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特点;经济质量
“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较以往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与此同时,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对于提升我国经济质量问题上也有不同的关键点和着手点。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特点
由世界银行网站数据统计显示,2010~2015年,全球GDP年增L率由4.34%下降为2.47%,中国GDP年增长率由10.40%下降为6.90%,如表1所示。并且世界重大的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还呈现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态势。然而,我国确实已经从2011年开始步入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并预测这样的经济环境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
(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速度由前32年9.9%的高速增长转变为维持在6%~7%的中高速增长,大约回落了2%~3%,这是一个正常现象。然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任首席经济学家Olivier Blanchard看来,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只有7%左右,但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很好的表现。由此可见,尽管增速放缓,但与全球经济增速比较起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领先。
(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前一阶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消耗的资源较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展也比较滞后,导致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上一阶段呈现出粗放性、污染性以及透支性的发展特点。然而,我国步入新常态经济,其经济发展方式也开始发生转变:由以往粗放性、污染性以及透支性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科学性、可持续性以及包容性的发展方式,在发展经济时遵循了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以及社会规律。
(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具体体现如下。
1.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2. 消费比重超过投资。
3. 城乡区域差距缩小。
4. 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5. 由于我国劳动力、土地和环境要素成本以及汇率的上升,引起了出口竞争力的变化,我国出口增速由20%下降为5%~10%。
(四)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1. 全球经济的供给能力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竞争的供给能力的加强。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市场需求的不足。
(2)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业化”。
(3)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要素成本优势相对增强。
2. 全球经济的发展受到人口老龄化的长期影响。
老龄化会导致一个经济体活跃度的降低,社会保障福利条件的刚性约束使得养老风险加大,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 红利的减弱。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在未来至少15年内将不及从前。
二、新常态下提升我国经济质量的建议
(一)坚持增长质量导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和金融财政风险容易被隐藏和忽视,从而造成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无法落实到位。尽管经济增长的速度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但如果继续不重视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问题,那也难于继续下去,所以在新常态下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增长质量为导向是必需的。
在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过程中,经济增长的机制和环境的改变也会造成有关领域风险的累积,如房地产、严重过剩产业、影子银行、地方融资平台等。经济增速与防控金融财政风险相适应,就是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适应的体现。经济处于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过后,无论是先崛起的发达国家还是后赶超的发展中国家基本都面临过不同类型,甚至多年以来难以恢复的金融危机。因此,防控金融财政风险这一项工作在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时期内尤为重要。尽管在短期内其他指标会相对落后,但只要守住底线,不发生系统性的、全局性的风险,从经济高速增长期平稳转入经济中高速增长期,那么从长远看,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鲜的经验的可能性对于我国来说也是比较大的。
(二)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第一推动力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消费的比重超过了投资。我国的消费特征从过去的模仿型、排浪式转变为现在的个性化、多样化。政府将六大领域的消费作为推进的重点,然而由于这六大领域的消费大部分属于新兴消费品类,消费者尤为关注这些新兴消费品的质量,所以这些消费品类的质量安全一旦出现问题,那消费需求必定会受到冲击。因此,为了使消费能够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继续发挥其基础作用,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释放和激发消费潜力。
(三)充分挖掘人口红利,开发利用人才红利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如人口老龄化率上升,导致我国人口红利的衰减。可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拉长人口红利释放期的目的,从而减小人口红利的衰减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如: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劳动参与率;通过二胎政策达到逐步提高总和生育率的目的等。
人才红利,即“人口质量红利”,以我国现有人口结构为基础,通过教育培训、人员流动和企业改革等相应措施去发现、培养、形成人才优势,从而开发、利用人才红利。
2015年年末,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为17093万人,研究人员总规模在2015年达到3647万,跃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这样的人才红利优势,使我国经济在新常态创新驱动下保证较高的增长质量。
(四)质量型、差异化竞争
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我国由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向质量型、差异化竞争转变。这对我国企业和政府提出了以下要求。
企业:1. 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2. 提高产品的功能属性和质量安全;3. 品牌定位差异化;4. 重视客户关系管理,达到维护客户忠诚度的最终目的等。
政府:1. 统一国家市场,提高资源分配率;2. 向优秀企业汇集生产要素,确保高质量产品的生产、低劣产品的淘汰。
参考文献:
[1]来佳飞.新常态下消费被赋予更大预期[J].浙江经济,2015(02).
[2]陈芬.消费拉动经济凸显[J].中国经济信息,2014(22).
[3]李道今.释放文化消费的“口红效应”[J].投资北京,2015(03).
[4]李方正.我国需求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2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也同样给企业发展带来了相应的机遇,虽然市场相较之过去有了巨大改变,但这些改变也代表着机遇的到来,企业应当正确的认识新常态,应当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把握经济新常态对企业的影响,加深对经济新常态的了解,掌握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调整和发展规律,谁能够先适应经济新常态,谁就能把握住新常态所带来的机遇。
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企业必须抛弃掉原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制定的战略方针,如果依然死盯着过去的经验而不去做改变的话,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企业想要发展,就必然要根据经济新常态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其调整重点应以市场需求为准。企业还应当时刻关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以做到深入了解经济新常态,再根据所了解的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与市场导向来确认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更温和的持续发展方式
相对于过去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经济新常态是一种更为温和的持续发展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一直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进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这种爆炸式发展速度的一些弊端,如环境被严重污染;资源消耗过大甚至是浪费;产业结构出现失衡现象等等,在这种前提下,经济新常态这种放缓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巩固我国经济体制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提供了更温和、健康的增长方式,用增长来促进发展,又通过发展来促进增长。
二、市场需求调查必不可少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想要得到健康、稳健的持续性发展,市场需求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是离不开民众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因为经济爆炸式的发展,带动了各种各样企业的蓬勃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生活的要求也同样越来越高,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以贴合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才能更健康、稳健的持续发展下去。
三、国家政策是发展的风向标
对于企业来说,国家的发展方向及政策是极为重要的,企业应当做好自己在发展中市场的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根据产品特点和行业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定位,使企业能够跟得上国家产业调整的步伐,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企业在市场定位中,应当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结合,实现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同步。
国家的政策是企?I发展的风向标,企业应当明确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跟着国家的政策走,选择国家所扶持的产业体系,这样才能在获得国家支持的同时而少走弯路,真正的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四、企业的资金安全应当得到保证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成倍增加,在这种前提环境下,很多企业都选择了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笼络,然而融资是具有很大风险的,企业应当保持一个相对冷静的心态,对项目的选择上要谨慎再谨慎,不高估项目价值,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过去我国经济呈爆炸式发展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会选择高风险的高投资高回报方式,以获取大量资本,但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当改变视角,为了企业能够得到良性发展,应当选择相对稳妥的低风险投资方式,并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运用,不铺张、不浪费、不走形式,来确保企业的稳固发展。企业资金是企业的根本,所以企业资金安全性必须得到保障。
五、员工是企业的“齿轮”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对于企业这台“大机器”来说,员工就如同“齿轮”一样在为企业做出贡献,在经济常态下,企业应当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确保员工与企业的高度契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这台“大机器”能够更为顺畅且安全的运行下去。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员工评分制度,保留优秀员工、剔除不合格的“齿轮”,每一名员工都应当有其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像过去的一些企业,一个职位上可能有两三个人甚至更多,浪费了企业资金的同时也影响了企业这台“大机器”的正常运行。
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每一个企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企业如果依然保留着过去落后的思想或技术,是跟不上时代的,所以对于高精尖的人才引入,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重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适应当前社会,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发展的同时不断进步。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经济结构;转型
[DOI]10.13939/ki.zgsc.2016.24.060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需求的改变使得经济结构的诸多领域出现了深刻的改变,深入分析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经济的具体特点,并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具体转型进行策略的制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经济对新常态的适应能力。
1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
1.1 消费需求改变造成消费结构转化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外部环境的模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有的消费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消费需求。因此,传统消费结构必须进行必要的转变,才能使新兴产业具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另外,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迅速改变,很多消费结构已经根据消费者的自身习惯进行了转化,并不能在消费开始之前进行必要的计划。还有些消费活动存在多元化特点,使得简单的经济统计和研究不能适应新型消费市场的状况。因此,在新常态下,只有充分掌握了消费市场的变化情况,才能认清刺激消费的准确机遇,提升我国国内的消费动力,促进我国经济获得增长新动力。[2]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内的消费模式对境外消费的模仿性很强,而我国国内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消费领域的动力较为单一,很多汽车家电等生活必需品是我国国内的消费主力。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商品消费领域简单地进行旗舰店的模仿,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的规律性。
1.2 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化
经济结构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结构的转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我国消费结构的具体状况,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动力。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我国国内的消费结构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简单的消费领域。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很多个性消费占据了消费市场的主要空间,寻求快乐和个性解放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因素。[3]另外,我国在脱贫致富领域的发展使得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很多地区的消费人群正在迅速扩展,因此,我国消费市场的需求转变,带来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体系的改变,城乡居民的购买力大幅度提升,使得我国消费主体的消费状态发生了改变,造成我国消费结构出现较大程度的调整。因此,消费结构的改变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使经济转型链条能够得到更好的运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1.3 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一系列宏观调监控政策发生了改变,在货币政策领域,我国的宏观政策偏重稳定,只有在较大的经济危机出现时,我国才可能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对货币政策进行调节。在市场运行较为稳定的状态下,我国的经济政策不会对货币领域进行较大的干预。[4]另外,货币政策具备较高的稳健性特点,可以使我国国内的消费市场得到拉动,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好的保证物价的稳定。另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利率的调节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节,都使得我国经济在固定的政策指引下进行稳定的调节,还有很多新型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制定并得到了初步实行。因此,在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够很好地控制国民资产的总量,并且能够为货币政策的改革预留足够的空间。
2 投资环境改变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型
2.1 消费需求带来的投资需求转变
在我国消费市场逐渐转化的背景下,很多投资者加强了对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视,纷纷使用较高的资金进行社会消费群体的个性化满足。一些消费群体存在消费状态不确定的特点,使得投资群体需要生产多元化商品对消费群体进行满足。因此,消费需求的转变是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原因。另外,随着我国消费者个性的解放,快乐消费越来越成为很多消费活动主体。[5]因此,精神消费相比于物质消费的发展速度更快。一些社会领域在居住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根据消费需求的特点进行了投资活动的改进,使居住环境的改善推动了与其相关的很多领域的发展。房产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地区的固定资金得到了盘活,而钢筋水泥等基础性建设材料也得到了产量的提升。另外,各类行业的同时发展使得投资领域加强了对交通运输和基础性劳动力的关注,而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投资领域的投资规律被打破,很多投资活动已经将范围扩展到了基础性消费的诸多领域。
2.2 投资需求改变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型
随着我国投资市场的日益完善,投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沟通机制的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经在很多地区展开,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发展,使得很多地区在实施经济结构的调整的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成本。虽然互联互通的工作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但互联互通机制的构建已经使得很多地区的劳动力得到了开发,并带来了地方经济结构的转型。在一些投资需求的改变过程中,投资结构的变化是一项重要因素。[6]另外,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使得社会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尤其是自贸区发展战略实施之后,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了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概念的提出,使得很多投资领域需要进行生产要素的整合,因此,投资需求的转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较大的影响。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使得我国社会的投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很多城镇在众多人口的影响下,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投资结构的调整,而经济结构的转型,也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新型增长引擎的构建。
3 出口需求改变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型
随着我国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出口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转型,出口市场不仅涉及众多的产品输出,也包括劳动力和消费群体的输出。因此,在我国庞大的出口需求领域,出口结构的改变势必会形成经济结构的转型。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出口领域占外资的范围逐渐扩大,而出口结构的调整,也使得经济结构出现了有力的转型。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到来之前,我国出口市场凭借着巨大的国际需求进行快速扩张,而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也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的动力。随着世界性经济问题的解决,国际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因此,我国出口需求的状态又重新回归正常。目前,我国出口需求方面在国际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能够更大程度上刺激我国国内的市场,并借鉴国际市场的诸多优势,对出口需求进行满足,因此,出口需求的大幅度变化,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4 资源环境因素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
目前,产能过剩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因素,而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很多区域的能源结构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使得能源的交换需要和产业结构出现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一些地区的经济结构在实施转型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资源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宏观政策的调节,也使得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逐步加大。目前,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使资源环境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新的资源形式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我国资源环境将难以保证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质量。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不断进行,社会各领域对资源环境的重视程度已经提高。因此,在制定资源环境调节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参考社会各领域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有关资源环境的改革政策,以便经济结构能够通过资源环境的改善实现优化转型。
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我国经济呈现出很多领域共同变化的状态,研究新常态的具体状况,并从消费结构的角度入手,对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晔.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及监管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2]赵新华.产业融合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理论及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3]赵军峰.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分析――基于低碳经济视角[J].智富时代,2015(11):12-13.
[4]刘伟,蔡志洲.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19.
[5]孙伟光.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型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4
一、正确把握新常态下河南的发展趋势和个性特征
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成为贯穿全年的突出矛盾。在经济发展“三期叠加”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发生趋势性变化,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具体到河南,我省作为1亿人口的发展中大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调整升级转型还没有完成,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不断减弱甚至丧失,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但从总体上看我省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只是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变化。新常态下内需不足,动力转换没完成,但我省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市场、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在减弱,但我省农业富余劳动力总量仍然较大、素质不断提高,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全球需求不振,但国内外产业仍在加速向中两部地区转移,我省通过承接出口加工型项目扩大外需仍有较大空间,同时我省在一些传统产业、优势企业方面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但我省在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基本持平,更有可能迎头赶上。
总之,我省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紧跟时代步伐又不超越发展阶段,既循序渐进又不亦步亦趋,积极抢抓机遇,科学应对挑战,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努力保持和提升我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定不移促发展
新常态、新任务,要求我们坚持冷静理性、积极主动,顺势而为、开拓创新,既要清醒看到增速换挡回落具有客观必然性,又要看到我省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我们既要加快培育新动力,又要善于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经济转型,在转型升级中推进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我们把落实与规划相结合,与新常态下完善战略思路举措相结合,围绕“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做到“三个适应”。
一是思想观念要适应。要强化转型发展意识,既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质增效上来,要合理确定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规划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要求;强化创新意识,要把创新发展的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抓住主体、平台、载体、机制、专项、人才等关键环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同步推进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尽快形成新的驱动力;强化改革开放意识,改革开放是当前河南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但如果抓不住、抓不好,反过来就会成为挑战。我省需要紧紧围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寻找改革突破点,要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上有大作为;要强化主动作为意识,新常态下,涉及的新领域、新问题越来越复杂,机遇和挑战间相互转换的概率越来越大,如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不强,专业精神、奉献精神不足,不仅成不了发展的动力,还有可能成为阻力。二是政策措施要适应。要在扩大需求稳增长上做文章,深化政策研究,提升扩大消费需求、完善社会保障、扩大有效投资;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着力点,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支持传统产业双向延伸、产业链接,与终端消费对接,最大限度地把劣势转化为优势;要寻找动力转换切入口,既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会窗口,积极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抢占制高点,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方式方法要适应。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经济转型,在转型升级中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深入落实中央改革部署,以改革为活力、以开放为推动力,争取优势、抢占先机,以改革开放促创新促发展。
三、新常态下新谋划开创新局面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建筑企业 发展方向 着力点 PPP发展模式
经济新常态是当下经济发展的一个热门词语,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不同以往,相对稳定的态势,这是一种趋势性和不可逆的发展状态,也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不同的新经济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期。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结构调整必然有阵痛,建筑行业发展与国家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建筑行业要审时度势,科学认识新常态,并积极应对、学会适应新常态,重新研判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如何成功升级转型、如何快速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来确定发展方向,找准发展的着力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辉煌做出贡献。
一、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新常态发展特点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要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过去的建筑企业过于依赖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而新常态下要求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企业经济放缓,相应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追求规模效益的时代已经结束,这会造成企业供求矛盾问题更加严峻。建筑行业正在回归理性,扭转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建筑企业必须受到诚信和严管的考验、使得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模式转型,建筑企业也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商业发展模式和服务理念都发生变化,这对已经各项稳定的建筑行业,势必造成混乱,经济迅速下滑,容易造成市场混乱。
(二)推进产业现代化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遇到的行业发展瓶颈问题居多,建造成本和消费需求成为推进过程中的主要瓶颈问题。一是消费需求问题。政府决策和调控都是暂时的,最终还得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决定建筑体需求量,企业应注重消费需求的分析和研判,逐渐以市场为主导,形成新的消费吸引。二是市场主体问题。建筑企业要找准方向,看准未来发展趋势,主动转型升级,走建筑设计、加工、装配施工一体化的道路,从企业实际出发,依据效率与效益的原则,合理安排好工厂部品生产量与现场施工的比例。
(三)诚信体系建设的问题
建筑行业信用一直不高,信用缺失问题从市场上滥收保证金问题就能看出。诚信体系建设就是要扭转建筑市场信用缺失问题,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现象。要提高诚信,一方面要靠政府。从政府层面实施新的招标办法,应还招标权给建设单位,让招标过程公开透明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形象。一方面要靠建筑企业本身。要加强自身诚信体系建设,树立企业形象,诚信经营,加大企业人才的竞争,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扩大企业服务内涵,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四)劳动队伍建设的问题
建筑企业在新常态下要注意劳动队伍建设问题,建筑人力成本增高,建筑高素质人才资源紧张,逐渐成为建筑企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常态下劳动力需要高技术、高素质、高稳定的劳动队伍,不追求劳动队伍素质,一味寻找低价劳动力必然会给企业发展造成阻力。建筑企业要认清发展形势,加大劳动力队伍建设,要从资源配置的战略高度看待劳动队伍建设的问题,要认识到当前人才和素质是主要竞争力,谁拥有了人才和素质,谁就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发展方向和着力点
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全面认清发展形势,提出发展新要求,从新常态的角度下确定企业发展方向,找准着力点,实现建筑企业成功升级转型。一是向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发展。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国家重点的建设项目,建筑企业要抓住机遇,将注意力转向国家重点发展项目,不要都想着向外看、往外走。要立足于现实,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自主创新,跟踪消费新动向,在建设中寻找新模式,PPP模式就是政府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下文重点分析),来促进建筑企业发展。二是向建筑产品寿命周期延伸的方向发展。建筑企业要放眼长远发展,建筑企业并不一定非要搞建筑开发、建筑施工,要把经营的触角逐渐延伸到建筑设计、建筑使用维护、维修,建筑运营、建筑物改造等多个环节,提供建筑物管理的增值服务,扩大经营范围,获取增值利润。三是向绿色建筑方向发展。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必将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一个方向,绿色施工将考验建筑企业的新的施工技术水平,节能环保也将提升建筑企业的同行竞争能力,开发和使用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是当前建筑企业重点的研究着力点,需要建筑企业加大研究力度,突破发展瓶颈,增强自身竞争力。四是向高品质服务方向发展。要注意诚信体系的建设,要从全部产品的品质、所有工程细部的品质做起,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优价赢得社会最终认可。
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发展的着力点主要在于:一是趋于企业经营范围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建筑企业已经和世界实现了无缝对接,市场竞争呈现全球化格局,建筑企业要适应发展要求,就要不断提高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国际信贷、设备贸易的综合能力,把企业经营范围向国际发展。二是趋于企业建设模式一体化。向国际学习,建立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以此,节省投资、缩短工期、提高质量,推动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三是趋于施工理念低碳化。低碳发展,是国家提出的要求,也是世界的潮流,低碳建筑施工是实现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必然追求。四是趋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设“建筑设计规范化,建筑构件生产工厂化、建造施工装配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四化一体”模式,走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五是趋于行业结构专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化是建筑企业立足现实、谋发展的必然道路,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点。六是趋向劳动组织人本化。建筑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建设,建设“以人为本”的发展团队,团结企业内部力量,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七是趋于质量安全标准化。质量和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要着力发展企业质量和安全教育,确保工程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
三、PPP模式发展
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即公私合作关系,是公共基础设施一种项目融资模式,通过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共同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合作模式。PPP模式,就是国家设立项目,给予政策支持,而私人机构投资,参与建设、运营管理,各取所长,各取所需。PPP项目都是带有公益性的项目,不允许私营部门在项目参与过程中获得超额利润,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PPP模式是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推广试运行的一种融资模式,并成立了相关的PPP工作领导小组,在能源、交通、水利等13各领域推广PPP模式。
国家PPP发展项目是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建筑企业参与国家PPP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合作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于政府来说,不仅有利于缓解公共部门的支出不足和地方债务问题,还有利于优化配置项目资源,提高吸引利用效率,减轻政府风险。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能发挥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承担的投资风险较小,获得长远稳定的效益,优先获得政策扶持。
运作PPP模式的必要条件: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和专业化机构和人才的支持。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需要做到。一是PPP项目需建筑对口项目。有足够能力承担PPP项目建设,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二是具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建筑企业必须具有此方面的人才,懂得法律、金融和财务方面知识,熟悉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PPP交易流程。三是具有相应的项目组织机构,作为专项组织、管理、实施。四是具备足够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是由建筑企业投资,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必须有足够资金作基础。
四、结束语
建筑企业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确定发展方向,找准发展着力点,不仅要正确认识到经济新常态化的发展要求,审时度势地研判发展形势,更要从自身角度出发,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寻找解决发展瓶颈的方法,立足于现实,立足于长远发展,立足于新常态发展特点,推进产业现代化建设,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劳动力规范建设,成功实现企业升级转型,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泽,任阳军,袁紫金.经济新常态下安徽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N].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7期。
[2]张奕.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新趋势[J].建筑,2015年7期。
[3]韦搏.经济形势下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J].房地产导刊,2015年12期。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新常态 激励理论 创新型人才
一、问题提出
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暂时的中低速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移。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成为政界、商界和学界热烈讨论的共同背景,创新型人才也成为创新这个大背景下的时代宠儿。虽然,国家高举着支持创业的旗帜,但是并没有针对创新型人才出台实质性的激励政策,相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型人才的源动力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现实瓶颈。怎样挖掘创新型人才的创新驱动力,并结合激励理论的相关内容采取实质性的激励措施,是企业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二、激励的相关理论
关于激励的早期研究是从动机开始的,直到十九世纪末期,关于动机的研究才从哲学领域移植到心理学领域。关于激励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中期,主要是基于泰勒制关于“人本恶”的人性假设以及梅奥的霍桑试验观点,将激励的研究分为内容激励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在激励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方面进行。齐靠民和田原(2008)指出,经济学中的激励为“incentive”,它所重点强调的是利用外部手段,例如奖励、惩罚来诱使他人采取某些行动。管理学中的激励为“motivation”,更多的强调人的内在动机。李春琦和石磊(2001)根据激励侧面的不同与行为关系的不同,把激励分为多因素激励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梅奥的“社会人”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行为改造理论(“挫折论”、斯金纳的“操作型条件反射论”、“归因论”);过程激励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综合激励模式理论(罗伯特・豪斯)。
三、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对策探索
根据动机行为理论,要使创新型人才产生更多的创新行为,首先应该了解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动机,根据创新动机有针对地提出激励措施,从而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行为。从早期的动机研究到激励理论的形成也可以看出,动机是激励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姚岳军(2007)结合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个性突出、知识层次高、流动意愿强等特点提出了预防研发人员流失的激励措施。创新型人才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应该结合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从创新动机着手考虑。根据动机的分类,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对应的激励措施也可以分为内在激励措施和外在激励措施。
从激励的内容理论来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较低层次(生理、安全)的需求和较高层次(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新常态经济下,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较低层次的需求已经满足了,所以他们追求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薪水、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也只是基本要求。因此,要想激励创新型人才,应该从能满足较高层需求的激励因素出发进行思考。薪酬是基本保障,当然,根据经济学上的供给需求理论,创新型人才作为较稀缺的高知识水平人才,应该得到较高的薪水报酬。对于具有外在动机的创新型人才来说,高薪作为一种外在激励手段可能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如果对于具有内在动机的创新型人才来说,则应该从工作本身来进行思考,对于本身就具有创新欲望的个体来说,可能希望上级赋予其更多工作责任。当然,出于创新型人才对知识的渴望,为其提供良好的深造机会,也会激发其产生更多的创新行为。
从激励的过程理论来看,创新型人才本身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也承担了较高的社会期望,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当外界对创新成果的评价较高时,也会对相应的创新人员产生较好的激励效果。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一般属于80、90后的员工,他们的个性特征比较突出,对于工作过程中的公平感知也比较敏感。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自己对横向或纵向的参照对象的报酬投入比的主观比较感觉。所以,注重创新型人才工作过程中的绩效评价公平性,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有助于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发挥创新才能,提升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1]芦苇.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困境与出路[J].经济问题,2016(6):19-24
[2]Steers R M, Shapiro D L. THE FUTURE OF WORK MOTIVATION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4,29(3):379-387
[3]Bassett-Jones N, Lloyd G C. Does Herzberg's motivation theory have staying power?[J].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05,24(10):929-943
[4]齐靠民,田原.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演进及取向判别[J].改革,2008(7):1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