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子高龄化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子高龄化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日本 女性 平等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16-01
一、女性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从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开始了少子高龄化,而且这个趋势还不见衰退。由于出生率低人口减少进一步加速了日本的少子高龄化,并且少子高龄化也给养老、社会保障、教育、产业构造、消费生活等各种各样的领域带来了影响。在这里要关注的一点是,少子高龄化使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停滞,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引出女性劳动的潜在力,呼吁女性积极加入劳动这点是必要的。日本女性的劳动力参加率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很低。面对这一情况,必须从政府、企业两方面来提高女性人才应用的共识。
(二)日本女性的人才培养现状
在日本,男性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政治上,男性政治家占据着多数;从经济方面来看,男性劳动率也同样占据着优势。按照开发计划《人类开发报告书》,日本的HDI是第7位,GEM是第42位,由此可以看出男性的优越地位。如今,女性地位虽然逐步在提高,但是在企业中的高职位现象依旧比男性要少。
二、男女差别形成的原因
(一)政府的政策
二战后,美军在日本实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1945年12月7日,《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修改时,首次承认了女性的参政权。1946年11月3日,《日本国宪法》被公布,1947年5月3日被实施。另外,支援劳动女性的规定在《劳动基本法》和《国家公务员法》中被规定。但是,这一连串的改革全部是由美军从上到下的改革,完全不顾日本官员的意识,被规定的各法律条文还没有渗透到实际生活中,1947年以占领终止为契机,被推行的改革中途结束了,传统、封建的意识又重新崛起。
(二)经济和传统思想
日本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在经济方面也存在,那就是年功序列的人事制度。所谓年功序列是指不论个人的资质、能力、实际绩业,只按照工作的年数、年龄等来评价,决定其职位、薪水的人事制度或常规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从大学毕业到结婚生子,中途辞职等照顾孩子和看护老人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再重新开始的倾向是很强的。这样的情况就叫做M型的就业曲线。因此,女性的工作年数比男性少,与此相对应女性的晋升和加薪的机会自然也就少了。
三、状态的改善
(一)对于女性就职的意识变化
根据2004年内阁府发行的“少子化社会白皮书”,日本社会中女性本身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女性不婚、晚婚,就职意识也不断向上发展。34岁的未婚女性,从1950年开始到80年代后大约33%。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未婚率有上升的趋势,在2000年有55.5%的女性未婚者。
(二)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明治维新开始女性迎来了接受教育的新时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到大规模发展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可是女子高等教育的象征时代。以前男子的高等学校入学率一直比女子高,但是相反,在1989年女性的入学率变得比男性的高,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的大学入学率也比男性的高。女性所学的专业也在改变。以前只有人文、医疗看护、教育、家政等学部专攻的女性多,但现在,在法律、政治、经济、建筑和农业等学部也吸引了很多女性。
四、意见
(一)给企业的意见
排除性别障碍,实施针对个人能力的雇佣管理,如果能给女性创造活跃的平台,就能强化企业的竞争力,有效地推进企业的经营。给予女性多角度的评价,在晋升和加薪方面和男性一样得到同样的待遇。通过继续发展重视能力的雇佣管理体制,可以达到从性别差异到个人能力的重视,这正是实现在企业中男女平等新曙光的开始。所以要是能满足支持女性劳动力市场的返回,提高工作上的技术,提供就职研修这样的条件,企业一定会在真正意义上充分发挥再就业女性的能力。
(二)政策上的提案
少子高龄化的原因范文2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法国巴黎的街区出现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居住在巴黎近郊新型住宅的青年们,因为一种对都市中心阶层的反感情绪,而进行的对都市中心16个区的暴力及破坏事件连续发生。
这些事件同时发生在另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等,但却没有做任何报道,理由是怕会引起同样的社会问题。以往,城墙把都市同郊外分开,在城里生活着拥有各式各样文化生活和教育设施的市民。生活街中心导致市民有一种特殊感觉。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市中心与郊外土地生活经济的巨大差别,从而促使郊外土地的开发及新住宅环境的出现。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都市中心生活继续转向富有阶层。移民、低收入阶层劳动者则移居郊外,形成两大分离形式。虽然在郊外也有一些著名设计师的土地建筑规划,也有像古希腊神殿般庄重的建筑,但是,郊外还是被人们称为“贫民宫殿”。这种社会现象使移居郊外的人有一种被都市中心所排斥的感觉,同时也产生了对不能随时享用各种娱乐设施的一种夺取和占有的极端倾向。这种社会隔离使很多人对城市富裕阶层产生愤恨,一种“都市中心”生活向往思想导致了一连串暴力及破坏事件的发生。目前对这种行动的理解说法不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人们向往都市中心生活的现象,也是人生观的一种新提示。
针对都市中心市民的暴力现象在巴黎是比较特殊的事例,但是它的发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都市中心生活的再评论也将会发生变化。实际上,许多年来,世界各大城市亦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种极端的例子在美国都市也有出现。由于美国市中心移民的流入导致环境恶化,一种都市中心回避现象出现,也就是说富裕阶层移住郊外别墅在以前就有传统。20世纪90年代后,都市移流出的企业家和住民再次回归市中心生活的现象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亚洲的代表是日本的东京,那里的市民也热衷于都市生活。但是,日本的都市发展政策体现出一种工业化的效率追求,都市中心作为工作场所,生活在郊外的一种职住分离的结构政策,从城市规划到街区规划是一种把人从都市排出的规划行为,泡沫经济时期,城市中心全部被商业工作场所占据,居住人口锐减,出现都市的空调化。20世纪90年代后,无论是人的精神功能要求和生活文化均发生剧变,向往都市生活现象急增,使集合住宅具有了非常好的贩卖前景。泡沫经济后全日本的住宅地价下落,都市中心居住构想发生很大变化。随之也带来了为适应市场变化的大型再开发事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住宅供给和开发一体化的新的形式的出现,这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住宅开发所没有想到的,也对日本都市政策转换起到了实质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结构现象之二
少子高龄化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老龄化;低龄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83 ― 02
据民政部2014年6月17日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 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 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1〕。面对如今老年人几乎占总人口一成的趋势,重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显得异常重要。这部分老年人大多数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身体健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为社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余热的强烈愿望,然而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但是利用率却偏低。针对我国经济尚不发达,低龄老年人口庞大,家庭不断小型化和少子化的特点,采用合理、经济的措施大力开发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特别是提高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增进社会的收益
老年人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再次参与社会工作,他们身上有很多特点是年轻劳动者所不具有的,低龄老年人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某种优势,如知识、技能等都是值得珍惜的财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现在如教育、卫生、医疗、服务等很多领域很多老专家、学者们都已经退休,但他们大多数仍身体健康,可以继续在服务“高龄老年人”上发挥他们的余热,使整个社会获得最大的收益性。
(二)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我国自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模式正逐步转变为“四二一”模式,这就意味着一对夫妇将要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这将会给成年人产生巨大的养老压力和精神压力。同时就整个社会而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小型化的形成,社会所担负的养老抚养系数将会不断提高,社会负担日益加重。开发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不仅可以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可以增加个人收入减轻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负担。
(三)缓解退休老人自身的精神压力
退休后的低龄老人从工作了几十年的岗位上一下子退下来,会产生了无所事事的感觉,同时也会存在着孤独、寂寞、恐惧、消极及被否定的心理。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会一时难以接受,进而产生心理落差,脾气性情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低龄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对缓解其自身压力是十分必要的选择。
二、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可行性分析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主要是指60至69岁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他们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可供整个社会再开发和再利用的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低龄老年人身体尚好,头脑还比较清楚;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生活上也能自理,他们可以不依赖社会和家庭的照顾,反而可以通过再就业,为社会或家庭尽自己微薄之力;主要与配偶及未婚子女一起居住;一般不甘寂寞,需要一些活动场所和参与机会,有比较强烈的再就业意愿等特点〔2〕。就目前来看,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服务于高龄老年人的主要动力有以下几点:
(一)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15日在日内瓦《2013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对194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及医疗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人类预期寿命、死亡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等。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了76岁,高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甚至高于一些欧洲国家〔3〕。如此来看,我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表现之一,为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上的需要
由于家庭负担比较重,自身的退休金也不高,而且受教育程度较低,一部分老年人面对退休后的生活压力有去养老机构等地方再就业的意愿。
(三)健康因素
健康是再就业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无法满足再就业的愿望。如今的老年人更加注重养生,每天生活富有规律且积极锻炼身体,所以大部分的低龄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并不逊色于青壮年人,这也使基于为老服务,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四)主观愿望强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低龄老年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向上,他们不愿成为社会的包袱,正是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不服老的精神,推动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发挥了自己的余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三、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实施的具体内容
组建低龄老人志愿者队伍,创建“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的新模式。可以由相邻的社区联合成立“助老义工站”,受助对象可以是孤老或者家人不在身边的老人。义工可以由刚退休的平均年龄55岁以上,身体健康的有照顾高龄老年人意愿的人组成,主要以“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形式,可以每天或一周固定几天去看望和照顾高龄老年人,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这种社区义工助老服务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少子高龄化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自然流产;妊娠
[中图分类号] R16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30-02
Related factors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afte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FAN Li, WEI Jihong, KUANG Huan
(Reproductive Assisted Reproductive Center,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Liuzhou City, Liuzhou 545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of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 in IVF-ET. Methods: The data of 393 patient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09 were reviewed. All pregnan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bor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ir age, follicle numbers, ampoules of Gn, days of Gn, the number of oocytes, embryos and ET embryos were analyzed. Results: Female age of the abor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Female age is related with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 To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elderly infertility and fetus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
[Key words]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Spontaneous abortion; Pregnance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近二十来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是治疗不孕不育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项技术使众多不孕症患者成功获得妊娠,但随后发生的自然流产对这些患者来说是一种沉重的精神打击。据文献报道,IVF-ET术后自然流产发生率为13.8%[1],其发生原因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12月在我院生殖助孕中心行IVF-ET后成功获得宫内妊娠的3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寻发生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为减少自然流产发生率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2月在我院生殖助孕中心行IVF-ET后成功获得宫内妊娠的393例患者,其中,早期流产30例,未发生早期流产(包含已经分娩患者、正处在中晚期妊娠过程中患者和已发生晚期流产患者)363例。
1.2 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常规的促排卵方案(长方案/短方案/超短方案),B超监测有3个或3个以上卵泡直径≥16 mm时,当晚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 000~10 000 IU,34~36 h后取卵。根据男方质量行IVF/ICSI受精。胚胎培养3 d后移植。使用黄体酮支持黄体功能。移植术后14 d检测尿HCG和血HCG以确定是否妊娠。移植术后28~35 d查B超,检测到孕囊者确定为临床妊娠。发生在妊娠12周前的流产为早期流产,发生在妊娠12周以后至不足28周的流产为晚期流产。将早期流产的30例患者归为流产组,将正处在中晚期妊娠过程中、已分娩和晚期流产的363例患者归为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①年龄;②窦卵泡数;③促排卵药物(Gn)使用总量;④Gn使用天数;⑤获卵数;⑥胚胎数;⑦优胚数;⑧移植胚胎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393例患者中30例发生早期自然流产,发生率为7.6%。流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3.97±4.73)岁,明显高于对照组[(31.32±3.90)岁](P0.05)。
表1 流产组和对照组的相关因素分析比较(x±s)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IVF-ET术后早期自然流产发生率为7.6%,与文献报道的IVF-ET术后新鲜周期早期自然流产发生率为13.8%有差异[1],这可能与我中心加强了IVF-ET术后的黄体支持有关。黄体酮用量从最初的20~40 mg/d增加到目前的60~80 mg/d。黄体酮有助于改善子宫内膜组织学和减少子宫肌肉的收缩,帮助胚胎定位与着床[2];还能够纠正因为垂体降调节和取卵手术导致的黄体功能不全[3],帮助胚胎植入和妊娠的维持。
本研究中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早期流产的发生率也增高,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4]。较高年龄患者IVF-ET术后早期流产率增加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卵子质量下降[3],随年龄增加,女性的卵子质量下降,可能与卵子染色体异常的产生增多、卵子的线粒体数量减少、卵胞浆ATP含量下降和卵子的细胞凋亡改变增加有关。据文献报道,超过50%的自然流产是由于存在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染色体异常[5]。另一方面,随年龄增加,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B超在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的作用有限,仅测量厚度和形态不能准确反映内膜组织学改变。容受性下降可能与内膜细胞中雌孕激素受体减少、子宫血流量减少有关[6]。
引起IVF-ET术后早期自然流产的原因很多,其中年龄增加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高龄患者,需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妊娠后密切监测,加强保胎治疗,尽量减少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孕中期以后需加强孕期保健,按要求做好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减少染色体异常或有基因缺陷患儿的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IVF的活产率。
[参考文献]
[1]Veleva Z, Tiitinen A, Vilska S, et al. High and low BMI increase the risk of miscarriage after IVF/ICSI and FET [J]. Hum Reprod,2008,23(4):878-884.
[2]Bulletti C, de Ziegler D. Uterine contractility and embryo implantation [J]. 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06,18(4):265-276.
[3]庄广伦.现代辅助生育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165.
[4]Lambers MJ, Mager E, Goutbeek J, et al. Factors determining early pregnancy loss in singleton and multiple implantations [J]. Hum Reprod,2007,22(1):275-279.
[5]Carp H, Guetta E, Dorf H, et al. Embryonic karyotype in recurrent miscarriage with parental karyotypic aberrations [J]. Fertil Steril,2006,85(2):446-450.
[6]Ma W, Tan J, Matsumoto H, et al. Adult tissue angiogenesis: evidence for negative regulation by estrogen in the uterus [J]. Mol Endocrino,2001,15(15):1983-1992.
少子高龄化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不婚 婚恋观 晚婚 原因 独立意识
2012年秋,一部叫做《不结婚》的极具现实意味的日剧在日本赢得了口碑,同时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议论热潮。故事围绕两位至今仍单身的大龄剩女的生活展开,一位是想着人生早晚会结婚而消极追逐爱情最终演变成抱有“结婚与否都无所谓,保持现状挺好”的想法的三十五岁旅行社职员,另一位则是将工作视为人生伴侣,从没想过结婚生子的四十四岁庭院设计师,是典型的事业至上不婚族。此剧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相信众多女性会从此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产生共鸣。《不结婚》中的两位女主角虽然都是不结婚的代表人物,但是二者还是有些许区别的。旅行社职员田中千春属于因为“不能结婚”所以“不结婚”,庭院设计师桐岛春子是属于本身不想结婚。在日本,与两位女主角经历相似的女性并不少,她们不结婚的原因虽然因人而异,但是个人认为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本文针对这两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社会原因
1.女性的婚恋观发生改变
虽然日本女性晚婚未婚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是相信其本质原因还是在于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个人观念发生转变,她们多数持有晚婚或独身的婚恋观。在日本,女性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很高,这样相对过去来讲她们开始进入社会工作比较迟,与此同时,社会对待单身的人愈发宽容。过去,日本女性一旦结婚几乎都是要放弃工作回家当全职太太,而孩子稍大一些再参加工作的话非常困难。同时,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的思想开放前卫,随着时代的发展,她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不必依靠男人。在她们眼里,婚姻已经不再是女性的终身目标,相反她们更注重自由和较高的生活质量,不想被孩子和家务所束缚。
2.经济不稳定
相比过去,日本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2000年左右日本开始进入“就业难”时代,无业人员和啃老族迅速增多。后来,雷曼公司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紧接着东京大地震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经济遭遇重创,很多人只能作为非正式员工工作。2012年日本从事短期打工、派遣工作的非正式员工超过两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人在35岁以上,早已过了适婚年龄。特别是男性,结婚更加困难,因为经济不景气,很多男性收入不理想,养活自己都困难,即便是想结婚也没有女性愿意与其组成家庭。很多女性对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经济方面,由此导致女性选择结婚对象时愈发挑剔,进而导致晚婚不婚现象的出现。
3.日本人均寿命变长
众所周知,日本的科技与医疗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顶尖行列,日本人长寿也是众所周知的。过去30多岁被认为是人生的转折点,但是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转折点也延期了,以前是30岁,现在是40岁。因此很多原先在30岁就应该完成的事自然也就变得不那么紧迫了,30岁成为单身主力军也不为奇怪了,取而代之,对于结婚生子等问题人们的目光也逐渐转移到40岁单身的身上。
4.在网络世界得到满足
在网络普及以前,如果一个人到了30多岁还未婚而周围的亲戚朋友等都结婚生子,那他很容易因为经常见不到这些亲戚朋友而有孤立感。但是,网络普及之后,人与人之间即便多年不见,也能通过Facebook、twitter等网络通信工具进行联系。通过网络,邂逅跟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变得简单,交朋友也很容易,即便足不出户也能与其他人交流。在这样一个不用结婚就可以与任何人相互联系的环境里,很容易让人对现状产生满足感,这也就导致人们不愿意出门,异性之间的邂逅自然就少了。
二、个人原因
1.受父母保护,不结婚也能过
有的女性不结婚就可以一直住在父母家里,生活上由父母照顾,但自己的钱又可以自由支配。日本读卖新闻调查显示,25~49岁的日本未婚女性中,有40%的人从父母那里接受经济上的支持,有73%的女性的起居由父母安排。这就是所谓的“寄居公主”。她们不选择结婚,主要是眷恋被父母呵护的感觉。对她们来说,与其听丈夫呼来喝去,不如在家受父母保护,可以说这些人本身就不想结婚。所以,虽然这些“寄居女性”也交男友,但不以结婚为目的。
2.没有理想的对象
相信此项应该在“想结婚而还没结婚的”原因榜上排名第二。日本是个生活节奏极快的国家,特别是在东京等大城市,人们每天匆忙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疲于生存,没有时间邂逅异性。很多女性的工作圈生活圈都是女性,社交面较窄,遇不到合适的对象。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女性自身的条件不是很理想,即便想结婚也苦于没有异性青睐。
3.对异性过于挑剔,宁缺毋滥
很多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在选择对象时,往往将自己作为最低标准,由此要求对方要具有比自己优秀的条件,特别是收入方面,如果遇不到比自己优秀的异性,她们宁愿选择单身。日本女性在寻找如意郎君时从不马虎,有些人会斥巨资加入婚姻介绍所,还有人参加各种礼仪教养班,接受姿态礼仪等方面的训练,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吸引力。虽然女性态度积极,但是仍有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还没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她们并不放弃理想,很多人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勉强凑合,被人们称为快乐的单身公主。
三、结语
个人原因其实也都是在社会原因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即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性开始对婚姻吹毛求疵,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极为具体的不结婚的理由,比如“讨厌生孩子,讨厌家务,不喜欢他的父母,喜欢一个人过”等等。女性不结婚,自然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少子化”现象。有日本专家预言,若再不提高出生率,若干年后,日本会从地球上消失,想想这句话并不是全无道理的。要改善现状,可行的办法并不是没有。首先女性要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其次政府要出台一些保护女性婚后产后再就业的政策,同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还可以投入税金复活相亲制度,振兴日本经济等等,这些都是解决日本女性不结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晨媚.日本女性晚婚不婚原因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9)
[2]郭鑫.少子高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女性就业研究.吉林大学,2006
[3]孟桐.日本为改善女性就业状况采取多种措施.中国劳动科学,1994(7)
少子高龄化的原因范文6
老年护理,是指因年事已高患有各类疾病而导致的身体衰弱、生活不能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他人援助活动。
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红利的消失,社会养老矛盾突出,老年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多等问题。为应对高龄老人的护理需求,日本在2000年4月推出一项新的社会保险制度——护理保险制度,旨在运用社会保险的机制,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给予社会化的护理服务,减轻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和财政支出的负担。
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实施以后,获得了85%以上民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医疗保险赤字得到降低。从2000年到2005年,此项保险实施的第一个5年里,得到护理认定的人数从218万人增加到411万人,受益面扩大明显。该项制度的实施也标志着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正在由“政府导向型”向个人和事业经营体之间的“契约型”转变。
二、产生原因
1.人口老龄化
社会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是日本实施护理保险制度的根本原因。随着老龄人口基数的增大,卧床不起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老年人护理问题已成为日本社会的最大课题。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的中位预测,2038年65岁以上老人将达总人口的30%以上,2050年达到32.3%
2.病症多样化
日本战后的人口平均寿命由50岁延长到80岁,一跃登上世界第一长寿国。随着长寿人口的增多,老龄人口的病症也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在日本护理保险的相关规定中,闭塞性动脉硬化、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综合症、帕金森综合症、老年痴呆症等15种慢性疾病都在护理范围内。
3.护理复杂化
老年人口的护理复杂化是伴随着老龄人群体病症多样化出现的。家庭中劳动力所掌握的护理技能并不专业,不能满足老年病症的护理要求。此外,日本妇女意识的觉醒以及大量的年轻人离家就业,使得原本留在家中照顾老人的劳动力锐减,不得不以家庭外的劳动力补足。传统家庭的护理和赡养功能弱化,社会劳动力的护理能力参差不齐,老人在被护理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伤害,这也加剧了老龄人口护理的复杂性。
4.老年医疗和老年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日本在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利法》,为低收入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障,其他老年人需要自理部分医疗费用。这一制度本意是为了让更多经济条件困难的老人能够享受到医疗服务,但实际操作中却有大量的老人经常性地住院,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随着老年人群的不断增多,该制度逐渐转变成缴费少、支付多的医疗保险制度。政府财政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增长明显,医疗财政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日本国民总医疗费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人口占15.1%,其医疗费用却占了国民总医疗费的近一半。
5.制度因素
日本在2000年之前实施的“安置福利制度”,在二战后实施时是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制度逐渐满足不了社会老年护理的需求。老年医疗和老年福利在内容上难以撇清,有相互重叠的项目,却又无法满足护理需求。此外,原来的护理制度有所限制,病人的多元需要得不到满足,只能被动接受服务。在人口老龄化和财政支出吃紧的背景下,制度上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了护理保险制定的直接原因。
6.文化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的出生率逐年走低,传统的“主干家庭”的数量减少,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的赡养模式也受到了冲击。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老年家庭日益增多,其中最明显的是急速增加的老人家庭户,1972年日本家中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有6578千户,1997年增加至14051千户。部分民众认为传统的三代同堂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因其代沟的存在,会引发“老中青”三代之间的隔阂,从而造成日本的下一代抚养年老父母的价值观念越来越淡薄,家庭护理、赡养老人的功能更加弱化。
三、中日两国社会状况异同
邻国日本,与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有相似之处,同时在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方面积攒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给我国解决老年护理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相似之处
1.人口背景
中国和日本都是老年人口居多的国家,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增长速度快。日本200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9.6%,中国同样面对这样的人口压力,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长快、比重大。
2.家庭护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与日本的情况相似,我国妇女就业率上升,加快融入社会,家庭结构不断缩小,核心家庭的数量开始增加。家庭成员不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老年人的护理,这样的状况就要求社会富余劳动力出现承担老年人的护理服务。
3.文化传统
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中国儒学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尊老敬老的传统儒家观念,在两国的道德体系中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不同之处
1.退休制度不同
2006年4月1日,日本《高龄者雇佣安定法》开始施行,它将保证有工作意愿与能力的人员被雇佣到65岁,而按照原来的规定,他们要在60岁就退休。我国的退休政策制定于20世纪50年代,退休年龄女职工为50岁,干部55岁,男性为60岁。过早退休和预期寿命的增加,限制了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单靠退休金一般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开支。
2.社会保障水平不同
日本的社会保障建设较为完善,能够对国民形成有一定水平的保障。而我国的社会保障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体系,但是不足和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但覆盖的人群和受益主体主要是体制内的人。
3.财政投入力度不同
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社会现实,使社会保障费用逐年增加,尤其是年金和医疗保险费用的增加,使财政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我国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一般在中央财政的20%左右,并且缺乏立法约束,无法满足社会保障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启示
1.鼓励社会组织参与
老年护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政府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政府不能包办一切,在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主导失利的情况必然会出现。因此鼓励社会组织的参与,是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也证明,非营利组织等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参与不只是有利于护理服务,同时也密切了社区联系,培养了市民的公共意识。
2.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护理保险制度
我国老龄化程度虽不及日本如此严重,但国家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已经居于世界之首。因此需要未雨绸缪,尽早思考我国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方案。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再加上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形成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我国的护理保险制度或可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政策、多元化支撑、多元化护理选择的方案。
3.护理制度的内容设计
老年护理的服务的提供应以病症预防为主,心理干预和精神照料为重。大力构建老年疾病预防体系的建设,如改善老人的饮食营养结构,加强对老人保健护理预防知识的指导。此外,老年家庭中,孤独寂寞对老人的负面影响更大,对很多老人来说,年金的保障不比贴心的照顾来的实际。因此,在护理人员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训练护理者对老人的精神干预。
4.文化倡导
在社会伦理的弘扬中,以“孝”为先。我国社会从古至今发展的数千年中,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式家庭消化了很多的社会危机。因此要注重构建家庭凝聚力,强化家庭消化社会危机、分担社会压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