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信息化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信息化报告范文1
如今电子商务时代大幕已经降临,物流信息化迫切面临“标准化”升级,然而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时代的机遇和困惑并重。对此,唯智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裁陈梦槐在2010华南区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峰会上表示,“随着网络必须触及到每家每户,这就需要我们特别重视可视化物流供应链的建设,这不仅是物流信息化的一个瓶颈,也是B2C的最大障碍。”
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物流信息化正在搭乘一列迅猛的快车,并且逐渐成为电子商务经济时代的助推器。
信息化是3PL的神经中枢
在会上,宝供物流、南方物流等分享了其信息化建设的个案,这也相当值得业内借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同行的经验摸索逐步为我们厘清物流信息化的迷雾。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系统部副总监顾小昱以宝供集团十多年来信息化建设为例,分享了自身的从业经验。“宝供从1997年稳健地建立基于internet的信息系统,如今已经发展到物流信息化的第四个阶段。个中我们最大的心得就是信息化发展的定位要和企业发展目标一致。目前宝供主要借助物流地产支持,提供第三方物流的全球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平台。”
宝供物流的信息化已经进入到借助信息化推动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实践阶段,不仅上系统,还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者的交织中,借助系统为客户提供物流整合方案。顾小昱表示,作为3PL企业要在供应链物流阶段有竞争力,必须提供解决方案。即是对高端客户提供系统化、整体化的解决方案,以物流系统优化为基础,利用综合性技术为手段,例如IT、管理和操作技术,EDI电子数据对接,发展一定阶段要扩展到自身的物流ERP系统。
“物流信息化是3PL的神经中枢,是实现高效集中管理的工具,也是提高各部分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差异化优势的主要方法之一,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顾小昱表示,“目前宝供信息化系统应用已经带来了成效,RF、 RFID、GPS这些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提高企业内部作战的能够能力,数据的积累,更是为管理层提供了决策支持。我们已经能为客户提供KPI报表和财务毛利报表。就社会效益来说,这也促进了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的步伐。”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怎样才,能在供应链管理中提供样最大价值?陈梦槐认为,制造业的客户最迫切的就是降低最低库存,包括采购的生产资料,分销的资料,也包括终端库存甚至是在途库存。同时库存周转率,即移动库存也是非常重要。3PL需要在正确时间把正确货物送到正确地点,不容易。“第一,我需要时效概念,体现为仓库的发货效率,运输调度,在途货物跟踪。第二,要求准确无误。特别对经济化物流管理,特别是当SKU上万的时候,仓库管理尤为重要。第三个是精确的仓库库存反馈。最后是更低的成本,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必须考虑怎样更好降低成本。”
“目前一些传统行业的网络营销已经相当得心应手了,例如中粮集团旗下的我买网,便宜的食品得益于一个强大的物流体系,这是中粮在食品行业网上营销的渠道。” 陈梦槐说,“我个人有个很深刻的体会,现在很多企业网络营销铺天盖地,而物流体系的完善却跟不上步伐。例如上海的1号店,我个人认为供应链是没有做好的。这代表了我们现在的营销有了,但是供应链没跟上。”
可视化供应链管理提上议程
陈梦槐以唯智科技和南方物流合作的速利达项目为例,阐述了物流运作的GPS集成与可视化的要求。“南方物流的运输很强,拥有很强的管理物流服务商的整合能力。不仅有CRM,还有整体的OMS接收订单,系统仓储与运输和在途跟踪。此外,懂信息化的人才不可或缺,这为南方物流近两年的新系统实施,单一业务向供应链业务发展做了很好的保障。”
电子商务时代,合同物流已经转变为客户供应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我们最早开始做的是货代服务,保持客户的关系,中间收取服务费。仓储服务也是单一的,我们现在所有的客户都不谈单点的服务,因为没有竞争力了,价格非常透明。必须提供集成服务,作为一个流程提供。这需要连接很多外部的信息,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是否有协同能力,对IT系统的要求就提高了。TMS,OMS,EDI,供应链协同管理。”反思中国企业跟国外企业最大的差距,在于缺少对供应链协同的规划,这往往让我们的3PL企业显得上非常孱弱。
针对3PL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化系统,陈梦槐建言:“什么架构的TMS,OMS才比较合理?我提供了三个模式,原始模式,企业服务以较为简单的仓储服务为核心,按照销售订单运作谈不上一体化的操作。通过WMS加上比较简单的模块配送。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的一个架构,因为服务网络不大。以WMS为核心管理。OMS接到客户订单后,先做合理的物流计划,检查相应库存。”
“第二种模式是以运输为核心的一体化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订单管理平台的效率非常高,避免货车到仓库的时候货物还没有拣出来。例如中外运就用了这样的理念,搭建的信息系统平台,EDI的平台和所有客户进行信息对接,同时OMS订单管理平台协同TMS和WMS。比较以仓储为核心,调度是调度线路,而不是车辆,来指挥仓库的执行,大的客户是汽车和快消行业。在没有这种系统架构之前,他们还是比较混乱的,之前用原始的架构,就是第一个模式。发现客户关注的是货物到了哪里,有没有发货,有没有发车,在途服务的满意度不高。OMS能让你跟踪预警开放的客户。被动服务变成了主动服务。客服人员通过监控可以及时了解系统运作,避免无法按客户要求的时效。信息化的成果体现在订单提高,业务提高和数据的整合。”
在物流信息化建设当中,冷链物流是尤为复杂的一个领域。众所周知,冷链物流的复杂度来源于重资产投资,例如冷藏车的购买。对此,陈梦槐列举了上海中外运冷链物流的信息化例子。“如果一个冷库只有三个客户,就一定是亏损的。淡季的时候怎么办?鉴于冷链的要求对温度的监控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先拿单,当你企业的仓储和配送能够达到协同时,再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因为供应链管理会提高市场营销系统,帮助企业怎么赚钱。”
搭乘物联网迅猛快车
在2010年亚洲物流信息化国际峰会上,德国弗劳恩霍夫国家物流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房殿军表示,在企业的内部物流中,“物联网技术正在改变五彩缤纷的世界”。
“曾经有人笑言,天有不测之风云。”房殿军说,“诚然,每一项技术的革新都有一定的风险,智能化的物联网,可以让我们以用75%的资源来满足未来的个性化需求。”
他着重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在企业内部物流中的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系统,应用传统控制技术,自主控制的物流系统,实现智能无处不在,信息实时可及。例如智能冰箱的运作,只要客户直接发送需求到手机,智能网络处理需求发信息,通过食品服务云规划设计低碳物流配送路线,客户在收到送货品种和地点后在线确认,货物就被及时送到24小时服务塔,当客户方便时来服务塔取货,再把货物再存入冰箱,整个智能支付就自主完成。“仿生自主控制物流系统”有利于实现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依靠智能决策系统掌控超大复杂的物联网系统。
“物联网技术正逐步成为物流信息化一个新热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也认为,现代物流业属于传感网带动产业,以RFID、GPS等远程传感设备为媒介,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物品空间转移的全程可视化、可控化的物联网,给物流信息化带来了发展的曙光。
物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空前丰富,需要用整合的方式加以组织和利用的时代,同时也是开放自身信息去寻求利益的时代。因此我们该用长远的眼光,去辨证分析新生事物,“风物长宜放眼量”。技术层面关注如何采集信息,应用层面关注如何整合应用,目前整合信息的成功在推动物联网的发展,但社会信息的公共服务层面的短柄,有关技术标准和游戏规则未得到政府的细化和落实,让物联网的发展就像在“戴着镣铐在跳舞”。
探寻世界近代史的斑驳轨迹,技术的进步永远都在引领社会变革的潮流,现代物流业的振兴,离不开物流信息化的背后助力。无论是制造业、商贸业还是农业这些传统产业,都脱离不了和物流供应链“共荣共生”。如今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已让物流信息化搭乘了一列迅猛的快车。
链接:国内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牵头发起的“2010年物流信息化调研报告”对于目前中国物流信息话建设的现状表示“不容乐观”。而物流流程标准化和可视化的问题,企业系统和外部系统的集成问题,则成为了物流信息化的一大制约。
中国物流学的鼻祖王之泰教授提出了“现代物流学”的概念,如今,“现代物流”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方利润源泉”。现代物流学对“物流信息化”定义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随着产业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企业物流也必然要加快信息化的改造和升级,使物流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学发展的方向。
目前多数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表现不容乐观:第一,在受访企业当中,逾七成企业建立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模块为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系统(POS)、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TMS)、采购管理、货运、客户关系管理、网上支付、物品跟踪查询系统等。
其二,自行开发和购买软件的系统开发方式各占近四成和三成。数据显示,系统之间没有集成的企业占15.6%,部分集成的企业占62.5%,全部集成的企业占近两成。
物流信息化报告范文2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
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
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
有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大约有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各占大约一半。但企业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主要用于企业宣传(40%),其次是信息服务(36%),用于内部通讯的占30%(因是多选题,超过100%),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21%,但相对于2001年、2002年正呈现出增长势头。信息系统的系统功能则集中在内部资源整合,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正在迎头赶上。调查结果显示,已建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所占比例依次为56.4%、43.6%、41%、41%。由于物流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与用户的关系、对客户的管理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急需迎头赶上,在调查的企业中,其应用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35.9%)。这也是新建信息化项目的物流企业必须考虑的一项内容。
中小型物流企业
据统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更是亟待起步。但不少中小型物流企业经营者都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物流管理软件至少在10万元到30万元左右,他们认为投入风险太大,真正适合的产品太少。另一方面,物流软件供应商过多关注高端客户群,忽略了中小型物流企业这块市场,这也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整合物流功能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还有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成本与服务之间的矛盾、中转与装卸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协调供应链各环节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记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改善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能随时了解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提高物流系统的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快速匹配,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物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企业物流信息化
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
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
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CPFR、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以便用信息替代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物流企业信息化
物流信息服务包括预先发货通知、送达签收反馈、订单跟踪查询、库存状态查询、货物在途跟踪、运行绩效(KPI)监测、管理报告等,将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基本内容。
物流企业在客户的数据管理方面将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从而在客户供应链管理中发挥战略性作用。物流外包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因素是数据管理,因为用企业及其供应链伙伴广泛接受的格式维护与提取数据以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在技术方面进行较大投入,而且还需要具备持续改进、例外管理和流程再造能力。所以对技术、人才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已成为物流企业区别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
随着客户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的提高和物流企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增强,将出现了基于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和管理自身的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补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服务(4PL)。
物流信息服务业
软件提供商软件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提供WMS、TMS等物流功能管理的软件商;二是提供供应链管理计划与执行系统(SCP、SCE)的软件商;三是在提供ERP的基础上向上下游扩展到企业资源管理(ERM)的软件商。这些软件商将行业标准、优化的流程和商业智能融入在软件系统,客户既可以选择成套的行业解决方案,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先上一部分模块。
信息中间商(Informediary)主要提高专门的信息基础设施。物流服务商要和客户之间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又无法自己做大信息平台,因此才通过信息中间商来进行这样的服务。信息中间商通过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把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承运人、海关、金融服务等机构都放到上面。通过这个平台,大家来交换数据,完成国际物流服务。
网上市场(E-Marketplace)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交易不断涌现,其中物流网上交易将日益活跃。
参考文献:
物流信息化报告范文3
一、物流信息管理的战略地位
现代物流信息在物流活动中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主要通过它的几项基本功能来实现的,包括:(1)市场交易活动功能交易活动主要记录接货内容、安排储存任务、作业程序选择、制定价格、及相关人员查询等。物流信息的交易作用就是记录物流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是:程序化、规范化交互式,强调整个信息系统的效率性和集成性。(2)业务控制功能物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以及现有管理个体和资源的管理,要有信息系统来做相关的控制,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对作业计划和绩效进行评价和鉴别,这里强调了信息系统作为控制工作和加强控制力度的作用。(3)工作协调功能在物流运作中,加强信息的集成与流通,有利于工作的时效性,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减少劳动强度系数。这里,物流信息系统也有重要作用发挥。(4)支持决策和战略功能物流信息管理协调工作人员和管理层进行活动的评估、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强调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决策和战略定位作用。正是由于物流信息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物流进行信息化管理,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日益为从业者和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商所重视。
二、物流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对物流活动的认识
最早起源于美国,根据物流理念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可以将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那时的“物流”活动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主要依靠普通信函、电话、手工记录,物流信息管理处于简单粗放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企业物流信息的管理主要围绕库存和交易,企业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但限于物流理念及计算机技术的限制,企业物流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注重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和整体化,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概念被企业提出,企业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模式用于物流管理当中,信息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已逐步体现出中枢神经的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工作法(JIT)、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的逐步提出,大大地丰富了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概念。通讯技术诸如宽带技术、无线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以及信息管理技术如Intranet、Internet的广泛应用、识别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使物流信息管理在真正意义上跃入了“高级”阶段。
三、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1)物流信息化的高层次应用表现为网络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这个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网(Value Added Network,VAN)上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企业内部网(In-tranet)。如台湾的电脑业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2)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同时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3)信息技术促使虚拟物流系统走向应用物流配送经历了和正在经历三次革命:初期阶段就是送物上门,即为了改善经营效率,国内许多商家较为广泛地采用了把货送到买主手中的方式,这是商务的第一次革命;第二次物流革命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影响到物流配送本身,也影响到上下游的各体系,包括供应商和消费者;第三次物流革命就是物流配送的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这些影响是有益的,将使物流配送更有效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催化着传统物流配送的革命,为传统的物流配送观念带来深刻的革命。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都放大了。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所不可比拟的,相应的物流观念也必须是全新的。
四、仓库管理系统是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中枢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必须开发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EDI、GPS、RF、EOS、Internet、Code Bar等新技术,对货物进行实施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仓库管理系统(WMS,warehouse managementsystem)是以物流配送中心为基础,包括仓储管理系统、仓库终端、物流业务核算系统等,能够实现仓储数据交换、库区信息管理、库存商品管理、仓储业务结算、进出库商品数据采集录入等多项功能的软件系统,涵盖了物流企业的最主要的功能部分,仓库管理系统的实施将大大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上海某物流公司的仓库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仓库的实际情况,预先定义存储库位的大小尺寸、收货区、备货区、出货区,并按照一定的优先原则来优化仓库的空间利用和全部仓储作业。对上,它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等电子媒介,与企业的计算机主机联网,由主机下达收货和定单的原始数据;对下,它通过无线网络、手提终端、条码系统和射频数据通信等信息技术与仓库的员工保持联系。上下相互作用,传达指令,反馈信息,更新数据库,并生成所需的条码标签和单据文件。仓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仓储管理模块。由入库管理模块和出库管理模块组成,支持仓储作业中的全部功能,从进货直到发货的全过程:建立入库预报-->实际货到站台-->收货-->货进收货区-->点货-->进库位-->建立出库预报-->取货--> 分捡货物-->重包装-->货物移至出货区-->实际发货。(2)数据管理模块?货物编码管理。?库位信息管理及查询、报表模块(其中包含存储效率等统计模块)。?供应商数据管理。?未被确认操作的查询和处理。?数据库与实际不符记录的查询和处理。(3)库存管理模块?客户订单号码查询库存。?货物编码查询库存。?入库时间查询库存。?盘点作业。(4)财务费用管理模块?发票生成。?库存产品成本核算(统计)。(5)仓库管理系统附加增值功能?客户远程访问,可以通过Internet的实时更新数据,了解最新库存情况。?报告编辑器,以满足用户特殊需求的报告编制。?支持查询及报表输出到EXCEL。?依靠无线射频数据从条形码采集并传输数据,提高其运作效率,这包括在生产率、储存面积的使用、库存的准确度、以及客户服务都得到显着增加。?有EDI数据处理接口,进行原始数据集成与处理。?提供外部数据库功能接口即与客户ERP系统连接的能力。?能够实现多种模块叠加式升级能力。该物流公司通过使用仓库管理系统,产生了许多切实的效果:(1)为仓库作业全过程提供自动化和全面纪录的途径;(2)改变传统上的固定货位,实现仓库随机储存,从而最大限度利用仓容;(3)提高发货的质量和正确性,减少断档和退货,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4)为仓库的所有活动、资源和库存水平提供即时的正确信息。这些效果带给企业明显的效益:配送能力提高20一30%,库存和发货正确率超过99%;仓间利用率提高;数据输入误差减少;库存和短缺损耗减少;劳动、设备、消耗等费用降低。
五、物流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物流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有:(1)外部环境压力有: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分割的变化和新销售渠道的产生;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科技进步速度加快;来自利益相关人员的压力;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产业整合和联盟;环境问题和风险控制等。(2)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两个:一是业务流程的局限,表现为低效率的流程造成断层和滞后;买卖方关系不佳;信息交流肤浅,不畅通;缺乏跨公司的合作流程等。二是信息系统的局限,表现为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缺乏公共平台;信息不能有效及时地传递;制造商与经销商、物流中心之间共享预测和补货计划;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共享零件需求预测;整个供应链中实时库存信息和瓶颈;实时可供货信息等。针对上述问题,物流企业应实施以下信息化的措施来提升企业物流水平:(1)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利支撑。企业直接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利用其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性的商务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交流、、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的信息化管理,可以说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的捷径。(2)业务流程重组(BPR)。业务流程重组是通过重新思考、翻新作业流程,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戏剧化”的改善。其核心是以顾客、流程为导向,根本性的重新思考与设计,辅助信息技术的运用,最终达到绩效改善。BPR有助于企业识别核心业务流程、简化非增值部分流程、实现供应链组织的集成和整体优化。(3)协助实施企业资源计划,通过电子商务达到信息集成化。企业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电子商务的主要特征,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减少传统商务模式的中间环节。ERP与电子商务结合,可使物流和生产有机结合,实现物流同步和资源优化,帮助客户真正意义上实现“零库存”管理,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4)借助通讯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其他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通讯、数据交换及其他应用技术密切相关,企业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交叉学科技术,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物流信息综合管理水平。
物流信息化报告范文4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信息 环境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 TPL)是指由物流服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模式。 在其运作过程中,每个步骤、每项操作都会产生和使用一定的物流信息,它们是反映物流活动内容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可以说TPL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相关物流信息的传递与共享,物流信息在物流外包业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的物流外包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信息环境方面的问题,造成了许多需求企业对TPL的质疑,影响了TPL作业。其中影响最大主要是长期存在的物流信息标准化问题;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长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BE)所导致的物流信息准确性问题; 以及物流外包可能出现的企业核心运营情报外露的信息安全性问题等等。这些阻碍TPL发展的信息环境问题的解决不到位,不仅不利于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整个物流业现代化。本文据此提出解决信息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用供应链管理思想磨练现代物流业,以克服长鞭效应
在以顾客为中心的物流供需链条中,每个成员包括TPL企业都在尽一切努力保证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产品和顾客满意的服务送到合适的地方,各自获取相应利润。虽说每个成员企业都在尽力保证物流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但是每个成员在决策时都是仅依赖其邻毗的成员信息进行预测,而不是与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曲解逐渐放大现象即长鞭效应。1960年弗雷斯特(Forrester)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供需产业链上成员的系统性非理的结果,或“反馈误解”。1994年、199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李(Lee)教授等进一步解释为: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 其实长鞭效应形成的本质是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对抗性,不能保证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这样的情况使得TPL作业效率下降,运作质量不过关,并且导致整个产业物流供需链的运作绩效下降。
因此,为了适应新的竞争条件和顺利实施新的竞争战略,企业传统的忽视整体产业链条的管理模式被强调集成与合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取代已成为必然。而供应链管理正是主张把产业供需链上的企业集成起来,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求企业开放信息资源,要求打破企业原有的界限,建立了一种超越企业界限的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物流需求方和物流供应方以及第三方都要以供应链管理思想来指导业务流程,实现数据的无隙对接,避免“信息孤岛”现象,以共赢的理念来应对不断变化市场和服务最终顾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曲解问题。据2006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我国物流相关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的仅占了18%, 并且这中间还远没有真正做到的供应链管理,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发挥有关部门和机构在物流信息标准制定、推广中的作用,推进物流标准化进程
物流标准化是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物流标准体系中,物流信息标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说物流标准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物流信息的标准化。信息标准不统一,造成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的物流信息系统不能有效对接,数据不能及时传递,运作效率低下。现在,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已经成为先进国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效益,提高竞争力的必备手段。我国如果不加强物流信息标准化的研究、制定与推广,就会在新世纪竞争中输给对方。
1.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与推广作用。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的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的运作。作为国家标准的组织制定者和推广者,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对于现代物流业相关标准的拟定,进行宏观指导及组织编写,并且开展物流信息标准化管理的协调工作,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对物流信息标准化意识淡薄这一问题,政府还要切实做好物流信息标准的宣传与推广工作。
2.科研机构加强信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我国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都应积极投入到这项研究当中。它们是物流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联系政府与物流企业的桥梁。针对标准本身所有的科学性、公开性、公正性、协调性的特点,科研机构在信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从物流发展的全局出发;要进行实地调研、科学合理、充分讨论;要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物流信息标准的制定达到最优化,推动我国物流标准化协调、健康发展。
3.物流企业积极配合信息标准的制定,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目前,在我国尚无完备的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标准的制定同样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是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的具体运行者与效果的检验者。同时,对国内已有的信息标准,各TPL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地贯彻执行,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促进国内物流业的整体发展。
三、相关企业要树立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建立合作信任机制
对于第三方物流需求企业来说,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一般需要对诸如原材料供应、生产流程、技术工艺、销售网络等运营要素保持一定的隐秘性。但是,当企业将运营中的物流要素外包,特别是引入第三方物流来经营其生产环节中的内部物流时,其基本的运营情报都不可避免地向第三方物流商公开,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而且随着TPL在企业物流业务介入程度上的深入,这种核心运营要素的外露可能越来越大。根据《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6)的调研结果,担心采用物流外包导致商业机密泄漏或物流作业失控是许多企业放弃第三方物流业务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物流信息的安全性就提到了历史的日程上。
对于需要物流外包的企业而言,除了注意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信息互通与整合,来共享信息、优化物流流程、提高服务顾客水平,还要对物流信息的安全性于以必要的重视,注意分清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享数据的类别、等级。对于承担物流运作业务的第三方企业应在双方合作的契约下,完成自身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与外部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并强化物流信息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控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保护物流需方信息资源的安全。从短期看,双方签订规范的物流外包合同是解决物流信息与核心要素运营信息安全的必要选择。从长期来说,要想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用更好的服务满足最终用户,建立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最终的出路。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由于我国企业整体来说信息化起步较晚,信息化程度较低,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尚存在诸多分歧,因而我国物流企业也普遍存在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多样性等方面都处在较低水平。据2002年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有超过30%的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不满意,不满意最多的是其信息技术系统很差,信息反馈有限,之间沟通不顺畅等。所以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改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提高物流客户满意度,构造解决物流信息环境的硬件基础。
此外,单独的第三方物流商或单个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本身的信息处理问题,然而要想在整个区域的物流环境中使物流信息系统发挥作用,还必须引入起基础性支持与保障作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利用这个信息平台可以整合各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物流信息共享。一方面,它能够整合与物流相关的信息资源,连接和整合物流方、第三方、物流供方、公路、铁路、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多个信息系统,并通过物流公共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传递,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为物流外包活动的开展提供非常好的信息交换基础平台。另一方面,它还能够整合社会的物流资源,通过物流产业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管理。
参考文献:
[1]GB/T1835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Forrester JW.Industrial Dynamics.MIT Press,MA,1960.
[3]Lee HL,Padmanabhan V,Whang S.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Sloan Management Review,Spring,1997
物流信息化报告范文5
关键词:东盟 物流信息 平台
2002年11月签订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决定到 2010 年建成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预计,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带来多方面的巨大商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预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着的增长(韦正球,2004)。
面对物流增长形成的巨大物流商机, 与东盟邻接或接近的中国各省份都想从中获益, 其中,广西、云南、广东间的“桥头堡”之争充分体现了这场物流竞争的重要和激烈。这些省份一方面在构建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组成的物流运输网络,另一方面正在建设一批对接中国和东盟市场的物流基地,拟成为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专业物流中心。可以说,目前,西部各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论证,笔者发现物流信息化是真正制约区域物流发展的瓶颈。因此,规划和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对加速西部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流建设中信息化的核心作用
信息化是物流系统的基础,没有网络技术支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很好的应用于物流领域。物流的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合理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等。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发展现代物流,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的服务。
健全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跟踪和利用可以节约资源,提高配送车辆的利用效率,使车辆利载、往返不空,这些都需要信息的通畅和及时提供,因此在物流网络建设中,必须把信息流赖以传输的信息网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王景恒,2006)。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2年的报告中提出区域物流系统五层模型,该模型是由传统的预测运输网络交通流的两层模型扩展而来的,各层由市场连接起来(图1)。如今,这个区域物流系统分层模型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各种运输系统,例如客运、水运和海运、电力运输。此模型的研究意义在于,根据五层(运输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运输活动、信息活动、物流)关系,描述目前区域的物流结构和运作;制定标准和发展物流,为区域最重要的产业和供应链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本文则认为,在这个五层模型中,信息处于核心的地位,正是信息将物流的各个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2)。没有信息的作用,物流系统的各个部分就成了一盘散沙。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作用
(一)宏观层次
从宏观来说,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贸易量的增长,东南亚地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逐步扩大, 各国政府、物流科研机构和物流企业界均需要及时获取大量的、动态的其他国家相关的物流科技经济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该类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对提高物流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日趋增多,这大大增强了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开发建设网络环境下针对东盟的物流信息资源及数据库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信息服务的国际通道和主要服务平台,将为研究机构、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服务。
中国南部各省市区, 特别是云南、广西的对外经济合作将在更大范围内和程度上转向东南亚,其在东南亚市场以及我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份额中的比重将大幅度增加。因此,西部各省市区的工商企业及经营人员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物流方面的信息有极大的需求,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正是适应了这一方面的要求。
中国、东南亚两大市场的交汇结合有着广阔的前景。建设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全面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交流合作的信息化进程,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过程将超越“就贸易而谈贸易”的传统概念, 将开拓合作空间, 开发中国和东盟之间巨大的发展潜能, 有助于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的区内贸易总量, 使我国在开拓东盟各国市场方面获得巨大利益。
通过网络环境下东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推广,对建设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经济合作与交流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应用推广,将整合分散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图书情报机构和企业的相关物流信息和数据, 建成有权威性、有特色的中国—东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为我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提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物流方面的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战略决策支持,推动我国与东盟各国在科技领域和企业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博弈论强调完全充分的信息。合作博弈是行动和信息的均衡, 在行动中, 每一参与者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 能够正确预见对弈者的策略变化, 信息障碍或虚假信息都会导致合作的失败。为避免对东盟博弈政策的不一致,甚至出现有损相互利益的政策, 西部地区应建立起物流合作制度。首先, 应尽早确立两地内部信息相互公开的安排, 并使之制度化;在此基础上, 不断完善两省区政策法规,最终形成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作的物流政策,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建设,有利于西部地区博弈的各方面进行了协作。
(二)微观层次
从微观来说,现代物流是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其中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水平,成为提高效率、降 低成本、增强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可以大大促进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解决现代物流的信息流瓶颈,大力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增强西部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
首先,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和业务数据传输;其次系统通过公网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通过规模物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再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最后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会员注册就可以加入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所构建的具有虚拟开放性的物流网络平台。物流信息平台能够整合现有企业物流信息资源,优化行业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的基本特点为:通过结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与各节点企业原有信息系统实现衔接,安全快捷地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集中处理,利用平台化操作,加强各物流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化社会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数据分析反馈功能,能够为企业制定经营策略以及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对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构建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是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面向物流行业、各个企业的综合性特大物流电子商务社区。它提出面向企业和用户服务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和管理咨询的经营理念,它以各行业的供应链交易和咨询管理为中心,涵盖各行业的制造、商贸、服务成员。交易平台既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又为各会员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信息,并实现在线交易等一系列管理流程。在这个平台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设计了一个服务产品丰富、商家云集、买卖频繁、跨区域、跨行业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建设目标为:建设统一的网络传输平台和业务系统,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计算机作业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实现协同作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其他增值业务服务商提供基础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便利企业;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利于建立规范并有序竞争的物流市场;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将建设并运营“一个平台、三类系统”。一个平台即网络平台,以连接海国、国检、边检、海事局等口岸监管部门,码头、机场、拖车等运输作业单位,船代、货代、报关行等中介机构以及外经贸企业等。三大类物流信息系统即:“通关数据支持系统”、“运输作业数据交换联动系统”、和“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系统”。
另外,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物流企业,因此针对会员企业可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提供快捷、实时的行业新闻、行业动态、行业科技发展信息及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为会员企业提供形象展示广告、物流服务的详细介绍;为企业在平台上招商引资信息、项目招标投标等。为会员企业的供需信息进行交易的搜索、撮合和自助式采购。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西部地区地处中国与东盟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同东盟国家之间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相联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着的增长。面对这一物流增长蕴含的巨大商机, 一场物流竞争已经在与东盟邻接或者接近的西部地区之间展开。除了这种区域间的竞争外,区域内部的物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仅职能部门众多而且每个职能部门属下几乎都拥有自己的运输系统、仓储系统等产业相关单位,这大大降低了西部地区物流效率,不利于西部地区物流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玫宇.以博弈论分析广西、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东南亚纵横, 2004
物流信息化报告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
1引言。
随着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电子商务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美好的前景。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1.08亿人,年增长45.9%,网络购物使用率继续上升,目前达到了28.1%。
电子商务即为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者统一。可以认为,电子商务是信息流的保证,而物流则是交易执行的保证,没有先进的物流配送模式,电子商务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
2物流的概念。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意思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
其起源可以追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围绕战争供应建立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的“后勤”(Logistics)理论。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到了7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概念至今。
根据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物流的定义,物流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3国际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特点。
电子商务物流是指基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网络化的物资或服务的配送活动,包括软体商品(或服务)的网络传送和实体商品(或服务)的物理传送。电子商务给全球的物流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也使传统的物流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
3.1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电子商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美国,而当时美国的物流管理技术自1915年发展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美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信息化最显著特点是:采购、仓储、配送在一体化前提下实现全方位信息化,并成为美国电子商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而在物流系统同样十分发达的日本,物流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
3.2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即利用条码、射频、自动分拣系统等技术,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差错。由于我国物流系统起步较晚,物流自动化作业并不普及。
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近几年来采用信息技术和条码技术,物流业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运营。条码技术广泛应用,可以利用传送带等机械对货物进行自动分拣、装卸。
早在1985年,美国知名企业沃尔玛便建立了ED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无纸化作业,所有信息全部在电脑上运作。凭借包括物流条形码、射频技术和便携式数据终端设备在内的信息技术,沃尔玛如虎添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3网络化。
物流的网络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主要特征之一。物流网络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表现为物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化和物流组织的网络化。
在日本,货物一进配送中心,工人就会利用无线的手持机接受装卸指令,在装卸货物时刷货物条码进行确认。而物流公司和货主可随时从网上查询货物的位置,并发出作业指令。另外,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如日本通运公司、电信通讯公司等3000多家公司正跨越不同行业间的鸿沟,联手建立涵盖整个日本国内的一个包括一切物流分支部门的电子物流信息市场。这一举措将会使日本电子物流信息市场的规划、构筑和运行走在世界的前列。
计算机公司戴尔通过网站向供应商提供实时数据,使供应商了解零部件库存、需求预测及其他客户信息,更好地根据戴尔的需求组织生产并按JIT配送。同时,戴尔的客户在网上按指令配置电脑,下订单5分钟后就可以得到确认,36小时以内客户订购的电脑就会下生产线装上配送车。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等手段,全面实现网络化。
3.4智能化。
智能化是物流网络化、信息化的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径的选择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和经济才能解决。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配送过程中,运筹学的运用很重要。
日本企业通过有效地利用IT技术,开发出智能交通系统ITS。同时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也对运输路径的合理选择和定位,提供了便利。超级秘书网
3.5柔性化。
柔软化是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出的,要求生产和物流都必须按照需求端的要求来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快和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加大,产品寿命周期正在逐步缩短,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组织物流作业。
4结论。
近年来,国外企业的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极快,已经成为主导企业物流效益提升的重要方面。而由于国内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观念、技术都相对落后。另外我国许多企业对物流管理比较粗放,导致物流管理在我国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给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面临着对现有系统的整合提升或重组改造,也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只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选择合适的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模式,才能走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电子商务中的瓶颈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余昕。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关系的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