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1
文 张恒祥
金川集团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
以稳定发展、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安全健康、外向拓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将对中国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 正确认清大形势,坚定施工企业发展信心。中国经济实际上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在孕育着新的突破;需求结构有积极的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区域结构有所改善;资源环境成本的消耗有所减少。这五大变化,都是2014年以来经济运行中间几个突出的亮点,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有放缓,但是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整个中国经济应该说继续在向好的预期方向发展。
辩证分析新形势,准确定位企业发展方向。一是经济态势趋稳的新常态下,要从规模效应向质量效益转变;二是在国内产业过剩的新常态下,要紧跟海外投资步伐,拓展域外市场:三是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新常态下,要转变观念、把握机遇、主动出击;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常态下,要调整产业结构,明晰发展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寻求新的生机;五是深化改革、科技创新新常态下,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绿色环保、挖潜降耗、提质增效、创树品牌,激发企业内生动九六是依法治国新常态下,要转变企业经营发展模式,走依法、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不断夯实基础管理,打造适应新常态战斗团队。一是要加强基础管理,提升硬实力。要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要持续推进资质升级工作,提升硬实力。二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产权多元化,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四是要谨慎分析市场环境变化,重视风险管控,适应新常态、新风险。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挑战;机遇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1.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高速铁路、人造卫星、计算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是我国的原创性发明和关键核心技术还与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另外,由于创新体系不全,导致我国自主产权和名牌不多,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力度不够,产业竞争能力不强,很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从整体上看,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导致我国投入产出效率低下。
2.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萎缩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萎缩,产品的总供给远远超过了总需求,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很多地方大规模修建房地产却很少有人购买,导致很多小区出现“鬼城”。钢铁、煤炭、水泥这些传统产业,也存在着过量供给。在居民的需求上,也存在着个性需求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居民经济条件好,更加倾向于个性消费和特种消费。在农村,尤其在偏远山区,这些人由于贫穷,有消费的需求,但是没有消费的能力。
3.我国经济增长受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都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导致我国能源紧张,雾霾天气增多,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紧缺,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外来依赖程度增高。我国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废水排放量很高,很多地方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1.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当今社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由于我国简化企业工商登记审批的手续,降低企业的税收,对企业有选择地进行扶持,使小微企业数量增多,经济效益增强。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政府加强对事中、事后的监管,激发市场和企业的活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一是要推进需求改革,培训和发现新的消费增长点和需求点;二是要推进城乡结构改革,让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三是要推进区域改革,使东西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四是要推进产业结构改革,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五是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居民收入增多,生活得到改善。
2.建立健全消费的长效机制,释放消费潜力
我国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导致城市供给过多,农村供应不足。例如,汽车在城市过量供给,导致城市交通堵塞,道路负担加重,污染增多;而在农村,很多人想买汽车,但是没有消费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同时要挖掘他们的需求,研发适合他们购买的产品。
3.创新拉动经济,释放新的动力
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给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创新领域,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我们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兼顾效率与公平;同时政府要加强创新平台的建设,使创新技术能够转化为社会成果,推动社会的发展,为人民谋福利。
4.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释放新的外来资源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3
兵团发改委的通报中,有几个关键数据令人振奋:2015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960亿元,占自治区比重预计达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
三年前,兵团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两个率先,两个力争”目标:“到2015年率先实现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8年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力争兵团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的比重提高到20%。”
“十二五”收官之际,兵团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两个率先,两个力争”各攻一城。
2010年,兵团生产总值751亿元,2015年,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2010年,兵团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比重为15%,2015年,占比20.6%,提前5年实现了既定目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踏踏实实走来,才有今天的成绩。
确定“两个率先,两个力争”目标之际,看似任务繁重,看似时间尚可,“十二五”收官,时间已然过半,目标实现也已过半,接下来,时不我待,任务更加艰巨。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强力实施向南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城镇化道路、着力改善民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重点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加强维稳戍边能力建设,“十三五”时期,兵团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十分明确,内容丰富具体,是“两个率先,两个力争”的升级版,结果必定更加精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兵团的“十三五”,是兵团“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兵团“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是惠及兵团各族职工群众的小康,是兵团全区域全面覆盖的小康。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领域,采取过硬举措,集中破解全面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
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在兵团仍然突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转方式、调结构,解决好发展质量效益问题;着力补短板、消瓶颈,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抓改革、促开放,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三五”时期,新疆和兵团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最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兵团各项工作必须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4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兼任南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了中国经济转型新的路径选择,也同时释放了经济政策信号。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此次会议不仅布置了2015年经济工作,确定了宏观政策取向,更是细致描述了“新常态”下经济的总体特征,并对长期增长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
会议在肯定经济工作成绩的同时,首次明确强调经济风险显现。会议称“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这样的判断基于对宏观经济长周期性调整的认识,这不仅要重新认识短期增长中消费、投资与净出口的关系,更要重新厘清长期增长的动力基础。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了中国经济转型新的路径选择,也同时释放了经济政策信号。
信号1:改变对长期增长动力认识,人力资本占重要位置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技术给定条件下,一国长期增长动力主要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提供,即要素投入是长期增长关键因素。但在要素约束条件更加严厉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就需要内生动力。这次会议明确指出,“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这种提法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相符合,中国将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如果通过改革基础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制度,中国依然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将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本,这会维持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信号2:重新认识“三驾马车”关系
长期增长靠要素、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短期GDP的形成则要把握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的关系。中国对现阶段消费和投资的特点进行了深刻把握,由此得出个判断是,通过改善供给端来适应消费新特点,并以供给来创造消费。而供给的产生要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来实现。可以说,未来的国内需求扩张模式是,通过创新来增加供给,进而创造需求。而中国政府对国际贸易模式也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出口增长模式已经结束,寻找新的国际分工位置,是中国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的重要前提。
信号3:揭示了经济风险,意味着“去杠杆”政策更加明确
中央首次明确表示,“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是首次公开承认依靠货币推动的增长已经形成泡沫化特征,这体现存政府和企业负债率高企,房地产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去杠杆”不可避免,但这过程需要时、司,因为急于求成可能导致泡沫破裂,引发经济系统性风险。可以认为,中国希望以长一点的时间降低负债率,并通过房价的合理回调逐步消除泡沫风险。如果这样的判断成立,那么中国经济调整需要较长时、司结束,待房地产市场出清,经济泡沫化问题才能得以解决。这也要求政府妥善处理好地方债务问题,避免因债务危机导致房地产崩盘。
信号4:2015年宏观调控会加力
尽管中央认为“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但为了稳增长,2015年宏观调控政策一定会加力,即2015年政策力度应该高于2014年,甚至出现短期“加杠杆”措施。一是财政政策要增加力度,这可能体现在增加民生支出,加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排除政府会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既解决财政收入不足问题,也同时为货币发行创造完善的国债市场。二是货币政策会松紧适度。虽然还是谨慎基调,但年初定会更加宽松,降准不可避免,这一方面是改善流动性供给,另一方面也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即以中国式“量化宽松”来改变市场预期,从而刺激消费和民间投资。这也意味着,流动性牛市仍然在2015年延续。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5
关键词:新常态;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引领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01-03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中国经济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1)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2)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3)以投资拉动为主要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总之,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促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调整阶段。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如何认识新常态?首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能以10%及以上的高速度增长。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产品、投资需求旺盛,劳动力资源红利大量释放,资源环境压力还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具备这种高速增长的空间与条件;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长期维持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速度,这种速度有可能是不正常的,因为大量靠刺激,所以经济发展那么快,今天进入新常态就不能延续这种高速增长了。其次,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如果陷进去了,那将使我国经济长期停滞,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总理说过,应对“新常态”,需要靠改革,通过改革来刺激经济的发展,通过结构的调整,通过体制的改革,而不是说像原来用强制性的方式去做。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为,要去面对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如何去改变我们的发展模式,比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前一直是靠对于劳动力的投入,现在应该更多地从科技的投入和创新去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一个“新常态”。
经济运行中呈现的新特征、新趋势,表明中国经济必须走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路子。
二、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人类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迟早会引发产业更替、经济转型。牛顿力学的建立,第一次技术革命由此产生,以蒸汽机为标志机械革命,带动了第一次产业更替,人类从手工劳动进入以机械为动力工业革命时代。19世纪中后期,科技史上的重大突破表现为电磁感应原理引领了内燃机与电力工业革命,表现为内燃机、电机、电讯技术的产生,这是第二次技术革命。自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叶,其标志是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等理论诞生,这又是一次更大的科技突破,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信息网络为标志,引领了电子技术、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乃至信息网络、光纤通讯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其属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范畴,其所带动的是人类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的产业更替。信息产业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加深刻。
对于当前中国而言,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其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哪个国家能在这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必将能够抢占先机,引领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振兴本国的经济。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一般的科技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在企业单元内进行的,涉及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目的在于解决企业的技术和工艺问题。
三、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作用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是全方位的,这是因为,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方方面面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同时科技的力量也是经济转型、企业的发展,为摆脱困境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有引领作用。
(一)适应新常态,科技创新在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在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引领和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向纵深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必须把中央关于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要求,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其次,要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作为最紧迫的任务,着力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最优先的任务,以人才强、科技强推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最后,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潜能。
(二)科技支撑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以科技为支撑,实现转型发展是唯一的出路。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买方市场、产品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能够适者生存的企业是在产品创新中不断追求极致,能打动消费者,而且品牌形象、服务做到极佳,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环境友好,社会美誉度都很高的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
一是企业要适应当今向服务经济发展新潮流。从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是许多发达国家都正在做的,因为服务经济是在产业链的上游,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以市场开拓和产品研发为主的上游产业链,我国许多像“小米”等企业也是以做这种上游产业链,并取得成功。中国现今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与终端产品用户一起,实现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推广应用和持续跟踪改进,构建“产学研用”的创新体系,这是科技支撑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施创新过程中培育用户,形成创新开拓市场的追逐方向。
二是企业要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高度加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我国制定“中国制造2025”也是在积极应对这一潮流。企业应敏锐地意识到推动“智能制造”的重要性,改变现有的全套组织、流程和功能,将目前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提升到“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以引领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要着力于实现关键品种的赶超。目前,我国企业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如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芯片等等,在材料领域部分如高性能钢铁关键材料如大飞机、高速(重载)铁路、海洋平台、核(火、水)电、国防军工等国家重大工程需要的关键钢材产品仍然满足不了要求;特别是许多民用企业关键品种创新研发与自给能力还存在差距,利用国防、军工等技术实现民,将有利于实现企业关键产品赶超。此外,企业自身也要瞄准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关键品种的赶超,立足自主创新,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档关键产品,为实现制造业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保障。
四是企业要重视环境科技,把绿色发展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也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高科技领域,企业要重视清洁生产,重视节能减排和绿色循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着力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我国已实施新《环保法》,将排放标准将大幅提高要求。面对日益突出的环保和能源约束,企业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集行业力量和智慧,攻坚克难,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
(三)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形成“千军万马”齐创新的生动局面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需要基础科研领域的国家级团队,在顶尖科技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不但需要在知识创新走在世界前列,同时更需要在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下的管理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打造出受世人尊重的“中国制造”品牌,努力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品牌价值。在现今经济新常态下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与服务的品牌价值,不能只靠一些专业团队,要发挥中华民族全体劳动者的创新和创造潜能,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创业者和创新者,努力打造创业创新引擎。当前,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我们需要创造型劳动、创造型知识、创造型人才,要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获得公众的认可,享有崇高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成功的创业者就是今日的英雄。创新是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对于那些敢为人先的勇于探索的创新者,我们要宽容,要在全社会树立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许多草根创业者,特别是许多大学生创业者,他们有着强烈的创业激情,通过培育和引导,可以将他们的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一要鼓励激发个体创业创新的热情。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满足人的最高需求。个体创业者,特别是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他们将自我实现列为人的最高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需要通过创造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给人民群众创造出满足人生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渠道,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社会蔚然成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保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精神风貌。鼓励有创业愿望和基础的个体加入到创业的洪流中,在多元化的就业与创业的平台上,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发展的土壤,而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创新而创新。还要保护创客创业的热情。对于有创业热情、有创新基础的“创客”群体,各级政府及科技主管部门、工会组织应继续出台各种政策,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鼓励创业创新,比如举办技术创新大赛,开展职工劳动技能大赛,充分发挥一线技术工人在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中的引领作用,为热心钻研技术的职工搭建平台,促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蓬勃开展等等。此外,还必须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不但用好这批素质高、思想活跃的创新创业高质量人力资本,而且还为解决经济转型中最大的压力――就业问题提供最好的途径。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举办创业沙龙、起点训练营等创业辅导和培训活动,使年轻的创业者学习经验掌握技能;要形成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人在创新创业中的核心作用,释放出每一个社会细胞的创造活力,使创新创业成为新的生活气息、价值追求和社会取向。
二要激发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热情。就我国目前的产业基础现状而言,中小微企业虽然规模不如大型龙头企业,却是草根创业的主体,同时也在国家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调动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热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做的是让创业的成本更低、环境更优、政策更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回国、回乡创新创业,实现“知本”与资本的高效转化。要支持传统企业加强技改投资。切实加强企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集中扶持一批主业突出、带动力强的骨干型龙头企业,抓紧选育一批细分市场巨大、技术优势明显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加快形成业态高端、梯次衔接的现代企业集群。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充分借助拟定差别化招商引资政策的契机,深入研究创新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招商方案。要大力引导本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进入与国际龙头企业协作配套的体系,重点培育一批植根性强的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企业。
三要激发实体经济创业创新热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除了调动个人与中小微创业创新的热情,最为关键的还是促进实体经济的创业创新。一是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着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与移动支付时代的来临,经济的电子化、互联网化趋势愈加明显,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得以飞速发展。如何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笔者认为,可通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扩大Wifi覆盖,为电子商务与金融、餐饮、旅游等实体经济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上的便利;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技能与网络消费理念,通过O2O平台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引领和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引进一批国内外B2B、B2C、C2C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及配套服务商,扶持一批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产业链关键项目,形成配套便捷、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二是推进融资创新提供金融支持。近年来,随着土地财政的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融资风险的日益加剧,融资方式将从“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资本证券化、资源证券化将成为融资主方向。我们应高度重视国有资产证券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鼓励企业选择合适时机在H股、新三板上市融资,在推动新公司上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资产注入、兼并重组等方式,将已有的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此外,还可积极吸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为创新驱动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三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通过建立先进制造业应用促进中心,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参考文献:
[1] .中国必须要适应新常态[EB/OL].新华网,2015-05-27.
[2]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EB/OL].中国青年网,2015-03-05.
[3] 洪银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N].人民日报,2011-01-06.
[4] 杨晶.努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J].行政管理改革,2013,(11).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6
【关键词】经济转型 并购 敌意收购
一、经济转型促进新一轮并购潮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一去不复返,增速的下降迫使实体经济进行转型。201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跌破年初预计的7%增长目标,并且创下近25年来的新低。
资本市场的并购成为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回顾美国的五次并购浪潮,经济转型是推动并购重组的主要内在动力,也是并购重组高发期。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对宏观经济的稳增长、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适当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根据托宾Q理论,高Q值公司并购低Q值公司能实现整体Q值的合理回归,一定程度上降低行业总产能;其次,有利于培养新兴产业及新增长点。新兴产业的企业有望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提升竞争力,传统企业通过并购向服务业转型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
二、当前我国并购市场的主要特征
从1993年我国第一例以控制权转移为目的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例以来,经历2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并购市场已经日趋繁荣,尤其是最近几年取得了爆发式发展,在政策完善、热点聚焦、工具丰富、跨境扩展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征和趋势。
(一)交易案例及交易额迅速攀升
中国并购市场宣布交易规模过去几年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2015年前11个月宣布交易的案例数量就达8704起,比2014年全年上升11.66%;交易规模由五年前的1977.7亿美元增至6199.9亿美元,累计增幅213.49%。2008年单笔交易额约5000万美元,到2015年则达到约9000万美元。
(二)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在并购监管政策上,近两年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集中出台了促进并购重组的鼓励措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2014年3月2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从行政审批、交易机制、金融支持、支付手段、产业引导等方面进行梳理调整,全面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同年7月11日,证监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取消除借壳上市之外的重大资产重组行政审批。2015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对兼并重组过程中享受企业所得税递延处理特殊政策的条件进行调整;同年4月24日,证监会公告了对《第十三条、第四十三条的适用意见――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2号》的修订,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中的募集配套资金比例由25%提升至100%。
(三)新兴产业并购热度持续,传统行业大力整合
相较于传统行业,以TMT(数字、媒体和通讯)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对并购等外延式增长的依赖性更强,也持续占据着中国并购市场案例排名的前列。从2007年至2015年,信息技术行业并购数量占比从8%提升到20%以上。
与之相比,传统行业正在大力整合。以房地产业为代表,并购完成数从2013年的144起、下降到2015年不足100起,并购完成额从2013年的66亿美元,位列第五,上升到2015年的602亿美元,位列第一。并购数量减少、并购完成额猛增,反应了行业的不断集中。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和增速回落,房地产公司正成为了大型财团和金融机构的并购对象。
(四)并购工具不断创新
长期以来,受国内金融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不成熟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企业在并购中应用的融资主要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但是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PE/VC发展空间受挤压以及IPO暂停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或者券商通过直司与产业资本合作,丰富了并购金融工具。在2014年全年,仅有40家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2015年截止到10月份,就有125家上市公司设立约130只并购基金,是2014年的3倍多。
(五)并购全球化的特征日趋明显
2014年我国成为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世界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各国与中国合作意愿明显增强,中国企业正在成为激活跨境并购的活跃因素之一。2015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下历史新高,仅前11个月就完成出境并购36639亿美元,是2008年104亿美元的352倍。年度规模最大的一起进行中的并购就是紫光集团以230亿美元收购美光科技100%股权的海外并购。
(六)“敌意收购”将成常态
2015年即将收官之际上演的“宝万”股权争夺战,其规模之大、手法之新颖、股权攻防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对中国并购市场而言都是空前的标志性事件。经此一役,可以预见在中国未来逐渐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本聚焦于投资机会的挖掘和守候,它们不但眼光独到、动作迅速而且动用的资金额度也会空前浩大;目标公司也不再是市值较小的公司,千亿市值的公司遭到伏击也将成为可能。资本对于公司控制权的抢夺,实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角逐,尽管可能争议不断,但这种“敌意并购”在未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将成为常态。
三、结论
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各领域对通过并购实现扩张式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加上政策的不断完善,并购作为一种促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工具,与经济转型、产业整合的关系将密不可分。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际,中国资本市场也将迎来并购重组的大时代,特别是在“互联网+”、国企改革等主题的推动下,并购重组所释放的投资机遇也蔚为可观,中国并购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那些善于借助并购手段、抓住转型机遇、发挥资本市场与实业经营双线优势、持续进行产业整合的投资者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朱宝宪.《公司并购与重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