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文化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文化理念范文1
1.1加强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彰显中医药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4个方面[4]。精神文化建设是灵魂,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行为文化建设是体现。针对中医药学术会议、中医药名医名师讲坛、中医药经典考试等开展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针对办学理念、规划理念、文化理念开展中医药制度文化建设;针对中医药博物馆、百草园、实验区开展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针对特色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医药行为文化建设。
1.2加强博物馆(医史馆)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近些年来,以中医药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博物馆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有以下4类:①建于中医药高校的中医药博物馆;②具有较强实力和规模的中药企业建立的中药博物馆;③中医院建立的中医博物馆;④地方民间组织建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博物馆[5]。截至目前,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有近50家,这些博物馆(医史馆)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进来,不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双重属性,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1.3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文化是医院的软实力,在推动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精神意识、行为规范的基础,是医院多年发展过程中的积淀,是一种群体文化[6]。医院文化建设主要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和学术文化领域4个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与创新,树立医院中医药文化品牌和学术旗帜,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1.4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旅游是是一种健康、生态的旅游方式,将中医药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符合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新途径[7]。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有助于加强中医药资源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水平、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2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播
2.1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引领作用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关键,是向广大消费者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普及有效实用中医药知识的主要群体,是做好中医预防保健、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骨干力量;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和学生接受过正规学习和训练,具有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便于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有助于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8];再次,中医药院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向他们传播健康养生、预防保健、诊断治疗的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中医药带来的好处,让消费者更好地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从而主动参与到中医药文化宣传中来。
2.2注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多元特色文化,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已被全球多数国家所认可并接受,尤其在以生态为生活主题的今天,人们更注重用它来进行健康养生、预防疾病[9],这就为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乃至产业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通过整合中医药创意产业价值链,提高中医药创意产品的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10]。
2.3开发大众化中医药文化传播载体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将中医药文化打造成以文字、声像、图像、动画等形式为主的传播体系,借助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寓知识传播于娱乐之中[11]。如河南中医学院拍摄了《苍生大医》《精诚大医》《河南中医1958》3部影片,其中《精诚大医》从来自世界26个国家的826部参赛影片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16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影片以厚重的中医文化底蕴和精彩的艺术形式,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2.4利用好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途径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是通过师承的方式将博大的中医药文化在传承中医药学知识的同时一起传播下去,它不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素质技能的培养,强调医风和医德建设[12]。要充分利用师承教育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借助师承教育的优势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2.5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路径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较其他传播途径而言,通过网络搜索、博客等方式进行中医药网络传播,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查阅中医药书刊、报纸、杂志、视频等信息的目的,一些群众喜爱、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片和中医养生视频等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普及率。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具有原创、即时、便捷、互动等特点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技术平台的出现,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13]。因此应加强推广和应用新兴媒体,加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14]。
3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优势,加快中医药文化品牌构建
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品牌是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5]。
3.1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和机会,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力争形成国家对外交流与宣传的名片。
3.2打造中医药文化行业品牌中医药文化建设应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共同推进,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与特色,将繁荣中医药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力打造行业品牌。
中医药文化理念范文2
关键词:中医人文 教育 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中医询症治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在开展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实践中也需要应用好这一方法,因为这有助于促进医学生人文文化理念的养成,使其形成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方法手段的创新。
一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那就是望、闻、问、切四诊。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因为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如果把这一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应用于开展对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其效果应该也是很好的。因为现代社会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传授方法随着电子网络交互平台的普遍运用已趋于多样化,在不断创新的实践中,"望、闻、问、切"这一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或许是现代媒体手段所不能做到的,其产生的效果也会因这一方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而表现得更好。那么,怎样将这一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之中呢?
二
我们知道,人文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教育内容。可以想象,一个拥有高层次高水准的当代大学生,若是其身上欠缺了人文知识底蕴,他(她)是很难融入于这个社会的。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就日益显得重要。当代中医药大学生承担着传承祖国中医药文化、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任。对他们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承教育和人文文化底蕴的培养,是发展中华民族医药事业,实现中医药人才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为此,开展对中医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方法论研究就势在必行。
首先,中医的望诊即察颜观色。这一方法应用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知识状态,有的放矢的融入人文知识教育体系,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熟练地运用中医的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达到中医说的"望而知之谓之神",才能促进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的培育和提高。
其次,中医说的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这一方法应用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做到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搜寻每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知识缺失状况,做到查缺补漏,使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取人文知识的补偿,增强人文知识内涵,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第三,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其中透射出的人文知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对需问内容做了一个概括。应用这一方法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在师生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
第四,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有"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即通过诊脉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初学不易掌握,临症日久自有心得。这也就是系统向医学生灌输人文知识的过程,循序渐进,终而成果。
总之,四诊在病中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要想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必须做到四诊合叁,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联合运用,缺一不可。同样道理,运用这种方法开展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需要形式上整体互动,相互促进。有人认为,中医看病,只是摸脉看舌,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因为中医需要对四诊所收集的疾病有关资料,和中医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相结合,然后才能得出结论。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症状,体征表现得复杂,有时还会出现假象,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等。这就要求医生积极思考,客观分析,认真甄别,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准确论断,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其中就凝结了医生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和修养。所以,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不断创新的实践中,我们有必要把中医的"望、闻、问、切"这一诊断疾病的传统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对当代中医药学生的人文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褚克艰: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年第07期;
2.吴玉平:中医"望、闻、问、切"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师友》2013年第05期;
3.李萍:望闻问切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06期;
4.阮平文:公选面试评委是如何"望、闻、问、切"的,《领导科学》2013年第08期;
中医药文化理念范文3
1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概述
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形式多样,目前,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包括跨境消费、人才培训、自然人流动、商业存在四种模式。近三年来,我国通过此四种模式的开展,有效地发挥了服务出口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有研究表明,在服务内涵方面,其中尤以医疗消费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科研合作服务、中医药文化宣传服务及商业服务五大项为重[2-4]。我院作为大型公立综合性中医院,近三年来,围绕医疗跨境消费、境外人才培训、科研合作项目、中医药文化传播四大板块作为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的重点专项开展业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我院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经验介绍
2.1发挥本院中医特色优势,推动跨境消费及自然人流动,弘扬中医药文化我院一直致力于品牌的强化及国际形象的树立,越来越多海外患者来我院寻求中医药服务,近3年医院收治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门诊及住院患者共约7200余人次。我院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根据需要,发挥各地医疗的特长,定期选派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到另一方进行临床医疗交流及指导,共同为两地的患者提供精湛的诊疗服务。此外,2014年~2017年上半年,我院先后选派约多位中医药临床专家到美国、日本、瑞典、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开展学术交流、临床带教工作。同时,我院也接待境外参观交流团,涉及美国、澳大利亚、捷克、韩国、泰国、埃塞俄比亚、斐济、汤加、赛摩亚等国家,总计约780人次。通过参观、调研及深度沟通,有力地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医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力地弘扬了中医药文化。2.2不断拓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推广中医健康保健理念我院治未病中心是全国的首家“治未病”中心,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医院治未病中心通过技术指导等方式,创新性地开展了合作医疗模式。如2014年起我院与北京固生堂中医养生健康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治未病”战略合作协议,在北京、深圳、广州的大型社区开设了中医健康管理连锁诊所,目前已覆盖广州、深圳、北京等多家诊所,至今共为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东地区、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地区境外人员提供健康医疗服务。2.3与具影响力的媒体合作,多渠道进行中医药治未病文化宣传,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治未病理念的宣传是对外服务贸易的文化引领。我院治未病中心通过举办岭南膏方节,将膏方养生文化理念传播至海外。此外,我院参与拍摄“中医国家形象”记录片,将雷火灸、飞针等中医治未病的特色技术介绍至世界各地。2.4依托科研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认证;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在中医药理论和科研上具备优势。而西方国家医学体系中常以各类可量化指标及诊疗指南作为评估医疗手段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因此,制定中医药行业国际标准是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发展中冲破西方壁垒,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手段。作为大型公立综合性中医院,我院自2012年起即与境外地区高水平学术机构如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瑞典卡洛琳斯卡学院、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等进行各类科研合作及人才培训,一方面,我院安排优秀的中医人才交流前往国际知名院校攻读并协助当地建立中医药国际实验室,另一方面,国际院校的高水平人才也定期前往我院交流,将最先进的实验方法学及行业标准修订方法引入我院各类研究项目,为中医药行业标准制定及科研成果向国外转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院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学术机构开展合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为国际所认可,同时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建设,为中医药走向海外创造条件,同时积累了可供推广的合作经验,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和认可。目前已整理标准1462项。
3公立中医院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开展存在的问题探讨
3.1公立性质直接影响项目直接向境外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体多样,目前在我院主要开展跨境消费、境外人才培训、科研合作项目、中医药文化宣传四种模式,但因公立中医院非营利性的性质,受到约束较多,一方面受政策所限,向海外市场进军的动力不足,建设境外医疗分支机构等商业存在或跨境远程会诊均无法实现,因此难以为境外当地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中医药医疗服务。3.2项目涉及部门众多,难以构成合力;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开展的四大模式必然导致具体开展时涉及的单位内众多部门,以我院为例,跨境消费、境外人才培训模式涉及到医务处、财务处、临床一线科室,自然人移动涉及到人事处,科研合作项目涉及到科研处、拓展部、财务处。各部门间缺乏协同发展意识,各自为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调动医院各部门推动项目开展的积极性也是我院在近三年中致力解决的问题。
4公立中医院推动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建议
4.1各部门间建立协作关系,资源信息互通。针对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涉及院内多部门,没有有效协作的问题,我院针对该专项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由业务主管院领导作为负责人,医教处、科研处、财务处、信息处、人事处、拓展部等职能部门为组织主体,每个职能部门设置专人负责本部门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的业务开展,制定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定期例会制度及信息共享制度,同时保证了有效的信息和数据支撑,从而有利于主管院领导做出正确决策及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中医药服务贸易相关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能够在一定的高度上把握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我院自2015年起与广州市商务委、广东省商务厅、广州市服务贸易行业协会建立起有效的互联网信息共享机制,定期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各地区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研讨会或前往其他先行先试中医药服务企业进行互访交流,初步确定了下阶段的发展目标,创新推动了医疗机构与中医药企业协同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合作模式。4.2以疗效为基础,以科研为助力。作为医疗机构,如何保证中医药治疗疗效是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公立中医院首先要生存,才能谈发展。无论是治疗普通疾病,还是危急重症,只有以疗效说话,才能令国人或境外人士信中医、用中医。当疗效得到保证,中医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才能树立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公立中医院还应以科研合作为推手,制定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从而发展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最终达到中医药事业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蓬勃发展的目的。面对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所带来的机遇,公立中医院应立足本院中医药优势所在,确立本院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方略及突破口,量力而行,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等十四部门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Z].商服贸发[2012]64号.
[2]黄建银.以服务贸易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J].世界中医药,2012,7(3):185-187.
[3]宋霁翔.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中医药文化理念范文4
关键词:中医医院;中医药内涵建设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医疗内涵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建国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中医医院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先后成立了260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其中不乏在各省市医疗市场中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中医医院。但也存在着部分医院西化严重,中医特色医疗比重日渐缩小的现象。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中医内涵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医医院自身的生死存亡,也直接影响到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综合性中医院的中医内涵建设。
一、中医特色医院管理,推进中医文化建设
中医医院应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并将其作为科室考核的重要指标。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要求,大力推进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医院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调动医务人员使用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积极性。医院在着力打造质量品牌的同时,要以培植中医文化理念为牵引力,凝练和弘扬新时期“精诚、博爱、继承、创新”的医院精神,以不断完善服务文化、团队文化和环境文化为着力点,弘扬“仁心济世”的中医文化精髓。
二、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促进中医科研创新
长期以来,中医学科的发展受到多种原因的制约,出现了博而不精的局面,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临床特色。长期的中医药实践证明,一所综合型中医院必须以数个中医优势特色突出的学科作为医院强有力的发展基础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每个特色学科必须具备自己完善的治疗体系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加以独到研究。要结合本院既有的医疗特色,明确中医优势疾病谱,充分发挥中医药特长,迅速确立学科主攻方向,才能加快中医学科的发展。中医药优势疾病谱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西医无治疗措施而临床实践证实中医治疗有效的疾病。(2)西医有治疗措施,但因不良反应太多而限制了这些措施应用的疾病。(3)西医有治疗措施,但疗效较差的疾病。中医优势疾病谱中的疾病具有多因素致病、多环节、多脏器受累,病情呈慢性反复发作的态势。例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睡眠障碍、乳腺增生病、绝经妇女相关疾病等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恰当的中医药干预对这些疾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是一个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个医院要有强大的学术影响力与辐射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科研力量。中医创新的严重不足是中医所要面对的一个致命弱点。长期以来中医理论创新不够,在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未有新的突破,导致了中医在医疗市场所占分额不断缩小,因此中医医院的发展必须注重创新,加大科研的投入,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必须坚持以医疗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将科研与临床有机结合,按照“科研思路必须源于临床实践、科研设计必须符合临床实际、科研过程必须服从临床需要、科研成果必须提高临床水平”的思路,积极开展临床科研,走中医现代化之路,推动中医学科的全面发展。
三、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培养中医后备人才
要充分认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医院内涵建设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视为医院保持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宝贵财富。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名老中医以及中医特色技术品牌宣传。在此基础上,实行中医师承机制,开展“师带徒”工作和青苗培养工程对象带教工作。形成一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团队,以“1+X”模式促进名中医效应的成倍放大,形成了一支以中医理论指导实践、中医特色浓厚的高层次师承队伍。
中医事业之振兴,必须靠一支坚信中医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队伍。这里所谓的“真才实学”是指既要有坚实的中医基本功,又要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理论与知识,特别是要具有深厚的本学科知识与技术。在人才战略上,医院本着“以事业留人,感情暖人,待遇招人,环境润人”的原则,加大培养引进力度,加速人才梯队的构建和名医队伍的培育。在人才培育机制上,以建立中医师承、中西医结合创新和西医综合保障三支基本队伍。在培养思路上,要求以中医理论和方法的研修为重点,采取师承教育、学历教育、西学中班、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并通过邀请名老中医开展中医教学查房和门诊、举办高层次中医学术讲座等形式,提高优秀人才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中医药文化理念范文5
在培训中让全体学员明白,全科医师的工作重点在社区,服务对象是广大的社区居民。由于当今社区医生的能力尚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广大群众不太愿意去社区接受医疗服务,大家仍倾向于去大医院看病,导致大医院拥挤,又由于国家补偿机制不健全以及市场的趋利导向,医药费用增长过快,导致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受到较大程度抑制,这就出现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而社区卫生服务能不能做好,非常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有没有合格的社区医师—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搞好了,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国家整个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全科医师任重道远[2]。要让学员清楚,由于社区居民的文化、经济、医疗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要求社区医生能在完整了解服务对象背景的前提下,观察、研究、解决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要注重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注重情感交流,而不仅仅是问病,要注重预防,而不仅仅是治病。必须让学员明白,全科医师与自己服务对象的关系不单单是医患关系。要牢固树立这种全科医学理念,光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实地教学,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社区实践,让学员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社区门诊,亲自去管理、处理病人,在对病人进行诊治及预后跟踪的过程中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学习标准化社区档案管理等各种基本技能,成为一名能为社区居民健康卫生提供综合的合格的全科医生。
2发挥中医药特色,重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实训
中医的诊疗技术简便、方法多样、效果灵验、成本相对低廉,老百姓乐于接受。尤其中老年人注重养生保健,这就为中医全科医师在社区发挥中医药特色,用中医药手段来分析、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提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利用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解决社区居民的疾苦,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此,我们在培训教学中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尤其注重中医适宜技术(针灸、刮疹、火罐、推拿、穴位注射等)、中成药应用、中药日常辨识及单方运用、中医药健康科普宣传等知识的教学[3]。要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关键要看实践环节的落实情况,一般而言,实践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实践环节培训的效果,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现有资源,借鉴职业技能培训手段,在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让每一位学员有机会动手练习,使学员尽可能多地掌握中医药实用技术,使中医药有机地融入社区,渗透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各项工作中,使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老百姓的健康保健需求。
3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实施考核制度
考核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严格的考核制度既有利于评估实践培训效果,又能促进实践培训的教与学,是对实践培训的质量监督。为此,我们制定了较为可行的考核制度,在开班仪式上向学员公布。考核分三部分进行:第一,严格培训考勤制度,主要考核学员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出勤,遵守规章制度等,并把平时考核成绩纳入最后总成绩(记30%)。第二,实践技能考核,从实操理论和实操技能两方面着手,统一考核标准,并安排学员逐一进行操作演练。第三,实习阶段考核,学员离校实习前,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纲并印制了实习鉴定表发给学员,为了使学员的实习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我们取得省厅主管部门支持,委托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对本地学员实习进行监管,实习结束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学员提交的实习鉴定表代为核发省厅签署的培训合格证书。
4体会
中医药文化理念范文6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特色;思政课;基本原理概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中医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祖国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关系到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和谐社会,关系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因此,思政课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避免流于空洞无物的说教,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当贴近学生中医药专业的学习实际,将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临床实践等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从而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思政课教学。笔者在自身承担的《基本原理概论》(高校四门“思政课”之一,简称“马基原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具体如下:
1 知识层面
挖掘基本理论与中医药理论的内在契合性,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深化学生的认知。
中医学具有坚实的传统哲学基础,如元气论,即认为万物本原为气,生命过程亦如此,构成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1];说明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气除了聚合成有形的组织器官外,还弥散于人体之内,周游不息,无所不到,使人体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整体。虚空中普遍存在着气的作用,通过肺鼻、皮肤腠理,体内外气通过升降出入交换。这样,便使得人与自然界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理论与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相对应,可以通过比较,阐明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激发学习和探究兴趣,在深化对马克主义哲学认识的同时,也是对中医基础理论认知的内化,促使学生思考在现代科学背景下,如何对待传统的元气论,使之能继续为现代医学做贡献。诸如此类,基本原理中还有许多理论和观点与中医药理论之间具备较强的契合性,如质量互变规律中强调适度原则、过犹不及,这与中医学主张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中庸思想异曲同工,对立统一规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中医学的辩证施治的个性化诊疗颇多相似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加强马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上述契合性材料我们仍需不断挖掘。
2 价值层面
撷取内蕴的人文关怀并在与中医药学人文智慧的对话中,体现教学的亲和力和生命力,彰显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功能。
归根到底是人学,探索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洋溢着丰韵的人文思想。而作为“人文-科技”组合性学科、以人文为主导的中医药学,本身即富含着充沛的人文精神,因此,两者完全可以在对话中融通。例如,“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启迪人如何挣脱喧嚣和物欲,获得自由和解放。这种思想在中医药著作中比比皆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内经》中即有“志闲而少欲”、“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等不为物役,成就自由超然之表述。在历代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中更是明确强调为医者应摆脱名利的束缚。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但作救苦之心”;清代《吴鞠通行医记》亦写道“良医处事,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操。”又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思想的高度概括,而中医认为,合格的医生必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为人的生命与天地相应,与人事相通,医者必须博通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才可把握医道,否则难以胜任。金代医家刘完素认为:“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陨,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吴鞠通亦呼吁医非广闻博识者不能为,正如其所言:“医虽小道,非真能格致诚正者不能。上而天时,五运六气之错综,三元更递之变换;中而人事,得失好恶之难齐;下而万物,百谷草木金石鸟兽水火之异宜。非真用格致之功者,能知其性味之真邪?”人要全面发展,亦应正确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不能盲目地干涉和征服自然界,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隐含着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黄帝内经》一书中,多次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把人与天地放在一个大系统来看待,他们是共生共存的。“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2]道出了人类生存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清代名医张楠在其著作中亦指出:“夫六气流行于天地间,为天人合一之道”,“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因此,要善待大自然。中医学还主张要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理解人体生理病理机制以加以治疗或预防。总之,要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的整体,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合一,这样才能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自身身体健康。可见,马基原理课程教学完全可以实现与中医药文化的互通,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引领医学生价值观,提高医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3 方法层面
以跨学科的视阈,多学科协作来共同育人。
马基原理课程要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贴近中医学生学习实际,要与中医学专业结合,而通过上述阐释可知,马基原理课程与中医药学许多理念、理论具有共通点,结合完全具备可行性。但是,马基原理课程教师囿于专业所限,虽通过自习,对中医药内容有初步认识,但并非全面和深刻,这不利于教学的针对性,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教学方式,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因此,设想成立一个由多学科,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学临床、中医药文化、思政课教师等组成的协作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挖掘教学素材,如选用与专业或专业群密切相关的典型医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政理论,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形成特定专业或专业群的个性化理论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要掌握学生纷繁芜杂的思想实际,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需要探索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初步考虑如下:①可以开展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由于目前思政课仍以大班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必要的理论灌输又是不可或缺的,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课程的1/3课时进行大班课堂传授,其余2/3课时安排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组成各个小组到指定的PBL教室,进行小班讨论和交流,并邀请协作组老师一起参与到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中,深化学生认知,更好地解决中医药学生实际思想问题。②可以通过结对子形式,由学生自行选择教学协作组中的中医临床老师,作为临床导师,并给学生一定的机会参与到临床导师的诊疗实践中,在诊疗过程中,临床老师适时予以指导和引领,使学生在个体的实践体验中达到与所学基本理论的紧密结合,从而更能体悟到理论的魅力,能起到更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4 结语
教育部规定思政课教学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最富有特色的便是贴近学生中医药专业的学习实际,因其与自身专业学习的密切相关性,更能激发中医药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在巩固专业知识、体悟医学人文的同时,内化和深化了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的认知,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希望通过笔者的上述思考和探索,能为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线索和启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