成层为增生组织,只有在无限型中存在;同样,“有限外韧型维管束”也是“维管束”六种类型中的一种,由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可以借助“并列结合学习法”,结合“无限外韧型维管束”,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再者,当讲各味药材时,比如葛根、黄连和甘草等双子叶植物根的横切时,运用奥苏伯尔的“下位学习”法,将根据双子叶植物根的显微横切特征,从外到内由木栓层、皮层和维管束三部分组成,结合各种中药材的特征,如甘草,木栓层为红棕色细胞、皮层狭窄、维管束为无限外韧型维管束,包括具有晶鞘纤维、射线弯曲的韧皮部、环不明显的形成层和具有晶鞘纤维、导管成束的木质部,即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学习延伸、扩展,实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有意义的学习。

理化鉴定也是生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对生药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来鉴定生药的真伪和品质优良度的一种方法。比如生药槟榔根据其结构为生物碱,与碘化铋钾试液反应能发生浑浊,放置后可见石榴红色球形或方形结晶进行鉴定,再进行学习时奥苏伯尔的“上位学习”法,帮助学生回忆有机化学所学生物碱的结构及化学性质,通过迁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药中的生物碱具有同样的性质,真正理解槟榔的理化鉴定;再比如学习北柴胡理化鉴定时,首先将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结合起来,再提取学生已有的概念-柴胡皂甙在无水乙醇-浓硫酸黄绿色~蓝绿色这一原有知识,然后北柴胡横切片加1滴无水乙醇-浓硫酸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木栓层,栓内层和皮层显,提示北柴胡的有效成分柴胡皂甙存在于以上部位这一知识点,即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最大限度地理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生药学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结合药材生产及科研实践的不断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而在生药学学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运用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优化生药学课堂教学。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柿属; 鉴定; 叶表皮; 叶脉; 解剖特征

[Abstract]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ive species and one variety of medicinal plants fromDiospyros, their leaf veins, epidermis, anatomic and powder character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with macro-morphological and microscopic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differences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veins among thoseDiospyros species. The single cell non-glandular hair and glandular hair exist in most species′ epidermis while stone cells were only found in the leaf powders of two species. Through the study, the main differences of leaf macro- and micro-morphology of these species were obtained and practical keys were also established, which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e not only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species during their vegetative stages, but also for accuracy authentication of the source of Kaki Folium.

[Key words]Diospyros; identification; leaf epidermis; leaf vein; anatomic character

doi:10.4268/cjcmm20162110

柿属Diospyros L.植物为落叶或常绿乔木或灌木,全世界约500种,主产于热带地区; 我国有57种,其中江苏省有6种,1变种[1]。柿属植物的经济价值较大,柿D. kaki Thunb.的果实可食用,亦可入药,柿蒂为常用中药材;柿叶被收载于《中国药典》附录[2],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等作用;老鸦柿D. rhombifolia Hermsl.的根和枝入药可活血利胆等[3]。目前对柿属植物的研究主要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食品饮料的开发等[4-6]。

当前全国正在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7]。柿属植物的营养期较长,其叶片大多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极易混淆。在野生药用植物外业调查过程中碰到的多是其营养生长时期,这给野外药用植物基原鉴定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20世纪70年代初期,Hickey等[8-9]阐释了叶片宏观形态系统研究的内容及意义,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植物学研究,并提供了重要的分类和鉴定依据[10-12]。植物叶片的微观形态特征是物种本身遗传特征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探讨属下种间关系[13]。因此,结合以上2种技术手段,可对易混淆植物物种做出比较可信的鉴别。

本文对江苏省6种(5种1变种)柿属植物从传统的叶表皮微形态、叶解剖和叶粉末特征等进行实验观察,同时引进了植物叶片脉序的比较研究,并制定了鉴别检索表,为柿属植物生药基原的准确性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材料

1.1 植物

6种柿属药用植物的叶片采集自中国药科大学药用植物园、方山国家地质公园、南京市中山植物园,每种植物均采集不同成熟度的叶片,采集不少于3棵植株,经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学教研室秦民坚教授鉴定为柿D. kaki、老鸦柿D. rhombifolia、美洲柿D. virginiana L.、油柿D. oleifera Cheng、野柿D. kaki var.silvestris Makino、山柿D. japonica Siebold et Zucc.,凭证标本保存于中药药科大学中药资源学教研室(表1)。通过同种叶片叶表观结构特征比较,对比特征出现的几率来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材料。

1.2 仪器

NIKON ECLIPSE E200显微镜、HISTOSTAT 820石蜡切片机、脱影板、NIKON D7000相机。

2 方法

采集的实验材料经净制后,每种取4~5枚具有代表性的叶片制作腊叶标本作为凭证,其余叶片按如下方法处理。

2.1 透明叶的制作

为了使叶脉清晰可见,一般采取如下操作步骤(根据叶片的质地不同,具体可进行调整):取代表性的完整新鲜叶片置于合适大小培养皿中,加适量5% NaOH溶液透化至淡茶色或颜色不再变淡。倾去培养皿中的NaOH溶液,并小心冲去叶表面残留的NaOH溶液,然后向培养皿中加入4.5%~5.5%的次氯酸c溶液至浸没叶片,1 min后,倾出次氯酸钠溶液(回收),加入RO(reverses osmosis, 超纯水)水浸没叶片,直至叶片颜色变白。倾去RO水,用0.5%的番红水溶液(或酸性品红溶液)均匀染于叶片上30 min左右,用流动的RO水洗去叶片表面的浮色,继续以25%,50%梯度的乙醇溶液进行脱水、分色,可使用摇床使其分色更加均匀,直至主脉与各级脉清晰可见,最后转移至脱影板上拍摄。

整体叶脉图像在背光微距拍摄后,需要在显微镜下对叶脉细微的结构进行进一步拍摄,以展示一些次级脉结构和脉附属结构。

2.2 叶表皮片的制作

取新鲜叶片,洗净,撕取上下表皮,刮去残留在上面的叶肉,以水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对于亲水性差的叶片可采用水合氯醛试液装片;对于表皮难撕取的叶片,若叶片较为革质,可用薄刀片将上表皮削下,装片观察上表皮。再将中间叶肉刮去至下表皮露出,将下表皮分离下来,装片观察;若叶片较为草质,可切取不含主脉的0.5 cm×0.5 cm小块,置于5%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至白色再观察;此外,还可用宽胶带撕取结合次氯酸钠离析的方法[14]。

2.3 叶结构解剖方法

每种取10余枚新鲜叶片,每枚叶片切取含有主脉的1 cm×1 cm小块,装入FAA固定液中(福尔马林-乙酸-70%乙醇 1∶1∶18)固定24 h以上。取固定好的材料,以常规石蜡切片法切片,番红-固绿染色,得到含有主脉的叶横切面切片。

2.4 叶粉末制片的方法

每种取数十枚叶片阴干至水分小于14%,粉碎,过4号筛[2]。取筛后的粉末适量,加水合氯醛加热透化,甘油酒精装片。

2.5 图像处理

使用显微镜系统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LEAFGUI[15]等专业软件对获得的脉序特征、叶表皮特征、叶主脉横切面特征、叶粉末特征等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并加以描述。叶脉术语参照B Ellis等编著的《叶结构手册》[16]。

3 结果

3.1 脉序特征

3.1.1 柿 主脉羽状,少见梳状脉。粗二级脉简单弓形,间距不规则。二级脉间三级脉为对生、V形的贯穿脉,其向轴端与中脉夹角近似直角。中脉上三级脉为对生贯穿脉,其基部与中脉夹角为锐角,顶端向基部弯曲(图1A)。四级脉呈不规则网状,五级脉呈自由分支状。游离段小脉多数不分支,少数具一个分支,具有简单的末端。边缘末级脉环状(图2A,3A)。

3.1.2 老鸦柿 主脉羽状,无梳状脉。粗二级脉花环状弓形,间距基部渐减。二级脉间三级脉呈不规则网状。中脉上三级脉网状,边缘三级脉环状(图1B)。四级脉呈不规则网状,五级脉呈自由分支状。游离段小脉多数具有1个分支,少数均等分支,具有简单的末端。边缘末级脉环状(图2B,3B)。

3.1.3 美洲柿 主脉羽状,无梳状脉。粗二级脉简单弓形,间距不规则。二级脉间三级脉呈不规则网状。中脉上三级脉网状,边缘三级脉环状(图1C)。四级脉呈不规则网状,五级脉呈自由分支状。游离段小脉多数不分支并具有简单的末端。边缘末级脉环状(图2C,3C)。

3.1.4 油柿 主脉羽状,具复合梳状脉。粗二级脉简单弓形,细二级脉简单弓形,粗二级脉间距不规则。二级脉间三级脉为对生、外凸形的贯穿脉,其向轴端与中脉夹角约为直角,角度稳定。中脉上三级脉为对生的贯穿脉,其基部与中脉夹角为锐角,顶部平行于二级脉间的三级脉。边缘三级脉环状(图1D)。四级脉呈不规则网状,五级脉呈自由分支状。游离段小脉多数具分支,并具有简单的末端。边缘末级脉环状(图2D,3D)。

3.1.5 野柿 主脉羽状,无梳状脉。粗二级脉简单弓形,间距不规则。二级脉间三级脉为对生、波状的贯穿脉,其向轴端与中脉夹角为钝角,角度不稳定。中脉上三级脉网状。边缘三级脉环状(图1E)。四级脉呈不规则网状,五级脉呈自由分支状。游离段小脉多数具1个分支,并具有简单的末端。边缘末级脉不完整(图2E,3E)。

3.1.6 山柿 主脉羽状,无梳状脉。粗二级脉简单弓形,间距不规则。二级脉间三级脉为对生、外凸的贯穿脉,其向轴端与中脉夹角为钝角,角度不稳定。中脉上三级脉网状,边缘三级脉环状(图1F)。四级脉呈不规则网状,五级脉呈自由分支状。游离段小脉多数具一个分支并具有简单的末端。边缘末级脉不完整(图2F,3F)。

3.1.7 脉序特征差异及检索表 通过观察以上特征,总结了6种植物其脉序特征的主要区别点(表2), 并结合叶表观性状建立了鉴定检索表(表3)。其中,由于山柿和野柿的叶脉特征极其相似,但是叶形区别较大,因此在甄别两者时,引入了叶形加以辅助鉴别。

3.2 叶表皮特征

3.2.1 柿 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无气孔和毛茸。下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微弯曲;腺毛、非腺毛常见,腺毛头部1~2细胞,柄4~5细胞;非腺毛单细胞,长圆锥形,有的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5个(图4A,5A)。

3.2.2 老鸦柿 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无气孔与毛茸。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腺毛和非腺毛多见,腺毛头部1~2细胞,柄4~6细胞;非腺毛单细胞,长圆锥形,有的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图4B,5B)。

3.2.3 美洲柿 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无气孔与毛茸。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浅波状;非腺毛少见,单细胞,长圆锥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图4C,5C)。

3.2.4 油柿 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浅波状。腺毛和非腺毛常见与上下表皮,腺毛头部1~2细胞,柄3~4细胞;非腺毛单细胞,长圆锥形,有的弯曲。气孔只存在于下表皮,不定式,副卫细胞4~5个(图4D,5D)。

3.2.5 野柿 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较平直,无气孔,但可见长条形非腺毛,单细胞。下表皮细胞类圆形,垂周壁微弯曲;腺毛、非腺毛常见,腺毛头部细胞1个,柄部细胞2~4个;非腺毛单细胞,长圆锥形,有的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图4E,5E)。

3.2.6 山柿 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无气孔和毛茸。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微弯曲;非腺毛多见,单细胞,长圆锥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图4F,5F)。

3.3 叶主脉横切面特征

3.3.1 柿 上下表皮均由1列细胞组成;下表皮常见腺毛和非腺毛。栅栏组织细胞1列,长约70~80 μm;海绵组织较厚,由6~8列细胞组成,细胞类圆形,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呈月牙状,纤维多于韧皮部外侧聚集成束,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主脉上下表皮内侧有2~3列厚角细胞(图6A)。

3.3.2 老鸦柿 叶肉栅栏组织细胞长约60~80 μm;海绵组织由4~5列细胞组成。其余特征同柿(图6B)。

3.3.3 美洲柿 下表皮偶见非腺毛,近无腺毛。叶肉栅栏组织细胞长约40~60 μm;海绵组织由4~5列细胞组成。纤维单个散在或聚集成束。其余特征同柿(图6C)。

3.3.4 油柿 上下表皮均可见腺毛和非腺毛。叶肉栅栏组织细胞长约40~45 μm;海绵组织由4~5列细胞组成。维管束与叶肉之间有石细胞,单个或成群;纤维单个散在或聚集成束。主脉上下表皮内侧有4~5列厚角细胞。其余特征同柿(图6D)。

3.3.5 野柿 上表皮少见非腺毛;下表皮可见腺毛和非腺毛。叶肉栅栏组织细胞长约40~50 μm;海绵组织由4~5列细胞组成。主脉维管束呈“U”字形,纤维单个散在或聚集成束。其余特征同柿(图6E)。

3.3.6 山柿 下表皮非腺毛,腺毛近无。栅栏组织细胞长约75~85 μm;海绵组织由5~7列细胞组成。维管束与叶肉之间有石细胞,单个或成群;纤维单个散在或聚集成束。其余特征同柿(图6F)。

3.4 叶粉末特征

3.4.1 柿 粉末深绿色。纤维常聚集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草酸钙方晶随处可见。导管多为梯纹。腺毛头部1~2细胞,柄4~5细胞;非腺毛单细胞,长圆锥形,弯曲(图7A)。

3.4.2 老鸦柿 粉末棕绿色。其余特征同柿(图7B)。

3.4.3 美洲柿 粉末棕绿色。纤维单个散在或聚集成束。非腺毛少见,微弯曲,腺毛近无。其余特征同柿(图7C)。

3.4.4 油柿 粉末灰绿色。纤维单个散在或聚集成束。石细胞长圆形,有的呈分枝状,壁厚。腺毛头部1~2细胞,柄3~4细胞。其余特征同柿(图7D)。

3.4.5 野柿 粉末灰绿色。纤维单个散在或聚集成束。腺毛头部细胞1个,柄部细胞2~4个。其余特征同柿(图7E)。

3.4.6 山柿 粉末污绿色。纤维单个散在或聚集成束。非腺毛微弯曲,近无腺毛。石细胞不规则形,多呈分枝状,壁厚。其余特征同柿(图7F)。

3.5 粉末特征差异及检索表

观察以上特征(3.2~3.4)总结了6种柿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叶主脉横切面特征和叶粉末特征的主要区别点(表4),并以此依据建立了显微特征鉴定检索表(表5)。

4 讨论

柿叶作为传统的中草药,在民间有着长久的应用历史。柿叶不仅作为茶饮,还作为原料应用于一些常用中成药制剂当中。被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就有心舒宁片、妇炎净胶囊、脑心清片,其中脑心清片用到了柿叶提取物,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

《中国药典》附录收载的柿叶来源为柿树D. kaki的干燥叶,但在实际药材流通过程中同属的其他植物,由于其形态的相似性,存在混同使用的可能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用药基原的混乱。柿属植物的分类鉴定,主要是依据其果实的形态。如果能从植物营养器官如叶片形态上加以区分,对药材的实际采收过程,以及柿叶药材真伪鉴别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甄汉深等[17]研究并描述了柿叶的药材性状与粉末显微特征;严铸云[18]从生药学的角度比较了川产柿叶与近缘种的特征区别。不同于上述的研究,本文引入了叶脉特征、表皮特征及叶解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制定了基于营养器官特征的检索表。这样在药材采集中遇到柿属植物营养器官就可以通过较为简便的撕取表皮片和叶脉特征观察做出判断,对于准确用药起到辅助作用。

柿叶虽然被应用于多个中成药制剂中,但是目前只有提取物的标准。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并没有“柿叶”药材的标准,这是亟待去完善的。本研究一方面对常见柿属基原植物进行营养期鉴别的研究,为其准确用药提供支持;同时也完善了柿叶药材的部分标准,为今后药典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叶片是植物营养器官中相对特征显著和易于观察的部位,通过研究找到一定的叶表观特征参数可区分不同的物种。由于实用性强,基于植物营养期辅助鉴别的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学者提出了诸如“比较解剖学”、“植纹”、“脉序图谱”、“叶表皮微形态”等概念[10,19-21]。本研究囊堵龅男翁入手探讨柿属易混淆药用植物的区别,并辅助以其他的营养器官特征进行鉴别,是中药材采集、用药过程中基原快速准确判定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江苏植物志.下册[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2]中国药典.一部[S]. 2015.

[3]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Sun L, Zhang J, Lu X, et al. Evaluation to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otal flavonoids extract from persimmon (Diospyros kaki L.) leaves[J]. Food Chem Toxicol, 2011, 49 (10): 26.

[5]Fan J P, He C H.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three major bioactive triterpene acids in the leaves ofDiospyros kaki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J]. J Pharm Biomed Anal, 2006, 41 (3): 950.

[6]白卫东, 刘晓艳, 赵文红, 等. 柿子醋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J]. 食品与机械, 2007, 23 (5): 125.

[7]黄璐琦, 赵润怀, 陈士林, 等.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筹备与试点工作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12, 14 (1): 13.

[8]Hickey L J. Classific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of dicotyledonous leaves[J]. Am J Bot, 1973,1(11): 17.

[9]Hickey L J, Wolfe J A. The bases of angiosperm phylogeny: vegetative morphology[J]. Ann Mo Bot Gard, 1975,62(3): 538.

[10]何报作, 韦A, 梁慧, 等. x果叶同伪品扁桃叶的形态及脉序图谱的鉴别特征[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8 (3): 90.

[11]何报作, 覃继佳, 朱意麟, 等. 马蓝叶与其易淆品路边青叶的叶形态-脉序图谱的鉴别特征[J]. 中药材, 2012, 35 (3): 385.

[12]何报作, 曾静, 韦A, 等. 鬼针草与易淆品白花鬼针草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特征[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 (20): 2559.

[13]王虹, 张卫红, 魏晓丽, 等. 新疆 12 种黄芩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3, 33 (5): 952.

[14]王世强, 方建新, 王德青. 一种简便快速鲜叶表皮制片技术[J]. 生物学杂志, 2008 (4): 53.

[15]Price C A, Symonova O, Mileyko Y, et al. Leaf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framework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segmenting and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leaf veins and areoles[J]. Plant Physiol, 2011, 155 (1): 236.

[16]B Ellis, Douglas C Daly, Hickey L J, et al. 叶结构手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7]甄汉深, 三平. 柿叶鉴别的实验研究[J]. 中草药, 1998, 29 (9): 627.

[18]严铸云, 文佳燕. 川产柿叶的生药学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4 (3): 42.

[19]苏金乐, 程绍荣, 孙启水. 白花泡桐不同种源叶片比较解剖学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3, 27 (1): 52.

药用植物学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植物学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此,我们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核心,使植物学的教学适应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需要。我们在植物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1 植物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植物学是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物类专业及农、林、医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课程是一门历史久远、课程体系完整、教学内容庞大的传统学科。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植物学课程面临着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许多方面的冲击。

首先,由于分子生物学等微观学科的飞速崛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了转移。其次,随着新兴学科的涌现,植物学课程的学时缩短已经成为现实。如何在较少的学时内系统地完成教学内容是每位植物学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第三,植物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未落到实处。有的实验内容过于简单、粗糙,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偏多,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尚未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最后,植物学教学不适应相应职业教育的需要,也不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有挑战也有机遇,新兴学科的出现必然会给传统学科注入新的活力。面对挑战和机遇,如何对传统的植物学教学进行客观、适时、适当、有效的改革,是植物学学科面临的当务之急。

2 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近年来,我们在教材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并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2.1教材的改革。

首先慎用《植物生物学》教材,即把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系统与分类学、植物生态学等揉和在一起。对授课教师来说,由于课时有限,许多基础内容无法介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高职高专学生基础稍差,可能不仅植物学基础知识没掌握好,植物分类知识也很欠缺,对生理学和生态学知识更是学完就忘。因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应该有不同的方案和尺度,不能一刀切。其次,长期以来都没有专科层次的植物学教材,只能借用本科教材,这些教材在教学内容和结构编排方面都体现出很强的学术研究性,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的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知识,因此有很多枯燥的名词、概念需要记忆,尤其到了分类部分,大量的科属特征和代表药用植物,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2.2 课程体系的改革。

将植物学课程的的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为形态解剖结构部分:包含植物细胞和组织、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种子的发育和幼苗的形成、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第二为系统分类部分:主要是被子植物的分类及重点科的介绍。配合理论课,实验课内容也做相应的调整,主要突出实践性、创造性。

2.3教学内容的改革。

植物解剖结构与功能属微观范畴,必须借助显微镜等仪器才能认识和掌握;植物外部形态特征及功能属宏观范畴,它是学习植物系统分类的必备基础,应在室外进行才易于掌握。植物系统分类的内容更是纷繁复杂,学生学习起来经常感觉枯燥乏味,难于记忆。传统的植物学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内容过多,背离了高职教育“够用、实用、突出应用性、技术性”的原则。我们认为应根据植物学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调整了某些章节内容的学时数,突出重点内容,减少讲授时数,增加自学、座谈和讨论时数,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后续课程发生重复的内容时数减少,而将与本学科目前研究的前沿问题有关的内容时数增加,同时还增加了对本学科当前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等内容的传授。在实验教学大纲中,合并部分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便在有限的学时数内,增加实验项目,提高教学质量。

2.4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保证,而且关系到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互相补充,灵活运用,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

(1)对比式教学法。针对植物学教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记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方式的教学方法,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学生对植物学学科及课程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才是在每一堂课上对学生进行具体教学内容的启发式教学。再有,启发式教学的作用不仅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让在课后能主动、积极地思考所学知识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辩证思想。植物是个有机的统一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紧密联合、共同作用,完成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注意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植物学课一般是在所有其它专业课程的前面开设,难免会遇到许多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而学生又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对此,我们或是在课堂上用尽可能加以解释,或是指导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5)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等许多方面均是多样性的,因此,我们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问。对那些在实验和野外实习方面感兴趣的学生、积极考研究生的学生、立志从事教育的学生等分别给予一定的指导。

(6)加强理论课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是所有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理论课上尽量渗透实验原理与过程,而在实验课上适当加强理论上的解释;同样,对待理论课与野外实习关系的处理上也是如此:要求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教师解答;同时,由教师提出理论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

(7) 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展开某些问题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既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鼓励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散思维;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5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学媒体已逐步进入课堂,并日益显示出优势。尤其是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传统教学绝无仅有的效果。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优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6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综合素质。

2.6.1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贯穿在教学改革的许多环节。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缩短讲授时间,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培养材料、准备实验;三是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地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学生可以巩固和深化课堂的实验,又可以进行自己喜爱的有关的实验。

2.6.2 加强野外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