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

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P754.1

我们浙江东南金属薄板有限公司是一个钢铁冷轧加工企业,主要产品是:冷硬卷、冷轧卷、镀锌卷。经过酸洗和冷轧工序的产品为冷硬卷,主要用于镀锌的原料,销售给有镀锌工艺的企业进行深加工;经过酸洗、冷轧、退火平整工序的产品为冷轧卷,用于家电、防盗门、油汀、农机等;经过酸洗、冷轧、镀锌工序的为镀锌卷,用于家电、彩涂、太阳能等。工序的主要能源消耗为电力、天然气、蒸汽等。

主要能源流向分布如下:1)电力,各工序均有电力消耗,主要有:公辅设施如:压缩空气、燃气加压和分配,氮气加压和分配、脱盐水和循环水供应、废水处理等;酸洗工艺、轧机工艺、镀锌工艺、普冷工艺(包括清洗、退火、平整、重卷)等。2)天燃气:主要用于镀锌的和普冷的工艺退火能源。3)蒸汽:主要用于酸洗、轧机、清洗等工艺液体加热以及烘干机等。4)少量的石油制品如:煤油、油等。

1.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公司各工序三年来的能源消耗及升降原因:

冷轧板产品单位能耗升降的原因:2010年罩式炉主要是调试试生产,单位能耗比较高,2011年进入正常生产时期,同规范工艺操作,提高加热罩利用率等措施,加之产品主要是CQ产品,退火时间较短,一般为20―22小时,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降低。2012年随着市场的变化,深冲产品(DQ或DDQ)需求量大增,占到当年产量的90%以上。深冲产品要求退火时间一般在27-31小时,造成退火能耗增加26%-29%。尽管随着产量的提高,提高了加热罩的利用率和进一步规范工艺作业节约了大量的能源,但不足以弥补深冲产品增加的能源消耗。

2、采取的主要节能措施和实施的节能技术改造

2010年至2012年公司高度重视节能工作,加强节能管理,不断优化工艺操作和采取节能工艺改造措施,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从管理上加强设备停机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停机期间的辅助设备开机率,及时关闭供水、供热、供气设施,按时关闭照明设施,将能源消耗列入工资考核等,降低能源消耗;从工艺操作优化上不断改进工艺操作设置和探索更合理的工艺操作方法降低能源消耗。如:清洗个工艺段的温度设置进行优化,在保证清洗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液体温度,做好箱体的保温措施降低散热;事故抢修时及时了解进展情况,调整工艺设置,避免长时间待机等措施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装炉工艺,减少退火时间和保证加热罩连续使用等。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如:实施退火炉废气余热利用减少清洗系统和烘干机的蒸汽使用量,减低电力消耗;实施清洗在线磁过滤改造,大幅度减少碱液排放,减少蒸汽、电力和脱盐水消耗;实施在线电容补偿改造,提高线路的功率因数,降低电力消耗;实施压缩空气的压力缓冲罐改造和最低压力的优化措施减少压缩空气的整体供气压力,大幅度减少空压机的开机数量,减低电力消耗;实施废氢气综合利用改造,减少氢气的消耗,从而降低电力、氨水等资源消耗等。

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强度;工业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本文分析广东工业能源消耗概况,提出降低广东工业能源强度的途径。

一、广东工业能源消耗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生产得到飞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20%。基本的投入要素是能源,可以迅速增加其消费量,从1998年到2010年,年均增幅近11%。煤炭是广东工业的主要能耗,但是所占比重的能耗呈现不断下降的状态,更多环保、节能、清洁的电能这个能源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逐渐代替了煤炭成为了广东工业的新能源。还有部分原煤主要用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制造业,电力主要用于制造业。

广东工业各行业中,采掘业能源消费比重一直很小,而制造业一直是广东的耗能大户,其能源消费量约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4/5以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近年有所上升。在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消耗分配严重不均,有十大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纺织行业、造纸与纸制品领域、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塑料制品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广东工业比重的76%。广东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

二、降低广东工业能源强度途径探索

我们通过广东工业能源消耗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能源消耗在广东工业各不同行业中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在广东工业内部行业技术进步及能源利用方式、行业内部产品结构、生产过程等存在一定差异,使广东工业领域的各自能源利用效率与变动机制有很大的不同。笔者通过对探索影响广东工业能源强度的因素,整理出一些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在广东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

1.能源价格提升

能源价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能源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是采用替代能源的方法,能源价格不断提高能够使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采用这样方法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运用高科技节能技术与设备降低生产成本,科学先进的节能技术能有效提升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在同等产出的能源需求的时候减少能源消耗,因此科学的降低了能源的强度。二是采用产出效应来解决能源,能源价格不断提高加大了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企业的不必要产出减少,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的需求,使能源的强度逐渐降低。另外,能源价格不断提高可以促使人们在生活中使用一些高效的节能设备,从而有效降低生活用能的消耗。

能源消耗中广东是消耗多的省份之一,但是广东还是能源资源比较少的省份之一。随着全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促进广东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加大了能源需求量,由于广东的自身处于能源资源匮乏的省份,由于能源供应不足,导致本来就已经存在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促进了电力、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我们作了具体的分析,电力价格虽然逐年上涨,但上涨的幅度不是很大;原油与成品油的价格一直处于上涨趋势,由于我国受到国际市场原油与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影响,广东省的原油购进价格逐年上涨;煤炭价格近年来处于稳步持续上涨的趋势。当前,广东工业结构正处于轻重工业并举、逐步向重化工业转变的新阶段。

2.加大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程度

我国加入WTO之后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广东省吸引外国企业投资的规模不断增长,有很多大量外国企业直接将投资流向第二产业。制造行业当中的一些外国企业直接投资占第二产业投资比重占的90%,在广东省外国投资在不断增长直接加大了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导致广东省高耗能产业如水泥、电解铝、石化、钢铁等。而在这些高能耗产业中单位的产出能耗非常大,使广东省工业企业能耗值升高速度不断加快。现今广东省投资总体仍然属于粗放型,在没有发生明显投资结构改变的状态下,降低外资直接投资率能够使广东工业能源需求增速防滑,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同时,将外资在工业部门的直接投资从低能源消耗行业转向高能源消耗行业,这样做能够降低广东工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与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能源消耗强度。制品行业、皮革毛皮羽毛行业、纺织服装行业里非国有企业占相对明显优势,提高这几种行业的增长比重能够有效降低部分能源消耗的强度。

从当前的广东的发展状况分析,广东工业仍处于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发展空间不断扩张的阶段。及早解决当前广东工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对于促进广东工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和低碳经济的打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广东工业发展,一定要有全局性的改革思维。第一,要从广东工业原来的发展视野来考虑广东工业向低碳化发展。只有在通过更大范围内的改革,才能有效促进产业层次的提高,为广东工业的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释放空间。第二,要建立有利于广东工业低碳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广东工业低碳化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政府、企业和当地人民等多方主体利益格局调整再均衡的过程。从长远看,低碳发展能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共赢。但在短期内很难从低碳发展模式中获取利益,一些企业因为风险和成本问题,会保持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产生依赖。

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范文3

遵循《工程经济》的一般原理,卷烟企业常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包括投入产出、生命周期以及投资回报等。而生命周期与投资回报这两种评价分析方法分别用于产品决策与财务决策。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建立在实物量的投入和产出上,可以作为卷烟生产企业获取能源消耗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能够了解卷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能源使用的结构情况,能够为企业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据,从而更好地制定节能策略。在投入产出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用能对象的生产与用能的特点进行相关分析,从而对其流程的分析层级与分析节点进行确定,接下来再对不同节点的分析指标进行确定。同时也要对同类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将卷烟生产企业的节能潜力挖掘出来,有利于企业制定较佳的节能策略。要对卷烟企业的生产进行投入生产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设立能耗分析指标,确立并根据卷烟生产过程中其能源使用的相关流向,将投入产出分析指标设置在每个关键环节中,从而通过分析各个指标而获取卷烟生产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涵盖卷烟整个制造过程中的设备技术、工艺管理、生产组织、作业流程等核心要素。如果设投入产出量为R,输入能源、材料或者资金量为i,产出的合格产品量为o,那么可以得到投入产出的基本计算方法为R=i/o。分析目的不同,使得一些具体指标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因此,需要针对分析对象的具体特点来进行确定。在投入产出分析中,有价值结构模型和实物平衡模型两种。卷烟生产行业容易受到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不能通过价值指标因素来对企业用能水平进行真实反映。因此,应该采用实物平衡模型来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从而获得客观的能耗分析数学模型。

2卷烟生产能源消耗技术应用分析

文章主要列举不同地区的甲乙丙三家卷烟企业的能源消耗技术应用来进行分析。

2.1总能耗指标

由表格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家之间综合能耗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其影响因素为企业能源种类、设备条件、生产规模、地域气候以及管理水平等。甲丙两个企业的能源种类都有燃煤,具有比较低的热转换效率,导致综合能耗相对比较高。而乙企业则使用外购蒸汽来避免自产蒸汽造成的燃料损失,降低综合能耗指标。而丙企业处于东北,冬季取暖时能源消耗十分大,其综合能耗显然比甲乙两个企业高。根据三家企业的能源结构来看,必须最大程度地将能源转换环节减少,而且还要利用高效转换设备以实现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

2.2企业内部生产系统能耗

如表,制丝环节占主要生产系统能耗的比例十分高,介于78%和94%。甲丙企业采用真空回潮工艺,比没有采用的乙企业的能源消耗要高。但甲企业制丝生产能力高于丙企业,但由于规模效应影响,其能耗却比丙企业低。而从卷包车间来看,甲乙丙企业万支卷烟装机功率分别是6.46、4.21和3.02KW/亿支,与能源消耗具有正比关系。由表可见,生产单位质量膨胀烟丝能耗比较高,而叶片处理、制梗丝、润叶以及干燥等能耗都比较低。因此,企业产品配方的不同会使得综合能耗存在较大差异。而从横向来看,有没有在叶片处理段采用真空回潮工序极大地影响着单位在制品能耗。因此,要提高能源使用率,就必须要使用高效转换设备,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转换环节,关注卷接包工序和制丝工序(包括打叶复烤)等主要用能设备,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提高企业用能设备单元操作水平。另外,还要避免采用真空回潮工艺,选择的技术路线要具有能耗低的特点。

3结束语

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能源强度;人口密度;聚类分析;线性回归

一、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然而人均能源拥有量却没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与人口政策、生育观念的转变,中国正在面临着能源危机与人口危机双重挑战。早在19和20世纪,西方国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后,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能源资源。伴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会不断增加,降低单位GDP能耗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人口在不断增加,能源消耗量同时也在增加。有限的资源以及人类日益增长的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北方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频繁发生,这与人口密度以及冬季供暖等因素有关,通过分析人口密度的过度集中趋势、人均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加以及人口密度对地区能源消耗的结构性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探索人口密度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将会为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城市规划布局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提供参考依据。

能源短缺和人口居住地区过度集中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两大难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18.78%。虽然人口占比在进一步减小,但是人均能源消耗却在不断增加,2014年底。中国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142人/平方公里(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根据国际能源署(IEA)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测算,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耗量已经超过了3吨标准煤/人。从长期来看,中国人口的增速有可能会出现下降,人口的聚集程度会进一步增加,城镇地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从资源禀赋的角度,现已探明的不可再生能源储备有限,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普遍偏低,能源短缺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地区人口密度对能源强度将会产生何种影响,需要通过研究不同省份的人口密度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来揭示。

人口密度对能源效率和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地理位置、、公共服务发展程度等方面,尤其是城市公共交通以及集中暖等对提高能源强度具有明显效果。Brownstone和Golob(2009)研究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人口密度对交通和能源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人口密度能够有效地降低私人汽车和公共交通的能源消耗。Pfaff等人(2004)以及Huang和Qian(2010)对交通能耗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但是人口密度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方国斌等人(2016)在对地区能源消耗的比较分析中得出,中国北方地区的能源效率相对南方较低,其中主要因素为气候以及人口密度。

随着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得到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储备逐渐变小。怎样合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绿色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出发,分析影响能源效率的各种不同因素。本文首先研究能源消耗及人口密度的区域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分析得出不同地区的能源需求和人口状况的差异,最后针对中国的能源现状进行回归分析,切实了解地区人口状况及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二、 中国各省人口密度与能源消耗现状

中国各省的人口密度因地区差异很明显,沿海地区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优惠,使得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速度较快。中国各地区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地区间不均衡状况尤为明显。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为净流入,人口密度较大;中部地区人口为净流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而西部高原地区由于自然生态原因,人口稀少,资源消耗量和综合利用率普遍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着传统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以高投入、能源高消耗、环境严重破坏为代价。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不断增加。同时,中国的目前能源利用有很多不足之处:

(1)过度依赖煤炭资源。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仍然有限,导致中国的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煤炭资源。煤炭等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新能源不尽快开发并替换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最终会出现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等将被耗尽。

(2)能源消耗总量增加,从而导致能源短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能耗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能源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将变得更糟。人口规模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太大变化,但是人口密度可以做一个合理的分配,适当的人口密度要放在重要位置。

(3)能源效率低下,污染严重。随着不断上升的能源消耗,以及能源使用效率问题,大量不合理使用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由于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破坏,人均能耗增加,能源供应形势日益严峻,人与资源矛盾突出,对原本日益脆弱的生态链造成巨大压力。

三、 中国各省人口密度和能源消耗的关系

1. 数据描述。为了分析人口密度与能源消耗的关系,需要考虑各个地区的人口数(单位:万人),土地面积(单位:万平方公里),能源消耗(单位:万吨标准煤)等情况,并据此计算得到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公里)和人均GDP能耗(单位:吨煤/人)等指标。由于自治区的数据缺失,本文选取201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地区分类和计量分析。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表1是这些地区人口数,土地面积和能源消耗三个指标的描述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人口面积和能源消耗差异非常大,从统计分布来看,地区之间差异非常明显。

能源强度是反映一个地区能源消耗的相对指标,可以采用单位GDP能耗或者人均能耗,为了增强对比性,这里采用人均能源消耗。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工业化程度,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差异较大,中国各个地区人均能源消耗水平也不一样。2012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最大的是,为8.88吨煤/人;人均能源消耗量最小的是上海,为1.77吨煤/人;前者是后者的5倍。

2. 能源消耗与地区人口状况的综合分类。为了正确反映中国各个地区能源消耗的差异,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比较,需要首先对各个地区进行合理分类。本文选取五个指标作为分类依据,这五个指标分别是:人口数X1、土地面积面积X2、人口密度X3、能源消耗X4以及人均能源消耗X5,采用的分类方法为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法。聚类分析就是分析如何采用多个相联系的指标对样品进行综合分类的问题。系统聚类的基本思想是:距离相近的样品先聚成类,距离相远的后聚成类,过程一直进行下去,每个样品总能聚到合适的类中。图2是30各省、市、自治区聚类结果。

从图2的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如果将样品分为三类,则分为第一类的省份有河南、江苏、河北、广东、山东、江西、山西。此类省份大部分为人口密度大,能源消耗量大,人均能源消耗适中。分为第二类的省份有湖北、湖南、四川、内蒙古、辽宁。此类省份的特点是人口密度适中,能源消耗量较大,人均能源消耗适中。其余省份归为第三类,此类省份人口密度和人均能耗均介于上述两类当中。

3. 回归分析。人口密度的变动是怎样影响地区能源效率的,需要对两者的相互变动关系进行研究。从图3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与人均能源消耗情况可以看出,除了北京市和上海市,其他地区能源消耗和人口密度之间大致满足负相关关系。北京和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人口密度比较集中,相对来说,人均能源消耗水平比较低。所以人口越集中,越利于节能。但是,相对而言,其他地区包含大量农村地区,能源消耗量比较少,所以需要进一步确定费直辖市地区能源消耗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

为了对人口密度和人均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我们以人口密度为自变量(X),人均能源消耗(Y)为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便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得结果有对比性,这里只考虑除掉北京,上海和天津以后的其余27个地区。建立如下的线性回归模型

Yi=β0+β1Xi+ui

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即样本回归方程为

Y=7.361 8-0.008 2X

由表2的估计结果可知,回归方程的斜率为负,它表示随着地区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均能源消耗减少;R2=0.725,说明因变量人均能源消耗的变动的72.5%可以用自变量人口密度予以解释,因此,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给出显著性水平α=0.05,回归方程的常数项和斜率项估计结果显著不为0,t值分别为21.30和8.12,表明人口密度对地区人均能源消耗有显著影响。

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人口密度越大的地方,能源消耗的数量也大,而人均能耗却是偏低的。其原因在于人口的密度效益与能源消耗的规模效益,人口密度大对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要远大于人均自然资源多少的影响。人口稀少一般可以导致人均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人口密度小会导致较多的人均交通投资,人均通信投资,人均其它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能进一步产生能源利用效率的集群效用:

(1)从交通运输角度,在发达地区,由于交通拥堵,人们更倾向于大容量交通和密集型交通网络服务的发展,大大减少了私人汽车的能耗。而人口密度低的地区,人员流动小,交通投资要远大于发达地区,因此,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人均交通能耗低。

(2)从电力上消耗角度,中国沿海地区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要远小于偏远地区,人口密度越大,人均居住面积就越小,家庭拥有独栋建筑的就越少,居民大多居住在公寓式多单元的住房里,照明及空调制冷、制热的综合效率得到提高,电力能源消耗的相对于偏远地区较少。

(3)从燃气能耗方面,燃气能耗与居民家庭的人口总数、家庭的从业人口比重有关。家庭人口越多,人均燃气能耗越少,比如,在发达地区,很多单位或公司都提供餐补,并且公职消费很普遍,从业者在家就餐的机会较少。在人口规模效应的影响下,人均燃气消耗相对较少。

四、 结论

本文对人口密度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地区能源消耗的规律,通过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对中国30个省的人口密度,能源消耗总量,人均能源消耗量进行了研究分析,阐述人口密度对地区能耗的影响以及和地区人均能耗的关系。研究认为,人口密度对地区的发展和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高密度人口的地区人均能耗少,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国家的节能减排。具体表现在:

(1)人口密度会影响地区的交通能耗。在人口密度低的地区,人均交通投资比较大,居民对交通网络和服务的利用率较小,居民的交通行为也比较分散,会降低公共交通的规模效益,交通能耗会随之增加。而在发达地区,由于人口众多,交通拥堵,人们外出时更容易选择公共交通设施,大大提高了公共交通设施的利用率。所以说低密度发展会增加交通能耗。

(2)人口密度会影响地区的家庭能耗,如电力燃耗,燃气燃耗等。在高密度人口的发达地区,人们居住面积小,对制冷、照明没有欠发达地区的人们要求高。所以,在发达地区居民家庭中相应的电力能耗和燃气能耗相对来说会降低。

参考文献:

[1] 方国斌,宋国君.城市能源效率的PS-kNN分类综合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9):34-43.

[2] 姚永玲.北京城市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40-45.

[3] 方国斌,宋国君,马慧敏.基于气候区划的城市能源效率分类研究――来自中国213个城市的证据[J].统计与决策,2016,(13):23-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15AJY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1171001);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12YJA790111)。

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 :脱钩;经济增长;能源消耗;时空分异;中国东部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12-0157-07

当经济增长无法给人类福利带来持续的改善时,经济发展究竟需要多大的生产规模?2004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3.05%;现有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当年点源排放污染物需要投资占GDP的6.8%,虚拟治理运行成本占GDP的1.8%[1]。这意味着至少10%的GDP增长是无效的。此外,中国平均每1万城市居民中有6人因空气污染死亡、10人因大气污染引发呼吸或脑血管系统疾病住院;3亿农民喝不到安全饮用水,因饮用水污染造成农村居民癌症死亡人数为11.8万人[2]。2011年来,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数已达全年的30%以上,甚至达到50%。PM 2.5引发的雾霾天气,是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造成的生态赤字的短期集中涌现。加之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迫使污染企业从东向西、从沿海向内地、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导致雾霾在城市群间成片连区,笼罩城乡,与“美丽中国”的期望相去甚远。透支自然环境可承载能力的GDP高增长率,必将产生“福利门槛”,只能是小部分人受益、全社会埋单。

过去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世界瞩目,但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工业时代,自然资本富足而人力稀缺,因此,经济增长依赖于人造资本,并以无节制地滥用无偿但有限的自然资本为结果。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也是以服从和支持经济增长范式为前提的,强调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提供人类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并吸纳环境污染。现在,人力不再稀缺而自然资本越发稀缺。自然资本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供给容量的极限给经济增长提出了“生态门槛”。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已经证明,济系统的物质规模增长是有限度的,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经济系统应该内含于生态系统。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存条件迅速降级的背景下,上述需求、挑战与机遇凝练成一个根本的科学问题:探索生态文明下经济增长与生态改善的脱钩发展模式,实现人类福祉与资源消耗的脱钩。

1 相关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研究的深入,“脱钩”理论应运而生。脱钩(Decoupling),也有翻译为“退耦”,指物质消耗总量在工业化之初随经济总量增长而一同增长,并在某个特定阶段出现反向变化,从而实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物质消耗下降[3],形容阻断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或者说使两者的变化速度不同步。OECD提出,在某一时期,当环境压力的增长,比它的经济驱动因素(GDP) 的增长慢时,就是环境退化与经济增长的脱钩[4]。脱钩指标设计是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框架(DPSIR),主要反映前是驱动力(例如GDP增长)与压力(例如环境污染)在同一时期的增长弹性变化情况[5]。根据单位GDP能耗的减少是否降低了能源消耗总量,将脱钩分为两种类型,即: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6]。当GDP增长快于环境污染物增长时称为相对脱钩(Relative decoupling),GDP 增长而环境污染物为零或负增长时则称之为绝对脱钩(Absolute decoupling),具体的测度用脱钩指数。当DI≥1时,能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量增速与经济增速同步,或快于经济增速,即绝对挂钩;当0

近年来关于脱钩理论的实证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形成了两种主流的脱钩理论研究评价模式:①物质消耗总量与经济增长总量关系研究;②物质消耗强度的曲线研究。脱钩指数已经得到了众多组织的广泛运用,包括欧洲委员会[8]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9]。Tapio[10]将脱钩模型加以完善和细化,提出八种脱钩类型,并对芬兰的城市交通做了实证研究。相关研究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的总量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脱钩后,又于近年来重新“复钩”的重要事实,提出“上升式多峰”理论[11]。中国学者对于脱钩理论的研究,多以实证研究经济增长与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消耗的不同步变化[12],通过对脱钩程度和规律的判定,认为中国整体上遵循相对脱钩I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Ⅳ相对脱钩Ⅲ相对脱钩Ⅱ的演变规律,且东部省份的脱钩速度快于中西部[13]。尽管研究方法与表达手段各异,但是基本能够达成一致的是:脱钩客观反映了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不同步变化的实质。

2 脱钩基本模型的构建

2.1 数据来源与分类

研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DI,可以通过弹性系数来表示,取值等于给定时期内能源消耗变化的百分比除以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m = %ΔEC/%ΔGDP

式中:m表示GDP对能耗的弹性系数,代表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脱钩指数;%ΔEC表示能源消耗变化的百分比;%ΔGDP表示GDP变化的百分比。

根据Tapio的脱钩模型,GDP增长与能源消耗增加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连接、脱钩或负脱钩等类型。一方面,为了避免将变量的微小变化解释得过度显著,研究将弹性系数在取值1.0左右20%范围内的变化仍然认定为连接,即m在0.8-1.2之间为“连接”。另一方面,变量本身的变化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因此,将“连接”划分为扩张性连接(%ΔEC>0 和 %ΔGDP >0)和衰退性连接(%ΔEC

2.2 脱钩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根据公式(1)计算中国1979―2014年的脱钩指数(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能耗增长、GDP增速和脱钩指数的变化趋势见图2。X轴表示研究的时序,Y轴表示能源消耗变化百分比和GDP增长百分比,Z轴表示脱钩指数。通过GDP曲线可以看出,过去30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但规模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包括能源消耗过快,温室气体排放增及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实施了保护能源和提高能效等政策和计划。这些政策和计划的影响在20世纪8、90年代尤为显著,能源强度(每单位GDP耗能)从1980年到2001年持续下降。因此,能耗曲线的波动较轻,并位于GDP曲线之下。但是,在2002―2005年期间,能源强度持续下降的状态被打破,年平均增长了1.6%;同时期,能源需求也显著增加了57%。为此,中国政府2006年公布国家能源保护目标,提出在2005年基础水平上,将2006―2010年期间的能源强度减少20%[14]。自此,一系列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政策计划陆续出台,能耗增速重回GDP曲线之下。从2011开始,能耗增速虽然持续下降,但经济发展面临GDP增速趋缓的新挑战。

2.3 脱钩指数的时间分异研究

根据Tapio脱钩模型的8种分类,对中国1979―2014年期间的脱钩指数依次划分。由于近30年来中国GDP保持持续正向增长,ΔGDP>0决定了脱钩指数m的取值仅会出现在图1模型的右侧。

(1)1981年的能源消耗总量下降,GDP和能源消耗变化方向相反,强脱钩(m

(2)1989年、2002年和2005年属于扩张连接类型(0.8

(3)2003年和2004年能源消耗的增速领先于GDP增长,即能源消费并未带动经济实现同步增长,因此,这种脱钩是负面的,能耗扩张是低效的,两者呈现扩张负脱钩(m>1.2)关系。

(4)除上述年份外,其余研究时间均表现为弱脱钩状态。尽管能耗和经济同时保持增长,但前者增速落后于后者。即能源消耗增长1%推动了GDP超过1%的增长。事实上,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摈弃能源的消耗。因此,弱脱钩状态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短期内期望达到的目标。

3 中国东部地区脱钩的时空分异

中国有4个主要经济区,分别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东部地区包括3个直辖市(北京、天津和上海)和7个省份(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和海南),基本覆盖中国东部沿海。由于先天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基础,东部地区是中国城市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的先锋。2012年,东部地区GDP近30万亿元,占中国总GDP的57.02%,能源消耗也占据全国总量的50.87%。东部地^拥有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和最高级的产业结构,是否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值得研究并供其他地区借鉴。

3.1 脱钩状态和分类

图3-图5分别描述了1979―2014年期间东部地区10省份的脱钩指数及其变化趋势。从整体看,脱钩指数的波动是相当明显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通常前一年脱钩指数快速上升,下一年就会下降。导致这种波动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很多领域都高度依赖于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因此,能源消耗的下降难以持续。考虑到GDP的增速是稳定的,这种情况说明,脱钩指数的变化与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的关注有密切关联。即便如此,研究仍然可以给出乐观的评价,即近年来维持GDP增长的能源消耗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3.2 脱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异研究

表2给出了1979―2014年期间,东部地区三种主要脱钩类型的时间分异结果,其余年份均呈现弱脱钩状态。其中,北京除了1986年和1997年之外,其余年份均为弱脱钩。上海和江苏弱脱钩年份分列二、三位。海南进行大规模城市化的时间较晚,目前能源消耗仍旧保持较高的水平,同期的脱钩指数比其他地区偏高。综合来看,脱钩指数的变化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为了更好地描述脱钩变化的趋势和特征,研究选取5年均值来考察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进行空间分异研究。研究尺度的选择符合中国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的制度设计。由于某些省份的统计数据最早为1986年,选取1986年后的数据计算5年均值;河北和江苏两省2011年后统计数据缺失,鉴于中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国家能源保护目标,自此开始节能减排的国家策略,因此,研究以2006―2014年的脱钩指数均值进行时空分异的分析,结果见表3。

图6(a、b、c、d)分别表示东部10省份在5个时期(1986―1990年,1991―1995年, 1996―2000年,2001―2005 年和2006―2014年)的脱钩情况。其中,1991―1995年和2006―2014年的空间分异情况相同。尽管脱钩指数的年取值有较大的波动,但从5年均值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清晰地观测到脱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异情况。

3.3 分异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1)“脱钩+连接”共存。根据图6a,在1986―1990年期间,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和福建属于弱脱钩;河北、山东、上海和广东属于扩张连接;海南表现为扩张负脱钩。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快速扩张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连接关系密切而显著。

(2)“脱钩”时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继续保持相当快速的经济增长率,也逐渐认识到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因此,能源消耗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限制,万元GDP能耗从3.40 t下降到1.16 t,降低了65.82%[15]。图6b和图6c 代表1991―2000年的10年,除海南外,其余9省经济增长的速度始终领先能源消耗的增加,两者保持弱脱钩。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可以称为“中国经济的黄金10年”。但是,海南作为工业化发展的落后地区,依赖能耗促进经济仍是发展的主基调。

(3)“复钩”重现。汽车、电子和电力等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GDP年均超过10%的增长率,同时也引发了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井喷式增长[16]。万元GDP能源强度从1.16 t又增加到1.28 t[17],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总量巨大。以2002年为例,工业部分经济增长占GDP的比重为44.2%,但能源消耗占全国总量的68.9%[18]。5年间,能源消耗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大大领先同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19]。图6d 显示,2001―2005年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都进入了“复钩”阶段,这意味着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关系再度紧密。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低效扩张,是“复钩”状态出现的根本原因。

(4)再度“脱钩”。2006年开始,进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期,政府特别关注升级传统制造业和淘汰落后技术,首次设定严格的节能目标,提出到2010年,将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水平降低20%。相关举措极大地改变了生产结构,减轻了环境压力[20]。图6b显示,尽管东部地区2006―2011年的能源消耗和GDP增速均高于1991―2000年的“黄金十年”,但仍然属于弱脱钩状态,这可以归因于各种能源要素利用效率的提升和区域间差异的缩小[21]。

4 结 论

首先,运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1979―2014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脱钩指数说明,两者之间经历了“弱脱钩-强脱钩-扩张连接(复钩)-扩张负脱钩-弱脱钩”的波动过程。其中,2000―2005年期间出现的扩张复钩和负脱钩应该引起关注。特别需要警惕在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出现经济与能耗再度复钩的可能性。不断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保持脱钩的前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排放技术,及时地进行技术创新,在减少环境压力的同时刺激经济的增长[22]。

其次,将中国东部地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脱钩指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过去30年里,绝对而稳态的脱钩没有出现。整体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在逐渐下降,但 “复钩”的出现说明情况并不稳定。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稳定,“复钩”现象说明能源消耗增长太快。脱钩动态变化的5个时期,高度密切地对应着宏观政策的调整。中国长期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冲突,受能源种类的限制,能源供给仍然以原煤为主导。能源低效利用所带来的严重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给中国的能源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考虑到经济转型和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将提高能效作为节能的关键政策。

再次,尽管东部地区脱钩指数在30多年的研究尺度上呈现了明显的波动,但实现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是完全可能的。1979―2014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国都处于弱脱钩状态,经济在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是可以达到的。即使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东部地区,除21世纪前5年之外,其余年份也都实现了弱脱钩。弱脱钩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的常态。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加速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分化,中国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继续保持过去30年的增长速度困难重重,经济放缓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及时的技术创新、生产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改变是在经济慢速增长的背景下,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的重要策略。发展非化石能源以保证能源安全和响应气候变化的当务之急;生产结构调整的最大贡献是减少氨氮排放;通过改变终端需求结构增强环境的可持续性。

最后,脱钩指数不是孤立的,盲目追求脱钩是没有意义的,必须结合同时期能源消耗和GDP变化的弹性和方向来综合评判。脱钩应该分辨两种情况:能源消耗效率的提高导致的脱钩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导致的脱钩。研究发现,尽管能源消耗总量保持增长趋势,但相邻年份的数据总是呈现显著的起伏波动。例如,一旦东部地区某一年份能源消耗增长迅速,通常会导致下一年缓慢增长甚至下降。大量的能源消耗数据直观地反应出经济增长的能源使用效率,是地区和国家能源使用效率的直接表现。因此,能源消耗的变化通常在短期内是显性的,对能源政策产生显著影响。以不断提高效率为途径,最终实现能源使用总量的绝对下降,是经济与能源脱钩的长期目标。

生态改善的两条基本途径是降低消耗和减少污染,即“节能”和“减排”。多年来“传统经济+资源管理”和“传统经济+污染治理”的模式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失败,充分说明经济增长对生态改善的作用“失灵”。根源在于,提高微观经济生态效率、产生“红利效应”的同时,催生的“促销作用”促进了规模扩张,引发的“反弹效应”更加显著,导致物质消耗总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长期以来,以效率为导向的技术研究和经济理论认为,只要持续地通过技术创新改变物品效率,或者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率,就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事实上,在不摒弃经济增长目标下,依靠效率改进降低环境压力并最终实现生态恢复和提高的尝试是不成功的。通过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来解决生态问题的愿景,与资源枯竭和污染加剧的现实,呈现出愈加激化的矛盾。发达国家可以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自然资本的全球采购和资源污染的全球转移,即“发达国家的河变清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河变黑了”,但发展中国家难以通过这一途径实现生态改善。因此,经济决策应首先考虑自然资本供给的容量,到达一定的经济规模后,经济增长是需要停止的,而经济发展是可以持续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WU C H. On a different scaleputting China’s environmental crisis in perspective[J].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0, 108(10): 452-459.

[2]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R]. 2004.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search report of green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of China[R].2004. ]

[3]OECD. Decoupling: a conceptual overview [R]. 2001.

[4]OECD. OECDChina seminar o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proceedings[R]. 2005.

[5]JIE W, TIAN J L, HE X B. Decoupling indicators of soil erosion for agroecosystem assessment[R]. 2005.

[6]WANG H. Decoupling measure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J]. Energy procedia, 2011(5):2363-2367.

[7]LUCIANO C de F, SHINJI K. Decomposing the decoupling of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razil[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70:1459-1469.

[8]EUROPEAN C. Thematic strategy on the sustaina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R]. 2005.

[9]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Decoupling natural resource use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from economic growth, a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decoupl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resource panel[R]. 2011.

[10]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Transport policy, 2005,12(2): 137-151.

[11]赵一平, 孙启宏, 段宁. 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06,27 (3):128-134. [ZHAO Yiping, SUN Qihong, DUAN Ning. Respon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a practical research based on comparative delink and relink theory [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06, 27 (3):128-134.]

[12]李效,曲福田,郭忠兴,等.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18(5):179-184. [LI Xiaoshun, QU Futian, GUO Zhongxing, et al. Decoupl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5):179-184.]

[13]赵兴国, 潘玉君, 赵波,等.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1l, 30 (6): 706-714. [ZHAO Xingguo, PAN Yujun, ZHAO Bo, et al.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 method based on decoupling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l, 30 (6): 706-714.]

[14]WANG K, LU B, WEI Y M. China’s reg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 rangeadjusted measure based analysis [J]. Applied energy 2013, 112: 1403-1415.

[15]ANDREWSSPEED P. China’s ongoing energy efficiency drive: origins, progress and prospects [J]. Energy policy, 2009,37: 1331-1344.

[16]XIANG N, XU F, SHA J H. Simul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energ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potential to achieve a lowcarbon economy by 2020[J]. Sustainability, 2013 (5): 5081-5099.

[17]LIAO H, FAN Y, WEI Y M. What induced China’s energy intensity to fluctuate: 1997-2006? [J]. Energy policy, 2007,35: 4640-4649.

[18]PAN H F, ZHANG H Y, ZHANG X L. China’s provincial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and its determinants[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2013,58:1032-1039.

[19]ZOU G F, CHEN L M, LIU W, et 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2013,58: 1000-1009.

[20]WANG Q. Effects of urbanis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14,65: 332-339.

[21]ZHAO X L, YANG R, MA Q. China’s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rovincial industrial sectors[J]. Energy, 2014,65:52-61.

[22]LIANG S, LIU Z, DOUGLAS C B, et al. Decoupling analysis and socioeconomic drivers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48:1103-1113.

减少能源消耗的方法范文6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road transportation sector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t economy and society.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 brought by roa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has already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Resource bottleneck and environment pressure have become the prominent problems for China's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道路运输;节能减排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oad transportation;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324-01

1我国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1.1 发展现状交通运输部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部门规章。节能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建立,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节能减排基础研究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和示范引导效果明显。同时,一些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大型交通运输企业也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示范活动,示范效应初步显现。汽车排放法规体系逐步建立,有效控制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虽然由于我国的国情所限,对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控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总体水平并不高,但是我国汽车排放标准正在逐步完善。

1.2 主要问题资源瓶颈、环境压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而临的突出矛盾。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成为了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我国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主要存在:路网的通过能力严重不足,运输效率不高;对道路运输节能减排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道路运输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公路能源消耗统计等基础性工作薄弱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尚未建立;道路运输实载率和里程利用率低,运力和能源浪费严重;道路运输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不够,替代能源推广工作准备不足等几方面原因。

2我国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相关措施

2.1 加大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道路运输节能标准体系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是实行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及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路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服务性行业,同时也是资源占用型和能源消耗型行业。道路运输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迫切需要研究建立完善的道路运输节能标准体系来规范来促进节能降耗工作,保障道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道路运输行业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我国交通行业在长期的道路运输节能工作中组织已经修订了一系列道路运输节能标准,如对车辆运输过程的燃油消耗量进行考核,汽车燃油节能添加剂试验评定方法标准,汽车节能产品使用技术条件标准,对在用汽车节油产品进行评定等,这些标准配合交通部有关管理规章的实施,促进了道路运输节能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2 加快建立道路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标准道路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标准旨在建立科学、简便、操作性强的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制度,统一方法与手段,使统计数据能较准确地反映行业内部能源消耗总量及能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数据的失真、错漏,为科学制定具体节能降耗政策、措施提供数据支持。采用典型企业调查结合统计报表制度进行道路运输能源消耗统计是一种比较经济及可操作的办法。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元,在各地选择确定管理规范、具有统计能力、具有该地区道路运输的代表性的道路运输企业,用其车辆作为典型车型的数据采集对象进行公路运输能源消耗统计数据采集。统计的基础数据采集项目要遵循最简化、最基础化、最底层、可操作化、精确化等原则。

2.3 加强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保障机制首先,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要求,集中力量加快国道主干线等公路运输大通道建设,加强管理养护,形成有效的通过能力;提高公路等级,增加高等级和等级公路比重;提高路面铺装率,减少等外路面比例;改进交通信号,建立单行线网络,拓宽交叉路口,平交路口改立交路口;加强城市道路以及高速公路监控,缩短车辆在路上的等待时间;改进路面结构及材料,减少道路养护中的能源消耗;加紧实施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全面提高通达度,改善路况,提高路网使用效率;改变传统只把道路环境设施带、绿化带等作为美化环境的局部点缀的理念,要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高标准建设道路环境设施带、绿化带等缓冲区域,使之成为美化国土、保护自然、改良环境和抵御灾害的带状公路生态系统或区域交通生态系统。其次,要合理优化道路运输场站布局,遵循与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相协调、与道路交通规划和综合客运网络的发展相协调、利用改造和节约投资相结合等原则,建设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龙头、一般性汽车客货运站(点)为辅助,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与其它运输方式更为有效地衔接的公路站场服务体系;以发展物流中心和快速货运、集装箱等货运站场为主,以发展与城市交通或其它运输方式站场共同构成的综合性运输枢纽为主,提升公用型道路运输的服务水平与效率。最后,要做好落实资金保障机制。实行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推进燃油税费改革力度。通过法律约定整合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基础设施开支。

3结语

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各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成为引起国际争端的政治问题。对我国来说,也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国家富强、“四化”建设的大事。道路运输行业作为一个资源占用型和能源消耗型行业,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重视节能减排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青松.可持续发展简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