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教育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教育的发展

古代教育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启示

一、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产生于封建社会初期,它的发展由于历史变迁也经历了兴衰不定的发展阶段。

(一)战国时期一私立成人教育的初步繁荣

孔丘是儒家私学的首创者,是早期办理私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早期私立成人教育的创始者。与孔子同时或稍前的,还有邓析和少正卯等人。孔子招徒讲学,史称他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他根据贵族养士的经验使私人讲学的形式组织化和定型化,后来,私人讲学蜂起,连绵不绝。孔子的门徒有各个阶层的出身,有手工业者、农民、商人,也有慕名而来的贵族。许多经常跟孔子周游列国,进行讲学。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中,更不乏以传授儒学而名世者。

除孔子之外,墨家学派在私立成人教育的发展中也很有建树。墨家私学的学徒大多为“匹夫徒步之士”,为小工业者。其组织极为严密,颇具宗教社团的气息。他们刻苦耐劳,祟尚科技并有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除儒、墨之外,其他诸学也存在着成人教学。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使当时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这一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特点有:

1.发展快,影响远。孔子所办学校是在最初的办学中规模最大、贡献最多、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因而也最具有代表性。

2.各家各派私学的教学内容、形式均有不同,其总,体特征是异彩纷成。而各家私学几乎无固定的校址、校舍。孔子晚年的教学场所,才比较稳定。从孔、墨、孟、苟的“周游”来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旅行修学”形式,似具有普遍的意义。“寻师访友”为求学的普通方式。若论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松散的自学辅导式或可概括。除宗师主讲、提问外,师友间的质疑问难也当经常采用。

(二)秦汉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废兴时期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进行官学、私学俱废的文化蒙昧主义。李斯认为:“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各以其学议之,如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秦始皇本纪》)。显而易见,在法学看来,私学是动乱的策,源地,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始皇从强化专制统治着想,断然下令禁废私学。私立的成人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发展的土壤。

由于汉初黄老之术的采用和无为而治方略的实施,政策出现了宽松的局面,再加上自汉开国以后的70年,官学一直处于不兴的状况,还有吏治的要求,都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汉代私家教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识字和习字为目的地蒙学性质的私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一种是为更高的学习阶段做准备的私学,统称为经馆,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学;第三种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一般称之为精舍或精庐,执教者为名师大儒,多为研讨性质,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成人教育。这种汉代的私人讲学之风再度盛行,是继战国之后第二个春天。

这时期的成人教育的特点有:

1.推学有专精者作为宗师,促进了不同学派的发展,形成了发达的专经教育,如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野。

2.教学内容较太学更加广泛,井偶露多元化的苗头。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所谓次相授业法,又称高足弟子代授法。其操作过程为,教师只对少数学业优秀的学生面授,再由这些学生向一般学生讲授,它与传统艺徒制中的大徒弟、小徒弟法大致相通。此法在孔子的教学中已露端倪。在权代名儒讲学中被广为采用。它创始于私学;后来官学大都借鉴其法。这是我国古代最有特色的教学法之一;将学生分为“著录”和“及门”两类。“著录弟子”指登记在册,认可其师生关系,但不来聆听教益的学生。“及门弟子”也称授业弟子,即不仅登记注册,也到校受业的学生,这有利于扩大私学的影响。

3.尤重优良的学风和刚宜气节的培养。这与当时统治阶层加强思想控制,以此来维护国家统一的局势是分不开的。

(三)魏晋南北朝――私立成人教育相对炽盛

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朝代的频繁更替、国家的残破不堪、政治的朝令夕改、官学的时兴时废,使统治者不可能像秦王朝那样严禁私学。“国家不幸诗家幸”,各种思潮乘虚而人,使“百家”私学再度繁荣。这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各门各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主张。如玄学,玄学是“老庄之学”在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表现形态,它直接承袭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等观念,并在兼摄各家中得以发展,其中有王弼提出的“名教出于自然”、“得意忘象”的教学主张和“自保守道”的养生修性观;嵇康的教育“非自然之所出也”、“人性以从欲为欢”、“《六经》为污秽”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方法等。同时还出现了排佛斥玄的入学教育思潮等。儒家、道家、佛家的私学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同时出现了具有综合性质的私学,表征着诸家互相吸纳、取长补短的学术发展路向,也相当于我们现在提倡的民主、开放的学术之风。

(四)隋唐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繁荣

隋唐时期,私学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唐代由于国力雄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私学的存在和发展有了安定的政治环境和富裕的经济后盾,因而能于官学共存共荣,一反过去私学存在与发展与国运不济、社会动乱的常规;再加上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宽容、人们对文化教育的渴求、科举考试的刺激,私学本身办学方式的灵活,如私学仿科举明经、明史诸科教授生徒,并主动的适应科举考试而采用贴经、诗赋等方法,使登科人仕者日渐增多,使人们对它刮目相看。

这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特点:

1.种类繁多。当时私立的成人教育有很多种类,包括经学性质的私学,道、玄性质的私学,诗赋性质的私学,记忆科技性质的私学。

2.以科举功名为主要目的。除了科技性质的私学,其他的成人教育大都是为了科举的需要,比如诗赋性质的私学,唐代科考在录取过程中,经学成绩仅为基础,诗赋出色方可授官,刘太真“涉学,善屑文。少师事词人萧颖士,天宝末,举进士”(《旧唐书・刘太真传》)。当时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人们都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许多的读书人为了一纸功名都熬成了白发。

(五)宋元明清时期――私立成人教育的相对稳定

宋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稳定局势之需,发展经济是大事,无暇顾及教育。与此同时,政府对官吏的需求增加,士人求学只有进入私学,故私学应运而兴盛起来。三次兴学期间,中央官学的扩充和地方官学的普设,抑制了中、高级私学的发展,但是一部分为成人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置的研究学问或为应考做准备的私学却未受到明显的影响。“南渡”以后,官学一蹶不振,科举也日趋腐败。南宋的蒙学即中小学依然兴旺,而且精社、精庐等高级私学又再次的复兴,如朱熹办理的;‘沧州精舍”,陆九渊所办理的“应天山精舍”影响颇大。总之,甫宋是私家成人教学的又一时期。

到了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其官学徒有其名,不仅规模小,且办理不善;而普遍相学的传统社会心理不可能在短时间发生转变,因而私学的办理呈现兴旺、活跃的局面。从私学的性质来看,当时的成人教育仍以汉语、汉文教授儒家经籍的私学为主体。佛、道家的私学虽也有记载,但数量极少,且很少有正规学校的特征。

明代的私学始终未曾停止。大体而言,在明初官学教育兴盛之时,它表现的相对消沉。当明代中后期官学教育衰败之时,它却表现的相对活跃。若就总体而言,明代的私学成人教育肯定远盛于元代。,明代的私家的成人教育是程度较高的给成人讲授经书或指导练习科举文字的高级私学,可分为结庐授徒、授徒讲学和官余教学三种形式。结庐授徒主要招收民间学有所成者。授徒讲学主要招收多为告老或离职归乡者,如蔡清曾进士及第,后乞假归乡讲学。官余教学是指边为官边给远道而来的请业者讲学。其教学内容与教材以儒家经籍为主。尽管也受科考内容的制约,但相对于官学而言,内容却广博。教学方法上,私立的蒙学即小学教育比较死板,但成人教学相对来说比较高级,相对灵活,注重答问和讨论。

到了清代,私立的成人教育出现了层次较高的两所专习经史和朴学的私学。

这一时期,私人设立的教学形式的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关于书院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研究学者认为它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或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有的学者认为书院名产生于唐代,但是名实相符的书院产生于宋初,但可以肯定的是书院发展、兴盛于宋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和当时佛教禅林教学制度都对书院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书院自身的适应性与灵活性等特点都符合了当时时展需求。

起初的书院有两类,一类是官方所设的主要功能是收藏、校勘、整理图书,另一类是私人设立的供隐居读书和个人治学为主。私人设立的教学形式的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各个朝代,各个书院大都招徒讲学,鼓励自由讲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扬民主的学风。随着书院的发展,宋初逐渐形成了一批在当时及后代有很大影响的代表性书院;石鼓书院、白露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岳麓书院等。宋代的统治者对著名书院采取扶植和资助的态度,其目的就是想引书院于官方教育的系统之中,最终达到“变塾而为痒”即私学转化为官学。到了南宋时期,书院的各个学派和学说逐渐兴盛,孕育着学派性的书院和自由讲学的书院群。元朝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并举的政策。明文规定:“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元史・选举志一》),从而大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据有的学者研究,“元朝书院计有408所,其中新建134所,再建59所”。但是在宋元明时期,各个朝代因为当政需要,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地位,纷纷对书院采取压制或鼓励,将其成为自己的统治工具,书院出现了官学化的倾向。一般来说,书院一般是在官学之外的,与官学相对立的,但是由于统治者的压制,它有时由于官学相差无几,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到了清朝初年,统治者唯恐私学的。讲学活动会导致反清复明,故不予提倡,反而予以限制。后来清朝统治者见到私学屡禁不止,便改变了政策,提倡兴办私学及各种书院。但是,在提倡书院的同时,通过掌握书院的经费、控制书院师长的聘用以及书院的招生;学生的考核等措施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从而使书院官学化倾向更趋严重。

二、私立成人教育发展对当代的启示

我国古代私立成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时兴时废、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与当时经济发展、政治形态以及意识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对发展我国的私立成人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终身化教育理念

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首先要普及“终身教育”思想,促进教育的变革。在我国,成人教育还远远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成人教育都不以为然,认为其随着普通教育的普及化、普通高等学校大众化的趋势,成人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只认同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对其他的非政府组织的教育、非正规教育总是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私立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的补充。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就必然要求打破以前传统的封闭观念,大力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把各种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式都纳入到教育体制中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顺应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

(二)政府应将宏观指导与适度放权相结合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同年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财务管理暂行规定);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了民办教育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1997年国务院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件》。鼓励《民办教育法》的出台,为私立学校的设置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包办学校”的局面。

在对私立成人教育的管理上,就像我们目前对企业的管理,要把私人办成教的自交给经营者个人,比如教材的选用,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校办学资金的筹划、分配情况,都应下放。但是,政府放权并不意味着对私立成人教育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相反,政府应该在宏观上调控上加强监控,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法规政策,规范其沿着法制化的道路前进。包括对学校管理者的监管,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及对学校实施状况提供建设性意见等。

(三)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互为补充与保持自身的优势相结合

我国普通教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成为我国传统、被普遍认可的教育制度,历史遗留下来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私立教育应该借鉴、吸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指导教学实践。普通教育学者也应该转变观念,摈弃那种认为自己是正统、他人是杂家的观念,以开放的眼光与胸怀容纳、学习他人。与此同时,私立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灵活性、能动性,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由于学校是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私立成人教育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自身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国的教育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实际上,私立成人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应当仅仅认为是其有益的补充。

(四)私立成人教育创办者要有历史的眼光和超前的时代责任感

私立成人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需要创办的组织、个人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同时又具有大干一番的决心和魄力以及灵活的头脑,在办学思路上,首先应突出其私立、成人的特点,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借鉴各种办学经验,采用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手段。或进行远程教学,或函授,或学工结合等各种方式;同时,利用各种方式争取、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多聘请一些有名望的专家或教师来壮大本校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的质量,创出自己的品牌。在师资方面,可以采用古时的“次相授业法”。可以利用在学校学有所成,学习优良、学有专长的学生担当任课教师,这样既节约了社会资金,又分担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一举两得。在教学内容上,私立的成人教育更应以市场为准绳,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市场服务,为需要学习基础知识或补充知识的成人服务。应举办与社会职业需求相一致的课程,确定自身的办学思路,使学有所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真正使成人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五)加强成人教育的国际交流

古代教育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专科学校;职官教育;艺徒制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影响深远,其兴盛和发展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只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才开始衰败。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科技的发达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1.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产生时期

1.1.1 我国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萌芽和先民们最早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教民以猎”、“教民以渔”、“教民以耕”等职业教育活动十分活跃,还有我国手工工艺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也已达到了职业教育的高峰。

1.1.2 我国奴隶社会的职业教育

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使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而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使大批奴隶被驱人手工作坊,商周奴隶社会中出现“百工”的记载。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要求对手工业奴隶进行强制性的技术培训,因此出现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职业性教育形式。

1.1.3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职业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时期科学技术呈现空前繁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为细密化,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2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鼎峰兴盛时期

1.2.1 教育形式的丰富

首先,先秦时期家业父传的职业教育形式通过官府加以推广。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都是继承父业从事历史著述的。其次,出现了设官教民的职业教育形式。唐朝设有“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监;“掌土木工匠之政”的将作监,这两监的职能之一就是培训艺徒。

1.2.2 职官教育的转变

在我国先秦时期,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往往都是通过父传子受的方式传递这些专业性科学技能。从畴人之学到宦学则是我国职官教育的一大创举,开职业教育之先河。

1.3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缓慢发展时期

1.3.1 传统私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加强

在传统私学教育中出现了研讨和传播自然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新风气。如元朝朱世杰,他是研究和传授数学的职业数学教育家,天文、律历和地理学家刘秉忠聚徒讲学,共同研讨天算学术,其学生包括张文谦、王恂、郭守敬等,这些都是元代《授时历》的研制人物。

1.3.2 官营作坊中的艺徒制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历代朝廷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系统,这些官营手工业作坊均采用艺徒制的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来,代表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这极大地提高和推广了当时各行业的职业技术水平。

1.3.3 职业专门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职业性专门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增多,规模扩大,管理日趋完善。社学的创建对组织农民及劝课农桑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建立的一种兼有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比欧洲国家1723年在英格兰建立的农业知识改进会要早400多年。

2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析

与西方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性是非常明显,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2.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行为的强制性

我国古代职业以农牧业为主,特别是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增加国家收入,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生产者进行职业教育。因此,推行职业教育便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总结推广来自民间的创造、发明和职业教育经验,使得职业教育技术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2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职业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历代历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在封建社会里就办成了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才得以办成的职业教育,但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处于“治术教育”的附庸地位,只是“实效”之学而已,难以真正形成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

2.3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到了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天文历算、冶炼铸造、纺织造豁、农医兵器等无所不有。当然,我国还有其它门类的职业教育专著数千种,如《夏书》、《墨经》、《考工记》等,它们同样在我国漫长的职业教育历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4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造性

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同的是它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对西方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极大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古代中国之所以能为人类社会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这跟我国古代社会重视对生产实践者进行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这说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与劳动者的职业水平有不可分割联系。相信中国未来的教育会更加灿烂美好。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3.

[2]谢广山.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兴盛及其特征闭[J].职教论坛,2004(10上):63-64.

[3]袁学琦.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史话[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5(3):44-45.

[4]胡钢,谷小勇.中国古代农民职业教育方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5(9):410-413.

古代教育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54-01

高中语文作为我国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中语文所特有的特点,但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求我国高中语文在教学中重视古代诗歌的教育,促进我国古代诗歌的进步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1、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意义

诗歌审美性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并发掘诗歌文本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并以审美的方式优化诗歌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诗歌阅读的审美体验,最终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诗歌教学方式。诗歌审美性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去欣赏美、感受美,最终能创造美。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形象思维、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它是在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世界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最终把文学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语文的世界是一个审美的世界。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特性,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达到培养学生人格美的目的,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使用语文这一工具,同时又要注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审美发展,建构学生的审美人格,实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2、高中古诗歌审美教学的意义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一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他们富于幻想,追求美好一,对美的东西有很好的感受能力,也最容易被美的东西感染、吸引。如果可以用美好的事物影响、激励他们,特别是发挥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在授课中进行美的教育,他们的审美趣味就一定会被激发,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辨别真伪、是非、美丑的教育,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的和健康的审美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一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使他们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对中学生的个人成长及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譬如:先生,他不仅在理论上对美育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而且还积极付诸实践。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也。”1931年,又从心理的角度讲过美育的含义。他认为人类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但是,“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可见,高中学生的美育应重在陶养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审美的兴趣、提升道德情操、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他们将来追求高尚行为以动力。

二、高中语文古诗审美教育发展的策略

1、审美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在审美教育的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教育观念,美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育理念,是审美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审美素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些事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只有把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贯穿到教学中, 才能使学校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引导―感受法

教师的引导在审美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并不是天生得来的,也并非自然而然就可产生,它是教育的产物,是学生通过后天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成长发展的结果。审美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情感发展。教师应启发、诱导和保护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于漪教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到:“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教师应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的神情、带着充沛火热的情感,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的审美形象,触动学生平静的心,激发学生的审美愿望,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励学生去感受,去体味美。

结语:古代诗歌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起着抚慰人灵魂的作用,它的存在也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民族史成长变迁的印记,是历史的记录与表达,积淀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代表着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而今天古代诗歌流传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却存在着对诗歌的表浅认识与解读,缺少对诗歌精髓的吸收,这与古代诗歌本身的特质有关,同时与学生的态度,老师的教学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严 鹏.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古代教育的发展范文4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上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l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1)奴隶社会教育

①中国

夏、商、西周: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②西方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学习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五项竞技”。

雅典学习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着特点。

(2)封建社会教育

①中国

《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②西方

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②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古代教育的发展范文5

大部分的中职学校的日常教学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的文化课成绩比较差,纪律意识性比较差,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比较散漫,这样的现状增加了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和班级教育工作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班主任就可以深入地学习我国古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关心和关爱学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一、我国古代的教学理念对于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启发

1.我国古代教学理念的概述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之中。《说文解字》中也对教育一词进行了详细解释。教育,简言之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它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手段。我国古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中国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古代教学中,主要以“自由讲学”和“自学”为主,重视问难论疑和读书指导,以建立学派和著述等作为学术研究的常用形式,鼓励学术发展,重视德育,尊师爱生,开门办学。我国古代的教学理念是泱泱大国教育思想的结晶和集成,在德育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古代教学理念对于中职班主任教学工作的启发

面对中职学校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的问题,班主任的教育工作难度相当大。他们可以深入地学习我国古代的教学理念,为我所用,用来指导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比如说,在墨子的教学理念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道德涵养;重视教育的实践功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强调力行实践、主动施教,老师要积极主动地对学生们进行教育,而且要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及时地总结经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带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结合学生们的学习动机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针对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又如,我国古代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考试评价方式的科学化和多元化。在《三字经》中明确地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注重差异性教学,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工作,因人而教、因人而考。不能单纯地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成绩进行硬性的评价,而是要将学生看成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个人,要及时地肯定学生们的努力和成功,纠正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错误。相信学生们的美好未来,表扬他们每天的进步,从而可以让学生们在班主任的肯定、关心、尊重、期望和表扬中自强自信,从而可以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提高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教学工作的途径和措施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认识到现阶段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失利的学生,因此,他们大多存在着自卑心理和叛逆心理,缺乏自信。在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要立足于学生们的心理特点,进行积极、鼓励的教育,树立起他们对于人生对于学习对于职业的信心和勇气。

(2)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要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切忌空洞。班主任要善于以幽默的故事,声情并茂地对学生们进行感化和教学,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学生们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3)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即生活。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学生们进行实践,在实践之中学习知识、提高道德素养,与此同时,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4) 高效、充分地利用班会的时间。班主任要给所在班级的学生明确好职业优势和职业定位,树立学生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给学生们介绍行业发展与就业前景,引导学生们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定位,让学生们在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中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中职学校学生们的现实状况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我国古代教学理念的精华,详细分析了我国古代的教学理念对于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启发。从多角度出发,提出了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教学工作的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古代教育的发展范文6

(一)法律教育起源的主要媒介

古代西亚地区最早出现楔形文字,拉起了人类文明的大幕。古代西亚苏美尔人在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总结、凝练,形成了早期的象形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区域居民对象形文字进行简化和完善,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形成了楔形文字,为古代西亚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该文字发展下,古代西亚区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并被记录保存下来。相关资料显示:早在楔形文字时期古代西亚区域就开始出现“法律”一词,通过该文字保存相关性质的法律内容。文字逐渐丰富后,该区域通过文字对法律规则、法律法典进行保存,为法律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法律教育更加系统化、层次化。

(二)法律教育起源的主要场所

文字为法律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法律内容能够与法律教育充分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加速了法律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而学校为法律教育的衍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法律教育能够扎根发芽,在这片肥沃的知识土地上开花结果。古代西亚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对法律教育内容较为重视,通过学校体系构建形成了高效的法律政治人才培养结构,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行政人员。该区域学校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专门的教材范本,设置了系统的教学内容,采用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了法律教育质量。该区域学校对法律教育的实际功用非常重视,教育内容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政内容、法律内容息息相关,培养了大批行政、法律等方面的精英人才,为法律教育的兴起与繁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法律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

(一)法律教育的形成

法律观念是促进法律教育形成的重要因素。古代西亚楔形文字法典中对法律教育内容进行明确,充分凸显了法律教育观念。该时期苏美尔人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对法典中的内容进行明确,形成了良好的法律观念。该观念中明确指出要维护公平正义,对国王统治下的社会公平进行把握,通过法律实现社会秩序的保障和社会内容的规范;古巴比伦制定了《赫梯法典》,对法典中的法律条文进行明确,指出在法律条文分析的过程中要以法律观念为核心,树立良好的法律认知,在法律内容基础上带动法律教育,形成良好的法律氛围。

(二)法律教育的成熟

法律体系形成后,古代西亚区域对法律教育进行全面把握,迅速拓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上述制度是法律教育发展的催化剂,使法律教育发展进程迅速加快。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进行法律教育构建的过程中对法律内容较为重视,在制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法律教育结构,使法律法典的核心内容与法律教育体系相融合,从根本上提升了法律教育质量。该时期国王对法律制度较为重视,希望通过法律巩固自身的统治,法律发展非常迅速。成熟的法律带动了法律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具有典型制定法特征的法律教育工作内容。与此同时,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进行法教育构建的过程中还对习惯法进行强调,形成了以习俗、惯例、通例等为核心的法律内容结构。习惯法中以口头誓约和契约最为常见,将文书和证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常规的法律教育内容形式,为法律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使法律教育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于生活,大而化之。

(三)法律教育的贡献

古代西亚地区法律教育对法律教育方式和法律教育内容的丰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法律教育方式方面,古代西亚地区法律教育形成了特定的精英式教育途径,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融入实际生活,注重不同专业技能的提升,结合求职意向形成了与学生发展相协调的法律教育结构,这种结构从根本上提升了法律教育质量,改善了法律教育效益;在法律教育内容方面,古代西亚地区法律教育形成了与自身法律内容相协调的教育体系,在法律知识基础上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结构,其培养效益与法律需求相适应,从本质上提升了法律教育培养指标,改善了法律教育培养水平。

三、我国法律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法律教育改革措施

1.学校法律教育的过程中法律教育应选取通才还是选取专才

古代西亚地区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对法律教育非常重视,多选取专才进行法律教育,这种法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质量,但整体教育范围受到限制。通才可以有效提升法律教育工作的知识面,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法律教育内容,形成辩证的认知,但该教育过程中专业程度欠缺,教育效益仍需进一步提升。因此,新时期我国法律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专才对法律内容进行教育,实施专业知识的灌输,完成法律教育的专业化内容讲解;选取通才对法律教育的本质进行挖掘,通过辩证的角度对法律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内容对法律教育的实际意义进行提升,从而全面优化法律教育质量,改善我国法律教育发展进程。

2.法律教育应走向精英化还是走向大众化

精英化和大众化是当前我国法律教育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精英化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法律教育质量,大众化可以从根本上拓展法律教育范围,两者在纵向和横向方面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古代西亚地区主张在精英化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大众化,以精英化为核心对法律教育内容进行全面落实,在上述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法律教育的范围,实现法律教育大众化,从而达到教育效益的全面改善。我国法律教育的过程中也可选取上述教学设置方案,强调精英教育,不断提升法律教育质量,在质量基础上尽可能拓展范围,全面提升我国法律教育工作效益。

(二)法律教育注意事项

1.弘扬精神,形成正确价值观

我国法律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弘扬精神,强调法律体系下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内容不断变化,知识体系不断转变和丰富,但其本质价值观是一定的,主要是为了以法律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发展秩序,形成公平的价值理念。因此,我国法律教育工作改革的过程中将价值观作为法律教育改革的核心注意事项,对价值观内容进行强调,确保法律公平的价值要义能够充分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

2.发扬传统,坚实教学规律性

我国法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对法律教育核心传统进行把握,以上述传统为主要内容开展法律教育,对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和内容结构进行合理构建,从而全面提升法律教育效益。要对法律教育的规律进行分析,在传统基础上形成科学性教学体系,确保法律教育能够与时展相适应,最大限度改善法律教育水平。

3.坚守使命,强调法教重要性

法律教育工作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其教育效益直接影响着社会建设质量,影响着日常生活秩序。在对法律教育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人员要把握好上述法律教育作用,对其社会发展的使命进行强调,将法律教育落实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全面优化法律教育质量。我国法律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坚守使命,对法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强调,将法律内容与法律教育结合在一起,是法律内容能够充分渗透到法律教育中,从本质上加速法律教育发展进程。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