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介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媒介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媒介的现状

传统媒介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 体育媒介的;发展策略;娱乐化;生活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20-02

体育新闻的传播是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等,在我国体育专业报纸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受各种因素影响,这其中包括体育环境、其他体育媒体的竞争以及专业体育报纸本身经营管理等。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一同决定了我国专业体育报纸的发展现状。专业体育报纸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经营领域,打造跨媒体经营。从2005年到2006年间国内的专业体育报纸面临着非常痛苦抉择,尽管当初创办时的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回响,很多报纸就连自己的生计都无法维持下去,更遑论争当体育平面报刊的老大!在卷起铺盖卷儿离开这个圈子的时候,留恋是他们最好的注脚。

《体坛周报》《足球报》成为硕果仅存的出版发行的体育类报纸,剩下的象《中国体《体育晨报》《体育周报》《足球周报》等一众媒体,要么举步维艰艰难度日,要么偏离主流无奈的支撑着日渐凋零的门面。照目前情况看,仍然还会有一些无以为继的报纸,在某一天象他们之前的同行一样,不得不黯然下场。就算是曾经风靡一时《体坛周报》和《足球报》这样的行业“旗舰”,也辉煌不再,前者发行量从最高峰的182万,跌剩下1/3,后者去年亏损两千万的消息不胫而走更让整个行业深深的感到唇亡齿寒。

《球报》和《南方体育》在国内的体育媒体中,是两家颇有代表性的报社,也是一时的重要角色,见证了我国体育报纸发展的整个历程。作为分别地处北方和南方的体育报纸,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专业性体育专业报纸的发展进程中,体育环境、来自其他体育媒体的有力竞争以及专业体育报纸本身经营理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下,我国专业体育报纸举步维艰的发展现状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包括新兴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体育媒体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专业体育报纸的市场空间,其中综合性报纸开辟的体育版面、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专业的体育网站所造成的冲击最大。目前,全国各地的各种日报、晚报、都市报,基本都会开辟体育版面,无论在哪里举行体育赛事,全国各地的记者都会蜂拥而至,十分敬业的把信息传回自己供职的媒体。

相对与专业体育报纸的发展,体育新闻在广播电台中的发展很缓慢。对于一场体育比赛,网络可以文字直播、报纸可以专题报道、电视可以现场直播。电台虽说能声音直播,但那似乎是很久以前电视还没有普及的事情。现在这样的听众已经越来越少,电台这样的声音直播节目也变得日久稀少。电视作为体育新闻的传播媒介其影响力比电台大的多,电视将声音文字图画结合在一起是体育报道更为真实化,目前还有了专业的体育频道,人们可以通过现场直播观看到顶级的各大国际赛事。

如果要问时下很多年轻人从哪里了解体育新闻,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一定是网络媒体。3G、4G手机的出现和普及应用,更让这种潮流变得势不可挡。纵观当今国内四大媒体(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体育新闻发展得最壮大、最成熟的毫无疑问当属网络。网络具有平台大、容量大、更新快等优势,同时实时的评论交流也能轻而易举的实现,在网络上,不但有传媒的声音,还有观众的声音,而且这种声音是实效性极强的,几乎就是在鼠标一点的同时就能。这种快捷的宣泄是其他任何媒体都不能相比的。所以网络媒体已成为时下很多年轻人了解体育新闻的第一选择是理所当然的。专门的体育报刊虽然很多,专门的体育电视频道也有很多但是在时效性方面都无法和网络相提并论。专门的体育广播电台在国内可能只有极个别的,由于广播信号问题,我还没成功地收听过。除此之外,传统的三大媒体的体育报道基本“镶嵌”在综合类报纸、综合新闻的“结尾”部分或报纸的一两个版面与电视少数时间的体育节目。

网络和一些新兴电子的产生让传统媒介感到紧张,它弥补了传统媒介的不足,实现了各种媒介的综合,所以人们开始关注猜测网络对传统媒介的替代问题。网络的功能尽管十分强大,但它不是权威的媒介,信息的可靠性值得怀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谣言的制造者。良莠不齐甚至低级趣味,也让网络媒体的大家庭越发显得鱼龙混杂。这就显现的传统媒介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对于信息者的规范管理和纪律约束、业务培训,让传统媒介更具有公信力。传统媒介自身的优势的存在说明传统媒介还是有旺盛的生命力,加上网络天然具备的劣势,所以只能说在传播领域随着网络传播管理手段的完善,信息内容的充实及经验的积累,这股新兴的传播将更强有力地冲击着传统媒介,以目前的网络传统所具备的力量是无法替代传统媒介的,就如同广播电视的出现不能代替纸质传媒一样,各自由各自得有点,各自有各自得发展空间,从积极的角度上看,网络等一些新兴的传播媒介在未来的发展之路将与传统媒介相互促进,相互完善。

体育媒介本身就是媒介的一大组成部分,也是广义上的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西方竞技产业早已成型,但在国内起步时间还不算长,随着今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体育波及的相关行业也会越来越多,受众的内在需求推动了体育媒介的变化与革新,同时也在无形中接受了其他媒体的影响。体育媒体专业化的趋势将会更加的明显,体育频道、专业体育报纸的出现,客观上将会对读者的市场细分。随着体育媒介的发展,体育媒介将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缩影。

参考文献

[1]杜骏飞.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志安,柳剑能.媒介营销案例分析.华夏出版社.

[3]中国体育报纸今夏遭遇寒流.中国新闻周刊.

[4]中国体育报纸的新生.中国新闻周刊.

[5]体育传媒生存现状调查.竞报.

[6]中国体育报纸今夏遭遇寒流.中国新闻周刊.

[7]中国体育报..

传统媒介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媒介环境 传统媒介 新型媒介

信息时代的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群体接触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及其相关教育还存在许多与迅速发展的媒介社会不相适应的现象和问题。本文在改善大学校园媒介环境上提出几点建议,旨在创设一个适合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校园媒介环境,能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服务。

媒介环境指的是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是由传播者、接受者及广告商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校园已有的媒介环境在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图书馆

图书馆中有关媒介素养的书籍等资料非常稀少,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媒介素养知识。

(二)广播电视

高校校园内的广播电视媒介多用于大学生的娱乐消遣,播放国内外及校园内的新闻,或者向学生传播思想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专门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和相关指导。

(三)多媒体设施和校园网络

多媒体设施在很多高校用来演示幻灯片,辅助传授知识,而校园网络由于涉及到内部资源的安全问题,在与外网的连接上有一些限制,不利于学生灵活、方便地进入校园网和广域网进行学习,转而到外边的网吧上网,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手机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载体,消费方式乃至行为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垃圾短信、不良短信和病毒等容易使大学生受到诱惑,形成一些不良风气。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对媒介与教育的关系的认识仅停留在如何使用媒介辅助教学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在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鼓励学生利用媒介技术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些欠缺,媒介素养的理念还没有在师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二、改善大学校园媒介环境的建议

(一)硬件环境的创设

1.传统媒介

传统媒体要想在大学生当中重新树立威信,发挥它的功能,就必须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寓乐于教”的思想,由应用型、传授型、线性传播模式向思辨型、互动型转变,注重传播的语言技巧,把内容美和形式美结合起来。具体措施有:

(1)加快更新大学校园内的多媒体设备及软件信息,设备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使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与他们成长相关的最新信息。

(2)在图书馆中补充大量有关媒介素养的书籍,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倡导大学生去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等场所进行借阅相关资料,获取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再者,要加快更新图书资料的速度,现在高校的图书更新速度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步调很不协调,是导致大学生将注意力从传统媒介转移到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新型媒介的主要原因,应提高图书资源的更新速度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的眼球。

(3)在校报上开设媒介素养专栏,讲授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也可针对近期发生的统一媒介素养事件,从不同角度阐述,引导大学生运用多角度思维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讨论情况及时刊登,激发学习兴趣。

(4)在校园广播或电台上举办媒介素养知识讲座,普及媒介知识,也可针对近期发生的媒介素养事件,引起大学生广泛积极的讨论,并请专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做到互动交流,正确对待媒介与媒介信息。

2.新型媒介

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对构成新型媒介环境的MP3、DVD、计算机、手机等数字化新媒体的适应明显超前,成为网络传播的主导力量。

(1)互联网(第四媒体)

网络对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有利有弊,因此,要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就要从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具体做法是:

①从道德、法律和政策方面加强网络管理。要求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网络社会的道德、法律和政策,用道德潜移默化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用法律直接调节信息行为,而政策可弥补法律滞后的不足。对大学生一定要监督规范其网络行为,才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②从技术方面加强网络管理。首先,为了保障校园网内资源的安全,在存放重要资源的服务器端,增加指纹登陆服务器识别方式,确保资源信息的安全,从而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对校园网管理需要建立和健全一套特殊的管理体制,派专人或智能检查传播的信息,及时过滤过时的或不真实的信息,防止垃圾信息、骚扰信息及病态信息的传播。

(2)手机(第五媒体)

首先,应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防止黄色暴力垃圾短信等对其的侵害。其次,利用手机携带的方便性和可移动性,随时随地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也可利用手机组织多人对话,参加一些讨论活动,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还要增加课外活动量,有效防止“手机强迫性”的发生。

(二)软件环境设计

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要求各高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2004年,上海交大在国内首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积极支持媒体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创办了面向大学校园的网络媒体制播平台“大学生网络传媒中心”。他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应结合国内外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编写一批高水平的教材,并开设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双管齐下,从有条件的院校设立公共选修课开始实验,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基础的、概论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逐步力争成为各大学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或基本素质课。而新闻传播类专业作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启动的龙头,应该在传统的媒体教育的基础上逐步丰富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和经验,建立成熟的大众媒介素养教育框架体系,向其它没有类似专业的院校提供教学支持、宣传及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三)利用校园媒介资源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无可避免地受到空气一般无所不在的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因此我们要积极组织我们的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正确引导他们,向同学们普及网络和影视媒介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驾驭和应用网络影视媒介获取、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评判,鉴别各种网络和影视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媒介行为道德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校园媒介资源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玉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J]当代传播,2006,(04).

传统媒介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远程教育平台

在大众传媒日益普及与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少年不仅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也从电视、广播、书籍、报刊、网络等媒介中学量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并在媒介的影响下,逐步建立了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但青少年在媒介选择的自觉性、媒介内容的辨识能力与反思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对青少年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新闻界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轻视媒介素养教育和缺乏专业人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因此,具体规划、研究符合我国实际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1997年,卜卫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系统论述了媒介素养教育。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复旦大学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也于2006年6月正式成立。此外,近几年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和组织投入到媒介素养研究和倡导中来。

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较成熟的当属台湾和香港。“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引入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①“台湾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术理论的建立,对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贡献,本土与在地的教学实验,民间力量的整合等方面,皆超越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甚多。”②“香港自1997年教育改革时开始推动媒介素养教育,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推进以政府公共部门、电视机构、民间团体与各级学校合作,借着充裕的优质教育基金推动课程、教材与国际的交流和互动。”③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相关政策、各界关注程度的问题。媒介素养研究起步较晚,受关注度低,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在观念、政策、经费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2、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方面的问题。为了清楚地了解陕西省以及西部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曾经走访和调研了西安、渭南、宝鸡、咸阳、铜川、延安、宁夏同心、青海等地的部分媒体、学校以及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广大的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轻视媒介素养教育和缺乏专业人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使得西部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媒介素养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3、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实施方面的问题。“尽管学界一再强调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可几年过去了,媒介素养教育仍未纳入教学体系中。缺乏系统教育规划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④当前,媒介素养教育仅在国内部分高校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得到了实验性推广,但是相对于我国飞速发展的传媒业而言,我国高等院校系统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教育形式不能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而作为学习和研究媒介素养的主要对象――新闻专业人才来讲,不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

针对上述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有效整合新闻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相关资源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媒介素养发展”和“服务中小学基础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尝试构建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形成媒介素养教育人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传统教学、远程教学与混合教学等多元教学方式共存的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内建“专业课、技能课学习平台”、外建“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并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形成内部的人才培养与外部的媒体实践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相互沟通的有机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在培养模式中,我们采用传统教学、远程教学以及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讨论交流,必须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包括资源平台和交互平台。资源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优质的资源,而且媒介素养教育学习者、实践者以及在职人员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上可以建立个人资源库,不同的个人资源库之间、个人资源库与公共教育资源库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交互平台的建设为在校学生与教育实践者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从而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在该培养模式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对这些内容作一简单介绍:

(一)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搭建

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即建设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网站。网站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媒介素养教育网站”采用B/S结构,即Brow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是一个三层应用系统,使得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分布式管理。灵活的系统体系结构,以及对Internet技术的充分运用,使系统具有高可用性、可伸缩性和易扩展性。

网站主要涵盖媒介视野、理论研究、资料书籍、法律法规、课程设置、相关组织等模块,每个模块下面又相应地分为若干个栏目。网站尽量整合全国所有媒介素养的优质资源,密切关注研究动态。鼓励学生针对媒介素养教育推广和普及中出现的问题,社会中存在的媒介现象等,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促进学生研究学习,更好地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

(二)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设置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媒介素养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础。然而作为特殊的人才――媒介素养教育人才,我们既要考虑到它的专业特色,又要兼顾师范生的基本教学能力。所以根据本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如下:1―2年级通识类课程;3年级专业基础课程;3―4年级专业素养和技能课程;4年级学科教学论课程,最终形成“2+2模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如图3),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做了详细安排(如表1)。

(三)“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的构建

为了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构建了“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也能够为在职人员的培训提供一定的帮助。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媒体技能”实习、教育实习与日常社会实践(专业见习)相结合的“立体交叉式”实践基地建设规划研究(如图4)。

教育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奔赴不同的地方,可能是高校或中小学,或者直接安排到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与相关传媒的机构。无论在任何机构实习,都包括三个实习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见习,此阶段主要是观察、记录和反思。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记录媒介的应用和特性,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媒体适用的场合等细节问题。第二阶段是专业实习,即学生应用媒体的阶段。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媒体,并且“了解自己对媒介的需要,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服务自我,把学生训练成为一名理性的媒体使用者”⑤。第三阶段是专业教育实习,即把媒介素养专业知识与教育结合起来,“要求把自己所具有的媒介素养运用到教学当中,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和熏陶中小学生”⑥,或者直接把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学生。

媒介素养实践基地不仅仅是为在校的学习者建立的,也为教育实践者或媒介素养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培训,使在职人员能够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以促进媒介素养的快速发展。

此培养模式打破以往传统培养模式,其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培养方式上,搭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实现面对面传统教学与现代远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结合,实现一线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我们所研究的培养方式能够克服学习者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媒介素养教育需求相互脱节的矛盾。

在培养模式的预期实施上,主要由新闻系和教育技术系两个专业教师联合负责,打破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之间所谓的壁垒。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实现教育技术资源与新闻传播资源共享,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知识底蕴。

结语

如今我国的传媒事业发展迅猛,但是相对于传媒事业,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方面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培训机构都没有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设计了一种系统的培养模式,旨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模型。其实,媒介素养教育不只是培养模式的问题,还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本文系2009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西部媒介素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K011】

参考文献

①柳梅,《海峡两岸媒介素养教育之比较与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6):121-124

②台湾“教育部”(2002).《媒介素养教育白皮书》[DB/OL]homepage.ntu.edu.tw/~floratien/gen_whitepaper.files/mediaequipment.pdf.

③徐永贵、梁启冰,《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2):74-77

④周治平,《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编辑》,2009(5):85-89

⑤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2009)(1):66-70

⑥秦莹,《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传统媒介的现状范文4

 

交互式信息平台的搭建,关键在于调查方式和调查媒介的确立。近几年,已有很多研究者开展了关于不同调查媒介的比较硏究。一些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都曾显示,不同调查媒介收集到的数据具有一致性,如Kano等发现儿童回答计算机问卷和纸质问卷的结果一致,ShervinN等发现,在调查患者健康状况时,使用纸质调查、计算机调查和触屏调查模式得到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p<0.001)。此外,Cockbum等对比了电脑鼠标操作和触屏操作,发现手指点击比鼠标要快,但输入不够精确。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涉及人们对App调查是否具有较高的倾向性,也没有针对毕业生跟踪调查领域分析其可行性。

 

APP是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Pit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APP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过去,研究者们经常使用传统的纸质问卷方式去收集相关信息,或使用基于电脑或者网络的调查工具,以实现快速的数据分布和收集。目前,通过App进行的移动调查工具正在崭露头角,在传统网络调查的基础上,App调查可结合移动设备触屏、扫码、定位等功能,具有使用便捷的优势。因此,App成为了一个能够收集各种数据的独特平台。

 

笔者认为,App将会成为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方信息交互式平台的一个强大、高效的载体。为了能够客观的分析其用于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可行性,我们开发了一个触屏调查工具的App样品,并对三种调查媒介(纸质问卷调查、计算机网络问卷调查和App问卷调查)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

 

⑴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5年应届毕业生为对象,纳入的硏究对象共98人,随机分为三组(G1,G2和G3)。

 

(2)调查问卷设计

 

自行设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问卷A》、《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问卷B》和《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问卷C》3套试题(以下分别简称其为A卷、B卷和C卷),并将3套问卷全部设计成纸质调查问卷(简称Pape「)、计算机网页调查问卷(简称Web)和手机APP调查问卷(简称App)三种媒介方式。为避免“重复问题”、B问题内容差异大”或“问题长度差异大”等因素对答题时间和答题倾向造成影响,三套问卷中题目各不相同,但题型一致.

 

所有研究对象均需以三种不同的媒介完成三份调查问卷。将调查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所答问卷和问卷媒介见表1。

 

传统媒介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 新媒体 少数民族文化 传播影响力

一、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不容乐观

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文化,浸润着先民的智慧,拥有极高的价值。但目前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现状不容乐观,信息传播不对称,媒介生态失衡,种种因素都制约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一)信息传播不对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体现,关系着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少数民族虽然在人口上占据少数,但其文化非常丰富,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包括音乐、舞蹈、语言、服饰、宗教、医药、武术等几个主要部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内容,也融合了变异、新生的内容。”①无可否认,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灿烂的瑰宝,但目前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方面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国的少数民族居住范围广,散居于全国各地的一些偏远山区及边疆地区,受地理因素制约,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信息相对闭塞。此外,少数民族在信息获取与信息接受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民族文化的传播较多依赖民间的人际传播及村寨间的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日常传播层面上优势并不突出。

就媒体而言,大众传播媒介主要集中于精英文化的展示,侧重于时尚前沿的都市生活,这些精英式的内容虽然足够吸引眼球,为受众带来了新鲜的生活理念,但对于少数民族受众而言却存在着距离感,迫使他们从观赏者的角度欣赏媒介内容,难以对信息所传递的内容产生共鸣。媒介内容的偏向及少数民族受众群体自身的制约,导致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二)媒介生态失衡

从传统的媒介生态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介生态失衡情况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所谓媒介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媒介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含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和一级生产者(传播者)、二级生产者(媒介)、三级生产者(营销)、消费者(受众)和分解者(回收、利用者)等。”②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位置较为偏远,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落后于其它地区,因此,这里的媒介生态处于较为严重的失衡状况。

就传播者而言,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乡镇等基层缺乏高级采编人员,在硬件技术、软件应用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支撑,这些地区传统媒体发展缓慢,新媒体发展更是相对滞后。

就媒介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互联网规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媒体在民族区域近乎处于缺席状态。“媒介技术越新越高,文化传播的规模和范围则越大。媒介越密集,文化传播流量也就越大。媒介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依靠和源泉动力。”③新媒体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缺席,严重制约着民族文化的传播。

就受众而言,少数民族受众处于“弱势阶层”,他们的媒介接触条件与接触能力都相对较低,地位被动,难以发出群体的声音,去主动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在传播者、媒介、受众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媒介生态的失衡。

二、 新媒体的新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特征,它们随着移动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向广大受众提供更为丰富、便捷的信息服务。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门户网站、社交媒体、手机电视、数字电视、楼宇视屏等都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其传播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播主体平民化

早期的互联网内容,由特定人群或是专业网站所产生。当互联网发展到WEB2.0时期,媒体信息逐渐走向了由网民集体参与、权级平等创造的新时代,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化关系和内容生产模式。互联网一方面为使用者提供了广阔的信息选择空间和海量存储空间,另一方面又搭建起了交流互动的平台。网络传播中渗透着人际传播的影子,且这种网状传播在互联网信息的流通中影响力日渐强大。

与此同时,新媒体独有的传播模式,使得普通大众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了“把关人”的职责。他们可以及时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评论、修整和二次传播,形成一道道关口,以不断监督和关注信息,最终让其成为社会热点。

(二)传播形式多元化

新媒体兼具并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它的形态生动活泼,给受众以多重感官的刺激,也因此富有冲击力,令人印象深刻。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一些具有人性化设计的传播形式,如将信息融于游戏、比赛等带有互动性质的应用里,吸引受众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了信息内容。

新媒体的这一特性使其更进一步地建构出了李普曼描述的“拟态环境”,即“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的现实” ,它给受众带来了更为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弥补了传统媒体只能调动起部分感官所带来的缺憾。

(三)传播渠道多样化

渠道灵活多样也是新媒体的另一大特征。新媒体不但包括网络、手机等日常接触频率较高的媒体,同时也包括户外广告、灯箱广告、车载电视、LBS等传播媒介。这些媒介无处不在,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巧妙地利用了受众碎片化时间,在短时间内进行精准的信息投递;同时,灵活的传播渠道能够在内容上形成集合效应,加强传播效果。

三、 新媒体带来的两大机遇

新媒体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特征,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产生着巨大作用。它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调节失衡的传播生态,转变话语权,传播民族文化品牌,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转变话语权

在新媒体的平台上,人人都有麦克风,具有平等的信息权利。使用新媒体的受众不再像传统媒体的受众一样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言论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传播自己的观点、言论及对事物的评价,在开放的空间中建立言论自由的公共领域。就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而言,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少数民族群众自身,他们耳濡目染,长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情与深度的认知。内容丰富、交互性强、渠道灵活、信息传播速度快的新媒体有助于少数民族群体掌握话语权,他们参与到传播过程当中,能够使少数民族文化更具说服力与吸引力,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品牌

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核心实质是文化内涵,即品牌所凝聚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这些精神象征具有唯一性,铸就了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灵魂。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而新媒体平台可以协助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完成品牌塑造。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所带来的厚积薄发的力量,更多的人通过手机移动客户端参与媒介文本的创作,移动互联成为了一个创造奇迹和延续神话的有力平台,它对少数民族品牌的塑造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助力作用。

四、 新媒体引发的四大困境

新媒体虽然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具有优势,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就信息本身而言,其传播形式较为陈旧;就影响力而言,传播范围局限,影响力不足;同时,传播业人才匮乏,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一)信息传播形式陈旧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体信息传播形式陈旧,导致少数民族文化整体形象创造能力不足。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常常聚焦于少数民族文化当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报道,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的报道不足,并且多数报道只简单陈述事实,信息流于表面,未对背景信息进行深入挖掘,难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受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报道使少数民族文化呈现扁平化,丰富性较差,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整体形象的创建。

(二)传播范围局限

就传播范围而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传播范围狭隘,仅限于对少数民族内、国内的传播,没有走出去。在传播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主要集中在网络媒体,较少利用其他新媒体形式,这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比较单一。过于局限的传播范围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继续发展。实际上,我国的手机用户逐年提升,手机中的短信、彩信、手机报、移动客户端等形式是传播性最强的媒体,高度的时效性、灵活性与贴身性让手机媒体具有较大优势。此外,液晶显示屏、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媒介形式也可以深度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利用受众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精准传播,扩大传播范围。遗憾的是,这两类新媒体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三)传播影响力不足

实际上,信息在现代化生产的过程中地位日益重要,通讯设施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通讯设施的发展程度制约着信息的传播影响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地理及历史因素的局限,通讯设施普及率低,传播手段落后,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受众在少数民族文化输出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居民信息相对闭塞,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力与理解力相对较弱。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四)传播业人才匮乏

信息传播业人才匮乏,同样造成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影响力不足。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没有条件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因此无法吸引优秀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而且当地民众的整体素质偏低,媒介素养一般,信息传播与接受能力也不高。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媒介发展环境欠佳,媒介生态极不平衡,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很难为当地的新闻传播业人才带来提升,从而制约着他们的业务素养与业务水平的提高,在这一恶性循环之下导致传播业人才匮乏。

五、 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有效传播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出现种种问题。面对信息形式陈旧、传播范围局限、传播影响力不足、传播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媒介从业者应主动思考,积极应对,创新传播文本,提升民族文化活力,活用新媒体,加强跨文化传播力度,增加媒介互动,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注重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队伍,从根本上改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传播文本

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与认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他们对文本的再现受自身知识结构以及外界的文化环境影响,因此,不同受众对相同的传播内容会有不一样的解读。要使受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样式产生认同,就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剪辑与转换,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受众的力量,创新传播文本,才能提升少数民族文化活力。

创新传播文本,一方面要根据现代传播理念,充分考虑受众媒介能力差异性,从优秀文化内核中发掘出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通过吸纳多元文化信息,融入现代文化特质,以受众喜闻乐见的事实来编辑文本,使传播内容成为兼具民族性、大众性和亲近性精品。另一方面,传播形式的陈旧老化越来越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瓶颈,这就要求少数民族文化要不断设计新的传播形式,开发新的媒介资源,争取新的传播对象,拓展传播思路。

(二)加强跨文化传播力度

新媒体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极大优势,内容丰富,方便灵活,受众可以参与到文本的创作过程当中,由传统的被动变为主动。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成本较低,传播速度较快,运用新媒体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可以扩大传播范围,改变从前文化传播范围局限的状态。手机及液晶显示屏、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媒介形式在拓展传播范围的同时,还有利于创造新的文本形式,在加强跨文化传播力度的基础上,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少数民族文化活力。利用新媒体,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逐渐成为世界文化。

(三)增强媒介互动

限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在短时间之内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软硬件匮乏的问题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之下,少数民族地区媒介从业者要转变思路,可以主动与其他地区的强势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采取与强势媒体交流节目、提供素材,或利用各种少数民族节庆和重大事件,把外面的强势主流媒体请进来作报道等多种方式,建立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优势媒体的资源平台,结合新媒体,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传播影响力和覆盖范围。

(四)打造核心团队

“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传媒团队的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实质不过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即不断运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工具和手段发现机遇、规避风险、‘创造’需求(即以适用的传播产品‘唤起’人们的潜在需求)的能力。”④专业的传媒人才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具有战略性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除了需要引进人才外,还需要自主培养人才,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团队,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建立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这样可以在本质上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改善当前现状,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注释:

①刘洋:《新媒体时代引发的民族文化传播思考》,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②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③朱秀霞,谢玲:《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现代传播,2009年第3期.

传统媒介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

1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分析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各类院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必须优化自身培养理念,并以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来引导培养改革。高校要以实践应用理念、时展理念以及真实性理念为基础,不断整合和运用新媒体和新媒介,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下面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进行研究和分析。

1.1真实性培养理念

新闻传播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坚持真实的培养理念,让新闻媒体人才能够说实话、办实事,更好地传播正能量,为社会赋能。与此同时,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们社会责任感以及分析新闻、判断新闻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虚假新闻传播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1.2应用实践培养理念

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院校教师必须要重视引导学生多参与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新闻传播经验,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就业和从业,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工作的作用和价值。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还要积累实践经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学生们更好地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业务素质,使学生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发展的媒介融合时代。

1.3时展理念

近年来,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闻媒介应运而生。在这个多种新闻媒介相互融合的时代,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必须坚持贯彻时展理念,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与时俱进,学会捕捉时代热点和新事物。与此同时,高校课程设置也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将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形式和理念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能力与素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时代新闻媒体人才。

2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培养理念和体系与实际培养方案和教学存在很大差异,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重视,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下面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有效分析。

2.1缺乏健全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

很多院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些院校过分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新闻传播能力,而轻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这使得很多学生即使具有一定的专业新闻传播能力,却缺乏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涵养和分析能力,这使得很多新闻传播内容显得非常空洞,不易感染人,达不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2.2学校新闻传播教学缺乏时代性

在媒介融合时代,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社会上并存的多种媒介,只是单纯将社会上的媒介分别对待,没有将各种新闻媒介进行有效融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媒介融合思维和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很多教学工作和内容都与时代相脱节,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学校对于新媒体的教学意识和观念比较保守,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因而不利于新闻传播人才综合培养。

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学校为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充分结合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充分运用时展资源,丰富新闻传播教学内容,结合时展现状以及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路径,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媒介融合时代更好地整合媒介资源,充分发挥媒介资源的优势,有效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下面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展开探讨和研究。

3.1培养新闻传播人的新闻意识和理想

在进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前,必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意识,只有具备新闻传播的意识,才能做好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工作和事情。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新闻传播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新闻传播理想,让学生能够正确认知新闻传播的作用和价值,建立积极、正向的新闻传播思想。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要向学生全部展现新闻传播的各类媒介,新闻传播的标准、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有效运用媒介来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正义,遵守国家法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2创新多样化、丰富化的新闻传播培养体系

在媒介融合时代,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就要不断创新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新闻传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各项新闻传播技能和方法,推动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新闻传播能力和水平。而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国家和社会上的新闻媒介也在从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形式逐渐发展和演变成电子形式的新闻传播媒体,且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要完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媒体与网络的有效融合,增设信息媒体化课程,改善新闻传播课程结构,丰富新闻传播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新闻传播技巧,运用更多新闻媒介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能力和水平,从而有效实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3.3壮大新闻传播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

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向来看,高校不仅要有效结合媒介融合的时代特征,还要提升新闻传播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和素养。而现有的一些新闻传播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比较落后,没有与媒介融合时代有效连接,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缺乏出色的能力和技巧来实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必须强化教师培训工作,增强教师的媒介融合能力,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教师不断进行新闻传播课程改革和创新。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引进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与技巧传播给学生,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和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