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教育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教育的途径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07-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强国、强民、强魂的关键和着力点,因此在高校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新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高校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西方许多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如素有“民族大熔炉”之称的美国,美国崇尚多元文化,其大学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呢?本文将以美国为例,通过对美国大学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考察和梳理,探索出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新途径。
一、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或具体措施
(一)通识课程教育以及主流价值观教育项目
通识课程是美国大学本科阶段一、二年级普遍开设的课程,其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传授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自然、社会、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知识、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使他们了解并认同美国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美国,除了通识课程,他们还开设有专门的主流价值观教育项目,其核心教育内容包括:职业伦理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个人和学术道德;为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形成道德推理和行为的能力等。可见,这个“核心责任”项目涉及的内容全面,围绕建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目标,囊括了个人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权利与义务的教育,是一种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履行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公民教育为核心的系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
(二)大众传播媒介宣传主流价值观
美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家,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增加了美国的经济收入,而且宣传了美国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等大众媒体在美国主流价值的社会宣传中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高校利用校刊和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从而选择性地传播优秀文化,宣扬自己国家的道德标准,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约束。
(三)社区与社团拓宽主流价值观教育领域
社区是美国推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领域。美国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高校在审查申请材料时也十分注重申请者的奉献精神。社区对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国各社团开展各种活动,如爱家乡活动、集体住宿教育活动等。而校外劳动青年的社会教育主要通过社团载体,培养青少年团队意识、深化文化素养学习。他们把主流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社团教育活动,无形之中帮助青少年树立主流价值观。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支配和决定性作用,应该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弘扬。然而,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行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少许实际性的问题。
一是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仍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主动理解、自觉学习的学生比例较小;二是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模糊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确立政治导向的指导意义中,许多学生持模棱两可的态度,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就业有实际意义时,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愿意学习;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学还处在简单的灌输模式,与学生互动较少;四是网络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课外活动等相关学习活动虽然有开展,但大多数属于阶段性活动,不够深入,成效有限。另一方面,高校在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以人为本”,即学生个体价值,学校注重教师主导、教师讲授、灌输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处于被动状态,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的教育,在核心价值教育时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在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三、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着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引领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借鉴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推行方式,以便有效地开展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明确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
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要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完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学生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要使之社会化、生活化、实践化,调整和改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学生心贴心,敢于直面学生困惑,善于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学生疑惑,系统解答学生疑问,在互动参与中让学生增强核心价值观共识。这种认同共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也要反映在感情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展现理论体系的真理力量,展现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力量,情通理顺,入情入理,春风化雨。只有这样,核心价值教育才能让大学生入耳、入脑、入心。
(二)强化学校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是进行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以课程教学为载体,通过通识教育以为指导思想,将其内涵渗透到课程的教学中去;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注重各学科教学对价值观的“载道作用”。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设计不同侧重点。如对管理学院的学生则注重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教育;实验学科更多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法学则应该加强法律道德的灌输。只有将专业德育课和其他专业课紧紧结合起来,坚定指导思想信念不动摇,才能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手。辅导员教育学生时,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重视对大学生价值观、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例如重庆文理学院周末思想教育课,辅导员在课堂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为例,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三)利用校内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党委、党支部、团学组织以其他各种组织形式多组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大力推广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校园内各种组织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周末文化活动、节假日纪念庆祝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员组织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价值观辨析会、宣传模范典型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巩固稳定的、长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到工厂、企业、农村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学生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市情民情,知晓我党的奋斗史、创业史,明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认可和接受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借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应该利用QQ、微博、电视、电影、广播、校刊等媒体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工作QQ群、微博和BBS论坛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学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组织好学校领导在线交流,领导与学生做好互动交流工作,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正体会到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加深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接受核心价值观,达到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增强同学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依靠高校规章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
建章立制是持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手段。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制度化,以制度为保障,并进行考核,才能不断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活动。高校依靠制度考核来监督学生学习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及学校各部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情况,并将其作为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学校要考核各部门开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彰奖励,使各部门都把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通过制度保障、规范机制,形成一套持之以恒的机制,确保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光明前途。我国高校在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许多国家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以便更有利的推动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主动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思想上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燕萍.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清教主义缩影[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黄紫华,粟莉.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3]李萌.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与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6).
[4]张伟.国外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做法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2).
[5]郑洁,刘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重庆的实践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社会教育的途径范文2
一、大学生社会化现状及其分析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青年学生在生活、劳动与知识技能、社会角色扮演、行为规范以及思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社会化,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在大学生成才的道路上不仅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而且也是复杂全面的,是大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并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的关键所在。
1.社会化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自我期望值过高,对实际工作不适应。大学生毕业时,面对即将踏入的社会,往往对自己估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应该说稍稍偏高的角色期望值有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和创造力的发掘;但是角色期望值过高,就容易使人脱离实际地盲目自信,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将要从事的工作。(2)单纯幼稚,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是相对纯净的,人际关系是单纯的师生或同学关系,再加上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是正面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了用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而转型社会的人际关系工具化的倾向。激烈的竞争,都会使他们感到困惑和茫然。(3)应变能力差。许多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会突然失去生活上的依赖,生活上很不适应。应变能力差还表现在对不同环境、不同角色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差等方面。
2.过度社会化。过度社会化是指社会化任务的完成在量上或质上过了社会成员心理和生理年龄承受的程度,从而出现了不利于该社会成员长远发展的后果。
当前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个人感情生活过度社会化,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对待爱情的观点和做法上。异性间的相互吸引和爱慕在大学这个年龄阶段本是很正常的,可我们有许多学生却把这种情感发挥到极致。其次,主要表现在学习的态度上。利己主义、人情世故甚至尔虞我诈在学生中已很普遍。有些学生为了考试能过关,通过各种渠道,打通各种关系送礼走后门,更不用说考试作弊,大学生早已习以为常。第三,学习目的的功利化倾向。对于社会正义的实现,他们不再关怀;对于邪恶与不公,他们不再积极对抗;更专注于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逐,更加急功近利而缺少应有的理想主义精神。
二、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一)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内容
我国当前大学生社会化的总目标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个体目标是力求大学生掌握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社会性,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这就要求大学生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接受现行政治体制,以政治规范约束个体行为,达到主体与客体的内在一致。对于大学生而言,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所接纳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是个人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制度,在政治上成为一个合格成员,并为巩固这一制度而努力的过程。
2.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形成以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为框架的价值标准体系,用以指导、约束自身的行为。
3.知识技能的社会化。大学生在校期间最直接的收获便是拥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专门的专业知识以及适应社会的一般能力。相对于同龄群体而言,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层次是比较高的。但是,知识和能力能否转化为职业社会要求的应用知识和工作能力,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大学生的未来生存状况。
4、行为和自我角色社会化。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被社会所接受,关键是看能否熟悉、内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行为社会化就是要使大学生不断地接受社会规范和生活技能,通过对各种社会行为模式的模仿和认同,来完善自己的行为。
(二)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途径
1.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大学生政治与道德的社会化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政治职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职能。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首要的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教育,高举旗帜,帮助他们确认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我们要以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师德建设为先导,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广泛开展有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校园各项活动,努力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励他们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2.通过调整学科和课程结构、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来做到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社会化。要打破封闭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提倡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以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尽早完成从培养对象到使用对象的转变。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自我社会化。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高于实际情况,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发现自己的地位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令人羡慕时,会产生消极、低沉的情绪。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功还是失败,都能促进青年学生端正自我,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的价值。
三、重视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意义
社会教育的途径范文3
作为首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落户省份,广东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成功举办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和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后,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点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广东省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992.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3%。[1]
体育产业基地制度,是国家为推动体育产业专业化发展,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一项制度性安排。[2]自深圳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成立以来,广东省一方面加快深圳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则积极推动其他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申报国家级或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2]133号),广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培育要一批上规模的体育产业基地,通过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的综合带动与辐射效应,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壮大,逐步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建设和培育体育产业基地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持续提高产业基地的竞争力。产业经济学研究表明:产业发展有其独特规律,政府单方面行为并非必然地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并形成独特竞争优势。[3]为此,合理掌握各个体育产业基地(包括已建和拟建)的竞争力状况,明确各个体育产业基地的优势、潜质及不足,这对广东省最大限度发挥体育产业基地制度的“制度效率”,优化本省体育产业资源配置,持续提高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对广东省有关地区建设或培育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状况进行测评,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2 相关文献回顾
近年,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国内学者对体育产业基地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形成不少有益研究成果。然而,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在体育产业基地相关概念[4]、建设经验[5]、推进路径[6]等方面展开研究,而较少涉及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问题。
体育产业基地,是体育产业集聚的高级形式。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体现。卢金逵,倪刚和熊建萍(2009)[7]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从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体育产业因素和相关产业及政府支持因素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展开进行了评价。刘兵(2010)[8]运用比较与逻辑分析方法,构建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分别从区域体育资源、体育支持因素、区域体育管理、区域区位条件、区域体育需求、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六个方面评价体育产业竞争力状况。周良君和李凡(2011)[9]以都市体育为研究切入点,采用德尔菲法从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产业支持和政府因素,构建中外都市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17个国内外主要都市的体育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朱汉义(2013)[10]以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为基础,从需求、区位、生产要素、产业规模角度构建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对浙江、江苏和上海的体育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李国强,王大鹏(2013)[11]以京津冀都市圈休闲体育产业为研究重点,从人口、经济、体育设施、体育赛事、相关产业等要素出发,构建休闲体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京津冀都市圈10个城市的休闲体育竞争力情况。戴维红,许月云和许红峰(2013)[12]运用专家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从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体育销售业和体育建筑业等方面,构建了我国省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分析我国十个省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状况。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影响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不少学者对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进行研究,并构建相关评价模型。体育产业基地作为一种新的产业载体,其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然而,当前国内学者对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研究仍较为稀少,而且主要以定性描述,或宏观研究为主,缺乏定量与实证分析。
3 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目标层、要素层、方案层和指标层构成。这些指标需要以相关竞争力理论为基础,以全面、准确、合理地反映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情况。
(2)数据可得性原则。为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其指标体系的选择应以量化指标为主。而且,各个量化指标的数据来源具有普遍性、易获取性和可靠性特征。此外,各个评价指标的数据计算应尽可能简单、明确,以有利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3)可操作性原则。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评价指标选择数量太少,则难以全面衡量产业基地的竞争力;评价指标过多,则会存在数据收集、统计、计算等工作繁重,使得评价工作难以进行。因此,在评价指标数量选择上,需要考虑到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3.2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模型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钻石模型,以评价产业的竞争力状况。波特认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产业支撑,以及政府行为等。[13]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体育产业竞争力。体育产业基地的生产要素、需求、产业、政府行为等状况,将对产业基地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据此,本文构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模型,以客观反映体育产业基地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潜力,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模型总体框架
1.生产要素: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以一定生产要素为基础。这些生产要素可以表现为人力资源、生产技术、经济基础等。体育产业基地生产要素越丰富,将更有助于提升基地的竞争力。
2.产业要素:体育产业基地的形成,离不开体育相关产业的支撑。体育产业要素,是影响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一般地,可以用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产业增加值等指标进行衡量。体育产业基础发达的地区,其所设立的体育产业基地将更具生命力。
3.需求要素:存在广泛的有效需求,是一个产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体育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建立在广阔的市场需求之上。衡量市场需求的主要指标有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支出状况等。
4.政府要素:体育产业基地制度,是国家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安排。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政府部门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打造与变化。
3.3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模型框架,构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广东省各地级市已建或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该指标体系一共包括19个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构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拟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能够客观评价已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状况,以及广东省相关城市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潜质;二是在数据允许的前提下,能够合理描述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情况;三是能够描述各已建或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优势及不足,揭示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四是能够为从整体上评价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合理性与协调性提供分析框架,以持续提升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推动体育产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 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方法
由前文文献梳理可知,目前国内学者进行竞争力评价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调研法等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家打分。上述分析方法在指标选择、权重赋予、最后评分方面,难免会受专家知识结构、学识经验等影响,致使评价结果带有主观色彩。
为避免评价结果的主观性,部分学者采用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借助统计软件,以较客观地确定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获得了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鉴于此,本文将运用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客观评价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状况。
4.1因子分析方法
20世纪初,Chales Spearmen和Karl Pearson 首先提出了因子分析方法,用于人类智力测试数据的分析与评价。此后,因子分析方被广泛使用于医学、经济、管理等领域,成为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因子分析方法以各指标变量的相关性大小为基础,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以反映问题的主要特征。此外,因子分析方法将几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视为权重,从而构造出一个较客观的综合评价函数。总体来看,因子分析的核心在于用较少的公共因子替代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用以下数学模型表示:
其中, 、 … 为原有变量; 、 … 为公共因子,m
(1)检验原有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通常采用KMO 和 Bartlett球形度方法进行检验,具体标准如表2所示。
(2)提取公共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α因子提取法、映像分析法等从原有变量中提取公共因子。
(3)命名公共因子。根据旋转因子载荷矩阵,重新归类原有变量,使公共因子具有良好的解释性并进行命名。
(4)计算各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分析给出的权重,结合变量数据,计算各个公共因子得分,并对得分结果进行分析。
4.2主成分分析方法
在因子分析过程中,如何有效提取公共因子是整个分析过程中的关键。目前,学者们大多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提取公共因子。主成分分析主要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本P个相关变量 ,转换成为另一组不相关变量 ,可表示为:
其中, 、 … 是原有变量中的第1、2…p个主成分,并它们在总方差中所占据的比例依次减少,即其综合解释原有变量的能力越来越弱。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提取排列考前的几个方差贡献率较大的成分,实现以较少的变量数量反映原有变量绝大部分信息的目标。一般地,主成分分析法包括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二是计算协方差矩阵;三是求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四是求变量的因子载荷矩阵。
5 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实证分析
5.1数据来源及处理
5.1.1 研究对象选择
广东省作为我国体育产业大省,其体育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深圳成功申报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后,广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视。2012年广东省针对体育产业出台“粤府办([2012]133)号”文,提出要逐步培育和建设以地方特色(优势)体育项目为载体的国家或省级体育产业基地,以此推动广东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结合体育产业集聚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而逐步发展的规律特征,借鉴国内深圳、成都、晋江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成功实践,并参考《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中以市、县为单位进行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的界定,本文将广东省2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以综合评价各个省市体育产业竞争力状况。
5.1.2研究数据来源
本文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各个地级市2013年的统计年鉴、广东省体育局官网、各个地级市体育当局官网,以及《广东省2013年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5.1.3数据处理
在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单位不同,而且各数据的量纲也存在差别,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SPSS18.0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公式为:
式中Z为标准化Z得分, 为总体中的一个变量值, 为样本均值, 为样本方差。
5.2实证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实证分析广东省21各地级市已建或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状况。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将进行标准化后的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得到KMO 和 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具体如表3所示。
结合表2的检验可知,在KMO方法下,本研究所选取的指标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另外,在Bartlett球形度检验方法下,所选指标则是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运用SPSS18.0的Factor模块,对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同时,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得到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详见表4。
从表4可知,经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后,原有19个变量可以提取出四个公共因子,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908%。这意味着,所提取的四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原有19个变量中89.908%的信息。此外,从特征值来看,这四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因此,可以认为,提取4个公共因子是合适的,既可达到简化指标的目标,又保留了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在提取公共因子后,接着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表,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到,在原有指标体系中,有7个指标与第一个公共因子存在高度相关性,其载荷均大于0.90。据此,本研究选取7个指标代表第一个公共因子,即 (体育产业从业人数)、 (体育中介数)、 、(体育组织单位数) (体育用品制造企业)、 (体育用品销售企业)、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 (健身休闲企业数);经分析发现,这些指标更多是体现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为此,本研究将第一个公共因子命名为产业竞争力。其次,第二个公共因子则主要是反映了 (体育产业总产值)、 (体育类专利数量)和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三个指标更多是体现了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基础与实力,所以将第二个公共因子命名为禀赋竞争力。再次,第三个公共因子反映了 (在校大学生数)、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城市人口数量)、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 (家庭体育消费支出);经分析发现,这五个指标主要体现了区域体育消费需求状况,故将第三个公共因子命名为需求竞争力。最后,第四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了 (大型体育场馆数)、 (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数)、 (年体育文件数)和 (文体事业财政支出占比);这四个指标更多是体现了政府对当地体育事业/产业发展的支持情况,因此将第四个公共因子命名为环境竞争力。
完成公共因子命名后,结合表4中的方差贡献率和表6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可以得到一个包含四个公共因子及各变量权重的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7。
由表7可知,若用F表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综合值,那F等于四个公共因子,即产业竞争力、禀赋竞争力、需求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之和,用公式表示:
另外,每个公共因子的得分也可以通过表7给出的权重进行计算。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可分别由以下公式求出: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出201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体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数值,以及各市的具体排名,见表8。
由表8可知,从区域角度对广东省各个地级市的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见表9):一是珠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基地拥有较强的竞争力,该区域的产业竞争力、需求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粤东和粤西地区的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较为薄弱,各项竞争力指标得分均低于全省均值;三是粤北地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具有一定潜力,其禀赋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表现较为突出;例如,清远市清新县是中国体育旅游强县、中国漂流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以及恒大皇马足球学校的所在地。
另外,从各个地级市来看,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深圳市的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最强,其综合竞争力得分为1.571分,位居全省之首。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落户城市,其体育产业发展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政策基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深圳体育产业基地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得分均位居全省之首。其次,广州市以1.551分位居第二,其综合竞争力得分与深圳相差不大。广州作为首府城市,其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人才优势、政策优势,以及成功举办2010年亚运会、广州足球快速发展等,其已基本具备建设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产业、需求、禀赋和环境基础。同时,作为全国四个一线城市之一,广州市拥有大规模城市人口,以及较高的体育消费需求,这是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再次,清远市体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以0.635分名列第三。尽管得分上与深圳、广州存在明显差距,但是清远市以其独特的体育禀赋优势作为支撑,其建设体育产业基地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基础。从单项得分看,清远市禀赋竞争力得分为1.769分,这远高于省内其他地级市。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地级市的体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排名依次下降,而汕尾、云浮、河源等由于经济基础较弱,体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等,其排名则较为靠后。
6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以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结合现有体育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构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产业竞争力、禀赋竞争力、需求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四个一级指标及19个二级测量指标,实现对已建或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状况的客观评价。
(2)运用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确保指标权重赋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权重测算结果表明,产业竞争力高低是影响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其权重为0.5942;其次分别是禀赋竞争力、需求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3)通过对201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广东省不同区域的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存在差异;其中,珠三角地区竞争力较为强劲(0.668分),粤北地区的竞争力发展则具有一定潜力(0.375分),粤东与粤西地区则较为薄弱。另外,从各市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看,受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城市规模、政策环境差异等影响,各市竞争力差距明显,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7倍有余。其中,深圳市得分位居全省首位(1.571分),其次为广州市(1.551分),再次为清远市(0.635分),而排名后三位的则是汕尾市(0.267分)、云浮市(0.255分)、河源市(0.221分)。
6.2建议
(1)以竞争力为基础,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布局体育产业基地
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的核心在于持续提高基地的竞争力,以持续发挥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自2006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制度正式实施以来,国内稍具条件的省市大都积极申报。近年来,随着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基地建设与培育中也暴露不少问题。例如,部分地方政府的基地申报出现政绩化倾向、基地的批设缺乏科学论证、基地定位和规划不清晰、基地后续管理与配套缺失等[14]。为此,广东省坚持以各市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为出发点,掌握各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现状、优劣及发展潜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本省体育产业基地申报工作,将有助于推动本省体育产业发展,持续提升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最大限度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的“制度效率”。
此外,体育产业基地是产业集聚的高级形式。体育企业等主体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有助于发挥企业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持续提升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然而,体育企业等相关资源是有限的;不同体育产业基地对资源的竞争,其结果是一个零和博弈。因此,体育产业基地的数量并非多多益善。体育产业基地的申报需要考虑区域产业、禀赋、需求、环境等资源的分布状况,尊重体育产业发展规律,才能优化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促进体育产业基地持续发展。当前,广东省已在深圳建立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并对珠三角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与示范效应。因此,考虑到体育产业基地对资源的竞争,以及更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效应与带动效应,广东省可将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置于珠三角以外地区,实现全省体育产业的由点带面、梯度对接和全局辐射,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提升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
(2)以产业为核心,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
体育产业发展,是影响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体育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逐步在空间地理上产生集聚,是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条件之一。例如,深圳、晋江等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大都考虑到当时区域内的体育企业已经初具产业集聚规模,并以此为基础批设体育产业基地。为此,广东省一方面既要持续提高深圳体育产业基地的集聚水平,通过优化产业园区内企业的产品结构,持续增强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从而巩固和提高深圳体育产业基地的竞争力水平。另一方面,针对正处于培育期的拟建体育产业基地,则需要通过适当引导,不断提高体育企业的集聚水平,让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能以较低成本集聚一起,逐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3)以禀赋为条件,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独特竞争优势
体育资源禀赋,是影响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另一主要因素。体育资源禀赋高低,决定了一个地区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先天性条件。体育资源禀赋越丰富,其相关的体育资源、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等就更为发达,这将更有助于其培育或建设体育产业基地。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清远市的禀赋竞争力位居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首,具有较优异的先天性条件。此外,结合国内体育产业基地的定位来看,大多数都是以自身资源禀赋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禀赋优势为定位方向。为此,在拟建体育产业基地的培育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并制定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则是打造体育产业基地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
(4)以需求为导向,树立体育消费品牌,积极拓展体育消费市场
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支撑。为此,体育产业基地的培育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而展开,为市场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当前,人们体育参与、体育欣赏、体育消费等需求日益增加,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机遇。为此,广东省要提升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需要不断树立产业基地的体育品牌,通过品牌企业、品牌赛事、品牌服务等,持续扩大体育消费市场。
社会教育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独生子女群体 特点 教育途径
由于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经济转型、社会竞争和就业生活压力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独生子女群体的心理问题表现地非常明显,并且导致了许多的问题,被高校教育者广泛关注。了解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对于高校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真正的了解了他们,才能融入他们,把握其心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 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主要问题
独生子女作为家中的唯一孩子,受到家中长辈的过分溺爱,在如此宽容的环境下成长,自有其独特的性格。独生子女具有兴趣广泛、有主见、知识面广、特长较多等优点,但是他们同样也具有一些缺点,例如表现欲很强,心理承受能力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家里的时候,独生子女的方方面面都会被长辈照顾的很好,要求的事情也都能很好的被满足,但是到了学校之后,学校里人才济济,他们会在竞争中失败,从而消极的面对学习和生活,认为别人抢了他们应得的东西,造成心理偏激。另外由于他们缺乏和家人以外的人沟通,会在学校期间产生自闭心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会给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由于在家庭里独生子女是唯一的孩子,家长们会对他们过分的溺爱,以至于做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是等到学校之后,很多学生面临着自己处理吃穿住行的问题,很多人由于缺乏经验,很难在刚开始就处理好这些问题,导致情绪波动大。他们会在学校里表现出很强烈的不适应性,会产生恋家情况,严重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心理。
(三)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由于父母在家里对独生子女都是百依百顺,导致了他们到学校之后,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不会顾及同学的感受,不懂谦让,和同学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同时由于他们的争强好胜,导致朋友较少,日常交际能力较弱,无法得到真正的友谊,体会不到学校生活的乐趣。
(四)责任感较差。很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对纪律不看重,不屑于与他人协同合作,我行我素,没有全局观念,缺乏责任感。同时,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懂得自己对家庭应负起的责任,对国家应负起的责任,不能把自己融合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利于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途径研究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对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辅导员要认真了解独生子女的心理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途径,保证独生子女教育正常有序。
(一)加大心理课程的开展。学校应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只是用这些宽泛的概念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出发,不断获取新的心理学教育知识,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站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把学生当朋友,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里面,用朋友式的述说,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养成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品质,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严格的保密,避免在公共场合宣讲,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二)加大对责任教育的宣传。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学生间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课程,并细分每个人应该负责的领域,加强他们通过协同完成工作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让独生子女学生担任班干部等,培养起他们的责任感。总之教师应该认真了解独生子女的责任感状况,不断的加强责任教育的宣传,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应该肩负起的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
(三)结合家庭进行全面教育。很多学生是异地求学,但是和家庭的联系却相当密切,所以学校应首先意识到家庭对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力,辅导员在处理独生子女问题时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在从家长那里获得学生情况的同时也使得家长更了解孩子在校的作为,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有针对性解决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保证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但是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要合理适量,不然就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增加实践课程。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增加实践教育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加强他们和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还能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真正的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从根本上养成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习惯,给学校教育减轻负担,使家长们放心。
三、结语
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对于其良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在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基础上,对于独生子女容易出现的问题重点防范,通过适时合理的引导,保证独生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度,保证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明涛,李冬霞.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几个问题[J].学问
社会教育的途径范文5
一、给学生选择不同探究主题的机会
在进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前或课上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一些探究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其中的探究主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的好处有几方面: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探究主题的机会,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探究,适应了学生在兴趣、学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学生拥有了选择权、自,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多项探究主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内容进行探究,要比教师硬性规定学生探究多项内容负担轻。虽然,学生探究的是某一方面的内容,但是,通过课上交流,可以达到共享、互补。
3.体现顺学而教。
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动后,需安排交流汇报活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活动,体现顺学而教。
二、给学生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机会
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习惯,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可以选择个体独立学习方式,也可选择与同伴合作学习方式。
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后,可以根据探究主题的特点、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比如,观察、调查、采访、利用书本、利用电脑等。
三、给学生选择不同汇报方式的机会
学生围绕自己选择的探究主题,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后,在课上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采用多样的呈现方式,口头汇报、利用照片或视频汇报、利用计算机做成幻灯片汇报、表演汇报等。
四、给学生表达不同感受的机会
1.利用体验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尊重学生不同的内在感受。
教师要了解体验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点,在进行体验学习时,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不同的内心感受,不能以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或追求学生内心感受的一致性。当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并不是一味地肯定,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的价值观有问题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
2.利用体验学习默会性的特点,尊重学生不同的外在表现。
体验学习具有默会性。教师要了解体验学习所具有的默会性特点,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处理方法:有些活动后可以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活动后不见得非要学生用语言表述,有些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感受,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但不能追求学生外在行为表现的一致性。
五、给学生实践不同课后活动的机会
社会教育的途径范文6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们广泛关注并且能够引起很大社会影响的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就业、住房、医改、教改、社会保障等。从涉及成员看,有工人、农民、农民工、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公务员、白领、离退休人员等;从表象看可分成经济、民生、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牵动着各领域、各类人群的切身利益,也包括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我国现处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转型阶段,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社会热点的快速广泛传播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给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现时期,大学生普遍生于80、90后,正处于人生认知的活跃期,对于很多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敏锐力,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较大的影响。
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方式主要是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大学生通过学校生活、教学途径、社区和家庭、各种新媒体、社会实践、人脉交流等途径,感受和体验着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但是这些热点问题在网络信息昌达的时代和网络监管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心智发展、社会阅历及认知等方面还不成熟大学生群体正确引导。间接影响主要是指大学生具体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情绪的途径如人际关系、群体心理气氛、周围人群处理公务或外部事物的态度和活动规则、社会公共活动秩序、网民情绪、民间舆论与牢骚等等。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心理状态基本一致。
二、社会热点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难点,其前提就是努力做到“三贴近”,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今大学生早已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社会的现实性和多样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更是紧紧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教育者如能清醒认识到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引来大家的广泛关注及讨论,教师就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水到渠成、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鉴别和分辨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是个体“钟摆式地寻求自我”的特殊时期。其心理还不成熟,易感情用事,思想观念理想化,在面对一些消极的社会热点问题时,极易产生矛盾、偏激的思想,甚至丧失正确的是非判断力。利用一些典型的社会事件是最好的“现身说法”,通过正反面典型的引导和教育,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法制观,促使他们重新审视事件,“进得去,出得来”,进一步提高社会分辨能力。
3.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时代焦点。这些复杂的热点问题能够促使公众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对社会道德、利益、公平等的意愿和思考。大学生也是公众,社会热点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社会、思考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进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求真务实、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爱国热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帮助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4.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思想教育,这个阶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方面的要求。社会热点问题“知名度”很高的,学生乐于探讨,教师可带领学生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浅显化,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踏入社会、规划人生、规避风险等做好准备。
三、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在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一个正确认识之后,我们考虑如何将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1.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教师除了扎实搞好课堂教学之外,也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认真设计教学,通过讲座、BBS、演讲、辩论、调研、参观、撰写小论文、问卷调查等探究式活动进行交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2.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
结合社会热点,利用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实习及公益类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社会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敢于批判,坚持真理,锻炼思维和表达沟通能力,提升胆略和勇气。学校需完善现有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再是成绩优先,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从长远来看,思想教育对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着更深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他们心智的健康成长,增长阅历,增强社会防腐拒变的能力。
总之,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入,为大学生提供观察社会、了解自身、思考未来的“窗口”,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2]黄金柱,鹿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
[3]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2,(15).
[4]曹国华,黄俊化,刘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热点事件相结合的有效机制[J].教育学术月刊,2010,(3).
[5]刘树良.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6]高凡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法探究[J].中国市场,2008,(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