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建设思路;体系结构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转变,课程网络化成为教育方式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网络化是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意义与目的

“人文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由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课程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进行人文地理学课程资源网络化建设,对于深化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以及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文地理学有着复杂的学科体系,具有众多的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军事地理、旅游地理、社会地理等,各学科互相交叉,构地理综合体。复杂的体系结构,困扰了很多刚入门的学生,需要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将这种体系结构展示出来。

其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第一手资源虽然有着亲身体验,印象深刻,但是人的直接行为空间毕竟有限,通过间接行为空间,获取间接资源,同样很重要。

再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不停地运动中,并且运动速度相对于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要迅速很多,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学习与研究人文地理学,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特定的环境下,而要有时间跨度,这样的学习和研究才更有深度。而传统的媒体资源更新较慢,不能响应更新频繁而迅速的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媒体资源来支持人文地理的学习与研究。

最后,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各种地图、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以及大量的统计数据等。因此,人文地理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某一种媒体,要多种媒体结合,使用各种媒体资料。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人文地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由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逐步转变为课堂讲授与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模式,扩展学习主体自主学习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平台,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是“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二、“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思路

1 运用多元化理论指导。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应在现代课程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等多元理论的共同指导下进行。例如,根据现代课程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同意义的生长域。因此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情况下和在学与教的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在“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时坚持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并举。其中,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对象、课程特点,合理地选择和加工教学信息,设计和组织教学环节。同时特别注意网络的教学环境和课程特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实时互动的优势,追求创设支持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使课程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教学过程个性化、自主化。

2 体现人文地理学科特色。人地相关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始终贯彻在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一条主线。在选取课程资源、构建网络课程体系、进行授课辅导时要始终贯穿人地和谐的思想,并突出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学科,不仅研究内容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而且人文地理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其历史性上,比如人口的分布、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与分布等,在教学资源建设时既要突出现状,也要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地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因此在课程网络化建设时要突出区域性特点。人文地理学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综合性,而且体现在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密切联系,如政治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因此在课程网络化建设时,不仅仅着眼于人文地理学本身,还要与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核心内容紧密结合,并且利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比如将地理信息技术引入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

3 发挥网络平台教学优势。网络平台具有以下教学优势:一是直观性。网络课程资源具有图文并茂、音画俱全的特点,针对人文地理教学中难懂难教的问题,以地图、图片、图表、视频、动画和逻辑示意图等多种形式展现,直观、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互动性。网络平台具备网上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工具,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模式,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随时与教师沟通,答疑释惑。三是友好性。网络平台界面美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提示信息详细、准确、恰当,使师生都能够容易操作。四是创新性。在设计上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如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根据自身特点,自行浏览课程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互动工具就教师提出的主题进行讨论与思考等。

4 展示自身学科建设成果。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是共性与个性的综合,一方面网络课程需要较为稳定和规范的结构,涵盖教学必须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特点及自身学科建设及教学与科研成果,设计个性化的内容,体现课程特色。

例如,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地理学具有众多的分支学科,除人文地理总论以外,各分支学科也需要配套的教材与论著作为课程教学的支撑。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自创立之初,老一辈著名地理学家李旭旦、金其铭等先生陆续出版了多部极具影响力的人文地理教材及著作。在课程网络化建设中,将教材建设成果作为一个特色模块,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研究方向和动态,方便学生查阅、比较和学习。

5 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课程网络化建设不仅是以网页形式呈现课程的内容,而且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是网络教学的支撑环境。它可作为课堂环境和课外环境下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学生的许多学习活动都是在网络的支持下完成的。因此,课程网络化建设除了内容的展示,还必须增加强大的学习功能,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钻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是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的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三、“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体系结构

课程网络化建设的体系结构设计十分重要,它是网络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的体现。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整体结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整体页面层次和各层页面中内容的组织。学生是通过访问各层次进行学习的,整体层次及各个层次页面中的具体内容及其结构必然对学生的学习直接产生影响。

人文地理网络课程结构分为四大模块,即课程模块、教学模块、互动模块和特色模块(见下表)。

特色模块是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系列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导航、实践拓展训练和中外文献选读四大特色栏目。

1 教学资源导航。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就无法建构起理想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是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培养营造理想环境的基础。根据人文地理学课程特点,教学资源导航栏目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英汉对照人文地理词汇和国外人文地理学者两个子栏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外人文地理发展和人文地理大师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经历。目前已有国外著名高校34位人文地理学者的简历及其相关网址,涉及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专业领域。第二部分为主体教学资源,包括专题地图、实景图、规划图和统计年鉴等子栏目。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语言,用地图说明问题往往比文字更有效。教学资源包括经济、聚落、文化、人口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景观图片、专题地图等,所有图片均使用高分辨率图像;同时,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规划工作的方法与技能,分类搜集整理了国内外众多具有代表意义的规划图件。另一方面,随着数学方法的引入,人文地理研究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教学资源的统计数据库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城市、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权威统计年鉴,便于教师、学生及其他研究人员的查阅。第三部分为考研指导,主要是提供国内绝大多数人文地理学招生院校及网址信息,并提供部分院校历年人文地理考研资料。

2 实践拓展训练。实践教学与训练在人文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已经建立了南京市城市地理、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黄山与宝华山风景旅游区、庐山区域地理等实习基地。同时,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规划制图、论文写作等实践性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依托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了“虚拟实习”的特色栏目,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地理环境模拟实验室,增设了城市景观三维表现、数字小区三维表现、主要商业区三维表现、城市交通流三维表现与模拟等极具特色的实验项目。

3 中外文献选读。人文地理学科历史悠久,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人文地理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众多的教材和专著。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人文地理的理解,设立中外文献选读栏目,精选各种经典文献,包括国内外代表性教材、中外著作和词典以及国内外人文地理相关资源网站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对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形势下,高校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知识的组织者,也应成为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共同促进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丽,从学习策略规律思考高校课程网络化建设[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77-79

[2]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3]贾雪梅,杨改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若干趋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55-57

[4]曾海文,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137-138

[5]吴传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4(Z2):4-5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毕业生去向 调查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5-0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地理学类,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具有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的特点,各高校培养定位存在资源环境规划、城乡规划、数字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倾向,因此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广泛。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这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在已有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至今为止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为在校生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信息,也为本校和相关院校专业定位提供参考。

一、专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科技大学在2002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等信息化测绘技术,立足于城乡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面向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评估、测绘地理信息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秉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3S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已经建立的20余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自2004年第一轮立项建设以来,借助教学评建大好契机,围绕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一轮专业建设达到了校重点专业的要求。

二、毕业生去向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历届毕业生,样本容量为368人。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考研、就业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来源是连续多年建立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了2007―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毕业生累计考研率达16.3%,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14.9%,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评估咨询、农林矿产资源、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企业的毕业生占68.8%,如图1。

三、毕业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总人数为59人。2007届考研1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8%;2008届考研14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5%;2009届考研8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0%;2010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2011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7%;2012届考研5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届考研3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2014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8%;2015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7%,历年的考研率变化趋势详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并不稳定,主要受当年就业形势、学生意愿和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分为地理类、农林遥感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及其他五类。通过数据分析(见图3)可知,考取地理类学科的毕业生为28人,占考研总人数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林遥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类学科在本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对地理类学科考研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见图4)。地理学科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育四大类。考取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为10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为4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为13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为1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6%。可见地理学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毕业生就业分析

对本专业2007―2015届除考研之外的309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企业、城乡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农林矿产资源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各类企业的人数为254,占总就业人数8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为55人,占总就业人数17.8%,详见图5。

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为42;参军人数为4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9人。显然在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最多,但是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行政机关单位的就业人数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来几乎为零,如图6所示。

就业于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地质勘察类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等。其中在国土调查规划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在规划设计类企业和地质勘察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见国土规划类企业是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重详见图7。

五、结论

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得出:虽然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不稳定,但考研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专业占绝对优势。在行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集中在2007―2010年;在企业就业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的重点领域面向现代企业,而在现代企业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又以面向国土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设计、地籍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 谢启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 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 王兰霞,王蕾,李巍,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思考[J].经济师,2012(9)

[5] 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文题的源起

城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聚居地。它既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容器,也是人们交流思想、体验和传播文化精神的载体。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前世今生,即由来已久的历史沿革和今天的物质形态、精神面貌及未来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

过去的历史人文、地域文化是城市体内的遗传基因,现代的城市景观是外在的形态风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它可持续前行的驱动力。尊重自然、关注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脉,使我们的城市景观少一些雷同和均质,多一些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结合城市现代化发展方向,增强城市景观文化的可识别性,构建现代文化景观的精气神,这是基于对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是对传统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于是,本文针对当前城市文化景观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上述理念,对其进行梳理和解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设计方法。

二、城市文化景观的理论概念

1、文化景观的概念发展史

文化景观是景观整体含义中的一个支系, 早期被人们称为历史景观,与

人为景观或人文景观具有词义等同性。1906 年北美地理学家卡尔・苏尔提出将人类创造的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1925年,在他的经典著作《景观形态学》中,他定义景观为一个物质和文化形式的混合体,并指出在景观中,“文化是原动力,自然区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1]。苏尔阐释出了文化景观的定义,并开始了文化景观起源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从分析自然景观开始,接着研究居住于某个地域的文化群体,随后,苏尔创立了著名的文化景观学派,“文化景观”一词开始在地理学中被广泛使用。1927 年,在《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一文中,苏尔又给出文化景观一个简单的定义, 即“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苏尔指出文化景观概念的核心在于强调景观的文化属性。随后越来越多国家的学者们都对文化景观的概念做出了定义。

2、文化景观的概念和类型

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著名文化地理专家王恩涌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 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2]。综上所述,文化景观是指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出某一文化体系的文化特征和某一地区的地理特征。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景观的定义修改如下:

1) 有意设计的景观:被人类有目的设计和创造的景观,包括由于艺术审美原因建造的花园、公用场地景观,其通常结合宗教或纪念意义的建筑和景观群。

2) 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这样的景观反映了其形式上和组成特征的进化过程。

3) 关联性文化景观:结合了自然因素,反映了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的景观,它可能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不存在。[3]

这三条定义也同时将文化景观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园林和公园等设施,经常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有联系;

二是有机进化的景观,包括残遗物(或化石)景观和持续性景观。

三是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我国城市文化景观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致使一些超级城市的扩张呈指数级增长,而另一些中小城市则正在日益萎缩,处于经济转型期或候鸟模式的转变下,不管是哪一种缩张变动,其城市的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彻底的分解和重组。历史文化区域的分解也导致了城市传统社区的弱化。片段式的文化遗产保护、孤岛式的文化遗产圈存破坏了城市的历史肌理和文化景观的整体性。

与中国经济崛起,城市现代化进程所取得巨大成绩相比,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城市景观缺乏整体规划,商业化建设割裂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及人地关系。有些城市打着 “文化城市”的旗号,不惜大拆大建,以毁坏本土自然人文风貌的代价,去营造换取异国情调、另类体验:假古董、假建筑、假风俗……建造了一个个异域文化主题旅游景点,盲目追究旅游经济效益,完全不顾地方城市文化特色,使得城市景观缺少自己本该有的地域文化性格,造成了历史文脉的断裂;

第二、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浮于表面,没有深层挖掘历史文化。目前出现了两种设计倾向:一种是过分追求景观的现代形式,忽略了对文化主题的探求;另一种是表现形式过于陈旧,不足以适应现代城市的设计形式需要。前一种情况由于忽视了对城市地域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设计缺少文化,游客缺乏乐而忘返的文化情境体验;后一种情况,景观元素表达单一、呆板,形成文化概念的被迫填给,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视觉疲劳。

第三、没有充分发扬民俗风情 。部分地区在城市景观建设中,不仅没有充分发扬当地传统民风,甚至将其看成落后的标志,加以排斥,这是对当地住民的不尊重,也是对地域文化缺乏理解的表现。在实际案例中往往出现面积很大的广场设计,却总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

第四、没有认真选取当地材料,未能利用好地方植物群落 。在一些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并没有掌握好当地建筑材料及植物品种的详尽信息,不善用地方的物质资源载体,造成了对当地资源的浪费,破坏了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和谐。

四、城市文化景观的设计思路和应对策略

基于对以上分析,笔者对我国城市文化景观设计进行了如下应对思考。

其一、整体规划设计城市文化景观,加强地域文化保护,注重传统民俗风情的继承和弘扬。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出发,规划城市地块及组团的建设,在满足现代人生活要求的同时,将设计保护付诸行动,使城市历史文化的印记更加清晰深刻,使现代景观设计更富文化底蕴和魅力。

其二、选取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灵魂的景观设计主题。文化主题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城市景观的性格表达。设计师此时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深入学习当地的历史文化,善于捕捉提炼地方特色文化符号,这样才能推陈出新,设计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景观。

其三、主题表达和谐、统一,忌繁复、杂糅。常见某些城市景观为了强调文化元素表达,将多个主题填入一个空间中表达,致使观赏者摸不清文化主线,从而阻碍了对文化的探寻与领悟。因而,景观文化主题的表达不能盲目求多,应该越专一、越深入越好。

其四、文化景观的主题表达形式需多变新颖。如果风格形式过于陈旧,仅仅是设计手法或景观元素的堆砌,那么其表达的文化也是缺少生机与灵动的,最终无法形成感人的景观。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表达历史文化主题,更能引导游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品味景观中的文化元素。

最后,文化景观应该注意空间氛围的营造,忌陈列说教式表达。景观空间中存在着无形的气场。通过文化空间营造,让人们在有形的空间里感受到无形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这样便能将文化从硬质雕塑小品中释放出来,让景观元素间相互对话,真正将人地关系打通,地脉历史串连,富于景观以文化的精神和灵魂。

五、回顾与展望

综上所述,文化景观是体现城市灵魂的名片,它展现着城市亘古的文化底蕴和现世的精神风采。文化景观也是城市的形态剪影,通过精简的城市轮廓,表达出城市的品位和理念。在社会民众中,文化景观是追忆、展示和传承本土文化的象征。所以城市文化景观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魅力,创造有活力和灵性的城市文化空间。在行文末尾,祝愿我国的城市文化景观有着更美好的未来,生生不息、繁衍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伟 景观是人类文化的投影.城市・环境・设计,2012(59):168-169.

[2] 金其铭等 人文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汤茂林等 文化景观的历史和发展趋向。人文地理,1998(2)。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 高师地理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 课程响应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金,项目编号:SAJGY2012-17。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60-02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问世,促成了教育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热潮,在中学地理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强烈反响,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为新疆地理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在中国教育改革大背景情况下,面对不断出现得新情况和新变化,如何进一步适应新疆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支撑新疆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也已成为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地域性特点,尤其在某些选修和师范专业必修科目设置上,由于本校所在的地区特点、学校软硬件配备、学院和教师个人实际因素等,导致本专业科目设置的不完整,不必要,甚至重复设置等现象,使非本专业必学、选学科目占有大量课程时间,没有最大化的优化课程结构,造成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短板和知识不均衡现象。

2.课程设置的建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由于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本身的复杂程度和面临的软硬件困难,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建构还需进一步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其他同等级院校相比较,某些科目缺失,如海洋地理学、现代班主任、现代教师技能等;

(2)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对于选修课程没有按照模块建构进行,而是用传统中的教学计划任务进行,这样就造成了选修课变相成为了必修课程,实际意义不大;

(3)课程修习时间不均衡,严重失调,公共基础课程比例明显过大,影响到了专业修习时间,造成专业学习质量下降;

(4)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进行,虽然有助于综合性的提高,但对于建立统一逻辑体系,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因此,各课程完成修习的时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5)如果按照传统进行教学,那么,本科前两年相对宽松,后两年教学和学习任务相对紧张,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整合;

(6)课程中虽涉及到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但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明显不够;

(7)教育实践类课程从总体上,时间有了较好保证,但效果并不突出,各类教育实践类课程时间需要进一步整合,发挥最大优势。

3.与中学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目前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自然地理课程和经济地理课程是截然分开的,缺乏统一的联系。忽视了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特征。自然课程中,如计量地理、遥感、水文、土壤以及气象等的许多知识在中学新教材里几乎没有涉及,而高师地理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却相对过多。在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所占比重大大提高。除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经济地理内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休闲地理也出现在中学地理教材当中,目前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课程开设过少,明显薄弱,很难适应中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2)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以学科专业为中心设置,比例不协调,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过大,选修课程比例低,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偏低,该课程结构体系下,容易培养出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技能缺乏、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造性的学科型教师。新课改中已经出现许多综合性课程、活动实践性课程、研究型课程,因此学科型教师已不能适应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3)部分内容重复,缺少环境教育内容,课程内容上陈旧,呈现“旧、窄、杂、空”现象,无法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缺乏时代感。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密切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极不适应。有的课程脱离中学实际,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课程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太多,相反,培养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课程太少,甚至某些培养中学教师必备能力的课程根本没有。有些课程设置,如选修课不是从学生需要或培养目标考虑,而是从教师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成果来设置课程,整个课程缺乏注重务实的内容,学生缺乏足够的能力训练。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专业的部分课程内容侧重于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致使内容互相交叉、重复,造成专业课课时过多和学生的学习浪费,如地质学与地貌学、地貌学与水文学、植物学与土壤学、区域经济地理与区域自然地理等内容均有交叉,无法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

(4)实验和实践课偏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时间和学时安排不合理。地理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但课程体系里实践环节效果不够明显,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表现为地理理论课程偏多而实践课程薄弱,缺乏技能训练。部分学校由于实习经费不足,根本不开设野外实习课,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仅是一些死教条、死知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将来很难胜任作为中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需要。

(5)课程实施观念和方法落后。主要表现在:重接受学习轻发现学习,即重视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忽视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结论,重视学生存储知识和积累信息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教学中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

二、新疆高等师范院校地理课程的优化策略探索

1.拓宽专业口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1)精选学科专业课程,各专业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立各专业主干课程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大学时、大容量,专业提高课程实行小课时、大容量、重选修,让有潜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深。对专业大类中相近学科的基础课进行精简、融合,保留主干,适当减少非主干的学科专业课程门数,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综合化,扩大课程的互通范围,进行课程合并与调整。

(2)在专业课设置上,纵向拓宽专业口径

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系列选修课,给学生留出广阔发展空间。在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特长,选择不同发展方向,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需要。

(3)横向拓宽知识面,实行主辅修制

要加强文理学科渗透,满足地理教育师范学生多种学习需要,促进他们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增加文科类课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文科类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实行小课时、大容量、靠自学、多辅导、重考核的方式,以专题性、讲座性课程开出,用严格考核的制度促进学生对自学和探究的重视,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加强课外学习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对理论问题的自主探究,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4)增设教育类技能课和选修课,丰富教育专业课程

即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增开中外教育史、现代教学论、教育技术、板书版图等作为教育技能必修课。另外,还应考虑开设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思想、国外教育动态、教育技能等选修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教育专业素养。

另外,要改进教育实习,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根据高师教育的特点,参考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教育实习可考虑安排两至三次。将见习、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实习频度,要求学生在见习时发现问题,并能从理论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实习要和教育理论紧密结合。给教育理论学科提供适当的经验支持,同时还要增加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将此纳入教育实践成绩评定的范围。通过加强教育实践活动,训练教育实践技能,强化师范生的从教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意识

目前,教学内容过深过细,相关细节的描述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宏观的战略思想传播很少受到关注。因此一方面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对“老”问题进行讲授,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介绍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讲授多年不变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上,要把国内外当代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编入教育理论课教材,并注重及时收集和整理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适时更新有关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具有开放性的国际视野,从而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3.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1)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2)调整教学计划,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调整教学计划,增加第二课堂学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课内必修、选修、实践环节学分外,还须获取第二课堂相应的学分。

(3)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通过科研训练,促使同学们自己看书、查阅资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教学方式改革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状况,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提倡理解、记忆、练习、运用并举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甚至可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改变设置单一、内容太专、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需要的课程设置的现状,在减少课时的同时,不断扩大课程内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吸纳到教学中,进行课程扩容,突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5.加强实验教学课程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完善和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举办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学生必须参加生产劳动,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需要安排专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和非师范学生的专业实习。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佟庆伟,罗辉.高校现代课程设置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教育2004.4

[2]郭玉英.从传统到现代: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韩俊丽,丁占良.中外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之比较[J].世界地理研究

[4]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永化,赵军.关于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6]周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对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响应研究[J].南阳师范学报2006.5

[7]赵春雨,陆林.高等师范院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8]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2007.9

[9]文胜利.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10]薛秋.高师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地理教育2006.3

[11]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3

[12]廖暂勋.论高师院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13]林多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的核心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05.4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 结构; 过程; 集成; 地理学; 生态学

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推动着地球系统演化进入了“人类世”(Anthropocene Era) 的新纪元[1]。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运行的影响赶上甚至超过了自然变化, 地球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发生变化并进入一个未知的演化方向和轨道[2]。在这种背景下, 传统地理过程、生态过程研究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地理过程、生态过程及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正在成为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在概述地理—生态过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探讨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以期为我国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与发展服务。

1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进展概况

地理过程是指地表环境(要素、综合体) 随时空变化的历程, 按要素可分为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 按机制可以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等[3]。在传统地理过程的研究中, 地貌过程和水文过程是其研究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各种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地形单元以及流域水循环的过程与机理是其研究的主要方向。生态过程作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主要涉及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种群动态、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捕食者和猎物的相互作用、群落演替和干扰等方面[4]。

20 世纪后期以来, 人类活动及其所导致的全球环境变化成为了全球生态系统格局、结构和过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5, 6]。在这个过程中, 土地利用改变了全球生态系统格局与结构, 人工直接管理的生态系统达到陆地总面积的40%以上[7]。1970~2000 年间土地利用扩展使物种灭绝速率比自然背景值提高2~3 个数量级, 全球物种多样性降低40%[8]。同时, 人类活动深刻地改变了水资源与水循环[9, 10], 1960 年以来, 水资源利用每10 年增加20%, 15%~35%地区出现水资源过度利用; 此外, 人为因素诱导的土壤侵蚀、土地退化等也成为全球面临的突出生态与环境问题[11], 全球约有40%的农业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退化现象[12]。在21 世纪, 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全球环境快速变化将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8]。

在人类活动深刻影响和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 早期地理与生态过程的相关研究表现出明显不足。在地理过程的描述中, 由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内容的分化[13], 自然地理过程往往只考虑自然变化机理, 而忽视人文因素的作用和动态过程。如早期的水文过程研究, 虽然可以分析径流和输沙的动态变化, 但是却往往难以揭示人类活动的影响效应。同时, 在构建的地理过程模型中, 也存在许多相互割裂的现象。如土壤侵蚀模型,其经验模型往往难以揭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而物理模型虽然能够反映出土壤流失的过程, 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土壤侵蚀的变化; 但在实际应用中, 却由于野外和实验获取的数据难以满足模型参数设置的要求、误差累积和不确定性增加等原因, 而影响模型精度, 限制土壤侵蚀模型的应用[14]。

在生态过程研究中, 也多以自然生态变化的机理而展开。如植被空间格局变化研究仍然以顶级群落概念、群落格局演替Gap 理论和生命区划分体系为理论基础, 难以解释由人类主导的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如在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变化的动态描述中常以Odum 的生态系统演变规则(Strategy of Ecosystem Development)[15]为理论框架, 在此框架下生态系统应向热力学稳定态(Homeostasis) 演化; 然而, 生态系统很少达到稳定态, 也不一定呈现向稳定态演替的趋势。生态系统对环境长期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经常以Tilman的资源竞争平衡理论为依据, 但以此为基础的模型并不能现实地模拟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动态变化[16]。同时, 由于大多数生态学理论是基于单个生境中小尺度上的研究发展起来的, 而目前的环境问题具有大尺度的性质[17], 所以, 尺度问题业已成为现代生态过程研究的需求。

在全球环境变化驱动下, 传统地理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研究发生了深刻变化, 与地理—生态过程相关的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相继启动。如从国际生物圈计划(IBP) 到人与生物圈计划(MAB), 再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 从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到全球变化的人文影响计划(IHDP)等。纵观这些研究计划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可以发现地理过程从任何角度看都不再是单纯的自然过程, 生态过程的研究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生态系统内的动态与发展, 注重人类活动影响, 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正在成为现代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要特点。

目前, 地理过程的研究正经历着从自然向自然与人文结合方向发展, 从无机向无机与有机结合方向发展, 从单要素、单个过程的研究向多要素、多过程耦合与综合研究方向发展, 从宏观到宏观与微观结合方向发展[3]。生态过程的研究也伴随着生态学的发展,表现出生态过程研究与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相结合, 其研究对象从自然生态系统向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方向发展。研究方法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向整体的网络化研究发展, 生态过程研究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 研究手段不断更新。在地理—生态过程的研究中, 新的科学问题和研究领域正悄然凸现。

2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现代地理—生态过程强调人为因素在各种过程中的作用, 强调人为因素作用下的地理—生态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强调地理—生态过程与全球变化之间的耦合作用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 强调地理—生态过程在土地退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强调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定量化研究和过程模拟。在地理—生态过程研究中, 所涉及的基本科学问题包括结构与过程、综合与集成两大方面, 其研究重点则集中在尺度—结构—过程相互作用、自然—经济—社会相互联系、地貌—水文—生态过程相互耦合、地理—生态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相结合等领域。

2.1 基本科学问题

2.1.1 结构与过程在地理—生态过程的研究中, 结构往往是指不同生态系统和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 如生态系统与景观单元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组合等。所涉及的过程包括自然过程(元素和水分的分布与迁移、物种的分布与迁徙、径流与侵蚀、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等) 和社会文化过程(交通、人口、文化的传播等)。目前, 结构与过程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集中在结构、功能、动态、驱动力、过程、机制等几个方面。

(1) 结构关于结构的研究, 是重点探讨地表系统的要素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 如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的组成和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等。其中, 如何有效刻画生态系统和景观单元的结构特征, 构建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格局指数是目前地理—生态过程研究中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为获取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基础信息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深入分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对于全面提升结构分析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功能系统的要素组成决定系统功能的发挥, 功能是不同系统要素与结构的外在体现。功能的研究主要分析陆地表层系统的结构演变与过程动态所表现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结构变迁与过程耦合下的资源环境效应等是目前功能研究的热点问题。

(3) 动态动态变化是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生态系统和景观单元等的变化规律和特征, 解释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地点以及变化的速度等问题。在动态变化的分析中, 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对现状的分析; 对未来变化的模拟。其中, 采取何种方法或技术刻画动态变化的特征, 是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此外, 在动态分析的研究中, 对不同时期数据精度、分类系统等一致性的处理, 往往是进行动态分析的先决条件。

(4) 驱动力驱动力分析是在结构变化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生态系统和景观单元变化的原因和驱动机制, 以期为预测结构变化方向和制定相应管理对策等服务。驱动力包括自然驱动因子和人为驱动因子两个方面, 其中, 自然驱动因子主要指对特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起作用的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和自然干扰等; 人文驱动因子主要涉及到人口变化、技术进步、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文化价值观念改变等。在驱动力的分析中, 重点探讨: 驱动因子选择与关键因子甄别、驱动力分析方法确定、不同驱动因子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功能和效应等。

(5) 过程陆地表层系统过程的研究内容涉及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等方面, 其研究将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 其关键在于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18], 同时注重过程的格局分析[19]。目前, 地理—生态过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文循环过程与水量转化、流域系统中物质迁移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土地系统演变过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过程、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物多样性变化过程、人文与文化过程等方面。

(6) 机制旨在揭示结构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机制的研究中, 注重地理—生态过程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视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揭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模型作为地理—生态过程的定量表达, 是探讨机制的重要途径, 需要通过模型的手段开展机制的分析和情景预测研究。

2.1.2 综合与集成综合是地理学的本质和存在依据, 集成是综合的演进与升华[20]。在地理学研究中, 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 选择典型区域, 针对主要问题开展综合

与集成研究。在地理—生态过程的研究中, 也需要综合多种实验观测手段和研究方法开展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地理—生态过程研究中的要素集成、过程集成和区域集成。

(1) 要素集成现代地理—生态过程受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将人类活动纳入地理—生态过程, 对多种要素进行集成分析, 对于揭示结构与过程的演

变规律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要素集成的研究中, 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要素的集成和

相互作用, 也需要考虑要素的尺度效应。

(2) 过程集成黄秉维先生早在20 世纪50~60 年代就提出了综合研究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学术思想[21]。过程集成强调地球表层系统各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联, 注重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的耦合研究, 强调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生态过程的综合研究, 突出自然地理过程与生态过程的耦合研究等。在过程集成中, 基于过程模型的模拟与预测研究是过程集成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3) 区域集成地球表层系统不仅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和地域分异规律, 同时也是

一个多层等级系统, 既有坡面—小流域—流域—区域—全球的不同尺度, 也存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全球的多个层次。在地理—生态过程的区域集成研究中,不仅需要针对不同尺度地球表层过程的发生机理展开研究, 更需要通过尺度效应分析和尺度转换(尺度上推与尺度下推), 获知其他尺度的信息, 开展多尺度研究, 从而体现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在尺度效应分析与尺度转换中, 需要注意特征尺度选择与尺度域划分、转换方法与模型构建、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的合理匹配、尺度转换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等问题。

此外, 在综合与集成的研究中, 也需要加强集成方法的拓展, 发挥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方法、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理—生态过程研究中的作用, 开展基于对过程理解和定量阐述的模型研究, 如建立区域综合模型、多尺度地理—生态过程模型等。

2.2 重点研究领域

2.2.1 尺度—结构—过程相互作用“尺度—结构—过程”是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核心理念, 结构影响过程, 过程改变结构, 尺度不同, 结构与过程的关系也将有很大的差异。其中, 结构是不同地理—生态过程与自然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理—生态过程的变化与发展影响和改变着陆地表层系统结构的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是各种地理—生态演变过程的瞬间表现。同时, 结构能够从多个方面影响过程, 如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能够影响局域地表温度、养分丰缺、生物种群或其他物质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景观要素的变化可以影响景观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22, 23]。

结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离不开其所依赖的尺度。地理—生态过程不同, 其相应的尺度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就研究粒度而言, 富营养化的研究往往在30 m 或更小粒度上展开, 而森林砍伐的粒度则多在100 m 以上; 就研究的幅度上, 叶片的生理过程一般发生在平方毫米/ 平方厘米的空间尺度和秒/ 分钟的时间尺度上, 而景观动态过程的研究则需要考察几百/ 几千平方公里的空间尺度和十年/ 百年的时间尺度[24]。结构与过程的关系会因研究尺度的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如在不同尺度上,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4], 中小尺度上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大规模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需求。

尺度—结构—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是现代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点领域,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针对单一尺度分析结构与过程的作用机理;

(2) 探讨不同尺度之间结构或过程变化的规律和特征, 并分析其尺度效应;

(3) 基于不同尺度结构与过程的作用关系和尺度效应分析结果, 进行多尺度综合研究和尺度转换研究;

(4) 探讨不同尺度划分体系(如时间尺度、空间尺度、过程尺度、观测尺度、模型尺度等) 对结构、过程、结构与过程作用关系的影响效应;

(5) 其他研究, 如多尺度模型研究、尺度转换不确定性分析研究等。

2.2.2 自然—经济—社会要素相互联系当代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主要面向当前世界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25]。现代地理—生态过程的研究, 必然注重自然、经济、社会等多因素的综合研究, 注重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19]。

在自然—经济—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的研究中, 地理—生态过程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自然、经济、社会单一系统内部的要素、过程时空变化规律与特征;

(2) 自然、经济、社会不同类型的要素、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理;

(3) 自然、经济、社会不同系统之间多要素或过程之间的综合与集成;

(4) 地表系统在自然、经济、社会共同作用下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

(5) 其他研究, 如复合系统基础理论创新等。

2.2.3 地貌—水文—生态过程相互耦合地貌过程、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是地理学、生态学研究的传统优势领域。在早期的研究中, 往往关注单一过程的研究, 而对两两过程或多种过程的综合研究不够。然而, 多种过程的耦合作用机理往往是识别系统动态演变的关键所在。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 地貌过程—水文过程—生态过程的耦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 地貌过程—水文过程—生态过程的耦合研究重点关注地形发育、径流形成、污染物迁移、土地退化、生态系统调控等领域, 其重点研究内容有:

(1)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水文过程;

(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3) 流域水、沙及化学物质迁移过程;

(4) 其他研究, 如耦合模型开发等。

2.2.4 地理—生态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并寻求解决其中关键问题的途径, 为区域整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是当代地理学和生态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目前急需解决的资源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供应危机、土地质量急剧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灾害频发等问题, 这些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往往和地理—生态过程的调控密切相关。探讨地理—生态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的关系是目前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要方面。

地理—生态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重点内容有:

(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全球变化;

(2) 流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3)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

(4) 城市化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效应;

(5) 生态系统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6) 地貌过程与灾害效应等。

3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3.1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现代地理—生态过程研究正跨越不同时空尺度, 开展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从近期发展看,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具有以下明显的动态和趋势。

(1) 系统化系统化是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要方向。地理—生态过程是以系统论为基础, 以陆地表层系统、环境系统、人地系统等为对象开展研究。在系统化研究中,需要探讨系统的内部要素与结构组成、系统层次与相互关联、系统动态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地理—生态过程与地表系统演变的作用关系, 探求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途径。

(2) 综合性综合性是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要特色。在地理—生态过程的综合研究中, 不仅要在分析要素与要素关系、要素与过程关系、过程与过程关系的基础上开展要素综合和过程综合, 也要在尺度效应分析和尺度转换的基础上开展区域综合研究。在区域综合研究中, 不仅需要聚焦危机区、脆弱区或热点地区, 针对独特区域开展独特问题的综合研究[26]; 同时也应具有全球化视角, 开展跨国或全球尺度的研究。此外, 也应注重总结性的综合研究[27], 基于重要地理区域科学数据构建国家级的地理科学基础平台,为进一步创新研究提供基础。

(3) 交叉性地理—生态过程研究本身就属于学科交叉的范畴。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全球性问题重要性的日益突现,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交叉性特点将愈加明显, 自然与人文的交叉、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多学科交叉成为地理—生态过程研究不可逆转的趋势, 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对于地球表层系统的共同关注, 在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 也为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机遇。

(4) 应用性地理—生态过程的未来研究, 将积极拓展科学研究的应用领域与范围,在环境与灾害管理、生态系统管理、国土综合整治、全球环境变化、土地退化防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 以满足国家需求,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3.2 地理—生态过程的重大研究论题

地理—生态过程作为当代地理学、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在未来的研究中, 需要整合科技资源, 针对以下领域和内容开展工作。

(1) 地表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生物流过程研究其中重点加强生态水文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全球碳氮循环等研究; 注重界面过程和不同类型过程的耦合; 注重野外观测、试验分析、空间信息技术、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

(2) 地表环境变化的驱动力、过程和效应研究主要分析陆地表层系统、环境系统和人地系统演变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 分析不同结构和过程的时空变换特征, 探讨不同变化情景下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效应。

(3) 区域综合和区域内异质性研究区域综合研究有待于加强区域综合实验研究、区域综合的方法与模型应用; 同时针对区域内的时空变异, 开展区域内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

(4) 尺度推绎与转换尺度问题是地理—生态过程研究中极富有挑战性的课题。针对不同的尺度划分体系(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全球; 坡面、集水区、流域、区域、全球), 开展尺度推绎与转换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区域实验研究, 发展尺度推绎与尺度转换的方法和模型。

(5) 地理学的整体性研究整体性是地理学的特色, 在当前环境变化研究中, 基于系统分析的整体性研究愈加重要[19]。目前, 地理学的整体性研究亟需加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融合, 注重环境变化与规划、土地利用变化与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 突出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过程的影响, 探讨模型模拟研究在地表系统整体性中的作用。

(6) 方法论创新方法论创新是推动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要途径。需要加强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地理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开发研制或发展地理过程模型、多尺度综合模型等, 加强模型的有效性检验与验证。

(7)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应用在地理—生态过程的理论与创新的基础上, 积极加强应用研究, 其中重点加强的领域有: 水循环与水资源、地貌过程与工程和灾害防治、气候变化及其效应、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土地退化过程与治理、人地相互作用过程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等。

3.3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几点建议

我国在地理—生态过程这一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并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但是, 与国际相关研究的发展相比, 我们还有明显差距。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理—生态过程的研究, 服务于学科发展与国家需求, 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加强观测、实验、调查与模拟获取数据是开展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目前, 我国已经建立了长期野外观测与研究台站网络, 为监测我国资源环境动态、推动地理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服务于国家需求和政府决策提供丰富的数据基础。然而,很多研究还缺少第一手的观察与监测数据。因而, 在未来的研究中, 要加强观测、实验和野外调查, 注重数据监测的长期性、监测手段与方法的一致性。同时, 加强地理—生态过程的模拟研究, 发展基于观测的过程模拟模型。

(2) 加强遥感与野外观测的结合遥感手段是目前快速获取地表信息, 开展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要手段。然而, 由于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限制, 遥感数据的解译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而, 在基于遥感手段开展野外调研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野外的同步观测, 将遥感调查结果和野外观测数据相结合, 提高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准确性。

(3) 加强区域综合和全球研究在我国目前地理—生态过程的研究中, 区域的综合研究已有较多的案例, 但是缺乏基础理论创新, 多尺度综合研究的内容也并不多见; 同时, 在地理—生态过程领域, 我国具有全球性视野的研究非常匮乏。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国学者要关注全球的问题, 积极开展跨国或全球尺度的研究。

(4) 加强学科交叉, 特别是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 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 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28]。然而,从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情况可以看出地理学者有意开展交叉研究的项目比例较低[29], 地理学家们对于自然与人文的综合研究相对薄弱, 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家需求。因而, 在今后的研究中, 亟需加强学科交叉, 将其他学科, 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地理—生态过程的研究中, 以期取得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Refer ences)

[1] Crutzen P J. Geology of mankind. Nature, 2002, 415(6867): 23.

[2] IGBP. Global change and the earth system: a planet under pressure. IGBP Science 4,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Programes, 2001.

[3] Leng Shuying, Song Changqing. Review of land surface geographical process study and prospects in China.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5, 20(6): 600-606. [ 冷疏影, 宋长青. 陆地表层系统地理过程研究回顾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2005, 20(6): 600-606.]

[4] Fu Bojie, Chen Liding, Wang Jun et al. Land use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Quaternary Sciences, 2003, 23(3):247-255. [傅伯杰, 陈利顶, 王军等.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 第四纪研究, 2003, 23(3): 247-255.]

[5] Margaret A P, Emily S B, Elizabeth A C et al. 21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 Plan for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Report from the Ecological Visions Committee to the Governing Board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org/ecovisions/.

[6] Franoise B, Jacques B. Landscape Ecology: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ew Hampshire: Science Publishers,Inc., 2003. 18-24.

[7] Goldewijk K K. Estimating global land use change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The HYDE database.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1, 15(2): 417-434.

[8]WWW.Living planet report./abelard.org/news/ecology2004.php#wwf_report. [9] Vorosmarty C J, Sahagian 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of th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 BioScience, 2000, 50(9): 753-765.

[10] Oki T, Agata Y, Kanae S et al. Global assessment of current water resources using total runoff integrating pathways.Hydrological Sciences, 2001, 46(6): 983-995.

[11] Dumanski J, Pieri C.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research plan.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0, 81:93-102.

[12] Oldeman L R, Hakkeling R T A, Sombroek W G. World map of the status of human induced soil degradation: an explanatory note. International Soil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Centre, Wageningen, NL, 1990.

[13] Thrift N. The future of geography. Geoforum, 2002, 33: 291-298.

[14] Fu B J, Zhao W W, Chen L D et al. A multiscal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4):448-456.

[15] Odum E P. The strategy of ecosystem development. Science, 1969, 164: 262-270.

[16] Cao Mingkui.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ecosystem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Anthropocene Era .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Human Activities and Ecosystem Change, Dec.30, 2005. [ 曹明奎. 人类世时期生态系统研究和管理面临的挑战. “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创新团队学术讨论会, 2005 年12 月30 日, 北京.]

[17] Chen Changdu. To follow the world's new tendency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hina's ecology.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1996, (2): 7-9. [陈昌笃. 注目世界动向: 迎接21 世纪中国生态学新发展. 科技导报, 1996,(2): 7-9.]

[18] Zheng Du, Chen Shupeng. Progress and disciplinary frontiers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1, 16(5): 599-606. [郑度, 陈述彭.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5): 599-606.]

[19] Gregory K J.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hysical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0. 125-131,275-289.

[20] Ge Quansheng, Wu Shaohong, Zhu Liping et al. Some idea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eography in the 21st centur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 22(4): 406-415. [葛全胜, 吴绍洪, 朱立平等. 21 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若干思考. 地理研究, 2003, 22(4): 406-415.]

[21] Huang Bingwei. Some key tendenci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60, 26(3): 149-154. [黄秉维.自然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 地理学报, 1960, 26(3): 149-154.]

[22] Pickett S T A, Cadanasso M L. Landscape ecology: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ecological systems. Science, 1995, 269(21):331-334.

[23] Reiners W A, Driese K L. Transport Processes in Nature: Propagation of Ecological Influences through Environmental Sp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91-267.

[24] Buttenfield B P, Cameron D R. Scale effects and attribute resolution in ecological modeling. In: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ng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GIS/EM4): Problems, Prospects and Research Needs,2000.

[25] Song Changqing, Leng Shu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of modern geography and progresses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in China.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5, 20(6): 595-599. [宋长青, 冷疏影. 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6): 595-599.]

[26] Cai Yunlong, Lu Dadao, Zhou Yixing et al. National demands for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ese geography.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6): 811-819. [蔡运龙, 陆大道, 周一星等. 中国地理科学的国家需求与发展战略.地理学报, 2004, 59(6): 811-819.]

[27] Lu Dadao. Some key issues concerning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58(1): 3-8. [陆大道. 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地理学报, 2003, 58(1): 3-8.]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 铜仁学院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16-03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中国也面临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发展的要求,“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地理学家和教育者在探讨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多个方向进行研究,例如:“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与新地缘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生产网络,“大数据”与区域经济格局,产业地理学与空间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很多学者对地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展开研究,例如:李天文等通过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专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结合某校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板块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新模式,并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于2010年申办,2014年6月成功申请学士学位。地理科学专业自申办以来,一直以培养服务地方的教育师范类学生为主,开设至今已有5年,共毕业2届学生,目前看来就业形势比较好,主要是充实到本省尤其是本市的中小学校成为地理教师,同时省内外高校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进入到各中学成为新的教师,在可预见的几年内,铜仁市各区县地理教师队伍很快会形成基本饱和的状态。因此,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必须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培养师范类学生的基础上促使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向向应用型、复合型、科技型转变,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学生掌握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

鉴于铜仁学院的培养能力和生源状况,地理科学专业的服务应该立足铜仁、面向整个贵州省、辐射整个武陵山区。经过调研,地理教研室认为转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 抓住转型发展的外部有利因素

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高等教育必须要重视实践,他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与科研两大重任,其中教学更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素质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可以以此为契机,正确分析专业转型发展的社会环境,扎实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地理科学专业的转型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各级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要大力改善学科本身的硬件、软件设施,完善教学硬件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为学科转型做好准备。

贵州省铜仁市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中,明确提出要实现贵州省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产业,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贵州省经济的稳步上升。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转变工业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新兴工业,摆脱铜仁市经济发展的困境。当前铜仁市建有大龙经济开发区、大兴高新技术园区、川硐教育园区、万山工业园等工业发展新区,这不仅是铜仁市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铜仁市大批新兴工业园的建立,急需很大一批科技型、应用型人才,这就给地理科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为地理科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支持。铜仁市目前仅有铜仁学院一所本科高校,对新兴工业园相关方面技术型人才的输送还很缺乏。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制订完善的转型发展方案,更好更快地实现地理学科的转型发展。

二 制订整体发展规划

学校内部环境的优化是学科转型发展的核心因素。学科转型发展,高校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为学科建设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学校领导层要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学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学校主要领导具有教育家的思想智慧,善于抓发展机遇,认真深入地研究了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等问题,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各二级学院要树立为全校发展考虑的观念,不能只注重本部门的利益,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发展。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把科研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发展,使教师个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支持的发展新局面。同时,要培养各学科在各自教育领域的学科骨干力量。全校师生要在思想上实现转型,使转型发展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文化之中,形成人人思考转型、人人投身转型、人人服务转型的内生环境。

三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培养模式

1.指导思想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省及武陵山区特色鲜明、开放创新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2.办学定位

在办学类型上,向教育型、应用型、技术型迈进,让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探索研究生教育。在办学服务上,坚持立足黔东、面向全省、辐射武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格品质健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教师定位

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把科研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发展,使教师个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支持的发展新局面。同时,培养各学科在各自教育领域的学科骨干力量。全体教师要在思想上实现转型,使转型发展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文化之中,形成人人思考转型、人人投身转型、人人服务转型的内生环境。

4.学生定位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发展基础、服务方向、生源特点和培养目标等因素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倾向。因此,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按专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灵活设计课程体系,使其知识结构与业界需要对接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其课程内容需要打破学科逻辑关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在教学方法上,要学用结合,以“用”导“学”,以“用”促“学”。

5.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

与当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基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上岗的技能需求,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以课程教学为门槛,将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适合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工作形式引入实践课程中,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

四 完善课程设置

1.夯实基础课程

地理科学专业边缘性强,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

治息息相关,与管理学、社会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有较强的联系。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自开设以来,一直是文、理科生源兼收。根据教育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依照国内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必须“精”且“简”。这样既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也能减少基础课程对学课时的占用。以前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提高学生的思政政治素质有一定作用,但是应该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此外,要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夯实公共基础课程。

2.强化专业基础课程

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很具特色的,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对提高地理科学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意义重大。结合教育部对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要求,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强化专业基础课程。

第一,地理信息类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主要有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学三门课程。

第二,自然地理学也是地理科学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应分别设置地质学、地貌学、气候与气象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土壤与植物学五门课程。

第三,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概论、CAD制图等课程也是专业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第四,专业课应该设置在大二、三学年。

3.精细化的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是根据各地方不同的区域特色而设置的二级课程,应满足当地人才就业和深造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对地理科学专业下设二级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各地方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应开设地理科学和应用地理两个方向的专业课程。

4.完善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涉及各专业理论的实践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当前的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方向,要完善实践类课程,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结构,保障实践课程的课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 优化教师队伍

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已形成了一支以高级职称的教师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约为8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约为45%。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体,教师来源广泛,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

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经历了从相对薄弱到不断加强的过程,学历结构、职称比例、科学研究等指标都达到一定的高度。通过引进和自我培养,不断壮大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学历结构和师资结构,制订有益于师资培养的规划,建立提高中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具体措施有:(1)派遣高访学者学习深造。每年派遣1~2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访问,提高其科研与教学能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鼓励年轻教师提高学历。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本科学历的必须报考硕士研究生,鼓励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本专业的青年教师都有硕士学位,并有多人报考博士研究生。(3)进一步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逐年加大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力度;(4)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为每个新教师确定一位指导教师。对每个新教师根据其实际制订和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要求新教师认真备课;坚持实施新教师先试讲,试讲合格后再上课的试讲制度;通过让新教师当班主任,提高其管理学生的能力。(5)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硕博比和高职比,改善学缘结构,在未来5年内,师资建设方面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达5人以上,教授3人,副教授1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院级学术带头人5人,院级学术骨干6人。

参考文献

[1]彭俊芳.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韩俊丽.论高师院校地理专业课程与课程体系改革[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4)

[3]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