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技师院校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长期以来,技师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采取的授课模式都是上课时教师勤勤恳恳地讲“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辛辛苦苦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复制要点。这种方式尽管兼顾了能力,却使得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课堂变成了只有老师的课堂,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出现这样的状况很显然与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应该实施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力。

二、技师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边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只强调分数的效果和价值,却不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引导,这些问题都将导致学生只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吸收者。培养具有较高思想品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的人才,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为此,就必须要适应时展,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技师院校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理论空洞乏味

技师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坚持的教学宗旨为: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国情,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然而,现今的思想政治课程教材内容普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很大的说理成分,明显与实际生活相背离。与此同时,过于陈旧的观念给学生一种空洞枯燥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兴趣,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这无疑给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2、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们认为具有趣味富有激情的课程才是最受欢迎的,同样,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能与学生亲近并且有着渊博知识的老师才是最受欢迎的教师。然而,一些技师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固步自封,仍旧采用复读机式的教学方法,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此外,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始终把思想禁锢在书本中,一味的讲述、恩格斯理论等,却不能将其深奥的理论知识简化,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更谈不上兴趣。

3、教学方式陈旧单调

现如今,许多高校都采用的大班教学模式,受条件制约,教师们往往都采用传统的填鸭教学,缺少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方式上很少采用网络课件等新兴设备,单调且守旧。加上技师院校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有排斥心理。因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思想政治课就成为了自由课。

四、技师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1、整合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以学校党委行政为领导、思政课教研室为核心、整合教务、学工、团委在内的相关部门力量的组织管理系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各自为政”的问题,从领导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此外,还要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突出其教学主体地位。可由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教研室负责人,成立“大思政”教研部,由专兼教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心理健康与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等任务,教研室负责教学任务中课程方案及标准的制定、选配教师、编写或选订教材、排课、考核等具体工作,由教务处全程督导教育教学质量。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拉近师生关系

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每班都必须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课堂上借助于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皆宜的PPT课件,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情感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将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主要方法、重大事件牢牢“入耳”、“入脑”。目前学生家庭大多配有电脑,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可延伸校外“第二课堂”,通过组建班级或年级QQ群、MSN群等,围绕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设计、制作各种学习栏目,展示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自主安排和选择学习内容,同时通过即时聊天、电子邮件、语音聊天等形式,师生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意识

在课前教师应对教材认真研究,精心设计问题,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保证所提的问题与生活实践有着必要的联系,要有思考价值,给学生启迪,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以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4、建立起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体系内容更为系统,考试题型中逐渐加重了主观分析题分量,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对真学、真懂、真用。此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巩固知识。技师院校应将那些具有较高素质和责任心的教师纳入到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队伍中来,鼓励教师多参加进修、培训和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市场;关系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目前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市场机制不健全。通过改革,我国在市场机制的完善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就,但是,目前总体上仍是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价格信号的逼真度仍然不高,很难真正反映商品价值和市场供求状况,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现象仍然存在,价格信号的灵敏性仍然不够,不能尽快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第二,市场法规不完备。首先,体制转换中产生一些新事物、新矛盾,而经济立法较慢,于是经济运行中无法可依的情况屡见不鲜。其次,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修订。再次,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加上我国司法制度和法律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往往使法律在实际中难以起到规范、约束、制裁的作用。

第三,市场体系的残缺。主要表现为:消费品市场发展较快,而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缓慢;有形市场发育较快,而无形市场明显滞后;初级市场发育较快,高级市场发育缓慢;区域市场分割,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未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尚未完全接轨。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定型。关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实践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不够,应该继续深入,通过强势手段介入市场,向市场延伸自己的触角,建立一种强势政府主导市场的经济模式。而且现在欧美金融危机不断波及我国,政府更应该强化对经济的干预,以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来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经济改革难以推进,究其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过度,市场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弱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却都有着各自的市场。

其次,不科学的政绩观和不完善的干部考核任命制度的错误导向。政府部门及其官员都视发展经济为政府第一要务,能否提高当地的GDP和经济增长速度成为他们最关心的事情。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地方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直接进入市场去参与竞争,有的地方政府通过手中的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去干预微观经济行为。这些政府行为的本意是想推动经济发展,但是结果却造成了投资过度、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等问题。

最后,我国的法治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必须靠法治来保障。虽然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三、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首先,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不限于经济范畴,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实现社会公正、制度文明与社会进步相适应,都应成为发展的重要内涵。因此,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前提,而且必然要求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市场,企业和老百姓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应该是创造环境的主体。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

其次,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要规范政府干预市场的范围。要从以往管得过多、过细的思维惯性中走出来。要着力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下放投资、生产经营活动等审批事项,逐步取消对微观经济事务的管理。要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是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保障。要想建立一个适度干预的政府,避免“政府失败”现象的发生,那么这个政府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依靠法律的显性约束来防止政府的干预冲动,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所以要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

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及浪费现象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堵塞国有资产的流失漏洞,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能否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范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一) 国有资产的概念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基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而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及投资收益形成的,以及国家拨款、接受赠与等形成的各种财产和财产权利。国有资产是属于全民所有及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和。从经济学理论上讲,资产不能等同于财产,只有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营的财产和财产权利,才能成为资产。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国有资产与国有财产或国家财产同义,是指依法归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即包括增值型或经营性国有财产,又包括非增值型或非经营性国有财产。狭义的国有资产仅指增值型或经营性的国有财产。我们所说的国有资产是指广义的国有资产。

(二)国有资产的范围

在我国,国有资产主要由以下几个渠道形成:一是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二是国家接受馈赠形成的资产;三是国家凭借权力取得的属于国家的财产;四是凡在我国境内所有全部明确的各项财产,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也属于国有资产。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性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国家经济管理一般机构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权责划分及管理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及相关关系;国有资产所有者权能的实现方式,即国家实施国有资本运作,对国有企业实行管理监督的制度等。

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科学,权责不明确

在我国传统体制下,政府部门对于社会经济管理和所有权管理两种职能的行使采取的是合一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职能转换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实行了政府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相对分离,但从我国实际看,仍存在问题。首先,政府部门仍可凭借双重管理职能对企业进行干预,国有资产的流动受到种种限制。其次,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国有资产管理总体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权限不清的状态,造成事实上国有资产无人负责的局面。第三,在国有企业中资产管理不到位,致使国有资产权益缺乏有效的保护,从而使国有资产受到损失。

(二)国有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

对国有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因此,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以及在与外商进行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甚至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权益受损。

(三) 国有资产收益环节管理薄弱, 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

保护国有资产并使其增值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由于国家没有对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亏损进行有效管理,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严重损害。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亏损严重,经济效益持续下降;国家税款大量流失;国有资产账外资金数额惊人;立法和执法不完善,国有资产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国有经济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创造一个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国有企业在改革与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他经济成分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在竞争中也保持了较快增长。 但是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有很多企业仍然因改革严重滞后而难以摆脱困境。如果建立一个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专门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这定会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关系,为政企分开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深化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三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要求管理主体明确、职责分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组建:

(1)宏观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中的主体是国家,具体是指政府。即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总代表,具体由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

(2)微观经营主体。这一体系中的主体是拥有国有资产的企业。具体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需要由企业最终实现。

(3)宏观经营体系。这一体系中的主体是国有资产经营机构。

(二)健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

严格科学的资产评估制度是管理国有资产的重要前提。缺乏完备的资产评估管理制度,既难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又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首先,应制定科学的资产计算评估办法。其次,应加强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制度的建设和管理。

(三)完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制度

国有资产是我国公有制的基础,因此,必须维护国有资产的权益,并进一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应当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评价和考核体系,从总体上考核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对国有企业的财产保值状况进行监督评价,健全定期资产清查制度,及时了解国有资产的盈亏和报废问题,并及时分析其原因,找出相应解决办法,对违法行为应给予必要处罚。同时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领导体制,强化税收的征收管理,堵塞税款流失漏洞。

(四)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和执法保护

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和执法保护,应当成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执法保护,运用各种法律手段保护国有资产。

(五)加快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回顾与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一、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现状

自1978年党的决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经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先后五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通过这些改革,使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和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政府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取得一定共识,机构和人员膨胀也得到有效抑制,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创新力度加大,政府间关系理顺,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依法治国和法治行政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2008年总理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改革的总原则与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坚持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由此可见,党和国家是高度重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行政体制改革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发展与推进,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合理有序发展,从而为我国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政府管制仍在限制着市场机制的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应该是市场,而政府的作用只是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对经济发展的总量进行调节,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所干预的范围和力度已经超过以上职责并干预到了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其干预的方向不对,形式选择失当,比如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公共产品生产的比重过大;对各种政策工具选择及搭配不适当,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预市场内部运行秩序,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2)政府管理方式单一、落后,对企业干预仍较多,政府职能依旧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政府管理的方式及手段比较单一,相比之下,较多的是运用政治手段而忽视了经济和法律手段。在这种政治手段的干预下,很多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不利于公正、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同时也无法真正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市场化仍然处于低级阶段,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还没有彻底转变。政府的生产角色、提供角色、安排角色的定位不合理,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等方面的问题。(3)政府内部决策与执行职能不分。在政府内部,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应该是分开进行的,而我国政府内部的这两种职能的区分是不明确的,这使得一些部门忙于具体事务、疏于决策,重审批、轻监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种混乱现象对于提高政府部门效能是相当不利的。(4)地方部门利益观念过重,严重缺乏公共意识与公共责任感。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强调其政绩优异,不惜引进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与项目来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而这种增长实际上是扭曲的,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这会严重影响我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部门这种只重眼前利益的表现是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是缺乏公共意识与公共责任感的表现。

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对策

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是在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改革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成果,也不能关起门来闭门造车。我们应该在将国外的智识经验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面对以上几点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相关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行政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政府应真正做到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建设现代化的行政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取消对市场的过度管制。(2)切实开展政府机构改革,并进行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政府通过机构改革应做到各部门权责名确,各司其职,杜绝“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的发生。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始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又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改革链条中的联结点位置,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必要的平台。因此,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且各方面层次和领域的改革应该同步进行。(3)落实行政效能监察,实行“行政三分制”。“行政三分制”,即决策、执行、监督职责在部门间的适度分离,提高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明确界定执行部门的职责分工。“行政三分制”的主要内容是将行政管理职能分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在相对分离的基础上,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通过加强决策,提高政府决策效率,使决策程序化繁为简;通过加强执行,使执行部门认真做好执行工作,不推诿、不扯皮;通过加强行政监察,使整个行政过程明朗化,从而抑制政府内部决策、执行职能不分的弊病,也便于对政府部门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全程的监督。(4)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改革,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由于全国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体制发育程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政府管理的体制、职能、过程和方式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推进地方政府改革时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需而治,切不能搞中央政府决策“一刀切”。应通过改革,让每个地方、部门、单位和公务员都成为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充分发挥其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进行。中央政府应当适度放权给地方政府,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进行分税制改革,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

总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与进程,力求通过改革来增强政府的执政能力,争取早日建成“服务型政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颜廷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8~94

[2]石佑启,杨治坤,黄新波.论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法治[M].北京大学出社,2009:46~118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2005:121~215

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问题范文5

摘要:事业单位在我国公共部门中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机构,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能够促进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在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财务管理的改革,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推进事业单位的全面改革。近年来我国经济预算、财政支出等一系列改革的进行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重要性;问题;成因;改革措施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一)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各项管理职能的承担者,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也主要依靠财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直接与国家财政的资金使用情况挂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能够促进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全面跟进社会主义发展客观需求的表现。只有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顺利进行,才能够有效发挥财政的作用,让财政收入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仍旧采用旧的传统的管理措施,缺乏灵活性和严格化,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在财务管理中还存在职权交叉,不按财经法规办事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使得事业单位必须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

(三)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能够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符合人民民主和科学理财的需要,切实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落实到工作实处,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科学、民主理财的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还能够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在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最明显的不足之一就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事业单位是国家公共部门的重要机构,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部分,不存在其他商业企业的盈利经济压力。因此也就导致了事业单位对资金的管理工作不是足够的重视,财务制度不够严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挪用情况较为严重;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在对坏账、呆账的处理工作不够完善,事业单位对应收款项不及时督促,造成呆账、坏账的现象,给国家的资金的使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预算执行过程不严格的问题

在当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中预算执行不严格的问题。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是由政府提供的,但是政府并没有在资金使用的考核方面进行严格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因此,这样的法律漏洞就导致了部分人挪用公款,进行公款吃喝,使得本应该运用到老百姓身上的钱,落入了部分职员的腰包,这不仅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也浪费了国家的财政资源,给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权不清、效率较低的问题

事业单位是国家的重要机构,但是在目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部门职权不分,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由于事业单位部门的职权存在着脱节的状况,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顺利进行。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只注重对账面明细的管理,不管“家底”的殷实程度,而后勤部门只注重对“家底”的看管,这样的脱节使得财务部门对资产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也使得后勤部门对账面使用情况的不明了,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够合理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对固定资产核算不够合理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由于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够完善,导致了资产信息失真的问题,会使得报表者不能够准确了解资产和净资产相关使用情况;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固定资产更新的及时性,导致了修购资金提取量的不稳定性;最后,还使得事业单位不能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产流失,给事业单位造成损失。

三、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为了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科学地进行,我们必须要注重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财务工作人员互相牵制的制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公款吃喝,权力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在应收帐管理项目中,要定时对应收帐项目进行关注和跟踪,要提高对风险的警惕性,避免呆账坏账的出现。在票据管理方面,要加强对票据的严格管理,严格控制,避免“打白条”事件的出现,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注重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能够使得财务管理部门科学系统收集相应的资料,并且在完备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财会报表等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能够为事业单位的重大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财务分析中不仅要加强对事业单位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还要积极对各项经费收支和收益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注重对资金预算支出项目经济效益的分析,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正确及时的动态分析,提高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要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预算开支工作

财务预算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就目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预算开支准确定位,提高预算的准确度。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单位性质来做出具体的预算。例如:现金预算工作、现金流量表等。比如说学校这样的事业单位,在做相应的财务工作时,要注重对学校勤工俭学学生工资的预算、学校水电的预算等,要做到详细预算。并且在执行预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预算资金到位,不能随意挪用预算好的项目资金,对预算资金的支出做出严格的控制。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要注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加强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工作。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中要摒弃以往注重资金而忽视实物管理的状况,事业单位的领导应当注意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单位的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进行严格的科学化的管理,并且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严格的控制,做到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对借款进行及时追缴,对存款隐蔽收入进行严厉的处罚,对以权谋私、占用公物等情况进行严格管理,以此来确保国家固定资产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要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相关行为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事业单位应当注意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薪资都是由人民和国家提供的,要对国家和社会存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滥用职权,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最重要的机构,它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能够加快事业单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特色化的建设,我国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进行了初步有效的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本文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队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性,并依据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刘晓冬.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问题及新对策[J].神州,2013年01月.

[2]李雪萍.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探析———基于财务管理改革新视角[J].会计之友,2012年12月.

[3]白宗青.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设想和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12月.

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问题范文6

摘要: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完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是推动国民经济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体制保障,而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是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本文通过分析财税体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和当前国内经济存在问题,提出实行“营转增”、优化地方财税体系、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责任范围、完善转移支付机制以及促进农村和城镇居民税负与公共服务顺利对接等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改革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调节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 引言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新局势,我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并且以国家整体发展方式的转型带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纵观国内外经济背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须和迫切的。现今,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的态势,欧债危机不断地给一些欧洲国家重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必须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提高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的能力,才能在国际经济中抢占制高点。“十一五”期间,尽管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我国的产业、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可以看出,我国改革的进展还是稍显缓慢,呈现出“国进民退”的局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经济保障,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必然选择。

唐龙(2009)提到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症结在于一些体制机制存在问题,推动科学发展根本上还要靠完善的制度作保证。1财税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实现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财税机制的影响力大至所有的经济社会活动,小至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企业,其覆盖范围还包括所有政府部门、政府职能、政府活动领域。所以,要认识到财税体制对优化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在“十二五”期间把财税机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现阶段的财税机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威胁,也不再符合新时展的要求。特别是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的财税体制,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使改善民生的进程受到阻碍。所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 财税体制的调节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1994年的分税制初步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责任范围,并且按照税种的分类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明细,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但是往往在利益的问题上,中央和地方存在藏污纳垢的现象,特别是在财政问题上,处于主动地位的往往都是中央政府,而下级政府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经常呈现出事权和支出在层层下放而财权和收入层层上走,这样一来就阻碍了地方政府对财政支出的使用,也就阻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2所以我们必须改善现有的财税体制,不过在研究深化改革财税体制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认清改革方向,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财税机制的调整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第一,在产业结构上,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的产业机构不协调,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比重不合理,总体来说就是制造业的比重高于服务业的比重低,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需要调整为更多的依靠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使工业和服务业成为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尽管这种增长模式是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但是与我国现行的财税制之间还是存在矛盾的。我国的商品和服务流转领域存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种流转税,增值税应用于制造业,而营业税应用于服务业。从实施现行税制起,我国就尽可能让这两个税种的税负水平维持大致平衡状态。然而,随着国家不断进行税收方面的调节,使得原本维持平衡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产生了一高一低的现象,相对应营业税的服务业税负变重,这大大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税负失衡会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导致产业结构产生逆向调整的情况,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对税收体制作出适当调整和改变3。

第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两个矛盾,分别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偏低。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对内外需结构做出调整,同时又要扩大消费需求和转变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矛盾,因而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另一个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财税体制的调整我们可以达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并且还能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方式中最有效的还是基于政府干预下的、适用与财税领域的调节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通过财税这种职能直接参与居民收入分配,实现对社会收入再分配与资源配置,但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在居民收入方面还不能起到有效调节的作用。财税调节属于再分配层面,再分配说到底是多征收高收入者的税补贴到低收入者的收入中。但是这种调节收入的功能主要依托直接税,但是我国占比不足30%的直接税中还是有部分有转嫁可能、不直接触及居民收入的而企业所得税。由此看出在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上,我国的财税体制并不完善,特别是直接税的征收管理体系上急需建立和完善。

第三,通过深化改革财税体制并且使地方财力与事权责任范围相匹配是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工程,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994的分税制改革, 基本形成了以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为主的财税体制框架, 并使得中央财政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较以往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改革还是存在缺陷,使得财税体制的实施中缺乏有力的运行和监管机制作为辅助,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以下政府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财政拨款,造成没有财力支持应有的建设的局面。地方政府还陷入了即没有一定的税政管理权, 又缺乏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的尴尬境地。梁云凤(2011)4研究发现,如今到了21世纪, 政府逐渐开始关注到了房地产这种可以带来巨大效益的产业,有些地方甚至陷入了土地财政的恶性循环, 炒卖地皮成为地方政府生财的主要工具。地方政府才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大规模融资,正是因为他们缺乏财力但是又要肩负发展的艰难任务。这也就是为什么2010 年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增加、在总体经济运行方面的风险徒增的体制性原因。受到财力和财权的限制,地方政府不得不走上为了推动本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为主要目标,通过短期内风险大的途经来迅速增加本级政府财政收入的道路,更不用提兼顾实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中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保护环境等要求。

第四,当前,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新的着力点,而财税体制在推动完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迄今,我国财税体制还是建立在二元经济基础之上的,显而易见的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不可能在财政方面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务。高培勇(2009)认为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让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财政待遇,这就要求政府在增加财政投入方面下功夫。不仅如此,政府还需要考虑如何改变当前二元财税体制,那不仅仅只是增加财政投入的问题,因为这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投入,所以政府还要考虑自身的财政负担能力和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并且对自身财税体制结构的研究和调整。

三、运用改革财税制推进转变的建议

由于财税体制影响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多个因素,只有首先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才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波助澜。

第一,重新调整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税负平衡,逐步完善优化地方主体税种体系

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就遗留下了营业税的问题。由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涉及国民经济中服务业这一广泛的领域,服务业与城乡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关联,

所以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由于重复征税的现象,很多行业实际所承担的税负较重。而营业税作为一种流转税间接将税负加重在居民消费上,是阻碍减小居民收入差距和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尝试将营业税转入增值税中,但是由于营业税作为地方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而增值税属于共享税,在现阶段的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获得的财政收入将大幅度的受到削减,同样也不利于地方发展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要同时解决营转增和政府税收来源问题,我们可以为地方政府设计新的主体税种。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 物业税是地方政府(或州政府) 的主体税种。我国也正准备在将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合并为物业税,在此之后,由于计税依据、税率、课税范围将产生变化, 物业税的收入会有所提升, 显示出我国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初见的成效。同时,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应该有所调整,如果地方政府享有调整和设定地方税种、税率等税收政策的管理权限,那么地方政府就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产业和发展情况调控地方经济,保障地方财政收入。

第二,健全中央和地方财权匹配的法制化财税体制

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的责任范围能有效保障财政收入在地方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也是加快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改革基础。近年来, 我国地方逐步探索试行的省直管县、乡财县管, 为减少政府财政层级, 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责任范围。国外经验显示, 法制化对事权划分的明晰化至关重要。当前, 我国在财税制实施监管方面没有相应的法制跟进,我国要破解事权划分的难题, 需要加快国家的法制化进程。长远来看, 我国应该学习国外的做法, 制定专门的法律或对宪法的条款加以修订, 来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明确分工, 法制化规范各级政府支出与事权的责任,同时增设相关监督部门管控和保障财政经费的收入和支出路径。加快财税机制法制化进程更能保障法律意识薄弱和缺乏对政府工作监管的落后地区居民得到应得的政府补贴和地方支持,能逐步缩小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第三,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农村与城镇居民纳税与公共服务对接。

由于我国现时税收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间接税,这些间接税隐含在商品和服务价格中并最终转嫁到所有消费者身上,从表面看很容易让消费者认为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负责缴税。并且由于这些企业多位于城镇,往往忽略了其中除了城镇居民的消费对税收的贡献也隐含着农村居民对税收的贡献,致使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应得的公共服务。首先我们应该正视那些非城镇户籍但同样在消费中间接纳税的居民的存在,要想使得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建设和支持的财政投入,而这种财政支持是在政府获得更多财政收入下,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总而言之,政府需要对居民纳税结构进行内部调控,并且对征税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例。政府还需要寻找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税种,缓解农村居民税负压力,也更有财力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龙.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述评[J]. 经济纵横,2009.

[1]马海涛,肖鹏.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2.

[3]高培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财税的责任与压力[J].财会研究,2011,7.

[4]梁云凤,陈为升.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

[5]孙少岩,于洋.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1,1.

[6]文尚卿.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